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成都府昭覺徹庵道元禅師,綿州鄧氏子。
幼于降寂寺圓具,東遊谒大别道禅師,因看廓然無聖之語,忽爾失笑曰:“達磨元來在這裡。
”道譽之,往參佛鑒、佛眼,蒙賞識。
依圓悟于金山,以所見告,悟弗之許。
悟被诏住雲居,師從之。
雖有信入,終以鲠胸之物未去為疑。
會悟問參徒:“生死到來時如何?” 僧曰:“香台子笑和尚。
”次問師:“汝作麼生?”師曰:“草賊大敗。
” 悟曰:“有人問你時如何?”師拟答,悟憑陵曰:“草賊大敗。
”師即徹證。
圓悟以拳擊之,師指掌大笑。
悟曰:“汝見甚麼便如此?”師曰: “毒拳未報,永劫不忘。
”悟歸昭覺,命首衆。
悟将順世,以師繼席焉。
中竺中仁禅師臨安府中天竺堂中仁禅師,洛陽人也。
少依東京奉先院出家。
宣和初,賜牒于慶基殿,落發進具後,往來三藏譯經所,谛窮經論,特于宗門未之信。
時圓悟居天甯,淩晨谒之。
悟方為衆入室,師見敬服,奮然造前。
悟曰:“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速道!速道!” 師拟對,悟劈口擊之,因墜一齒,即大悟。
留天甯。
由是師資契合,請問無間。
後開法大覺,遷中天竺,次徙靈峰。
上堂: “九十春光已過半,養花天氣正融和。
海棠枝上莺聲好,道與時流見得麼? 然雖如是,且透聲透色一句作麼生道?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
” 上堂,舉狗子無佛性話,乃曰: “二八佳人刺繡遲,紫荊花下啭黃鹂。
可憐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 淳熙甲午四月八日,孝宗皇帝诏入,賜座說法。
帝舉“不與萬法為侶”因緣,俾拈提。
師拈罷,頌曰:“秤錘搦出油,閑言長語休。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 癸亥中升堂,告衆而逝。
象耳袁覺禅師南州象耳山袁覺禅師,郡之袁氏子。
出家傳燈,試經得度。
本名圓覺,郡守填祠牒,誤作袁字,疑師慊然,戲謂之曰:“一字名可乎?” 師笑曰:“一字已多。
”郡守異之。
既受具出蜀,遍谒有道尊宿。
後往大沩,依佛性。
頃之,入室陳所見。
性曰:“汝忒煞遠在。
”然知其為法器,俾充侍者,掌賓客。
師每侍性,性必舉法華“開示悟入”四字,令下語。
又曰:“直待我豎點頭時,汝方是也。
”偶不職,被斥。
制中無依,寓俗士家。
一日誦法華至“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
” 乃豁然,制罷歸省。
性見首肯之。
圓悟再得旨住雲居,師至彼,以所得白悟。
悟呵雲:“本是淨地,屙屎作麼?”師所疑頓釋。
紹興丁巳,眉之象耳虛席,郡守謂此道場久為蟊螣囊櫜,非名流勝士,莫能起廢。
諸禅舉師應聘,嘗語客曰:“東坡雲: “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
”山谷雲:“惠崇煙雨蘆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去,傍人謂是丹青。
” 此禅髓也。
”又曰:“我敲床豎拂時,釋迦老子、孔夫子都齊立在下風。
”有舉此語似佛海遠禅師,遠曰:“此覺老語也,我此間即不恁麼。
”華嚴祖覺禅師眉州中岩華嚴祖覺禅師,嘉州楊氏子。
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
著書排釋氏,惡境忽現,悔過出家。
依慧目能禅師。
未幾,疽發膝上,五年醫莫愈。
因書華嚴合論畢,夜感異夢,且即舍杖步趨。
一日,誦至現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
” 遂悟華嚴宗旨。
洎登僧籍,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詞辯宏放,衆所歎服。
适南堂靜禅師過門,謂師曰: “觀公講說,獨步西南,惜未解離文字相耳。
傥問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剛也。
”師欣然罷講。
南遊依圓悟于鐘阜。
一日入室,悟舉:“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
無言時,觌露機鋒,如同電拂。
”作麼生會?”師莫能對。
夙夜參究,忽然有省。
作偈呈悟曰:“家住孤峰頂,長年半掩門。
自嗟身已老,活計付兒孫。
”悟見許可。
次日入室,悟又問:“昨日公案作麼生?”師拟對,悟便喝曰: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師複留五年,愈更迷悶。
後于廬山栖賢閱浮山遠禅師削執論雲:“若道悟有親疏,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
”豁然契悟。
作偈寄圓悟曰:“出林依舊入蓬蒿,天網恢恢不可逃。
誰信業緣無避處? 歸來不怕語聲高。
”悟大喜,持以示衆曰:“覺華嚴徹矣。
”住後,僧問: “最初威音王,末後婁至佛,未審參見甚麼人?”師曰:“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
”曰:“隻如德山擔疏鈔行腳,意在甚麼處?”師曰: “拶破你眼睛。
”曰:“與和尚悟華嚴宗旨相去幾何?”師曰:“同途不同轍。
”曰:“昔日德山,今朝和尚。
”師曰: “夕陽西去水東流。
”上堂,舉“石霜和尚遷化,衆請首座繼踵住持,虔侍者所問”公案。
師曰: “宗師行處,如火消冰。
透過是非關,全機亡得喪。
盡道首座滞在一色,侍者知見超師,可謂體妙失宗,全迷向背。
殊不知首座如鹭鸶立雪,品類不齊。
侍者似鳳翥丹霄,不萦金網。
一人高高山頂立,一人深深海底行。
各自随方而來,同會九重城裡。
而今要識此二人麼?”豎起拂子曰:“龍卧碧潭風凜凜。
”垂下拂子曰: “鶴歸霄漢背摩天。
”僧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師曰:“血濺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 師曰:“驚殺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師曰:“驗得你骨出。
”曰: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師曰:“直須識取把針人,莫道鴛鴦好毛羽。
” 福嚴文演禅師潭州福嚴文演禅師,成都府楊氏子。
僧問:“如何是定林正主?”師曰:“坐斷天下人舌頭。
”曰:“未審如何親近?”師曰:“觑著則瞎。
”上堂:“當陽坐斷,凡聖迹絕。
随手放開,天回地轉。
直得日月交互,虎嘯龍吟。
頭頭物物,耳聞目視。
安立谛上是甚麼?還委悉麼?阿斯吒!咄。
” 明因昙玩禅師平江府西山明因昙玩禅師,溫州黃氏子。
遍參叢席。
宣和庚子,回抵鐘阜,适朝廷改僧為德士,師與同志數人,入頭陀岩食松自處。
久之,圓悟被旨居是山,親至岩所,令去須發。
及悟诏補京師天甯,與師俱往,命掌香水海。
未幾,因舉枹擊鼓,頓明大法。
凡有所問,皆對曰:“莫理會。
”故流輩鹹以莫理會稱之。
住後,上堂:“汝有一對眼,我也有一對眼。
汝若瞞還自瞞,汝若成佛作祖,老僧無汝底分。
汝若做驢做馬,老僧救汝不得。
”衆檀越入山,請上堂,說偈曰:“我無長處名虛出,謝汝殷勤特地來。
明因無法堪分付,謾把山門為汝開。
” 虎丘元淨禅師平江府虎丘雪庭元淨禅師,雙溪人也。
上堂:“知有底人,過萬年如同一日。
不知有者,過一日如同萬年。
不見死心和尚道,山僧行腳三十餘年,以九十日為一夏。
