卷二十

關燈
法全禅師安吉州道場無庵法全禅師,姑蘇陳氏子。

    東齋川和尚為落發。

     師久依佛智,每入室,智以狗子無佛性話問之,師罔對。

    一日,聞僧舉五祖頌雲“趙州露刃劍”,忽大悟,有偈曰:“鼓吹轟轟袒半肩,龍樓香噴益州船。

    有時赤腳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

    ” 住後,上堂:“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卓拄杖雲: “三祖大師變作馬面夜叉,向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贍部洲、北郁單越,卻來山僧手裡。

     首身元來隻是一條黑漆拄杖。

    還見麼?直饒見得,入地獄如箭射。

    ”卓拄杖,下座。

    上堂,拈拄杖曰: “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肩橫楖栗,到處行腳,勘驗諸方,更來這裡覓個甚麼?才輕輕拶著,便言天台普請,南嶽遊山。

     我且問你,還曾收得大食國裡寶刀麼?”卓拄杖曰:“切忌口銜羊角。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師曰:“天下無貧人。

    ”曰:“見後如何?”師曰:“四海無富漢。

    ” 乾道己醜七月二十五日,将入寂,衆求偈,師瞪目下視。

    衆請益堅,遂書“無無”二字,棄筆而逝。

    火後設利五色,塔于金鬥峰。

    延福慧升禅師泉州延福寒岩慧升禅師,建甯人也。

    上堂,喝一喝曰: “盡十方世界,會十世古今,都盧在裡許,逼逼塞塞了也。

     若乃放開一針鋒許,則大海西流,巨嶽倒卓,鼋鼍魚龍,蝦蟹蚯蚓,盡向平地上湧出波瀾,遊泳鼓舞。

     然雖如是,更須向百尺竿頭自進一步,則步步踏轉無盡藏輪,方知道鼻孔搭在上唇,眉毛不在眼下。

    還相委悉麼?”複喝一喝曰:“切忌轉喉觸諱。

    ”大沩泰禅師法嗣慧通清旦禅師潭州慧通清旦禅師,蓬州嚴氏子。

    初出關至德山,值泰上堂,舉:“趙州曰: 台山婆子已為汝勘破了也。

    且道意在甚麼處?””良久曰:“就地撮将黃葉去,入山推出白雲來。

    ”師聞釋然。

     翌日入室,山問:“前百丈不落因果,因甚麼堕狐?後百丈不昧因果,因甚麼脫野狐?”師曰:“好與一坑埋卻。

    ” 住後,上堂:“說佛說祖,正如好肉剜瘡。

    舉古舉今,猶若殘羹馊飯。

    一聞便悟,已落第二頭。

    一舉便行,早是不著便。

    須知個事:如天普蓋,似地普擎。

    師子遊行,不求伴侶。

    壯士展臂,不借他力。

    佛祖拈掇不起,衲僧願見無門。

    迷悟雙忘,聖凡路絕。

    且道從上諸聖以何法示人?”喝一喝曰:“莫妄想。

    ” 佛性和尚忌日,上堂:“三腳驢子弄蹄行,步步相随不相到。

    樹頭驚起雙雙魚,拈來一老一不老。

     為憐松竹引清風,其柰出門便是草。

    因喚檀郎識得渠,大機大用都推倒。

    燒香勘證見根源,糞埽堆頭拾得寶。

     叢林浩浩謾商量,勸君莫謗先師好!”靈岩仲安禅師澧州靈岩仲安禅師,幼為比丘,壯遊講肆。

    後谒圓悟于蔣山,時佛性為座元,師扣之,即領旨。

     逮性住德山,遣師至鐘阜通嗣書,圓悟問曰:“千裡馳來,不辱宗風。

    公案現成,如何通信?”師曰: “觌面相呈,更無回互。

