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南嶽下十五世下龍門遠禅師法嗣龍翔士圭禅師溫州龍翔竹庵士圭禅師,成都史氏子。

    初依大慈宗雅,心醉楞嚴。

    逾五秋,南遊谒諸尊宿。

     始登龍門,即以平時所得白佛眼。

    眼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

    ” 遂俾職堂司。

    一日侍立次,問雲:“絕對待時如何?”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師罔措。

    眼至晚抵堂司,師理前話。

    眼曰:“閑言語。

    ” 師于言下大悟。

    政和末,出世和之天甯,婁遷名刹。

    紹興間奉诏,開山雁蕩能仁。

     時真歇居江心,聞師至,恐緣法未熟,特過江迎歸方丈。

    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翕然歸敬。

    未視篆,其徒懼行規法,深夜放火,鞠為瓦礫之墟。

    師竟就樹縛屋,升座示衆雲:“愛閑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雁蕩山。

     傑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茆屋兩三間。

    還有共相出手者麼?”喝一喝,下座。

     聽法檀施,并力營建,未幾複成寶坊,次補江心。

    上堂曰:“萬年一念,一念萬年。

    和衣泥裡輥,洗腳上床眠。

    曆劫來事,祇在如今。

     大海波濤湧,小人方寸深。

    ”拈起拄杖曰:“汝等諸人,未得個入頭,須得個入頭。

     既得個入頭,須有出身一路始得。

    大衆,且作麼生是出身一路?”良久曰: “雪壓難摧澗底松,風吹不動天邊月。

    ”卓拄杖,下座。

    上堂: “萬機不到,眼見色,耳聞聲。

    一句當堂,頭戴天明,腳踏地。

     你諸人祇知今日是五月初一,殊不知金烏半夜忙忙去,玉兔天上海東。

    ”以拂子擊禅床,下座。

    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

     諸人向這裡立不得,諸人向這裡住不得。

    若立則危,若住則瞎。

    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

     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

    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

    久雨不晴。

    咄!”上堂:“一葉落,天下秋,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一塵起,大地收,嘉州打大像,陝府灌鐵牛。

     明眼漢合作麼生?”良久曰:“久旱檐頭句,橋流水不流。

    ”卓拄杖,下座。

    上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落華有意随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華。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喝一喝曰:“三十年後,莫道能仁教壞人家男女。

    ”上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東家點燈,西家暗坐。

    ”曰:“未審意旨如何?”師曰:“馬便搭鞍,驢便推磨。

    ”僧禮拜。

    師曰: “靈利衲僧,祇消一個。

    ”遂曰:“馬搭鞍,驢推磨。

    靈利衲僧,祇消一個。

    縱使東家明點燈,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來意旨問如何,多口阿師自招禍。

    ”僧問:“如何是第一義?”師曰: “你問底是第二義。

    ”問: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旨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問: “燕子深談實相,善說法要,此理如何?”師曰:“不及雁銜蘆。

