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照慧慈禅師,僧問:“了然無所得,為甚麼天高地闊?”師曰:“窄。
”上堂: “若論此事,眨上眉毛,早是蹉過。
那堪進步向前,更要山僧說破。
而今說破了也,還會麼?昨日雨,今日晴。
” 法雨慧源禅師臨安府法雨慧源禅師,僧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曰: “梁王不識。
”曰:“如何是末後一句?”師曰: “達磨渡江。
” 崇德智澄禅師秀州崇德智澄禅師,上堂:“觌面相呈,更無餘事。
若也如此,豈不俊哉! 山僧蓋不得已曲為諸人,若向衲僧面前,一點也著不得。
諸禅德,且道衲僧面前說個甚麼即得?”良久曰: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 栖隐有評禅師泉州栖隐有評禅師,僧問:“如何是平常道?”師曰:“和尚合掌,道士擎拳。
”問: “十二時中如何趣向?”師曰:“著衣吃飯。
”曰:“别還有事也無?”師曰:“有。
”曰:“如何即是?”師曰:“齋餘更請一瓯茶。
” 定慧雲禅師平江府定慧雲禅師,僧問:“如何是為人一句?”師曰:“見之不取。
”曰:“學人未曉。
”師曰: “思之千裡。
” 大同旺禅師建甯府乾符大同院旺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入市烏龜。
”曰:“意旨如何?”師曰: “得縮頭時且縮頭。
” 鐵佛因禅師無為軍鐵佛因禅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一尋寒木自為鄰,三事秋雲更誰識?”曰: “和尚家風蒙指示,為人消息又如何?”師曰:“新月有圓夜,人心無滿時。
” 報本法存禅師安吉州報本法存禅師,錢塘陸氏子。
僧問:“無味之談,塞斷入口。
作麼生是塞斷人口底句?” 師便打。
僧曰:“恁麼則一句流通,天人聳耳。
”師曰:“祇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
”曰:“專為流通。
”師曰: “一任亂道。
”在天衣受請,上堂曰:“吳江聖壽見召住持,進退不遑,且随緣分。
此皆堂頭和尚,提耳訓育,終始獎論。
若據今日,正令當行,便好一棒打殺,那堪更容立在座前。
雖然如是,養子方見父慈。
”開聖栖禅師和州開聖院栖禅師,開堂垂語曰:“選佛場開人天普會。
莫有久曆覺場,罷參禅客,出來相見。
”時有僧出,師曰:“作家!作家!”僧曰:“莫著忙。
”師曰:“元來不是作家!”僧提起坐具,曰:“看!看! 摩竭陀國,親行此令。
”師曰:“祇今作麼生?”僧禮拜。
師曰:“龍頭蛇尾。
”問: “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學人上來,乞師一接。
”師曰:“不接。
”曰:“為甚麼不接?”師曰:“為你東西不辨,南北不分。
”曰: “将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
”師曰:“蘇嚧蘇嚧。
”問:“如何是道?”師曰:“放汝三十棒。
”曰:“為甚麼如此?”師曰: “殺人可恕,無禮難容。
”上堂,拈拄杖曰:“大衆,急著眼看須彌山,畫一畫百雜碎,南贍部洲打一棒,東傾西側,不免且收在開聖手中,教伊出氣不得。
”卓一下。
衡山惟禮禅師福州衡山惟禮禅師,上堂:“若論此事,直下難明。
三賢罔測,十聖不知。
到這裡須高提祖令,橫按镆。
佛尚不存,纖塵何立?直教須彌粉碎,大海焦枯,放一線道與諸人商量。
且道商量個甚麼?” 良久曰:“鹽貴米賤。
” 顯明善孜禅師臨安府北山顯明善孜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九年空面壁,又西歸。
”曰: “為甚麼如此?”師曰:“美食不中飽人餐。
”問:“如何是無情說法?” 師曰:“燈籠挂露柱。
”曰:“甚麼人得聞?” 師曰:“牆壁有耳。
”啟霞惠安禅師明州啟霞思安禅師,僧問:“諸佛出世,蓋為群生。
和尚出世,當為何人?”師曰:“不為阇黎。
”曰: “恁麼,則潭深波浪靜,學廣語聲低。
”師曰:“捧上不成龍。
” 雲門靈侃禅師越州雲門靈侃禅師,僧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佛殿裡燒香。
”曰:“學人不會。
”師曰: “三門頭合掌。
”上堂:“塵勞未破,觸境千差。
心鑒圓明,絲毫不立。
靈光皎皎,獨露現前。
今古兩忘,聖凡路絕。
到這裡始能卷舒自在,應用無虧,出沒往還,人間天上。
大衆,雖然如是,忽被人把住,問你道拄杖子向甚麼處著?又如何祇對?還有人道得麼?出來道看。
”衆無對。
乃拍禅床,下座。
太平元坦禅師天台太平元坦禅師,上堂:“是法無宗,随緣建立。
聲色動靜,不昧見聞。
舉用千差,如鐘待扣。
于此薦得,且随時著衣吃飯。
若是德山臨濟,更須打草鞋行腳。
參!” 佛日文祖禅師臨安府佛日文祖禅師,僧問:“峭峻之機,請師垂示。
”師曰:“十字街頭八字立。
”曰: “祇如大洋海底行船,須彌山上走馬,又作麼生?”師曰:“烏龜向火。
” 曰:“恁麼則能騎虎頭,善把虎尾。
” 師以拄杖點一下,曰:“禮拜著。
”望仙宗禅師沂州望仙山宗禅師,僧問:“四時八節即不問,平常一句事如何?”師曰:“禾山打鼓。
”曰: “莫是學人著力處也無?”師曰:“歸宗拽石。
”僧無語。
師曰:“真個衲僧。
”上堂: “南台烏藥,北海天麻,新羅附子,辰錦朱砂。
”良久曰:“大衆會麼?” 久立。
上堂:“你等諸人,還肯放下麼?若不放下,且擔取去。
” 便下座。
五峰用機禅師瑞州五峰淨覺院用機禅師,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十字街頭踏不著。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 師曰:“且緩緩!”上堂:“清平過水,投子賣油。
一年三百六十日,不須頻向數中求。
” 以拂擊禅床,下座。
佛足處祥禅師無為軍佛足處祥禅師,僧問:“如何是般若體?”師曰:“琉璃殿裡隐寒燈。
”曰:“如何是般若用?” 師曰:“活卓卓地。
”問:“一色無變異,喚作靈地白牛,還端的也無?” 師曰:“頭角生也。
”曰: “頭角未生時如何?”師曰:“不要犯人苗稼。
” 明因慧赟禅師平江府明因慧赟禅師,上堂,橫按拄杖曰: “若恁麼去,直得天無二日,國無二王,釋迦老子,飲氣吞聲。
一大藏教,如蟲蝕木。
設使鑽仰不及,正是無孔鐵錘。
