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佛法兩字,直是難得。

    人有底不信自己佛事,唯憑少許古人影響,相似般若所知境界,定相法門,動即背覺合塵,黏将去,脫不得。

     或學者來,如印印泥,遞相印授。

    不唯自誤,亦乃誤他。

    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祇有一口劍。

     凡是來者,一一斬斷,使伊性命不存,見聞俱泯。

    卻向父母未生前與伊相見,見伊才向前便為斬斷。

     然則剛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

    莫有無罪底麼?也好與三十拄杖。

    ”上堂:“洞山門下,要行便行,要坐便坐。

     缽盂裡屙屎,淨瓶裡吐唾。

    執法修行,如牛拽磨。

    ”上堂:“洞山門下,有時和泥合水,有時壁立千仞。

     你諸方拟向和泥合水處見洞山,洞山且不在和泥合水處。

    拟向壁立千仞處見洞山,洞山且不在壁立千仞處。

     拟向一切處見洞山,洞山且不在一切處。

    你拟不要見洞山,鼻索又在洞山手裡。

     拟瞌睡也把鼻索一掣,祇見眼孔定動,又不相識也。

    不要你識洞山,但識得自己也得。

    ”上堂:“汾陽莫妄想,俱胝豎指頭。

    古今佛法事,到此一時休。

    休休,卻憶趙州勘婆子,不風流處也風流。

    ”拈拄杖曰:“為衆竭力。

    ”上堂:“頭陀石被莓苔裡,擲筆峰遭薜荔纏。

    羅漢院裡,一年度三個行者,歸宗寺裡參退吃茶。

    ”上堂:“師子不食雕殘,快鷹不打死兔。

    放出臨濟大龍,抽卻雲門一顧。

    ”拈起拄杖曰:“雲行雨施,三草二木。

    ”師崇甯改元,十月旦示疾,望乃愈,出道具散諸徒。

    翌日中夜,沐浴更衣趺坐。

    衆請說法,示偈及遺誡宗門大略,言卒而逝。

    火葬,焰成五色,白光上騰。

     煙所至處,皆設利。

    分骨塔于泐潭、新豐。

    雲居元佑禅師南康軍雲居真如院元佑禅師,信州王氏子。

    僧問:“如何是道林的旨?”師曰:“劄。

    ”曰:“随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師曰:“汝皮袋重多少?”曰:“高著眼看。

    ”師曰:“自領出去。

    ”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胡天雪壓玉麒麟。

    ”問:“如龜藏六時如何?”師曰:“文彩已彰。

    ”曰:“争柰處處無蹤迹。

    ” 師曰:“一任拖泥帶水。

    ”曰:“便與麼去時如何?”師曰:“果然。

    ”上堂:“過去諸如來,更不再勘。

     現在諸菩薩,放過即不可。

    去來修學人,謾他一點不得。

     所以教中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雖然如是,雲居門下,正是金屑落眼。

    ”上堂:“凡見聖見,春雲掣電。

    真說妄說,空花水月。

    翻憶長髭見石頭,解道紅爐一點雪。

    ”擊禅床,下座。

    上堂:“龜毛為箭,兔角為弓。

    那吒忿怒,射破虛空。

    虛空撲落,傾湫倒嶽。

    牆壁瓦礫放光明,歸依如來大圓覺。

    ”擊禅床,下座。

    上堂: “月色和雪白,松聲帶露寒。

    好個真消息,憑君子細看。

    黃龍先師和身放倒,還有人扶得起麼?祖祢不了,殃及兒孫。

    ” 擊禅床,下座。

    上堂:“一切聲是佛聲。

    ”以拂子擊禅床曰:“梵音深遠,令人樂聞。

    ”又曰:“一切色是佛色,”乃拈起拂子曰:“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已到之者,頂戴奉行。

     未到之者,應如是知,應如是信。

    ”擊禅床下座。

    今諸方三塔,師始創也。

     大沩懷秀禅師潭州大沩懷秀禅師,信州應氏子。

    僧問:“昔日沩山水牯牛,自從放去絕蹤由。

     今朝幸遇師登座,未審時人何處求?”師曰:“不得犯人苗稼。

    ”曰:“恁麼則頭角已分明。

    ”師曰:“空把山童贈鐵鞭。

    ” 黃檗惟勝禅師瑞州黃檗惟勝真覺禅師,潼川羅氏子。

    居講聚時,偶以扇勒窗棂有聲,忽憶教中道: “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因大悟,白本講。