    ”曰:“此是德山底,那個是上座底?”師曰: “豈有第二人。

    ”曰:“背後底,!” 師投書,悟笑曰:“作家禅客,天然有在。

    ”師曰:“付與蔣山。

    ”次至僧堂前,師捧書問訊首座。

    座曰: “玄沙白紙,此自何來?”師曰:“久默斯要,不務速說。

    今日拜呈,幸希一覽。

    ”座便喝。

    師曰:“作家首座!”座又喝。

     師以書便打,座拟議。

    師曰:“未明三八九,不免自沈吟。

    ”師以書複打一下,曰:“接時,圓悟與佛眼見。

    ” 悟曰:“打我首座死了也。

    ”佛眼曰:“官馬厮踢,有甚憑據?”師曰:“說甚官馬厮踢,正是龍象蹴踏。

    ”悟喚師至,曰:“我五百人首座,你為甚麼打他?”曰:“和尚也須吃一頓始得。

    ”悟顧佛眼吐舌,眼曰:“未在。

    ” 卻顧師,問曰:“空手把鉏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意作麼生?”師鞠躬曰: “所供并是詣實。

    ”眼笑曰:“元來是屋裡人。

    ”又往見五祖自和尚,通法眷書。

    祖曰:“書裡說個甚麼?”師曰: “文彩己彰。

    ”曰:“畢竟說個甚麼?”師曰:“當陽揮寶劍。

    ”曰:“近前來,這裡不識幾個字。

    ”師曰:“莫詐敗。

    ”祖顧侍者曰:“是那裡僧?”曰:“此上座向曾在和尚會下去。

    ”祖曰: “怪得恁麼滑頭。

    ”師曰:“被和尚鈍置來。

    ”祖乃将書于香爐上熏,曰:“南無三曼多沒陀南。

    ”師近前,彈指而已。

    祖便開書。

     回德山日,佛果佛眼皆有偈送之。

    未幾,靈岩虛席,衲子投牒,乞師住持,遂開法焉。

    上堂: “參禅不究淵源,觸途盡為留礙,所以守其靜默。

    澄寂虛閑,堕在毒海。

     以弱勝強,自是非他,立人我量,見處偏枯,遂緻優劣不分,照不構用,用不離窠。

    此乃學處不玄,盡為流俗。

    到這裡,須知有殺中透脫,活處藏機。

     佛不可知,祖莫能測。

    所以古人道,有時先照後用,且要共你商量。

    有時先用後照,你須是個漢始得。

    有時照用同時,你又作麼生抵當?有時照用不同時,你又向甚麼處湊泊?還知麼?穿楊箭與驚人句,不是臨時學得來。

    ” 正法灏禅師成都府正法灏禅師,上堂,舉永嘉到曹溪因緣,乃曰:“要識永嘉麼?掀翻海嶽求知己。

     要識祖師麼?撥動乾坤建太平。

    二老不知何處去,”卓拄杖曰:“宗風千古播嘉聲。

    ” 昭覺辯禅師成都府昭覺辯禅師,上堂:“毫牦有差,天地懸隔。

    隔江人唱鹧鸪詞,錯認胡笳十八拍。

    要會麼?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五湖煙浪有誰争?自是不歸歸便得。

    ” 護國元禅師法嗣國清行機禅師台州國清簡堂行機禅師,本郡人。

    姓楊氏。

    風姿挺異,才壓儒林。

    年二十五,棄妻孥,學出世法。

     晚見此庵,密有契證。

    出應莞山,刀耕火種,單丁者一十七年。

    嘗有偈雲: “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

    拾得斷麻穿壞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 每謂人曰:“某猶未穩在,豈以住山樂吾事邪?” 一日偶看斫樹倒地,忽然大悟,平昔礙膺之物,泮然冰釋。

