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覺,若向這裡道得轉身句,免見一場氣悶。

     其或未然,老僧今日失利!”上堂:“金烏急,玉兔速,急急流光七月十。

     無窮遊子不歸家,縱歸祇在門前立。

     門前立,把手牽伊不肯入。

    萬裡看看寸草無,殘花落地無人拾。

    無人拾,一回雨過一回濕。

    ”上堂: “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乃曰:“你尋常說黃道黑,評品古今,豈不是密語? 你尋常折旋俯仰,拈匙把箸,祗揖萬福,是覆藏不覆藏?忽然瞥地去,也不可知。

    要會麼?世尊有密語,冬到寒食一百五。

     迦葉不覆藏,水洩不通已露贓。

    靈利衲僧如會得,一重雪上一重霜。

    ”上堂: “十五日已前事,錦上鋪花。

     十五日已後事,如海一漚發。

    正當十五日,大似一尺鏡照千裡之像。

    雖則真空絕迹,其柰海印發光。

    任他露柱開花,說甚佛面百醜。

    何故?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

    ”上堂,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 州以手作流水勢,其僧有省。

    又僧問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如何是不取于相,見于如如不動?”眼曰:“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也于此見得,方知道旋岚偃嶽,本來常靜。

    江河競注,元自不流。

     其或未然,不免更為饒舌。

    天左旋,地右轉。

    古往今來經幾遍。

    金烏飛,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

    江河波渺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

    ” 遂高聲曰:“諸禅德,還見如如不動麼?” 師室中以木骰子六隻,面面皆書麼字。

    僧才入,師擲曰:“會麼?”僧拟不拟,師即打出。

    七年九月八日,上堂: “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住即印破。

    直饒不去不住,亦未是衲僧行履處。

     且作麼生是衲僧行履處?待十月前後,為諸人注破。

    ”至後月八日,沐浴更衣,端坐,手寫數書别故舊,停筆而化。

     阇維收靈骨設利,塔于本山。

     龍門清遠禅師舒州龍門清遠佛眼禅師,臨邛李氏子。

    嚴正寡言,十四圓具,依毗尼,究其說。

     因讀法華經,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講師莫能答。

     師歎曰:“義學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 遂卷衣南遊,造舒州太平演禅師法席。

    因丐于廬州,偶雨足跌仆地。

    煩懑間,聞二人交相惡罵,谏者曰: “你猶自煩惱在。

    ”師于言下有省。

    及歸,凡有所問,演即曰:“我不如你,你自會得好。

    ”或曰: “我不會,我不如你。

    ”師愈疑,遂咨決于元禮首座。

    禮乃以手引師之耳,繞圍爐數匝,且行且語曰:“你自會得好。

    ” 師曰:“有冀開發,乃爾相戲耶?”禮曰:“你他後悟去,方知今日曲折耳。

    ”太平将遷海會,師慨然曰:“吾持缽方歸,複參随往一荒院,安能究決己事耶?”遂作偈告辭,之蔣山坐夏。

     邂逅靈源禅師,日益厚善,從容言話間,師曰:“比見都下一尊宿語句,似有緣。

    ”靈源曰:“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師,何故舍而事遠遊?所謂有緣者,蓋知解之師與公初心相應耳。