假饒信手拈來,也是殘羹馊飯。
一時吐卻,方有少分相應,更乃堕在空亡,依舊是鬼家活計。
要會麼?雨後始知山色翠,事難方見丈夫心。
” 卓拄杖,下座。
西台其辯禅師興化軍西台其辯禅師,上堂,舉臨濟無位真人語,乃召大衆曰: “臨濟老漢,尋常一條脊梁硬似鐵,及乎到這裡,大似日中迷路,眼見空花,直饒道無位真人是乾屎橛,正是泥龜曳尾。
其僧祇知季夏極熱,不知仲冬嚴寒。
若據當時,合著得甚麼語,塞斷天下人舌頭。
西台祇恁麼休去,又乃眼不見為淨。
不免出一隻手,狼藉去也。
臨濟一擔,西台一堆,一擔一堆,分付阿誰? 從教撒向諸方去,笑殺當年老古錐。
”侍郎楊傑居士禮部楊傑居士,字次公,号無為,曆參諸名宿,晚從天衣遊。
衣每引老龐機語,令研究深造。
後奉祠泰山,一日雞一鳴,睹日如盤湧。
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須婚,女長須嫁。
讨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
”書以寄衣,衣稱善。
後會芙蓉楷禅師,公曰: “與師相别幾年?”蓉曰: “七年。
”公曰:“學道來,參禅來?”蓉曰:“不打這鼓笛。
”公曰: “恁麼則空遊山水,百無所能也。
”蓉曰: “别來未久,善能高鑒。
”公大笑。
公有辭世偈曰:“無一可戀,無一可舍。
太虛空中,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西方極樂。
”稱心倧禅師法嗣慧日堯禅師彭州慧日堯禅師,僧問:“古者道,我有一句,待無舌人解語,卻向汝道,未審意旨如何?”師曰: “無影樹下好商量。
”僧禮拜,師曰:“瓦解冰消。
” 報本蘭禅師法嗣中際可遵禅師福州中際可遵禅師,上堂:“咄咄咄!井底啾啾是何物?直饒三千大千,也祇是個鬼窟。
咄!” 上堂:“昨夜四更起來,呵呵大笑不歇。
幸然好一覺睡,霜鐘撞作兩橛。
” 上堂: “禾山普化忽颠狂,打鼓搖鈴戲一場。
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風大作好乘涼。
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滄海月明何處去,廣寒金殿白銀床。
咄!”上堂:“八萬四千深法門,門門有路超乾坤。
如何個個踏不著? 祇為蜈蚣太多腳。
不唯多腳亦多口,釘觜鐵舌徒增醜。
拈椎豎拂泥洗泥,揚眉瞬目籠中雞。
要知佛祖不到處,門掩落花春鳥啼。
” 法明上座邢州開元法明上座,依報本未久,深得法忍。
後歸裡事落魄,多嗜酒呼盧。
每大醉唱柳詞數阕,日以為常。
鄉民侮之,召齋則拒,召飲則從。
如是者十餘年。
鹹指曰“醉和尚”。
一日謂寺衆曰: “吾明旦當行,汝等無他往。
”衆竊笑之。
翌晨,攝衣就座,大呼曰:“吾去矣,聽吾一偈。
”衆聞奔視,師乃曰: “平生醉裡颠蹶,醉裡卻有分别。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言訖寂然,撼之已委蛻矣。
稱心明禅師法嗣上藍光寂禅師洪州上藍院光寂禅師,上堂,橫按拄杖,召大衆曰:“還識上藍老漢麼? 眼似木突,口如匾擔,無問精粗,不知鹹淡。
與麼住持,百千過犯。
諸禅德,還有為山僧忏悔底麼?”良久曰:“氣急殺人!” 卓拄杖,下座。
廣因要禅師法嗣妙峰如璨禅師福州妙峰如璨禅師,上堂:“今朝是如來降生之節,天下缁流,莫不以香湯灌沐,共報洪恩。
為甚麼教中卻道,如來者無所從來?既是無所從來,不知降生底是誰?試請道看。
若道得,其恩自報。
若道不得,明年四月八,還是蓦頭澆。
” 雲居元禅師法嗣百丈淨悟禅師臨安府百丈慶善院淨悟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問誰?”曰:“特問和尚。
”師曰: “鹞子過新羅。
”上堂:“說則搖唇,行則動腳。
直饒不說不行時,錯! 錯!”拍禅床下座。
善權慧泰禅師常州善權慧泰禅師,上堂:“諸佛出世,廣演三乘。
達磨西來,密傳大事。
上根之者,言下頓超。
中下之流,須當漸次,發明心地。
或一言唱道,或三句敷揚,或善巧應機,遂成多義。
撮其樞要,總是空花。
一句窮源,沉埋祖道。
敢問諸人,作麼生是依時及節底句?”良久曰: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參!” 崇福德基禅師饒州崇福德基禅師,上堂:“若于這裡會得,便能入一佛國,坐一道場。
水鳥樹林,共談斯要。
栖台殿閣,同演真乘。
續千聖不盡之燈,照八面無私之焰。
所以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還有知音者麼?” 良久曰:“水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 寶林懷吉禅師婺州寶林懷吉真覺禅師,上堂:“善慧遺風五百年,雲黃山色祇依然。
而今祖令重行也,一句流通遍大千。
大衆且道,是甚麼句?莫是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随波逐浪底麼?吽!有甚交涉。
自從有佛祖已來,未曾動著,今日不可漏洩真機去也。
”顧視大衆曰:“若到諸方,不得錯舉。
” 資福宗誘禅師洪州資福宗誘禅師,上堂:“龍泉今日與諸人說些葛藤。
”良久曰:“枝蔓上更生枝蔓。
” 智海逸禅師法嗣黃檗志因禅師瑞州黃檗志因禅師,僧問:“如何是得力句?” 師曰:“腳。
”曰:“學人不會。
”師曰:“一步進一步。
” 上堂:“四十九年說,恩潤禽魚。
十萬途程來,警悟人天。
這二老漢,各人好與三十棒。
何故? 一個說長說短,一個胡言漢語。
雖然如是,且放過一著。
” 大中德隆禅師福州大中德隆海印禅師,上堂:“法無異法,道無别道。
時時逢見釋迦,處處撞著達磨。
放步即交肩,開口即咬破。
不咬破,大小大。
”上堂:“夫欲智拔,先須定動。
”卓拄杖曰:“唵蘇嚧、唎娑婆诃。
”歸堂吃茶。
上堂:“觸境無滞底,為甚麼擡頭不起?田地穩密底,為甚麼下腳不得?譬如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乃曰:“門!樊哙踏開真主出,巨靈擡手錦鱗噴。
參!”上堂:“平旦寅曉何人,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
月裡麒麟看北鬥,向陽椑子一邊青。
”簽判劉經臣居士簽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