增一日也不得,減一日也不得。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祇麼得。
翠雲見處又且不然,山僧行腳三十來年,誰管他一日九十日,也無得,也無不得。
處處當來見彌勒。
且道彌勒在甚麼處?金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上堂: “說得須是見得,見得又須說得。
見得說不得,落在陰界,見解偏枯。
說得見不得,落在時機,堕在毒海。
若是翠雲門下,直饒說得見得,好與三十棒。
說不得見不得,也好與三十棒。
翠雲恁麼道,也好與三十棒。
” 遂高聲召大衆曰:“崄。
”上堂:“日日日東出,日日日西沒。
是時人知有,自古自今,如麻似粟。
忽然捩轉話頭,亦不從東出,亦不從西沒,且道從甚處出沒?若是透關底人,聞恁麼道,定知五裡牌在郭門外。
若是透不過者,往往道半山熱瞞人。
”僧問:“如何是到家一句?”師曰: “坐觀成敗。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遠親不如近鄰。
”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又作麼生?”師曰:“近鄰不如遠親。
”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師曰:“糞堆頭。
”曰: “意旨如何?”師曰:“築著磕著。
”天甯梵思禅師衢州天甯讷堂梵思禅師,蘇台朱氏子。
上堂:“趯翻生死海,踏倒涅槃岸。
世上無活人,黃泉無死漢。
”遂拈拄杖曰:“讷堂今日拄杖子有分付處,也還有承當得者麼?試出來擔荷看。
有麼有麼?” 良久,擲拄杖,下座。
上堂:“知有底,也吃粥吃飯。
不知有底,也吃粥吃飯。
如何直下驗得他有之與無,是之與非,邪之與正?若驗不出,參學事大遠在。
”喝一喝,下座。
上堂: “山僧是楊岐四世孫,這老漢有個三腳驢子弄蹄行公案。
雖人人舉得,祇是不知落處。
山僧不惜眉毛,為諸人下個注腳。
”乃曰:“八角磨盤空裡走。
” 君山覺禅師嶽州君山佛照覺禅師,上堂,舉:“古者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 諸人還識得麼?若也不識,為你注破。
“仰之彌高”,不隔絲毫。
要津把斷,佛祖難逃。
“鑽之彌堅”,真體自然。
鳥啼華笑,在碧岩前。
“瞻之在前”,非正非偏。
十方坐斷,威鎮大千。
“忽焉在後”,一場漏逗。
堪笑雲門,藏身北鬥。
咄!”寶華顯禅師平江府寶華顯禅師,本郡人也。
上堂曰:“吃粥了也,頭上安頭。
洗缽盂去,為蛇畫足。
更問如何? 自納敗阙。
”良久,高聲召大衆,衆舉首。
師曰:“歸堂吃茶。
”上堂:“禅莫參,道休學,歇意忘機常廓落。
現成公案早周遮,祇個無心已穿鑿。
直饒坐斷未生前,難透山僧錯錯錯。
” 東山覺禅師紹興府東山覺禅師,後住因聖,上堂:“三通鼓罷,諸人各各上來,拟待理會祖師西來意? 還知劍去久矣麼?設使直下悟去,也是斬頭覓活。
東山事不獲已,且向第二頭鞠拶看。
”以手拍禅床,下座。
上堂:“花爛熳,景暄妍。
休說壺中别有天。
百草頭邊如薦得,東高三丈,西闊八寸。
”上堂,舉: “昔廣額屠兒,一日至佛所,揚下屠刀,曰:“我是千佛一數。
”世尊曰: “如是如是。
”今時叢林,将謂廣額過去是一佛,權現屠兒。
如此見廣額,且喜沒交涉。
” 又曰:“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揚下屠刀,立地成佛。
且喜沒交涉。
”又道:“廣額揚下屠刀,曰我是千佛一數。
這一佛多少分明,且喜沒交涉。
要識廣額麼?來路桃華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
”天封覺禅師台州天封覺禅師,上堂:“無生國裡,未是安居。
萬仞崖頭,豈容駐足? 且望空撒手,直下翻身一句作麼生道?人逢好事精神爽,入火真金色轉鮮。
” 道祖首座成都府昭覺道祖首座,初見圓悟,于即心是佛語下發明。
久之,悟命分座。
一日為衆入室,餘二十許人。
師忽問曰:“生死到來,如何回避?”僧無對。
師擲下拂子,奄然而逝。
衆皆愕眙,亟以聞悟。
悟至,召曰:“祖首座。
”師張目視之。
悟曰:“抖擻精神透關去。
”師點頭,竟爾趨寂。
宗振首座南康軍雲居宗振首座,丹丘人也。
依圓悟于雲居。
一日,仰瞻鐘閣,倏然契證。
有诘之者,座酬以三偈?其後曰:“我有一機,直下示伊。
青天霹靂,電卷星馳。
德山臨濟,棒喝徒施。
不傳之妙,于汝何虧?”悟見大悅。
竟以節操自高,道望愈重。
嘗書壁曰: “住在千峰最上層,年将耳順任騰騰。
免教名字挂人齒,甘作今朝百拙僧。
” 樞密徐俯居士樞密徐俯,字師川,号東湖居士。
每侍先龍圖谒法昌及靈源,語論終日。
公聞之,藐如也。
及法昌歸寂在笑談間,公異之,始笃信此道。
後丁父憂,念無以報罔極,命靈源歸孝址說法。
源登座,問答已,乃曰:“諸仁者,祇如龍圖平日讀萬卷書,如水傳器,涓滴不遺。
且道尋常著在甚麼處? 而今舍識之後,這著萬卷書底,又卻向甚麼處著?”公聞,灑然有得。
遂曰: “吾無憾矣。
”源下座,問曰:“學士适來見個甚麼,便恁麼道?”公曰:“若有所見,則鈍置和尚去也。
” 源曰:“恁麼則老僧不如。
”公曰: “和尚是何心行?”源大笑。
靖康初,為尚書外郎,與朝士同志者挂缽于天甯寺之擇木堂,力參圓悟。
悟亦喜其見地超邁,一日至書記寮,指悟頂相曰:“這老漢腳跟猶未點地在。
”悟面曰:“甕裡何曾走卻鼈?”公曰: “且喜老漢腳跟點地。
”悟曰:“莫謗他好!”公休去。
郡王趙令衿居士郡王趙令衿,字表之,号超然居士。
任南康,政成事簡,多與禅衲遊。
公堂阒為摩诘丈室,适圓悟居瓯阜,公欣然就其爐錘,悟不少假。
公固請,悟曰:“此事要得相應,直須是死一回始得。
” 公默契,嘗自疏之。
其略曰:“家貧遭劫,誰知盡底不存。
空屋無人,幾度賊來亦打。
”悟見,囑令加護。
紹興庚申冬,公與汪内翰藻、李參政邴、曾侍郎開詣徑山,谒大慧。
慧聞至,乃令擊鼓入室。
公欣然袖香趨之。
慧曰: “趙州洗缽盂話,居士作麼生會?”公曰:“讨甚麼碗?”拂袖便出。
慧起搊住曰: “古人向這裡悟去,你因甚麼卻不悟?”公拟對,慧之曰:“讨甚麼碗?” 公曰:“還這老漢始得。
” 侍郎李彌遜居士侍郎李彌遜,号普現居士。
少時讀書,五行俱下。
年十八,中鄉舉,登第京師。
旋曆華要,至二十八歲,為中書舍人。
常入圓悟室,一日早朝回,至天津橋馬躍,忽有省,通身汗流。
直造天甯,适悟出門,遙見便喚曰:“居士且喜大事了畢。
”公厲聲曰:“和尚眼花作甚麼?”悟便喝,公亦喝。
于是機鋒迅捷,凡與悟問答,當機不讓。
公後遷吏部,乞祠祿歸閩連江,築庵自娛。
忽一日示微恙,遽索湯,沐浴畢,遂趺坐,作偈曰:“謾說從來牧護,今日分明呈露。
虛空拶倒須彌,說甚向上一路。
” 擲筆而逝。
祖氏覺庵道人覺庵道人祖氏,建甯遊察院之侄女也。
幼志不出适,留心祖道。
于圓悟示衆語下,了然明白。
悟曰:“更須揚卻所見,始得自由。
”祖答偈曰:“露柱抽橫骨,虛空弄爪牙。
直饒玄會得,猶是眼中沙。
” 令人明室道人令人本明,号明室,自機契圓悟,遍參名宿,皆蒙印可。
紹興庚申二月望,親書三偈寄呈草堂清,微露謝世之意。
至旬末,别親裡而終。
草堂跋其偈,後為刊行。
大慧亦嘗垂語發揚。
偈曰: “不識煩惱是菩提,若随煩惱是愚癡。
起滅之時須要會,鹞過新羅人不知。
不識煩惱是菩提,淨華生淤泥。
人來問我若何為,吃粥吃飯了洗缽盂。
莫管他,莫管他,終日癡憨弄海沙。
要識本來真面目,便是祖師一木叉。
道不得底叉下死,道得底也叉下死。
畢竟如何?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 成都範縣君成都府範縣君者,嫠居歲久,常坐而不卧。
聞圓悟住昭覺,往禮拜,請示入道因緣。
悟令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麼?”久無所契。