    ”師從所勉,徑趨海會,後命典谒。

     适寒夜孤坐,撥爐見火一豆許,恍然自喜曰:“深深撥,有些子。

    平生事,隻如此。

    ”遽起閱幾上傳燈錄,至破竈堕因緣,忽大悟。

     作偈曰:“刀刀林鳥啼,被衣終夜坐。

    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堕。

    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 念之永不忘,門開少人過。

    ”圓悟因詣其寮,舉青林般土話驗之。

    且謂: “古今無人出得,你如何會?”師曰: “也有甚難。

    ”悟曰:“祇如他道,鐵輪天子寰中旨意作麼生?”師曰: “我道帝釋宮中放赦書。

    ”悟退語人曰:“且喜遠兄便有活人句也。

    ” 自是隐居四面大中庵,屬天下一新崇甯萬壽寺,舒守王公渙之命師開法,次補龍門,道望尤振。

    後遷和之褒禅。

    樞密鄧公洵武奏賜師号紫衣。

     上堂:“台山路上,過客全稀。

    破竈堂前,感恩無地。

    雪埋庭柏,冰鎖偃溪。

     雖在南方火爐頭,不入他家甕裡。

    看看臘月三十日,便是孟春猶寒。

    你等諸人,各須努力向前,切忌自生退屈。

    ” 上堂,卓拄杖曰:“圓明了知,不由心念。

    抵死要道,堕坑落塹。

    畢竟如何?”乃倚拄杖,下座。

    上堂: “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

    眼裡瞳人吹叫子,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六隻骰子滿盆紅。

     大衆,時人為甚麼坐地看楊州,缽盂著柄新翻樣,牛上騎牛笑殺人。

    ”上堂: “趙州不見南泉,山僧不識五祖。

     甜瓜徹蔕甜,苦瓠連根苦。

    ”上堂:“一葉落,天下春,無路尋思笑殺人。

     下是天,上是地,此言不入時流意。

     南作北,東作西。

    動而止,喜而悲。

    蛇頭蠍尾一試之,猛虎口裡活雀兒。

    是何言?歸堂去。

    ”上堂: “千說萬說,不如親面一見。

    縱不說亦自分明。

     王子寶刀喻,衆盲摸象喻,禅學中隔江招手事,望州亭相見事,迥絕無人處事,深山岩崖處事,此皆親面而見之,不在說也。

    ”上堂:“蘇武牧羊,辱而不屈。

     李陵望漢,樂以忘歸。

    是在外國。

    在本國佛諸弟子中,有者雙足越坑,有者聆筝起舞,有者身埋糞壤,有者呵罵河神。

    是習氣,是妙用。

    至于擎叉打地,豎拂敲床。

    睦州一向閉門,魯祖終年面壁。

    是為人,是不為人? 信知一切凡夫,埋沒寶藏,殊不丈夫。

    諸人何不擺柂張帆,抛江過岸,休更釘樁搖橹,何日到家? 既作曹溪人,又是家裡漢,還見家裡事麼?”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黑漆桶裡黃金色。

    ”問:“道遠乎哉?觸事而真。

    如何是道?”師曰:“頂上八尺五。

    ”曰:“此理如何?”師曰: “方圓七八寸。

    ”問:“劫火威音前,别是一壸天。

    禦樓前射獵,不是刈茅田。

    ”提起坐具曰:“這個喚作甚麼?” 師曰:“正是刈茅田。

    ”僧便喝,師曰:“猶作主在。

    ”問僧:“孤燈獨照時如何?”僧無對。

    師代曰:“露柱證明。

    ” 師聞開靜闆聲,乃曰:“據款結案。

    ”師嘗題語于龍門延壽壁間曰:“佛許有病者當療治,容有将息所也。

     禅林凡有數名,或曰槃,見法身常住,了法不生也。

    或曰省行,知此違緣,皆從行苦也。

     或曰延壽,欲得慧命,扶持色身也。

    其實使人了生死處也。

    多見少覺,微恙便入此堂,不強支吾,便有補益。

    及乎久病,思念鄉闾,不善退思,滅除苦本。

    先聖雲:病者衆生之良藥。

    若善服食,無不瘥者也。

    ” 宣和初,以病辭歸蔣山之東堂。

    二年書雲前一日,飯食訖趺坐,謂其徒曰: “諸方老宿,臨終必留偈辭世。

    世可辭耶? 且将安往?”乃合掌,怡然趨寂。

    門人函骨歸龍門,塔于靈光台側。

     開福道甯禅師潭州開福道甯禅師,歙溪汪氏子。

    壯為道人,于崇果寺執浴。

     一日将濯足,偶誦金剛經,至“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遂忘所知,忽垂足沸湯中,發明己見。