少以逸才登仕版,于佛法未之信。
年三十二,會東林照覺總禅師與語,啟迪之,乃敬服,因醉心祖道。
既而抵京師,谒慧林沖禅師,于僧問雪窦:“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 “千峰寒色”,語下有省。
歲餘官雒幕,就參韶山杲禅師,将去任,辭韶山。
山囑曰: “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
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
若收拾不得,則有不甯之疾,成失心之患矣。
”未幾複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禅師,請問因緣,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
你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覺知。
向外馳求,轉疏轉遠。
”公益疑不解。
一夕入室,海舉傳燈所截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之語問之。
公不能對。
疑甚,遂歸就寝,熟睡至五鼓,覺來方追念問,見種種異相,表裡通徹,六根震動,天地回旋,如雲開月現,喜不自勝。
忽憶韶山臨别所囑之言,姑抑之。
逗明趨智海,悉以所得告,海為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
”公曰:“莫要踐履否?” 海厲聲曰:“這個是甚麼事,卻說踐履?”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八首,及著明道谕儒篇以警世。
詞曰: “明道在乎見性。
餘之所悟者,見性而已。
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楊子曰: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
”有見于此,則能明乎道矣。
當知道不遠人,人之于道,猶魚之于水,未嘗須臾離也。
唯其迷己逐物,故終身由之而不知。
佛曰大覺,儒曰先覺,蓋覺此耳。
昔人有言曰,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
又曰,大道祇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
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倒鎮相随,語默同居止。
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此佛者之語道為最親者。
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
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後也。
取之左右逢其原也。
此儒者之語道最迩者。
奈何此道唯可心傳,不立文字。
故世尊拈花而妙心傳于迦葉,達磨面壁而宗旨付于神光。
六葉既敷,千花競秀。
分宗列派,各有門庭。
故或瞬目揚眉,擎拳舉指。
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
或持義張弓,輥毬舞笏。
或拽石般土,打鼓吹毛。
或一默一言,一籲一笑。
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為人。
然祇為太親,故人多罔措。
瞥然見者,不隔絲毫。
其或沉吟,迢迢萬裡。
欲明道者,宜無忽焉。
祖祖相傳,至今不絕。
真得吾儒所謂忿而不發,開而弗違者矣。
餘之有得,實在此門。
反思吾儒,自有其道。
良哉孔子之言! 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凡若此者,皆合宗門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機。
然而孔子之道,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
孟子既沒。
不得其傳,而所以傳于世者,特文字耳。
故餘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
幸餘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思,口之所談,手足之所運動,無非妙者,得之既久,日益見前。
每以與人,人不能受。
然後知其妙道果不可以文字傳也。
嗚呼!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
餘既得之矣,誰其似之乎?終餘之身而有其人邪?無其人邪?所不可得而知也。
故為記頌歌語,以流播其事,而又著此篇,以谕吾徒雲。
”青原下十二世蔣山泉禅師法嗣清獻趙抃居士清獻公趙抃居士﹝抃,原作“撲”,據本書目錄及宋史趙抃傳改。
﹞,字悅道,年四十餘,擯去聲色,系心宗教。
會佛慧來居衢之南禅,公日親之,慧未嘗容措一詞。
後典青州,政事之餘,多宴坐。
忽大雷震驚,即契悟作偈曰: “默坐公堂虛隐幾,心源不動湛如水。
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
” 慧開笑曰:“趙悅道撞彩耳。
” 富鄭公初于宗門,未有所趣,公勉之書曰: “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德如是之盛,福壽康甯如是之備,退休閑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
能專誠求所證悟,則他日為門下賀也。
” 公年七十有二,以太子少保緻仕而歸。
親舊裡民,遇之如故。
作高齋以自适,題偈見意曰: “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
世人欲識高齋老,祇是柯村趙四郎。
” 複曰:“切忌錯認。
”臨薨遺佛慧書曰: “非師平日警誨,至此必不得力矣。
”慧悼以偈曰:“仕也邦為瑞,歸欤世作程。
人間金粟去,天上玉樓成。
慧劍無纖缺,冰壸徹底清。
春風濲水路,孤月照雲明。
