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青原下十世下雪窦顯禅師法嗣天衣義懷禅師越州天衣義懷禅師,永嘉樂清陳氏子也。

    世以漁為業。

    母夢星殒于屋,乃孕。

    及産,尤多吉祥。

     兒時坐船尾,父得魚付師貫之。

    師不忍,乃私投江中。

    父怒,笞之,師恬然如故。

     長遊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

    天聖中,試經得度。

    谒金銮善葉縣省,皆蒙印可。

    遂由洛抵龍門,複至都下,欲繼宗風。

    意有未決,忽遇言法華,拊師背曰:“雲門臨濟去!”及至姑蘇,禮明覺于翠峰。

    覺問:“汝名甚麼?”曰: “義懷。

    ”覺曰:“何不名懷義?”曰:“當時緻得。

    ”覺曰:“誰為汝立名?”曰:“受戒來十年矣。

    ”覺曰: “汝行腳費卻多少草鞋?”曰:“和尚莫瞞人好!”覺曰:“我也沒量罪過,汝也沒量罪過。

    你作麼生?”師無語。

    覺打曰:“脫空謾語漢,出去!”入室次,覺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 師拟議,覺又打出。

    如是者數四。

    尋為水頭,因汲水折擔,忽悟,作投機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

     骊龍颔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诘。

    ”覺聞拊幾稱善。

    後七坐道場,化行海内,嗣法者甚衆。

     住後,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布發掩泥,橫身卧地。

    ”曰:“意旨如何?”師曰:“任是波旬也皺眉。

    ”曰: “恁麼則謝師指示。

    ”師曰:“西天此土。

    ”問:“學人上來,請師說法。

    ”師曰:“林間鳥噪,水底魚行。

    ”上堂: “須彌頂上,不扣金鐘。

    畢缽岩中,無人聚會。

    山僧倒騎佛殿,諸人反著草鞋,朝遊檀特,暮到羅浮。

     拄杖針筒,自家收取。

    ”上堂:“衲僧橫說豎說,未知有頂門上眼。

    ”時有僧問:“如何是頂門上眼?”師曰: “衣穿瘦骨露,屋破看星眠。

    ”上堂,大衆集定,乃曰:“上來道個不審,能銷萬兩黃金。

     下去道個珍重,亦銷得四天下供養。

    若作佛法話會,滴水難消。

    若作無事商量,眼中著屑。

    且作麼生即是?”良久,曰:“還會麼? 珍重!” 上堂:“夫為宗師,須是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遇賤即貴,遇貴即賤。

    驅耕夫之牛,令他苗稼豐登。

    奪饑人之食,令他永絕饑渴。

    遇賤即貴,握土成金。

    遇貴即賤,變金成土。

     老僧亦不驅耕夫之牛,亦不奪饑人之食。

    何謂?耕夫之牛,我複何用?饑人之食,我複何餐? 我也不握土成金,也不變金作土。

    何也?金是金,土是土,玉是玉,石是石,僧是僧,俗是俗。

     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倫,雖然如此,打破大散關,幾個迷逢達磨?”上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

