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若點檢不出,布袋裡老鴉,雖活如死。

    ”上堂: “釋迦掩室于摩竭,淨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視聽而雨華。

     大衆,這一隊不唧漢,無端将祖父田園私地結契,各據四至界分,方圓長短,一時花擘了也。

    緻令後代兒孫,千載之下,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卓錐之地。

     博山當時若見,十字路頭掘個無底深坑,喚來一時埋卻,免見遞相鈍置。

    何謂如此?不見道,家肥生孝子,國霸有謀臣。

    ”上堂: “乾闼婆王曾奏樂,山河大地皆作舞。

    争如跛腳老雲門,解道臘月二十五。

     博山今日有條攀條,無條攀例,也要應個時節。

    ”蓦拈拄杖,橫按膝上,作撫琴勢雲:“還有聞弦賞音者麼?”良久曰: “直饒便作鳳凰鳴,畢竟有誰知指法?”卓一下,下座。

     育王遵璞禅師慶元府育王大圓遵璞禅師,福州人。

    幼同玉泉懿問道圓悟。

    數載後還裡,佐懿于莆中祥雲。

     紹興甲寅,大慧居洋嶼,師往訊之。

    入室次,慧問三聖興化出不出、為人不為人話: “你道這兩個老漢,還有出身處也無?”師于慧膝上打一拳。

    慧曰:“祇你這一拳,為三聖出氣,為興化出氣?速道!速道!” 師拟議,慧便打。

    複謂曰:“你第一不得忘了這一棒。

    ”後因慧室中問僧曰:“德山見僧入門便棒,臨濟見僧入門便喝,雪峰見僧入門便道“是甚麼?” 睦州見僧便道“現成公案,放你三十棒。

    ”你道這四個老漢,還有為人處也無?”僧曰:“有。

    ”慧曰:“劄。

    ”僧拟議,慧便喝。

    師聞遽領微旨。

    大慧欣然許之。

     能仁祖元禅師溫州雁山能仁枯木祖元禅師,七閩林氏子。

    初谒雪峰預,次依佛心才,皆已機契。

    及依大慧于雲門庵,夜坐次,睹僧剔燈,始徹證。

    有偈曰:“剔起燈來是火,曆劫無明照破。

    歸堂撞見聖僧,幾乎當面蹉過。

    不蹉過是甚麼?十五年前奇特,依前祇是這個。

    ”慧以偈贈之曰: “萬仞崖頭解放身,起來依舊卻惺惺。

    饑餐渴飲渾無事,那論昔人非昔人?” 紹興乙巳春,﹝紹興乙巳,應是“紹興己巳之誤,為公元二四九年。

    ﹞出住能仁。

     上堂: “有佛處不得住,踏著秤錘硬似鐵。

    無佛處急走過,腳下草深三尺。

    三千裡外,逢人不得錯舉。

    北鬥挂須彌,恁麼則不去也。

     棒頭挑日月,摘楊花。

    摘楊花,眼裡瞳人著繡鞋。

    ”卓拄杖,下座。

    上堂: “雁山枯木實頭禅,不在尖新語句邊。

    背手忽然摸得著,長鲸吞月浪滔天。

    ”靈岩了性禅師真州靈岩東庵了性禅師,上堂:“勘破了也,放過一著,是衲僧破草鞋。

     現修羅相,作女人拜,是野狐精魅。

    打個圓相,虛空裡下一點,是小兒伎倆。

     攔腮贈掌,拂袖便行,正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直饒向黑豆未生已前,一時坐斷,未有吃靈岩拄杖分。