”慧林本禅師法嗣法雲善本禅師東京法雲善本大通禅師,族董氏,漢仲舒之裔也。
大父琪,父溫,皆官于颍,遂為颍人。
母無子,禱白衣大士,乃得師。
及長,博極群書,然清修無仕宦意。
嘉佑八年,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選經得度,習毗尼。
東遊至姑蘇,禮圓照于瑞光。
照特顧之,于是契旨,經五稔,益跻微奧。
照令依圓通秀,師去又盡其要。
元豐七年,渡淮,留太守岩。
久之出住雙林,遷淨慈,尋被旨徙法雲。
僧問: “寶塔元無縫,如何指示人?”師曰:“煙霞生背面,星月繞檐楹。
”曰: “如何是塔中人?”師曰:“竟日不知清世事,長年占斷白雲鄉。
”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 “太無厭生。
”問:“若論此事,譬如兩家著。
學人上來,請師一著。
”師曰:“早見輸了也。
”僧曰:“錯。
”師曰: “是。
”僧曰:“進前無路也。
”師卓拄杖一下,曰: “争奈這個何!”僧曰:“祇如黑白未分時,又作麼生?”師曰:“且饒一著。
”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師曰:“險。
”曰:“便恁麼去又作麼生?”師曰:“百雜碎。
”問:“九夏賞勞即不問,從今向去事如何?”師曰:“光剃頭,淨洗缽。
”曰:“謝師指示。
”師曰:“滴水難消。
”上堂: “上不見天,下不見地。
逼塞虛空,無處回避。
為君明破即不中,且向南山看鼈鼻。
”擲拄杖下座。
金山善甯禅師鎮江府金山善甯法印禅師,僧問:“天皇也恁麼道,龍潭也恁麼道,未審和尚作麼生道?”師曰: “手握白玉鞭,骊珠盡擊碎。
”曰:“退身有分。
”師曰:“知過必改。
”上堂,顧視大衆曰: “古人道,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身覺觸,在意攀緣。
雖然如是,祇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
若是金山即不然,有眼觑不見,有耳聽不聞,有鼻不知香,有舌不談論,有身不覺觸,有意絕攀緣。
一念相應,六根解脫。
敢問諸禅德,且道與前來是同是别?莫有具眼底衲僧,出來通個消息。
若無,複為諸人重重注破。
放開則私通車馬,捏聚則毫末不存。
若是飽戰作家,一任是非貶剝。
” 資壽岩禅師壽州資壽院圓澄岩禅師,僧問:“大藏經中還有奇特事也無?” 師曰:“祇恐汝不信。
”曰: “如何即是?”師曰:“黑底是墨,黃底是紙。
”曰:“謝師答話。
”師曰: “領取鈎頭意,莫認定盤星。
”上堂: “雲生谷口,月滿長川。
樵父斫深雲,漁翁釣沙島。
到這裡,便是吳道子張僧繇,無你下手處。
”良久曰: “歸堂問取聖僧。
參!”上堂:“乾坤肅靜,海晏河清。
風不鳴條,兩不破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這個是世間法,作麼生是佛法?”良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 本覺守一禅師秀州本覺寺守一法真禅師,江陰沈氏子。
僧問:“如何是句中玄?”師曰:“昆侖騎象藕絲牽。
”曰: “如何是體中玄。
”師曰:“影浸寒潭月在天。
”曰:“如何是玄中玄?” 師曰:“長連床上帶刀眠。
”曰: “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放下著。
”上堂,舉拂子曰:“三世諸佛,六代祖師,總在這裡,還見麼? 見汝不相當。
”又為說法雲:“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還聞麼?汝又不惺惺,一時卻往上方香積世界去也。
” 拂子曰:“退後退後,突著你眼睛。
”上堂:“折半列三,人人道得。
去一拈七,亦要商量。
正當今日,雲門道底不要别,作麼生露得個消息?”良久曰:“日月易流。
”投子修颙禅師舒州投子修颙證悟禅師,僧問:“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為甚麼趙州三等接人?”師曰: “入水見長人。
”曰:“争奈學人未會。
”師曰:“喚不回頭争奈何!”上堂:“楞伽峰頂,誰能措足? 少室岩前,水洩不通。
正當恁麼時,黃頭老子張得口,碧眼胡僧開得眼。
雖然如是,事無一向。
先聖幸有第二義門,足可共諸人東說西說。
所以道春生夏長,秋落冬枯,四時遷改,輪轉長途。
愚者心生彼此,達者一味無殊。
” 良久曰:“陝府鐵牛吞大像,嘉州佛向藕絲藏。
”上堂:“巍巍少室,永鎮群峰。
有時雲中捧出,有時霧罩無蹤。
有時突在目前,有口道不得,被人喚作壁觀胡僧。
諸仁者作麼生免得此過?休!休!不如且持課。
”良久曰:“一元和,二佛陀,三釋迦。
自餘是甚碗跶丘。
參!”地藏守恩禅師福州地藏守恩禅師,本州丘氏子。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 “晝眠無益。
”﹝晝,原誤作“畫”,今改。
﹞曰:“意旨如何?” 師曰:“早起甚長。
”問:“如何是西來祖意?”師曰:“風吹滿面塵。
” 上堂,豎起拳曰:“或時為拳。
”複開曰: “或時為掌。
若遇衲僧有功者賞。
”遂放下曰:“直是土曠人稀,相逢者少。
”上堂:“雨後鸠鳴,山前麥熟。
何處牧童兒,騎牛笑相逐。
莫把短笛橫吹,風前一曲兩曲。
參!”上堂: “山僧今日略通一線,不用孤疑,麥中有面。
”上堂,拈拄杖擊禅床一下,曰:“有智若聞,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三十年後,不得道山僧今日上堂,祇念法華經。
參!”上堂:“衲僧現前三昧,釋迦老子不會。
住世四十九年,說得天花亂墜。
争似饑餐渴飲,展腳堂中打睡。
”上堂: “諸人知處,山僧盡知。
山僧知處,諸人不知。
今日不免布施諸人。
”良久曰:“頭上是天,腳下是地。
參!”靈曜良禅師衢州靈曜寺良佛慈禅師﹝音辯﹞,饒州吳氏子。
清獻趙公命開法于越州福果、衢州超化、海會、靈曜四刹。
僧問:“三變禅林,四回出世,于和尚分上,成得甚麼邊事?”師曰:“缽盂口向天。
”曰:“三十年來關捩子,而今流落五湖傳。
”師曰:“那個是山僧關捩子?”曰: “一言超影象,不墜古人風。
”師曰: “惜取眉毛。
”上堂:“不知時分之延促,不知日月之大小,灰頭土面,且與麼過。
山僧每遇月朔,特地鬥釘家風,抑揚問答,一場笑具。
雖然如是,因風撒土,借水獻花。
有個葛藤露布,與諸人共相解摘看。
” 蓦拈拄杖擊香台,曰:“參堂去。
