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淨曰:“甚處人?”師曰:“興元府。

    ” 淨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師罔措。

     淨曰:“适來祇對,一一靈明,一一天真。

    及乎道個我手何似佛手,便成窒礙。

    且道病在甚處?”師曰:“某甲不會。

    ”淨曰:“一切見成,更教誰會?”師當下釋然。

    服勤十載,所往必随。

     紹聖三年,真淨移石門,衆益盛。

    凡衲僧扣問,﹝衲,原作“納”,據清藏本,續藏本改。

    ﹞但瞑目危坐,無所示見。

    來學則往治蔬圃,率以為常,師謂同行恭上座曰: “老漢無意于法道乎!”一日,舉杖決渠,水濺衣,忽大悟。

    淨诟曰:“此乃敢爾藞苴邪?”自此迹愈晦而名益著。

    顯谟李公景直守豫章,請開法雲岩。

    未幾,移居泐潭。

     僧問:“教意即且置,未審如何是祖意?”師曰:“煙村三月裡,别是一家春。

    ”問:“寒食因悲郭外春,墅田無處不傷神。

     林間壘壘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這事且拈放一邊,如何是道?”師曰: “蒼天!蒼天!”曰:“學人特伸請問。

    ”師曰: “十字街頭吹尺八,村酸冷酒兩三巡。

    ”問:“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去此二途,請師一決。

    ”師曰:“大黃甘草。

    ”曰:“此猶是學人疑處。

    ” 師曰:“放待冷來看。

    ”問: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未審如何是向上一路?”師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曰:“為甚不傳?”師曰:“家家有路透長安。

    ”曰: “祇如衲僧門下,畢竟作麼生?”師曰:“放你三十棒。

    ”上堂曰:“五九四十五,聖人作而萬物睹。

     秦時轹鑽頭尖,漢祖殿前樊哙怒。

    曾聞黃鶴樓,崔颢題詩在上頭:“晴川曆曆漢陽戌,芳草萋萋鹦鹉洲。

    ” 可知禮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蓦拈拄杖,起身雲: “大衆寶峰何似孔夫子?”良久曰:“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卓拄杖,下座。

    上堂:“劄! 久雨不晴,直得五老峰頭黑雲叆叇,洞庭湖裡白浪滔天。

    雲門大師忍俊不禁,向佛殿裡燒香,三門頭合掌,禱祝咒願: 願黃梅石女生兒,子母團圓,少室無角鐵牛,常甘水草。

    ”喝一喝:“有甚麼交涉?”顧衆曰:“不因楊得意,争見馬相如?” 上堂:“混元未判,一氣岑寂。

    不聞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秋收冬藏。

     正當恁麼時,也好個時節。

    叵耐雪峰老漢,卻向虛空裡釘橛。

     輥三個木毯,直至後人構占不上,便見沩山水牯牛,一向膽大心;長沙大蟲,到處咬人家豬狗。

    雖然無禮難容,而今放過一著。

    孝經序雲:朕聞上古,其風樸略。

    山前華堯民解元,且喜尊候安樂。

    參!”上堂:“今朝臘月十,夜來天落雪。

    群峰極目高低白,綠竹青松難辨别。

     必是來年蠶麥熟,張公李公皆忻悅。

    皆忻悅,鼓腹讴歌笑不徹。

    把得雲箫缭亂吹,依俙有如楊柳枝。

     又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左之右之。

    ”喝曰:“禅客相逢祇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上堂: “太陽門下,日日三秋。

    明月堂前,時時九夏。

    洞山和尚,祇解夜半捉烏雞,殊不知驚起鄰家睡。

     寶峰相席打令,告諸禅德,也好冷處著把火。

    咄!”上堂:“古人道,不看經,不念佛,看經念佛是何物?自從識得轉經人。

    ” 舉拂子曰:“龍藏聖賢都一拂。

    ”以拂子拂一拂,曰: “諸禅德,正當恁麼時,且道雲岩土地向甚麼處安身立命?”擲下拂子,以兩手握拳叩齒曰:“萬靈千聖,千聖萬靈。

    ”上堂,僧問:“教中道,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未審此理如何?” 師遂展掌,點指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