    敢問大衆,且道為人節文在甚麼處? 還相委悉麼?自從春色來嵩少,三十六峰青至今。

    ”上堂:“一葦江頭楊柳春,波心不見昔時人。

    雪庭要識安心士,鼻孔依前搭上唇。

    ”豎起拂子曰:“祖師來也,還見麼? 若也見得,即今薦取。

     其或未然,此去西天路,迢迢十萬餘。

    ”僧問:“人天交接,如何開示?” 師曰:“金剛手裡八棱棒。

    ”曰: “忽被學人橫穿凡聖,擊透玄關時,又作麼生?”師曰:“海門橫鐵柱。

    ”問:“如何是獨露身?”師曰:“牡丹花下睡貓兒。

    ” 蔣山善直禅師建康府蔣山一庵善直禅師,德安雲夢人。

    初參妙喜于回雁峰下。

     一日,喜問之曰:“上座甚處人?” 師曰:“安州人。

    ”喜曰:“我聞你安州人會厮撲,是否?”師便作相撲勢。

    喜曰: “湖南人吃魚,因甚湖北人著鲠?”師打筋鬥而出。

    喜曰:“誰知冷灰裡,有粒豆爆出。

    ”住保甯,上堂: “諸佛不曾出世,人人鼻孔遼天。

    祖師不曾西來,個個壁立千仞。

    高揖釋迦,不拜彌勒,理合如斯。

     坐斷千聖路頭,獨步大千沙界,不為分外。

    若向諸佛出世處會得,祖師西來處承當,自救不了,一生受屈。

    莫有大丈夫承當大丈夫事者麼?出來與保甯争交。

    其或未然,不如拽破好!” 便下座。

     一日,留守陳丞相俊卿會諸山茶話次,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公案,令諸山批判。

    皆以奇語取奉。

    師最後曰: “張打油,李打油,不打渾身隻打頭。

    ”陳大喜。

     萬壽自護禅師劍州萬壽自護禅師,上堂:“古者道,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萬壽即不然,若人識得心,未是究竟處。

    且那裡是究竟處?”拈拄杖卓一下,曰:“甜瓜徹蔕甜,苦瓠連根苦。

    ” 大沩景暈禅師潭州大沩了庵景暈禅師,上堂:“雲門一曲,臘月二十五,瑞雪飄空,積滿江山塢。

     峻嶺寒梅花正吐,手把須彌槌,笑打虛空鼓。

    驚起憍梵缽提,冷汗透身如雨。

     忿怒阿修羅王,握拳當胸問雲: 畢竟是何宗旨?咄!少室峰前,亦曾錯舉。

    ”靈隐了演禅師臨安府靈隐誰庵了演禅師,上堂:“面門拶破,天地懸殊。

    打透牢關,白雲萬裡,饒伊兩頭坐斷。

     别有轉身,三生六十劫,也未夢見在。

    ”喝一喝,下座。

     光孝緻遠禅師泰州光孝寺緻遠禅師,上堂,舉女子出定話,乃曰:“從來打鼓弄琵琶,須是相逢兩會家。

     佩玉鳴鸾歌舞罷,門前依舊夕陽斜。

    ” 雪峰蘊聞禅師福州雪峰崇聖普慈蘊聞禅師,洪州沈氏子。

    示衆雲:“旃檀叢林,旃檀圍繞。

    師子叢林,師子圍繞。

     虎狼叢林,虎狼圍繞。

    荊棘叢林,荊棘圍繞。

    大衆,四種叢林,合向那一種叢林安居好? 若也明得,九十日内,管取個個成佛作祖。

    其或未然,般若叢林歲歲凋,無明荒草年年長。

    ”連雲道能禅師處州連雲道能禅師,漢州人。

    姓何氏。

    僧問:“鏡清六刮,意旨如何?”師曰:“穿卻你鼻孔。

    ”曰: “學人有鼻孔即穿,無鼻孔又穿個甚麼?”師曰:“抱贓叫屈。

    ”曰:“如何是就毛刮塵?”師曰: “筠袁虔吉,頭上插筆。

    ”曰:“如何是就皮刮毛?”師曰:“石城虔化,說話厮罵。

    ”曰:“如何是就肉刮皮?”師曰: “嘉眉果阆,懷裡有狀。

    ”曰:“如何是就骨刮肉?”師曰:“漳泉福建,頭匾如扇。

    ”曰:“如何是就髓刮骨?”師曰: “洋瀾左蠡,無風浪起。

    ”曰:“髓又如何刮?”師曰:“十八十九,癡人夜走。

    ”曰: “六刮已蒙師指示,一言直截意如何?”師曰:“結舌有分。

    ” 靈隐道印禅師臨安府靈隐最庵道印禅師,漢州人。

    上堂:“大雄山下虎,南山鼈鼻蛇。

    等閑撞著,抱賞歸家。

     若也不惜好手,便與拔出重牙。

    有麼有麼?”上堂:“五五二十五,擊碎虛空鼓。

    大地不容針,十方無寸土。

     春生夏長複何雲,甜者甜兮苦者苦。

    ”中秋,上堂,舉“馬大師與西堂百丈南泉玩月”公案,師雲: “馬大師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西堂振鬣,百丈擺尾,雖則沖波激浪,未免上他鈎線。

