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且莫詐明頭。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
為甚麼不得成佛道?”師曰:“苦殺人。
” 上堂:“白雲澹濘,水注滄溟。
萬法本閑,複有何事?所以道,也有權,也有實,也有照,也有用。
諸人到這裡,如何履踐?”良久曰:“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上堂:“山僧本無積畜,且得粥足飯足,困來即便打眠,一任東蔔西蔔。
”上堂: “古者道,一釋迦,二元和,三佛陀,自餘是甚麼碗脫丘。
慧光即不然,一釋迦,二元和,三佛陀,總是碗脫丘,諸人還知慧光落處麼?若也知去,許你具鐵眼銅睛。
若也不知,莫謂幾經風浪險,肩舟曾向五湖遊。
”上堂,拈起拄杖曰:“一塵才起,大地全收。
”卓一下曰: “妙喜世界百雜碎,且道不動如來即今在甚麼處?若人識得,可謂不動步而登妙覺。
若也未識,向諸人眉毛眼睫裡槃去也。
”又卓一下。
上堂:“不用思而知,不用慮而解。
廬陵米價高,鎮州蘿蔔大。
” 上堂,拈起拄杖曰:“智海拄杖,或作金剛王寶劍,或作踞地師子,或作探竿影草,或不作拄杖用。
諸人還相委悉麼? 若也委悉去,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出沒卷舒,縱橫應用。
如未相委,大似日中逃影。
”上堂: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慧光門下直拔超升,不曆科目。
諸人既到這裡,風雲布地,牙爪已成,但欠雷聲燒尾。
如今為你諸人震忽雷去也。
”以拄杖擊禅床,下座。
師于紹聖二年十月八日,無疾說偈曰:“昨夜三更,風雷忽作。
雲散長空,前溪月落。
”良久,别衆趨寂。
阇維舍利鬥許,大如豆。
目睛齒爪不壞。
門弟子分塔于京潭。
西林崇奧禅師南嶽西林崇奧禅師,僧問:“一問一答,賓主曆然。
不問不答,如何辨别?”師曰:“坐底坐,立底立。
” 曰:“便恁麼會時如何?”師曰:“舌拄上齶。
”僧禮拜,師曰:“不得諱卻。
” 蔣山元禅師法嗣雪窦法雅禅師明州雪窦法雅禅師,僧問:“學人不問西來意,乞師方便指迷情。
”師曰:“霹靂過頭猶瞌睡。
”曰: “謝師答話。
”師曰:“再三啟口問何人?”曰:“争奈學人未禮拜何!” 師曰:“休鈍置。
” 丞熙應悅禅師邵州丞熙應悅禅師,撫之宜黃戴氏子。
上堂:“我宗無語句,徒勞尋露布。
現成公案已多端,那堪更涉他門戶。
觌面當機直下提,何用波吒受辛苦。
咄!” 雙峰回禅師法嗣光國文贊禅師阆州光國文贊禅師,僧問:“不二之法,請師速道。
”師曰:“領。
”曰:“恁麼則人人有分也。
”師曰: “了。
”曰:“錦屏天下少,光國世間稀。
”師曰:“退。
” 定慧信禅師法嗣穹窿智圓禅師蘇州穹窿智圓禅師,上堂:“福臻不說禅,無事日高眠。
有問祖師意,連擉兩三拳。
大衆且道,為甚麼如此?不合惱亂山僧睡。
” 雲峰悅禅師法嗣壽甯齊曉禅師桂州壽甯齊曉禅師,上堂:“觸目不會道,猶較些子。
運足焉知路,錯下名言。
諸仁者,山僧今日将錯就錯,汝等諸人,見有眼,聞有耳,嗅有鼻,味有舌,因甚麼卻不會?”良久曰: “武帝求仙不得仙,王喬端坐卻升天。
咄!”僧問:“大衆雲臻,合談何事?”師曰:“波斯入鬧市。
”曰:“恁麼則草偃風行去也。
”師曰:“萬裡望鄉關。
” 淨因臻禅師法嗣長慶惠暹禅師福州長慶惠暹文慧禅師,僧問:“離上生之寶刹,登延聖之道場。
如何是不動尊?”師曰:“孤舟載明月。
”曰:“忽遇橹棹俱停,又作麼生?”師曰:“漁人偏愛宿蘆花。
”問: “長期進道西天,以蠟人為驗,未審此間以何為驗?”師曰:“鐵彈子。
” 曰:“意旨如何?”師曰:“大底大,小底小。
” 栖勝繼超禅師福州栖勝繼超禅師,上堂,拈拄杖,良久曰:“三世諸佛,盡在這裡跳。
大衆還會麼?過去諸佛說了,未來諸佛未說,現在諸佛今說。
敢問諸人,作麼生是說底事?”卓一下曰:“蘇嚧蘇嚧!”興化嶽禅師法嗣興化紹清禅師潭州興化紹清禅師,上堂:“祖師門下,佛法不存。
善法堂前,仁義休說。
然雖如是,事無一向。
竊聞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欲報深恩,昊天罔極。
發膚身體,弗敢毀傷。
此魯仲尼之孝也。
輪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舍,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故我大覺世尊,雪山苦行,摩竭成道,往忉利天為母說法。
此釋迦之孝也。
得大解脫,運大神通,手擎金錫,掌拓龍盂,詣地獄門,卓然尋省,見其慈母,悲泣無量。
此目連之孝也。
作麼生是興化之孝?”良久曰: “興化今日不上天堂,不入地獄,于善法堂中、燈王座上,為母說法,以報劬勞。
且道我母即今在其麼處?”乃曰:“我母生前足善緣,無勞問佛定生天。
人間上壽古今少,九十春秋減一年。
”下座。
“敢煩大衆燒一炷香,以助山僧報孝。
既是山僧之母,為甚麼卻煩諸人燒香?不見道,東家人死,西家人助哀。
”以手槌胸曰:“蒼天!蒼天!” 玉泉芳禅師法嗣慧力善周禅師臨江軍慧力善周禅師,上堂:“遼天鹘,萬重雲,祇一突,是甚麼?咄!”師元佑元年十二月望日,沐浴淨發,說偈曰:“山僧住瑞筠,未嘗形言句。
七十三年來,七十三年去。
”言畢而逝。
五日後須發再生。
南嶽下十三世大沩哲禅師法嗣智海道平禅師東京智海普融道平禅師,上堂: “山僧不會佛法,為人總沒來由。
或時半開半合,或時全放全收。
還如萬人叢裡,冷地掉個石頭,忽然打著一個,方知觸處周流。
”上堂: “趙州有四門,門門通大道。
玉泉有四路,路路透長安。
門門通大道,畢竟誰親到?路路透長安,分明進步看。
”拍膝一下曰: “歲晚未歸客,西風門外寒。
”上堂,舉盤山示衆曰:“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