” 香山延泳禅師
”上堂: “若論此事,眨上眉毛,早是蹉過。
那堪進步向前,更要山僧說破。
而今說破了也,還會麼?昨日雨,今日晴。
” 法雨慧源禅師臨安府法雨慧源禅師,僧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曰: “梁王不識。
”曰:“如何是末後一句?”師曰: “達磨渡江。
” 崇德智澄禅師秀州崇德智澄禅師,上堂:“觌面相呈,更無餘事。
若也如此,豈不俊哉! 山僧蓋不得已曲為諸人,若向衲僧面前,一點也著不得。
諸禅德,且道衲僧面前說個甚麼即得?”良久曰: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 栖隐有評禅師泉州栖隐有評禅師,僧問:“如何是平常道?”師曰:“和尚合掌,道士擎拳。
”問: “十二時中如何趣向?”師曰:“著衣吃飯。
”曰:“别還有事也無?”師曰:“有。
”曰:“如何即是?”師曰:“齋餘更請一瓯茶。
” 定慧雲禅師平江府定慧雲禅師,僧問:“如何是為人一句?”師曰:“見之不取。
”曰:“學人未曉。
”師曰: “思之千裡。
” 大同旺禅師建甯府乾符大同院旺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入市烏龜。
”曰:“意旨如何?”師曰: “得縮頭時且縮頭。
” 鐵佛因禅師無為軍鐵佛因禅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一尋寒木自為鄰,三事秋雲更誰識?”曰: “和尚家風蒙指示,為人消息又如何?”師曰:“新月有圓夜,人心無滿時。
” 報本法存禅師安吉州報本法存禅師,錢塘陸氏子。
僧問:“無味之談,塞斷入口。
作麼生是塞斷人口底句?” 師便打。
僧曰:“恁麼則一句流通,天人聳耳。
”師曰:“祇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
”曰:“專為流通。
”師曰: “一任亂道。
”在天衣受請,上堂曰:“吳江聖壽見召住持,進退不遑,且随緣分。
此皆堂頭和尚,提耳訓育,終始獎論。
若據今日,正令當行,便好一棒打殺,那堪更容立在座前。
雖然如是,養子方見父慈。
”開聖栖禅師和州開聖院栖禅師,開堂垂語曰:“選佛場開人天普會。
莫有久曆覺場,罷參禅客,出來相見。
”時有僧出,師曰:“作家!作家!”僧曰:“莫著忙。
”師曰:“元來不是作家!”僧提起坐具,曰:“看!看! 摩竭陀國,親行此令。
”師曰:“祇今作麼生?”僧禮拜。
師曰:“龍頭蛇尾。
”問: “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學人上來,乞師一接。
”師曰:“不接。
”曰:“為甚麼不接?”師曰:“為你東西不辨,南北不分。
”曰: “将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
”師曰:“蘇嚧蘇嚧。
”問:“如何是道?”師曰:“放汝三十棒。
”曰:“為甚麼如此?”師曰: “殺人可恕,無禮難容。
”上堂,拈拄杖曰:“大衆,急著眼看須彌山,畫一畫百雜碎,南贍部洲打一棒,東傾西側,不免且收在開聖手中,教伊出氣不得。
”卓一下。
衡山惟禮禅師福州衡山惟禮禅師,上堂:“若論此事,直下難明。
三賢罔測,十聖不知。
到這裡須高提祖令,橫按镆。
佛尚不存,纖塵何立?直教須彌粉碎,大海焦枯,放一線道與諸人商量。
且道商量個甚麼?” 良久曰:“鹽貴米賤。
” 顯明善孜禅師臨安府北山顯明善孜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九年空面壁,又西歸。
”曰: “為甚麼如此?”師曰:“美食不中飽人餐。
”問:“如何是無情說法?” 師曰:“燈籠挂露柱。
”曰:“甚麼人得聞?” 師曰:“牆壁有耳。
”啟霞惠安禅師明州啟霞思安禅師,僧問:“諸佛出世,蓋為群生。
和尚出世,當為何人?”師曰:“不為阇黎。
”曰: “恁麼,則潭深波浪靜,學廣語聲低。
”師曰:“捧上不成龍。
” 雲門靈侃禅師越州雲門靈侃禅師,僧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佛殿裡燒香。
”曰:“學人不會。
”師曰: “三門頭合掌。
”上堂:“塵勞未破,觸境千差。
心鑒圓明,絲毫不立。
靈光皎皎,獨露現前。
今古兩忘,聖凡路絕。
到這裡始能卷舒自在,應用無虧,出沒往還,人間天上。
大衆,雖然如是,忽被人把住,問你道拄杖子向甚麼處著?又如何祇對?還有人道得麼?出來道看。
”衆無對。
乃拍禅床,下座。
太平元坦禅師天台太平元坦禅師,上堂:“是法無宗,随緣建立。
聲色動靜,不昧見聞。
舉用千差,如鐘待扣。
于此薦得,且随時著衣吃飯。
若是德山臨濟,更須打草鞋行腳。
參!” 佛日文祖禅師臨安府佛日文祖禅師,僧問:“峭峻之機,請師垂示。
”師曰:“十字街頭八字立。
”曰: “祇如大洋海底行船,須彌山上走馬,又作麼生?”師曰:“烏龜向火。
” 曰:“恁麼則能騎虎頭,善把虎尾。
” 師以拄杖點一下,曰:“禮拜著。
”望仙宗禅師沂州望仙山宗禅師,僧問:“四時八節即不問,平常一句事如何?”師曰:“禾山打鼓。
”曰: “莫是學人著力處也無?”師曰:“歸宗拽石。
”僧無語。
師曰:“真個衲僧。
”上堂: “南台烏藥,北海天麻,新羅附子,辰錦朱砂。
”良久曰:“大衆會麼?” 久立。
上堂:“你等諸人,還肯放下麼?若不放下,且擔取去。
” 便下座。
五峰用機禅師瑞州五峰淨覺院用機禅師,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十字街頭踏不著。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 師曰:“且緩緩!”上堂:“清平過水,投子賣油。
一年三百六十日,不須頻向數中求。
” 以拂擊禅床,下座。
佛足處祥禅師無為軍佛足處祥禅師,僧問:“如何是般若體?”師曰:“琉璃殿裡隐寒燈。
”曰:“如何是般若用?” 師曰:“活卓卓地。
”問:“一色無變異,喚作靈地白牛,還端的也無?” 師曰:“頭角生也。
”曰: “頭角未生時如何?”師曰:“不要犯人苗稼。
” 明因慧赟禅師平江府明因慧赟禅師,上堂,橫按拄杖曰: “若恁麼去,直得天無二日,國無二王,釋迦老子,飲氣吞聲。
一大藏教,如蟲蝕木。
設使鑽仰不及,正是無孔鐵錘。
假饒信手拈來,也是殘羹馊飯。
一時吐卻,方有少分相應,更乃堕在空亡,依舊是鬼家活計。
要會麼?雨後始知山色翠,事難方見丈夫心。
” 卓拄杖,下座。