    講令參問,師徑往黃龍。

    後因瑞州太守委龍遴選黃檗主人,龍集衆垂語曰:“鐘樓上念贊,床腳下種菜。

    若人道得,乃往住持。

    ”師出答曰:“猛虎當路坐。

    ”龍大悅,遂令師往。

     由是諸方宗仰之。

    上堂:“臨濟喝,德山棒,留與禅人作模範。

    歸宗磨,雪峰毬,此個門庭接上流。

     若是黃檗即不然,也無喝,也無棒,亦不推磨,亦不輥毬。

    前面是案山,背後是主山,寒卻你眼睛,拶破你面門。

    于此見得,得不退轉地。

    盡未來際,不向他求。

    若見不得,醍醐上味,翻成毒藥。

    ”上堂:“寂兮寥兮,蟾蜍皎皎下空谷。

    寬兮廓兮,曦光赫赫流四海。

    曹溪路上,剿絕人行。

    多子塔前,骈阗如市。

     直饒這裡薦得倜傥,分明未是衲僧活計。

    大丈夫漢,須是向黑暗獄中敲枷打鎖,餓鬼隊裡放火奪漿。

     推倒慈氏樓,拆卻空王殿。

    靈苗瑞草和根拔,滿地從教荊棘生。

    ” 佑聖法禅師隆興府佑聖法禅師,潮陽鄭氏子。

    晚見黃龍,深蒙印可。

    上堂: “此事如醫家驗病方,且雜毒滿腹,未易攻治,必瞑眩之藥,而後可瘳。

    就令徇意投之,适足狂惑,增其沈痼。

    求其已病,不亦左乎? 法堂前草深,于心無愧。

    ” 開元子琦禅師蕲州開元子琦禅師,泉州許氏子。

    依開元智讷,試經得度。

     精楞嚴、圓覺、棄谒翠岩真禅師,問佛法大意。

    真唾地曰:“這一滴落在甚麼處?”師扪膺曰:“學人今日脾疼。

    ”真解顔。

     辭參積翠,歲餘盡得其道。

    乘間侍翠,商榷古今。

    ﹝榷,原作“确”,據清藏本、續藏本改。

    ﹞适大雪,翠指曰:“斯可以一緻苕帚否?”師曰:“不能。

     然則天霁日出,雲物解駁,豈複有哉?知有底人,于一切言句如破竹,雖百節當迎刃而解,讵容聲于拟議乎?”一日,翠遣僧逆問:“老和尚三關語如何?”師厲聲曰:“你理會久遠時事作麼?”翠聞益奇之,于是名著叢席。

     翠殁,四祖演禅師命分座,室中垂語曰:“一人有口,道不得姓字為誰?”後傳至東林,總禅師歎曰:“琦首座如鐵山萬仞,卒難逗他語脈。

    ”未幾以開元為禅林,請師為第一世。

    上堂:“虛空無内外,事理有短長。

     順則成菩提,逆則成煩惱。

    燈籠常瞌睡,露柱亦懊惱。

    大道在目前,更于何處讨?”以拂子擊禅床。

    上堂: “四面亦無門,十方無壁落。

    頭髼松,耳卓朔,個個男兒大丈夫,何得無繩而自縛? 且道透脫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踏破草鞋赤腳走。

    ”僧問:“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微塵裡轉大法輪時如何?”師曰: “一步進一步。

