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南嶽下十一世石霜圓禅師法嗣楊歧方會禅師袁州楊歧方會禅師,郡之宜春冷氏子。

    少警敏,及冠,不事筆硯,系名征商,課最坐不職。

    乃宵遁入瑞州九峰,恍若舊遊,眷不忍去,遂落發。

    每閱經,心融神會,能折節扣參老宿。

    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霜,師皆佐之,總院事。

    依之雖久,然未有省發。

    每咨參,明曰:“庫司事繁,且去。

    ”他日又問。

    明曰: “監寺異時兒孫遍天下在,何用忙為?”一日,明适出,雨忽作。

    師偵之小徑,既見,遂扭住曰: “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

    不說打你去。

    ”明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

    ”語未卒,師大悟,即拜于泥途。

    問曰:“狹路相逢時如何?”明曰:“你且躲避,我要去那裡去。

    ”師歸。

    來日,具威儀,詣方丈禮謝。

    明呵曰:“未在。

    ” 自是明每山行,師辄瞰其出,雖晚必擊鼓集衆。

    明遽還,怒曰:“少叢林暮而升座,何從得此規繩?”師曰:“汾陽晚參也,何謂非規繩乎?”一日,明上堂,師出問:“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明曰: “我行荒草裡,汝又入深村。

    ”師曰:“官不容針,更借一問。

    ”明便喝。

     師曰:“好喝。

    ”明又喝,師亦喝。

     明連喝兩喝,師禮拜。

    明曰:“此事是個人方能擔荷。

    ”師拂袖便行。

    明移興化,師辭歸九峰。

     後道俗迎居楊歧,次遷雲蓋。

    受請日,拈法衣示衆曰:“會麼?若也不會,今日無端走入水牯牛隊裡去也。

    還知麼? 筠陽九岫,萍實楊歧。

    ”遂升座。

    時有僧出,師曰:“漁翁未擲釣,躍鱗沖浪來。

    ”僧便喝,師曰:“不信道。

    ”僧拊掌歸衆。

    師曰:“消得龍王多少風?”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有馬騎馬,無馬步行。

    ”曰: “少年長老,足有機籌。

    ”師曰:“念汝年老,放汝三十棒。

    ”問:“如何是佛?”師曰:“三腳驢子弄蹄行。

    ”曰: “莫祇這便是麼?”師曰:“湖南長老。

    ”乃曰:“更有問話者麼?試出來相見。

     楊歧今日性命,在汝諸人手裡,一任橫拖倒拽。

    為甚麼如此? 大丈夫兒,須是當衆決擇,莫背地裡似水底按葫蘆相似,當衆引驗,莫便面赤。

    有麼,有麼?出來決擇看。

    如無,楊歧今日失利。

    ”師便下座。

    九峰勤和尚把住雲: “今日喜得個同參。

    ”師曰:“作麼生是同參底事?”勤曰:“九峰牽犁,楊歧拽杷。

    ”師曰: “正恁麼時,楊歧在前,九峰在前?”勤拟議,師拓開曰:“将謂同參,元來不是。

    ”僧問:“人法俱遣,未是衲僧極則。

     佛祖雙亡,猶是學人疑處。

    未審和尚如何為人?”師曰:“你祇要勘破新長老。

    ”曰:“恁麼則旋斫生柴帶葉燒。

    ”師曰: “七九六十三。

    ”問:“古人面壁,意旨如何?”師曰:“西天人不會唐言。

    ”上堂:“霧鎖長空,風生大野。

    百草樹木,作大師子吼。

    演說摩诃大般若,三世諸佛在你諸人腳跟下轉大法輪。

    若也會得,功不浪施。

     若也不會,莫道楊歧山勢險,前頭更有最高峰。

    ”上堂:“舉古人一轉公案,布施大衆。

    ”良久曰:“口祇堪吃飯。

    ” 上堂:“踏著秤錘硬似鐵,啞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大洋海裡遭火爇。

    參!”上堂:“楊歧一要,千聖同妙。

    布施大衆,”拍禅床一下雲:“果然失照。

    參!”上堂: “楊歧一句,急著眼觑,長連床上,拈匙把箸。

    ”上堂,拈拄杖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畫一畫雲: “山河大地,天下老和尚百雜碎,作麼生是諸人鼻孔?”良久雲:“劍為不平離寶匣,藥因救病出金瓶。