    ”問: “如何是佛?”師曰:“華陽洞口石烏龜。

    ”問:“魯祖面壁,意旨如何?” 師曰:“金木水火土,羅計都星。

    ”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時如何?” 師曰:“作賊人心虛。

    ”曰: “國師三喚侍者,又作麼生?”師曰:“打鼓弄猢狲,鼓破猢狲走。

    ”丙寅七月十八日,召法屬、長老、宗範付後事。

     次日沐浴,聲鐘集衆。

    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日,送者均獲設利。

    奉靈骨塔于鼓山。

    雲居善悟禅師南康軍雲居高庵善悟禅師,洋州李氏子。

    年十一去家,業經得度。

    有夙慧。

     聞沖禅師舉武帝問達磨因緣,如獲舊物。

    遽曰:“我既廓然,何聖之有?” 沖異其語,勉之南詢。

    蒙授記于龍門。

     一日,有僧被蛇傷足,佛眼問曰:“既是龍門,為甚麼卻被蛇咬?”師即應曰:“果然現大人相。

    ”眼益器之。

     後傳此語到昭覺,圓悟雲:“龍門有此僧耶?東山法道未寂寥爾。

    ”住後,上堂:“少林面壁,懷藏東土西天。

    歐阜升堂,充塞四維上下。

    緻使山巍巍而砥掌平,水昏昏而常自清。

    華非豔而結空果,風不搖而片葉零,人無法而得咨問,佛無心而更可成。

    野蔬淡飯延時日,任運随緣道自靈。

    畢竟如何?日午打三更。

    ” 西禅文琏禅師遂甯府西禅文琏禅師,郡之張氏子。

    上堂: “一向恁麼去,直得凡聖路絕,水洩不通,鐵蛇鑽不入,鐵錘打不破。

    至于千裡萬裡,鳥飛不度。

    一向恁麼來,未免灰頭土面,帶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為馬。

     非唯孤負先聖,亦乃埋沒己靈。

    敢問大衆,且道恁麼去底是?恁麼來底是? 芍藥華開菩薩面,﹝芍,原作“苟”,據續藏本改。

     ﹞榈葉散夜叉頭。

    ”上堂:“諸方浩浩談玄,每日撞鐘打鼓。

    西禅無法可說,勘破燈籠露柱。

     門前不置下馬台,免被傍人來借路。

    若借路,須照顧。

    腳下若參差,邯鄲學唐步。

    ”上堂:“心生種種法生,森羅萬象縱橫。

     信手拈來便用,日輪午後三更。

    心滅種種法滅,四句百非路絕。

    直饒達磨出頭,也是眼中著屑。

     心生心滅是誰?木人攜手同歸。

    歸到故鄉田地,猶遭頂上一錘。

    ”上堂: “正月孟春猶寒,直下言端語端。

     拈起衲僧鼻孔,穿開祖佛心肝。

    知有者,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不知有者,誰知當面蹉過,迢迢十萬八千。

    山僧為你重說偈言,大衆,莫教孤負,孟春猶寒。

    ”僧問:“師子未出窟時如何?”師曰: “爪牙已露。

    ”曰:“出窟後如何?”師曰:“龍頭蛇尾。

    ”曰:“出與未出時如何?”師曰:“正好吃棒。

    ”問: “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師曰:“阇黎有許多工夫!”黃龍法忠禅師隆興府黃龍牧庵法忠禅師,四明姚氏子。