    未幾,有江州圓通之命。

    乃曰:“吾道将行。

    ” 即欣然曳杖而去。

    登座說法雲:“圓通不開生藥鋪,單單隻賣死貓頭。

    不知那個無思筭,吃著通身冷汗流。

    ” 上堂:“單明自已,樂是苦因。

    趣向宗乘,地獄劫住。

    五日一參,三八普說,自揚家醜。

    更若問理問事,問心問性,克由叵耐。

    若是英靈漢,窺藩不入,﹝藩,原作“蕃”,據續藏本改。

     ﹞據鼎不嘗,便于未有生佛已前轉得身,卻于今時大官路上捷行闊步,終不向老鼠窟、草窠裡頭出頭沒。

     若也根性陋劣,要去有滋味處咬嚼,遇著義學阿師,遞相锢,直饒說得雲興雨現,也是蝦蟆化龍,下梢依舊,吃泥吃土,堪作甚麼?”上堂: “仲秋八月旦,庭戶入新涼。

    不露風骨句,愁人知夜長。

    ”上堂:“無隔宿恩,可參臨濟禅。

    有肯諾意,難續楊歧派。

     窮厮煎,餓厮炒,大海祇将折箸攪。

    你死我活,猛火然铛煮佛喋。

    恁麼作用,方可撐門拄戶。

     更說聲和響順,形直影端,驢年也未夢見。

    ”僧問:“三聖問雪峰:透網金鱗,未審以何為食?”峰雲: “待汝出網來,即向汝道,意旨如何?”師曰:“同途不同轍。

    ”曰:“三聖道,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

    ”峰雲:“老僧住持事繁,又作麼生?”師曰:“前箭猶輕後箭深。

    ”曰:“祇如雪窦道,可惜放過,好與三十棒。

     這棒一棒也較不得,直是罕遇作家。

    意又作麼生?”師曰:“陣敗說兵書。

    ” 曰:“這棒是三聖合吃,雪峰合吃?” 師以拂子擊禅床曰:“這裡薦取。

    ”示衆雲:“衲僧拄杖子,不用則已,用則如鸩鳥落水,﹝鸩,原作空格,據清藏本、續藏本補。

    ﹞魚鼈皆死。

     正按傍提,風飒飒地,獨步大方,殺活在我。

    所以道,千人排門,不如一人拔關。

     若一人拔關,千人萬人得到安樂田地。

    還知麼?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示衆雲:“觀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

     觀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證涅槃。

    生死不住,涅槃不證,漢地不收,秦地不管,且道在甚麼處安身立命? 莫是昭昭于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塵之内,而理不可分麼?莫是起坐鎮相随,語默同居止麼? 若恁麼,總是髑髅前敲磕。

    須知過量人自有過量用,且作麼生是過量用? 北鬥藏身雖有語,出群消息少人知。

    ” 焦山師體禅師鎮江府焦山或庵師體禅師,台州羅氏子。

    上堂,舉臨濟和尚四喝公案,乃召衆曰: “這個公案,天下老宿拈掇甚多,第恐皆未盡善。

    焦山不免四棱著地,與諸人分明注解一遍。

    如何是踞地師子,咄!如何是金剛王寶劍,咄!如何是探竿影草,咄!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 若也未會,拄杖子與焦山吐露看。