範泣告悟曰:“和尚有何方便,令某易會。
”悟曰:“卻有個方便。
”遂令祇看“是個甚麼?”後有省曰:“元來恁麼地近那!” 太平勤禅師法嗣文殊心道禅師常德府文殊心道禅師,眉州徐氏子。
年三十得度,詣成都習唯識,自以為至。
同舍诘之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今目前萬象摐然,心識安在?”師茫然不知對。
遂出關,周流江淮,既抵舒之太平,聞佛鑒禅師夜參,舉趙州柏樹子話,至“覺鐵觜雲,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
提撕既久,一夕豁然。
即趨丈室,拟叙所悟。
鑒見來便閉門。
師曰:“和尚莫謾某甲。
”鑒雲:“十方無壁落,何不入門來?”師以拳擉破窗紙,鑒即開門搊住雲:“道!道!”師以兩手捧鑒頭,作口啐而出。
遂呈偈曰: “趙州有個柏樹話,禅客相傳遍天下。
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向根源會。
覺公說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面罵。
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鑒深然之,每對客稱賞,後命分座。
襄守請開法天甯,未幾擢大别文殊。
上堂曰:“師子嚬呻,象王哮吼。
雲門北鬥裡藏身,白雲因何喚作手? 三世諸佛不能知,狸奴白牯卻知有。
且道,作麼生是他知有底事?雨打梨花蛱蝶飛,風吹柳絮毛毬走。
” 上堂,拈拄杖直上指曰:“恁麼時,刺破憍屍迦腳跟。
”卓一下曰:“恁麼時,卓碎閻羅王頂骨。
”乃指東畔曰: “恁麼時,穿過東海鯉魚眼睛。
”指西畔曰:“恁麼時,塞卻西王母鼻孔。
且道總不恁麼時如何?今年雨水多,各宜頻曬眼。
”宣和改元,下诏改僧為德士。
上堂:“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
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
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
一人既爾,衆人亦然。
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
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虛詞。
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死藥。
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
棋布軒前,妙著出神機之外。
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複僧。
上堂: “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
一年半内閑思想,大底興衰各有時。
我佛如來預谶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
較量年代,正在于茲。
魔得其便,惑亂正宗。
僧改俗形,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删削經文。
铙钹停音,缽盂添足。
多般矯詐,欺罔聖君。
賴我皇帝陛下,聖德聖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頒行天下。
仍許僧尼,重新披削。
實謂寒灰再焰,枯木重榮。
不離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鳴法鼓,再整頹綱。
迷仙酎變為甘露瓊漿,步虛詞翻作還鄉曲子。
放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
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審。
祇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
敢問大衆,舊時人是一個,是兩個?”良久曰:“秋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 建炎三年春,示衆,舉臨濟入滅囑三聖因緣,師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是說?今古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
” 至閏三月,賊鐘相叛,其徒欲舉師南奔者,師曰:“學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賊至,師曰:“速見殺,以快汝心。
” 賊即舉槊殘之,血皆白乳。
賊駭,引席覆之而去。
南華知昺禅師韶州南華知昺禅師,蜀之永康人也。
上堂:“此事最希奇,不礙當頭說。
東鄰田舍翁,随例得一橛。
非唯貫聲色,亦乃應時節。
若問是何宗,八字不著。
”﹝,清藏本、續藏本均作“人”。
﹞擊禅床,下座。
上堂: “日日說,時時舉,似地擎山争幾許。
隴西鹦鹉得人憐,大都祇為能言語。
休思惟,帶伴侶,智者聊聞猛提取。
更有一般也大奇,貓兒偏解捉老鼠。
”上堂,以拄杖向空中攪曰:“攪長河為酥酪,蝦蟹猶自眼搭眵。
”卓一下曰: “變大地作黃金,窮漢依前赤骨力。
為複自家無分,為複不肯承當。
可中有個漢荷負得行,多少人失錢遭罪。
”再卓一下曰:“還會麼?寶山到也須開眼,勿使忙忙空手回。
”上堂: “春光爛熳華争發,子規啼落西山月。
憍梵缽提長吐舌,底事分明向誰說。
嗄!”上堂:“迷不自迷,對悟立迷。
悟不自悟,因迷說悟。
所以悟為迷之體,迷為悟之用。
迷悟兩無從,個中無别共。
無别共,撥不動。
祖師不将來,鼻孔千斤重。
” 龍牙智才禅師潭州龍牙智才禅師,舒州施氏子。
早服勤于佛鑒法席,而局務不辭難,名已聞于叢林。
及遊方迫暮,至黃龍,适死心在三門,問其所從來。
既稱名,則知為舒州太平才莊主矣。
翌日入室,死心問曰:“會得最初句,便會末後句。
會得末後句,便會最初句。
最初末後,拈放一邊。
百丈野狐話作麼生會?” 師曰:“入戶已知來見解,何須更舉轹中泥?”心曰:“新長老死在上座手裡也。
”師曰:“語言雖有異,至理且無差。
”心曰:“如何是無差底事?”師曰:“不扣黃龍角,焉知颔下珠?”心便打。
初住嶽麓,開堂日,僧問:“德山棒,臨濟喝,今日請師為拈掇。
”師曰: “蘇噜蘇噜。
”曰:“蘇噜蘇噜,還有西來意也無?”師曰: “蘇噜蘇噜。
”由是叢林呼為才蘇噜。
後遷龍牙,因欽宗皇帝登位,衆官請上堂。
祝聖已,就座,拈拄杖卓一下曰:“朝奉疏中道,本來奧境,諸佛妙場,适來拄杖子已為諸人說了也。
于斯悟去,理無不顯,事無不周。
如或未然,不免别通個消息。
舜日重明四海清,滿天和氣樂升平。
延祥拄杖生歡喜,擲地山呼萬歲聲。
”擲拄杖,下座。
上堂,彈指一下曰: “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三祇劫。
若也見得行得,健即經行困即歇。
若也不會,兩個鸬扛個鼈。
”上堂,舉死心和尚小參曰: “若論此事,如人家有三子。
第一子聰明智慧,孝養父母,接待往來,主掌家業。
第二子兇頑狡猾,貪淫嗜酒,倒街卧巷,破壞家業。
第三子盲聾瘖啞,菽麥不分,是事不能,祇會吃飯。
三人中黃龍要選一人用,更有四句:“死中有活,活中有死,死中常死,活中常活。
”将此四句,驗天下衲僧。
”師曰:“喚甚麼作四句,三人姓甚名誰? 若也識得,興黃龍把手并行,更無纖毫間隔。
如或未然,不免借水獻華去也。
三人共體用非用,四句同音空不空。