    不用續凫截鶴,夷嶽盈壑。

    放行也百醜千拙,收來也攣攣拳拳。

     用之,則敢與八大龍王鬥富。

    不用,都來不直半分錢。

    參!”上堂:“髑髅常幹世界,鼻孔摩觸家風。

    芭蕉聞雷開,葵花随日轉。

    諸仁者,芭蕉聞雷開,還有耳麼? 葵花随日轉,還有眼麼?若也會得,西天即是此土。

    若也不會,七九六十三,收。

    ”上堂: “靈源絕眹,普現色身。

    法離斷常,有無堪示。

    所以道,塵塵不見佛,刹刹不聞經。

    要會靈山親授記,晝見日,夜見星。

    ” 良久,曰:“若到諸方,不得錯舉。

    參!”上堂:“夜來寒霜凜冽,黃河凍結,陝府鐵牛腰折。

     盡道女娲煉石補天,争柰西北一缺。

    如今欲與他補卻,又恐大地人無出氣處。

     且留這一竅,與大地人出氣。

    參!” 上堂:“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上士見之,鬼神茶飯。

    中下得之,狂心頓息。

     更有一人,切忌道著。

    ”上堂: “光透日月,明暗不收。

    智出聖凡,賢愚不曆。

    所以道,不用低頭,思量難得。

    ”良久曰:“是甚麼?”上堂:“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

    白雲淡濘,出沒太虛之中。

    何似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若也會得,甜瓜徹蔕甜。

    若也不會,苦瓠連根苦。

    ”上堂:“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且道妙喜世界,不動如來,說甚麼法?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

    祇如威音王佛最初一會,度多少人?若是通方作者,試為道看。

    ” 良久曰:“行路難,行路難。

    萬仞峰頭君自看。

    ”上堂:“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金色頭陀,見處不真。

     雞足山中,與他看守衣缽。

    三十大喻,八百小喻,大似泥裡洗土塊。

    四十九年,三百六十餘會,摩竭提國猶較些子。

    德山臨濟,雖然丈夫,争似罽賓國王,一刀兩段。

    如今若有個人鼻孔遼天,山僧性命何在?”良久曰:“太平本是将軍緻,不許将軍見太平。

    ”喝一喝,下座。

     僧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未審是甚麼人?”師曰:“掘地深埋。

    ”曰: “此人還受安排也無?”師曰: “土上更加泥。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長江無六月。

    ” 曰:“見後如何?”師曰:“一年一度春。

    ”室中問僧:“無手人能行拳,無舌人解言語。

    忽然無手人打無舌人,無舌人道個甚麼?”又曰: “蜀魄連宵叫,鵽鳭終夜啼。

    圓通門大啟,何事隔雲泥?” 晚年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弟子智才住臨平之佛日,迎歸侍奉。

    才如蘇城未還,師速其歸。

    及踵門,師告之曰:“時至,吾行矣。

    ”才曰:“師有何語示徒?” 乃說偈曰:“紅日照扶桑,寒雲封華嶽。

    三更過鐵圍,拶折骊龍角。

    ”才問: “卵塔已成,如何是畢竟事?” 師舉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

    塔全身寺東之原。

    崇甯中谥振宗禅師。

     稱心省倧禅師越州稱心省倧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行人念路。

    ”僧曰:“不會。

    ”師曰: “緊峭草鞋。

    ”上堂:“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拈拄杖曰:“拄杖是緣,那個是佛種?拄杖是一乘法,那個是緣?這裡參見釋迦老子了,卻買草鞋行腳,不得向衲僧門下過,打折汝腰。