    十九試經得度,習台教,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迹。

     遍參名宿,至龍門觀水磨旋轉,發明心要。

    乃述偈曰:“轉大法輪,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水推石磨。

    ” 呈佛眼,眼曰:“其中事作麼生?”師曰:“澗下水長流。

    ”眼曰:“我有末後一句,待分付汝。

    ”師即掩耳而去。

    後至廬山,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

    宣和間湘潭大旱,禱而不應。

    師躍入龍淵,呼曰:“業畜!當雨一尺。

    ”雨随至。

    居南嶽,每跨虎出遊,儒釋望塵而拜。

    住後,上堂: “張公吃酒李公醉,子細思量不思議。

     李公醉醒問張公,恰使張公無好氣。

    無好氣,不如歸家且打睡。

    ”上堂: “今朝正月半,有事為君斷。

     切忌兩眼睛,被他燈火換。

    ”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諸聖口,不動自己舌。

    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别。

     假使淨名杜口于毗耶,釋迦掩室于摩竭,大似掩耳偷鈴,未免天機漏洩。

    直饒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

    若向牧庵門下檢點将來,祇得一橛。

    千種言,萬般說,祇要教君自家歇。

    一任大地虛空,七凹八凸。

    ”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莫向外邊覓。

    ”曰:“如何是心?”師曰: “莫向外邊尋。

    ”曰:“如何是道?”師曰: “莫向外邊讨。

    ”曰:“如何是禅?”師曰:“莫向外邊傳。

    ”曰:“畢竟如何?”師曰:“靜處薩婆诃。

    ”問: “大衆臨筵,請師舉唱。

    ”師豎起拂子,僧曰:“乞師再垂方便。

    ”師擊禅床一下。

    後示寂,塔于香原洞。

     烏巨道行禅師衢州烏巨雪堂道行禅師,處州葉氏子。

    依泗州普照英禅師得度,去參佛眼。

     一日,聞舉玄沙築著腳指話,遂大悟。

    住後,上堂:“會即便會,玉本無瑕。

     若言不會,碓觜生花。

     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華?南明恁麼商确,也是順風撒沙。

    參!”上堂: “雲籠嶽頂,百鳥無聲。

    月隐寒潭,龍珠自耀。

     正當恁麼時,直得石梁忽然大悟,石洞頓爾心休。

    虛空開口作證,溪北石僧點頭。

     諸人總在這裡瞌睡,笑殺陝府鐵牛。

    ”上堂:“佛說三乘十二分,頓漸偏圓。

     癡人面前,不得說夢。

    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癡人面前,不得說夢。

    臨濟三玄,雲門三句,洞山五位。

    癡人面前,不得說夢。

     南明恁麼道,還免得遭人檢責也無?所以古人道:石人機似汝,也解唱巴歌。

     汝若似石人,雪曲也應和。

    ”還有和雪曲底麼? 若有,喚來與老僧洗腳。

    ”上堂:“通身是口,說得一半。

    通身是眼,用得一橛。

     用不到處說有餘,說不到處用無盡。

    所以道,當用無說,當說無用。

    用說同時,用說不同時。

    諸人若也拟議,西峰在你腳底。

    ”到國清,衆請上堂:“句亦鏟,意亦鏟,絕毫絕牦處,如山如嶽。

    句亦到,意亦到,如山如嶽處,絕毫絕牦。

     忽若拶通一線,意句俱到俱不到,俱鏟俱不鏟。

    直得三句外絕牢籠,六句外無标的。

    正當恁麼時,一句作麼生道?傾蓋同途不同轍,相将攜手上高台。

    ”上堂,舉:“趙州示衆雲:“老僧除卻二時齋粥,是雜用心處。

    ”” 師曰:“今朝六月旦,行者擊鼓,長老升堂。

    你諸人總來這裡雜用心。

    ”上堂,舉:“僧問雲門: “如何是驚人句?”門曰:“響。

    ””師曰:“雲門答這僧話,不得便休,卻鼓粥飯氣,以當平生。

    ”上堂:“黃梅雨,麥秋寒。

     恁麼會,太無端。

    時節因緣佛性義,大都須是髑髅乾。

    ”示衆,舉:“玑和尚問僧:“禅以何為義?” 衆下語皆不契理,僧請益玑,玑代雲:“以謗為義。

    ””師曰: “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

    山僧是謗。

    于中還有不謗者也無? 談玄說妙河沙數,争似雙峰謗得親。

    ”師示疾,門弟子教授汪公喬年至,省候。

    師以後事委之,示以偈曰: “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

    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

    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服,加趺而逝。

    阇維五色設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之西。

     白楊法順禅師撫州白楊法順禅師,綿州文氏子。

    依止佛眼,聞普說,舉:“傅大士心王銘雲: 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師于言下有省。

