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乃問:“師識字否?”師曰:“随分。
” 僧乃右旋一匝。
曰:“是甚麼字?” 師于地上書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字?”師改十字作卍字。
僧畫此相,以兩手拓,如修羅掌日月勢。
曰:“是甚麼字?”師乃畫此相對之,僧乃作婁至德勢。
師曰:“如是!如是! 此是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
善自護持!”其僧禮謝,騰空而去。
時有一道者見,經五日後,遂問師。
師曰:“汝還見否?”道者曰:“某甲見出門騰空而去。
”師曰: “此是西天羅漢,故來探吾道。
”道者曰:“某雖睹種種三昧,不辨其理。
” 師曰: “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是覺海變為義海,體則同然。
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總别不離隐身三昧也。
”師問僧: “近離甚處?”曰:“南方。
”師舉拄杖曰:“彼中老宿還說這個麼?”曰: “不說。
”師曰: “既不說這個,還說那個否?”曰:“不說。
”師召大德,僧應諾。
師曰: “參堂去。
”僧便出。
師複召曰:“大德!”僧回首,師曰:“近前來。
”僧近前,師以拄杖頭上點一下,曰:“去!” 劉侍禦問:“了心之旨,可得聞乎?”師曰:“若要了心,無心可了。
無了之心,是名真了。
” 師一日在法堂上坐,見一僧從外來,便問訊了,向東邊叉手立,以目視師,師乃垂下左足。
僧卻過西邊叉手立,師垂下右足。
僧向中間叉手立,師收雙足。
僧禮拜,師曰:“老僧自住此,未曾打著一人。
”拈拄杖便打。
僧便騰空而去。
陸希聲相公欲谒師,先作此相封呈。
師開封于相下面書雲: “不思而知,落第二頭。
思而知之,落第三首。
”遂封回。
﹝韋宙相公機語相似,茲不重出。
﹞公見即入山,師乃門迎。
公才入門,便問: “三門俱開,從何門入?”師曰:“從信門入。
”公至法堂,又問:“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時如何?” 師以拂子倒點三下。
公便設禮。
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
”曰:“還坐禅否?”師曰:“不坐禅。
” 公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
”師曰:“聽老僧一頌: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 師卻問:“承聞相公看經得悟,是否?”曰:“弟子因看涅槃經有雲,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得個安樂處。
” 師豎起拂子,曰:“祇如這個作麼生入?”曰:“入之一字,也不消得。
”師曰:“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 公便起去。
﹝法燈雲:“上座且道,入之一字為甚麼人?”又雲:“相公且莫煩惱。
”﹞龐居士問:“久向仰山,到來為甚麼卻覆?”師豎起拂子,士曰:“恰是。
”師曰:“是仰是覆?” 士乃打露柱,曰:“雖然無人,也要露柱證明。
”師擲拂子,曰:“若到諸方,一任舉似。
”師指雪師子,問衆: “有過得此色者麼?”衆無對。
﹝雲門雲:“當時便好與推倒。
”﹞師問雙峰:“師弟近日見處如何?”曰: “據某見處,實無一法可當情。
”師曰:“汝解猶在境。
”曰:“某秪如此,師兄又如何?”師曰:“汝豈不知無一法可當情者?”沩山聞曰: “寂子一句,疑殺天下人。
”﹝玄覺雲:“經道:實無有法。
然燈佛與我授記,他道實無一法可當情。
為甚麼道: 解猶在境;且道利害在甚麼處?”﹞師卧次,僧問:“法身還解說法也無?”師曰:“我說不得,别有一人說得。
”曰:“說得底人在甚麼處?” 師推出枕子。
沩山聞曰:“寂子用劍刃上事。
” 師閉目坐次,有僧潛來身邊立,師開目,于地上作此相,顧視其僧。
僧無語。
師攜拄杖行次,僧問:“和尚手中是甚麼?”師便拈向背後,曰:“見麼?”僧無對。
師問一僧:“汝會甚麼?”曰:“會蔔。
”師提起拂子,曰:“這個六十四卦中阿那卦收?”僧無對。
師自代雲: “适來是雷天大壯,如今變為地火明夷。
”問僧:“名甚麼?”曰:“靈通。
”師曰:“便請入燈籠。
”曰: “早個入了也。
”﹝法眼别雲:“喚甚麼作燈籠?”﹞問:“古人道,見色便見心。
禅床是色,請和尚離卻色,指學人心。
”師曰: “那個是禅床,指出來看。
”僧無語。
﹝玄覺雲:“忽然被伊卻指禅床,作麼生對伊?”有僧雲:“卻請和尚道。
”玄覺代拊掌三下。
﹞問:“如何是毗盧師?”師乃叱之。
僧曰:“如何是和尚師?”師曰:“莫無禮!”師共一僧語,旁有僧曰: “語底是文殊,默底是維摩。
”師曰:“不語不默底莫是汝否?”僧默然。
師曰:“何不現神通?”曰: “不辭現神通,祇恐和尚收作教。
”師曰:“鑒汝來處,未有教外底眼。
” 問:“天堂地獄相去幾何?” 師将拄杖畫地一畫。
師住觀音時,出牓雲:“看經次不得問事。
”有僧來問訊,見師看經,旁立而待。
師卷卻經,問:“會麼?”曰:“某甲不看經,争得會?”師曰:“汝已後會去在。
”其僧到岩頭,頭問:“甚處來?”曰:“江西觀音來。