    且道衲僧據個甚麼?” 良久曰:“三十年後,莫孤負人。

    ”卓拄杖,下座。

     承天傳宗禅師泉州承天傳宗禅師,僧問:“大用現前,不存則時如何?”師曰:“承天今日高豎降旗。

    ”僧便喝。

    師曰:“臨濟兒孫。

    ”僧又喝,師便打。

    問:“如何是般若體?”師曰:“雲籠碧峤。

    ”曰:“如何是般若用?”師曰: “月在清池。

    ” 南明日慎禅師處州南明日慎禅師,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 “水天影交碧。

    ”曰:“畢竟是同是别?” 師曰:“松竹聲相寒。

    ” 投子法宗道者舒州投子法宗禅師,﹝時稱道者。

    ﹞僧問:“如何是道者家風?”師曰:“袈裟裹草鞋。

    ”曰:“意旨如何?”師曰:“赤腳下桐城。

    ”寶相蘊觀禅師天台寶相蘊觀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堂堂八尺餘。

    ” 君山顯升禅師嶽州君山顯升禅師,上堂:“大方無外,含裹十虛。

    至理不形,圓融三際。

    高超名相,妙體全彰。

     迥出古今,真機獨露。

    握骊珠而鑒物,物物流輝。

    擲寶劍以揮空,空空絕迹。

     把定則摩竭掩室,淨名杜詞,放行則拾得搖頭,寒山拊掌。

    且道是何人境界?”拈拄杖卓一下,曰:“瞬目揚眉處,憑君子細看。

    ” 洞庭惠金典座平江府水月寺惠金典座,依明覺于雪窦,聞舉須彌山話,默有契。

    一日欲往訊,遇之殿軒。

    覺問: “汝名甚麼?”曰:“惠金?”覺曰:“阿誰惠汝金?”曰:“容少間去方丈緻謝。

    ”覺曰:“即今!”曰: “這裡容和尚不得。

    ” 修撰曾會居士修撰曾會居士,幼與明覺同舍,及冠異途。

    天禧間,公守池州,一日會于景德寺。

     公遂引中庸大學,參以楞嚴符宗門語句,質明覺。

    覺曰:“這個尚不與教乘合,況中庸大學邪? 學士要徑捷理會此事。

    ”乃彈指一下曰:“但恁麼薦取。

    ”公于言下領旨。

     天聖初,公守四明,以書币迎師補雪窦。

     既至,公曰:“某近與清長老商量趙州勘婆子話,未審端的有勘破處也無?”覺曰:“清長老道個甚麼?”公曰: “又與麼去也。

    ”覺曰:“清長老且放過一著,學士還知天下衲僧出這婆子圈不得麼?”公曰:“這裡别有個道處。

    趙州若不勘破,婆子一生受屈。

    ”覺曰:“勘破了也。

    ” 公大笑。

     延慶榮禅師法嗣圓通居讷禅師廬山圓通居讷祖印禅師,梓州人,姓蹇氏。

    生而英特,讀書過目成誦。

    十一出家,十七試法華得度。

    受具後肄業講肆,耆年多下之。

    會禅者南遊回,力勉其行。

    于是遍參荊楚間,迄無所得。

     至襄州洞山,留止十年,因讀華嚴論有省。

    後遊廬山,道價日起。

    由歸宗而遷圓通。

     仁廟聞其名,皇佑初,诏住十方淨因禅院。

    師稱目疾,不能奉诏。

    有旨令舉自代,遂舉大覺琏應诏。

    及引對,問佛法大意稱旨。

     天下賢師知人也。

    僧問:“祖刹重興時如何?”師曰:“人在破頭山。

    ”曰: “一朝權在手。

    ”師便打。

     百丈映禅師法嗣慧因懷祥禅師臨安府慧因懹祥禅師,上堂:“南山高,北山低。

    日出東方夜落西。

     白牛上樹覓不得,烏雞入水大家知。

    且道覓得後又如何?”良久曰:“堪作甚麼!” 慧因義甯禅師臨安府慧因義甯禅師,僧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 “摩耶夫人。