古人恁麼說話,大似抱贓叫屈。
智海門下,人人慷慨。
生擒虎兕,活捉獰龍。
眼裡著得須彌山,耳裡著得大海水。
”遂拈拄杖曰:“不是向人誇伎倆,丈夫标緻合如斯。
”卓拄杖,下座。
泐潭景祥禅師洪州泐潭景祥禅師,建昌南城傅氏子。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十個指頭八個丫。
”問: “我手何似佛手?”師曰:“金難辨。
”曰:“我腳何似驢腳?”師曰: “黃龍路險。
”曰: “人人有個生緣,如何是和尚生緣?”師曰:“把定要津,不通凡聖。
”中秋上堂:“靈山話,曹溪指,放過初生斫額底。
未問龍眠老古錐,昨夜三更轉向西。
正當恁麼時,有人問如何是月,向明暗未分處道得一句,便與古人共出一隻手。
如或未然,寶峰不免依模畫樣,應個時節。
”乃打一圓相曰: “清光萬古複千古,豈止人間一夜看。
”師室中問僧:“達磨西歸,手隻履。
當時何不兩隻都将去?”曰:“此土也要留個消息。
”師曰: “一隻腳在西天,一隻腳在東土。
著甚來由?”僧無語。
問僧:“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
如何是塵中現底身?”僧指香爐曰:“這個是香爐。
”師曰:“帶累三世諸佛,生陷地獄。
”僧罔措,師便打。
師不安次,有僧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土地前燒二陌紙著。
” 師常叉手夜坐,如對大賓。
初坐手與趺綴,至五鼓必齊膺,因号祥叉手焉。
光孝慧蘭禅師和州光孝慧蘭禅師,不知何許人也。
自号碧落道人。
嘗以觸衣書七佛名,叢林稱為蘭布裈。
有拟草庵歌一篇行于世,具載普燈。
建炎末逆虜犯淮,執師見酋長。
長曰: “聞我名否?”師曰: “我所聞者,唯大宋天子之名。
”長恚,令左右以錘擊之。
錘至辄斷壞。
長驚異,延麾下敬事之。
經旬,師索薪自焚,無敢供者。
親拾薪成龛,怡然端坐。
煙焰一起,流光四騰,虜跪伏灼膚者多。
火絕,得五色舍利,并其骨而北歸。
所執僧尼,悉得自便。
和人至今詠之。
東明仁仙禅師潭州東明仁仙禅師,開堂日,僧問:“世尊出世,梵王前引,帝釋後随。
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 “任是百千諸佛,一時趕向水牯欄裡。
”曰:“有何祥瑞?”師曰:“山僧不曾眼花。
” 普照曉欽禅師泗州普照曉欽明悟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曰:“東邊更近東。
”曰: “沩山的子、智海親孫也。
”師曰:“卻笑傍人把釣竿。
”上堂:“引手撮空,展轉莫及。
翻身擲影,徒自勞形。
當面拈來,卻成蹉過。
畢竟如何?”拍禅床曰:“洎合錯商量。
”東林自遵禅師廬山東林自遵正覺禅師,上堂:“十五日已前放過一著,十五日已後未可商量。
正當十五日,試道一句看。
”良久曰:“山色翠秾春雨歇,柏庭香擁木蘭開。
” 福嚴置禅師潭州福嚴置禅師,上堂:“福嚴山上雲,舒卷任朝昏。
忽爾落平地,客來難讨門。
” 東明遷禅師潭州東明遷禅師,久侍真如,晚居沩山。
真如庵忠道者高其風,每叩之。
一日閱首楞嚴次,忠問: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佛意如何?”師曰:“釋迦老子好與二十棒。
”曰:“為甚麼如此?”師曰:“用按指作麼?”曰:“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作麼生?”師曰:“亦是海印發光。
” 雪窦雅禅師法嗣光孝普印禅師衢州光孝普印慈覺禅師,泉州許氏子。
室中問僧:“父母未生已前,在甚麼處行履?” 僧拟對,即打出。
或曰:“達磨在你腳下。
”僧拟看,亦打出。
或曰:“道! 道!”僧拟開口,複打出。
慶善震禅師法嗣慶善普能禅師杭州慶善院普能禅師,上堂:“事不獲已,與諸人葛藤。
一切衆生,祇為心塵未脫,情量不除,見色聞聲,随波逐浪。
流轉三界,汨沒四生。
緻使正見不明,觸途成滞。
若也是非齊泯,善惡都忘。
坐斷報化佛頭,截卻聖凡途路。
到這裡方有少許相應。
真饒如是,衲僧分上未為奇特。
何故如此?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咄!”上堂,拈拄杖曰:“未入山僧手中,萬法宛然。
既入山僧手中,複有何事。
”良久曰: “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
”卓拄杖一下。
淨土思禅師法嗣萬壽法诠禅師杭州靈鳳山萬壽法诠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抱樁打拍浮。
”曰:“如何是法?”師曰:“黃泥彈子。
”曰:“如何是僧?”師曰:“剃除須發。
”曰:“三寶外,還别有為人處也無?”師舉起一指。
僧曰: “不會。
”師曰:“指在唯觀月,風來不動幡。
”上堂:“德山棒,臨濟喝,盡是無風波币币。
燈籠跳過青天,露柱魂驚頭腦裂。
然雖如是,大似食鹽加得渴。
”喝一喝。
慶善守隆禅師杭州慶善守隆禅師,開堂日,僧問:“知師久蘊囊中寶,今日當筵略借看。
”師曰:“多少分明。
”曰: “師子吼時全露現,文殊仗劍又如何?”師曰:“驚殺老僧。
”問:“千佛出世,各有奇祥。
和尚今日,以何為驗?”師曰:“木人把闆雲中拍。
”曰:“意旨如何?” 師曰:“石女拈笙水底吹。
”上堂: “花蔟蔟,錦蔟蔟,鹽醬年來事事足。
留得南泉打破鍋,分付沙彌煮晨粥。
晨粥一任諸人吃,洗缽盂一句作麼生會? 多少人疑著。
” 護國月禅師法嗣護國慧本禅師江陵府護國慧本禅師,僧問:“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未審是甚麼物?”師曰:“一铤墨。
”曰:“恁麼則耀古照今去也。
”師曰:“作麼生是耀古照今底?”僧便喝,師便打。
上堂:“好個時節,誰肯承當? 苟或無人,不如惜取。
”良久曰:“彈雀夜明珠。