    ”卓一下曰:“笑裡有刀。

    ”又卓一下曰:“毒蛇無眼。

    ”又卓一下曰:“忍俊不禁。

    ”又卓一下曰: “出門是路。

    更有一機,舉話長老也理會不得。

    ”上堂:“年年浴佛在今朝,目擊迦維路不遙。

     果是當時曾示現,宜乎惡水蓦頭澆。

    ”上堂:“熱月須搖扇,寒來旋著衣。

    若言空過日,大似不知時。

    ”上堂: “道生一,無角鐵牛眠少室。

    一生二,祖父開田說大義。

    二生三,梁間紫燕語呢喃。

     三生萬物,男兒活計離窠窟。

    多處添,少處減,大蟲怕吃生人膽。

    有若無,實若虛,争掩骊龍明月珠。

     是則是,祇如焦山坐斷諸方舌頭一句,作麼生道?肚無偏僻病,不怕冷油。

    ” 拍禅床,下座。

    僧問:“如何是即心即佛?” 師曰:“鼎州出獰争神。

    ”曰:“如何是非心非佛?”師曰:“閩蜀同風。

    ” 曰: “如何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曰:“窮坑難滿。

    ”問:“起滅不停時如何?”師曰:“謝供養。

    ”問:“我有七弦琴,久居在曠野。

     不是不會彈,未遇知音者。

    知音既遇,未審如何品弄?”師曰:“鐘作鐘鳴,鼓作鼓響。

    ”曰: “雲門放洞山三頓棒,意旨如何?”師曰:“和身倒,和身擂。

    ”曰:“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又作麼生?”師曰:“淚出痛腸。

    ”曰:“真金須是紅爐鍛,白玉還他妙手磨。

    ”師曰:“添一點,也難為。

    ” 室中常舉苕帚柄,問學者曰:“依俙苕帚柄,仿彿赤斑蛇。

    ”衆皆下語不契。

    有僧請益,師示以頌曰: “依俙苕帚柄,仿彿赤斑蛇。

     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識爺。

    ”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染翰别郡守曾公,逮夜半,書偈辭衆曰:“鐵樹開花,雄雞生卵,七十二年,搖籃繩斷。

    ”擲筆示寂。

     華藏智深禅師常州華藏湛堂智深禅師,武林人也。

    佛涅槃日,上堂:“兜率降生,雙林示滅。

     掘地讨天,虛空釘橛。

    四十九年,播土揚塵。

    三百餘會,納盡敗缺。

    盡力布網張羅,未免喚龜作鼈。

    末後拘屍城畔,椁示雙趺。

    旁人冷眼,看來大似弄巧成拙。

    ”卓拄杖曰: “若無這個道理,千古之下,誰把口說?且道是甚麼道理?癡人面前切忌漏洩。

    ” 參政錢端禮居士參政錢端禮居士,字處和,号松窗。

    從此庵發明己事,後于宗門旨趣一一極之。

     淳熙丙申冬,簡堂歸住平田,遂與往來。

    丁酉秋微恙,修書召堂及國清瑞岩主僧,有訣别之語。

     堂與二禅詣榻次,公起趺坐,言笑移時。

    即書曰:“浮世虛幻,本無去來。

     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雖佛祖具大威德力,亦不能免。

    這一著子,天下老和尚、一切善知識還有跳得過者無? 蓋為地水火風,因緣和合,暫時湊泊,不可錯認為己有。

    大丈夫磊磊落落,當用處把定,立處皆真。

    順風使帆,上下水皆可。

     因齋慶贊,去留自在。

    此是上來諸聖,開大解脫,一路涅槃門,本來清淨空寂境界,無為之大道也。

     今吾如是,豈不快哉!塵勞外緣,一時掃盡。

    荷諸山垂顧,鹹願證明,伏惟珍重!”置筆顧簡堂曰:“某坐去好,卧去好?” 堂曰:“相公去便了,理會甚坐與卧耶?”公笑曰:“法兄當為祖道自愛!” 遂斂目而逝。

     靈隐遠禅師法嗣東山齊己禅師慶元府東山全庵齊己禅師,邛州謝氏子。

    上堂,舉:“修山主偈曰:是柱不見柱,非柱不見柱。

     是非已去了,是非裡薦取。

    ””召大衆曰:“薦得是,移華兼蝶至。

    薦得非,擔泉帶月歸。

     是也好,鄭州梨勝青州棗。

    非也好,象山路入蓬萊島。

    是亦沒交涉,踏著秤錘硬似鐵。

    非亦沒交涉,金剛寶劍當頭截。

     阿呵呵!會也麼?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蓮社會道友,請上堂: “漸漸雞皮鶴發,父少而子老;看看行步躘,疑殺木上座。

    直饒金玉滿堂,照顧白拈賊;豈免衰殘老病,正好著精彩。

    任汝千般快樂,渠侬合自由。

    無常終是到來,歸堂吃茶去。

    唯有徑路修行,依舊打之繞。

     但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濟事。

    ”複曰:“惡!這條活路,已被善導和尚直截指出了。

     也是你諸人,朝夕在徑路中往來,因甚麼當面蹉過阿彌陀佛?這裡薦得,便可除迷倒障,拔猶豫箭,截疑惑網,斷癡受河,伐心稠林,浣心垢濁,正心曲,絕心生死,然後轉入那邊,擡起腳,向佛祖履踐不到處進一步。

