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龍智明禅師,一日上堂,衆才集,師乃曰:“不可更開眼說夢去也。

    ”便下座。

    上堂: “南北一訣,斬釘截鐵。

    切忌思量,翻成途轍。

    ”師同胡巡檢到公安二聖,胡問:“達磨對梁武帝雲:廓然無聖。

     公安為甚麼卻有二聖?”師曰:“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 道吾仲圓禅師潭州道吾仲圓禅師,上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古人恁麼道,譬如管中窺豹,但見一斑。

     設或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亦如騎馬向冰淩上行。

    若是射雕手,何不向蛇頭上揩癢?具正眼者試辨看。

    ”良久曰:“鴛鴦繡出自金針。

    ” 太史黃庭堅居士太史山谷居士黃庭堅,字魯直。

    以般若夙習,雖膴仕澹如也。

     出入宗門,未有所向。

     好作豔嗣,嘗谒圓通秀禅師,秀呵曰:“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 秀方戒李伯時畫馬事,公诮之曰: “無乃複置我于馬腹中邪?”秀曰:“汝以豔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

    ”公悚然悔謝,由是絕筆。

     惟孳孳于道,著發願文,痛戒酒色。

    但朝粥午飯而已。

    往依晦堂,乞指徑捷處。

    堂曰:“祇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者。

    太史居常如何理論。

    ” 公拟對,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

     一日恃堂山行次,時岩桂盛放,堂曰:“聞木犀華香麼?”公曰:“聞。

    ” 堂曰:“吾無隐乎爾。

    ” 公釋然,即拜之。

    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

    ”堂笑曰:“祇要公到家耳。

    ”久之,谒雲岩死心新禅師,随衆入室。

     心見,張目問曰:“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甚麼處相見?”公無語。

    心約出曰:“晦堂處參得底,使未著在。

    ”後左官黔南,道力愈勝。

    于無思念中頓明死心所問。

    報以書曰: “往年嘗蒙苦苦提撕,長如醉夢,依俙在光影中。

    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

    谪官在黔南道中,晝卧覺來,忽爾尋思。

     被天下老和尚謾了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不勝萬幸。

    ” 後作晦堂塔銘曰:“某夙承記,堪任大法。

    道眼未圓,而來瞻窣堵,實深宗仰之歎。

    乃勒堅玟,敬頌遺美。

    ” 公複設蘋蘩之供,祭之以文,吊之以偈曰:“海風吹落楞伽山,四海禅徒著眼看。

    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幹。

    ” 觀文王韶居士觀文王韶居士,字子淳,出刺洪州,乃延晦堂問道,默有所契。

     因述投機頌曰: “晝曾忘食夜忘眠,捧得骊珠欲上天。

    卻向自身都放下,四棱塌地恰團圓。

    ” 呈堂,堂深肯之。

     秘書吳恂居士秘書吳恂居士,字德夫。

    居晦堂,入室次,堂謂曰: “平生學解,記憶多聞即不問,你父母未生已前,道将一句來。

    ”公拟議,堂以拂子擊之,即領深旨。

    連呈三偈,其後曰:“咄!這多知俗漢,咬盡古今公案。

     忽于狼藉堆頭,舍得蜣蜋糞彈。

    明明不直分文,萬兩黃金不換。

    等閑拈出示人,祇為走盤難看。

    咦!” 堂答曰:“水中得火世還稀,看著令人特地疑。

    自古不存師弟子,如今卻許老胡知。

    ” 東林總禅師法嗣泐潭應乾禅師隆興府泐潭應乾禅師,袁州彭氏子。

    上堂: “靈光洞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古人恁麼道,殊不知是個坑阱,貼肉汗衫脫不去,過不得,直須如師子兒壁立千仞,方能剿絕去。