    ”曰:“恁麼則朝到西天,暮歸唐土。

    ”﹝土,原作“上”,據清藏本、續藏本改。

    ﹞師曰:“作客不如歸家。

    ”曰:“久向道風,請師相見。

    ” 師曰:“雲月是同,溪山各異。

    ” 仰山行偉禅師袁州仰山行偉禅師,河朔人也。

    東京大佛寺受具,聽習圓覺,微有所疑。

    挈囊遊方,專扣祖意。

     至南禅師法席,六遷星序。

    一日扣請,尋被喝出。

    足拟跨門,頓省玄旨。

    出世仰山,道風大著。

    上堂: “大衆會麼?古今事掩不得,日用事藏不得,既藏掩不得,則日用現前。

    且問諸人,現前事作麼生?參。

    ” 上堂:“大衆見麼?開眼則普觀十方,合眼則包含萬有。

    不開不合,是何模樣?還見模樣麼? 久參高德,舉處便曉。

    後進初機,識取模樣。

    莫祇管貪睡,睡時眼見個甚麼? 若道不見,與死人何别? 直饒丹青處士,筆頭上畫出青山綠水、夾竹桃花,祇是相似模樣。

     設使石匠錐頭,鑽出群羊走獸,也祇是相似模樣。

    若是真模樣,任是處士石匠,無你下手處。

    諸人要見,須是著眼始得。

    ”﹝眼,原作“服”,據清藏本、續藏本改。

    ﹞良久曰: “廣則一線道,狹則一寸半。

    ”以拂子擊禅床。

    上堂:“鼓聲才動,大衆雲臻。

    諸人上觀,山僧下觑。

    上觀觀個甚麼? 下觑觑個甚麼?”良久曰:“對面不相識。

    ”上堂:“道不在聲色而不離聲色。

     凡一語一默,一動一靜,隐顯縱橫,無非佛事。

    日用現前,古今凝然,理何差互?”師自題其像曰:“吾真難邈,斑斑駁駁。

     拟欲安排,下筆便錯。

    ”示寂,阇維獲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連。

    塔于寺之東。

     福嚴慈感禅師南嶽福嚴慈感禅師,潼川杜氏子。

    上堂:“古佛心,祇如今。

     若不會,苦沈吟。

     秋雨微微,秋風飒飒,乍此乍彼,若為酬答。

    沙岸蘆花,青黃交雜。

    禅者何依?”良久曰:“劄。

    ”雲蓋守智禅師潭州雲蓋守智禅師,劍州陳氏子。

     遊方至豫章大甯,時法昌遇禅師韬藏西山,師聞其飽參,即之昌。

    問曰: “汝何所來?”師曰:“大甯。

    ”又問:“三門夜來倒,汝知麼?”師愕然,曰: “不知。

    ”昌曰: “吳中石佛,大有人不曾得見。

    ”師惘然,即展拜。

    昌使谒翠岩真禅師。

    雖久之無省,且不舍寸陰。

     及谒黃龍于積翠,始盡所疑。

    後首衆石霜,遂開法道吾,徒雲蓋。

    僧問: “有一無弦琴,不是世間木。

     今朝負上來,請師彈一曲。

    ”師拊膝一下,僧曰:“金風飒飒和清韻,請師方便再垂音。

    ”師曰:“陝府出鐵牛。

    ”上堂:“緊峭離水靴,踏破湖湘月。

    手把鐵蒺蔾,打啐龍虎穴,翻身倒上樹,始見無生滅。

     卻笑老瞿昙,彈指超彌勒。

    ”上堂:“昨日高山看釣魚,步行騎馬失卻驢。

     有人拾得駱駝去,重賞千金一也無。

     若向這裡薦得,不著還草鞋錢。

    ”上堂,舉趙州問:“僧向甚麼處去?”曰:“摘茶去。

    ”州曰:“閑。

    ”師曰: “道著不著,何處摸索。

    背後龍鱗,面前驢腳。

    翻身筋鬥,孤雲野鶴。

    阿呵呵。

    ”示衆:“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雖然先聖恁麼道,且作個模子搭卻。

    若也出不得,祇抱得古人底。

    若也出得,方有少分相應。

     雲蓋則不然,騎駿馬,繞須彌,過山尋蟻迹,能有幾人知?” 師居院之東堂,政和辛卯,死心謝事黃龍,由湖南入山奉觐,日已夕矣,侍僧通谒,師曳履,且行且語曰:“将燭來,看其面目何似生?而緻名喧宇宙。

