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木,有情無情,遇斯光者,皆獲無上正等菩提。
所以諸佛于此得之,具一切種智;諸大菩薩于此得之,成就諸波羅密;辟支獨覺于此得之,出無佛世,現神通光明;諸聲聞衆洎夜來迎請五百阿羅漢,于此得之,得八解脫,具六神通。
天人于此得之,增長十善;修羅于此得之,除其憍慢;地獄于此得之,頓超十地;餓鬼傍生及四生九類一切有情,于此得之,随其根性,各得受用,無量壽世尊放大光明,作諸佛事已竟,然後以四大海水灌彌勒世尊頂,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當于補處作大佛事。
無量壽世尊有如是神通,有如是自在,有如是威神,到這裡還有知恩報恩者麼?若有,出來與徑山相見,為汝證明。
如無,聽取一頌: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
祇憑此口與舌頭,祝吾君壽無間歇。
億萬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永不竭。
師子窟内産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為瑞為祥遍九垓,草木昆蟲盡歡悅。
稽首不可思議事,喻若衆星拱明月。
故今宣暢妙伽陀,第一義中真實說。
”上堂:“祖師道: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大小祖師,卻作座主見解。
徑山即不然,眼不自見,刀不自割。
吃飯濟饑,飲水定渴。
臨濟德山特地迷,枉費精神施棒喝。
除卻棒,拈卻喝,孟八郎漢,如何止遏?”上堂,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 “德山棒,臨濟喝,今日為君重拈掇。
天何高,地何闊,休向糞埽堆上更添搕。
換卻骨,洗卻腸,徑山退身三步,許你諸人商量。
且道作麼生商量?”擲下拄杖,喝一喝曰:“紅粉易成端正女,無錢難作好兒郎。
”上堂:“正月十四十五,雙徑椎鑼打鼓。
要識祖意西來,看取村歌社舞。
”上堂: “久雨不曾晴,豁開天地清。
祖師門下事,何用更施呈?”上堂,舉圓通秀禅師示衆曰:“少林九年冷坐,剛被神光觑破。
如今玉石難分,祗得麻纏紙裹。
這一個,那一個,更一個,若是明眼人,何須重說破? 徑山今日不免狗尾續貂,也有些子。
老胡九年話堕,可惜當時放過。
緻令默照之徒,鬼窟長年打坐。
這一個,那一個,更一個,雖然苦口叮咛,卻似樹頭風過。
”結夏,上堂: “文殊三處安居,志公不是閑和尚。
迦葉欲行正令,未免眼前見鬼。
且道徑山門下,今日事作麼生?”下座後,大家觸禮三拜。
上堂,僧問:“有麼有麼?庵主豎起拳頭,還端的也無?”師便下座,歸方丈。
上堂:“水底泥牛嚼生鐵,憍梵缽提咬著舌。
海神怒把珊瑚鞭,須彌燈王痛不徹。
”上堂:“才方八月中秋,又是九月十五。
”卓拄杖曰:“唯有這個不遷。
” 擲拄杖曰:“一衆耳聞目睹。
”圓悟禅師忌,師拈香曰:“這個尊慈,平昔強項,氣壓諸方,逞過頭底颟顸,用格外底儱侗。
自言我以木子換天下人眼睛,殊不知被不孝之子将斷貫索穿卻鼻孔。
索頭既在徑山手裡,要教伊生也由徑山,要教伊死也由徑山。
且道以何為驗?”遂燒香曰:“以此為驗。
”僧問:“達磨西來,将何傳授?”師曰:“不可總作野狐精見解。
”曰:“如何是入細?”師曰:“香水海裡一毛孔。
”曰: “如何是細入?”師曰:“一毛孔裡香水海。
”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師曰:“火不待日而熱。
”曰: “磨後如何?”師曰:“風不待月而涼。
”曰:“磨與未磨時如何?”師曰: “交。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意作麼生?”師曰:“釘釘膠黏。
”問: “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去此二途,請師速道。
”師曰:“脫殼烏龜飛上天。
”問: “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曰:“夢裡惺惺。
”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前百丈曰,不落因果,為甚麼堕野狐身?”師曰:“逢人但恁麼舉。
”曰:“祇如後百丈道,不昧因果,為甚麼脫野狐身?”師曰:“逢人但恁麼舉。
”曰: “或有人問徑山,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未審和尚向他道甚麼?”師曰:“向你道,逢人但恁麼舉。
”問: “明頭來時如何?”師曰:“頭大尾颠纖。
”曰:“暗頭來時如何?”師曰: “野馬嘶風蹄撥刺。
”曰:“明日大悲院裡有齋,又作麼生?”師曰:“雪峰道底。
”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如何?” 師曰:“親言出親口。
”曰:“未審如何受持?”師曰:“但恁麼受持,決不相賺。
”問: “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時如何?”師曰:“五味饡秤錘。
”問:“心佛俱忘時如何?”師曰:“賣扇老婆手遮日。
”問: “教中道,塵塵說,刹刹說,無間歇,未審以何為舌?”師拍禅床右角一下。
僧曰:“世尊不說說,迦葉不聞聞也。
” 師拍禅床左角一下。
僧曰:“也知今日,令不虛行。
”師曰:“識甚好惡?” 師室中問僧: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你作麼生會?”僧曰:“領。
”師曰:“領你屋裡七代先靈。
”僧便喝,師曰: “适來領,而今喝,幹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甚麼事?”僧無語。
師打出。
僧請益夾山境,話聲未絕,師便喝。
僧茫然。
師曰: “你問甚麼?”僧拟舉,師連打,喝出。
師才見僧入,便曰:“不是。
出去!”僧便出。
師曰:“沒量大人,被語脈裡轉卻。
”次一僧入,師亦曰:“不是。
出去!”僧卻近前,師曰:“向你道不是,更近前覓個甚麼?”便打出。
複一僧入曰:“适來兩僧不會和尚意。
”師低頭噓一聲,僧罔措。
師打曰: “卻是你會老僧意?”問僧: “我前日有一問在你處,你先前日答我了也。
即今因甚麼瞌睡?”僧曰: “如是,如是。
”師曰:“道甚麼?”僧曰: “不是,不是。
”師連打兩棒,曰:“一棒打你如是,一棒打你不是。
”舉竹篦問僧曰: “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僧曰:“請和尚放下竹篦,即與和尚道。
” 師放下竹篦,僧拂袖便出。
師曰:“侍者認取這僧著。
”又舉問僧,僧曰: “甕裡怕走卻鼈那!”師下禅床擒住,曰: “此是誰語?速道!”僧曰:“實不敢謾昧老師,此是竹庵和尚教某恁麼道。
”師連打數棒,曰:“分明舉似諸方。
” 師年邁求解,辛巳春,得旨退居明月堂。
隆興改元,一夕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
尋示微恙,八月九日,學徒問安,師勉以弘道,徐曰:“吾翌日始行。
”至五鼓,親書遺奏,又贻書辭紫岩居士。
侍僧了賢請偈,複大書曰:“生也祇恁麼,死也祇恁麼。
有偈與無偈,是甚麼熱大?”擲筆委然而逝。
平明有蛇尺許,腰首白色,伏于龍王井欄,如義服者,乃龍王示現也。
四衆哀号,皇帝聞而歎惜。
上制師真贊曰: “生滅不滅,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随物現處。
”丞相以次,緻祭者沓來。
門弟子塔全身于明月堂之側。
壽七十有五,夏五十有八。
诏以明月堂為妙喜庵,谥曰普覺,塔名寶光。
淳熙初,賜其全錄八十卷,随大藏流行。
虎丘紹隆禅師平江府虎丘紹隆禅師,和之含山人也。
九歲謝親,居佛慧院。
踰六年,得度受具。
又五年,荷包谒長蘆信禅師,得其大略。
有傳圓悟語至者,師讀之,歎曰: “想酢生液,雖未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
第恨未聆謦欬耳。
”遂由寶峰依湛堂,客黃龍叩死心禅師。
次谒圓悟,一日入室,悟問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舉拳曰:“還見麼?”師曰:“見。
”悟曰:“頭上安頭。
”師聞脫然契證。