    南泉自謂躍過禹門,誰知依前落在巨網。

    即今莫有絕羅籠、出窠臼底麼?也好出來露個消息。

    貴知華藏門下,不緻寂寥。

     其或未然,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竹原宗元庵主建甯府竹原宗元庵主,本郡連氏子。

    久依大慧,分座西禅。

     丞相張公浚帥三山,以數院迎之,不就。

    歸舊裡,結茆号衆妙園。

    宿衲士夫,交請開法。

    示衆曰:“若究此事,如失卻鎖匙相似。

     祇管尋來尋去,忽然撞著,惡,在這裡。

    開個鎖了,便見自家庫藏,一切受用,無不具足,不假他求。

     别有甚麼事?”示衆曰: “諸方為人抽釘拔楔,解黏去縛,我這裡為人添釘著楔,加繩加縛了,送向深潭裡,待他自去理會。

    ”示衆曰:“主法之人,氣吞宇宙,為大法王。

     若是釋迦老子、達磨大師出來,也教伊叉手,向我背後立地,直得寒毛卓豎,亦未為分外。

    ”一日,舉:“世尊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雲: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師乃曰:“是怪不怪,其怪自壞。

    ”垂語雲: “這一些子,恰如撞著殺人漢相似。

     你若不殺了他,他便殺了你。

    ” 近禮侍者近禮侍者,三山人。

    久侍大慧,嘗默究竹篦話,無所入。

    一日,入室罷,求指示。

    慧曰:“你是福州人,我說個喻向你,如将名品荔枝,和皮殼一時剝了,以手送在你口裡,祇是你不解吞。

    ” 師不覺失笑曰:“和尚,吞卻即禍事。

    ”慧後問師曰:“前日吞了底荔枝,祇是你不知滋味。

    ”師曰:“若知滋味,轉見禍事。

    ” 淨居尼妙道禅師溫州淨居尼妙道禅師,延平尚書黃公裳之女。

    開堂日,乃曰:“問話且止。

     直饒有傾湫之辯、倒嶽之機,衲僧門下一點用不著。

    且佛未出世時,一事全無,我祖西來,便有許多建立。

     列刹相望,星分派列,以至今日,累及兒孫。

    遂使山僧于人天大衆前無風起浪,向第二義門通個消息: 語默該不盡底,彌亘大方。

    言诠說不及處,遍周沙界。

    通身是眼,觌面當機。

     電卷星馳,如何湊泊? 有時一喝,生殺全威。

    有時一喝,佛祖莫辨。

    有時一喝,八面受敵。

    有時一喝,自救不了。

    且道那一喝是生殺全威? 那一喝是佛祖莫辨?那一喝是八面受敵?那一喝是自救不了?若向這裡薦得,堪報不報之恩。

     脫或未然,山僧無夢說夢去也。

    ”拈起拂子曰:“還見麼?若見,被見刺所障。

    ”擊禅床曰:“還聞麼? 若聞,被聲塵所惑。

    直饒離見絕聞,正是二乘小果,跳出一步,蓋色騎聲。

    全放全收,主賓互換。

     所以道,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敢問諸人,即今是甚麼時節?蕩蕩仁風扶聖化,熙熙和氣助升平。

    ” 擲拂子,下座。

    尼問:“如何是佛?”師曰:“非佛。

    ”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骨底骨董。

    ”問: “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時如何?”師曰:“未屙已前,堕坑落塹。

    ” 資壽尼妙總禅師平江府資壽尼無著妙總禅師,丞相蘇公頌之孫女也。

     年三十許,厭世浮休,脫去緣飾,咨參諸老,已入正信。

    作夏徑山。

    大慧升堂,舉“藥山初參石頭,後見馬祖”因緣。

    師聞豁然省悟。

    慧下座,不動居士馮公楫随至方丈,曰:“某理會得和尚适來所舉公案。

    ” 慧曰:“居士如何?”曰: “恁麼也不得蘇嚧娑婆诃,不恁麼也不得哩娑婆诃。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蘇嚧哩娑婆诃。