    ”喝一喝,卓一下。

    上堂: “楊歧無旨的,種田博飯吃。

    說夢老瞿昙,何處覓蹤迹?”喝一喝,拍禅床一下。

    上堂:“薄福住楊歧,年來氣力衰。

     寒風凋敗葉,猶喜故人歸。

    啰啰哩,拈上死柴頭,且向無煙火。

    ”上堂: “楊歧乍住屋壁疏,滿床盡布雪真珠。

     縮卻項,暗嗟籲。

    ”良久曰:“翻憶古人樹下居。

    ”上堂:“雲蓋是事不如,說禅似吞栗蒲。

     若向此處會得,佛法天地懸殊。

    ”上堂,擲下拄杖曰:“釋迦老子著跌,偷笑雲蓋亂說。

    雖然世界坦平,也是将勤補拙。

    ”上堂:“釋迦老子初生時,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今時衲僧,盡皆打模畫樣,便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雲蓋不惜性命,亦為諸人打個樣子。

    ”遂曰:“陽氣發時無硬地。

    ”示衆:“一切智通無障礙。

    ” 拈起拄杖曰:“拄杖子向汝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

    ”擲下曰:“直得乾坤震裂,山嶽搖動。

    會麼? 不見道,一切智智清淨。

    ”拍禅床曰:“三十年後,明眼人前,莫道楊歧龍頭蛇尾。

    ”僧問:“撥雲見日時如何?” 師曰:“東方來者東方坐。

    ”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

    衲僧得一,堪作甚麼?”師曰:“缽盂口向天。

    ” 慈明忌辰設齋,衆才集,師于真前,以兩手捏拳安頭上,以坐具畫一畫,打一圓相,便燒香。

     退身三步,作女人拜。

    首座曰:“休捏怪。

    ”師曰:“首座作麼生?”座曰: “和尚休捏怪。

    ”師曰:“兔子吃牛嬭。

    ”第二座近前,打一圓相,便燒香,亦退身三步,作女人拜。

    師近前作聽勢,座拟議,師打一掌曰:“這漆桶也亂做。

    ” 龍興孜和尚遷化,僧至下遺書。

    師問:“世尊入滅,椁示雙趺。

    和尚歸真,有何相示?”僧無語。

     師捶胸曰:“蒼天!蒼天!”室中問僧:“栗棘蓬你作麼生吞?金剛圈你作麼生透?”一日,三人新到。

    師問: “三人同行,必有一智。

    ”提起坐具曰:“參頭上座,喚這個作甚麼?”曰: “坐具。

    ”師曰:“真個那!”曰:“是。

    ”師複曰:“喚作甚麼?”曰:“坐具。

    ”師顧視左右曰:“參頭卻具眼。

    ” 問第二人:“欲行千裡,一步為初。

     如何是最初一句?”曰:“到和尚這裡,争敢出手?”師以手畫一畫,僧曰: “了。

    ”師展兩手,僧拟議。

    師曰:“了。

    ” 問第三人:“近離甚處?”曰:“南源。

    ”師曰:“楊歧今日被上座勘破,且坐吃茶。

    ”問僧:“敗葉堆雲,朝離何處?”曰:“觀音。

    ”師曰:“觀音腳下一句作麼生道?”曰:“适來相見了也。

    ” 師曰:“相見底事作麼生?”僧無對。

    師曰:“第二上座代參頭道看。

    ”亦無對。

    師曰:“彼此相鈍置。

    ” 示衆雲:“春風如刀,春雨如膏。

     律令正行,萬物情動。

    你道腳踏實地一句,作麼生道出來?向東湧西沒處道看。

     直饒道得,也是梁山頌子。

    ”示衆雲:“身心清淨,諸境清淨。

    諸境清淨,身心清淨。

    還知楊歧老人落處麼?河裡失錢河裡摝。

    ”示衆雲:“景色乍晴,物情舒泰。

    舉步也千身彌勒,動用也随處釋迦。

    文殊普賢在這裡。

     衆中有不受人謾底,便道楊歧和麸粜面。

    然雖如是,布袋裡盛錐子。

    ”示衆雲:“雪!雪! 處處光輝明皎潔,黃河凍鎖絕纖流,赫日光中須迸裂。

    須迸裂,那吒頂上吃蒺藜,金剛腳下流出血。

    ”皇佑改元,示寂。

    塔于雪蓋。

    南嶽下十二世楊歧會禅師法嗣白雲守端禅師舒州白雲守端禅師,衡陽葛氏子。

     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禅師披削,往參楊歧。

    歧一日忽問: “受業師為誰?”師曰:“茶陵郁和尚。