     一羅二土,三水四金,五太陽、六太陰、七計都。

    今日計都星入巨蟹宮。

    寶峰不打這鼓笛。

    ”便下座。

    上堂: “大道縱橫,觸事現成。

    雲開日出,水綠山青。

    ”拈拄杖,卓一下,曰: “雲門大師來也。

     說道,觀音菩薩将錢買胡餅,放下手元來卻是饅頭。

    大衆,雲門祇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

    寶峰即不然。

    ”擲下拄杖曰:“勿于中路事空王,策杖須還達本鄉。

    昨日有人從淮南來,不得福建信,卻道嘉州大像,吞卻陝府鐵牛。

    ”喝一喝,曰: “是甚說話,笑倒雲居土地。

    ”上堂:“祖師關捩子,幽隐少人知。

    不是悟心者,如何舉似伊!”喝一喝,曰: “是何言欤?若一向恁麼,達磨一宗掃土而盡。

    所以大覺世尊,初悟此事,便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普令南北東西,四維上下,郭大李二,鄧四張三,同明斯事。

    雲岩今日不免效古去也。

    ”擊拂子曰: “方便門開也。

    作麼生是真實相?”良久雲:“十八十九,癡人夜走。

    ”示衆,拈拄杖曰: “衲僧家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倒把橫拈,自有意思。

    所以昔日藥山和尚問雲岩曰:“聞汝解弄師子,是否?”岩曰:“是。

    ”山曰: “弄得幾出?”岩曰:“弄得六出。

    ”山曰:“老僧亦解弄。

    ”岩曰:“和尚弄得幾出?”山曰:“老僧祇弄得一出。

    ” 岩曰:“一即六,六即一。

    ”山便休。

    大衆,藥山雲岩鈍置殺人,兩父子弄一個師子,﹝父子,原舛作“子父”,今據改。

    ﹞也弄不出。

     若是準上座,祇消得自弄。

     拽得來拈頭作尾,拈尾作頭,轉兩個金睛,攫幾鈎鐵爪,吼一聲直令百裡内猛獸潛蹤,蒲空裡飛禽亂墜。

    準上座未弄師子,請大衆高著眼,先做一個定場。

    ” 擲下拄杖曰: “個中消息子,能有幾人知?”師自浙回泐潭,谒深禅師,尋命分座。

    聞有悟侍者,見所擲爨餘有省,詣方丈通所悟。

     深喝出,因喪志,自經于延壽堂廁後,出沒無時,衆憚之。

    師聞,中夜特往登溷,方脫衣,悟即提淨水至。

     師曰:“待我脫衣,”脫罷悟複至。

    未幾,悟供籌子,師滌淨已,召接淨桶去。

    悟才接,師執其手問曰: “汝是悟侍者那!”悟曰:“諾。

    ”師曰:“是當時在知客寮,見掉火柴頭,有個悟處底麼?參禅學道,祇要知個本命元辰下落處。

    汝鏟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 又在知客寮移他枕子,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汝每夜在此提水度籌,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因甚麼不知下落,卻在這裡惱亂大衆。

    ”師猛推之,索然如倒壘甓,由是無複見者。

    政和五年夏,師卧病,進藥者令忌毒物,師不從。

     有問其故,師曰:“病有自性乎?”曰:“病無自性。

    ”師曰:“既無自性,則毒物甯有心哉? 以空納空,吾未嘗颠倒。

    汝輩一何昏迷!”十月二十日,更衣說偈而化。

    阇維得設利,晶圓光潔,睛齒數珠不壞。

     塔于南山之陽。

    慧日文雅禅師廬山慧日文雅禅師,受請日,僧問:“向上宗乘,乞師不吝。

    ”師曰:“拄杖正開封。

    ”曰: “小出大遇也。

    ”師曰:“放過即不可”,便打。

     洞山梵言禅師瑞州洞山梵言禅師,太平州人也。

    上堂,有二僧齊出。

    一僧禮拜,一僧便問:“得用便用時如何?” 師曰:“伊蘭作旃檀之樹。

    ”曰:“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

    ”師曰:“甘露乃蒺梨之園。

    ”上堂: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子勞而無功,更有個拾得,道不識這個意,修行徒苦辛。