    ”曰:“出世後如何?”師曰: “悉達太子。

    ”南華緣禅師法嗣興化延慶禅師齊州興化延慶禅師,上堂:“言前薦得,孤負平生。

    句後投機,全乖道體。

     離此二途,祖宗門下又且如何?”良久曰:“眼裡瞳兒吹木笛。

    ”寶壽行德禅師韶州寶壽行德禅師,冬日在南華受請,示衆曰:“新冬新寶壽,言是舊時言。

     若會西來意,波斯上舶船。

    ” 白虎守升禅師韶州白虎山守升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有眼無鼻孔。

    ”北禅賢禅師法嗣興化紹銑禅師潭州興化紹銑禅師,上堂拈拄杖曰:“一大藏教,是拭不淨故紙。

    超佛越祖之談,是诳諕闾閻漢。

     若論衲僧門下,一點也用不得。

    作麼生是衲僧門下事?”良久曰:“多虛不如少實。

    ”擊香台,下座。

     法昌倚遇禅師洪州法昌倚遇禅師,漳州林氏子。

    幼棄家,依郡之崇福得度。

    有大志。

    自受具遊方,名著叢席。

     浮山遠和尚嘗指謂人曰:“此後學行腳樣子也。

    ”參北禅,禅問:“近離甚處?”師曰:“福嚴。

    ”禅曰:“思大鼻孔長多少?”師曰:“與和尚當時見底一般。

    ”禅曰:“汝道我見時長多少?”師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嚴。

    ”禅曰:“學語之流。

    ”又問:“來時馬大師安樂否?”師曰:“安樂。

    ”禅曰:“向汝道甚麼?”師曰: “教和尚莫亂統。

    ”禅曰:“念汝新到,不能打得你。

    ”師曰:“某甲亦放和尚過。

    ”茶罷,禅問:“鄉裡甚處?”師曰: “漳州。

    ”禅曰:“三平在彼作甚麼?”師曰:“說禅說道。

    ”禅曰:“年多少?”師曰:“與露柱齊年。

    ”禅曰: “有露柱且從,無露柱年多少?”師曰:“無露柱,一年也不少。

    ”禅曰: “夜半放烏雞。

    ”師留北禅最久。

     于是師資敲唱,妙出一時。

    晚至西山,眷雙嶺深邃,栖息三年,始應法昌之請。

    師在雙嶺受請,與英勝二首座相别,曰:“三年聚首,無事不知。

    檢點将來,不無滲漏。

    ”以拄杖畫一畫,曰:“這個即且止,宗門事作麼生?” 英曰:“須彌安鼻孔。

    ”師曰:“恁麼則臨崖看浒眼,特地一場愁。

    ”英曰:“深沙努眼睛。

    ”師曰: “争柰聖凡無異路,方便有多門。

    ”英曰:“鐵蛇鑽不入。

    ”師曰:“這般漢有甚共語處?”英曰: “自緣根力淺,莫怨太陽春。

    ”卻畫一畫,曰:“宗門事且止,這個事作麼生?”師便掌。

    英曰:“這漳州子,莫無去就。

    ”師曰: “你這般見解,不打更待何時?”又打。

    英曰:“也是老僧招得。

    ”上堂: “祖師西來意,特唱此事。

    祇要時人知有。

     如貧子衣珠,不從人得。

    三世諸佛,祇是弄珠底人。

    十地菩薩,祇是求珠底人。

     汝等正是詅竮乞丐,懷寶迷邦。

    靈利漢才聞舉著,眨上眉毛,便知落處。

    若更踏步向前,不如策杖歸山去,長嘯一聲煙霧深。

    ” 示衆:“我要一個不會禅底作國師。

    ”上堂:“汝若退身千尺,我便當處生芽。

     汝若觌面相呈,我便藏身露影。

    汝若春池拾礫,我便撒下明珠。

    直得水灑不著,風吹不入,如個無孔鐵錘相似。

    且道法昌還有為人處也無?”良久曰:“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上堂:“春山青,春水綠,一覺南柯夢初足。