    後觀寶藏迅轉,頓明大法。

    趨丈室作禮,呈偈曰: “頂有異峰雲冉冉,源無别派水泠泠。

    遊山未到山窮處,終被青山礙眼睛。

    ”眼笑而可之。

    住後,上堂: “好事堆堆疊疊來,不須造作與安排。

    落林黃葉水推去,橫谷白雲風卷回。

     寒雁一聲情念斷,霜鐘才動我山摧。

    白楊更有過人處,盡夜寒爐撥死灰。

    忽有個衲僧出來道,長老少賣弄,得恁麼窮乞相。

     山僧祇向他道,卻被你道著。

    ”上堂:“我手何似佛手?天上南星北鬥。

    我腳何似驢腳?往事都來忘卻。

     人人盡有生緣,個個足方頂圓。

    大愚灘頭立處,孤月影射深灣。

    會不得,見還難,一曲漁歌過遠灘。

    ”示衆: “染緣易就,道業難成。

    不了自前,萬緣差别。

    祇見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樹。

     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

    為衆一似為己,彼此事辦。

     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

    ”上堂: “雞啼曉月,狗吠枯樁。

    隻可默會,難入思量。

    看不見處,動地放光。

     說不到處,天地玄黃。

    撫城尺六狀紙,元來出在清江。

    大衆,分明話出人難見,昨夜三更月到。

    ”上堂: “風吹茆茨屋脊漏,雨打阇黎眼睛濕。

    恁麼分明卻不知,卻來這裡低頭立。

    ”﹝時紹燈上座聞之,有省,後住婺之廣教。

    ﹞因病示衆: “久病未嘗推木枕,人來多是問如何。

    山僧據問随緣對,外黃鹂口更多。

    隻如七尺之軀甚處受病? 衆中具眼者,試為山僧指出病源。

    ”衆下語,皆不契。

    師自拊掌一下,作嘔吐聲。

    又雲:“好個木枕子。

    ” 師律身清苦,出入唯杖笠獨行。

    後示寂,阇維收舍利,目睛齒舌數珠,同靈骨塔于寺西。

     雲居法如禅師南康軍雲居法如禅師,丹丘胡氏子。

    依護國瑞禅師,祝發登具。

     備參浙右諸宗匠。

     晚至龍門,以平日所證白佛眼。

    眼曰:“此皆學解,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當求妙悟。

    ”師駭然谛信。

     一日,命主香積,以道業未辦,固辭。

    眼勉曰:“姑就職其中,大有人為汝說法。

    ”未幾,晨興開廚門,望見聖僧,契所未證。

     即白佛眼,眼曰:“這裡還見聖僧麼?”師詣前問訊,叉手而立。

    眼曰: “向汝道大有人為汝說法。

    ” 住後,上堂:“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向這裡有無俱遣,得失兩亡,直得十方諸佛不見。

    諸人且道,十二時中向甚麼處安身立命?披蓑側立千峰外,引水澆蔬五老前。

    ”上堂: “乾坤之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雲居又且不然,乾坤之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

    ”擲下拄杖雲: “大衆也須識取。

    ” 歸宗正賢禅師南康軍歸宗真牧正賢禅師,潼川陳氏子。

    世為名儒,幼從三聖海澄為苾刍。

     具滿分戒,遊成都,依大慈秀公習經論。

    凡典籍過目成誦,義亦頓曉,秀稱為經藏子。

    出蜀谒諸尊宿,後扣佛眼。

     一日入室,眼舉“殷勤抱得旃檀樹”,語聲未絕,師頓悟。

    眼曰:“經藏子漏逗了也。

    ” 自是與師商榷淵奧,亹亹無盡。

    眼稱善,因手書“真牧”二字授之。

    紹興己巳,歸宗虛席,郡侯以禮請,堅卧不應。

    寶文李公懋嘗問道于師,同屬官強之,乃就。

    上堂:“且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若向世界未成時、父母未生時、佛未出世時、祖師未西來時道得,已是第二句。

    且第一句如何道?直饒你十成道得,未免左之右之。

    ” 卓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召大衆曰:“作麼生?若也拟議,賢上座謾你諸人去也。

     打地和尚,嗔他秘魔岩主擎個叉兒,胡說亂道,遂将一掴成粉,散在十方世界,還知麼?”舉拂子曰: “而今卻在拂子頭上,說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還聞麼? 閻老子知得,乃曰:賢上座,你若相當去,不妨奇特:或不相當,總在我手裡。