西台其辯禅師興化軍西台其辯禅師,上堂,舉臨濟無位真人語,乃召大衆曰: “臨濟老漢,尋常一條脊梁硬似鐵,及乎到這裡,大似日中迷路,眼見空花,直饒道無位真人是乾屎橛,正是泥龜曳尾。
其僧祇知季夏極熱,不知仲冬嚴寒。
若據當時,合著得甚麼語,塞斷天下人舌頭。
西台祇恁麼休去,又乃眼不見為淨。
不免出一隻手,狼藉去也。
臨濟一擔,西台一堆,一擔一堆,分付阿誰? 從教撒向諸方去,笑殺當年老古錐。
”侍郎楊傑居士禮部楊傑居士,字次公,号無為,曆參諸名宿,晚從天衣遊。
衣每引老龐機語,令研究深造。
後奉祠泰山,一日雞一鳴,睹日如盤湧。
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須婚,女長須嫁。
讨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
”書以寄衣,衣稱善。
後會芙蓉楷禅師,公曰: “與師相别幾年?”蓉曰: “七年。
”公曰:“學道來,參禅來?”蓉曰:“不打這鼓笛。
”公曰: “恁麼則空遊山水,百無所能也。
”蓉曰: “别來未久,善能高鑒。
”公大笑。
公有辭世偈曰:“無一可戀,無一可舍。
太虛空中,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西方極樂。
”稱心倧禅師法嗣慧日堯禅師彭州慧日堯禅師,僧問:“古者道,我有一句,待無舌人解語,卻向汝道,未審意旨如何?”師曰: “無影樹下好商量。
”僧禮拜,師曰:“瓦解冰消。
” 報本蘭禅師法嗣中際可遵禅師福州中際可遵禅師,上堂:“咄咄咄!井底啾啾是何物?直饒三千大千,也祇是個鬼窟。
咄!” 上堂:“昨夜四更起來,呵呵大笑不歇。
幸然好一覺睡,霜鐘撞作兩橛。
” 上堂: “禾山普化忽颠狂,打鼓搖鈴戲一場。
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風大作好乘涼。
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滄海月明何處去,廣寒金殿白銀床。
咄!”上堂:“八萬四千深法門,門門有路超乾坤。
如何個個踏不著? 祇為蜈蚣太多腳。
不唯多腳亦多口,釘觜鐵舌徒增醜。
拈椎豎拂泥洗泥,揚眉瞬目籠中雞。
要知佛祖不到處,門掩落花春鳥啼。
” 法明上座邢州開元法明上座,依報本未久,深得法忍。
後歸裡事落魄,多嗜酒呼盧。
每大醉唱柳詞數阕,日以為常。
鄉民侮之,召齋則拒,召飲則從。
如是者十餘年。
鹹指曰“醉和尚”。
一日謂寺衆曰: “吾明旦當行,汝等無他往。
”衆竊笑之。
翌晨,攝衣就座,大呼曰:“吾去矣,聽吾一偈。
”衆聞奔視,師乃曰: “平生醉裡颠蹶,醉裡卻有分别。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言訖寂然,撼之已委蛻矣。
稱心明禅師法嗣上藍光寂禅師洪州上藍院光寂禅師,上堂,橫按拄杖,召大衆曰:“還識上藍老漢麼? 眼似木突,口如匾擔,無問精粗,不知鹹淡。
與麼住持,百千過犯。
諸禅德,還有為山僧忏悔底麼?”良久曰:“氣急殺人!” 卓拄杖,下座。
廣因要禅師法嗣妙峰如璨禅師福州妙峰如璨禅師,上堂:“今朝是如來降生之節,天下缁流,莫不以香湯灌沐,共報洪恩。
為甚麼教中卻道,如來者無所從來?既是無所從來,不知降生底是誰?試請道看。
若道得,其恩自報。
若道不得,明年四月八,還是蓦頭澆。
” 雲居元禅師法嗣百丈淨悟禅師臨安府百丈慶善院淨悟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問誰?”曰:“特問和尚。
”師曰: “鹞子過新羅。
”上堂:“說則搖唇,行則動腳。
直饒不說不行時,錯! 錯!”拍禅床下座。
善權慧泰禅師常州善權慧泰禅師,上堂:“諸佛出世,廣演三乘。
達磨西來,密傳大事。
上根之者,言下頓超。
中下之流,須當漸次,發明心地。
或一言唱道,或三句敷揚,或善巧應機,遂成多義。
撮其樞要,總是空花。
一句窮源,沉埋祖道。
敢問諸人,作麼生是依時及節底句?”良久曰: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參!” 崇福德基禅師饒州崇福德基禅師,上堂:“若于這裡會得,便能入一佛國,坐一道場。
水鳥樹林,共談斯要。
栖台殿閣,同演真乘。
續千聖不盡之燈,照八面無私之焰。
所以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還有知音者麼?” 良久曰:“水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 寶林懷吉禅師婺州寶林懷吉真覺禅師,上堂:“善慧遺風五百年,雲黃山色祇依然。
而今祖令重行也,一句流通遍大千。
大衆且道,是甚麼句?莫是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随波逐浪底麼?吽!有甚交涉。
自從有佛祖已來,未曾動著,今日不可漏洩真機去也。
”顧視大衆曰:“若到諸方,不得錯舉。
” 資福宗誘禅師洪州資福宗誘禅師,上堂:“龍泉今日與諸人說些葛藤。
”良久曰:“枝蔓上更生枝蔓。
” 智海逸禅師法嗣黃檗志因禅師瑞州黃檗志因禅師,僧問:“如何是得力句?” 師曰:“腳。
”曰:“學人不會。
”師曰:“一步進一步。
” 上堂:“四十九年說,恩潤禽魚。
十萬途程來,警悟人天。
這二老漢,各人好與三十棒。
何故? 一個說長說短,一個胡言漢語。
雖然如是,且放過一著。
” 大中德隆禅師福州大中德隆海印禅師,上堂:“法無異法,道無别道。
時時逢見釋迦,處處撞著達磨。
放步即交肩,開口即咬破。
不咬破,大小大。
”上堂:“夫欲智拔,先須定動。
”卓拄杖曰:“唵蘇嚧、唎娑婆诃。
”歸堂吃茶。
上堂:“觸境無滞底,為甚麼擡頭不起?田地穩密底,為甚麼下腳不得?譬如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乃曰:“門!樊哙踏開真主出,巨靈擡手錦鱗噴。
參!”上堂:“平旦寅曉何人,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
月裡麒麟看北鬥,向陽椑子一邊青。
”簽判劉經臣居士簽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
少以逸才登仕版,于佛法未之信。
年三十二,會東林照覺總禅師與語,啟迪之,乃敬服,因醉心祖道。