     攜筇縱步出松門,是處桃英香馥郁。

    因思昔日靈雲老,三十年來無處讨。

     如今競愛摘楊花,紅香滿地無人掃。

    ”上堂,拈起拄杖曰:“我若拈起,你便喚作先照後用。

    我若放下,你便喚作先用後照。

     我若擲下,你便喚作照用同時。

    忽然不拈不放,你向甚麼處蔔度? 直饒會得倜傥分明,若遇臨濟德山,便須腦門著地。

    且道伊有甚麼長處?” 良久曰:“曾經大海休誇水,除卻須彌不是山。

    ”上堂:“夜半烏雞誰捉去? 石女無端遭指注。

    空王令下急搜求,唯心便作軍中主。

    雲門長驅,沩山隊伍,列五位槍旗,布三玄戈弩。

    藥山持刀,青原荷斧,石鞏彎弓,禾山打鼓。

    陣排雪嶺長蛇,兵屯黃檗飛虎。

     木馬帶毛烹,泥牛和角煮。

    賞三軍,犒師旅。

    打葛藤,分露布。

    截海揚塵,橫山簸土。

    擊玄關,除徼路,多少平人受辛苦。

     無邊刹海競紛紛,三界聖凡無覓處。

    無覓處,還知否?昨夜雲收天宇寬,依然帶月啼高樹。

    ”上堂:“閑來祇麼坐,拍手誰赓和?回頭忽見簸箕星,水墨觀音解推磨。

    ”拍手一下曰:“還會麼? 八十翁翁雖皓首,看看不見老人容。

    ”上堂:“法昌今日開爐,行腳僧無一個。

    唯有十八高人,緘口圍爐打坐。

     不是規矩嚴難,免見諸人話堕。

    直饒口似秤錘,未免燈籠勘破。

    不知道絕功勳,妄自修因證果。

    ”喝曰:“但能一念回光,定脫三乘羁鎖。

    ”黃龍南禅師至。

    上堂:“拏雲攫浪數如麻,點著銅睛眼便花。

     除卻黃龍頭角外,自餘渾是赤斑蛇。

    法昌小刹,路遠山遙,景物蕭疏,遊人罕到。

     敢謂黃龍禅師曲賜光臨,不唯泉石生輝,亦乃人天欣悅。

    然雲行雨施,自古自今,其奈爐之所,鈍鐵尤多;良醫之門,病者愈甚。

    瘥病須求靈藥,銷頑必藉金錘。

    法昌這裡,有幾個垛根阿師,病者病在膏肓,頑者頑入骨髓。

     若非黃龍老漢到來,總是虛生浪死。

    ”拈拄杖曰:“要會麼?打面還他州土麥,唱歌須是帝鄉人。

    ”僧問: “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卻須磨取。

    ”曰:“未審如何下手?”師曰: “鏡在甚麼處?”僧遂作一圓相,師便打曰: “這漆桶,碌磚也不識。

    ”師與感首座歲夜吃湯次,座曰:“昔日北禅分歲,曾烹露地白牛。

     和尚今夜分歲,有何施設?”師曰:“臘雪連山白,春風透戶寒。

    ”座曰: “大衆吃個甚麼?”師曰:“莫嫌冷淡無滋味,一飽能消萬劫饑。

    ”座曰:“未審是甚麼人置辦?”師曰:“無慚愧漢,來處也不知。

    ”英勝二首座到山相訪。

    英曰: “和尚尋常愛檢點諸方,今日因甚麼卻來古廟裡作活計?”師曰:“打草祇要蛇驚。

    ”英曰:“莫塗糊人好!”師曰: “你又剌頭入膠盆作甚麼?”英曰:“古人道,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所以住此山。

    未審和尚見個甚麼?” 師曰:“你他時異日,有把茆蓋頭,人或問你,作麼生祗對?”英曰:“山頭不如嶺尾。

    ”師曰: “你且道,還當得住山事也無?”英曰:“使钁不及拖犁。

    ”師曰:“還曾夢見古人麼?”英曰:“和尚作麼生?”師展兩手。

     英曰:“蝦跳不出鬥。

    ”師曰:“休将三寸燭,拟比太陽輝。

    ”英曰:“争奈公案見在。

    ”師曰: “亂統禅和,如麻似粟。

    ”龍圖徐公禧布衣時,與師往來,為法喜之遊。

    師将化前一日,作偈遺之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須擇日。

    昨夜問龜哥,報道明朝吉。

    ”徐覽偈聳然,邀靈源清禅師同往。

    師方坐寝室,以院務誡知事曰: “吾住此山二十三年,護惜常住,每自莅之。

    今行矣,汝輩著精彩。

    ”言畢,舉拄杖曰:“且道這個分付阿誰?” 徐與靈源皆屏息。

    遂擲杖投床,枕臂而化。

    廣因擇要禅師福州廣因擇要禅師,上堂:“王臨寶位,胡漢同風。

    紐半破三,佛殿倒卓。

     藏身句即不問,你透出一字作麼生道?”拈拄杖曰:“春風開竹戶,夜雨滴花心。

    ”上堂:“古者道,祇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心了總輸僧。

    且如何是諸上座了底心?” 良久曰:“漁翁睡重春潭闊,白鳥不飛舟自橫。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長安東,洛陽西。