    ”歧曰:“吾聞伊過橋遭有省,作偈甚奇,能記否?”師誦曰: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歧笑而趨起,師愕然,通夕不寐。

     黎明,咨詢之。

    适歲暮,歧曰:“汝見昨日打毆傩者麼?”曰:“見。

    ”歧曰:“汝一籌不及渠。

    ”師複駭曰:“意旨如何?”歧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

    ”師大悟。

    巾侍久之,辭遊廬阜。

    圓通讷禅師舉住承天,聲名籍甚。

    又遜居圓通,次徙法華龍門、興化海會,所至衆如雲集。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镬湯無冷處。

    ”曰: “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水底按葫蘆。

    ”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烏飛兔走。

    ”問:“不求諸聖,不重己靈,未是衲僧分上事。

    如何是衲僧分上事?”師曰: “死水不藏龍。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 “賺殺你。

    ”到栖賢,上堂:“承天自開堂後,便安排些葛藤來山南東葛西葛,卻為在歸宗開先萬杉打疊了也。

    今日到三峽會裡,大似臨嫁醫瘿,卒著手腳不辦。

    幸望大衆不怪。

    伏惟珍重!”上堂: “鳥有雙翼,飛無遠近。

    道出一隅,行無前後。

    你衲僧家,尋常拈匙放箸,盡道知有;及至上嶺時,為甚麼卻氣急?不見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上堂:“乾坤之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大衆,眼在鼻上,腳在肚下,且道寶在甚麼處?”良久雲:“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上堂:“古者道,将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圓通則不然,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上堂:“江月照,松風吹,到這裡還有漏網者麼?”良久曰:“皇天無親。

    ”上堂: “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入鳥不亂行。

    大衆,這個是把纜放船底手腳,且道衲僧家合作麼生?”以手拍禅床曰: “掀翻海嶽求知己,撥亂乾坤見太平。

    ”上堂:“忌口自然諸病減,多情未免有時勞。

     貧居動便成違順,落得清閑一味高。

    雖然如是,莫謂無心雲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示衆雲: “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金佛不度爐,真佛内裡坐。

    大衆,趙州老子十二劑骨頭,八萬四千毛孔,一時抛向諸人懷裡了也。

     圓通今日路見不平,為古人出氣。

    ”以手拍禅床雲:“須知海嶽歸明主,未信乾坤陷吉人。

    ”示衆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随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

     大衆,作麼生說個随緣赴感底道理?祇于一彈指閑,盡大地含生根機,一時應得周足,而未嘗動著一毫頭,便且喚作随緣赴感,而常處此座。

    祇如山僧,比者受法華請,相次與大衆相别去。

    宿松縣裡開堂了,方歸院去。

     且道還離此座也無?若道離,則世谛流布。

    若道不離,作麼生見得個不離底事?莫是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麼?又莫是一切無心,一時自遍麼? 若恁麼,正是掉棒打月,到這裡直須悟始得,悟後更須遇人始得。