    開卻口,向佛祖言诠不到處說一句。

    喚回善導和尚,别求徑路修行。

    其或準前,舍父逃走,流落他鄉,撞東磕西,苦哉! 阿彌陀佛。

    ” 疏山如本禅師撫州疏山歸雲如本禅師,台城人也。

    上堂:“久雨不晴,戊在丙丁。

    通身泥水,露出眼睛。

     且道是甚麼眼睛?”卓拄杖曰:“林間泥滑滑,時叫兩三聲。

    ” 覺阿上人覺阿上人,日本國滕氏子也。

    十四得度受具,習大小乘有聲。

     二十九,屬商者自中都回,言禅宗之盛,阿奮然拉法弟金慶航海而來,袖香拜靈隐佛海禅師。

    海問其來,阿辄書而對。

    複書曰:“我國無禅宗,唯講五宗經論,國主無姓氏,号金輪王。

    以嘉應改元,舍位出家。

    名行真,年四十四。

     王子七歲,令受位,今已五載。

    度僧無進納,而講義高者賜之。

     某等仰服聖朝遠公禅師之名,特詣丈室禮拜,願傳心印,以度迷津。

    且如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離相離言,假言顯之。

    禅師如何開示?”海曰: “衆生虛妄見,見佛見世界。

    ”阿書曰:“無明因何而有?”海便打。

    阿即命海升座決疑。

     明年秋,辭遊金陵,抵長蘆江岸,聞鼓聲忽大悟,﹝聞,原作“間”,據清藏本、續藏本改。

    ﹞始知佛海垂手旨趣。

    旋靈隐,述五偈叙所見,辭海東歸。

    偈曰: “航海來探教外傳,要離知見脫蹄筌。

    諸方參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

     ﹝其一。

     ﹞掃盡葛藤與知見,信手拈來全體現。

    腦後圓光徹太虛,千機萬機一時轉。

     ﹝其二。

    ﹞妙處如何說向人,倒地便起自分明。

     蓦然踏著故田地,倒裹襆頭孤路行。

    ﹝其三。

    ﹞求真滅妄元非妙,即妄明真都是錯。

    堪笑靈山老古錐,當陽抛下破木杓。

    ﹝其四。

     ﹞豎拳下喝少賣弄,說是說非入泥水。

    截斷千差休指注,一聲歸笛啰啰哩。

     ﹝其五。

    ﹞”海稱善,書偈贈行。

     歸本國;住睿山寺,洎通嗣法書,海已入寂矣。

     内翰曾開居士内翰曾開居士,字天遊,久參圓悟,暨往來大慧之門有日矣。

     紹興辛未,佛海補三衢光孝,公與超然居士趙公訪之。

    問曰:“如何是善知識?”海曰:“燈籠露柱,貓兒狗子。

    ”公曰: “為甚麼贊即歡喜,毀即煩惱?”海曰:“侍郎曾見善知識否?”公曰: “某三十年參問,何言不見?”海曰:“向歡喜處見,煩惱處見?” 公拟議,海震聲便喝。

    公拟對,海曰:“開口底不是。

    ”公罔然,海召曰: “侍郎向甚麼處去也!” 公猛省,遂點頭,說偈曰:“咄哉瞎驢,叢林妖孽。

    震地一聲,天機漏洩。

     有人更問意如何,拈起拂子劈口截。

    ”海曰:“也祇得一橛。

    ” 知府葛郯居士知府葛郯居士,字謙問,号信齋。

    少擢上第,玩意禅悅。

    首谒無庵全禅師,求指南。

    庵令究即心即佛,久無所契。

    請曰:“師有何方便,使某得入?”庵曰: “居士太無猒生!” 已而佛海來居劍池,公因從遊,乃舉無庵所示之語,請為衆普說。

    海發揮之曰:“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雙眼橫。

     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

    ”留旬日而後返。

    一日,舉“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豁然頓明,頌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五鳳樓前山突兀,豔陽影裡倒翻身,野狐跳入金毛窟。