既而抵京師,谒慧林沖禅師,于僧問雪窦:“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 “千峰寒色”,語下有省。
歲餘官雒幕,就參韶山杲禅師,将去任,辭韶山。
山囑曰: “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
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
若收拾不得,則有不甯之疾,成失心之患矣。
”未幾複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禅師,請問因緣,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
你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覺知。
向外馳求,轉疏轉遠。
”公益疑不解。
一夕入室,海舉傳燈所截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之語問之。
公不能對。
疑甚,遂歸就寝,熟睡至五鼓,覺來方追念問,見種種異相,表裡通徹,六根震動,天地回旋,如雲開月現,喜不自勝。
忽憶韶山臨别所囑之言,姑抑之。
逗明趨智海,悉以所得告,海為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
”公曰:“莫要踐履否?” 海厲聲曰:“這個是甚麼事,卻說踐履?”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八首,及著明道谕儒篇以警世。
詞曰: “明道在乎見性。
餘之所悟者,見性而已。
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楊子曰: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
”有見于此,則能明乎道矣。
當知道不遠人,人之于道,猶魚之于水,未嘗須臾離也。
唯其迷己逐物,故終身由之而不知。
佛曰大覺,儒曰先覺,蓋覺此耳。
昔人有言曰,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
又曰,大道祇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
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倒鎮相随,語默同居止。
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此佛者之語道為最親者。
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
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後也。
取之左右逢其原也。
此儒者之語道最迩者。
奈何此道唯可心傳,不立文字。
故世尊拈花而妙心傳于迦葉,達磨面壁而宗旨付于神光。
六葉既敷,千花競秀。
分宗列派,各有門庭。
故或瞬目揚眉,擎拳舉指。
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
或持義張弓,輥毬舞笏。
或拽石般土,打鼓吹毛。
或一默一言,一籲一笑。
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為人。
然祇為太親,故人多罔措。
瞥然見者,不隔絲毫。
其或沉吟,迢迢萬裡。
欲明道者,宜無忽焉。
祖祖相傳,至今不絕。
真得吾儒所謂忿而不發,開而弗違者矣。
餘之有得,實在此門。
反思吾儒,自有其道。
良哉孔子之言! 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凡若此者,皆合宗門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機。
然而孔子之道,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
孟子既沒。
不得其傳,而所以傳于世者,特文字耳。
故餘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
幸餘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思,口之所談,手足之所運動,無非妙者,得之既久,日益見前。
每以與人,人不能受。
然後知其妙道果不可以文字傳也。
嗚呼!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
餘既得之矣,誰其似之乎?終餘之身而有其人邪?無其人邪?所不可得而知也。
故為記頌歌語,以流播其事,而又著此篇,以谕吾徒雲。
”青原下十二世蔣山泉禅師法嗣清獻趙抃居士清獻公趙抃居士﹝抃,原作“撲”,據本書目錄及宋史趙抃傳改。
﹞,字悅道,年四十餘,擯去聲色,系心宗教。
會佛慧來居衢之南禅,公日親之,慧未嘗容措一詞。
後典青州,政事之餘,多宴坐。
忽大雷震驚,即契悟作偈曰: “默坐公堂虛隐幾,心源不動湛如水。
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
” 慧開笑曰:“趙悅道撞彩耳。
” 富鄭公初于宗門,未有所趣,公勉之書曰: “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德如是之盛,福壽康甯如是之備,退休閑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
能專誠求所證悟,則他日為門下賀也。
” 公年七十有二,以太子少保緻仕而歸。
親舊裡民,遇之如故。
作高齋以自适,題偈見意曰: “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
世人欲識高齋老,祇是柯村趙四郎。
” 複曰:“切忌錯認。
”臨薨遺佛慧書曰: “非師平日警誨,至此必不得力矣。
”慧悼以偈曰:“仕也邦為瑞,歸欤世作程。
人間金粟去,天上玉樓成。
慧劍無纖缺,冰壸徹底清。
春風濲水路,孤月照雲明。
”慧林本禅師法嗣法雲善本禅師東京法雲善本大通禅師,族董氏,漢仲舒之裔也。
大父琪,父溫,皆官于颍,遂為颍人。
母無子,禱白衣大士,乃得師。
及長,博極群書,然清修無仕宦意。