” 南嶽下十四世智海平禅師法嗣淨因繼成禅師東京淨因蹒庵繼成禅師,袁之宜春劉氏子。
上堂,拈拄杖曰:“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看看富樓那穿過釋迦老子鼻孔,釋迦老子鑽破虛空肚皮。
且道山河大地在甚麼處?” 擲下拄杖,召大衆曰:“虛空翻筋鬥,向新羅國裡去也。
是你諸人,切忌認葉止啼,刻舟尋劍。
”上堂: “茫茫盡是覓佛漢,舉世難尋閑道人。
棒喝交馳成藥忌,了亡藥忌未天真。
” 上堂:“昆侖奴著鐵褲,打一棒行一步,争似火中釣鼈,日裡藏冰。
陰影間翻魍魉,虛空縛殺麻繩。
”上堂:“狹路相逢且莫疑,電光石火已遲遲。
若教直下三心徹,祇在如今一饷時。
到這裡,直使問來答去,火迸星飛,互換主賓,照用得失。
波翻嶽立,玉轉珠回,衲僧面前了無交涉。
豈不見拈花鹫嶺,獨許飲光,問疾毗耶,誰當金粟? 那知微笑已成途轍,縱使默然,未免風波。
要須格外相逢,始解就中穎契。
還會麼?一曲寥寥動今古,洛陽三十六峰西。
” 上堂:“舉不顧,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大衆,枯桑知天風,是顧不顧? 海水知天寒,是思不思?且喚甚麼作悟底道理?兔角杖頭挑法界,龜毛拂子舞三台。
”上堂: “鼻裡音聲耳裡香,眼中鹹淡舌玄黃。
意能覺觸身分别,冰室如春九夏涼。
如斯見得,方知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從定出。
葵花随日轉,犀紋玩月生。
香楓化老人,螟蠕成蜾。
若也不知,苦哉!佛陀耶許你具隻眼。
”上堂: “一念心清淨,佛居魔王殿。
一念惡心生,魔王居佛殿。
懷禅師曰:“但恁麼信去,喚作腳踏實地而行。
終無别法,亦無别道理。
”老僧恁麼舉了,祇恐你諸人見兔放鷹,刻舟求劍。
何故? 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上堂,舉汾陽拈拄杖示衆曰: “三世諸佛在這裡,為汝諸人無孔竅。
遂走向山僧拄杖裡去,強生節目。
”師曰:“汾陽與麼示徒,大似擔雪填井,傍若無人。
山僧今日為汝諸人出氣。
” 拈起柱杖曰:“三世諸佛不敢強生節目,卻從山僧拄杖裡走出,向諸人道,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說是語已,翻筋鬥向拘屍羅城裡去也。
”擲下拄杖曰:“若到諸方,分明舉似。
”師同圓悟、法真、慈受并十大法師、禅講千僧,赴太尉陳公良弼府齋。
時徽宗皇帝私幸觀之,太師魯國公亦與焉。
有善華嚴者,乃賢首宗之義虎也。
對衆問諸禅曰: “吾佛設教,自小乘至于圓頓,掃除空有,獨證真常。
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為佛。
嘗聞禅宗一喝,能轉凡成聖,則與諸經論似相違背。
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為正說;若不能入,是為邪說。
”諸禅視師,師曰:“如法師所問,不足三大禅師之酬。
淨因小長老可以使法師無惑也。
”師召善,善應諾。
師曰:“法師所謂愚法小乘教者,乃有義也。
大乘始教者,乃空義也。
大乘終教者,乃不有不空義也。
大乘頓教者,乃即有即空義也。
一乘圓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或作空而不有,有而不空。
﹞義也。
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藝,諸子百家悉皆能入。
”師震聲喝一喝,問善曰:“聞麼?”曰:“聞。
”師曰:“汝既聞。
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
” 須臾,又問善曰:“聞麼?”曰:“不聞。
”師曰:“汝既不聞,适來一喝是無。
能入始教。
”遂顧善曰: “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聲銷,汝複道無。
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則而今實無。
不有不無,能入終教。
我有一喝之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
無一喝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
即有即無,能入頓教。
須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及,情解俱忘。
道有之時,纖塵不立。
道無之時,橫遍虛空。
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
是故能入圓教。
”善乃起再拜。
師複謂曰:“非唯一喝為然。
乃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從古至今,十方虛空,萬象森羅,六趣四生,三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契理契機,與天地萬物一體,謂之法身。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四時八節,陰陽一緻,謂之法性。
是故華嚴經雲:法性遍在一切處,有相無相,一聲一色,全在一塵中含四義。
事理無邊,周遍無餘,參而不雜,混而不一。
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猶是建化門庭,随機方便。
謂之小歇場,未至寶所。
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
” 善又問曰:“如何是向上一路?”師曰:“汝且向下會取。
”善曰:“如何是寶所?”師曰:“非汝境界。