    然雖如是,也是布袋裡老鴉。

    ”拍禅床,下座。

     開先行瑛禅師廬山開先行瑛廣鑒禅師,桂州毛氏子。

    僧問:“如何是道?” 師曰:“良田萬頃。

    ”曰:“學人不會。

    ” 師曰:“春不耕,秋無望。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君山點破洞庭湖。

    ”曰:“意旨如何?”師曰:“白浪四邊繞,紅塵何處來?”上堂:“談玄說妙,譬如畫餅充饑。

    入聖超凡,大似飛蛾赴火。

     一向無事,敗種焦芽。

    更若馳求,水中捉月。

    ”以拂子一拂雲:“适來許多見解拂卻了也,作麼生是諸人透脫一句?” 良久曰:“鐵牛不吃欄邊草,直向須彌頂上眠。

    ”以拂子擊禅床。

    上堂: “彎可鞏弓,架興化箭,運那羅延力,定爍迦羅眼。

    不射大雄虎,不射藥山鹿,不射雲岩師子,不射象骨猕猴。

    且道射個甚麼?”良久曰: “放過一著。

    ”上堂:“登山須到頂,入海須到底,學道須到佛祖道不得處。

     若不如是,盡是依草附木底精靈,吃野狐涕唾底鬼子。

    華嚴恁麼道,譬如良藥,然則苦口,且要治疾。

    阿!” 圓通可仙禅師廬山圓通可仙法鏡禅師,嚴州陳氏子。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寸釘牛力。