悟叱曰:“見個甚麼?”師曰:“竹密不妨流水過。
”悟肯之。
尋俾掌藏教。
有問悟曰: “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悟曰:“瞌睡虎耳。
”後歸邑,住城西開聖。
建炎之擾,乃結廬銅峰之下。
郡守李公光延居彰教,次徙虎丘,道大顯著。
因追繹白雲端和尚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後,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遂圖其像,以奉安之。
上堂曰: “凡有展托,盡落今時。
不展不托,堕坑落塹。
直饒風吹不入,水灑不著,撿點将來,自救不了。
豈不見道,直似寒潭月影,靜夜鐘聲,随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拈拄杖,劃一劃雲:“劃斷古人多年葛藤,點頭石不覺拊掌大笑。
且道笑個甚麼? 腦後見腮,莫與往來。
”上堂:“目前無法,萬象森然。
意在目前,突出難辨。
不是目前法,觸處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離見聞覺知。
雖然如是,也須踏著他向上關捩子始得。
所以道,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
佛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
如是則不勞斂念,樓閣門開。
寸步不移,百城俱到。
”蓦拈拄杖,劃一劃雲: “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将歸。
”上堂曰:“百鳥不來春又喧,憑欄溢目水連天。
無心還似今宵月,照見三千與大千。
”上堂:“摩竭陀國,親行此令。
”拈拄杖,卓一下曰:“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
”僧問: “為國開堂一句作麼生道?”師曰:“一願皇帝萬壽,二願重臣千秋。
”曰: “祇如生佛未興時,一著落在甚麼處?”師曰:“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針,更借一問時如何?”師曰:“踞虎頭,收虎尾。
”曰: “中間事作麼生?”師曰:“草繩自縛漢。
”曰:“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師曰:“幾行岩下路,少見白頭人。
”問:“九旬禁足,意旨如何?”師曰:“理長即就。
”曰:“祇如六根不具底人,還禁得也無?”師曰: “穿過鼻孔。
”曰:“學人今日,小出大遇。
”師曰:“降将不斬。
”曰: “恁麼則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師曰: “停囚長智。
”問:“雪峰道,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
不會打鼓,普請看。
未審此意如何?”師曰: “一畝之地,三蛇九鼠。
”曰:“乞師再垂指示。
”師曰:“海口難宣。
” 問:“如何是大道真源?”師曰:“和泥合水。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截斷草鞋跟。
”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蛇頭生角。
”問: “古人到這裡,因甚麼不肯住?”師曰:“老僧也恁麼。
”曰:“忽然一刀兩段時如何?”師曰:“平地神仙。
”問: “萬機休罷,千聖不攜時如何?”師曰:“未足觀光。
”曰:“還有奇特事也無?”師曰:“獨坐大雄峰。
” 紹興丙辰,示微疾而逝。
塔全軀于寺之西南隅。
育王端裕禅師慶元府育王山佛智端裕禅師,吳越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
師生而歧嶷,眉目淵秀。
十四驅烏于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
往依淨慈一禅師。
未幾,偶聞僧擊露柱,曰:“你何不說禅?” 師忽徹省。
去谒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穎邁見推。
晚見圓悟于鐘阜。
一日悟問: “誰知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即今是滅不滅?”曰:“請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此猶未出常情。
” 師拟對,悟擊之,師頓去所滞。
侍悟居天甯,命掌記室。
尋分座,道聲藹著。
京西憲請開法丹霞,次遷虎丘。
徑山謝事,徇平江道俗之請,庵于西華。
閱數稔,居建康保甯,後移蘇城萬壽及閩中賢沙、壽山西禅,複被旨補靈隐。
慈甯皇太後幸韋王第,召師演法,賜金襕袈裟,乞歸西華舊隐。
紹興戊辰秋,赴育王之命。
上堂曰: “德山入門便棒,多向皮袋裡埋蹤。
臨濟入門便喝,總在聲塵中出沒。
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風生,超越古今途轍。
”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祇這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惺。
不喚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
畢竟如何?”複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
” 上堂: “盡大地是沙門眼,遍十方是自己光,為甚麼東弗于逮打鼓,西瞿耶尼不聞,南贍部洲點燈,北郁單越暗坐。
直饒向個裡道得十全,猶是光影裡活計。
”撼拂子曰:“百雜碎了也,作麼生是出身一路?”擲下拂子曰:“參。
”上堂:“動則影現,覺則冰生。
直饒不動不覺,猶是秦時轹鑽。
到這裡,便須千差密照,萬戶俱開。
毫端撥轉機輪,命脈不沈毒海。
有時覺如湛水,有時動若星飛。
有時動覺俱忘,有時照用自在。
且道正恁麼時,是動是覺,是照是用? 還有區分得出底麼?鐵牛橫古路,觸著骨毛寒。
”上堂曰:“行時絕行迹,說時無說蹤。
行說若到,則垛生招箭。
行說未明,則神鋒劃斷。
就使說無滲漏,行不迷方,猶滞殼漏在。
若是大鵬金翅,奮迅百千由旬,十影神駒,馳驟四方八極。
不取次啖啄,不随處埋身。
且總不依倚,還有履踐分也無?刹刹塵塵是要津。
”上堂曰:“易填巨壑,難滿漏卮。
若有操持,了無難易。
拈卻大地,寬綽有餘。
放出纖毫,礙塞無路。
忽若不拈不放,向甚麼處履踐?同誠共休戚,飲水亦須肥。
”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曰: “你是田厍奴。
”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相逢猶莽鹵。
”曰: “如何是主中賓?”師曰:“劍氣爍愁雲。
”曰: “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敲骨打髓。
”師莅衆,色必凜然,寝食不背衆,唱道無倦。
紹興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
”語絕而逝。
火後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光終夕。
得設利者無計,踰月不絕。
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于師,适外歸,獨無所獲。
道念勤切,方與客食,咀間若有物,吐哺則設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
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阇維所,聞香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
門人奉遺骨,分塔于鄮峰西華,谥大悟禅師。
大沩法泰禅師潭州大沩佛性法泰禅師,漢州李氏子。
僧問:“理随事變,該萬有而一片虛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鹹歸實際。