    祇向他道:閻老子你也退步,摸索鼻孔看。

    ”擊禅床,下座。

    僧問: “久默斯要,已洩真機。

    學人上來,請師開示。

    ”師曰:“耳朵在甚麼處?” 曰:“一句分明該萬象。

    ”師曰: “分明底事作麼生?”曰:“台星臨照,枯木回春。

    ”師曰:“換卻你眼睛。

    ” 道場明辯禅師安吉州道場正堂明辯禅師,本郡俞氏子。

    幼事報本蘊禅師,圓顱受具後,谒諸名宿。

    至西京少林。

     聞僧舉“佛眼以古詩發明罽賓王斬師子尊者”話,曰:“楊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一聲羌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師默有所契,即趨龍門,求入室。

    佛眼問:“從上祖師方冊因緣,許你會得。

    ” 忽舉拳曰:“這個因何喚作拳?”師拟對,眼築其口曰:“不得作道理。

    ” 于是頓去知見。

    住後,上堂: “猛虎口邊拾得,毒蛇頭上安排。

    更不釘樁搖橹,回頭别有生涯。

    婆子被我勘破了,大悲院裡有村齋。

    ”上堂:“淨五眼,湧金春色晚。

    得五力,吹落碧桃華,唯證乃知難可測。

    ”卓拄杖曰:“一片何人得? 流經十萬家。

    ”上堂:“三祖道,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當時老僧若見,便與一掴。

    且道是憎邪是愛邪? 近來經界稍嚴,不許詭名挾佃。

    ”解夏,上堂:“十五日已前不得去,少林隻履無藏處。

    十五日已後不得住,桂子天香和雨露。

    正當十五日,大且如何?阿呵呵!風流不在著衣多。

    ”上堂,舉:“僧問投子: “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子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師曰:“我疑千年蒼玉精,化為一片秋水骨。

     海神欲護護不得,一旦鳌頭忽擎出。

    ”上堂:“華開隴上,柳綻堤邊。

    黃莺調叔夜之琴,芳草入謝公之句。

     何必聞聲悟道,見色明心?非唯水上覓漚,已是眼中著屑。

    ”擘開胸曰:“汝等當觀吾紫磨金色之身,今日則有,明日則無。

    大似無風起浪,全不知羞。

    且道今日事作麼生?好個迷逢達磨,不知誰解承當?”僧問: “如何是佛?”師乃鳴指三下。

    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師曰: “橫身三界外,獨脫萬機前。

    ”曰: “祇如風穴道,長憶江南三月裡,鹧鸪啼處百華香。

    又作麼生?”師曰:“說這個不唧漢作麼?”曰: “嫩竹搖金風細細,百華鋪地日遲遲。

    ”師曰:“你向甚麼處見風穴?”曰:“眼裡耳裡絕潇灑。

    ”師曰:“料掉無交涉。

    ”問: “蓮華未出水時如何?”師曰:“未過冬至莫道寒。

    ”曰:“出水後如何?”師曰:“未過夏至莫道熱。

    ”曰:“出與未出時如何?”師曰:“三十年後,不要錯舉。

    ”問:“如何是佛?”師曰:“無柴猛燒火。

    ”曰:“如何是法?” 師曰:“貧做富裝裹。

    ”曰:“如何是僧?”師曰:“賣扇老婆手遮日。

    ” 曰:“如何是和尚栗棘蓬?”師曰: “不答此話。

    ”曰:“為甚麼不答?”師大笑曰:“吞不進,吐不出。

    ”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師曰:“古墓毒蛇頭戴角。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師曰:“虛空笑點頭。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師曰:“石人拍手笑呵呵。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師曰:“布袋裡豬頭。