    ”曰:“學人不會。

    ”師曰:“參取不會底。

    ”象田梵卿禅師紹興府象田梵卿禅師,嘉興人,姓錢氏。

    僧問:“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甚麼?”師曰: “富嫌千口少。

    ”曰:“畢竟如何是正眼?”師曰:“從來共住不知名。

    ” 問:“寒風乍起,衲子開爐。

     忽憶丹霞燒木佛,因何院主堕眉須?”師曰:“張公吃酒李公醉。

    ”曰: “為複是逢強即弱?為複是妙用神通?”師曰:“堂中聖僧,卻谙此事。

    ”僧問:“象田有屠龍之劍,欲借一觀時如何?”師橫按拄杖,僧便喝。

     師擲下拄杖,僧無語。

    師曰:“這死蝦蟆。

    ”上堂:“春已暮,落花紛紛下紅雨。

    南北行人歸不歸,千林萬林鳴杜宇。

     我無家兮何處歸?十方刹土奚相依?老夫有個真消息,昨夜三更月在池。

    ” 上堂:“佛法到此,命若懸絲。

     異目超宗,亦難承紹。

    ”豎起拂子曰:“賴有這個,堪作流通。

    于此觑得,便見三世諸佛,向燈籠露柱裡轉大法輪。

    六趣衆生,于鐵圍山得聞法要。

    聲非聲見,色非色随,異類四生,各得解脫。

     如斯舉唱,非但埋沒宗風,亦乃平沈自己。

    且道如何得不犯令去?”拍禅床,下座。

     親有瑞禅師東京親旌德院有瑞佛海禅師,興化軍陳氏子。

    初參黃龍南禅師。

     龍問: “汝為人事來,為佛法來?”師曰:“為佛法來。

    ”龍曰:“若為佛法來,即今便分付。

    ”遂打一拂子,師曰:“和尚也不得惱亂人。

    ” 龍即器之。

    後依照覺,深悟玄奧。

    上堂: “有佛世界,以一塵一毛而作佛事,令見一法者而具足一切法,故權為架閣。

     有佛化内以忘言寂默為大佛事,使其學者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故好與三下火抄。

     有佛土中以黃花翠竹而為佛事,令睹相者見色即空,故且付與彌勒。

    有佛寶刹以法空為座而示佛事,俾其行人不著佛求,故勘破了勾下。

    有佛道場以四事供養而成佛事,使知足者斷異念,故可與下載。

     有佛妙域以一切語言三昧作其佛事,令随機入者不舍動靜,故為渠裝載大衆。

     且道于中還有優劣也無?”良久曰:“到者須知是作家。

    參!”慧力可昌禅師臨江軍慧力院可昌禅師,僧問:“佛力法力即不問,如何是慧力?”師曰: “踏倒人我山,扶起菩提樹。

    ”曰:“菩提本無樹,向甚麼處下手?”師曰: “無下手處,正好著力。

    ”曰:“今日得聞于未聞。

    ”師曰: “莫把真金喚作。

    ”上堂:“佛法根源,非正信妙智不能悟入。

    祖師關鍵,非大悲重願何以開通? 具信智則權實雙行,如金在礦。

    全悲願則善惡可辨,似月離雲。

     大衆,祇如父母未生時,許多譬喻向甚麼處吐露?”良久曰:“十語九中,不如一默。

    ”栖真德嵩禅師黃州柏子山栖真院德嵩禅師,上堂:“天地一指,絕诤競之心。

    萬物一馬,無是非之論。

     由是魔羅潛迹,佛祖興隆。

    寒山拊掌欣欣,拾得呵呵大笑。

    大衆,二古聖笑個甚麼?”良久,呵呵大笑曰: “昙花一朵再逢春。

    ” 萬杉紹慈禅師廬山萬杉院紹慈禅師,桂州趙氏子,參照覺。

    問曰:“世尊付金襕外,别傳何物?”覺舉拂子,師曰: “畢竟作麼生?”覺以拂子蓦口打。

    師拟開口,覺又打。

    師于是有省,遂奪拂子,便禮拜。

    覺曰: “汝見何道理,便禮拜?”師曰:“拂子屬某甲了也。

    ”覺曰:“三十年老将,今日被小卒折倒。

    ” 自此玄風大振,推為東林上首。

    上堂:“先行不到,若須彌立乎巨川。

    末後太過,猶猛士發乎狂矢。

    或高或下,未有準繩。

     似是還非,遭人點檢。

    且道如何得相應去!”良久曰:“紅爐焰裡重添火,炟赫金剛眼自開。

    咄!”上堂: “我祖别行最上機,縱橫生殺絕猜疑。

    雖然塞斷群狐路,返擲須還師子兒。

     衆中還有金毛炟赫、牙爪生獰者麼?試出哮吼一聲看。

    ”良久曰:“直饒有,也不免玉溪寨主撩鈎搭索。

    參!” 衡嶽道辯禅師南嶽衡嶽寺道辯禅師,僧問:“拈槌舉拂即且置,和尚如何為人?”師曰:“客來須接。

    ”曰: “便是為人處也。

    ”師曰:“茶澹飯。

    ”僧禮拜,師曰:“須知滋味始得。

    ”禾山志傳禅師吉州禾山甘露志傳禅師,僧問:“一等沒弦琴,請師彈一曲。

    ” 師曰:“山僧耳聾。

    ”曰:“學人請益。

    ”師曰:“去。

    ”曰:“慈悲何在?”師曰:“自有諸方眼。

    ”親谕禅師東京親旌德寺谕禅師,上堂:“新羅打鼓,大宋上堂。

    庭前柏子問話,燈籠露柱著忙。

     香台拄杖起作舞,卧病維摩猶在床。

    這老漢我也識得,你病休訝郎當。

    咄!”龍泉夔禅師隆興府西山龍泉夔禅師,上堂衆集,師乃曰:“祇恁麼便散去,不妨要妙。

     雖然如是,早是無風起浪,釘橛空中。

    豈況牽枝引蔓,說妙譚玄。

    正是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且道拂塵出屑,是甚麼人?” 卓拄杖,下座。

     兜率志恩禅師南康軍兜率志恩禅師,上堂:“落落魄魄,居村居郭。

    莽莽鹵鹵,何今何古? 不重己靈,休話佛祖。

    扭定釋迦鼻孔,揭卻觀音耳朵。

    任他雪嶺輥毬,休管禾山打鼓。

    若是本色衲僧,終不守株待兔。

     參!” 興福康源禅師福州興福院康源禅師,上堂:“山僧有一訣,尋常不漏洩。

    今日不囊藏,分明為君說。

    ”良久曰: “寒時寒,熱時熱。

    ” 慧圓上座慧圓上座,開封酸棗于氏子。

    世業農,少依邑之建福寺德光為師。

     性椎魯,然勤渠祖道,堅坐不卧。

    居數歲得度,出遊廬山。

    至東林,每以己事請問,朋輩見其貌陋,舉止乖疏,皆戲侮之。

    一日,行殿庭中,忽足颠而仆,了然開悟。

    作偈俾行者書于壁曰:“這一交,這一交,萬兩黃金也合消。

     頭上笠,腰下包,清風明月杖頭桃。

    ”即日離東林,衆傳至照覺。

    覺大喜,曰:“衲子參究若此,善不可加。

    ”令人迹其所往,竟無知者。

    ﹝大慧武庫謂證悟颙語,非也。

     ﹞内翰蘇轼居士内翰東坡居士蘇轼,字子瞻。

    因宿東林,與照覺論無情話,有省。

    黎明獻偈曰: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未幾抵荊南,聞玉泉皓禅師機鋒不可觸,公拟抑之,即微服求見。