    後祝發蔣山,依雪窦老良禅師。

     踰二年,遍曆叢林,參諸名宿。

    晚至白蓮,聞五祖小參,舉忠國師古佛淨瓶、趙州狗子無佛性話,頓徹法源。

     大觀中,潭帥席公震請住開福,衲子景從。

    浴佛,上堂:“未離兜率,已降王宮。

    未出母始,度人已畢。

     諸禅德,日日日從東畔出,朝朝雞向五更啼。

    雖然不是桃華洞,春至桃華亦滿溪。

    ”又道: “毗藍園内,右脅降生。

    七步周行,四方目顧。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大似貪觀天上月,失卻手中珠。

    還知落處麼? 若知落處,方為孝子順孫。

    苟或未然,不免重下注腳。

    ”良久曰:“天生伎倆能奇怪,末上輸他弄一場。

    ” 示衆雲:“秋日耀長空,秋江浸虛碧。

    傷嗟門外人,處處尋彌勒。

    蓦路忽擡頭,相逢不相識。

     諸禅德,既是相逢,為甚麼卻不相識?剪盡霜前竹,臨溪不化龍。

    ”上堂: “遍界不曾藏,通身無影像。

     相逢莫訝太愚癡,曠劫至今無伎倆。

    無伎倆,少人知。

    大抵還他肌骨好,何須臨鏡畫蛾眉?”上堂: “摩竭正令,未免崎岖。

    少室垂慈,早傷風骨。

    腰囊挈錫,孤負平生。

    煉行灰心,遞相鈍置。

     争似春雨晴,春山青,白雲三片四片,黃鳥一聲兩聲。

    千眼大悲看不足,王維雖巧畫難成。

    直饒便恁麼,猶自涉途程。

     且不涉途程一句作麼生道?人從汴州來,不得東京信。

    ”僧問:“蓮華未出水時如何?”師曰:“人天合掌。

    ”曰:“出水後如何?”師曰:“不礙往來看。

    ”問:“如何是句到意不到?”師曰:“瑞草本無根,信手拈來用。

    ”曰: “如何是意到句不到?”師曰:“領取鈎頭意,莫認定盤星。

    ”曰:“如何是意句俱到?”師曰: “大悲不展手,通身是眼睛。

    ”曰:“如何是意句俱不到?”師曰:“君向潇湘我向秦。

    ” 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淨發沐浴,次日齋罷小參,勉衆行道,辭語誠切。

    期初七示寂,至日酉時,跏趺而逝。

    阇維獲設利五色,歸藏于塔。

     大随元靜禅師彭州大随南堂元靜禅師,﹝後名道興。

    ﹞阆之玉山大儒趙公約仲之子也。

     十歲病甚,母禱之,感異夢,舍令出家。

    師成都大慈寶生院宗裔。

    元佑三年,通經得度。

     留講聚有年,而南下首參永安恩禅師,于臨濟三頓棒話發明。

    次依諸名宿,無有當意者。

    聞五祖機峻,欲抑之,遂谒祖。

    祖乃曰: “我此間不比諸方,凡于室中,不要汝進前退後,豎指擎拳,繞禅床作女人拜,提起坐具,千般伎倆。

     祇要你一言下谛當,便是汝見處。

    ”師茫然退,參三載。

    一日入室罷,祖謂曰:“子所不語,已得十分,試更與我說看。

    ” 師即剖而陳之。

    祖曰:“說亦說得十分,更與我斷看。

    ”師随所問而判之。

    祖曰: “好即好,祇是未曾得老僧說話在。

    齋後可來祖師塔所,與汝一一按過始得。

    ”及至彼,祖便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睦州擔闆漢,南泉斬貓兒,趙州狗子無佛性、有佛性”之語編辟之,其所對了無凝滞。