    ”問:“如何是佛?” 師曰:“福州橄榄兩頭尖。

    ”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 “隈岩傍壑。

    ”曰:“出世後如何?”師曰:“前山後山。

    ” 開先暹禅師法嗣雲居了元禅師南康軍雲居山了元佛印禅師,饒州浮梁林氏子。

     誕生之時,祥光上燭。

    須發爪齒,宛然具體。

     風骨爽拔,孩孺異常。

    發言成章,語合經史。

    闾裡先生稱曰神童。

    年将頂角,博覽典墳。

     卷不再舒,洞明今古。

    才思俊邁,風韻飄然。

    志慕空宗,投師出家。

    試經圓具,感悟夙習。

     即遍參尋,投機于開先法席,出為宗匠。

    九坐道場,四衆傾向,名動朝野。

     神宗賜高麗磨衲金缽,以旌師德。

    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木頭雕不就。

    ”曰:“恁麼則皆是虛妄也。

    ”師曰:“梵音深遠,令人樂聞。

    ”問:“如何是諸佛說不到底法?”師曰:“蟻子解尋腥處走,蒼蠅偏向臭邊飛。

    ” 曰:“學人未曉,請師再指。

    ”師曰: “九萬裡鵬從海出,一千年鶴遠天歸。

    ”問:“遠磨面壁,意旨如何?”師曰:“閉口深藏舌。

    ”曰:“學人未曉。

    ”師曰: “一言已出,驷馬難追。

    ”問:“大修行人還入地嶽也無?”師曰:“在裡許。

    ”曰:“大作業人還上天堂也無?”師曰:“蝦跳不出鬥。

    ”曰:“恁麼則镬湯爐炭吹教滅,劍樹刀山喝使摧。

    ”師曰: “自作自受。

    ”乃曰: “适來禅客出衆禮拜,各以無量珍寶布施大衆。

    又于面門上放大光明,照耀乾坤,令諸人普得相見。

     于此明得,可謂十方諸佛各坐其前,常為勞生,演說大法,豈假山僧重重注破。

    如或未然,不免橫身徇物。

    ” 乃橫按拄杖曰:“萬般草木根苗異,一得春風便放花。

    ”上堂:“寒!寒! 風撼竹聲乾,水凍魚行澀,林疏鳥宿難。

    早是嚴霜威重,那堪行客衣單。

    休思紫陌山千朵,且擁紅爐火一攢。

    放下茱萸空中竹橛,倒卻迦葉門前刹竿。

    直下更雲不會,筭來也太無端。

    參!”師一日與學徒入室次,适東坡居士到面前。

    師曰: “此間無坐榻,居士來此作甚麼?”士曰:“暫借佛印四大為坐榻。

    ”師曰: “山僧有一問,居士若道得,即請坐;道不得,即輸腰下玉帶子。

    ”士欣然曰:“便請。

    ”師曰:“居士适來道,暫借山僧四大為坐榻。

    祇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居士向甚麼處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帶。

     師卻贈以雲山衲衣。

    士乃作偈曰: “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奪得雲山舊衲衣。

    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猶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智海本逸禅師東京智海本逸正覺禅師,僧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青青河畔草。