    你道既悟了便休,又何必更須遇人? 若悟了遇人底,當垂手方便之時,著著自有出身之路,不瞎卻學者眼。

     若祇悟得乾蘿蔔頭底,不唯瞎卻學者眼,兼自己動,便先自犯鋒傷手。

    你看我楊歧先師問慈明師翁道:“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答雲: “我行荒草裡,汝又入深村。

    ”進雲:“官不容針,更借一問。

    ”師翁便喝,進雲“好喝”。

    師翁又喝,先師亦喝。

     師翁乃連喝兩喝,先師遂禮拜。

    大衆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

     向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

    所以山僧嘗有頌雲:“他人住處我不住,他人行處我不行。

     不是為人難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

    ”山僧此者臨行,解開布袋頭,一時撒在諸人面前了也。

    有眼者莫錯怪好!珍重!” 開堂示衆雲:“昔日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葉,次第流傳,無令斷絕。

    至于今日,大衆,若是正法眼藏,釋迦老子自無分,将個甚麼分付?将個甚麼流傳? 何謂如此?況諸人分上,各各自有正法眼藏。

     每日起來,是是非非,分南分北,種種施為,盡是正法眼藏之光影。

    此眼開時,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羅萬象,祇在面前,不見有毫釐之相。

     此眼未開時,盡在諸人眼睛裡。

    今日已開者,不在此限。

    有未開者,山僧不惜手,為諸人開此正法眼藏看!” 乃舉手,豎兩指曰:“看!看!若見得去,事同一家。

    若也未然,山僧不免重說偈言。

    諸人法眼藏,千聖莫能當。

     為君通一線,光輝滿大唐。

    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

    法華雖恁道,無句得商量。

    大衆,既滿口道了,為甚麼卻無句得商量?”喝一喝曰:“分身兩處看。

    ” 上堂:“釋迦老子有四弘誓願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 法華亦有四弘誓願:饑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

    ”” 上堂: “古人留下一言半句,未透時撞著鐵壁相似,忽然一日觑得透後,方知自己便是鐵壁。

    如今作麼生透?”複曰: “鐵壁,鐵壁。

    ”上堂:“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便向一莖草上現瓊樓玉殿。

     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縱有瓊樓玉殿,卻被一莖草蓋卻。

    作麼生得汗出去? 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上堂: “安居之首,禁足為名。

    禁足之意,意在進道而護生。

    衲僧家更有何生而可護?何道而可進?唾一唾,唾破釋迦老子面門。

     踏一步,踏斷釋迦老子背脊骨。

    猶是随群逐隊漢,未是本分衲僧。

    ”良久曰: “無限風流慵賣弄,免教人指好郎君。

    ”上堂:“絲毫有趣皆能進,畢竟無歸若可當。

    逐日退身行與盡,忽然得見本爺娘。

     作麼生是本爺娘?”乃雲:“萬福。

    ”便下座。

    示衆雲:“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拈起拄杖雲:“山河大地,水鳥樹林,情與無情,今日盡向法華拄杖頭上作大師子吼,演說摩诃大般若。

    且道天台南嶽說個甚麼法門? 南嶽說:“洞上五位修行,君臣父子各得其宜。

    莫守寒岩異草青,坐卻白雲宗不妙。

    ”天台說: “臨濟下,三玄三要四料揀,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

    要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

    ”廬山出來道: “你兩個正在葛藤窠裡,不見道,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大衆據此三個漢見解,若上衲僧秤子上稱,一個重八兩,一個重半斤,一個不直半分錢。