    至子胡狗話,祖遽轉面曰: “不是。

    ”師曰:“不是卻如何?”祖曰:“此不是,則和前面皆不是。

    ” 師曰:“望和尚慈悲指示。

    ”祖曰:“看他道,子胡有一狗,上取人頭,中取人腰,下取人腳。

    入門者好看。

    才見僧入門,便道:看狗。

     向子胡道看狗處下一轉語,教子胡結舌,老僧钤口,便是你了當處。

    ”次日入室,師默啟其說。

    祖笑曰: “不道你不是千了百當底人,此語祇似先師下底語。

    ”師曰:“某何人,得似端和尚!”祖曰:“不然。

    老僧雖承嗣他,謂他語拙,蓋祇用遠錄公手段接人故也。

     如老僧共遠錄公,便與百丈、黃檗、南泉、趙州輩把手共行,才見語拙即不堪。

    ”師以為不然。

    乃曳杖渡江,适大水泛漲,因留。

    四祖侪輩挽其歸。

    又二年,祖方許可。

    嘗商略古今次,執師手曰:“得汝說須是吾舉,得汝舉須是吾說。

     而今而後,佛祖秘要,諸方關鍵,無逃子掌握矣。

    ”遂創南堂以居之,于是名冠寰海。

    成都帥席公旦請開法嘉佑。

    未幾徙昭覺,遷能仁及大随。

     上堂:“君王了了,将帥惺惺。

    一回得勝,六國平甯。

    ”上堂,舉: “臨濟參黃檗之語,白雲端和尚頌雲:一拳拳倒黃鶴樓,一趯趯翻鹦鹉洲,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

    ”師曰:“大随即不然。

     行年七十老躘踵,眼目精明耳不聾。

    忽地有人欺負我,一拳打倒過關東。

    ” 上堂,問答已,乃曰: “有祖已來,時人錯會,祇将言句以為禅道。

    殊不知道本無體,因體而得名。

    道本無名,因名而立号。

     祇如适來上座,才恁麼出來,便恁麼歸衆。

    且道具眼不具眼?若道具眼,才恁麼出來,眼在甚麼處?若道不具眼,争合便恁麼去?諸仁者,于此見得倜傥分明,則知二祖禮拜,依位而立,真得其髓。

     祇這些子是三世諸佛命根,六代祖師命脈,天下老和尚安身立命處。

    雖然如是,須是親到始得。

    ”上堂: “自己田園任運耕,祖宗基業力須争。

    悟須千聖頭邊坐,用向三塗底下行。

    ” 僧問:“祖師心印,請師直指。

    ”師曰: “你聞熱麼?”曰:“聞。

    ”師曰:“且不聞寒?”曰:“和尚還聞熱否?” 師曰:“不聞。

    ”曰:“為甚麼不聞?” 師搖扇曰:“為我有這個。

    ”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活捉魔王鼻孔穿。

    ”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師曰:“中心樹子屬吾曹。

    ”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一釣三山連六鳌。

    ”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師曰:“白日騎牛穿市過。

    ”問:“蓮花未出水時如何?”師曰:“好。

    ”曰:“出水後如何?”師曰:“好。

    ”曰: “如何是蓮華?”師曰:“好。

    ”僧禮拜。

    師曰:“與他三個好,萬事一時休。

    ”問:“藏天下于天下即不問。

    ” 乃舉拳曰:“祇如這個作麼生藏?”師曰:“有甚麼難?”曰:“且作麼生藏?”師曰:“衫袖裡。

    ”曰: “未審如何是紀綱佛法底人?”師曰:“不可是鬼。

    ”曰:“忽遇殺佛殺祖底來,又作麼生支遣?”師曰:“老僧有眼不曾見。

    ” 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師曰:“吃粥吃飯,莫教放在腦後。

    ” 曰:“終日吃時未嘗吃。

    ”師曰: “負心衲子,不識好惡。

    ”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也無?” 師曰:“阿誰教你恁麼問?”僧進前,鞠躬曰:“不審。