    ”曰:“磨後如何?”師曰:“郁郁園中柳。

    ”曰:“磨與未磨,是同是别?”師曰:“同别且置,還我鏡來。

    ”僧拟議,師便喝。

    上堂: “開口是,合口是,眼下無妨更著鼻。

    開口錯,合口錯,眼與鼻孔都拈卻。

    佛也打,祖也打,真人面前不說假。

     佛也安,祖也安,衲僧肚皮似海寬。

    此乃一出一入,半合半開,是山僧尋常用底。

     敢問諸禅德,刹竿因甚麼頭指天?力士何故揎起拳?”良久曰:“參!”上堂,拈拄杖曰: “這拄杖,在天也與日月并明,在地也與山河同固。

    在王侯也以代蒲鞭,在百姓也防身禦惡。

    在衲僧也晝橫肩上,渡水穿雲,夜宿旅亭,撐門拄戶。

    且道在山僧手裡,用作何為?要會麼,有時放步東湖上,與僧遙指遠山青。

    ”擊禅床下座。

    上堂: “憶得老僧年七歲時,于村校書處得一法門,超情離見,絕妙絕玄,愛自染神。

     逾六十載,今日辄出,普告大衆。

    若欲傳持,宜當谛聽。

    ”遂曰:“寒原耕種罷,牽犢負薪歸。

    此夜一爐火,渾家身上衣。

    諸禅德,逢人不得錯舉。

    ”上堂:“古者道,接物利生絕妙,外甥終是不肖。

     他家自有兒孫,将來應用恰好。

     諸禅德還會麼?菜園牆倒晴方築,房店籬穿雨過修。

    院宇漏時随分整,兒孫大小盡風流。

    ” 上堂,舉暹和尚道:“寒!寒!地爐火暖,閑坐蒲團。

    說迦葉不是,談達磨無端。

    此也彼也,必然一般。

    ”師召大衆曰: “迦葉甚處不是?達磨那裡無端?若檢點得出,彼之二老一場。

     若點檢不出,三十年後,莫道不被人瞞好!”上堂:“我有這一著,人人口裡嚼。

    嚼得破者,速須吐卻。

    嚼不破者,翻成毒藥。

    ”乃召諸禅德: “作甚麼滋味,試請道看。

    ”良久曰:“醫王不是無方義,千裡蘇香象不回。

    ”道士問:“如何是道?”師曰: “龍吟金鼎,虎嘯丹田。

    ”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吐故納新。

    ” 曰:“道與道中人相去多少?”師曰: “罥鶴颠崖上,沖天昧米民。

    ” 天章元楚禅師越州天章元楚寶月禅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 “一年三百六十日。

    ”曰: “便恁麼會時如何?”師曰:“迢迢十萬不是遠。

    ”上堂:“鼓聲錯落,山色崔嵬。

    本既不有,甚處得來?”良久曰:“高著眼。

    ” 欽山勤禅師法嗣梁山應圓禅師鼎州梁山圓應禅師,僧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曰:“吃粥吃飯。

    ” 青原下十一世雲居舜禅師法嗣蔣山法泉禅師金陵蔣山法泉佛慧禅師,随州時氏子。

    僧問:“古人說不到處,請師說。

    ”師曰:“夫子入太廟。

    ”曰: “學人未曉。

    ”師曰:“春暖柳條青。

    ”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師曰: “火燒眉毛。

    ”問:“祖師面壁,意旨如何?”師曰:“撐天拄地。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落七落八。

    ”問:“二祖立雪齊腰,意旨如何?” 師曰:“三年逢一閏。

    ”曰:“為甚麼付法傳衣?”師曰:“村酒足人酤。

    ” 問:“蓮華未出水時如何?”師曰: “西瞿耶尼。

    ”曰:“出水後如何?”師曰:“泗州大聖。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發長僧貌醜。

    ”曰: “未審意旨如何?”師曰:“閉戶怕天寒。

    ”問:“南禅結夏,為甚麼卻在蔣山解?”師曰:“衆流逢海盡。

    ”曰: “恁麼則事同一家。

    ”師曰:“夢裡到家鄉。

    ”上堂:“來不來,去不去。

     腳下須彌山,腦後擎天柱。

     大藏不能宣,佛眼不能觑。

    諸禅德,漸老逢春解惜春,昨夜飛花落無數。

    ” 上堂,畫一圓相,以手拓起曰: “諸仁者還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