    ”曰: “四喝已蒙師指示,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鋸解秤錘,随聲便喝。

     佛眼忌拈香,龍門和尚闡提潦倒,不信佛法,滅除禅道。

    拶破毗盧向上關,貓兒洗面自道好。

     一炷沈香爐上然,換手槌胸空懊惱。

    ”遂搖手曰:“休懊惱。

    ”以坐具搭肩上,作女人拜,曰:“莫怪下房媳婦觸忤大人好!”室中垂問曰: “貓兒為甚麼愛捉老鼠?”又曰:“闆鳴因甚麼狗吠?”師家風嚴冷,初機多憚之。

    因贊達磨曰: “升元閣前,洛陽峰畔乖張,皮髓傳成話霸,隻履無處埋藏。

    不是一番寒徹骨,争得梅花撲鼻香。

    ” 雪堂行一見,大稱賞曰:“先師猶有此人在。

    隻消此贊,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

    ”由是衲子奔湊。

     臨終登座,拈拄杖于左邊,卓一下曰:“三十二相無此相。

    ”于右邊卓一下曰:“八十種好無此好。

     僧繇一筆畫成,志公露出草蒿。

    ”又卓一下,顧大衆曰:“莫懊惱,直下承當休更讨。

    ”下座歸方丈,俨然趺坐而逝。

     火後收靈骨設利,藏所建之塔曰仙人山。

     方廣深禅師潭州方廣深禅師,僧問:“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未審意旨如何?” 師曰:“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 世奇首座世奇首座者,成都人也。

    遍依師席,晚造龍門。

    一日燕坐,瞌睡間群蛙忽鳴,誤聽為淨發版響。

     亟趨往,有曉之者曰:“蛙鳴非版也。

    ”師恍然,詣方丈剖露。

    佛眼曰: “豈不見羅睺羅?”師遽止曰: “和尚不必舉,待去自看。

    ”未幾有省,乃占偈曰:“夢中聞版響,覺後蝦蟆啼。

    蝦蟆與版響,山嶽一時齊。

    ” 由是益加參究,洞臻玄奧。

    眼命分座,師固辭,曰:“此非細事也。

    如金針刺眼,毫發若差,睛則破矣。

     願生生居學地,而自鍛煉。

    ”眼因以偈美之曰:“有道隻因頻退步,謙和元自慣回光。

     不知已在青雲上,猶更将身入衆藏。

    ”暮年,學者力請,不容辭。

    後因說偈曰:“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

     諸法我心無别體,祇在而今一念中。

    且道是那一念?”衆罔措,師喝一喝而終。

     淨居尼慧溫禅師溫州淨居尼慧溫禅師,上堂,舉:“法眼示衆曰,三通鼓罷,簇簇上來,佛法人事,一時周畢。

    ”師曰:“山僧道,三通鼓罷,簇簇上來。

    拄杖不在,苕帚柄聊與三十。

    ” 給事馮楫居士給事馮楫濟川居士,自壯扣諸名宿,最後居龍門,從佛眼遠禅師。

     再歲,一日同遠經行法堂,偶童子趨庭,吟曰:“萬象之中獨露身。

    ”遠拊公背曰:“好!。

    ”公于是契入。

    紹興丁巳,除給事。

     會大慧禅師就明慶開堂,慧下座,公挽之曰:“和尚每言于士大夫前曰,此生決不作這蟲豸,今日因甚卻納敗缺?”慧曰:“盡大地是個杲上座,你向甚處見他?”公拟對,慧便掌。

    公曰: “是我招得。

    ” 越月,特丐祠坐夏徑山,榜其室曰“不動軒”。

    一日,慧升座,舉:“藥山問石頭曰: “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承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慈悲示誨。

    ”頭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你作麼生?”山罔措。

    頭曰:“子緣不在此,可往江西見馬大師去。

    ”山至馬祖處,亦如前問。

    祖曰: “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

    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不是。

    ”山大悟。

    ”慧拈罷,公随至方丈曰:“适來和尚所舉底因緣,某理會得了。

    ”慧曰: “你如何會?”公曰: “恁麼也不得蘇嚧娑婆诃,不恁麼也不得唎娑婆诃。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蘇嚧唎娑婆诃。