    ”師曰:“是壞不壞?”僧無語。

    問:“如何是山裡禅?”師曰:“庭前嫩竹先生筍,澗下枯松長老枝。

    ”曰:“如何是市裡禅?”師曰: “六街鐘鼓韻冬冬,即處鋪金世界中。

    ”曰:“如何是村裡禅?”師曰: “賊盜消亡蠶麥熟,讴歌鼓舞樂升平。

    ”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師曰: “問得甚當。

    ”曰: “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答得更奇。

    ”問:“因山見水,見水忘山。

     山水俱忘,理歸何所?”師曰: “山僧坐卻舌頭,天地黯黑。

    ”有一老宿垂語雲:“十字街頭起一間茅廁,祇是不許人屙。

    ”僧舉以扣師。

    師曰: “是你先屙了,更教甚麼人屙?”宿聞,焚香遙望大随,再拜謝之。

     紹興乙卯秋七月,大雨雪,山中有異象。

    師曰:“吾期至矣。

    ” 十七日别郡守以次,越三日示少恙于天彭,二十四夜謂侍僧曰:“天曉無月時如何?”僧無對。

    師曰:“倒教我與汝下火始得。

    ” 翌日還堋口廨院,留遺誡,蛻然示寂。

    門弟子奉全身歸,煙霧四合,猿鳥悲鳴。

    茶毗異香遍野,舌本如故。

    設利五色者不可計,瘗于定光塔之西。

    後住天童、天目、。

    文禮作師畫像贊,可補行實之缺。

    因并錄此贊曰:“東山一會人,唯他不唧。

    别處著閑房,叢林難講究。

    邡水潭蛇出驚人,鈍鐵鍋雞啼白晝。

     雜劇打來,全火祇候。

    晚歲放疏慵,卻與俗和同。

    勤巴子使人勘驗,擲香貼便顯家風。

    定光無佛,枉費羅籠。

     臨行搖铎向虛空,那知喪盡白雲宗。

    ” 無為宗泰禅師漢州無為宗泰禅師,涪城人。

    自出關,遍遊叢社。

    至五祖告香日,祖舉“趙州洗缽盂話”俾參。

     洎入室,舉此話問師:“你道趙州向伊道甚麼。

    這僧便悟去?”師曰:“洗缽盂去,!”祖曰: “你祇知路上事,不知路上滋味。

    ”師曰:“既知路上事,路上有甚滋味?” 祖曰:“你不知邪?”又問:“你曾遊浙否?” 師曰:“未也。

    ”祖曰:“你未悟在。

    ”師自此凡五年,不能對。

    祖一日升堂,顧衆曰:“八十翁翁輥繡毬。

    ” 便下座。

    師欣然出衆曰:“和尚試輥一輥看。

    ”祖以手作打仗鼓勢,操蜀音唱綿州巴歌曰:“豆子山,打瓦鼓。

     楊平山,撒白雨。

    白雨下,取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

    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師聞大悟,掩祖口曰: “祇消唱到這裡。

    ”祖大笑而歸。

    師後還蜀,四衆請開法無為,遷正法。

    上堂: “此一大事因緣,自從世尊拈華,迦葉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葉。

     以後燈燈相續,祖祖相傳,迄至于今,綿綿不墜。

     直得遍地生華,故号槃妙心,亦曰本心,亦曰本性,亦曰本來面目,亦曰第一義谛,亦曰爍迦羅眼,亦曰摩诃大般若。

    在男曰男,在女曰女。

    汝等諸人,但自悟去,這般盡是閑言語。

    ”遂拈起拂子曰: “會了喚作禅,未悟果然難。

    難難,目前隔個須彌山。

    悟了易。

    易易,信口道來無不是。

    ”僧問: “如何是佛?”師曰:“阿誰教你恁麼問?”僧拟議,師曰:“了。

    ” 五祖表自禅師蕲州五祖表自禅師,懷安人也。

    初依祖最久,未有省。

    時圓悟為座元,師往請益。

    悟曰: “兄有疑處試語我。

    ”師遂舉:“德山小參,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

    ”悟曰:“禮拜著,我作得你師。

    舉話尚不會?” 師作禮竟,悟令再舉前話。

    師曰:“德山小參,不答話。

    ”悟掩其口曰: “但恁麼看。

    ”師出,揚聲曰:“屈!屈!豈有公案祇教人看一句底道理?”有僧謂師曰:“兄不可如此說,首座須有方便。

    ” 因靜坐體究,及旬頓釋所疑。

    詣悟禮謝。

    悟曰:“兄始知吾不汝欺。

    ”又詣方丈,祖迎笑。

    自爾日深玄奧。

     祖将歸寂,遺言郡守,守命嗣其席,衲子四至不可遏。

    師榜侍者門曰:“東山有三句,若人道得,即挂搭。

    ” 衲子皆披靡。

    一日,有僧攜坐具,徑造丈室。

    謂師曰:“某甲道不得,祇要挂搭。

    ”師大喜,呼維那于明窗下安排。

     上堂:“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時,人祇知拈華微笑,要且不識世尊。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荊棘林中舞柘枝。