”善曰: “望禅師慈悲。
”師曰:“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善膠口而退。
聞者靡不歎仰。
皇帝顧謂近臣曰: “禅宗玄妙深極如此,淨因才辯亦罕有也。
”近臣奏曰:“此宗師之緒餘也。
” 法輪彥孜禅師南嶽法輪彥孜禅師,處之龍泉陳氏子。
上堂:“若是谛當漢,通身無隔礙。
舉措絕毫釐,把手出紅塵。
撥開向上竅,當頭劄定,不犯鋒棱。
轉握将來,應用恰好。
絲毫不漏,函蓋相應。
任是諸佛諸祖,觑著寒毛卓豎。
會麼?吃茶去。
”僧問:“如何是不涉煙波底句?”師曰:“皎皎寒松月,飄飄谷口風。
”曰:“萬差俱掃蕩,一句截流機。
”師曰:“點。
”僧曰:“到。
”師曰:“借人面具舞三台。
”問:“如何是佛?”師曰:“白額大蟲。
”曰:“祇如洞山道,麻三斤。
又作麼生?”師曰:“毒蛇鑽露柱。
”曰:“學人不曉。
”師曰: “踏著始驚人。
” 開福崇哲禅師衡州開福崇哲禅師,邵州劉氏子。
上堂:“妙體堂堂觸處彰,快須回首便承當。
今朝對衆全分付,莫道侬家有覆藏。
”擲拂子,召侍者曰:“因甚打下老僧拂子?”問:“一水吞空遠,三峰峭壁危。
猊台重拂拭,共喜主人歸。
未審到家如何施設?”師曰:“空手撚雙拳。
” 曰:“意旨如何?”師曰:“突出難辨。
”上堂:“山僧有三印,更無增減剩。
觌面便相呈,能轉凡成聖。
諸人還知麼?若也未知,不免重重注破: 一印印空,日月星辰列下風。
一印印泥,頭頭物物顯真機。
一印印水,捩轉魚龍頭作尾。
三印分明體一同,看來非赤又非紅。
互換高低如不薦,青山依舊白雲中。
” 泐潭祥禅師法嗣鴻福德升禅師台州鴻福德升禅師,衡陽人也。
上堂:“諸人恁麼上來,堕在見聞覺知。
恁麼下去,落在動靜施為。
若也不去不來,正是鬼窟活計。
如何道得出身底句?若也道得,則分付拄杖子。
若道不得,依而行之。
”卓拄杖,下座。
萬壽慧素禅師建甯府萬壽慧素禅師,上堂,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還壞也無?大随曰“壤” ,修山主曰“不壞”。
未審孰是孰非?”師曰:“一壞一不壞,笑殺觀自在。
師子蓦咬人,狂狗盡逐塊。
”複曰: “會麼?”曰:“不會。
”師曰:“漆桶不快。
”便下座。
一日,有僧來作禮,師問:“甚處來?”曰: “和尚合知某來處。
”師曰:“湖南擔屎漢,江西刈禾客。
”曰:“和尚真人天眼目。
某在大沩充園頭,東林作藏主。
” 師打三棒,喝出。
紹興三十三年六月朔,沐浴趺坐,書偈曰:“昨夜風雷忽爾,露柱生出兩指。
天明笑倒燈籠,拄杖依前扶起。
拂子跳過流沙,奪轉胡僧一隻履。
”于是俨然而逝。
香山道淵禅師明州香山道淵禅師,本郡人。
上堂:“酒市魚行,頭頭寶所。
鴉鳴鵲噪,一一妙音。
”卓拄杖曰: “且道這個是何佛事,狼籍不少!”上堂:“香山有個話頭,彌滿四大神洲。
若以佛法批判,還如認馬作牛。
諸人既不作佛法批判,畢竟是甚麼道理?擊拂子、無鑐鎖子,不厭動搖。
半夜枕頭,要須摸著。
”下座。
開善道瓊禅師建甯府開善木庵道瓊首座,信之上饒人。
叢林以耆德尊之。
泐潭亦謂其飽參。
分座日嘗舉隻履西歸語,謂衆曰:“坐脫立亡倒化即不無,要且未有逝而複出遺履者。
為複後代兒孫不及祖師,為複相師剩有這一著子?”乃大笑曰:“老野狐。
” 紹興庚申冬,信守以超化革律為禅迎為第一祖。
師語專使曰:“吾初無意人間,欲為山子,正為宗派耳。
然恐多不能往受請已。
” 取所藏泐潭繪像與木庵二字,仍書偈囑清泉亨老寄得法弟子慧山曰:“口觜不中祥老子,愛向叢林鼓是非。
分付雪峰山首座,為吾痛罵莫饒伊。
”顧專使曰:“為我傳語侍郎,行計迫甚,不及修答。
”聲絕而化。
寶峰景淳知藏景淳知藏,梅州人,于化度寺得度。
往依泐潭,入室次;潭問:“陝府鐵牛重多少?”師叉手近前曰: “且道重多少!”潭曰:“尾在黃河北,頭枕黃河南。
善财無鼻孔,依舊向南參。
”師拟議,潭便打。
忽頓徹。
巾侍有年,竟隐居林壑。
嘗作偈曰:“怕寒懶剃髼松發,愛暖頻添榾柮柴。
破衲伽黎撩亂搭,誰能勞力強安排。
” 懷玉用宣首座信州懷玉用宣首座,四明彭氏子,幼為僧,徑趨叢席,侍泐潭于黃檗。
一日自臨川持缽歸,值潭晚參,有雲:“一葉飄空便見秋,法身須透鬧啾啾。
”師聞領旨,潭為證據。
後依大慧,慧亦謂其類己。
以是名卿钜公列刹迎禮,不就。
嘗有頌大愚答佛話話曰鋸解秤錘,出老杜詩:紅稻啄殘鹦鹉顆,碧梧栖老鳳凰枝。
” 光孝蘭禅師法嗣蘆山法真禅師明州蘆山無相法真禅師,江南李主之裔也。
上堂:“欲明向上事,須具頂門眼。
若具頂門眼,始契出家心。
既契出家心,常具頂門眼。
要會頂門眼麼?四京人著衣吃飯,兩浙人飽暖自如。
通玄峰頂香風清,花發蟠桃三四株。
” 南嶽下十五世淨因成禅師法嗣瑞岩如勝禅師台州瑞岩如勝佛燈禅師,上堂: “人人領略釋迦,個個平欺達磨,及乎問著宗綱,束手盡雲放過。
放過即不無,秪如女子出定,趙州洗缽盂,又作麼生話會?鶴有九臯難翥翼,馬無千裡謾追風。
” 冶父道川禅師無為軍冶父實際道川禅師,昆山狄氏子。
初為縣之弓級,聞東齋謙首座為道俗演法,往從之,習坐不倦。
一日因不職遭笞,忽于杖下大悟,遂辭職依謙。
謙為改名道川,且曰: “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
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
”師銘于心。
建炎初,圓頂遊方,至天封蹒庵,與語鋒投,庵稱善。
歸憩東齋,道俗愈敬。
有以金剛般若經請問者,師為頌之,今盛行于世。
隆興改元,殿撰鄭公喬年漕淮西,适冶父,虛席迎開法。
上堂: “群陰剝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萌。
唯有衲僧無底缽,依前盛飯又盛羹。
”上堂,舉:“雪峰一日登座,拈拄杖東觑曰:“東邊底。
” 又西觑曰:“西邊底。
諸人還知麼?”擲下拄杖曰:“向這裡會取。
””師曰: “東邊觑了複西觀,拄杖重重話歲寒。
帶雨一枝花落盡,不煩公子倚欄幹。