欲識三人并四句,金烏初出一團紅。
” 師龍牙十三載,以清苦莅衆,衲子敬畏。
大帥席公震遷住雲溪,經四稔。
紹興戊午八月望,俄集衆付寺事。
仍書偈曰: “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畢。
臨行自己尚無,有甚虛空可覓?”其垂訓如常。
二十三日,再集衆,示問曰: “涅槃生死,盡是空華。
佛及衆生,并為增語。
汝等諸人,合作麼生?”衆皆下語不契。
師喝曰: “苦!苦!”複曰: “白雲湧地,明月當天。
”言訖冁然而逝。
火浴獲設利五色,并靈骨塔于寺之西北隅。
蓬萊卿禅師明州蓬萊卿禅師,上堂:“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且任諸方點頭,及乎樹倒藤枯,上無沖天之計,下無入地之謀,靈利漢這裡著得一隻眼,便見七縱八橫。
”舉拂子曰:“看!看! 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上堂:“杜鵑聲裡春光暮,滿地落花留不住。
琉璃殿上絕行蹤,誰人解插無根樹?” 舉拄杖曰:“這個是無根底,且道解開華也無?”良久曰:“祇因連夜雨,又過一年春。
”上堂,舉“法眼道: “識得凳子,周匝有餘。
”雲門道:“識得凳子,天地懸殊。
””師曰: “此二老人,一人向高高山頂立,一人向深深海底行。
然雖如是,一不是,二不成,落華流水裡啼莺。
閑亭雨歇夜将半,片月還從海底生。
” 何山守珣禅師安吉州何山佛燈守珣禅師,郡之施氏子。
參廣鑒瑛禅師,不契。
遂造太平,随衆咨請,邈無所入。
乃封其衾曰:“此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
”于是晝坐宵立,如喪考妣。
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 “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師聞頓悟,往見鑒。
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颠漢拾得。
”及诘之曰: “靈雲道: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處?”師曰: “莫道靈雲不疑,隻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
”鑒曰:“賢沙道:谛當甚谛當,敢保老兄未徹在。
那裡是他未徹處?”師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 鑒然之。
師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擡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
” 鑒屬令護持。
是夕,厲聲謂衆曰:“這回珣上座穩睡去也。
”圓悟開得,疑其未然,乃曰: “我須勘過始得。
”遂令人召至,因與遊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師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 “潭深魚聚。
”悟曰:“見後如何?”師曰:“樹高招風。
”悟曰:“見與未見時如何?”師曰:“伸腳在縮腳裡。
” 悟大稱之。
鑒移蔣山,命分座說法。
出住廬陵之禾山,退藏故裡,道俗迎居天聖,後徙何山及天甯。
上堂:“轹鑽住山斧,佛祖出頭未輕與。
縱使醍醐滿世間,你無寶器如何取?阿呵呵!神山打羅,道吾作舞。
甜瓜徹蔕甜,苦瓠連根苦。
”上堂,舉婆子燒庵話。
師曰:“大凡扶宗立教,須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雖是個女人,宛有丈夫作。
二十年簁油費醬,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頭做個失落,直得用盡平生腕頭氣力。
自非個俗漢知機,洎乎巧盡拙出。
然雖如是,諸人要會麼? 雪後始知松柏操,事難方見丈夫心。
”上堂:“如來禅,祖師道,切忌将心外邊讨。
從門所得即非珍,特地埋藏衣裡寶。
禅家流,須及早,撥動祖師關捩,抖擻多年布襖。
是非毀譽付之空,豎闊橫長渾恰好。
君不見寒山老,終日嬉嬉,長年把掃。
人問其中事若何?入荒田不揀,信手拈來草。
參!”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曰: “客路如天遠,侯門似海深。
”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長因送客處,憶得别家時。
”曰:“如何是主中賓?”師曰: “相逢不必問前程。
”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一朝權祖令,誰是出頭人?”曰:“賓主已蒙師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師曰:“向上問将來。
”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大海若知足,百川應倒流。
”僧禮拜,師曰: “珣上座三十年學得底。
”師嘗謂衆曰:“兄弟如有省悟處,不拘時節,請來露個消息。
” 雪夜,有僧扣方丈門,師起秉燭,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決疑情。
因甚麼威儀不具?”僧顧視衣,師逐出院。
每曰: “先師祇年五十九,吾年五十六矣,來日無多。
”紹興甲寅,解制退天甯之席,謂雙槐居士鄭續曰: “十月八日是佛鑒忌,則吾時至矣。
”乞還鄣南。
十月四日,鄭公遣弟僧道如訊之,師曰:“汝來正其時也。
先一日不著便,後一日蹉過了。
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
明早可為我尋一隻小船子來。
” 如曰:“要長者,要高者?”師曰:“高五尺許。
”越三日,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遺偈,師曰:“不曾作得。
”言訖而逝。
阇維舌根不壞,郡人陳師顔以寶函藏其家。
門弟子奉靈骨,塔于普應院之側。
泐潭擇明禅師隆興府泐潭擇明禅師,上堂,舉趙州訪茱萸探水因緣,師曰: “趙老雲收山嶽露,茱萸雨過竹風清。
誰家别館池塘裡,一對鴛鴦畫不成。
”又舉德山托缽話。
師曰: “從來家富小兒嬌,偏向江頭弄畫桡。
引得老爺把不住,又來船上助歌謠。
” 上堂:“永嘉道: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 豎起拂子雲:“看!看!千江競注,萬派争流。
若也素善行舟,便谙水脈,可以優遊性海,笑傲煙波。
其或未然,且歸林下坐,更待月明時。
” 寶藏本禅師台州寶藏本禅師,上堂:“清明已過十餘日,華雨闌珊方寸深。
春色惱人眠不得,黃鹂飛過綠楊陰。
”遂大笑,下座。
祥符清海禅師吉州大中祥符清海禅師,初見佛鑒。
鑒問:“三世諸佛,一口吞盡,何處更有衆生可教化? 此理如何?”師拟進語,鑒喝之。
師忽領旨,述偈曰:“實際從來不受塵,個中無舊亦無新。
青山況是吾家物,不用尋家别問津。
”鑒曰:“放下著。
”師禮拜而出。
淨衆了璨禅師漳州淨衆佛真了燦禅師,泉南羅氏子。
上堂:“重陽九日菊華新,一句明明亘古今。
楊廣橐駝無覓處,夜來足迹在松陰。
” 谷山海禅師隆興府谷山海禅師,上堂:“一舉不再說,已落二三。
相見不揚眉,翻成造作。
設使動弦别曲,告往知來,見鞭影便行,望刹竿回去,腳跟下好與三十棒。
那堪更向這裡,撮摩石火,收捉電光。
工夫枉用渾閑事,笑倒西來碧眼胡。