    泉問: “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

    ”泉喝曰: “且道這一喝重多少?”公無對,于是尊禮之。

    後過金山,有寫公照容者,公戲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擊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

    ” 寶峰文禅師法嗣兜率從悅禅師隆興府兜率從悅禅師,贛州熊氏子。

    初首衆于道吾,領數衲谒雲蓋智和尚,智與語,未數句盡知所蘊。

    乃笑曰: “觀首座氣質不凡,奈何出言吐氣如醉人邪?”師面熱汗下,曰:“願和尚不吝慈悲。

    ” 智複與語,錐劄之,師茫然,遂求入室。

    智曰:“曾見法昌遇和尚否?”師曰: “曾看他語錄,自了可也,不願見之。

    ”智曰:“曾見洞山文和尚否?”師曰:“關西子沒頭腦,拖一條布裙,作尿臭氣,有甚長處?”智曰: “你但向尿臭氣處參取。

    ”師依教,即谒洞山,深領奧旨。

    複谒智,智曰: “見關西子後大事如何?”師曰:“若不得和尚指示,洎乎蹉過一生。

    ”遂禮謝。

    師複谒真淨,後出世鹿苑。

    有清素者,久參慈明,寓居一室,未始與人交。

    師因食蜜漬荔枝,偶素過門,師呼曰:“此老人鄉果也,可同食之。

    ”素曰: “自先師亡後,不得此食久矣。

    ”師曰:“先師為誰?”素曰:“慈明也。

    某忝執侍十三年耳。

    ”師乃疑駭,曰: “十三年堪忍執侍之役,非得其道而何?”遂饋以餘果,稍稍親之。

    素問: “師所見者何人?”曰:“洞山文。

    ”素曰: “文見何人?”師曰:“黃龍南。

    ”素曰:“南匾頭見先師不久,法道大振如此。

    ”師益疑駭,遂袖香詣素作禮。

     素起避之,曰:“吾以福薄,先師授記,不許為人。

    ”師益恭,素乃曰: “憐子之誠,違先師之記。

     子平生所得,試語我。

    ”師具通所見。

    素曰:“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

    ”師曰:“何謂也?”素曰: “豈不見古人道,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如是累月,素乃印可。

    仍戒之曰: “文示子者,皆正知正見。

    然子離文太早,不能盡其妙。

     吾今為子點破,使子受用得大自在。

    他日切勿嗣吾也。

    ”師後嗣真淨。

    僧問: “提兵統将,須憑帝主虎符。

     領衆匡徒,密佩祖師心印。

    如何是祖師心印?”師曰:“滿口道不得。

    ”曰: “祇這個别更有?”師曰: “莫将支遁鶴,喚作右軍鵝。

    ”問:“如何是兜率境?”師曰:“一水挼藍色,千峰削玉青。

    ”曰:“如何是境中人?” 師曰:“七凹八凸無人見,百手千頭祇自知。

    ”上堂:“耳目一何清,端居幽谷裡。

    秋風入古松,秋月生寒水。

    衲僧于此更求真,兩個猢狲垂四尾。

    ”喝一喝。

    上堂:“兜率都無辨别,卻喚烏龜作鼈。

     不能說妙談真,祇解搖唇鼓舌,遂令天下衲僧,觑見眼中滴血,莫有翻嗔作喜、笑傲煙霞者麼?”良久曰: “笛中一曲升平樂,筭得生平未解愁。

    ”上堂:“始見新春,又逢初夏。

    四時若箭,兩曜如梭。

    不覺紅顔翻成白首。

     直須努力,别著精神,耕取自己田園,莫犯他人苗稼。

    既然如是,牽犁拽杷,須是雪山白牛始得。

     且道鼻孔在甚麼處?”良久曰:“叱!叱!”上堂:“常居物外度清時,牛上橫将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綠,此情不與白雲知。

    慶快諸禅德,翻思範蠡謾泛滄波,因念陳抟空眠太華,何曾夢見?浪得高名。

    實未神遊,閑漂野迹。

     既然如此,具眼衲僧,莫道龍安非他是己好!”上堂:“無法亦無心,無心複何舍。

     要真盡屬真,要假全歸假。

    平地上行船,虛空裡走馬。

    九年面壁人,有口還如啞。

    參!”上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随,語默同居止。

    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諸禅德,大小傅大士,祇會抱橋柱澡洗,把纜放船,印闆上打将來,模子裡脫将去。