”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
為甚麼不得成佛道?”師曰:“苦殺人。
” 上堂:“白雲澹濘,水注滄溟。
萬法本閑,複有何事?所以道,也有權,也有實,也有照,也有用。
諸人到這裡,如何履踐?”良久曰:“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上堂:“山僧本無積畜,且得粥足飯足,困來即便打眠,一任東蔔西蔔。
”上堂: “古者道,一釋迦,二元和,三佛陀,自餘是甚麼碗脫丘。
慧光即不然,一釋迦,二元和,三佛陀,總是碗脫丘,諸人還知慧光落處麼?若也知去,許你具鐵眼銅睛。
若也不知,莫謂幾經風浪險,肩舟曾向五湖遊。
”上堂,拈起拄杖曰:“一塵才起,大地全收。
”卓一下曰: “妙喜世界百雜碎,且道不動如來即今在甚麼處?若人識得,可謂不動步而登妙覺。
若也未識,向諸人眉毛眼睫裡槃去也。
”又卓一下。
上堂:“不用思而知,不用慮而解。
廬陵米價高,鎮州蘿蔔大。
” 上堂,拈起拄杖曰:“智海拄杖,或作金剛王寶劍,或作踞地師子,或作探竿影草,或不作拄杖用。
諸人還相委悉麼? 若也委悉去,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出沒卷舒,縱橫應用。
如未相委,大似日中逃影。
”上堂: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慧光門下直拔超升,不曆科目。
諸人既到這裡,風雲布地,牙爪已成,但欠雷聲燒尾。
如今為你諸人震忽雷去也。
”以拄杖擊禅床,下座。
師于紹聖二年十月八日,無疾說偈曰:“昨夜三更,風雷忽作。
雲散長空,前溪月落。
”良久,别衆趨寂。
阇維舍利鬥許,大如豆。
目睛齒爪不壞。
門弟子分塔于京潭。
西林崇奧禅師南嶽西林崇奧禅師,僧問:“一問一答,賓主曆然。
不問不答,如何辨别?”師曰:“坐底坐,立底立。
” 曰:“便恁麼會時如何?”師曰:“舌拄上齶。
”僧禮拜,師曰:“不得諱卻。
” 蔣山元禅師法嗣雪窦法雅禅師明州雪窦法雅禅師,僧問:“學人不問西來意,乞師方便指迷情。
”師曰:“霹靂過頭猶瞌睡。
”曰: “謝師答話。
”師曰:“再三啟口問何人?”曰:“争奈學人未禮拜何!” 師曰:“休鈍置。
” 丞熙應悅禅師邵州丞熙應悅禅師,撫之宜黃戴氏子。
上堂:“我宗無語句,徒勞尋露布。
現成公案已多端,那堪更涉他門戶。
觌面當機直下提,何用波吒受辛苦。
咄!” 雙峰回禅師法嗣光國文贊禅師阆州光國文贊禅師,僧問:“不二之法,請師速道。
”師曰:“領。
”曰:“恁麼則人人有分也。
”師曰: “了。
”曰:“錦屏天下少,光國世間稀。
”師曰:“退。
” 定慧信禅師法嗣穹窿智圓禅師蘇州穹窿智圓禅師,上堂:“福臻不說禅,無事日高眠。
有問祖師意,連擉兩三拳。
大衆且道,為甚麼如此?不合惱亂山僧睡。
” 雲峰悅禅師法嗣壽甯齊曉禅師桂州壽甯齊曉禅師,上堂:“觸目不會道,猶較些子。
運足焉知路,錯下名言。
諸仁者,山僧今日将錯就錯,汝等諸人,見有眼,聞有耳,嗅有鼻,味有舌,因甚麼卻不會?”良久曰: “武帝求仙不得仙,王喬端坐卻升天。
咄!”僧問:“大衆雲臻,合談何事?”師曰:“波斯入鬧市。
”曰:“恁麼則草偃風行去也。
”師曰:“萬裡望鄉關。
” 淨因臻禅師法嗣長慶惠暹禅師福州長慶惠暹文慧禅師,僧問:“離上生之寶刹,登延聖之道場。
如何是不動尊?”師曰:“孤舟載明月。
”曰:“忽遇橹棹俱停,又作麼生?”師曰:“漁人偏愛宿蘆花。
”問: “長期進道西天,以蠟人為驗,未審此間以何為驗?”師曰:“鐵彈子。
” 曰:“意旨如何?”師曰:“大底大,小底小。
” 栖勝繼超禅師福州栖勝繼超禅師,上堂,拈拄杖,良久曰:“三世諸佛,盡在這裡跳。
大衆還會麼?過去諸佛說了,未來諸佛未說,現在諸佛今說。
敢問諸人,作麼生是說底事?”卓一下曰:“蘇嚧蘇嚧!”興化嶽禅師法嗣興化紹清禅師潭州興化紹清禅師,上堂:“祖師門下,佛法不存。
善法堂前,仁義休說。
然雖如是,事無一向。
竊聞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欲報深恩,昊天罔極。
發膚身體,弗敢毀傷。
此魯仲尼之孝也。
輪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舍,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故我大覺世尊,雪山苦行,摩竭成道,往忉利天為母說法。
此釋迦之孝也。
得大解脫,運大神通,手擎金錫,掌拓龍盂,詣地獄門,卓然尋省,見其慈母,悲泣無量。
此目連之孝也。
作麼生是興化之孝?”良久曰: “興化今日不上天堂,不入地獄,于善法堂中、燈王座上,為母說法,以報劬勞。
且道我母即今在其麼處?”乃曰:“我母生前足善緣,無勞問佛定生天。
人間上壽古今少,九十春秋減一年。
”下座。
“敢煩大衆燒一炷香,以助山僧報孝。
既是山僧之母,為甚麼卻煩諸人燒香?不見道,東家人死,西家人助哀。
”以手槌胸曰:“蒼天!蒼天!” 玉泉芳禅師法嗣慧力善周禅師臨江軍慧力善周禅師,上堂:“遼天鹘,萬重雲,祇一突,是甚麼?咄!”師元佑元年十二月望日,沐浴淨發,說偈曰:“山僧住瑞筠,未嘗形言句。
七十三年來,七十三年去。
”言畢而逝。
五日後須發再生。
南嶽下十三世大沩哲禅師法嗣智海道平禅師東京智海普融道平禅師,上堂: “山僧不會佛法,為人總沒來由。
或時半開半合,或時全放全收。
還如萬人叢裡,冷地掉個石頭,忽然打著一個,方知觸處周流。
”上堂: “趙州有四門,門門通大道。
玉泉有四路,路路透長安。
門門通大道,畢竟誰親到?路路透長安,分明進步看。
”拍膝一下曰: “歲晚未歸客,西風門外寒。
”上堂,舉盤山示衆曰:“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
古人恁麼說話,大似抱贓叫屈。
智海門下,人人慷慨。
生擒虎兕,活捉獰龍。
眼裡著得須彌山,耳裡著得大海水。