    ”慧舉似師,師曰: “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曰,卻是莊子注郭象。

    ”慧見其語異,複舉岩頭婆子話問之。

    師答偈曰: “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宮商。

    雲山海月都抛卻,赢得莊周蝶夢長。

    ” 慧休去,馮公疑其所悟不根。

     後過無錫,招至舟中,問曰:“婆生七子,六個不遇知音。

    祇這一個,也不消得,便棄水中。

    大慧老師言:“道人理會得。

    ” 且如何會?”師曰:“已上供通,并是詣實。

    ”馮公大驚。

    慧挂牌次,師入室,慧問: “古人不出方丈,為甚麼卻去莊上吃油餈?”師曰:“和尚放妙總過,妙總方敢通個消息。

    ”慧曰:“我放你過,你試道看。

    ”師曰: “妙總亦放和尚過。

    ”慧曰:“争柰油餈何!”師喝一喝而出。

    于是聲聞四方。

     隆興改元,舍人張公孝祥來守是郡,以資壽挽開法,入院。

    上堂:“宗乘一唱,三藏絕诠。

    祖令當行,十方坐斷。

     二乘聞之怖走,十地到此猶疑。

    若是俊流,未言而谕。

    設使用移星換鬥底手段,施攙旗奪鼓底機關,猶是空拳,豈有實義?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靈山付囑,俯徇時機。

    演唱三乘,各随根器。

    始于鹿野苑轉四谛法輪,度百千萬衆。

     山僧今日,與此界他方,乃佛乃祖,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現前四衆,各轉大法輪,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若一草一木,不轉法輪,則不得名為轉大法輪。

     所以道,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乘時于其中間,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周遍法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不動步遊彌勒樓閣,不返聞入觀音普門。

    情與無情,性相平等。

    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

    于此倜傥分明,皇恩佛恩,一時報足。

    且道如何是報恩一句?天高群象正,海闊百川朝。

    ”上堂,舉:“雲門示衆雲:“十五日已前則不問,十五日已後,道将一句來。

    ”自代雲:“日日是好日。

    ”” 師曰:“日日是好日,佛法世法盡周畢。

    不須特地覓幽玄,祇管缽盂兩度濕。

    ”上堂: “黃面老人,橫說豎說,權說實說,法說喻說,建法幢,立宗旨,與後人作榜樣。

    為甚麼卻道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于是二中間,未嘗說一字。

    點檢将來,大似抱贓叫屈。

    山僧今日人事忙冗,且放過一著。

    ”便下座。

    尼問: “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野花開滿路,遍地是清香。

    ”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 “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 “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首透長安。