    ”曰:“如何是佛?”師曰:“新生孩子擲金盆。

    ” 龍華道初禅師蕲州龍華道初禅師,梓之馬氏子。

    為祖侍者有年。

    住龍華日,上堂曰:“雞見便鬥,犬見便咬。

     殿上鸱吻,終日相對。

    為甚麼卻不嗔?”便下座。

    師機辯峻捷,門人罔知造詣。

    一日謂衆曰: “昨日離城市,白雲空往還。

    松風清耳目,端的勝人間。

    ”召衆曰:“此是先師末後句。

    ”有頃,脫然而逝。

     九頂清素禅師嘉州九頂清素禅師,本郡郭氏子。

    于乾明寺剃染,遍扣禅扃。

     晚谒五祖,聞舉首山答西來意語,倏然契悟。

    述偈曰:“颠倒颠,颠倒颠,新婦騎驢阿家牽。

    便恁麼,太無端,回頭不覺布衫穿。

    ”祖見,乃問:“百丈野狐話,又作麼生?”師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祖大悅。

     久之辭歸,住清溪,次遷九頂。

    太守呂公來膽大像,問曰:“既是大像,因甚麼肩負兩楹?”師曰:“船上無散工。

    ”至閣下,睹觀音像又問: “彌勒化境,觀音何來?”師曰:“家富小兒嬌。

    ”守乃禮敬。

    勤老宿至,師問:“舞劍當咽時如何?”曰: “伏惟尚飨。

    ”師诟曰:“老賊死去,你問我。

    ”勤理前語問之。

    師叉手揖曰:“拽破。

    ” 紹興乙卯四月二十四日,得微疾,書偈遺衆曰:“木人備舟,鐵人備馬。

    丙丁童子穩穩登,喝散白雲歸去也。

    ”竟爾趨寂。

     元禮首座元禮首座,閩人也。

    受業焦山。

    初參演和尚于白雲。

    凡入室,必謂曰:“衲僧家,明取缁素好。

    ” 師疑之不已。

    一日演升堂,舉首山新婦騎驢阿家牽語,乃曰:“諸人要會麼? 莫問新婦阿家,免煩路上波吒,遇飯即飯,遇茶即茶。

    同門出入,宿世冤家。

    ”師于言下豁如,且曰:“今日缁素明矣。

    ” 二年,演遷席祖山,命分座,不就。

    演歸寂,即他往。

    崇甯間,再到五祖。

     僧問:“五祖遷化向甚麼處去?”師曰: “有眼無耳朵,六月火邊坐。

    ”曰:“意旨如何?”師曰:“家貧猶自可,路貧愁殺人。

    ”或問: “金剛經雲,一切善法,如何是法?”師曰:“上是天,下是地,中間坐底坐,立底立。

    喚甚麼作善法?”僧無對,師便打。

     後終于四明之瑞岩。

     普融藏主普融知藏,福州人也。

    至五祖,入室次,祖舉倩女離魂話問之,有契。

    呈偈曰: “二女合為一媳婦,機輪截斷難回互。

    從來往返絕蹤由,行人莫問來時路。

    ”凡有鄉僧來竭,則發閩音誦俚語曰:“書頭教娘勤作息,書尾教娘莫瞌睡。

    且道中間說個甚麼?”僧拟對,師即推出。

     法上座法上座,久依五祖,未有所入。

    一日造室,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曰:“法即不然。

    ”祖以手指曰:“住!住!法即不然,作麼生?”師于是啟悟。

     後至東林宣密度禅師席下,見其得平實之旨。

    一日拈華繞度禅床一匝,背手插香爐中,曰:“和尚且道,意作麼生?”度屢下語,皆不契。

     踰兩月,遂問師,令試說之。

    ﹝令,原作“合”,據續藏本改。

    ﹞師曰: “某祇将華插香爐中,和尚自疑有甚麼事來?”雲蓋本禅師法嗣承天自賢禅師潭州南嶽承天院自賢禅師,僧問:“大衆已集,仰聽雷音。

    猊座既登,請師剖露。

    ”師曰: “刹竿頭上翻筋鬥。

    ”曰:“恁麼則嶽麓山前祥霧起,祝融峰下瑞雲生。

    ” 師曰:“紫羅帳裡璨真珠。

    ”上堂,拈拄杖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擊禅床一下曰:“與君打破精靈窟,簸土揚塵無處尋,千山萬山空突兀。