”卓拄杖,下座。
幼于降寂寺圓具,東遊谒大别道禅師,因看廓然無聖之語,忽爾失笑曰:“達磨元來在這裡。
”道譽之,往參佛鑒、佛眼,蒙賞識。
依圓悟于金山,以所見告,悟弗之許。
悟被诏住雲居,師從之。
雖有信入,終以鲠胸之物未去為疑。
會悟問參徒:“生死到來時如何?” 僧曰:“香台子笑和尚。
”次問師:“汝作麼生?”師曰:“草賊大敗。
” 悟曰:“有人問你時如何?”師拟答,悟憑陵曰:“草賊大敗。
”師即徹證。
圓悟以拳擊之,師指掌大笑。
悟曰:“汝見甚麼便如此?”師曰: “毒拳未報,永劫不忘。
”悟歸昭覺,命首衆。
悟将順世,以師繼席焉。
中竺中仁禅師臨安府中天竺堂中仁禅師,洛陽人也。
少依東京奉先院出家。
宣和初,賜牒于慶基殿,落發進具後,往來三藏譯經所,谛窮經論,特于宗門未之信。
時圓悟居天甯,淩晨谒之。
悟方為衆入室,師見敬服,奮然造前。
悟曰:“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速道!速道!” 師拟對,悟劈口擊之,因墜一齒,即大悟。
留天甯。
由是師資契合,請問無間。
後開法大覺,遷中天竺,次徙靈峰。
上堂: “九十春光已過半,養花天氣正融和。
海棠枝上莺聲好,道與時流見得麼? 然雖如是,且透聲透色一句作麼生道?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
” 上堂,舉狗子無佛性話,乃曰: “二八佳人刺繡遲,紫荊花下啭黃鹂。
可憐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 淳熙甲午四月八日,孝宗皇帝诏入,賜座說法。
帝舉“不與萬法為侶”因緣,俾拈提。
師拈罷,頌曰:“秤錘搦出油,閑言長語休。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 癸亥中升堂,告衆而逝。
象耳袁覺禅師南州象耳山袁覺禅師,郡之袁氏子。
出家傳燈,試經得度。
本名圓覺,郡守填祠牒,誤作袁字,疑師慊然,戲謂之曰:“一字名可乎?” 師笑曰:“一字已多。
”郡守異之。
既受具出蜀,遍谒有道尊宿。
後往大沩,依佛性。
頃之,入室陳所見。
性曰:“汝忒煞遠在。
”然知其為法器,俾充侍者,掌賓客。
師每侍性,性必舉法華“開示悟入”四字,令下語。
又曰:“直待我豎點頭時,汝方是也。
”偶不職,被斥。
制中無依,寓俗士家。
一日誦法華至“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
” 乃豁然,制罷歸省。
性見首肯之。
圓悟再得旨住雲居,師至彼,以所得白悟。
悟呵雲:“本是淨地,屙屎作麼?”師所疑頓釋。
紹興丁巳,眉之象耳虛席,郡守謂此道場久為蟊螣囊櫜,非名流勝士,莫能起廢。
諸禅舉師應聘,嘗語客曰:“東坡雲: “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
”山谷雲:“惠崇煙雨蘆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去,傍人謂是丹青。
” 此禅髓也。
”又曰:“我敲床豎拂時,釋迦老子、孔夫子都齊立在下風。
”有舉此語似佛海遠禅師,遠曰:“此覺老語也,我此間即不恁麼。
”華嚴祖覺禅師眉州中岩華嚴祖覺禅師,嘉州楊氏子。
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
著書排釋氏,惡境忽現,悔過出家。
依慧目能禅師。
未幾,疽發膝上,五年醫莫愈。
因書華嚴合論畢,夜感異夢,且即舍杖步趨。
一日,誦至現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
” 遂悟華嚴宗旨。
洎登僧籍,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詞辯宏放,衆所歎服。
适南堂靜禅師過門,謂師曰: “觀公講說,獨步西南,惜未解離文字相耳。
傥問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剛也。
”師欣然罷講。
南遊依圓悟于鐘阜。
一日入室,悟舉:“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
無言時,觌露機鋒,如同電拂。
”作麼生會?”師莫能對。
夙夜參究,忽然有省。
作偈呈悟曰:“家住孤峰頂,長年半掩門。
自嗟身已老,活計付兒孫。
”悟見許可。
次日入室,悟又問:“昨日公案作麼生?”師拟對,悟便喝曰: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師複留五年,愈更迷悶。
後于廬山栖賢閱浮山遠禅師削執論雲:“若道悟有親疏,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
”豁然契悟。
作偈寄圓悟曰:“出林依舊入蓬蒿,天網恢恢不可逃。
誰信業緣無避處? 歸來不怕語聲高。
”悟大喜,持以示衆曰:“覺華嚴徹矣。
”住後,僧問: “最初威音王,末後婁至佛,未審參見甚麼人?”師曰:“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
”曰:“隻如德山擔疏鈔行腳,意在甚麼處?”師曰: “拶破你眼睛。
”曰:“與和尚悟華嚴宗旨相去幾何?”師曰:“同途不同轍。
”曰:“昔日德山,今朝和尚。
”師曰: “夕陽西去水東流。
”上堂,舉“石霜和尚遷化,衆請首座繼踵住持,虔侍者所問”公案。
師曰: “宗師行處,如火消冰。
透過是非關,全機亡得喪。
盡道首座滞在一色,侍者知見超師,可謂體妙失宗,全迷向背。
殊不知首座如鹭鸶立雪,品類不齊。
侍者似鳳翥丹霄,不萦金網。
一人高高山頂立,一人深深海底行。
各自随方而來,同會九重城裡。
而今要識此二人麼?”豎起拂子曰:“龍卧碧潭風凜凜。
”垂下拂子曰: “鶴歸霄漢背摩天。
”僧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師曰:“血濺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 師曰:“驚殺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師曰:“驗得你骨出。
”曰: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師曰:“直須識取把針人,莫道鴛鴦好毛羽。
” 福嚴文演禅師潭州福嚴文演禅師,成都府楊氏子。
僧問:“如何是定林正主?”師曰:“坐斷天下人舌頭。
”曰:“未審如何親近?”師曰:“觑著則瞎。
”上堂:“當陽坐斷,凡聖迹絕。
随手放開,天回地轉。
直得日月交互,虎嘯龍吟。
頭頭物物,耳聞目視。
安立谛上是甚麼?還委悉麼?阿斯吒!咄。
” 明因昙玩禅師平江府西山明因昙玩禅師,溫州黃氏子。
遍參叢席。
宣和庚子,回抵鐘阜,适朝廷改僧為德士,師與同志數人,入頭陀岩食松自處。
久之,圓悟被旨居是山,親至岩所,令去須發。
及悟诏補京師天甯,與師俱往,命掌香水海。
未幾,因舉枹擊鼓,頓明大法。
凡有所問,皆對曰:“莫理會。
”故流輩鹹以莫理會稱之。
住後,上堂:“汝有一對眼,我也有一對眼。
汝若瞞還自瞞,汝若成佛作祖,老僧無汝底分。
汝若做驢做馬,老僧救汝不得。
”衆檀越入山,請上堂,說偈曰:“我無長處名虛出,謝汝殷勤特地來。
明因無法堪分付,謾把山門為汝開。
” 虎丘元淨禅師平江府虎丘雪庭元淨禅師,雙溪人也。
上堂:“知有底人,過萬年如同一日。
不知有者,過一日如同萬年。
不見死心和尚道,山僧行腳三十餘年,以九十日為一夏。
增一日也不得,減一日也不得。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祇麼得。