    ”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雪覆蘆花,舟橫斷岸。

    ”曰:“人境已蒙師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師便打。

     侍郎張九成居士侍郎無垢居士張九成,未第時,因客談楊文公、呂微仲諸名儒,所造精妙,皆由禅學而至也,于是心慕之。

    聞寶印楚明禅師道傳大通,居淨慈,即之,請問入道之要。

    明曰: “此事唯念念不舍,久久純熟,時節到來,自然證入。

    ”複舉趙州柏樹子話,令時時提撕。

    公久之無省,辭谒善權清禅師。

    公問: “此事人人有分,個個圓成,是否?”清曰:“然。

    ”公曰:“為甚麼某無個入處?”清于袖中出數珠,示之曰: “此是誰底?”公俛仰無對。

    清複袖之曰:“是汝底,則拈取去。

    才涉思惟,即不是汝底。

    ”公悚然。

     未幾,留蘇氏館,一夕如廁,以柏樹子話究之。

    聞蛙鳴,釋然契入。

    有偈曰: “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

    ” 屆明,谒法印一禅師,機語頗契。

     适私忌,就明靜庵供雲水主僧惟尚禅師,才見乃展手,公便喝。

    尚批公頰,公趨前。

    尚曰:“張學錄何得謗大般若?”公曰: “某見處祇如此,和尚又作麼生?”尚舉“馬祖升堂,百丈卷席”話诘之。

     叙語未終,公推倒桌子。

    尚大呼:“張學錄殺人!”公躍起,問傍僧曰:“汝又作麼生?”僧罔措。

    公毆之,顧尚曰:“祖祢不了,殃及兒孫。

    ”尚大笑。

    公獻偈曰:“卷席因緣也大奇,諸方聞舉盡攢眉。

    台盤趯倒人星散,直漢從來不受欺。

    ”尚答曰: “從來高價不饒伊,百戰場中奮兩眉。

    奪角沖關君會也,叢林誰敢更相欺?” 紹興癸醜,魁多士,複谒尚于東庵。

    尚曰:“浮山圓鑒雲,饒你入得汾陽室,始到浮山門,亦未見老僧在。

    公作麼生?”公叱侍僧曰: “何不祇對?”僧罔措。

    公打僧一掌曰:“蝦蟆窟裡,果沒蛟龍。

    ”丁巳秋,大慧禅師董徑山,學者仰如星鬥。

    公閱其語要,歎曰:“是知宗門有人。

    ”持以語尚,恨未一見。

     及為禮部侍郎,偶參政劉公請慧說法于天竺,公三往不值,暨慧報谒,公見但寒暄而已。

    慧亦默識之。

    尋奉祠還裡,至徑山,與馮給事諸公議格物。

    慧曰:“公祇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

    ”公茫然,慧大笑。

    公曰:“師能開谕乎?”慧曰: “不見小說載唐人有與安祿山謀叛者,其人先為阆守,有畫像在焉。

    明皇幸蜀,見之怒,令侍臣以劍擊其像首。

     時阆守居陝西,首忽堕地。

    ”公聞頓領深旨。

    題不動軒壁曰:“子韶格物,妙喜物格。

    欲識一貫,兩個五百。

    ” 慧始許可。

    後守邵陽,丁父難,過徑山飯僧。

    秉鈞者意慧議及朝政,遂竄慧于衡陽,令公居家守服。

     服除,安置南安。

    丙子春,蒙恩北還。

    道次新淦而慧适至,與聯舟劇談宗要,未嘗語往事。

     于氏心傳錄曰:“憲自嶺下侍舅氏歸新淦,因會大慧,舅氏令拜之。

    憲曰: “素不拜僧。

    ”舅氏曰:“汝姑扣之。

    ” 憲知其嘗執卷,遂舉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句,以問。

    慧曰:凡人既不知本命元辰下落處,又要牽好人入火坑,如何聖賢于打頭一著不鑿破?憲曰:吾師能為聖賢鑿破否?慧曰: 天命之謂性,便是清淨法身。

    率性之謂道,便是圓滿報身。

    修道之謂教,便是千百億化身。

    憲得以告。

     舅氏曰:子拜何辭!”繼鎮永嘉,丁醜秋丐祠,枉道訪慧于育王。

    越明年,慧得旨複領徑山,谒公于慶善院。

    曰:“某每于夢中必誦語孟,何如?”慧舉圓覺曰:“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 公曰:“非老師莫聞此論也。