    ” 複擊一下曰:“歸堂去參!”上堂:“一身高隐惟南嶽,自笑孤雲未是閑。

     松下水邊端坐者,也應随倒說居山。

    咄!”上堂:“五更殘月落,天曉白雲飛。

    分明目前事,不是目前機。

     既是目前事,為甚麼不是目前機?”良久曰:“欲言言不及,林下卻商量。

    ” 琅邪起禅師法嗣金陵俞道婆俞道婆,金陵人也。

    市油餈為業。

    常随衆參問琅邪,邪以臨濟無位真人話示之。

     一日,聞丐者唱蓮華樂雲:“不因柳毅傳書信,何緣得到洞庭湖?”忽大悟,以餈盤投地。

    夫傍睨曰:“你颠邪?”婆掌曰: “非汝境界。

    ”往見琅邪,邪望之,知其造詣。

    問:“那個是無位真人?” 婆應聲曰: “有一無位人,六臂三頭努力嗔。

    一擘華山分兩路,萬年流水不知春。

    ”由是聲名藹著。

    凡有僧至,則曰:“兒,兒。

    ” 僧拟議,即掩門。

    佛燈珣禅師往勘之,婆見如前所問。

    珣曰:“爺在甚麼處?”婆轉身拜露柱。

    珣即踏倒曰: “将謂有多少奇特?”便出。

    婆蹶起曰:“兒兒來,惜你則個。

    ”珣竟不顧。

     安首座至,婆問:“甚處來?”安曰: “德山。

    ”婆曰:“德山泰乃老婆兒子。

    ”安曰:“婆是甚人兒子?”婆曰: “被上座一問,直得立地放尿。

    ” 婆嘗頌馬祖不安因緣曰:“日面月面,虛空閃電。

    雖然截斷天下衲僧舌頭,分明祇道得一半。

    ” 南嶽下十五世上昭覺勤禅師法嗣徑山宗杲禅師臨安府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禅師,宣城奚氏子。

    夙有英氣。

     年十二入鄉校,一日因與同窗戲,以硯投之,誤中先生帽,償金而歸。

    曰:“大丈夫讀世間書,曷若究出世法?”即詣東山慧雲院事慧齊。

    年十七,薙發具毗尼。

    偶閱古雲門錄,怳若舊習。

    往依廣教珵禅師,棄遊四方。

     從曹洞諸老宿,既得其說,去登寶峰,谒湛堂準禅師。

    堂一見異之,俾侍巾。

     指以入道捷徑,師橫機無所讓。

    堂诃曰: “汝曾未悟,病在意識領解,則為所知障。

    ”堂疾革,囑師曰:“吾去後,當見川勤,必能盡子機用。

    ”﹝勤即圓悟。

     ﹞堂卒,師趨谒無盡居士,求堂塔銘。

    無盡門庭高,少許可,與師一言相契,下榻延之。

    名師庵曰妙喜。

     洎後再谒,且囑令見圓悟。

    師至天甯,一日聞悟升堂,舉:“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 “東山水上行。

    ”若是天甯即不然。

    忽有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隻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 師于言下,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

    悟謂曰: “也不易,你得到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

    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

    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須信有這個道理。

    ”遂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侍者。

    日同士大夫入室。

    ﹝擇木乃朝士止息處。

    ﹞悟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問之。

    師才開口,悟便曰:“不是,不是。

    ”經半載,遂問悟曰: “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這話,不知五祖道甚麼?”悟笑而不答。