    且道那個不直半分錢?”良久雲:“但願春風齊著力,一時吹入我門來。

    ”卓拄杖,下座。

    熙甯五年遷化,壽四十八。

     保甯仁勇禅師金陵保甯仁勇禅師,四明竺氏子。

    容止淵秀,龆為大僧,通天台教。

     更衣谒雪窦明覺禅師,覺意其可任大法,诮之曰:“央庠座主。

    ”師憤悱下山,望雪窦拜曰: “我此生行腳參禅,道不過雪窦,誓不歸鄉。

    ”即往泐潭,踰紀疑情未泮。

     聞楊歧移雲蓋,能钤鍵學者,直造其室,一語未及,頓明心印。

     歧殁,從同參白雲端禅師遊,研極玄奧。

    後出世兩住保甯而終。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近火先焦。

    ”曰: “如何是道?”師曰:“泥裡有剌。

    ”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切忌踏著。

    ”問:“先德道,寒風凋敗葉,猶喜故人歸。

    未審誰是故人?”師曰:“楊歧和尚遷化久矣。

    ”曰:“正當恁麼時,更有甚麼人為知音?”師曰: “無眼村翁暗點頭。

    ”問:“如何是佛?”師曰:“自屎不覺臭。

    ”問: “如何是保甯境?”師曰:“主山頭倒卓。

    ”曰: “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鼻孔無半邊。

    ”問:“如何是塵中自在底人?” 師曰:“因行不妨掉臂。

    ”問: “如何是佛?”師曰:“鐵錘無孔。

    ”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 “镬湯無冷處。

    ”問: “靈山指月,曹溪話月,未審保甯門下如何?”師曰:“嗄。

    ”曰:“有花當面貼。

    ”師便喝。

    問:“摘葉尋枝即不問,如何是直截根源?” 師曰:“蚊子上鐵牛。

    ”曰:“直截根源人已曉,中下之流如何指示?”師曰:“石人脊背汗通流。

    ” 上堂: “山僧二十餘年,挑囊負缽,向寰海之内,參善知識十數餘人,自家并無個見處,有若頑石相似。

    參底尊宿,亦無長處可相利益。

    自此一生,作個百無所解底人。

    幸自可憐生,忽然被業風吹到江甯府,無端被人上當,推向十字路頭,住個破院,作粥飯主人。

    接待南北。

    事不獲已,随分有鹽有醋,粥足飯足,且恁過時。

    若是佛法,不曾夢見。

    ” 上堂,侍者燒香罷,師指侍者曰:“侍者已為諸人說法了也。

    ” 上堂:“看看,山僧入拔舌地獄去也!”以手拽舌雲:“阿阿!”上堂:“相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

     大衆,直須恁麼,始得一句句切害,一拳拳著實。

    忽然打著個無面目漢,也不妨暢快殺人。

    ”上堂: “滿口是舌,都不能說。

    碧眼胡僧,當門齒缺。

    ”上堂:“秋風涼,松韻長。

     未歸客,思故鄉。

    且道誰是未歸客?何處是故鄉?”良久曰:“長連床上,有粥有飯。

    ”上堂: “天上無彌勒,打破太虛空,如何尋不得?”垂下一足曰:“大衆向甚麼處去也。

    ”上堂:“若說佛法供養大衆,未免眉須堕落。

     若說世法供養大衆,入地獄如箭射。

    去此二途,且道保甯今日當說甚麼?三寸舌頭無用處,一雙空手不成拳。

    ”上堂: “古人底今人用,今人底古人為,古今無背面,今古幾人知。

    鳴咿!一九與二九,相逢不出手。

    ”上堂: “有手腳,無背面。

    明眼人,看不見。

    天左旋,地右轉。

    ”拍膝曰:“西風一陣來,落葉兩三片。

    ”上堂: “風鳴條,雨破塊,曉來枕上莺聲碎。

    蝦蟆蚯蚓一時鳴,妙德空生都不會。

     都不會,三個成群,四個作隊。

     窈窈窕窕,飄飄飖飖。

    向南北東西,折得梨花李花,一佩兩佩。

    ”上堂: “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則頭角生。

    大衆頭角生了也,是牛是馬?”上堂:“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喝一喝,曰: “好人不肯做,須要屎裡卧。