    ”其頌黃龍三關曰:“我手何似佛手?天下衲僧無口。

    縱饒撩起便行,也是鬼窟裡走。

    ﹝諱不得。

    ﹞我腳何似驢腳?又被黐膠粘著。

     翻身直上兜率天,已是遭他老鼠藥。

    ﹝吐不出。

     ﹞人人有個生緣處,鐵圍山下幾千年。

    三災直到四禅天,這驢猶自在旁邊。

     ﹝煞得工夫。

    ﹞”公設心六度,不為子孫計。

     因取華嚴善知識,日供其二回食,以飯缁流。

    又嘗供十六大天,而諸位茶杯悉變為乳。

    書偈曰:“稽首十方佛法僧,稽首一切護法天。

    我今供養三寶天,如海一滴牛一毛。

     有何妙術能感格?試借意識為汝說。

     我心與佛天無異,一塵才起大地隔。

    傥或塵銷覺圓淨,是故佛天來降臨。

    我欲供佛佛即現,我欲供天天亦現。

    佛子若或生孤疑,試問此乳何處來?孤疑即塵塵即疑,終與佛天不相似。

    我今為汝掃狐疑,如湯沃雪火銷冰。

    汝今微有疑與惑,鹞子便到新羅國。

    ” 參政李邴居士參政李邴居士,字漢老,醉心祖道有年。

    聞大慧排默照為邪禅,疑怒相半。

     及見慧示衆,舉趙州庭柏,垂語曰:“庭前柏樹子,今日重新舉。

    打破趙州關,特地尋言語。

    敢問大衆: 既是打破趙州關,為甚麼卻特地尋言語?”良久曰:“當初祇道茆長短,燒了方知地不平。

    ”公領悟,謂慧曰: “無老師後語,幾蹉過。

    ”後以書咨決曰:“某近扣籌室,承擊發蒙滞,忽有省入。

    顧惟根識暗鈍,平生學解,盡落情見。

    一取一舍,如衣壞絮行草棘中,适自纏繞。

    今一笑頓釋所疑,欣幸可量!非大宗匠委曲垂慈,何以緻此? 自到城中,著衣吃飯,抱子弄孫,色色仍舊。

    既無拘執之情,亦不作奇特之想。

    其餘夙習舊障,亦稍輕微。

     臨行叮咛之語,不敢忘也。

    重念始得入門,而大法未明。

    應機接物,觸事未能無礙。

     更望有以提誨,使卒有所至,庶無玷于法席矣。

    ”又書曰:“某比蒙誨答,備悉深旨。

    某自驗者三: 一、事無逆順,随緣即應,不留胸中。

    二、宿習濃厚,不加排遺,自爾輕微。

     三、古人公案,舊所茫然,時複瞥地。

    此非自昧者。

    前書大法未明”之語,蓋恐得少為足,當廣而充之,豈别求勝解耶?淨勝現流,理則不無,敢不銘佩!” 寶學劉彥修居士寶學劉彥修居士,字子羽。

    出知永嘉,問道于大慧禅師。

    慧曰:“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道:無。

    但恁麼看。

    ”公後乃于柏樹子上發明,有頌曰:“趙州柏樹太無端,境上追尋也大難。

     處處緣楊堪系馬,家家門底透長安。

    ” 提刑吳偉明居士提刑吳偉明居士,字元昭。

    久參真歇了禅師,得自受用三昧,為極緻。

     後訪大慧于洋嶼庵,随衆入室。

    慧舉狗子無佛性話問之。

    公拟答,慧以竹篦便打。

    公無對,遂留咨參。

    一日慧謂曰: “不須呈伎倆,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

    若祇呈伎倆,有甚了期?”即辭去。

    道次延平,倏然契悟。

     連書數頌寄慧,皆室中所問者。

    有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通身一具金鎖骨。

     趙州親見老南泉,解道鎮州出蘿蔔。

    ”慧即說偈證之曰:“通身一具金鎖骨,堪與人天為軌則。

     要識臨濟小厮兒,便是當年白拈賊。

    ” 門司黃彥節居士門司黃彥節居士,字節夫,号妙德。

    于大慧一喝下,疑情頓脫。

    慧以衣付之。

     嘗舉首山竹篦話,至葉縣,近前奪得拗折,擲向階下曰:“是甚麼?”山曰: “瞎。

    ”公曰: “妙德到這裡,百色無能,但記得曾作蠟梅絕句曰:拟嚼枝頭蠟,驚香卻肖蘭。

    前村深雪裡,莫作嶺梅看。

    ”” 秦國夫人計氏奏國夫人計氏法真,自寡處屏去紛華,常蔬食,習有為法。

     因大慧遣謙禅者緻問其子魏公,公留,謙以祖道誘之。

    真一日問謙曰:“徑山和尚尋常如何為人?”謙曰: “和尚祇教人看狗子無佛性及竹篦子話,祇是不得下語,不得思量,不得向舉起處會,不得向開口處承當。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