如何是理法界?”師曰:“山河大地。
”曰:“如何是事法界?”師曰:“萬象森羅。
”曰: “如何是理事無礙法界?”師曰:“東西南北。
”曰:“如何是事事無礙法界?”師曰:“上下四維。
”上堂: “推真真無有相,窮妄妄無有形。
真妄兩無所有,廓然露出眼睛。
眼睛既露,見個甚麼?曉日爍開岩畔雪,朔風吹綻臘梅華。
”上堂:“寶劍拈來便用,豈有遲疑。
眉毛剔起便行,更無回互。
一切處騰今煥古,一切處截斷羅籠。
不犯鋒铓,亦非顧鑒。
獨超物外則且置,萬機喪盡時如何?八月秋,何處熱?”上堂: “涅槃無異路,方便有多門。
”拈起拄杖曰:“看!看!山僧拄杖子,一口吸盡西江水,東海鯉魚跳上三十三天。
帝釋忿怒,把須彌山一掴粉碎。
堅牢地神合掌贊歎曰: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 以拄杖擊禅床,下座。
上堂:“達得人空法空,未稱祖佛家風。
體得全用全照,亦非衲僧要妙。
直須打破牢關,識取向上一竅。
如何是向上一竅?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 上堂:“今朝正月已半,是處燈火缭亂。
滿城羅騎骈阗,交互往來遊玩。
文殊走入鬧籃中,普賢端坐高樓看。
且道觀音在甚麼處? 震天椎畫鼓,聒地奏笙歌。
”上堂:“渺渺邈邈,十方該括,坦坦蕩蕩,絕形絕相。
目欲視而睛枯,口欲談而詞喪。
文殊普賢全無伎倆,臨濟德山不妨提唱。
龜吞陝府鐵牛,蛇咬嘉州大像。
吓得東海鯉魚,直至如今肚脹。
嘻!” 上堂:“火雲燒田苗,泉源絕流注。
婆竭大龍王,不知在何處?”以拄杖擊禅床曰:“在這裡,看!看!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老僧更為震雷聲,助發威光令遠布。
”乃高聲曰: “弄弄。
”上堂: “開口有時非,開口有時是。
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釋迦老子碗鳴聲,達磨西來屎臭氣。
唯上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上堂:“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是甚麼語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料掉沒交涉。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颟顸佛性,菩薩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猶較些子。
然雖如是,也是楊廣失駱駝。
”上堂:“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咄!傅大士不識好惡,以昭昭靈靈教壞人家男女。
被志公和尚一喝曰:大士莫作是說,别更道看?”大士複說偈曰:空手把鉏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志公呵呵大笑曰:“前頭猶似可,末後更愁人。
””上堂:“憶昔遊方日,獲得二種物。
一是金剛錘,一是千聖骨。
持行宇宙中,氣岸高突兀。
如是三十年,用之為準則。
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
擲下金剛錘,擊碎千聖骨。
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
任意過浮生,指南将作北。
呼龜以為鼈,喚豆以為粟。
從他明眼人,笑我無繩墨。
” 護國景元禅師台州護國此庵景元禅師,永嘉楠溪張氏子。
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圓具後習台教三,棄谒圓悟于鐘阜。
因僧讀死心小參語雲:“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
”師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
繼而執侍,機辯逸發。
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生平隻說聱頭禅,撞著聱頭如鐵壁。
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複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
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侬并拈出。
” 圓悟歸蜀,師還浙東,鏟彩埋光,不求聞達。
括蒼守耿公延禧,嘗問道于圓悟,因閱其語錄,至題肖像,得師為人。
乃緻開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報恩,獲于衆寮,迫其受命。
方丈古公及靈源高弟,聞其提唱,亦深駭異。
僧問: “三聖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
意旨如何?”師曰:“八十翁翁嚼生鐵。
”曰:“興化道: 我逢人則不出,出即便為人。
又作麼生?”師曰:“須彌頂上浪翻空。
”問: “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是甚麼物?”師曰: “無孔鐵錘。
”曰:“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也。
”師曰:“莫妄想。
” 問:“三世諸佛說不盡底句,請師速道。
”師曰: “眨上眉毛。
”問:“昔年三平道場重興,是日圓悟高提祖印,始自師傳。
如何是臨濟宗?”師曰:“殺人活人不眨眼。
”曰:“目前抽顧鑒,領略者還稀。
如何是雲門宗?” 師曰:“頂三眼耀乾坤。
”曰: “未舉先知,未言先見。
如何是沩仰宗?”師曰:“推不向前,約不退後。
” 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如何是法眼宗?”師曰:“箭鋒相直不相饒。
”曰:“建化何妨行鳥道,回途複妙顯家風。
如何是曹洞宗?”師曰:“手執夜明符,幾個知天曉?”曰:“向上還有路也無?”師曰:“有。
” 曰:“如何是向上路?”師曰:“黑漫漫地。
” 僧便喝,師曰:“貪他一粒粟,失卻半年糧。
”上堂:“威音王已前,這一隊漢錯七錯八。
威音王已後,這一隊漢落二落三。
而今這一隊漢,坐立俨然,且道是錯七錯八,落二落三?還定當得出麼?”舉拂子曰:“吽吽!”浴佛,上堂:“這釋迦老子初生下來,便作個笑具。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後來雲門大師道: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尚有人不肯放過,卻道贊祖須是雲門始得。
且道那裡是贊他處,莫是一棒打殺處,是麼?且喜沒交涉。
今日南明乍此住持,祇得放過,若不放過,盡大地人并皆乞命始得。
如今事不獲已,且同大衆向佛殿上,每人與他一杓。
何故? 豈不見道,乍可違條,不可越例。
”以拂子擊禅床,下座。
上堂:“野幹鳴,師子吼。
張得眼,開得口。
動南星,蹉北鬥。
大衆還知落處麼?金剛階下蹲,神龜火裡走。
”師退居西山,耿龍學請就淨光升座。
靈峰古禅師舉白雲見楊歧、歧令舉茶陵悟道頌公案,請師批判。
師乃曰:“請禅德,楊歧大笑,眼觀東南,意在西北。
白雲悟去,聽事不真,喚鐘作甕。
檢點将來,和楊歧老漢,都在架子上将錯就錯。
若是南明即不然,我有明珠一顆,切忌當頭蹉過。
雖然觌面相呈,也須一錘打破。
”舉拂子曰:“還會麼?逢敵手難藏行,詩到重吟始見功。
”師示疾,請西堂應庵華禅師為座元,付囑院事,示訓如常。
俄握拳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
塔于寺東劉阮洞前,壽五十三。
玄沙僧昭禅師福州玄沙僧昭禅師,上堂:“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且道彌勒在甚麼處?”良久曰: “夜行莫踏白,不是水便是石。
” 南峰雲辯禅師平江府南峰雲辯禅師,本郡人,依閩之瑞峰章得度。
旋裡谒穹窿圓,忽有得,遂通所見。
圓曰: “子雖得入,未至當也,切宜著鞭。
”乃辭扣諸席,後參圓悟。
值入室,才踵門,悟曰:“看腳下。