    師曰: “和尚當時須對衆問,如今說亦何妨。

    ”悟不得已,謂曰: “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随來也。

    ” 師當下釋然,曰:“我會也。

    ”悟遂舉數因緣诘之,師酬對無滞。

    悟曰: “始知吾不汝欺。

    ” 遂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

    未幾,令分坐。

    室中握竹篦以驗學者,叢林浩然歸重,名振京師。

     右丞相呂公舜徒奏賜紫衣、佛日之号。

    會女真之變,其酋欲取禅僧十數人,師在選得免。

     趨吳虎丘度夏,因閱華嚴至“菩薩登第七地,證無生法忍”,洞曉向所請問湛堂殃崛摩羅持缽至産婦家因緣。

    時圜悟诏住雲居,師往省觐,至山次日,即請為第一座。

     時會中多龍象,以圜悟久虛座元,俟師之來,頗有不平之心。

    及冬至,秉拂昭覺元禅師出衆問雲:“眉間挂劍時如何?”師曰:“血濺梵天。

    ” 圜悟于座下,以手約雲:“住!住!問得極好,答得更奇。

    ”元乃歸衆,叢林由是改觀。

     圜悟歸蜀,師于雲居山後古雲門舊址,創庵以居,學者雲集。

    久之入閩,結茅于長樂洋嶼,從之得法者,十有三人。

     又徙小溪雲門庵,後應張丞相魏公浚徑山之命,開堂日,僧問:“人天普集,選佛場開。

    祖令當行,如何舉唱?” 師雲:“鈍鳥逆風飛。

    ”曰:“遍界且無尋覓處,分明一點座中圓。

    ”師曰: “人間無水不朝東。

    ” 複有僧競出,師約住雲:“假使大地盡末為塵,一一塵有一一口,一一口具無礙廣長舌相,一一舌相出無量差别音聲,一一音聲發無量差别言詞,一一言詞有無量差别妙義,如上塵數,衲僧各各具如是口,如是舌,如是音聲,如是言詞,如是妙義,同時緻百千問難,問問各别,不消長老咳嗽一聲,一時答了。

     乘時于其中間,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一一佛事周遍法界,所謂一毛現神變,一切佛同說經于無量劫,不得其邊際,便恁麼去鬧熱門庭即得,正眼觀來。

    正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祖師門下一點也用不著。

     況複勾章棘句,展弄詞鋒,非唯埋沒從上宗乘,亦乃笑破衲僧鼻孔。

    所以道,毫牦系念,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萬劫羁鎖。

     聖名凡号,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

    看他先聖恁麼告報,如國家兵器,豈得已而用之?本分事上,亦無這個消息。

     山僧今日,如斯舉唱,大似無夢說夢,好肉剜瘡。

    檢點将來,合吃拄杖。

    隻今莫有下得毒手者麼?若有,堪報不報之恩,共助無為之化。

     如無,倒行此令去也。

    ”蓦拈拄杖雲:“橫按镆全正令,太平寰宇斬癡頑。

    ” 卓拄杖,喝一喝,便下座。

     道法之盛,冠于一時。

    衆二千餘,皆諸方俊乂。

     侍郎張公九成,亦從之遊,灑然契悟。

    一日,因議及朝政,與師連禍。

     紹興辛酉五月,毀衣牒,屏居衡陽,乃裒先德機語,間與拈提,離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

    凡十年,移居梅陽。

     又五年,高宗皇帝特恩放還。

    明年春,複僧伽梨,四方虛席以邀,率不就。

     後奉朝命,居育王。

     逾年有旨,改徑山,道俗歆慕如初。

    孝宗皇帝為普安郡王時,遣内都監入山谒師,師作偈為獻。

     及在建邸,複遣内知客詣山,供五百應真,請師說法,祝延聖壽。

    親書妙喜庵三字,并制贊寵寄之。

    上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舉起拂子曰:“還見麼?”擊禅床曰:“還聞麼? 聞見分明,是個甚麼? 若向這裡提得去,皇恩佛恩一時報足。

    其或未然,徑山打葛藤去也。

    ”複舉起拂子曰:“看!看! 無量壽世尊在徑山拂子頭上放大光明照。

    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

     佛刹微塵數世界中,轉大法輪,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

    其中若凡若聖,若正若邪,若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