翠雲見處又且不然,山僧行腳三十來年,誰管他一日九十日,也無得,也無不得。
處處當來見彌勒。
且道彌勒在甚麼處?金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上堂: “說得須是見得,見得又須說得。
見得說不得,落在陰界,見解偏枯。
說得見不得,落在時機,堕在毒海。
若是翠雲門下,直饒說得見得,好與三十棒。
說不得見不得,也好與三十棒。
翠雲恁麼道,也好與三十棒。
” 遂高聲召大衆曰:“崄。
”上堂:“日日日東出,日日日西沒。
是時人知有,自古自今,如麻似粟。
忽然捩轉話頭,亦不從東出,亦不從西沒,且道從甚處出沒?若是透關底人,聞恁麼道,定知五裡牌在郭門外。
若是透不過者,往往道半山熱瞞人。
”僧問:“如何是到家一句?”師曰: “坐觀成敗。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遠親不如近鄰。
”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又作麼生?”師曰:“近鄰不如遠親。
”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師曰:“糞堆頭。
”曰: “意旨如何?”師曰:“築著磕著。
”天甯梵思禅師衢州天甯讷堂梵思禅師,蘇台朱氏子。
上堂:“趯翻生死海,踏倒涅槃岸。
世上無活人,黃泉無死漢。
”遂拈拄杖曰:“讷堂今日拄杖子有分付處,也還有承當得者麼?試出來擔荷看。
有麼有麼?” 良久,擲拄杖,下座。
上堂:“知有底,也吃粥吃飯。
不知有底,也吃粥吃飯。
如何直下驗得他有之與無,是之與非,邪之與正?若驗不出,參學事大遠在。
”喝一喝,下座。
上堂: “山僧是楊岐四世孫,這老漢有個三腳驢子弄蹄行公案。
雖人人舉得,祇是不知落處。
山僧不惜眉毛,為諸人下個注腳。
”乃曰:“八角磨盤空裡走。
” 君山覺禅師嶽州君山佛照覺禅師,上堂,舉:“古者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 諸人還識得麼?若也不識,為你注破。
“仰之彌高”,不隔絲毫。
要津把斷,佛祖難逃。
“鑽之彌堅”,真體自然。
鳥啼華笑,在碧岩前。
“瞻之在前”,非正非偏。
十方坐斷,威鎮大千。
“忽焉在後”,一場漏逗。
堪笑雲門,藏身北鬥。
咄!”寶華顯禅師平江府寶華顯禅師,本郡人也。
上堂曰:“吃粥了也,頭上安頭。
洗缽盂去,為蛇畫足。
更問如何? 自納敗阙。
”良久,高聲召大衆,衆舉首。
師曰:“歸堂吃茶。
”上堂:“禅莫參,道休學,歇意忘機常廓落。
現成公案早周遮,祇個無心已穿鑿。
直饒坐斷未生前,難透山僧錯錯錯。
” 東山覺禅師紹興府東山覺禅師,後住因聖,上堂:“三通鼓罷,諸人各各上來,拟待理會祖師西來意? 還知劍去久矣麼?設使直下悟去,也是斬頭覓活。
東山事不獲已,且向第二頭鞠拶看。
”以手拍禅床,下座。
上堂:“花爛熳,景暄妍。
休說壺中别有天。
百草頭邊如薦得,東高三丈,西闊八寸。
”上堂,舉: “昔廣額屠兒,一日至佛所,揚下屠刀,曰:“我是千佛一數。
”世尊曰: “如是如是。
”今時叢林,将謂廣額過去是一佛,權現屠兒。
如此見廣額,且喜沒交涉。
” 又曰:“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揚下屠刀,立地成佛。
且喜沒交涉。
”又道:“廣額揚下屠刀,曰我是千佛一數。
這一佛多少分明,且喜沒交涉。
要識廣額麼?來路桃華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
”天封覺禅師台州天封覺禅師,上堂:“無生國裡,未是安居。
萬仞崖頭,豈容駐足? 且望空撒手,直下翻身一句作麼生道?人逢好事精神爽,入火真金色轉鮮。
” 道祖首座成都府昭覺道祖首座,初見圓悟,于即心是佛語下發明。
久之,悟命分座。
一日為衆入室,餘二十許人。
師忽問曰:“生死到來,如何回避?”僧無對。
師擲下拂子,奄然而逝。
衆皆愕眙,亟以聞悟。
悟至,召曰:“祖首座。
”師張目視之。
悟曰:“抖擻精神透關去。
”師點頭,竟爾趨寂。
宗振首座南康軍雲居宗振首座,丹丘人也。
依圓悟于雲居。
一日,仰瞻鐘閣,倏然契證。
有诘之者,座酬以三偈?其後曰:“我有一機,直下示伊。
青天霹靂,電卷星馳。
德山臨濟,棒喝徒施。
不傳之妙,于汝何虧?”悟見大悅。
竟以節操自高,道望愈重。
嘗書壁曰: “住在千峰最上層,年将耳順任騰騰。
免教名字挂人齒,甘作今朝百拙僧。
” 樞密徐俯居士樞密徐俯,字師川,号東湖居士。
每侍先龍圖谒法昌及靈源,語論終日。
公聞之,藐如也。
及法昌歸寂在笑談間,公異之,始笃信此道。
後丁父憂,念無以報罔極,命靈源歸孝址說法。
源登座,問答已,乃曰:“諸仁者,祇如龍圖平日讀萬卷書,如水傳器,涓滴不遺。
且道尋常著在甚麼處? 而今舍識之後,這著萬卷書底,又卻向甚麼處著?”公聞,灑然有得。
遂曰: “吾無憾矣。
”源下座,問曰:“學士适來見個甚麼,便恁麼道?”公曰:“若有所見,則鈍置和尚去也。
” 源曰:“恁麼則老僧不如。
”公曰: “和尚是何心行?”源大笑。
靖康初,為尚書外郎,與朝士同志者挂缽于天甯寺之擇木堂,力參圓悟。
悟亦喜其見地超邁,一日至書記寮,指悟頂相曰:“這老漢腳跟猶未點地在。
”悟面曰:“甕裡何曾走卻鼈?”公曰: “且喜老漢腳跟點地。
”悟曰:“莫謗他好!”公休去。
郡王趙令衿居士郡王趙令衿,字表之,号超然居士。
任南康,政成事簡,多與禅衲遊。
公堂阒為摩诘丈室,适圓悟居瓯阜,公欣然就其爐錘,悟不少假。
公固請,悟曰:“此事要得相應,直須是死一回始得。
” 公默契,嘗自疏之。
其略曰:“家貧遭劫,誰知盡底不存。
空屋無人,幾度賊來亦打。
”悟見,囑令加護。
紹興庚申冬,公與汪内翰藻、李參政邴、曾侍郎開詣徑山,谒大慧。
慧聞至,乃令擊鼓入室。
公欣然袖香趨之。
慧曰: “趙州洗缽盂話,居士作麼生會?”公曰:“讨甚麼碗?”拂袖便出。
慧起搊住曰: “古人向這裡悟去,你因甚麼卻不悟?”公拟對,慧之曰:“讨甚麼碗?” 公曰:“還這老漢始得。
” 侍郎李彌遜居士侍郎李彌遜,号普現居士。
少時讀書,五行俱下。
年十八,中鄉舉,登第京師。
旋曆華要,至二十八歲,為中書舍人。
常入圓悟室,一日早朝回,至天津橋馬躍,忽有省,通身汗流。
直造天甯,适悟出門,遙見便喚曰:“居士且喜大事了畢。
”公厲聲曰:“和尚眼花作甚麼?”悟便喝,公亦喝。
于是機鋒迅捷,凡與悟問答,當機不讓。
公後遷吏部,乞祠祿歸閩連江,築庵自娛。
忽一日示微恙,遽索湯,沐浴畢,遂趺坐,作偈曰:“謾說從來牧護,今日分明呈露。
虛空拶倒須彌,說甚向上一路。
” 擲筆而逝。
祖氏覺庵道人覺庵道人祖氏,建甯遊察院之侄女也。
幼志不出适,留心祖道。
于圓悟示衆語下,了然明白。
悟曰:“更須揚卻所見,始得自由。
”祖答偈曰:“露柱抽橫骨,虛空弄爪牙。
直饒玄會得,猶是眼中沙。
” 令人明室道人令人本明,号明室,自機契圓悟,遍參名宿,皆蒙印可。
紹興庚申二月望,親書三偈寄呈草堂清,微露謝世之意。
至旬末,别親裡而終。
草堂跋其偈,後為刊行。
大慧亦嘗垂語發揚。
偈曰: “不識煩惱是菩提,若随煩惱是愚癡。
起滅之時須要會,鹞過新羅人不知。
不識煩惱是菩提,淨華生淤泥。
人來問我若何為,吃粥吃飯了洗缽盂。
莫管他,莫管他,終日癡憨弄海沙。
要識本來真面目,便是祖師一木叉。
道不得底叉下死,道得底也叉下死。
畢竟如何?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 成都範縣君成都府範縣君者,嫠居歲久,常坐而不卧。
聞圓悟住昭覺,往禮拜,請示入道因緣。
悟令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麼?”久無所契。
範泣告悟曰:“和尚有何方便,令某易會。
”悟曰:“卻有個方便。
”遂令祇看“是個甚麼?”後有省曰:“元來恁麼地近那!” 太平勤禅師法嗣文殊心道禅師常德府文殊心道禅師,眉州徐氏子。