”師打露柱一下。
悟曰:“何不著實道取一句?”師曰:“師若搖頭,弟子擺尾。
”悟曰:“你試擺尾看。
”師翻筋鬥而出。
悟大笑,由是知名。
住後,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霸王到烏江。
”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師曰:“築壇拜将。
”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萬裡山河獲太平。
”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龍吟霧起,虎嘯風生。
”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當面蹉過。
” 曰:“真個作家。
”師曰:“白日鬼迷人。
”一日入城,與道俗行至十郎巷,有問:“巷在這裡,十郎在甚處?”師奮臂曰:“随我來。
” 靈隐慧遠禅師臨安府靈隐慧遠佛海禅師,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為僧,詣大慈聽習,棄依靈岩徽禅師,微有省。
會圓悟複領昭覺,師即之,聞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忽頓悟,仆于衆,衆掖之。
師乃曰:“吾夢覺矣。
”至夜小參,師出問曰: “淨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
戶破家亡,乞師賬濟。
”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拏。
”師曰:“禍不入謹家之門。
”悟曰:“機不離位,堕在毒海。
” 師随聲便喝。
悟以拄杖擊禅床雲:“吃得棒也未?”師又喝。
悟連喝兩喝,師便禮拜。
自此機鋒峻發,無所抵捂。
圓悟順寂,師即東下,婁遷名刹。
由虎丘奉诏住臯亭崇先,複被旨補靈隐。
孝廟召對,賜佛海禅師。
上堂:“新歲有來由,烹茶上酒樓。
一雙為兩腳,半個有三頭。
突出神難辨,相逢鬼見愁。
倒吹無孔笛,促拍舞涼州。
咄!”上堂:“好是仲春漸暖,那堪寒食清明。
萬疊雲山聳翠,一天風月良鄰。
在處華紅柳綠,湖天浪穩風平。
山禽枝上語諄諄。
再三瑣瑣碎碎,囑付叮叮咛咛。
你且道,他叮咛囑付個甚麼?”卓拄杖曰:“記取明年今日,依舊寒食清明。
”上堂,舉:“僧問睦州: “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州曰:“昨日栽茄子,今朝種冬瓜。
””師曰:“問者善問不解答,答者善答不解問。
山僧今日,向饑鷹爪下奪肉,猛虎口裡橫身,為你諸人說個樣子。
登壇道士羽衣輕,咒力雖窮法轉新。
拇指破開天地闇,蛇頭落鬼神驚。
”僧問:“十二時中,教學人如何用心?”師曰:“蘸雪吃冬瓜。
”問: “浩浩塵中如何辨主?”師曰:“木杓頭邊鐮切菜。
”曰:“莫便是和尚為人處也無?”師曰:“研槌撩馎饦。
”問: “即心即佛時如何?”師曰:“頂分丫角。
”曰:“非心非佛時如何?”師曰:“耳墜金镮。
”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麼生?”師曰:“秃頂修羅舞柘枝。
”問:“東山水上行,意旨如何?”師曰: “初三十一,不用擇日。
”問:“文殊是七佛之師,為甚麼出女子定不得?” 師曰:“擔頭不挂針。
”問: “昔有一秀才,作無鬼論,論成有一鬼叱曰:“争柰我何!”意作麼生?”師以手斫額曰:“何似生?”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觜,曰:“谷呱呱。
”又且如何?”師曰:“自領出去。
”問:“庵内人為甚麼不知庵外事?”師曰:“拄杖橫桃鐵蒺藜。
”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腳踏辘轳。
” 一日鳴鼓升堂,師潛坐帳中,侍僧尋之,師忽撥開帳曰:“祇在這裡,因甚麼不見?”僧無對。
師曰:“大斧斫三門。
”問僧: “一大藏教是惡口,如何是本身盧舍那?”僧曰:“天台普請,南嶽遊山。
”師别曰:“阿耨達池深四十丈,闊四十丈。
”乙未秋,示衆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幹,彼此分一半。
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傳而疑之。
明年,忽感微疾,果以上元揮偈,安坐而化。
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
”留七日,顔色不異。
塔全身于寺之烏峰。
洪福子文禅師台州鴻福子文禅師,上堂:“不昧不落作麼會?會得依前堕野狐。
一夜涼風生畫角,滿舡明月泛江湖。
” 正法建禅師成都府正法建禅師,上堂:“兔馬有角,牛羊無角。
絕毫絕牦,如山如嶽。
針鋒上師子翻身,藕竅中大鵬展翼。
等閑突過北俱盧,日月星辰一時黑。
” 華藏安民禅師建康府華藏密印安民禅師,嘉定府朱氏子。
初講楞嚴于成都,為義學所歸。
時圓悟居昭覺,師與勝禅師為友,因造焉。
聞悟小參,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趙州拈雲: “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那裡是文彩已彰處?”師心疑之,告香入室。
悟問:“座主講何經?”師曰:“楞嚴。
”悟曰:“楞嚴有七處徵心,八還辨見,畢竟心在甚麼處?”師多呈藝解,悟皆不肯。
師複請益,悟令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
偈僧請益十玄談,方舉:“問君心印作何顔?”悟厲聲曰:“文彩已彰。
”師聞而有省,遂求印證。
悟示以本色鉗錘,師則罔措。
一日白悟曰:“和尚休舉話,待某說看。
”悟諾。
師曰: “尋常拈槌豎拂,豈不是經中道,一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 悟笑曰:“你元來在這裡作活計。
”師又曰: “下喝敲床時,豈不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悟曰:“你豈不見經中道,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師于言下釋然。
悟出蜀,居夾山。
師罷講侍行,悟為衆夜參。
舉“古帆未挂因緣”,師聞未領,遂求決。
悟曰:“你問我。
”師舉前話,悟曰:“庭前柏樹子。
”師即洞明,謂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 悟笑曰:“柰這漢何!”未幾,令分座。
悟說偈曰:“休誇四分罷楞嚴,按下雲頭徹底參。
莫學亮公親馬祖,還如德峤訪龍潭。
七年往返遊昭覺,三載翺翔上碧岩。
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華叢裡現優昙。
”後谒佛鑒于蔣山,鑒問:“佛果有不曾亂為人說底句,曾與你說麼?”師曰: “合取狗口。
”鑒震聲曰: “不是這個道理。
”師曰:“無人奪你鹽茶袋,叫作甚麼。
”鑒曰:“佛果若不為你說,我為你說。
”師曰: “和尚疑時,退院别參去。
”鑒呵呵大笑。
師未幾,開法保甯,遷華藏。
旋裡領中峰。
上堂:“衆賣華兮獨賣松,青青顔色不如紅。
筭來終不與時合,歸去來兮翠藹中。
可笑古人恁麼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
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頭邊,讨一個半個。
雖然如是,保甯半個也不要。
何故?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冬至,上堂,舉“玉泉皓和尚雲,雪雪片片不别,下到臘月,再從來年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依前不歇。
凍殺餓殺,免教胡說亂說。
”師曰:“不是罵人,亦非贊歎。
高出臨濟德山,不似雲居羅漢。
且道玉泉意作麼生?”良久曰:“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
” 師後示寂于本山,阇維設利頗剩,細民穴地尺許,皆得之,尤光明瑩潔,心舌亦不壞。