     祇恁麼教人看。

    ”真遂谛信。

    于是夜坐,力究前話,忽爾洞然無滞。

    謙辭歸,真親書入道概略,作數偈呈慧。

     其後曰:“逐日看經文,如逢舊識人。

    莫言頻有礙,一舉一回新。

    ” 虎丘隆禅師法嗣天童昙華禅師明州天童應庵昙華禅師,蕲州江氏子。

    生而奇傑。

     年十七,于東禅去發,首依水南遂禅師,染指法味。

    因遍曆江湖,與諸老激揚,無不契者。

    至雲居禮圓悟禅師,悟一見痛與提策。

     及入蜀,指見彰教,教移虎丘,師侍行。

    未半載,頓明大事。

    去谒此庵,分座連雲,開法妙嚴。

     後遷諸巨刹,住歸宗日,大慧在梅陽,有僧傳師垂示語句,慧見之,極口稱歎。

    後以偈寄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歧正脈通。

    ”其歸重如此。

    上堂:“九年面壁,壞卻東土兒孫。

    隻履西歸,鈍置黃面老子。

    ”以拄杖畫一畫曰:“石牛攔古路,一馬生三寅。

    ”上堂:“德章老瞎秃,從來沒滋味。

     拈得口,失卻鼻。

    三更二點唱巴歌,無端驚起梵王睡。

    ”喝一喝,曰:“我行荒草裡,汝又入深村。

    ”上堂: “臨濟在黃檗處三度吃棒底意旨,你諸人還觑得透也未?直饒一咬便斷,也未是大丈夫漢。

    三世諸佛,口挂壁上。

    天下老和尚,将甚麼吃飯?”上堂:“十五日已前,水長船高。

    十五日已後,泥多佛大。

     正當十五日,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悉皆歡喜。

    謂言打這一棒,不妨應時應節報恩,不覺通身踴躍。

    遂作詩一首,舉似大衆。

     蜻蜓許是好蜻蜒,飛來飛去不曾停。

    被我捉來摘卻兩邊翼,﹝被,原作“彼”,據清藏本、續藏本改。

    ﹞恰似一杖大鐵釘。

    ””上堂:“若作一句商量,吃粥飯阿誰不會? 不作一句商量,屎坑裡蟲子笑殺阇黎。

    ”拈拄杖曰:“拄杖子罪犯彌天,貶向二鐵圍山,且道薦福還有過也無?”卓拄杖曰:“遲一刻。

    ” 上堂:“明不見暗,暗不見明。

    明暗雙忘,無異流俗阿師。

    野幹鳴,師子吼。

     師子吼,野幹鳴。

     三家村裡臭胡狲,價增十倍。

    骊龍颔下明月珠,分文不直。

    若作衲僧巴鼻,甚處得來? 三十年後,換手捶胸,未是苦在。

    ”上堂:“飯籮邊、漆桶裡,相唾饒你潑水,相罵饒你接觜。

     黃河三千年一度清,蟠桃五百年一次開花。

    鶴勒那咬定牙關,朱頂王呵呵大笑。

     歸宗五十年前有一則公案,今日舉似諸人,且道是甚麼公案?王節級,失卻帖。

    ”上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朝至暮,啾啾唧唧。

    說黃道黑,不知那裡是二時。

    ”上堂:“吃粥吃飯,不覺嚼破舌頭。

    血濺梵天,四天之下,霈然有餘。

     玉皇大帝惡發,追東海龍王,向金輪峰頂鞠勘。

    頃刻之間,追汝諸人作證見也。

    且各請依實供通,切忌回避。

     傥若不實,喪汝性命。

    ”上堂:“趙州吃茶,我也怕他。

    若非債主,便是冤家。

    倚牆靠壁成群隊,不知誰解辨龍蛇?”上堂:“五百力士揭石義,萬仞崖頭撒手行。

    十方世界一團鐵,虛空背上白毛生。

     直饒拈卻膱脂帽子,脫卻鹘臭布衫,向報恩門下,正好吃棒。

    何故?半夜起來屈膝坐,毛頭星現衲僧前。

    ”上堂:“三世諸佛,眼裡無筋。

    六代祖師,皮下無血。

    明果咬定牙關跳,也出他圈不得。

    何故?南泉斬貓兒。

    ”上堂雲: “參禅人切忌錯用心。

     悟明見性是錯用心,成佛作祖是錯用心,看經講教是錯用心,行住坐卧是錯用心,吃粥吃飯是錯用心,屙屎送尿是錯用心。

    一動一靜,一往一來,是錯用心。