    恁麼說話,自救不了。

    尋常拈糞箕,把掃帚,掣風掣颠,猶較些子。

    直饒是文殊普賢再出,若到洞山門下,一時分付與直歲。

    燒火底燒火,掃地底掃地,前廊後架,切忌攙匙亂箸。

     豐幹老人更不饒舌。

    參退,吃茶。

    ”上堂:“一生二,二生三,遏捺不住,廓周沙界。

    德雲直上妙峰,善财卻入樓閣。

     新婦騎驢阿家牽,山青水綠。

    桃華紅,李華白,一塵一佛土,一葉一釋迦。

    ” 乃合掌曰:“不審諸佛子,今晨改旦,季春極暄,起居輕利,安樂行否?少間專到上寮問訊,不勞久立。

    ”上堂:“臘月二十日,一年将欲盡。

     萬裡未歸人,大衆,總是他鄉之客。

    還有返本還源者麼?”擊拂子曰:“門前殘雪日輪消,室内紅塵遣誰掃?” 文殊宣能禅師德安府文殊宣能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燈?”師曰:“四生無不照,一點任君看。

    ”上堂:“石鞏箭,秘魔叉,直下會得,眼裡空華。

    堪悲堪笑少林客,暗攜隻履度流沙。

    ” 壽甯善資禅師桂州壽甯善資禅師,上堂:“若論此事,如鴉啄鐵牛,無下口處,無用心處。

     更向言中問覓,句下尋思,縱饒蔔度将來,翻成戲論邊事。

    殊不知本來具足,直下分明,佛及衆生,纖毫不立。

     尋常向諸人道,凡夫具足聖人法,凡夫不知;聖人具足凡夫法,聖人不會。

     聖人若會,即同凡夫。

    凡夫若知,即是聖人。

     然則凡聖一緻,名相互陳,不識本源,迷其真覺。

    所以逐境生心,徇情附物。

     苟能一念情忘,自然真常體露。

    ”良久曰:“便請薦取!”上堂:“諸方五日一參,壽甯日日升座,莫怪重說偈言,過在西來達磨。

     上士處處逢渠,後學時時蹉過。

    且道蹉過一著,落在甚麼處?”舉起拂子曰: “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

    ”上封慧和禅師南嶽祝融上封慧和禅師,上堂:“未升此座已前,盡大地人成佛已畢。

     天有何法可說,更有何生可利?況菩提煩惱,本自寂然。

    生死槃,猶如昨夢。

     門庭施設,诳謼小兒。

     方便門開,羅紋結角,于衲僧面前,皆成幻惑。

    且道衲僧有甚麼長處?”拈起拄杖曰:“孤根自有擎天勢,不比尋常曲彔枝。

    ” 卓拄杖,下座。

     五峰本禅師瑞州五峰淨覺本禅師,僧問:“同聲相應時如何?”師曰:“鹁鸠樹上啼。

    ”曰:“同氣相求時如何?”師曰:“猛虎岩前嘯。

    ”問:“一進一退時如何?”師曰:“腳在肚下。

    ” 曰:“如何是不動尊?”師曰:“行住坐卧。

    ” 上堂,僧問:“寶座既升,願聞舉唱。

    ”師曰:“雪裡梅花火裡開。

    ”曰:“莫便是為人處也無?”師曰: “井底紅塵已漲天。

    ”上堂:“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摠不得。

    諸人作麼生會? 直下會得,不妨奇特。

    更或針錐,西天此土。

    ”上堂:“五峰家風,南北西東。

    要用便用,以橛釘空。

    咄!” 太平安禅師永州太平安禅師,上堂:“有利無利,莫離行市。

    鎮州蘿蔔極貴,廬陵米價甚賤。

    争似太平這裡,時豐道泰,商賈骈阗。

    白米四文一升,蘿蔔一文一束。

    不用北頭買賤,西頭賣貴。

    自然物及四生,自然利資王化。

    又怎生說個佛法道理?”良久雲:“勸君不用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報慈進英禅師潭州報慈進英禅師,僧問:“遠涉長途即不問,到家一句事如何?”師曰:“雪滿長空。