昭覺道元禅師
所以諸佛于此得之,具一切種智;諸大菩薩于此得之,成就諸波羅密;辟支獨覺于此得之,出無佛世,現神通光明;諸聲聞衆洎夜來迎請五百阿羅漢,于此得之,得八解脫,具六神通。
天人于此得之,增長十善;修羅于此得之,除其憍慢;地獄于此得之,頓超十地;餓鬼傍生及四生九類一切有情,于此得之,随其根性,各得受用,無量壽世尊放大光明,作諸佛事已竟,然後以四大海水灌彌勒世尊頂,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當于補處作大佛事。
無量壽世尊有如是神通,有如是自在,有如是威神,到這裡還有知恩報恩者麼?若有,出來與徑山相見,為汝證明。
如無,聽取一頌: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
祇憑此口與舌頭,祝吾君壽無間歇。
億萬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永不竭。
師子窟内産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為瑞為祥遍九垓,草木昆蟲盡歡悅。
稽首不可思議事,喻若衆星拱明月。
故今宣暢妙伽陀,第一義中真實說。
”上堂:“祖師道: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大小祖師,卻作座主見解。
徑山即不然,眼不自見,刀不自割。
吃飯濟饑,飲水定渴。
臨濟德山特地迷,枉費精神施棒喝。
除卻棒,拈卻喝,孟八郎漢,如何止遏?”上堂,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 “德山棒,臨濟喝,今日為君重拈掇。
天何高,地何闊,休向糞埽堆上更添搕。
換卻骨,洗卻腸,徑山退身三步,許你諸人商量。
且道作麼生商量?”擲下拄杖,喝一喝曰:“紅粉易成端正女,無錢難作好兒郎。
”上堂:“正月十四十五,雙徑椎鑼打鼓。
要識祖意西來,看取村歌社舞。
”上堂: “久雨不曾晴,豁開天地清。
祖師門下事,何用更施呈?”上堂,舉圓通秀禅師示衆曰:“少林九年冷坐,剛被神光觑破。
如今玉石難分,祗得麻纏紙裹。
這一個,那一個,更一個,若是明眼人,何須重說破? 徑山今日不免狗尾續貂,也有些子。
老胡九年話堕,可惜當時放過。
緻令默照之徒,鬼窟長年打坐。
這一個,那一個,更一個,雖然苦口叮咛,卻似樹頭風過。
”結夏,上堂: “文殊三處安居,志公不是閑和尚。
迦葉欲行正令,未免眼前見鬼。
且道徑山門下,今日事作麼生?”下座後,大家觸禮三拜。
上堂,僧問:“有麼有麼?庵主豎起拳頭,還端的也無?”師便下座,歸方丈。
上堂:“水底泥牛嚼生鐵,憍梵缽提咬著舌。
海神怒把珊瑚鞭,須彌燈王痛不徹。
”上堂:“才方八月中秋,又是九月十五。
”卓拄杖曰:“唯有這個不遷。
” 擲拄杖曰:“一衆耳聞目睹。
”圓悟禅師忌,師拈香曰:“這個尊慈,平昔強項,氣壓諸方,逞過頭底颟顸,用格外底儱侗。
自言我以木子換天下人眼睛,殊不知被不孝之子将斷貫索穿卻鼻孔。
索頭既在徑山手裡,要教伊生也由徑山,要教伊死也由徑山。
且道以何為驗?”遂燒香曰:“以此為驗。
”僧問:“達磨西來,将何傳授?”師曰:“不可總作野狐精見解。
”曰:“如何是入細?”師曰:“香水海裡一毛孔。
”曰: “如何是細入?”師曰:“一毛孔裡香水海。
”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師曰:“火不待日而熱。
”曰: “磨後如何?”師曰:“風不待月而涼。
”曰:“磨與未磨時如何?”師曰: “交。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意作麼生?”師曰:“釘釘膠黏。
”問: “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去此二途,請師速道。
”師曰:“脫殼烏龜飛上天。
”問: “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曰:“夢裡惺惺。
”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前百丈曰,不落因果,為甚麼堕野狐身?”師曰:“逢人但恁麼舉。
”曰:“祇如後百丈道,不昧因果,為甚麼脫野狐身?”師曰:“逢人但恁麼舉。
”曰: “或有人問徑山,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未審和尚向他道甚麼?”師曰:“向你道,逢人但恁麼舉。
”問: “明頭來時如何?”師曰:“頭大尾颠纖。
”曰:“暗頭來時如何?”師曰: “野馬嘶風蹄撥刺。
”曰:“明日大悲院裡有齋,又作麼生?”師曰:“雪峰道底。
”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如何?” 師曰:“親言出親口。
”曰:“未審如何受持?”師曰:“但恁麼受持,決不相賺。
”問: “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時如何?”師曰:“五味饡秤錘。
”問:“心佛俱忘時如何?”師曰:“賣扇老婆手遮日。
”問: “教中道,塵塵說,刹刹說,無間歇,未審以何為舌?”師拍禅床右角一下。
僧曰:“世尊不說說,迦葉不聞聞也。
” 師拍禅床左角一下。
僧曰:“也知今日,令不虛行。
”師曰:“識甚好惡?” 師室中問僧: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你作麼生會?”僧曰:“領。
”師曰:“領你屋裡七代先靈。
”僧便喝,師曰: “适來領,而今喝,幹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甚麼事?”僧無語。
師打出。
僧請益夾山境,話聲未絕,師便喝。
僧茫然。
師曰: “你問甚麼?”僧拟舉,師連打,喝出。
師才見僧入,便曰:“不是。
出去!”僧便出。
師曰:“沒量大人,被語脈裡轉卻。
”次一僧入,師亦曰:“不是。
出去!”僧卻近前,師曰:“向你道不是,更近前覓個甚麼?”便打出。
複一僧入曰:“适來兩僧不會和尚意。
”師低頭噓一聲,僧罔措。
師打曰: “卻是你會老僧意?”問僧: “我前日有一問在你處,你先前日答我了也。
即今因甚麼瞌睡?”僧曰: “如是,如是。
”師曰:“道甚麼?”僧曰: “不是,不是。
”師連打兩棒,曰:“一棒打你如是,一棒打你不是。
”舉竹篦問僧曰: “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僧曰:“請和尚放下竹篦,即與和尚道。
” 師放下竹篦,僧拂袖便出。
師曰:“侍者認取這僧著。
”又舉問僧,僧曰: “甕裡怕走卻鼈那!”師下禅床擒住,曰: “此是誰語?速道!”僧曰:“實不敢謾昧老師,此是竹庵和尚教某恁麼道。
”師連打數棒,曰:“分明舉似諸方。
” 師年邁求解,辛巳春,得旨退居明月堂。
隆興改元,一夕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
尋示微恙,八月九日,學徒問安,師勉以弘道,徐曰:“吾翌日始行。
”至五鼓,親書遺奏,又贻書辭紫岩居士。
侍僧了賢請偈,複大書曰:“生也祇恁麼,死也祇恁麼。
有偈與無偈,是甚麼熱大?”擲筆委然而逝。
平明有蛇尺許,腰首白色,伏于龍王井欄,如義服者,乃龍王示現也。
四衆哀号,皇帝聞而歎惜。
上制師真贊曰: “生滅不滅,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随物現處。
”丞相以次,緻祭者沓來。
門弟子塔全身于明月堂之側。
壽七十有五,夏五十有八。
诏以明月堂為妙喜庵,谥曰普覺,塔名寶光。
淳熙初,賜其全錄八十卷,随大藏流行。
虎丘紹隆禅師平江府虎丘紹隆禅師,和之含山人也。
九歲謝親,居佛慧院。
踰六年,得度受具。
又五年,荷包谒長蘆信禅師,得其大略。
有傳圓悟語至者,師讀之,歎曰: “想酢生液,雖未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
第恨未聆謦欬耳。
”遂由寶峰依湛堂,客黃龍叩死心禅師。
次谒圓悟,一日入室,悟問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舉拳曰:“還見麼?”師曰:“見。
”悟曰:“頭上安頭。
”師聞脫然契證。
悟叱曰:“見個甚麼?”師曰:“竹密不妨流水過。
”悟肯之。
尋俾掌藏教。