    ”慧印之以偈曰:“梵語唐言打成一塊。

    咄哉俗人,得此三昧。

    ”公後知邛州,所至宴晦無倦。

     嘗自詠曰: “公事之餘喜坐禅,少曾将脅到床眠。

    雖然現出宰官相,長老之名四海傳。

    ” 至二十三年秋,乞休緻,預報親知,期以十月三日報終。

    至日,令後廳置高座,見客如平時。

    至辰巳間,降階望阙肅拜。

     請漕使攝邛事,著僧衣履,踞高座,囑諸官吏及道俗,各宜向道,扶持教門,建立法幢。

    遂拈拄杖按膝,蛻然而化。

    漕使請曰: “安撫去住如此自由,何不留一頌以表罕聞?”公張目,索筆書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盡,龜哥眼赤。

    ”竟爾長往。

    建炎後名山巨刹,教藏多不存,公累以己俸印施,凡一百二十八藏,用祝君壽,以康兆民。

     門人蒲大聘嘗志其事,有語錄、頌古行于世。

     開福甯禅師法嗣大沩善果禅師潭州大沩月庵善果禅師,信州餘氏子。

    上堂:“奚仲造車一百輻,拈卻兩頭除卻軸。

    ” 以拄杖打一圓相曰:“且莫錯認定盤星。

    ”卓一卓,下座,謝供頭。

    上堂:“解猛虎颔下金鈴,驚群動衆。

    取蒼龍穴裡明珠,光天照地。

    山僧今日到此,贊歎不及。

    汝等諸人,合作麼生?”豎起拂子曰:“貶上眉毛,速須薦取。

    ” 擲拂子,下座。

    上堂:“心生法亦生,心滅法亦滅。

    心法兩俱忘,烏龜喚作鼈。

    諸禅德,道得也未? 若道得,道林與你拄杖子。

    其或未然,歸堂吃茶去。

    ”僧問:“達磨九年面壁時如何?”師曰:“魚行水濁。

    ”曰: “二祖禮三拜,為甚麼卻得其髓?”師曰:“地肥茄子大。

    ”曰: “祇如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明甚麼邊事?”師曰:“賊以贓為驗。

    ” 曰:“有時乘好月,不覺過滄洲。

    ”師曰:“阇黎無分。

    ”問: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時如何?”師曰:“驗盡當行家。

    ”曰:“樹倒藤枯,句歸何處?又作麼生?”師曰:“風吹日炙。

    ”曰: “沩山呵呵大笑,!”師曰:“波斯讀梵字。

    ”曰:“道吾推倒泥裡,沩山不管,此意又且如何?”師曰:“有理不在高聲。

    ”曰:“羅山道:道吾是撮馬糞漢。

    又作麼生?”師曰: “多口阿師。

    ”曰:“今日足見老師七通八達。

    ” 師曰:“仰面哭蒼天。

    ”僧禮拜。

    師曰:“過。

    ”問:“蓮花未出水時如何?”師曰:“乾坤無異色。

    ”曰:“出水後如何?”師曰:“遍界有清香。

    ”大随靜禅師法嗣石頭自回禅師合州釣魚台石頭自回禅師,本郡人也。

    世為石工,雖不識字,志慕空宗,每求人口授法華,能誦之。

     棄家投大随,供掃灑。

    寺中令取崖石,師手不釋錘鑿,而誦經不辍口。

    随見而語曰: “今日硿磕,明日硿磕,死生到來,作甚折合?”師愕然,釋其器。

    設禮,願聞究竟法,因随至方丈。

     随令且罷誦經,看趙州勘婆因緣。

    師念念不去心。

    久之,因鑿石,石稍堅,盡力一錘,瞥見火光,忽然省徹。

     走至方丈,禮拜呈頌曰:“用盡工夫,渾無巴鼻。

    火光迸散,元在這裡。

    ”随忻然曰:“子徹也。

    ”複獻趙州勘婆頌曰:“三軍不動旗閃爍,老婆正是魔王腳。

    趙州無柄鐵掃帚,掃蕩煙塵空索索。

    ” 随可之,遂授以僧服。

     人以其為石工,故有回石頭之稱也。

    上堂:“參禅學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

     且如十二時中,行住坐卧,動轉施為,是甚麼人使作?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路。

    方知老漢與你證明,山河大地與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諸仁者,大凡有一物當途,要見一物之根源。