    ” 無庵肯之,即遣書頌呈佛海。

    海報曰: “此事非紙筆可既,居士能過我,當有所聞矣。

    ”遂複至虎丘。

    海迎之曰: “居士見處,止可入佛境界。

     入魔境界,猶未得在。

    ”公加禮不已。

    海正容曰:“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公乃痛領。

    嘗問諸禅曰: “夫婦二人相打,通兒子作證。

    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或庵體禅師著語曰:“小出大遇。

    ” 淳熙六年,守臨川。

    八年感疾,一夕忽索筆書偈曰:“大洋海裡打鼓,須彌山上聞鐘。

     業鏡忽然撲破,翻身透出虛空。

    ”召僚屬示之曰:“生之與死,如晝與夜,無足怪者。

    若以道論,安得生死? 若作生死會,則去道遠矣。

    ”語畢,端坐而化。

     華藏民禅師法嗣徑山寶印禅師臨安府徑山别峰寶印禅師,嘉州李氏子。

    自幼通六經,而猒俗務。

     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具戒,後聽華嚴、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

    一日,印舉:“僧問岩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岩叱曰: “是誰起滅?””師啟悟,即首肯。

    會圓悟歸昭覺,印遣師往省,因随衆入室。

    悟問:“從上諸聖,以何接人?” 師豎拳。

    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作麼生是從上諸聖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

     後至徑山谒大慧。

    慧問:“甚處來?”師曰:“西川。

    ”慧曰:“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

    ”師曰: “不合起動和尚。

    ”慧忻然,掃室延之。

    慧南遷,師乃西還,連主數刹。

    後再出峽,住保甯、金山、雪窦、徑山。

     開堂升座,曰:“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四谛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

     後來真淨禅師初住洞山,拈雲:今日新豐洞裡,祇轉個拄杖子。

    ”遂拈拄杖著左邊,雲:“還有最初悟道者麼? 若無,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

    ”遂喝一喝,下座。

     “若是印上座則不然,今日向鳳凰山裡,初無工夫轉四谛法輪,亦無氣力轉拄杖子。

    祇教諸人行須緩步,語要低聲。

    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上堂:“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

    祖師門下,半句也無。

     祇恁麼,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

     若道佛祖一時是,佛祖一時不是,颟顸不少。

    且截斷葛藤一句作麼生道?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

    ”複舉:“僧問岩頭: “浩浩塵中,如何辨主?”頭雲:“銅砂羅裡滿盛油。

    ””師曰:“大小岩頭打失鼻孔。

    忽有人問保甯,浩浩塵中如何辨主?祇對他道,天寒不及卸帽。

    ”上堂:“六月初一,燒空赤日。

    十字街頭,雪深一尺。

    掃除不暇,回避不及。

    凍得東村廖胡子,半夜著靴水上立。

    ”上堂:“将心除妄妄難除,即妄明心道轉迂。

     桶底趯穿無忌諱,等閑一步一芙蕖。

    ”師至徑山,彌浃,孝宗皇帝召對選德殿稱旨。

    入對日,賜肩輿于東華門内。

    十年二月,上注圓覺經,遣使馳賜,命作序。

    師年邁,益猒住持。

    十五年冬,奏乞庵居,得請。

     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交承智策禅師,與之言别。

    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

    ”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如期而化。

    奉蛻質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須色明潤,發長頂溫。

    越七日,葬于庵之西岡。

     谥慈辯禅師,塔曰智光。

     昭覺元禅師法嗣鳳栖慧觀禅師鳳栖慧觀禅師,上堂:“前村落葉盡,深院桂花殘。

    此夜初冬節,從茲特地寒。

    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喝一喝:“恁麼說話,成人者少,敗人者多。

    ” 文殊道禅師法嗣楚安慧方禅師潭州楚安慧方禅師,本郡許氏子。

     參道禅師于大别,未幾改寺為神霄宮,附商舟過湘南,舟中聞岸人操鄉音,厲聲雲:“叫那!”由是有省,即說偈曰:“沔水江心喚一聲,此時方得契平生。

    多年相别重相見,千聖同歸一路行。

    ”住後,上堂:“臨老方稱住持,全無些子玄機。

    開口十字九乖,問東便乃答西。

     如斯出世,讨甚玄微?有時拈三放兩,有時就令而施。

    雖然如是,同道方知。

     且道知底事作麼生? 直須打翻鼻孔始得。

    ”上堂:“達磨祖師在腳底,踏不著兮提不起。

    子細當頭放下看,病在當時誰手裡?張公會看脈,李公會使藥,兩個競頭醫,一時用不著。

    藥不相投,錯錯!吃茶去。

    ” 文殊思業禅師常德府文殊思業禅師,世為屠宰,一日戮豬次,忽洞徹心源,即棄業為比丘。

    述偈曰: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

    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往見文殊,殊曰:“你正殺豬時見個甚麼,便乃剃頭行腳?” 師遂作鼓刀勢。