    ”上堂:“夜靜月明,水清魚現。

    金鈎一擲,何處尋蹤?”提起拄杖曰:“曆細曆細。

    ” 示衆雲:“有個漢,怪複醜,眼直鼻藍镵,面南看北鬥。

    解使日午金烏啼,夜半鐵牛吼。

     天地旋,山河走,羽族毛群,失其所守。

    直得文殊普賢出此沒彼,七縱八橫,千生萬受。

     蓦然逢著個黃面瞿昙,不惜眉毛,再三與伊摩頂授記,雲善哉善哉!大作佛事,希有希有。

    于是乎自家,慞慞惶惶,藏頭縮手。

    ”召雲:“大衆,此話大行,何必更待三十年後。

    ”示衆雲:“大方無外,大圓無内。

     無内無外,聖凡普會。

    瓦礫生光,須彌粉碎。

    無量法門,百千三昧。

    ”拈起拄杖雲:“在這裡。

    會麼? 蘇噜蘇噜,哩哩娑诃。

    ”示衆雲:“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不曾道著一字。

     優波鞠多丈室盈籌,不曾度得一人。

     達磨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誰是後昆,誰為先覺?既然如是,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拍膝,顧衆雲:“且喜得天下太平。

    ”示衆雲:“真相無形,示形現相。

    千怪萬狀,自此而彰。

     喜則滿面光生,怒則雙眉陡豎。

    非凡非聖,或是或非,人不可量,天莫能測。

     直下構得,未稱丈夫。

    喚不回頭,且莫錯怪。

    ” 石霜守孫禅師潭州石霜守孫禅師,僧問:“生也不道。

    死也不道。

    為甚麼不道?”師曰:“一言已出。

    ”曰:“從東過西,又作麼生?”師曰:“驷馬難追。

    ”曰:“學人總不與麼?” 師曰:“易開終始口,難保歲寒心。

    ” 比部孫居士比部孫居士,因楊歧會禅師來谒,值視斷次,公曰:“某為王事所牽,何由免離?”歧指曰:“委悉得麼?”公曰:“望師點破。

    ”歧曰:“此是比部弘願深廣,利濟群生。

    ”公曰:“未審如何?”歧示以偈曰: “應現宰官身,廣弘悲願深。

    為人重指處,棒下血淋淋。

    ”公于此有省。

    南嶽下十三世白雲端禅師法嗣五祖法演禅師蕲州五祖法演禅師,綿州鄧氏子。

     三十五始棄家,祝發受具。

     往成都,習唯識、百法論,因聞菩薩入見道時,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不分能證所證。

    西天外道嘗難比丘曰: “既不分能證所證,卻以何為證?”無能對者。

    外道貶之,令不鳴鐘鼓,反披袈裟。

    三藏奘法師至彼,救此義曰: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乃通其難。

    師曰:“冷暖則可知矣,作麼生是自知底事?”遂質本講曰:“不知自知之理如何?” 講莫疏其問,但誘曰:“汝欲明此,當往南方,扣傳佛心宗者。

    ”師即負笈出關。

     所見尊宿,無不以此咨決所疑,終不破。

    洎谒圓照本禅師,古今因緣會盡,唯不會:“僧問興化:“四方八面來時如何?”化雲: “打中間底。

    ”僧作禮。

    化雲:“我昨日赴個村齋,中途遇一陣卒風暴雨,﹝途,原作“逢”,據續藏本改。

    ﹞卻向古廟裡避得過。

    ””請益本。

    本雲: “此是臨濟下因緣,須是問他家兒孫始得。

    ”師遂谒浮山遠禅師,請益前話。

     遠雲: “我有個譬喻,說似你。

    你一似個三家村裡賣柴漢子,把個匾擔向十字街頭,立地問人,中書堂今日商量甚麼事?” 師默計雲:“若如此大故未在。

    ”遠一日語師曰:“吾老矣,恐虛度子光陰,可往依白雲。

     此老雖後生,吾未識面,但見其頌臨濟三頓棒話,有過人處。

    必能了子大事。

    ”師潸然禮辭。

     至白雲,遂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問。

    雲叱之,師領悟。

    獻投機偈曰: “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咛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雲特印可,令掌磨事。