    一物無處,要見一物之根源。

     見得根源,源無所源。

    所源既非,何處不圓? 諸禅德,你看老漢有甚麼勝你處,諸大有甚麼不如老漢處?還會麼?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護聖居靜禅師潼川府護聖愚丘居靜禅師,成都楊氏子。

    年十四,禮白馬安慧為師。

    聞南堂道望,遂往依焉。

     堂舉香嚴“枯木裡龍吟”話,往返酬诘,師于言下大悟。

    一日,堂問曰: “莫守寒岩異草青,坐卻白雲宗不妙。

    汝作麼生?”師曰:“且須揮劍。

    若不揮劍,漁父栖巢。

    ”堂矍然曰:“這小厮兒。

    ”師珍重便行。

    ﹝行,原作“打”,據續藏本改。

     ﹞出住東岩。

    上堂:“月生一,東岩乍住增愁寂。

    紅塵世路有多端,米面食儲無顆粒。

     崖為伴,泉為匹,飒飒清風來入室。

    山王土地暗中忙,雲版鐘魚偷淚滴。

    世人莫道守空岩,亦有東籬打西壁。

    ”嘗謂衆曰: “參學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後句,透得過者,一生事畢。

     傥或未然,更與你分作十門,各各印證自心,還得穩當也未?一、須信有教外别傳。

    二、須知有教外别傳。

    三、須會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

     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穩密。

    五、須具擇法眼。

    六、須行鳥道玄路。

     七、須文武兼濟。

    八、須摧邪顯正。

    九、須大機大用。

    十、須向異類中行。

     凡欲紹隆法種,須盡此綱要,方坐得這曲彔床子,受得天下人禮拜,敢與佛祖為師。

    若不到恁麼田地,祇一向虛頭,他時異日,閻老子未放你在。

    ”間有學者各門頌出,呈師,師以頌示曰:“十門綱要掌中施,機會來時自有為。

     作者不須排位次,大都首末是根基。

    ” 南岩勝禅師簡州南岩勝禅師,上堂召大衆曰:“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

     會得個中意,分明在半途。

     且道到家一句又作麼生?釋迦彌勒沒量大,看來猶祇是他奴。

    ”僧問:“放行五位即不問,把定三關事若何?” 師曰:“橫按镆全正令。

    ”曰:“把定三關蒙指示,放行五位事如何?”師曰:“太平寰宇斬癡頑。

    ”曰: “恁麼則南岩門下,土曠人稀。

    ”師曰:“靈利衲僧,祇消一點。

    ”曰:“自古自今,同生同死時如何?”師曰: “家賊難防。

    ”曰:“今日學人小出大遇去也。

    ”師便打。

    曰:“須是老僧打你始得。

    ”僧禮拜,師曰: “切忌詐明頭。

    ” 梁山師遠禅師常德府梁山廓庵師遠禅師,合川魯氏子。

    上堂,舉“楊岐三腳驢子”話,乃召大衆曰: “楊其湯者,莫若撲其火;壅其流者,莫若杜其源。

    此乃智人之明鑒。

    佛法之至論,正在斯焉。

     這因緣,如今叢林中提唱者甚多,商量者不少。

    有般底,祇道宗師家無固必,凡有所問,随口便答。

    似則也似,是即未是。

    若恁麼,祇作個乾無事會。

    不見楊岐用處,乃至祖師,千差萬别,方便門庭,如何消遣? 又有般底,祇向佛邊會,卻與自己沒交涉。

    古人道,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