    殊喝曰:“這屠兒參堂去!”師便下參堂。

    住文殊日,上堂舉“趙州勘婆話”,乃曰: “勘破婆子,面青眼黑。

    趙州老漢,瞞我不得。

    ”佛燈珣禅師法嗣稠岩了赟禅師婺州義烏稠岩了赟禅師,上堂,舉趙州“狗子無佛性”話,乃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疊青山藏古鏡。

    赤腳波斯入大唐,八臂那吒行正令。

     咄!” 待制潘良貴居士待制潘良貴居士,字義榮。

    年四十,回心祖闱,所至挂缽,随衆參扣。

    後依佛燈,久之不契。

     因訴曰:“某祇欲死去時如何?”燈曰: “好個封皮,且留著使用,而今不了不當,後去忽被他換卻封皮,卒無整理處。

    ”公又以南泉斬貓兒話問曰:“某看此甚久,終未透徹。

    告和尚慈悲。

    ”燈曰: “你祇管理會别人家貓兒,不知走卻自家狗子?”公于言下如醉醒。

    燈複曰: “不易,公進此一步,更須知有向上事始得。

     如今士大夫說禅說道,祇依著義理便快活。

    大率似将買油餈,吃了便不饑。

     其餘便道是瞞他,亦可笑也。

    ”公唯唯。

     泐潭明禅師法嗣無為守緣禅師漢州無為随庵守緣禅師,本郡人,姓史氏。

    年十三病目,去依栖禅慧目能禅師。

     圓具,出峽至寶峰,值峰上堂,舉永嘉曰:“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師聞釋然領悟。

    住後,上堂曰: “以一統萬,一月普現一切水。

    會萬歸一,一切水月一月攝。

    展則彌綸法界,收來毫發不存。

     雖然收展殊途,此事本無異緻。

    但能于根本著得一隻眼去,方見三世諸佛、曆代祖師,盡從此中示現。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盡從此中流出。

    天地日月,萬象森羅,盡從此中建立。

     三界九地,七趣四生,盡從此中出沒。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乃至世間工巧諸技藝,盡現行此事。

     所以世尊拈華,迦葉便乃微笑;達磨面壁,二祖于是安心。

    桃華盛開,靈雲疑情盡淨;擊竹作響,香嚴頓忘所知。

     以至盤山于肉案頭悟道,彌勒向魚市裡接人。

    誠謂造次颠沛必于是,經行坐卧在其中。

    既有如是奇特,更有如是光輝。

     既有如是廣大,又有如是周遍。

    你輩諸人,因甚麼卻有迷有悟?要知麼,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

    ”龍翔圭禅師法嗣雲居德升禅師南康軍雲居頑庵德升禅師,漢州何氏子。

    二十得度,習講久之。

    棄谒文殊道禅師,問佛法省要。

     殊示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奪得寶珠村裡賣。

    十字街頭窮乞兒,腰間挂個風流袋。

    ”師拟對,殊曰: “莫錯。

    ”師退參三年,方得旨趣。

    往見佛性,機不投。

    入閩至鼓山禮觐,便問: “國師不跨石門句,意旨如何?”竹庵應聲喝曰:“閑言語。

    ”師即領悟。

     住後,僧問: “應真不借三界高超即不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曰:“聞時富貴,見後貧窮。