    未幾,雲至,語師曰:“有數禅客自廬山來,皆有悟入處。

     教伊說,亦說得有來由。

    舉因緣,問伊亦明得,教伊下語亦下得。

    祇是未在。

    ”師于是大疑,私自計曰: “既悟了,說亦說得,明亦明得。

    如何卻未在?”遂參究累日,忽然省悟。

    從前寶惜,一時放下。

    走見白雲,雲為手舞足蹈,師亦一笑而已。

    師後曰:“吾因茲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載清風。

    ”雲一日示衆曰: “古人道,如鏡鑄像,像成後鏡在甚麼處?”衆下語不契,舉以問師。

    師近前問訊曰:“也不較多。

    ”雲笑曰: “須是道者始得。

    ”乃命分座,開示方來。

     初住四面,遷白雲,晚居東山。

    僧問:“攜筇領衆,祖令當行,坐斷要津,師意如何?”師曰: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曰:“四面無門山嶽秀,今朝且得主人歸。

    ” 師曰:“你道路頭在甚麼處?”曰: “為甚麼對面不相識?”師曰:“且喜到來。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人貧智短,馬瘦毛長。

    ”問:“如何是白雲為人親切處?”師曰:“捩轉鼻孔。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不知痛癢漢。

    ”問: “達磨面壁,意旨如何?”師曰:“計較未成。

    ”曰:“二祖立雪時如何?” 師曰:“将錯就錯。

    ”曰: “祇如斷臂安心,又作麼生?”師曰:“炀帝開汴河。

    ”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師曰:“快走始得。

    ”問:“如何是臨濟下事?”師曰: “五逆聞雷。

    ”曰:“如何是雲門下事?”師曰:“紅旗閃爍。

    ”曰:“如何是曹洞下事?”師曰:“馳書不到家。

    ” 曰:“如何是沩仰下事?”師曰:“斷碑橫古路。

    ”僧禮拜。

    師曰:“何不問法眼下事?”曰:“留與和尚。

    ”師曰:“巡人犯夜。

    ”問:“如何是白雲一滴水?”師曰:“打碓打磨。

    ” 曰:“飲者如何?”師曰:“教你無著面處。

    ” 問:“天下人舌頭,盡被白雲坐斷。

    白雲舌頭,甚麼人坐斷?”師曰:“東村王大翁。

    ”師乃曰: “适來思量得一則因緣,而今早忘了也。

    卻是拄杖子記得。

    ”乃拈拄杖曰: “拄杖子也忘了。

    ”遂卓一下,曰: “同坑無異土。

    咄!” 上堂:“幸然無一事。

    行腳要參禅,卻被禅相惱,不透祖師關。

    如何是祖師關?把火入牛欄。

    ”上堂: “恁麼恁麼,蝦跳不出鬥。

    不恁麼不恁麼,弄巧成拙。

    軟似鐵,硬如泥,金剛眼睛十二兩。

     衲僧手裡秤頭底,有價數,沒商量。

    無鼻孔底将甚麼聞香?”上堂: “難難幾何般,易易沒巴鼻,好好催人老,默默從此得。

    過這四重關了,泗州人見大聖。

    參!”上堂:“若要七縱八橫,見老和尚打鼓升堂。

     七十三,八十四,将拄杖蓦口便築。

    然雖如是,拈卻門前下馬台,剪卻五色索,方始得安樂。

    ”僧問: “承師有言,山前一片閑田地,祇如威音王己前,未審甚麼人為主?”師曰: “問取寫契書人。

    ”曰:“和尚為甚倩人來答?”師曰: “祇為你教别人問。

    ”曰:“與和尚平出去也。

    ”師曰:“大遠在。

    ”問: “如何是佛?”師曰:“口是禍門。

    ”又曰:“肥從口入。

    ”問:“一代時教是個切腳,未審切那個字?”師曰:“缽啰娘。

    ”曰: “學人祇問一字,為甚麼卻答許多?”師曰:“七字八字。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鐵旗鐵鼓。