    豈知道本色衲僧,塞除佛祖窟,打破玄妙門,跳出斷常坑,不依清淨界。

     都無一物,獨奮雙拳,海上橫行,建家立國。

     有一般漢,也要向百尺竿頭凝然端坐,洎乎翻身之際,舍命不得。

    豈不見雲門大師道,知是般事,拈放一邊,直須擺動精神,著些筋骨。

    向混沌未剖已前薦得,猶是鈍漢。

    那堪更于他人舌頭上,咂啖滋味,終無了日。

    諸禅客,要會麼? 剔起眉毛有甚難,分明不見一毫端,風吹碧落浮雲盡,月上青山玉一團。

    ” 喝一喝,下座。

     一日,漕使無盡居士張公商英按部過分甯,請五院長老就雲岩說法。

    師最後登座,橫拄杖曰: “适來諸善知識,橫拈豎放,直立斜抛,換步移身,藏頭露角。

    既于學士面前各納敗阙,未免吃兜率手中痛棒。

    到這裡不由甘與不甘。

    何故? 見事不平争忍得,衲僧正令自當行。

    ”卓拄杖,下座。

    室中設三語以驗學者: “一曰撥草瞻風,﹝瞻,清藏本、續藏本均作“擔”。

     ﹞祇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麼處?二曰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脫?三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

     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元佑六年冬,浴訖集衆,說偈曰:“四十有八,聖凡盡殺,不是英雄,龍安路滑。

    ” 奄然而化,其徒遵師遺誡,欲火葬捐骨江中。

    得法弟子無盡居士張公遣使持祭,且曰: “老師于祖宗門下有大道力,不可使來者無所起敬。

    ”俾塔于龍安之乳峰,谥真寂禅師。

    法雲杲禅師東京法雲佛照杲禅師,自妙年遊方,谒圓通玑禅師。

    入室次,玑舉:“僧問投子: “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子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意作麼生?”師曰:“恩大難酬。

    ”玑大喜,遂命首衆。

     至晚,為衆秉拂。

    機遲而讷,衆笑之。

    師有色。

    次日于僧堂點茶,因觸茶瓢墜地,見瓢跳,乃得應機三昧。

     後依真淨,因讀祖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豁然大悟,每謂人曰: “我于紹聖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悟得方寸禅。

    ”出住歸宗,韶居淨因。

    僧問:“達磨西來傳個甚麼?”師曰: “周、秦、漢、魏。

    ”問:“昔日僧問雲門,如何是透法身句?門曰,北鬥裡藏身,意旨如何?”師曰:“赤心片片。

    ” 曰:“若是學人即不然。

    ”師曰:“汝又作麼生?”曰:“昨夜擡頭看北鬥,依稀卻似點糖糕。

    ”師曰: “但念水草,餘無所知。

    ”上堂:“西來祖意,教外别傳,非大根器,不能證入。

     其證入者,不被文字語言所轉,聲色是非所迷。

    亦無雲門臨濟之殊,趙州德山之異。

    所以唱道須明: 有語中無語,無語中有語,若向這裡薦得,可謂終日著衣,未嘗挂一縷絲;終日吃飯,未嘗咬一粒米。

    直是呵佛罵祖,有甚麼過? 雖然如是,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喝一喝,下座。

    上堂,拈拄杖曰: “歸宗會斬蛇,禾山解打鼓,萬象與森羅,皆從這裡去。

    ”擲下拄杖曰:“歸堂吃茶。

    ”師以力參深到,語不入時,每示衆,常舉: “老僧熙甯八年,文帳在鳳翔府,供申當年崩了華山四十裡,壓倒八十村人家。

    汝輩後生,茄子瓠子,幾時知得?” 或同曰:“寶華玉座上,因甚麼一向世谛?”師曰:“癡人佛性,豈有二種邪?” 泐潭文準禅師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禅師,興元府梁氏子。

    初谒真淨,淨問: “近離甚處?”師曰:“大仰。

    ”淨曰: “夏在甚處?”師曰:“大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