    ”曰:“擡頭須掩耳,側掌便翻身。

    ”師曰:“無位真人在甚麼處?”曰: “老大宗師,話頭也不識。

    ”師曰:“放你三十棒。

    ” 狼山慧溫禅師通州狼山蘿庵慧溫禅師,福州人,姓鄭氏。

    遍參諸老,晚依竹庵于東林。

     未幾,庵謝事,複谒高庵悟、南華昺、草堂清,皆蒙賞識。

    會竹庵徙閩之乾元,師歸省次,庵問:“情生智隔,想變體殊。

     不用停囚長智,道将一句來。

    ”師乃釋然,述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诃風? 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

    ”庵首肯。

    住後,上堂:“釋迦老子,四十九年,坐籌帷幄。

    彌勒大士,九十一劫,帶水拖泥。

     凡情聖量,不能鏟除。

    理照覺知,猶存露布。

    佛意祖意,如将魚目作明珠。

    大乘小乘,似認橘皮為猛火。

     諸人須是豁開胸襟寶藏,運出自己家珍,向十字街頭普施貧乏。

    衆中忽有個靈利漢出來道:美食不中飽人吃。

    山僧隻向他道:幽州猶自可,最苦是新羅。

    ”雲居悟禅師法嗣雙林德用禅師婺州雙林德用禅師,本郡戴氏子。

    上堂:“拈槌豎拂,祖師門下,将黃葉以止啼。

     說妙談玄,衲僧面前,望梅林而止渴。

     際山今日去卻之乎者也,更不指東畫西,向三世諸佛命脈中,六代祖師骨髓裡,盡情傾倒,為諸人說破。

    ”良久曰:“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 萬年道閑禅師台州萬年無著道閑禅師,本郡洪氏子。

    上堂:“全機敵勝,猶在半途。

    啐啄同時,白雲萬裡。

    才生朕兆,已落二三。

    不露鋒铓,成何道理?且道從上來事合作麼生?誣人之罪,以罪加之。

    ” 上堂,舉乾峰示衆雲:“舉一不得舉二。

    放過一著,落在第二。

    ”雲門出衆雲:“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卻往徑山去。

    ” 峰曰:“典座來日不得普請。

    ”師曰:“相見不須瞋,君窮我亦貧。

    謂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

    ” 中際善能禅師福州中際善能禅師,嚴陵人。

    往來龍門雲居有年,未有所證。

    一日,普請擇菜次,高庵忽以貓兒擲師懷中。

    師拟議,庵攔胸踏倒,于是大事洞明。

    上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不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不可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

    且如何是一朝風月?人皆畏炎熱,我愛夏日月長。

     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會與不會,切忌承當。

    ” 雲居自圓禅師南康軍雲居普雲自圓禅師,綿州雍氏子。

    年十九,試經得度,留教苑五祀。

     山關南下,曆扣諸大尊宿。

    始詣龍門,一日,于廊庑間睹繪胡人,有省。

    夜白高庵,庵舉法眼偈曰: “頭戴貂鼠帽,腰懸羊角錐,語不令人會,須得人譯之。

    ”複筴火示之曰: “我為汝譯了也。

    ”于是大法明了。

    呈偈曰: “外國言音不可窮,起雲亭下一時通。

    口門廣大無邊際,吞盡楊歧栗棘蓬。

    ” 庵遣師依佛眼,眼謂曰:“吾道東矣。

    ”上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透法身句?”門曰:“北鬥裡藏身。

    ”” 師曰: “南北東西萬萬千,乾坤上下兩無邊。

    相逢相見呵呵笑,屈指擡頭月半天。

    ” 烏巨行禅師法嗣薦福休禅師饒州薦福退庵休禅師,上堂:“風動邪?幡動邪? 風鳴邪?鈴鳴邪?非風鈴鳴,非風幡動。

    此土與西天,一隊黑漆桶。

    诳惑世間人,看看滅胡種。

    山僧不奈何,趁後也打哄。

    瓠子曲彎彎,冬瓜直儱侗。

    ”上堂:“結夏時左眼半斤,解夏時右眼八兩。

    謾雲九十日安居,赢得一肚皮妄想。

     直饒七穴八穿,未免山僧拄杖。

    雖然如是,千鈞之弩,不為鼷鼠而發機。

    ” 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