    ” 死心亦絕叫:“把近前來,我要照是真師叔,是假師叔?”師即當胸敺一拳,死心曰:“卻是真個。

    ” 遂作禮,賓主相得歡甚。

    及死心複領黃龍,至政和甲午示寂時,師住開福得訃,上堂: “法門不幸法幢摧,五蘊山中化作灰。

    昨夜泥牛通一線,黃龍從此入輪回。

    ” 玄沙合文禅師福州玄沙合文明慧禅師,僧問:“如何是道?”師曰:“私通車馬。

    ”僧進一步,師曰:“官不容針。

    ” 建隆昭慶禅師楊州建隆院昭慶禅師,上堂:“始見新歲倏忽,早是二月初一。

     天氣和融,拟舉個時節因緣與諸人商量,卻被帝釋梵王在門外柳眼中努出頭來,先說偈言: 褭褭揚輕絮,且逐風來去,相次走綿毬,休言道我絮。

    當時撞著阿修羅,把住雲,任你絮,忽逢西風吹渭水。

    落葉滿長安一句作麼生道? 于是帝釋縮頭入柳眼中。

    ”良久曰:“參。

    ” 報本慧元禅師安吉州報本慧元禅師,潮州倪氏子。

    十九為大僧,遍曆叢席。

     于黃龍三關語下悟入。

    住後,僧問: “諸佛不出世,達磨不西來,正當恁麼時,未審來不來?”師曰:“撞著你鼻孔。

    ”上堂: “白雲消散,紅日東升,仰面看天,低頭觑地。

    東西南北,一任觀光。

    達磨眼睛,鬥量不盡。

    演若何曾認影,善财不往南方。

     衲僧鼻孔遼天,到此一時穿卻。

    ”僧出禮拜,曰:“學人有一問,和尚還答否。

    ”師曰:“昨日答汝了也。

    ”曰: “今日作麼生?”師曰:“明日來。

    ”上堂,僧問:“諸佛所說法,種種皆方便,是否?”師曰:“是。

    ”曰: “為甚麼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師曰:“且莫錯會。

    ”僧以坐具一畫,師喝曰:“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今之學者,方見道不可以言宣,便拟絕慮忘緣,杜塞視聽。

    如斯見解,未有自在分。

    諸人要會寂滅相麼? 出門不見一纖毫,滿目白雲與青嶂。

    ”師坐而不卧,餘三十年。

    示寂,塔全身于岘山。

    隆慶慶閑禅師吉州仁山隆慶院慶閑禅師,福州卓氏子。

    母夢胡僧授以明珠,吞之而娠。

    及生,白光照室。

     幼不近酒胾。

    年十一棄俗,十七得度,二十遍參。

    後谒黃龍于黃檗。

    龍問:“甚處來?”師曰:“百丈。

    ”曰: “幾時離彼?”師曰:“正月十三。

    ”龍曰:“腳跟好痛與三十棒。

    ”師曰:“非但三十棒。

    ”龍喝曰: “許多時行腳,無點氣息。

    ”師曰:“百千諸佛,亦乃如是。

    ”曰:“汝與麼來,何曾有纖毫到諸佛境界?”師曰: “諸佛未必到慶閑境界。

    ”龍問:“如何是汝生緣處?”師曰:“早晨吃白粥,如今又覺饑。

    ”問:“我手何似佛手?”師曰: “月下弄琵琶。

    ”問:“我腳何似驢腳?”師曰:“鹭鸶立雪非同色。

    ”龍嗟咨而視曰: “汝剃除須發,當為何事?”師曰:“祇要無事。

    ”曰:“與麼則數聲清磬是非外,一個閑人天地間也。

    ”師曰:“是何言欤?”曰: “靈利衲子。

    ”師曰:“也不消得。

    ”龍曰:“此間有辯上座者,汝著精彩。

    ”師曰:“他有甚長處?”曰: “他拊汝背一下又如何?”師曰:“作甚麼?”曰:“他展兩手。

    ”師曰: “甚處學這虛頭來?”龍大笑。

    師卻展兩手,龍喝之。

    又問:“松松,兩人共一碗作麼生會?”師曰:“百雜碎。

    ”曰:“盡大地是個須彌山,撮來掌中。

     汝又作麼生會?”師曰:“兩重公案。

    ”曰:“這裡從汝胡言漢語,若到同安,如何過得?” ﹝時英邵武在同安作首座,師欲往見之。

    ﹞師曰:“渠也須到這個田地始得。

    ”曰:“忽被渠指火爐曰:“這個是黑漆火爐,那個是黑漆香卓?甚處是不到處?””師曰:“慶閑面前,且從恁麼說話,若是别人,笑和尚去。

    ”龍拍一拍,師便喝。

     明日同看僧堂,曰:“好僧堂。

    ”師曰:“極好工夫。

    ”曰:“好在甚處?” 師曰:“一梁拄一柱。

    ”曰:“此未是好處。

    ”師曰: “和尚又作麼生?”龍以手指曰:“這柱得與麼圓?那枋得與麼匾?”師曰: “人天大善知識,須是和尚始得。

    ”即趨去。

    明日侍立,龍問:“得坐披衣,向後如何施設?”師曰:“遇方即方,遇圓即圓。

    ”曰: “汝與麼說話,猶帶唇齒在。

    ”師曰:“慶閑即與麼,和尚作麼生?”曰:“近前來,為汝說。

    ”師拊掌曰:“三十年用底,今朝捉敗。

    ”龍大笑曰:“一等是精靈。

    ”師拂袖而去。

    由是學者争歸之。

    廬陵太守張公鑒請居隆慶。

     僧問:“鋪席新開,不可放過。

    ”師曰:“記取話頭。

    ”曰:“請師高著眼。

    ”師曰:“蹉過了也。

    ”室中垂問曰: “祖師心印,篆作何文?諸佛本源,深之多少?”又曰: “十二時中,上來下去,開單展缽,此是五蘊敗壞之身,那個是清淨法身?”又曰:“不用指東畫西,實地上道将一句來。