有問悟曰: “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悟曰:“瞌睡虎耳。
”後歸邑,住城西開聖。
建炎之擾,乃結廬銅峰之下。
郡守李公光延居彰教,次徙虎丘,道大顯著。
因追繹白雲端和尚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後,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遂圖其像,以奉安之。
上堂曰: “凡有展托,盡落今時。
不展不托,堕坑落塹。
直饒風吹不入,水灑不著,撿點将來,自救不了。
豈不見道,直似寒潭月影,靜夜鐘聲,随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拈拄杖,劃一劃雲:“劃斷古人多年葛藤,點頭石不覺拊掌大笑。
且道笑個甚麼? 腦後見腮,莫與往來。
”上堂:“目前無法,萬象森然。
意在目前,突出難辨。
不是目前法,觸處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離見聞覺知。
雖然如是,也須踏著他向上關捩子始得。
所以道,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
佛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
如是則不勞斂念,樓閣門開。
寸步不移,百城俱到。
”蓦拈拄杖,劃一劃雲: “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将歸。
”上堂曰:“百鳥不來春又喧,憑欄溢目水連天。
無心還似今宵月,照見三千與大千。
”上堂:“摩竭陀國,親行此令。
”拈拄杖,卓一下曰:“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
”僧問: “為國開堂一句作麼生道?”師曰:“一願皇帝萬壽,二願重臣千秋。
”曰: “祇如生佛未興時,一著落在甚麼處?”師曰:“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針,更借一問時如何?”師曰:“踞虎頭,收虎尾。
”曰: “中間事作麼生?”師曰:“草繩自縛漢。
”曰:“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師曰:“幾行岩下路,少見白頭人。
”問:“九旬禁足,意旨如何?”師曰:“理長即就。
”曰:“祇如六根不具底人,還禁得也無?”師曰: “穿過鼻孔。
”曰:“學人今日,小出大遇。
”師曰:“降将不斬。
”曰: “恁麼則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師曰: “停囚長智。
”問:“雪峰道,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
不會打鼓,普請看。
未審此意如何?”師曰: “一畝之地,三蛇九鼠。
”曰:“乞師再垂指示。
”師曰:“海口難宣。
” 問:“如何是大道真源?”師曰:“和泥合水。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截斷草鞋跟。
”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蛇頭生角。
”問: “古人到這裡,因甚麼不肯住?”師曰:“老僧也恁麼。
”曰:“忽然一刀兩段時如何?”師曰:“平地神仙。
”問: “萬機休罷,千聖不攜時如何?”師曰:“未足觀光。
”曰:“還有奇特事也無?”師曰:“獨坐大雄峰。
” 紹興丙辰,示微疾而逝。
塔全軀于寺之西南隅。
育王端裕禅師慶元府育王山佛智端裕禅師,吳越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
師生而歧嶷,眉目淵秀。
十四驅烏于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
往依淨慈一禅師。
未幾,偶聞僧擊露柱,曰:“你何不說禅?” 師忽徹省。
去谒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穎邁見推。
晚見圓悟于鐘阜。
一日悟問: “誰知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即今是滅不滅?”曰:“請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此猶未出常情。
” 師拟對,悟擊之,師頓去所滞。
侍悟居天甯,命掌記室。
尋分座,道聲藹著。
京西憲請開法丹霞,次遷虎丘。
徑山謝事,徇平江道俗之請,庵于西華。
閱數稔,居建康保甯,後移蘇城萬壽及閩中賢沙、壽山西禅,複被旨補靈隐。
慈甯皇太後幸韋王第,召師演法,賜金襕袈裟,乞歸西華舊隐。
紹興戊辰秋,赴育王之命。
上堂曰: “德山入門便棒,多向皮袋裡埋蹤。
臨濟入門便喝,總在聲塵中出沒。
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風生,超越古今途轍。
”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祇這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惺。
不喚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
畢竟如何?”複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
” 上堂: “盡大地是沙門眼,遍十方是自己光,為甚麼東弗于逮打鼓,西瞿耶尼不聞,南贍部洲點燈,北郁單越暗坐。
直饒向個裡道得十全,猶是光影裡活計。
”撼拂子曰:“百雜碎了也,作麼生是出身一路?”擲下拂子曰:“參。
”上堂:“動則影現,覺則冰生。
直饒不動不覺,猶是秦時轹鑽。
到這裡,便須千差密照,萬戶俱開。
毫端撥轉機輪,命脈不沈毒海。
有時覺如湛水,有時動若星飛。
有時動覺俱忘,有時照用自在。
且道正恁麼時,是動是覺,是照是用? 還有區分得出底麼?鐵牛橫古路,觸著骨毛寒。
”上堂曰:“行時絕行迹,說時無說蹤。
行說若到,則垛生招箭。
行說未明,則神鋒劃斷。
就使說無滲漏,行不迷方,猶滞殼漏在。
若是大鵬金翅,奮迅百千由旬,十影神駒,馳驟四方八極。
不取次啖啄,不随處埋身。
且總不依倚,還有履踐分也無?刹刹塵塵是要津。
”上堂曰:“易填巨壑,難滿漏卮。
若有操持,了無難易。
拈卻大地,寬綽有餘。
放出纖毫,礙塞無路。
忽若不拈不放,向甚麼處履踐?同誠共休戚,飲水亦須肥。
”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曰: “你是田厍奴。
”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相逢猶莽鹵。
”曰: “如何是主中賓?”師曰:“劍氣爍愁雲。
”曰: “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敲骨打髓。
”師莅衆,色必凜然,寝食不背衆,唱道無倦。
紹興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
”語絕而逝。
火後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光終夕。
得設利者無計,踰月不絕。
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于師,适外歸,獨無所獲。
道念勤切,方與客食,咀間若有物,吐哺則設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
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阇維所,聞香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
門人奉遺骨,分塔于鄮峰西華,谥大悟禅師。
大沩法泰禅師潭州大沩佛性法泰禅師,漢州李氏子。
僧問:“理随事變,該萬有而一片虛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鹹歸實際。
如何是理法界?”師曰:“山河大地。
”曰:“如何是事法界?”師曰:“萬象森羅。