     更有一處錯用心,歸宗不敢與諸人說破。

    何故?一字入公門,九牛車不出。

    ” 上堂雲:“良工未出,玉石不分。

    巧冶無人,金沙混雜。

    縱使無師自悟,向天童門下,正好朝打三千,暮打八百。

    ”蓦拈拄杖雲: “喚作拄杖,玉石不分。

     不喚作拄杖,金沙混雜。

    其間一個半個,善别端由,管取平步丹霄。

    苟或未然,”卓拄杖雲:“急著眼看。

    ”僧問: “婆子問岩頭,呈桡舞棹則不問,且道婆手中兒子甚處得來?岩頭扣船舷三下,意旨如何?”師曰:“燋磚打著連底凍。

    ”曰:“當時若問和尚,如何對他?”師曰:“一棒打殺。

    ”曰:“這老和尚大似買帽相頭。

    ”師曰: “你向甚處見岩頭?”曰:“劄。

    ”師曰:“杜撰禅和。

    ”曰: “婆生七子,六個不遇知音,祇這一個也不消得,擲向水中,又且如何?” 師曰:“少賣弄。

    ”曰:“岩頭當時不覺吐舌,意作麼生?”師曰:“樂則同歡。

    ”曰: “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雲門曰:花藥欄。

    此意如何?”師曰:“深沙努眼睛。

    ”問:“祇這是埋沒自己,祇這不是孤負先聖。

    去此二途,和泥合水處,請師道。

    ” 師曰:“玉箸撐虎口。

    ”曰: “一言金石談來重,萬事鴻毛脫去輕。

    ”師曰:“莫謾老僧好!”問:“人皆畏炎熱,我愛夏日長。

    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時如何?” 師曰:“倒戈卸甲。

    ”虎丘忌日,拈香曰:“平生沒興,撞著這無意智老和尚,做盡伎倆,湊泊不得。

     從此卸卻天戈,随分著衣吃飯。

    二十年來坐曲彔木,懸羊頭賣狗肉。

    知他有甚憑據? 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深。

    ”師于室中能鍛煉耆艾,故世稱大慧與師居處為二甘露門。

    嘗誡徒曰: “衲僧家著草鞋住院,何啻如蚖蛇戀窟乎?”隆興改元,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

    塔全身于本山。

     育王裕禅師法嗣清涼坦禅師福州清涼坦禅師,有僧舉大慧竹篦話請益,師示以偈曰:“徑山有個竹篦,直下别無道理。

     佛殿廚庫三門,穿過衲僧眼耳。

    ”其僧言下有省。

    淨慈師一禅師臨安府淨慈水庵師一禅師,婺州馬氏子。

    十六被削,首參雪峰慧照禅師,照舉藏身無迹話問之。

     師數日方明,呈偈曰:“藏身無迹更無藏,脫體無依便厮當。

    古鏡不勞還自照,淡煙和露濕秋光。

    ” 照質之曰:“畢竟那裡是藏身無迹處?”師曰:“嗄。

    ”照曰:“無蹤迹處因甚麼莫藏身?”師曰:“石虎吞卻木羊兒。

    ” 照深肯之。

    住後,上堂,舉:“圓悟師翁道:參禅參到無參處,參到無參始徹頭。

     水庵則不然,參禅參到無參處,參到無參未徹頭。

    若也欲窮千裡目,直須更上一層樓。

    ”上堂:“凍雲欲雪未雪,普賢象駕峥嵘。

     嶺梅半合半開,少室風光漏洩。

    便恁麼去猶是半提,作麼生是全提底事? 無智人前莫說,打你頭破額裂。

    ”上堂,舉:“法眼示衆曰,盡十方世界明皎皎地,若有一絲頭,即是一絲頭。

    ”師豎起拂子曰:“還見麼?穿過髑髅猶未覺。

    法燈雲:盡十方世界自然明皎皎地,若有一絲頭,不是一絲頭。

    ”師曰:“夜來月色十分好,今日秋山無限清。

    ”上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古人恁麼說話,大似預搔待癢。

     若教渠踏著衲僧關捩,管取别有生涯。

    ”喝一喝,卓拄杖下座。

     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