    ”又曰: “十二時中,著衣吃飯,承甚麼人恩力?”又曰:“魚行水濁,鳥飛毛落。

     亮座主一入西山,為甚麼杳無消息?” 師居隆慶未期年,鐘陵太守王公韶請居龍泉,不逾年以病求去。

    廬陵道俗,舟載而歸,居隆慶之東堂,事之益笃。

    元豐四年三月七日,将示寂,遺偈曰:“露質浮世,奄質浮滅。

    五十三歲,六七八月。

    南嶽天台,松風澗雪。

     珍重知音,紅爐優缽。

    ”泊然坐逝,俾畫工就寫其真,首忽自舉,次日仍平視。

     阇維日,雲起風作,飛瓦折木,煙氣所至,東西南北四十裡。

    凡草木沙礫之間,皆得舍利如金色,計其所獲幾數斛。

     閱世五十五,坐夏三十六。

    初,蘇子由欲為作記,而疑其事,方卧痁,夢有呵者曰:“閑師事何疑哉!疑即病矣。

    ” 子由夢中作數百言,其銘略曰:“稽首三界尊,閑師不止此。

    憫世狹劣故,聊示其小者。

    ”子由其知言哉。

     三祖法宗禅師舒州三祖山法宗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吃鹽添得渴。

    ”問:“如何是道?”師曰: “十裡雙牌,五裡單堠。

    ”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少避長,賤避貴。

    ”問:“如何是善知識所為底心?”師曰: “十字街頭一片磚。

    ”曰:“如何是十字街頭一片磚?”師曰:“不知。

    ” 曰:“既不知,卻恁麼說?”師曰: “無人踏著。

    ”上堂:“五五二十五,時人盡解數。

    倒拈第二籌,茫茫者無據。

    為甚麼無據,愛他一縷,失卻一端。

    ”上堂:“明晃晃,活鱍鱍,十方世界一毫末,抛向面前知不知,莫向意根上拈掇。

    ”拍一拍。

    上堂: “架梯可以攀高,雖升而不能達河漢。

    鑄鍬可以掘鑿,雖利而不能到風輪。

     其器者費功,其謀者益妄。

     不如歸家坐,免使走塵壤。

    大衆,那個是塵壤祖佛禅道?” 泐潭洪英禅師隆興府泐潭洪英禅師,邵武陳氏子。

    幼穎邁,一目五行。

    長棄儒得度,訪道曹山,依雅禅師。

     久之,辭登雲居,眷其勝絕,殆終于此山。

    因閱華嚴十明論,乃澄宗要。

    即詣黃檗南禅師席,檗與語達旦。

     曰:“荷擔大法,盡在爾躬,厚自愛。

    ”所至議論奪席。

    晚遊西山,與勝首座栖雙嶺,後開法石門。

    久之遷泐潭。

    僧問:“逢場作戲時如何?”師曰:“紅爐爆出鐵烏龜。

    ”曰: “當軒布鼓師親擊,百尺竿頭事若何?” 師曰:“山僧不作這活計。

    ”僧拟議,師曰:“不唧漢。

    ”又僧禮拜起,便垂下袈裟角,曰: “脫衣卸甲時如何?”師曰:“喜得狼煙息,弓弰壁上懸。

    ”僧卻攬上袈裟,曰:“重整衣甲時如何?”師曰: “不到烏江畔,知君未肯休。

    ”僧便喝,師曰:“驚殺我!”僧拍一拍,師曰:“也是死中得活。

    ”僧禮拜。

    師曰: “将謂是收燕破趙之才,元來是販私鹽賊。

    ”問:“臨濟栽松即不問,百丈開田事若何?”師曰:“深著鉏頭。

    ”曰:“古人猶在。

    ”師曰:“更添鉏頭。

    ”僧禮拜,師扣禅床一下,乃曰:“問也無窮,答也無盡。

    問答去來,于道轉遠。

     何故?況為此事,直饒棒頭薦得,不是丈夫。

    喝下承當,未為達士。

    那堪更向言中取則,句裡馳求。

     語路尖新,機鋒捷疾,如斯見解,盡是埋沒宗旨,玷污先賢。

    于吾祖道,何曾夢見? 祇如我佛如來,臨般涅槃,乃雲吾有正法眼藏,槃妙心,付囑摩诃大迦葉。

     迦葉遂付阿難,暨商那和修優波鞠多。

     諸祖相繼,至于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語言,豈不是先聖方便之道?自是當人不信,卻自迷頭認影,奔逐狂途,緻使竮流浪生死。

     諸禅德,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到自己腳跟下,褫剝究竟将來,可謂洞門豁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