嘉佑八年,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選經得度,習毗尼。
東遊至姑蘇,禮圓照于瑞光。
照特顧之,于是契旨,經五稔,益跻微奧。
照令依圓通秀,師去又盡其要。
元豐七年,渡淮,留太守岩。
久之出住雙林,遷淨慈,尋被旨徙法雲。
僧問: “寶塔元無縫,如何指示人?”師曰:“煙霞生背面,星月繞檐楹。
”曰: “如何是塔中人?”師曰:“竟日不知清世事,長年占斷白雲鄉。
”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 “太無厭生。
”問:“若論此事,譬如兩家著。
學人上來,請師一著。
”師曰:“早見輸了也。
”僧曰:“錯。
”師曰: “是。
”僧曰:“進前無路也。
”師卓拄杖一下,曰: “争奈這個何!”僧曰:“祇如黑白未分時,又作麼生?”師曰:“且饒一著。
”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師曰:“險。
”曰:“便恁麼去又作麼生?”師曰:“百雜碎。
”問:“九夏賞勞即不問,從今向去事如何?”師曰:“光剃頭,淨洗缽。
”曰:“謝師指示。
”師曰:“滴水難消。
”上堂: “上不見天,下不見地。
逼塞虛空,無處回避。
為君明破即不中,且向南山看鼈鼻。
”擲拄杖下座。
金山善甯禅師鎮江府金山善甯法印禅師,僧問:“天皇也恁麼道,龍潭也恁麼道,未審和尚作麼生道?”師曰: “手握白玉鞭,骊珠盡擊碎。
”曰:“退身有分。
”師曰:“知過必改。
”上堂,顧視大衆曰: “古人道,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身覺觸,在意攀緣。
雖然如是,祇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
若是金山即不然,有眼觑不見,有耳聽不聞,有鼻不知香,有舌不談論,有身不覺觸,有意絕攀緣。
一念相應,六根解脫。
敢問諸禅德,且道與前來是同是别?莫有具眼底衲僧,出來通個消息。
若無,複為諸人重重注破。
放開則私通車馬,捏聚則毫末不存。
若是飽戰作家,一任是非貶剝。
” 資壽岩禅師壽州資壽院圓澄岩禅師,僧問:“大藏經中還有奇特事也無?” 師曰:“祇恐汝不信。
”曰: “如何即是?”師曰:“黑底是墨,黃底是紙。
”曰:“謝師答話。
”師曰: “領取鈎頭意,莫認定盤星。
”上堂: “雲生谷口,月滿長川。
樵父斫深雲,漁翁釣沙島。
到這裡,便是吳道子張僧繇,無你下手處。
”良久曰: “歸堂問取聖僧。
參!”上堂:“乾坤肅靜,海晏河清。
風不鳴條,兩不破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這個是世間法,作麼生是佛法?”良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 本覺守一禅師秀州本覺寺守一法真禅師,江陰沈氏子。
僧問:“如何是句中玄?”師曰:“昆侖騎象藕絲牽。
”曰: “如何是體中玄。
”師曰:“影浸寒潭月在天。
”曰:“如何是玄中玄?” 師曰:“長連床上帶刀眠。
”曰: “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放下著。
”上堂,舉拂子曰:“三世諸佛,六代祖師,總在這裡,還見麼? 見汝不相當。
”又為說法雲:“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還聞麼?汝又不惺惺,一時卻往上方香積世界去也。
” 拂子曰:“退後退後,突著你眼睛。
”上堂:“折半列三,人人道得。
去一拈七,亦要商量。
正當今日,雲門道底不要别,作麼生露得個消息?”良久曰:“日月易流。
”投子修颙禅師舒州投子修颙證悟禅師,僧問:“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為甚麼趙州三等接人?”師曰: “入水見長人。
”曰:“争奈學人未會。
”師曰:“喚不回頭争奈何!”上堂:“楞伽峰頂,誰能措足? 少室岩前,水洩不通。
正當恁麼時,黃頭老子張得口,碧眼胡僧開得眼。
雖然如是,事無一向。
先聖幸有第二義門,足可共諸人東說西說。
所以道春生夏長,秋落冬枯,四時遷改,輪轉長途。
愚者心生彼此,達者一味無殊。
” 良久曰:“陝府鐵牛吞大像,嘉州佛向藕絲藏。
”上堂:“巍巍少室,永鎮群峰。
有時雲中捧出,有時霧罩無蹤。
有時突在目前,有口道不得,被人喚作壁觀胡僧。
諸仁者作麼生免得此過?休!休!不如且持課。
”良久曰:“一元和,二佛陀,三釋迦。
自餘是甚碗跶丘。
參!”地藏守恩禅師福州地藏守恩禅師,本州丘氏子。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 “晝眠無益。
”﹝晝,原誤作“畫”,今改。
﹞曰:“意旨如何?” 師曰:“早起甚長。
”問:“如何是西來祖意?”師曰:“風吹滿面塵。
” 上堂,豎起拳曰:“或時為拳。
”複開曰: “或時為掌。
若遇衲僧有功者賞。
”遂放下曰:“直是土曠人稀,相逢者少。
”上堂:“雨後鸠鳴,山前麥熟。
何處牧童兒,騎牛笑相逐。
莫把短笛橫吹,風前一曲兩曲。
參!”上堂: “山僧今日略通一線,不用孤疑,麥中有面。
”上堂,拈拄杖擊禅床一下,曰:“有智若聞,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三十年後,不得道山僧今日上堂,祇念法華經。
參!”上堂:“衲僧現前三昧,釋迦老子不會。
住世四十九年,說得天花亂墜。
争似饑餐渴飲,展腳堂中打睡。
”上堂: “諸人知處,山僧盡知。
山僧知處,諸人不知。
今日不免布施諸人。
”良久曰:“頭上是天,腳下是地。
參!”靈曜良禅師衢州靈曜寺良佛慈禅師﹝音辯﹞,饒州吳氏子。
清獻趙公命開法于越州福果、衢州超化、海會、靈曜四刹。
僧問:“三變禅林,四回出世,于和尚分上,成得甚麼邊事?”師曰:“缽盂口向天。
”曰:“三十年來關捩子,而今流落五湖傳。
”師曰:“那個是山僧關捩子?”曰: “一言超影象,不墜古人風。
”師曰: “惜取眉毛。
”上堂:“不知時分之延促,不知日月之大小,灰頭土面,且與麼過。
山僧每遇月朔,特地鬥釘家風,抑揚問答,一場笑具。
雖然如是,因風撒土,借水獻花。
有個葛藤露布,與諸人共相解摘看。
” 蓦拈拄杖擊香台,曰:“參堂去。
” 香山延泳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