”遂拈拄杖曰:“不是向人誇伎倆,丈夫标緻合如斯。
”卓拄杖,下座。
泐潭景祥禅師洪州泐潭景祥禅師,建昌南城傅氏子。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十個指頭八個丫。
”問: “我手何似佛手?”師曰:“金難辨。
”曰:“我腳何似驢腳?”師曰: “黃龍路險。
”曰: “人人有個生緣,如何是和尚生緣?”師曰:“把定要津,不通凡聖。
”中秋上堂:“靈山話,曹溪指,放過初生斫額底。
未問龍眠老古錐,昨夜三更轉向西。
正當恁麼時,有人問如何是月,向明暗未分處道得一句,便與古人共出一隻手。
如或未然,寶峰不免依模畫樣,應個時節。
”乃打一圓相曰: “清光萬古複千古,豈止人間一夜看。
”師室中問僧:“達磨西歸,手隻履。
當時何不兩隻都将去?”曰:“此土也要留個消息。
”師曰: “一隻腳在西天,一隻腳在東土。
著甚來由?”僧無語。
問僧:“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
如何是塵中現底身?”僧指香爐曰:“這個是香爐。
”師曰:“帶累三世諸佛,生陷地獄。
”僧罔措,師便打。
師不安次,有僧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土地前燒二陌紙著。
” 師常叉手夜坐,如對大賓。
初坐手與趺綴,至五鼓必齊膺,因号祥叉手焉。
光孝慧蘭禅師和州光孝慧蘭禅師,不知何許人也。
自号碧落道人。
嘗以觸衣書七佛名,叢林稱為蘭布裈。
有拟草庵歌一篇行于世,具載普燈。
建炎末逆虜犯淮,執師見酋長。
長曰: “聞我名否?”師曰: “我所聞者,唯大宋天子之名。
”長恚,令左右以錘擊之。
錘至辄斷壞。
長驚異,延麾下敬事之。
經旬,師索薪自焚,無敢供者。
親拾薪成龛,怡然端坐。
煙焰一起,流光四騰,虜跪伏灼膚者多。
火絕,得五色舍利,并其骨而北歸。
所執僧尼,悉得自便。
和人至今詠之。
東明仁仙禅師潭州東明仁仙禅師,開堂日,僧問:“世尊出世,梵王前引,帝釋後随。
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 “任是百千諸佛,一時趕向水牯欄裡。
”曰:“有何祥瑞?”師曰:“山僧不曾眼花。
” 普照曉欽禅師泗州普照曉欽明悟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曰:“東邊更近東。
”曰: “沩山的子、智海親孫也。
”師曰:“卻笑傍人把釣竿。
”上堂:“引手撮空,展轉莫及。
翻身擲影,徒自勞形。
當面拈來,卻成蹉過。
畢竟如何?”拍禅床曰:“洎合錯商量。
”東林自遵禅師廬山東林自遵正覺禅師,上堂:“十五日已前放過一著,十五日已後未可商量。
正當十五日,試道一句看。
”良久曰:“山色翠秾春雨歇,柏庭香擁木蘭開。
” 福嚴置禅師潭州福嚴置禅師,上堂:“福嚴山上雲,舒卷任朝昏。
忽爾落平地,客來難讨門。
” 東明遷禅師潭州東明遷禅師,久侍真如,晚居沩山。
真如庵忠道者高其風,每叩之。
一日閱首楞嚴次,忠問: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佛意如何?”師曰:“釋迦老子好與二十棒。
”曰:“為甚麼如此?”師曰:“用按指作麼?”曰:“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作麼生?”師曰:“亦是海印發光。
” 雪窦雅禅師法嗣光孝普印禅師衢州光孝普印慈覺禅師,泉州許氏子。
室中問僧:“父母未生已前,在甚麼處行履?” 僧拟對,即打出。
或曰:“達磨在你腳下。
”僧拟看,亦打出。
或曰:“道! 道!”僧拟開口,複打出。
慶善震禅師法嗣慶善普能禅師杭州慶善院普能禅師,上堂:“事不獲已,與諸人葛藤。
一切衆生,祇為心塵未脫,情量不除,見色聞聲,随波逐浪。
流轉三界,汨沒四生。
緻使正見不明,觸途成滞。
若也是非齊泯,善惡都忘。
坐斷報化佛頭,截卻聖凡途路。
到這裡方有少許相應。
真饒如是,衲僧分上未為奇特。
何故如此?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咄!”上堂,拈拄杖曰:“未入山僧手中,萬法宛然。
既入山僧手中,複有何事。
”良久曰: “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
”卓拄杖一下。
淨土思禅師法嗣萬壽法诠禅師杭州靈鳳山萬壽法诠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抱樁打拍浮。
”曰:“如何是法?”師曰:“黃泥彈子。
”曰:“如何是僧?”師曰:“剃除須發。
”曰:“三寶外,還别有為人處也無?”師舉起一指。
僧曰: “不會。
”師曰:“指在唯觀月,風來不動幡。
”上堂:“德山棒,臨濟喝,盡是無風波币币。
燈籠跳過青天,露柱魂驚頭腦裂。
然雖如是,大似食鹽加得渴。
”喝一喝。
慶善守隆禅師杭州慶善守隆禅師,開堂日,僧問:“知師久蘊囊中寶,今日當筵略借看。
”師曰:“多少分明。
”曰: “師子吼時全露現,文殊仗劍又如何?”師曰:“驚殺老僧。
”問:“千佛出世,各有奇祥。
和尚今日,以何為驗?”師曰:“木人把闆雲中拍。
”曰:“意旨如何?” 師曰:“石女拈笙水底吹。
”上堂: “花蔟蔟,錦蔟蔟,鹽醬年來事事足。
留得南泉打破鍋,分付沙彌煮晨粥。
晨粥一任諸人吃,洗缽盂一句作麼生會? 多少人疑著。
” 護國月禅師法嗣護國慧本禅師江陵府護國慧本禅師,僧問:“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未審是甚麼物?”師曰:“一铤墨。
”曰:“恁麼則耀古照今去也。
”師曰:“作麼生是耀古照今底?”僧便喝,師便打。
上堂:“好個時節,誰肯承當? 苟或無人,不如惜取。
”良久曰:“彈雀夜明珠。
” 南嶽下十四世智海平禅師法嗣淨因繼成禅師東京淨因蹒庵繼成禅師,袁之宜春劉氏子。