    ”曰: “此猶是時人知有。

    轉身一路,又作麼生?”師便喝。

    上堂:“報慈有一公案,諸方未曾結斷。

    幸遇改旦拈出,各請高著眼看。

    ”遂趯下一隻鞋,曰:“還知這個消息也無? 達磨西歸時,提攜在身畔。

    ”上堂: “與麼上來,猛虎出林。

    與麼下去,驚蛇入草。

    不上不下,日輪杲杲。

    ”喝一喝,曰:“潇湘江水碧溶溶,出門便是長安道。

    ”上堂,擲下拄杖,卻召大衆曰:“拄杖吞卻祖師了也。

    教甚麼人說禅?還有人救得也無!”喝一喝。

     上堂,蓦拈拄杖曰:“三世一切佛,同入這窠窟。

    衲僧喚作遼天鹘。

    ”卓拄杖一下。

    洞山至乾禅師瑞州洞山至乾禅師,上堂:“洞山不會談禅,不會說道,祇是饑來吃飯,困來打睡。

     你諸人必然别有長處,試出來盡力道一句看。

    有麼,有麼?”良久曰:“睦州道底。

    ” 寶華普鑒禅師平江府寶華普鑒佛慈禅師,本郡周氏子。

    幼不茹葷,依景德寺清智下發。

     十七遊方,初谒覺印英禅師,不契,遂扣真淨之室。

    淨舉石霜虔侍者話問之,釋然契悟。

    作偈曰:“枯木無華幾度秋,斷雲猶挂樹梢頭。

    自從鬥折泥牛角,直至如今水逆流。

    ”淨肯之,命侍巾缽。

    晚徇衆開法寶華,次移高峰。

    上堂: “參禅别無奇特,祇要當人命根斷,疑情脫。

     千眼頓開,如大洋海底輥一輪赫日,上升天門照破四天之下。

    萬别千差,一時明了,便能握金剛王寶劍,七縱八橫,受用自在,豈不快哉! 其或見谛不真,影像彷彿,尋言逐句,受人指呼,驢年得快活去。

     不如屏淨塵緣,豎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

    然雖如是,卧雲門下,有個鐵門限,更須猛著氣力,跳過始得。

    拟議之間,堕坑落塹。

    ”以拂子擊禅床,下座。

    上堂: “月圓,伏惟三世諸佛,狸奴白牯,各各起居萬福。

    時中淡薄,無可相延,切希寬抱。

    老水牯牛近日亦自多病多惱,不甘水草。

     遇著暖日和風,當下和身便倒。

    教渠拽杷牽犁,直是搖頭擺腦。

    可憐萬頃良田,一時變為荒草。

    ” 九峰希廣禅師瑞州九峰希廣禅師,遊方日谒雲蓋智和尚,乃問:“興化打克賓,意旨如何?” 智下禅床,展兩手吐舌示之。

    師打一坐具,智曰:“此是風力所轉。

    ”又問石霜琳禅師,琳曰:“你意作麼生?”師亦打一坐具。

     琳曰:“好一坐具,祇是不知落處。

    ”又問真淨,淨曰:“你意作麼生?”師複打一坐具。

    淨曰: “他打你也打。

    ”師于言下大悟。

    淨因有頌曰:“丈夫當斷不自斷,興化為人徹底漢。

     已後從教眼自開,棒了罰錢趁出院。

    ”後住九峰,衲子宗仰。

     黃檗道全禅師瑞州黃檗道全禅師,上堂,以拂子擊禅床曰:“一槌打透無盡藏,一切珍寶吾皆有。

     拈來普濟貧乏人,免使波吒路邊走。

    ”遂喝曰:“誰是貧乏者?” 清涼慧洪禅師瑞州清涼慧洪覺範禅師,郡之彭氏子。

    年十四,父母俱亡,乃依三峰靘禅師為童子,日記數千言。

     覽群書殆盡,靘器之。

    十九,試經于東京天王寺,得度。

    從宣秘講成實唯識論。

     逾四年,棄谒真淨于歸宗。

    淨遷石門,師随至。

    淨患其深聞之弊,每舉玄沙未徹之語,發其疑。

    凡有所對,淨曰:“你又說道理邪?”一日頓脫所疑,述偈曰:“靈雲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華。

     叵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摝魚蝦。

    ”淨見為助喜。

    命掌記,未久,去谒諸老,皆蒙賞音,由是名振叢林。

     顯谟朱公彥請開法撫州北景德。

    後住清涼,示衆,舉首楞嚴如來語阿難曰: “汝應嗅此爐中旃檀,此香若複然于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此香為複生旃檀木,生于汝鼻,為生于空? 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