    ”曰:“祇有這個,為複别有?”師曰:“采石渡頭看!”曰:“忽遇客來,将何祇待?”師曰:“龍肝鳳髓,且待别時。

    ”曰:“客是主,人相師。

    ” 師曰:“謝供養。

    ”問:“如何是先照後用?”師曰:“王言如絲。

    ”曰: “如何是先用後照?”師曰:“其出如綸。

    ” 曰:“如何是照用同時?”師曰:“舉起軒轅鑒,蚩尤頓失威。

    ”曰:“如何是照用不同時?”師曰:“金将火試。

    ”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大憨不如小憨。

    ”曰: “出世後如何?”師曰:“小憨不如大憨。

    ”問: “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頭上戴累垂。

    ”曰:“見後如何?”師曰:“青布遮前。

    ”曰: “未見時為甚麼百鳥銜華獻?”師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

    ”曰:“見後為甚麼不銜花獻?”師曰:“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 問:“如何是佛?”師曰:“露胸跣足。

    ”曰:“如何是法?”師曰:“大赦不放。

    ”曰:“如何是僧?”師曰:“釣魚船上謝三郎。

    ”問:“四面無門山嶽秀,個中時節若為分?”曰: “東君知子細,遍地發萌芽。

    ”曰: “春去秋來,事宛然也。

    ”師曰:“才方搓彈子,便要捏金剛。

    ”上堂:“古人道,我若向你道,即秃卻我舌。

     若不向你道,即啞卻我口。

    且道還有為人處也無? 四面有時拟為你吞卻,祇被當門齒礙,拟為你吐卻,又為咽喉小。

    且道還有為人處也無?”乃曰:“四面自來柳下惠。

    ” 上堂:“結夏無可供養,作一家燕,管顧諸人。

    ”遂擡手曰:“啰邏招,啰邏搖,啰邏送,莫怪空疏,伏惟珍重。

    ”上堂:“白雲不會說禅,三門開向兩邊,有人動著關捩,兩片東扇西扇。

    ”上堂: “一向恁麼去,路絕人稀。

    一向恁麼來,孤負先聖。

    去此二途,祖佛不能近。

     設使與白雲同生同死,亦未稱平生,何也? 鳳凰不是凡問物,不得梧桐誓不栖。

    ”上堂:“千峰列翠,岸柳垂金。

    樵父讴歌,漁人鼓舞。

    笙簧聒地,鳥語呢喃。

    紅粉佳人,風流公子。

    一一為汝諸人發上上機,開正法眼。

     若向這裡薦得,金色頭陀無容身處。

    若也不會,吃粥吃飯,許你七穿八穴。

    ” 上堂:“此個物,上拄天,下拄地。

    皖口作眼,皖山作鼻。

     太平退身三步,放你諸人出氣。

    ”上堂:“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也勝貓兒十萬倍。

    ”上堂: “太平淈漢,事事盡經遍。

    如是三十年,也有人贊歎。

    且道贊歎個甚麼?好個淈漢!” 上堂:“汝等諸人,見老和尚鼓動唇吻,豎起拂子,便作勝解。

     及乎山禽聚集,牛動尾巴,卻将作等閑。

    殊不知檐聲不斷前旬雨,電影還連後夜雷。

    謝監收。

    ”上堂:“人之性命事,第一須是。

     欲得成此,先須防于。

    若是真人,。

    ”上堂:“有佛處不得住,換卻你心肝五髒。

     無佛處急走過,雁過留聲。

    三千裡外逢人,不得錯舉。

    出門便錯,恁麼則不去也,種粟卻生豆。

     摘楊華,摘楊華,不覺日又夜,争教人少年?”上堂:“悟了同未悟,歸家尋舊路。

    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脫空,兩歲學移走。

     湛水生蓮花,一年生一度。

    ”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曰: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路上逢人半是僧。

    ”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 “高空有月千門照,大道無人獨自行。

    ”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 “少婦棹孤舟,歌聲逐水流。

    ”小參,舉:“德山雲,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

    衆中舉者甚多,會者不少。

    且道向甚處見德山?有不顧性命者,試出來道看。

    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