上堂,拈拄杖曰:“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看看富樓那穿過釋迦老子鼻孔,釋迦老子鑽破虛空肚皮。
且道山河大地在甚麼處?” 擲下拄杖,召大衆曰:“虛空翻筋鬥,向新羅國裡去也。
是你諸人,切忌認葉止啼,刻舟尋劍。
”上堂: “茫茫盡是覓佛漢,舉世難尋閑道人。
棒喝交馳成藥忌,了亡藥忌未天真。
” 上堂:“昆侖奴著鐵褲,打一棒行一步,争似火中釣鼈,日裡藏冰。
陰影間翻魍魉,虛空縛殺麻繩。
”上堂:“狹路相逢且莫疑,電光石火已遲遲。
若教直下三心徹,祇在如今一饷時。
到這裡,直使問來答去,火迸星飛,互換主賓,照用得失。
波翻嶽立,玉轉珠回,衲僧面前了無交涉。
豈不見拈花鹫嶺,獨許飲光,問疾毗耶,誰當金粟? 那知微笑已成途轍,縱使默然,未免風波。
要須格外相逢,始解就中穎契。
還會麼?一曲寥寥動今古,洛陽三十六峰西。
” 上堂:“舉不顧,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大衆,枯桑知天風,是顧不顧? 海水知天寒,是思不思?且喚甚麼作悟底道理?兔角杖頭挑法界,龜毛拂子舞三台。
”上堂: “鼻裡音聲耳裡香,眼中鹹淡舌玄黃。
意能覺觸身分别,冰室如春九夏涼。
如斯見得,方知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從定出。
葵花随日轉,犀紋玩月生。
香楓化老人,螟蠕成蜾。
若也不知,苦哉!佛陀耶許你具隻眼。
”上堂: “一念心清淨,佛居魔王殿。
一念惡心生,魔王居佛殿。
懷禅師曰:“但恁麼信去,喚作腳踏實地而行。
終無别法,亦無别道理。
”老僧恁麼舉了,祇恐你諸人見兔放鷹,刻舟求劍。
何故? 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上堂,舉汾陽拈拄杖示衆曰: “三世諸佛在這裡,為汝諸人無孔竅。
遂走向山僧拄杖裡去,強生節目。
”師曰:“汾陽與麼示徒,大似擔雪填井,傍若無人。
山僧今日為汝諸人出氣。
” 拈起柱杖曰:“三世諸佛不敢強生節目,卻從山僧拄杖裡走出,向諸人道,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說是語已,翻筋鬥向拘屍羅城裡去也。
”擲下拄杖曰:“若到諸方,分明舉似。
”師同圓悟、法真、慈受并十大法師、禅講千僧,赴太尉陳公良弼府齋。
時徽宗皇帝私幸觀之,太師魯國公亦與焉。
有善華嚴者,乃賢首宗之義虎也。
對衆問諸禅曰: “吾佛設教,自小乘至于圓頓,掃除空有,獨證真常。
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為佛。
嘗聞禅宗一喝,能轉凡成聖,則與諸經論似相違背。
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為正說;若不能入,是為邪說。
”諸禅視師,師曰:“如法師所問,不足三大禅師之酬。
淨因小長老可以使法師無惑也。
”師召善,善應諾。
師曰:“法師所謂愚法小乘教者,乃有義也。
大乘始教者,乃空義也。
大乘終教者,乃不有不空義也。
大乘頓教者,乃即有即空義也。
一乘圓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或作空而不有,有而不空。
﹞義也。
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藝,諸子百家悉皆能入。
”師震聲喝一喝,問善曰:“聞麼?”曰:“聞。
”師曰:“汝既聞。
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
” 須臾,又問善曰:“聞麼?”曰:“不聞。
”師曰:“汝既不聞,适來一喝是無。
能入始教。
”遂顧善曰: “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聲銷,汝複道無。
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則而今實無。
不有不無,能入終教。
我有一喝之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
無一喝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
即有即無,能入頓教。
須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及,情解俱忘。
道有之時,纖塵不立。
道無之時,橫遍虛空。
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
是故能入圓教。
”善乃起再拜。
師複謂曰:“非唯一喝為然。
乃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從古至今,十方虛空,萬象森羅,六趣四生,三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契理契機,與天地萬物一體,謂之法身。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四時八節,陰陽一緻,謂之法性。
是故華嚴經雲:法性遍在一切處,有相無相,一聲一色,全在一塵中含四義。
事理無邊,周遍無餘,參而不雜,混而不一。
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猶是建化門庭,随機方便。
謂之小歇場,未至寶所。
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
” 善又問曰:“如何是向上一路?”師曰:“汝且向下會取。
”善曰:“如何是寶所?”師曰:“非汝境界。
”善曰: “望禅師慈悲。