    鼻非旃檀,雲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汝聞香,當于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

     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四十裡内,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

     即嗅與香,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師曰:“入此鼻觀,親證無生。

    ”又大智度論,問曰:“聞者雲何? 聞用耳根聞邪?用耳識聞邪?用意識聞邪?若耳根聞,耳根無覺識知,故不能聞。

     若耳識聞,耳識一念,故不能分别,不應聞。

    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

    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也。

    何以故?意識不破故。

    ”師曰: “究此聞塵,則合本妙。

    既證無生,又合本妙。

    畢竟是何境界?”良久曰:“白猿已叫千岩晚,碧縷初橫萬字爐。

    ”住景德日,僧問:“南有景德,北有景德。

    德即不問,如何是景?”師曰:“頸在項上。

    ” 崇甯二年,會無盡居士張公于峽之善溪。

    張嘗自謂得龍安悅禅師末後句,叢林畏與語,因夜話及之,曰: “可惜雲庵不知此事。

    ”師問所以,張曰:“商英頃自金陵酒官移知豫章,過歸宗見之,欲為點破。

     方叙悅末後句未卒,此老大怒,罵曰:“此吐血秃丁、脫空妄語,不得信。

    ” 既見其盛怒,更不欲叙之。

    ”師笑曰: “相公但識龍安口傳末後句,而真藥現前不能辨也。

    ”張大驚,起執師手曰: “老師真有此意邪?”曰:“疑則别參。

    ” 乃取家藏雲庵頂相,展拜贊之,書以授師。

    其詞曰:“雲庵綱宗,能用能照。

     天鼓希聲,不落凡調。

     冷面嚴眸,神光獨耀。

    孰傳其真,觌面為肖。

    前悅後洪,如融如肇。

    ”大慧處衆日,嘗親依之,每歎其妙悟辯慧。

    建炎二年五月,示寂于同安。

    太尉郭公天民奏賜寶覺圓明之号。

     超化淨禅師衢州超化淨禅師,上堂:“聲前認得,已涉廉纖。

    句下承當,猶為鈍漢。

    電光石火,尚在遲疑。

     點著不來,橫屍萬裡。

    ”良久雲:“有甚用處?咄!” 石頭懷志庵主南嶽石頭懷志庵主,婺州吳氏子。

    年十四,師智慧院寶偁。

     二十二試所習,落發,肄講十二年,宿學敬慕。

    嘗欲會通諸宗,正一代時教。

     有禅者問曰:“杜順乃賢首宗祖師也,談法身則曰: “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

    ”此偈合歸天台何義邪?”師無對。

    即出遊方,晚至洞山,谒真淨。

    問: “古人一喝不作一喝用,意旨如何?”淨叱之。

    師趨出。

    淨笑呼曰:“浙子齋後遊山好!”師忽領悟。

    久之辭去。

    淨曰: “子所造雖逸格,惜緣不勝耳。

    ”因識其意。

    自爾諸方,力命出世。

     師卻之,庵居二十年,不與世接,士夫踵門,略不顧。

    有偈曰:“萬機休罷付癡憨,蹤迹時容野鹿參。

    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庵。

    ” 或問:“住山多年,有何旨趣?”師曰:“山中住,獨掩柴門無别趣。

    三個柴頭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

    ” 崇甯改元冬,曳杖造龍安,人莫之留。

    明年六月晦,問侍僧曰:“早暮?”曰:“已夕矣。

    ”遂笑曰: “夢境相逢,我睡已覺。

    汝但莫負叢林,即是報佛恩德。

    ”言訖,示寂于最樂堂。

    荼毗收骨,塔于乳峰之下。

    雙溪印首座婺州雙溪印首座,自見真淨,徹證宗猷,歸遯雙溪。

    一日,偶書曰: “折腳铛兒謾自煨,飯餘長是坐堆堆。

    一從近日生涯拙,百鳥銜華去不來。

    ” 又以觸衣碎甚,作偈曰: “不挂寸絲方免寒,何須特地袅長竿。

    而今落落零零也,七佛之名甚處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