”曰: “如何是理事無礙法界?”師曰:“東西南北。
”曰:“如何是事事無礙法界?”師曰:“上下四維。
”上堂: “推真真無有相,窮妄妄無有形。
真妄兩無所有,廓然露出眼睛。
眼睛既露,見個甚麼?曉日爍開岩畔雪,朔風吹綻臘梅華。
”上堂:“寶劍拈來便用,豈有遲疑。
眉毛剔起便行,更無回互。
一切處騰今煥古,一切處截斷羅籠。
不犯鋒铓,亦非顧鑒。
獨超物外則且置,萬機喪盡時如何?八月秋,何處熱?”上堂: “涅槃無異路,方便有多門。
”拈起拄杖曰:“看!看!山僧拄杖子,一口吸盡西江水,東海鯉魚跳上三十三天。
帝釋忿怒,把須彌山一掴粉碎。
堅牢地神合掌贊歎曰: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 以拄杖擊禅床,下座。
上堂:“達得人空法空,未稱祖佛家風。
體得全用全照,亦非衲僧要妙。
直須打破牢關,識取向上一竅。
如何是向上一竅?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 上堂:“今朝正月已半,是處燈火缭亂。
滿城羅騎骈阗,交互往來遊玩。
文殊走入鬧籃中,普賢端坐高樓看。
且道觀音在甚麼處? 震天椎畫鼓,聒地奏笙歌。
”上堂:“渺渺邈邈,十方該括,坦坦蕩蕩,絕形絕相。
目欲視而睛枯,口欲談而詞喪。
文殊普賢全無伎倆,臨濟德山不妨提唱。
龜吞陝府鐵牛,蛇咬嘉州大像。
吓得東海鯉魚,直至如今肚脹。
嘻!” 上堂:“火雲燒田苗,泉源絕流注。
婆竭大龍王,不知在何處?”以拄杖擊禅床曰:“在這裡,看!看!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老僧更為震雷聲,助發威光令遠布。
”乃高聲曰: “弄弄。
”上堂: “開口有時非,開口有時是。
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釋迦老子碗鳴聲,達磨西來屎臭氣。
唯上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上堂:“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是甚麼語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料掉沒交涉。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颟顸佛性,菩薩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猶較些子。
然雖如是,也是楊廣失駱駝。
”上堂:“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咄!傅大士不識好惡,以昭昭靈靈教壞人家男女。
被志公和尚一喝曰:大士莫作是說,别更道看?”大士複說偈曰:空手把鉏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志公呵呵大笑曰:“前頭猶似可,末後更愁人。
””上堂:“憶昔遊方日,獲得二種物。
一是金剛錘,一是千聖骨。
持行宇宙中,氣岸高突兀。
如是三十年,用之為準則。
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
擲下金剛錘,擊碎千聖骨。
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
任意過浮生,指南将作北。
呼龜以為鼈,喚豆以為粟。
從他明眼人,笑我無繩墨。
” 護國景元禅師台州護國此庵景元禅師,永嘉楠溪張氏子。
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圓具後習台教三,棄谒圓悟于鐘阜。
因僧讀死心小參語雲:“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
”師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
繼而執侍,機辯逸發。
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生平隻說聱頭禅,撞著聱頭如鐵壁。
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複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
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侬并拈出。
” 圓悟歸蜀,師還浙東,鏟彩埋光,不求聞達。
括蒼守耿公延禧,嘗問道于圓悟,因閱其語錄,至題肖像,得師為人。
乃緻開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報恩,獲于衆寮,迫其受命。
方丈古公及靈源高弟,聞其提唱,亦深駭異。
僧問: “三聖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
意旨如何?”師曰:“八十翁翁嚼生鐵。
”曰:“興化道: 我逢人則不出,出即便為人。
又作麼生?”師曰:“須彌頂上浪翻空。
”問: “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是甚麼物?”師曰: “無孔鐵錘。
”曰:“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也。
”師曰:“莫妄想。
” 問:“三世諸佛說不盡底句,請師速道。
”師曰: “眨上眉毛。
”問:“昔年三平道場重興,是日圓悟高提祖印,始自師傳。
如何是臨濟宗?”師曰:“殺人活人不眨眼。
”曰:“目前抽顧鑒,領略者還稀。
如何是雲門宗?” 師曰:“頂三眼耀乾坤。
”曰: “未舉先知,未言先見。
如何是沩仰宗?”師曰:“推不向前,約不退後。
” 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如何是法眼宗?”師曰:“箭鋒相直不相饒。
”曰:“建化何妨行鳥道,回途複妙顯家風。
如何是曹洞宗?”師曰:“手執夜明符,幾個知天曉?”曰:“向上還有路也無?”師曰:“有。
” 曰:“如何是向上路?”師曰:“黑漫漫地。
” 僧便喝,師曰:“貪他一粒粟,失卻半年糧。
”上堂:“威音王已前,這一隊漢錯七錯八。
威音王已後,這一隊漢落二落三。
而今這一隊漢,坐立俨然,且道是錯七錯八,落二落三?還定當得出麼?”舉拂子曰:“吽吽!”浴佛,上堂:“這釋迦老子初生下來,便作個笑具。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後來雲門大師道: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尚有人不肯放過,卻道贊祖須是雲門始得。
且道那裡是贊他處,莫是一棒打殺處,是麼?且喜沒交涉。
今日南明乍此住持,祇得放過,若不放過,盡大地人并皆乞命始得。
如今事不獲已,且同大衆向佛殿上,每人與他一杓。
何故? 豈不見道,乍可違條,不可越例。
”以拂子擊禅床,下座。
上堂:“野幹鳴,師子吼。
張得眼,開得口。
動南星,蹉北鬥。
大衆還知落處麼?金剛階下蹲,神龜火裡走。
”師退居西山,耿龍學請就淨光升座。
靈峰古禅師舉白雲見楊歧、歧令舉茶陵悟道頌公案,請師批判。
師乃曰:“請禅德,楊歧大笑,眼觀東南,意在西北。
白雲悟去,聽事不真,喚鐘作甕。
檢點将來,和楊歧老漢,都在架子上将錯就錯。
若是南明即不然,我有明珠一顆,切忌當頭蹉過。
雖然觌面相呈,也須一錘打破。
”舉拂子曰:“還會麼?逢敵手難藏行,詩到重吟始見功。
”師示疾,請西堂應庵華禅師為座元,付囑院事,示訓如常。
俄握拳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
塔于寺東劉阮洞前,壽五十三。
玄沙僧昭禅師福州玄沙僧昭禅師,上堂:“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且道彌勒在甚麼處?”良久曰: “夜行莫踏白,不是水便是石。
” 南峰雲辯禅師平江府南峰雲辯禅師,本郡人,依閩之瑞峰章得度。
旋裡谒穹窿圓,忽有得,遂通所見。
圓曰: “子雖得入,未至當也,切宜著鞭。
”乃辭扣諸席,後參圓悟。
值入室,才踵門,悟曰:“看腳下。
”師打露柱一下。
悟曰:“何不著實道取一句?”師曰:“師若搖頭,弟子擺尾。
”悟曰:“你試擺尾看。
”師翻筋鬥而出。