”師曰:“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善膠口而退。
聞者靡不歎仰。
皇帝顧謂近臣曰: “禅宗玄妙深極如此,淨因才辯亦罕有也。
”近臣奏曰:“此宗師之緒餘也。
” 法輪彥孜禅師南嶽法輪彥孜禅師,處之龍泉陳氏子。
上堂:“若是谛當漢,通身無隔礙。
舉措絕毫釐,把手出紅塵。
撥開向上竅,當頭劄定,不犯鋒棱。
轉握将來,應用恰好。
絲毫不漏,函蓋相應。
任是諸佛諸祖,觑著寒毛卓豎。
會麼?吃茶去。
”僧問:“如何是不涉煙波底句?”師曰:“皎皎寒松月,飄飄谷口風。
”曰:“萬差俱掃蕩,一句截流機。
”師曰:“點。
”僧曰:“到。
”師曰:“借人面具舞三台。
”問:“如何是佛?”師曰:“白額大蟲。
”曰:“祇如洞山道,麻三斤。
又作麼生?”師曰:“毒蛇鑽露柱。
”曰:“學人不曉。
”師曰: “踏著始驚人。
” 開福崇哲禅師衡州開福崇哲禅師,邵州劉氏子。
上堂:“妙體堂堂觸處彰,快須回首便承當。
今朝對衆全分付,莫道侬家有覆藏。
”擲拂子,召侍者曰:“因甚打下老僧拂子?”問:“一水吞空遠,三峰峭壁危。
猊台重拂拭,共喜主人歸。
未審到家如何施設?”師曰:“空手撚雙拳。
” 曰:“意旨如何?”師曰:“突出難辨。
”上堂:“山僧有三印,更無增減剩。
觌面便相呈,能轉凡成聖。
諸人還知麼?若也未知,不免重重注破: 一印印空,日月星辰列下風。
一印印泥,頭頭物物顯真機。
一印印水,捩轉魚龍頭作尾。
三印分明體一同,看來非赤又非紅。
互換高低如不薦,青山依舊白雲中。
” 泐潭祥禅師法嗣鴻福德升禅師台州鴻福德升禅師,衡陽人也。
上堂:“諸人恁麼上來,堕在見聞覺知。
恁麼下去,落在動靜施為。
若也不去不來,正是鬼窟活計。
如何道得出身底句?若也道得,則分付拄杖子。
若道不得,依而行之。
”卓拄杖,下座。
萬壽慧素禅師建甯府萬壽慧素禅師,上堂,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還壞也無?大随曰“壤” ,修山主曰“不壞”。
未審孰是孰非?”師曰:“一壞一不壞,笑殺觀自在。
師子蓦咬人,狂狗盡逐塊。
”複曰: “會麼?”曰:“不會。
”師曰:“漆桶不快。
”便下座。
一日,有僧來作禮,師問:“甚處來?”曰: “和尚合知某來處。
”師曰:“湖南擔屎漢,江西刈禾客。
”曰:“和尚真人天眼目。
某在大沩充園頭,東林作藏主。
” 師打三棒,喝出。
紹興三十三年六月朔,沐浴趺坐,書偈曰:“昨夜風雷忽爾,露柱生出兩指。
天明笑倒燈籠,拄杖依前扶起。
拂子跳過流沙,奪轉胡僧一隻履。
”于是俨然而逝。
香山道淵禅師明州香山道淵禅師,本郡人。
上堂:“酒市魚行,頭頭寶所。
鴉鳴鵲噪,一一妙音。
”卓拄杖曰: “且道這個是何佛事,狼籍不少!”上堂:“香山有個話頭,彌滿四大神洲。
若以佛法批判,還如認馬作牛。
諸人既不作佛法批判,畢竟是甚麼道理?擊拂子、無鑐鎖子,不厭動搖。
半夜枕頭,要須摸著。
”下座。
開善道瓊禅師建甯府開善木庵道瓊首座,信之上饒人。
叢林以耆德尊之。
泐潭亦謂其飽參。
分座日嘗舉隻履西歸語,謂衆曰:“坐脫立亡倒化即不無,要且未有逝而複出遺履者。
為複後代兒孫不及祖師,為複相師剩有這一著子?”乃大笑曰:“老野狐。
” 紹興庚申冬,信守以超化革律為禅迎為第一祖。
師語專使曰:“吾初無意人間,欲為山子,正為宗派耳。
然恐多不能往受請已。
” 取所藏泐潭繪像與木庵二字,仍書偈囑清泉亨老寄得法弟子慧山曰:“口觜不中祥老子,愛向叢林鼓是非。
分付雪峰山首座,為吾痛罵莫饒伊。
”顧專使曰:“為我傳語侍郎,行計迫甚,不及修答。
”聲絕而化。
寶峰景淳知藏景淳知藏,梅州人,于化度寺得度。
往依泐潭,入室次;潭問:“陝府鐵牛重多少?”師叉手近前曰: “且道重多少!”潭曰:“尾在黃河北,頭枕黃河南。
善财無鼻孔,依舊向南參。
”師拟議,潭便打。
忽頓徹。
巾侍有年,竟隐居林壑。
嘗作偈曰:“怕寒懶剃髼松發,愛暖頻添榾柮柴。
破衲伽黎撩亂搭,誰能勞力強安排。
” 懷玉用宣首座信州懷玉用宣首座,四明彭氏子,幼為僧,徑趨叢席,侍泐潭于黃檗。
一日自臨川持缽歸,值潭晚參,有雲:“一葉飄空便見秋,法身須透鬧啾啾。
”師聞領旨,潭為證據。
後依大慧,慧亦謂其類己。
以是名卿钜公列刹迎禮,不就。
嘗有頌大愚答佛話話曰鋸解秤錘,出老杜詩:紅稻啄殘鹦鹉顆,碧梧栖老鳳凰枝。
” 光孝蘭禅師法嗣蘆山法真禅師明州蘆山無相法真禅師,江南李主之裔也。
上堂:“欲明向上事,須具頂門眼。
若具頂門眼,始契出家心。
既契出家心,常具頂門眼。
要會頂門眼麼?四京人著衣吃飯,兩浙人飽暖自如。
通玄峰頂香風清,花發蟠桃三四株。
” 南嶽下十五世淨因成禅師法嗣瑞岩如勝禅師台州瑞岩如勝佛燈禅師,上堂: “人人領略釋迦,個個平欺達磨,及乎問著宗綱,束手盡雲放過。
放過即不無,秪如女子出定,趙州洗缽盂,又作麼生話會?鶴有九臯難翥翼,馬無千裡謾追風。
” 冶父道川禅師無為軍冶父實際道川禅師,昆山狄氏子。
初為縣之弓級,聞東齋謙首座為道俗演法,往從之,習坐不倦。
一日因不職遭笞,忽于杖下大悟,遂辭職依謙。
謙為改名道川,且曰: “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
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
”師銘于心。
建炎初,圓頂遊方,至天封蹒庵,與語鋒投,庵稱善。
歸憩東齋,道俗愈敬。
有以金剛般若經請問者,師為頌之,今盛行于世。
隆興改元,殿撰鄭公喬年漕淮西,适冶父,虛席迎開法。
上堂: “群陰剝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萌。
唯有衲僧無底缽,依前盛飯又盛羹。
”上堂,舉:“雪峰一日登座,拈拄杖東觑曰:“東邊底。
” 又西觑曰:“西邊底。
諸人還知麼?”擲下拄杖曰:“向這裡會取。
””師曰: “東邊觑了複西觀,拄杖重重話歲寒。
帶雨一枝花落盡,不煩公子倚欄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