年三十得度,詣成都習唯識,自以為至。
同舍诘之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今目前萬象摐然,心識安在?”師茫然不知對。
遂出關,周流江淮,既抵舒之太平,聞佛鑒禅師夜參,舉趙州柏樹子話,至“覺鐵觜雲,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
提撕既久,一夕豁然。
即趨丈室,拟叙所悟。
鑒見來便閉門。
師曰:“和尚莫謾某甲。
”鑒雲:“十方無壁落,何不入門來?”師以拳擉破窗紙,鑒即開門搊住雲:“道!道!”師以兩手捧鑒頭,作口啐而出。
遂呈偈曰: “趙州有個柏樹話,禅客相傳遍天下。
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向根源會。
覺公說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面罵。
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鑒深然之,每對客稱賞,後命分座。
襄守請開法天甯,未幾擢大别文殊。
上堂曰:“師子嚬呻,象王哮吼。
雲門北鬥裡藏身,白雲因何喚作手? 三世諸佛不能知,狸奴白牯卻知有。
且道,作麼生是他知有底事?雨打梨花蛱蝶飛,風吹柳絮毛毬走。
” 上堂,拈拄杖直上指曰:“恁麼時,刺破憍屍迦腳跟。
”卓一下曰:“恁麼時,卓碎閻羅王頂骨。
”乃指東畔曰: “恁麼時,穿過東海鯉魚眼睛。
”指西畔曰:“恁麼時,塞卻西王母鼻孔。
且道總不恁麼時如何?今年雨水多,各宜頻曬眼。
”宣和改元,下诏改僧為德士。
上堂:“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
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
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
一人既爾,衆人亦然。
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
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虛詞。
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死藥。
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
棋布軒前,妙著出神機之外。
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複僧。
上堂: “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
一年半内閑思想,大底興衰各有時。
我佛如來預谶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
較量年代,正在于茲。
魔得其便,惑亂正宗。
僧改俗形,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删削經文。
铙钹停音,缽盂添足。
多般矯詐,欺罔聖君。
賴我皇帝陛下,聖德聖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頒行天下。
仍許僧尼,重新披削。
實謂寒灰再焰,枯木重榮。
不離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鳴法鼓,再整頹綱。
迷仙酎變為甘露瓊漿,步虛詞翻作還鄉曲子。
放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
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審。
祇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
敢問大衆,舊時人是一個,是兩個?”良久曰:“秋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 建炎三年春,示衆,舉臨濟入滅囑三聖因緣,師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是說?今古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
” 至閏三月,賊鐘相叛,其徒欲舉師南奔者,師曰:“學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賊至,師曰:“速見殺,以快汝心。
” 賊即舉槊殘之,血皆白乳。
賊駭,引席覆之而去。
南華知昺禅師韶州南華知昺禅師,蜀之永康人也。
上堂:“此事最希奇,不礙當頭說。
東鄰田舍翁,随例得一橛。
非唯貫聲色,亦乃應時節。
若問是何宗,八字不著。
”﹝,清藏本、續藏本均作“人”。
﹞擊禅床,下座。
上堂: “日日說,時時舉,似地擎山争幾許。
隴西鹦鹉得人憐,大都祇為能言語。
休思惟,帶伴侶,智者聊聞猛提取。
更有一般也大奇,貓兒偏解捉老鼠。
”上堂,以拄杖向空中攪曰:“攪長河為酥酪,蝦蟹猶自眼搭眵。
”卓一下曰: “變大地作黃金,窮漢依前赤骨力。
為複自家無分,為複不肯承當。
可中有個漢荷負得行,多少人失錢遭罪。
”再卓一下曰:“還會麼?寶山到也須開眼,勿使忙忙空手回。
”上堂: “春光爛熳華争發,子規啼落西山月。
憍梵缽提長吐舌,底事分明向誰說。
嗄!”上堂:“迷不自迷,對悟立迷。
悟不自悟,因迷說悟。
所以悟為迷之體,迷為悟之用。
迷悟兩無從,個中無别共。
無别共,撥不動。
祖師不将來,鼻孔千斤重。
” 龍牙智才禅師潭州龍牙智才禅師,舒州施氏子。
早服勤于佛鑒法席,而局務不辭難,名已聞于叢林。
及遊方迫暮,至黃龍,适死心在三門,問其所從來。
既稱名,則知為舒州太平才莊主矣。
翌日入室,死心問曰:“會得最初句,便會末後句。
會得末後句,便會最初句。
最初末後,拈放一邊。
百丈野狐話作麼生會?” 師曰:“入戶已知來見解,何須更舉轹中泥?”心曰:“新長老死在上座手裡也。
”師曰:“語言雖有異,至理且無差。
”心曰:“如何是無差底事?”師曰:“不扣黃龍角,焉知颔下珠?”心便打。
初住嶽麓,開堂日,僧問:“德山棒,臨濟喝,今日請師為拈掇。
”師曰: “蘇噜蘇噜。
”曰:“蘇噜蘇噜,還有西來意也無?”師曰: “蘇噜蘇噜。
”由是叢林呼為才蘇噜。
後遷龍牙,因欽宗皇帝登位,衆官請上堂。
祝聖已,就座,拈拄杖卓一下曰:“朝奉疏中道,本來奧境,諸佛妙場,适來拄杖子已為諸人說了也。
于斯悟去,理無不顯,事無不周。
如或未然,不免别通個消息。
舜日重明四海清,滿天和氣樂升平。
延祥拄杖生歡喜,擲地山呼萬歲聲。
”擲拄杖,下座。
上堂,彈指一下曰: “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三祇劫。
若也見得行得,健即經行困即歇。
若也不會,兩個鸬扛個鼈。
”上堂,舉死心和尚小參曰: “若論此事,如人家有三子。
第一子聰明智慧,孝養父母,接待往來,主掌家業。
第二子兇頑狡猾,貪淫嗜酒,倒街卧巷,破壞家業。
第三子盲聾瘖啞,菽麥不分,是事不能,祇會吃飯。
三人中黃龍要選一人用,更有四句:“死中有活,活中有死,死中常死,活中常活。
”将此四句,驗天下衲僧。
”師曰:“喚甚麼作四句,三人姓甚名誰? 若也識得,興黃龍把手并行,更無纖毫間隔。
如或未然,不免借水獻華去也。
三人共體用非用,四句同音空不空。
欲識三人并四句,金烏初出一團紅。
” 師龍牙十三載,以清苦莅衆,衲子敬畏。
大帥席公震遷住雲溪,經四稔。
紹興戊午八月望,俄集衆付寺事。