悟大笑,由是知名。
住後,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霸王到烏江。
”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師曰:“築壇拜将。
”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萬裡山河獲太平。
”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龍吟霧起,虎嘯風生。
”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當面蹉過。
” 曰:“真個作家。
”師曰:“白日鬼迷人。
”一日入城,與道俗行至十郎巷,有問:“巷在這裡,十郎在甚處?”師奮臂曰:“随我來。
” 靈隐慧遠禅師臨安府靈隐慧遠佛海禅師,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為僧,詣大慈聽習,棄依靈岩徽禅師,微有省。
會圓悟複領昭覺,師即之,聞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忽頓悟,仆于衆,衆掖之。
師乃曰:“吾夢覺矣。
”至夜小參,師出問曰: “淨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
戶破家亡,乞師賬濟。
”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拏。
”師曰:“禍不入謹家之門。
”悟曰:“機不離位,堕在毒海。
” 師随聲便喝。
悟以拄杖擊禅床雲:“吃得棒也未?”師又喝。
悟連喝兩喝,師便禮拜。
自此機鋒峻發,無所抵捂。
圓悟順寂,師即東下,婁遷名刹。
由虎丘奉诏住臯亭崇先,複被旨補靈隐。
孝廟召對,賜佛海禅師。
上堂:“新歲有來由,烹茶上酒樓。
一雙為兩腳,半個有三頭。
突出神難辨,相逢鬼見愁。
倒吹無孔笛,促拍舞涼州。
咄!”上堂:“好是仲春漸暖,那堪寒食清明。
萬疊雲山聳翠,一天風月良鄰。
在處華紅柳綠,湖天浪穩風平。
山禽枝上語諄諄。
再三瑣瑣碎碎,囑付叮叮咛咛。
你且道,他叮咛囑付個甚麼?”卓拄杖曰:“記取明年今日,依舊寒食清明。
”上堂,舉:“僧問睦州: “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州曰:“昨日栽茄子,今朝種冬瓜。
””師曰:“問者善問不解答,答者善答不解問。
山僧今日,向饑鷹爪下奪肉,猛虎口裡橫身,為你諸人說個樣子。
登壇道士羽衣輕,咒力雖窮法轉新。
拇指破開天地闇,蛇頭落鬼神驚。
”僧問:“十二時中,教學人如何用心?”師曰:“蘸雪吃冬瓜。
”問: “浩浩塵中如何辨主?”師曰:“木杓頭邊鐮切菜。
”曰:“莫便是和尚為人處也無?”師曰:“研槌撩馎饦。
”問: “即心即佛時如何?”師曰:“頂分丫角。
”曰:“非心非佛時如何?”師曰:“耳墜金镮。
”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麼生?”師曰:“秃頂修羅舞柘枝。
”問:“東山水上行,意旨如何?”師曰: “初三十一,不用擇日。
”問:“文殊是七佛之師,為甚麼出女子定不得?” 師曰:“擔頭不挂針。
”問: “昔有一秀才,作無鬼論,論成有一鬼叱曰:“争柰我何!”意作麼生?”師以手斫額曰:“何似生?”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觜,曰:“谷呱呱。
”又且如何?”師曰:“自領出去。
”問:“庵内人為甚麼不知庵外事?”師曰:“拄杖橫桃鐵蒺藜。
”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腳踏辘轳。
” 一日鳴鼓升堂,師潛坐帳中,侍僧尋之,師忽撥開帳曰:“祇在這裡,因甚麼不見?”僧無對。
師曰:“大斧斫三門。
”問僧: “一大藏教是惡口,如何是本身盧舍那?”僧曰:“天台普請,南嶽遊山。
”師别曰:“阿耨達池深四十丈,闊四十丈。
”乙未秋,示衆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幹,彼此分一半。
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傳而疑之。
明年,忽感微疾,果以上元揮偈,安坐而化。
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
”留七日,顔色不異。
塔全身于寺之烏峰。
洪福子文禅師台州鴻福子文禅師,上堂:“不昧不落作麼會?會得依前堕野狐。
一夜涼風生畫角,滿舡明月泛江湖。
” 正法建禅師成都府正法建禅師,上堂:“兔馬有角,牛羊無角。
絕毫絕牦,如山如嶽。
針鋒上師子翻身,藕竅中大鵬展翼。
等閑突過北俱盧,日月星辰一時黑。
” 華藏安民禅師建康府華藏密印安民禅師,嘉定府朱氏子。
初講楞嚴于成都,為義學所歸。
時圓悟居昭覺,師與勝禅師為友,因造焉。
聞悟小參,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趙州拈雲: “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那裡是文彩已彰處?”師心疑之,告香入室。
悟問:“座主講何經?”師曰:“楞嚴。
”悟曰:“楞嚴有七處徵心,八還辨見,畢竟心在甚麼處?”師多呈藝解,悟皆不肯。
師複請益,悟令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
偈僧請益十玄談,方舉:“問君心印作何顔?”悟厲聲曰:“文彩已彰。
”師聞而有省,遂求印證。
悟示以本色鉗錘,師則罔措。
一日白悟曰:“和尚休舉話,待某說看。
”悟諾。
師曰: “尋常拈槌豎拂,豈不是經中道,一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 悟笑曰:“你元來在這裡作活計。
”師又曰: “下喝敲床時,豈不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悟曰:“你豈不見經中道,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師于言下釋然。
悟出蜀,居夾山。
師罷講侍行,悟為衆夜參。
舉“古帆未挂因緣”,師聞未領,遂求決。
悟曰:“你問我。
”師舉前話,悟曰:“庭前柏樹子。
”師即洞明,謂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 悟笑曰:“柰這漢何!”未幾,令分座。
悟說偈曰:“休誇四分罷楞嚴,按下雲頭徹底參。
莫學亮公親馬祖,還如德峤訪龍潭。
七年往返遊昭覺,三載翺翔上碧岩。
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華叢裡現優昙。
”後谒佛鑒于蔣山,鑒問:“佛果有不曾亂為人說底句,曾與你說麼?”師曰: “合取狗口。
”鑒震聲曰: “不是這個道理。
”師曰:“無人奪你鹽茶袋,叫作甚麼。
”鑒曰:“佛果若不為你說,我為你說。
”師曰: “和尚疑時,退院别參去。
”鑒呵呵大笑。
師未幾,開法保甯,遷華藏。
旋裡領中峰。
上堂:“衆賣華兮獨賣松,青青顔色不如紅。
筭來終不與時合,歸去來兮翠藹中。
可笑古人恁麼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
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頭邊,讨一個半個。
雖然如是,保甯半個也不要。
何故?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冬至,上堂,舉“玉泉皓和尚雲,雪雪片片不别,下到臘月,再從來年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依前不歇。
凍殺餓殺,免教胡說亂說。
”師曰:“不是罵人,亦非贊歎。
高出臨濟德山,不似雲居羅漢。
且道玉泉意作麼生?”良久曰:“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
” 師後示寂于本山,阇維設利頗剩,細民穴地尺許,皆得之,尤光明瑩潔,心舌亦不壞。
昭覺道元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