仍書偈曰: “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畢。
臨行自己尚無,有甚虛空可覓?”其垂訓如常。
二十三日,再集衆,示問曰: “涅槃生死,盡是空華。
佛及衆生,并為增語。
汝等諸人,合作麼生?”衆皆下語不契。
師喝曰: “苦!苦!”複曰: “白雲湧地,明月當天。
”言訖冁然而逝。
火浴獲設利五色,并靈骨塔于寺之西北隅。
蓬萊卿禅師明州蓬萊卿禅師,上堂:“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且任諸方點頭,及乎樹倒藤枯,上無沖天之計,下無入地之謀,靈利漢這裡著得一隻眼,便見七縱八橫。
”舉拂子曰:“看!看! 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上堂:“杜鵑聲裡春光暮,滿地落花留不住。
琉璃殿上絕行蹤,誰人解插無根樹?” 舉拄杖曰:“這個是無根底,且道解開華也無?”良久曰:“祇因連夜雨,又過一年春。
”上堂,舉“法眼道: “識得凳子,周匝有餘。
”雲門道:“識得凳子,天地懸殊。
””師曰: “此二老人,一人向高高山頂立,一人向深深海底行。
然雖如是,一不是,二不成,落華流水裡啼莺。
閑亭雨歇夜将半,片月還從海底生。
” 何山守珣禅師安吉州何山佛燈守珣禅師,郡之施氏子。
參廣鑒瑛禅師,不契。
遂造太平,随衆咨請,邈無所入。
乃封其衾曰:“此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
”于是晝坐宵立,如喪考妣。
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 “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師聞頓悟,往見鑒。
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颠漢拾得。
”及诘之曰: “靈雲道: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處?”師曰: “莫道靈雲不疑,隻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
”鑒曰:“賢沙道:谛當甚谛當,敢保老兄未徹在。
那裡是他未徹處?”師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 鑒然之。
師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擡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
” 鑒屬令護持。
是夕,厲聲謂衆曰:“這回珣上座穩睡去也。
”圓悟開得,疑其未然,乃曰: “我須勘過始得。
”遂令人召至,因與遊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師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 “潭深魚聚。
”悟曰:“見後如何?”師曰:“樹高招風。
”悟曰:“見與未見時如何?”師曰:“伸腳在縮腳裡。
” 悟大稱之。
鑒移蔣山,命分座說法。
出住廬陵之禾山,退藏故裡,道俗迎居天聖,後徙何山及天甯。
上堂:“轹鑽住山斧,佛祖出頭未輕與。
縱使醍醐滿世間,你無寶器如何取?阿呵呵!神山打羅,道吾作舞。
甜瓜徹蔕甜,苦瓠連根苦。
”上堂,舉婆子燒庵話。
師曰:“大凡扶宗立教,須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雖是個女人,宛有丈夫作。
二十年簁油費醬,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頭做個失落,直得用盡平生腕頭氣力。
自非個俗漢知機,洎乎巧盡拙出。
然雖如是,諸人要會麼? 雪後始知松柏操,事難方見丈夫心。
”上堂:“如來禅,祖師道,切忌将心外邊讨。
從門所得即非珍,特地埋藏衣裡寶。
禅家流,須及早,撥動祖師關捩,抖擻多年布襖。
是非毀譽付之空,豎闊橫長渾恰好。
君不見寒山老,終日嬉嬉,長年把掃。
人問其中事若何?入荒田不揀,信手拈來草。
參!”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曰: “客路如天遠,侯門似海深。
”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長因送客處,憶得别家時。
”曰:“如何是主中賓?”師曰: “相逢不必問前程。
”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一朝權祖令,誰是出頭人?”曰:“賓主已蒙師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師曰:“向上問将來。
”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大海若知足,百川應倒流。
”僧禮拜,師曰: “珣上座三十年學得底。
”師嘗謂衆曰:“兄弟如有省悟處,不拘時節,請來露個消息。
” 雪夜,有僧扣方丈門,師起秉燭,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決疑情。
因甚麼威儀不具?”僧顧視衣,師逐出院。
每曰: “先師祇年五十九,吾年五十六矣,來日無多。
”紹興甲寅,解制退天甯之席,謂雙槐居士鄭續曰: “十月八日是佛鑒忌,則吾時至矣。
”乞還鄣南。
十月四日,鄭公遣弟僧道如訊之,師曰:“汝來正其時也。
先一日不著便,後一日蹉過了。
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
明早可為我尋一隻小船子來。
” 如曰:“要長者,要高者?”師曰:“高五尺許。
”越三日,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遺偈,師曰:“不曾作得。
”言訖而逝。
阇維舌根不壞,郡人陳師顔以寶函藏其家。
門弟子奉靈骨,塔于普應院之側。
泐潭擇明禅師隆興府泐潭擇明禅師,上堂,舉趙州訪茱萸探水因緣,師曰: “趙老雲收山嶽露,茱萸雨過竹風清。
誰家别館池塘裡,一對鴛鴦畫不成。
”又舉德山托缽話。
師曰: “從來家富小兒嬌,偏向江頭弄畫桡。
引得老爺把不住,又來船上助歌謠。
” 上堂:“永嘉道: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 豎起拂子雲:“看!看!千江競注,萬派争流。
若也素善行舟,便谙水脈,可以優遊性海,笑傲煙波。
其或未然,且歸林下坐,更待月明時。
” 寶藏本禅師台州寶藏本禅師,上堂:“清明已過十餘日,華雨闌珊方寸深。
春色惱人眠不得,黃鹂飛過綠楊陰。
”遂大笑,下座。
祥符清海禅師吉州大中祥符清海禅師,初見佛鑒。
鑒問:“三世諸佛,一口吞盡,何處更有衆生可教化? 此理如何?”師拟進語,鑒喝之。
師忽領旨,述偈曰:“實際從來不受塵,個中無舊亦無新。
青山況是吾家物,不用尋家别問津。
”鑒曰:“放下著。
”師禮拜而出。
淨衆了璨禅師漳州淨衆佛真了燦禅師,泉南羅氏子。
上堂:“重陽九日菊華新,一句明明亘古今。
楊廣橐駝無覓處,夜來足迹在松陰。
” 谷山海禅師隆興府谷山海禅師,上堂:“一舉不再說,已落二三。
相見不揚眉,翻成造作。
設使動弦别曲,告往知來,見鞭影便行,望刹竿回去,腳跟下好與三十棒。
那堪更向這裡,撮摩石火,收捉電光。
工夫枉用渾閑事,笑倒西來碧眼胡。
”卓拄杖,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