”頭曰:“和尚有何言句?”僧舉前話,頭曰:“這個老師,我将謂被故紙埋卻,元來猶在。
” 僧思問:“禅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曰: “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持。
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
”曰:“除此一路,别更有入處否?” 師曰:“有。
”曰:“如何即是。
”師曰:“汝是甚處人?”曰:“幽州人。
”師曰:“汝還思彼處否?”曰:“常思。
”師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
彼處樓台林苑,人馬骈阗,汝反思底還有許多般也無?”曰: “某甲到這裡,總不見有。
”師曰:“汝解猶在心。
信位即得,人位未在。
” 曰:“除卻這個,别更有意也無?”師曰:“别有,别無即不堪也。
”曰:“到這裡作麼生即是?”師曰:“據汝所解,祇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後自看。
” 禮謝之。
師接機利物,為宗門标準。
再遷東平,将順寂,數僧侍立,師以偈示之曰:“一二二三子,平目複仰視。
兩口一無舌,即是吾宗旨。
”至日午,升座辭衆,複說偈曰:“年滿七十七,無常在今日。
日輪正當午。
兩手攀屈膝。
”言訖,以兩手抱膝而終。
閱明年,南塔湧禅師遷靈骨歸仰山,塔于集雲峰下。
谥智通禅師、妙光之塔。
香嚴智閑禅師鄧州香嚴智閑禅師,青州人也。
厭俗辭親,觀方慕道。
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禅不得。
洎丈遷化,遂參沩山。
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
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
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師被一問,直得茫然。
歸寮将平日看過底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饑。
”屢乞沩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已後罵我去。
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
”師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燒卻。
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 乃泣辭沩山,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迹,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
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沩山。
贊曰: “和尚大慈,恩逾父母。
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堕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沩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 仰曰:“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
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師,曰: “和尚贊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師舉前頌,仰曰:“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說看。
”師又成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仰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
” 師複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别喚沙彌。
”仰乃報沩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
” ﹝玄覺雲:“且道如來禅與祖師禅分不分?”長慶棱雲:“一時坐卻。
”﹞師初開堂,沩山令僧送書并拄杖至。
師接得便哭:“蒼天!蒼天!”僧曰: “和尚為甚麼如此?”師曰: “祇為春行秋令。
”上堂:“道由悟達,不在語言。
況是密密堂堂,曾無間隔,不勞心意,暫借回光。
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僧問:“如何是香嚴境?”師曰:“華木不滋。
” 問:“如何是仙陀婆?”師敲禅床曰: “過這裡來。
”問:“如何是現在學?”師以扇子旋轉示之,曰:“見麼?”僧無語。
問:“如何是正命食?” 師以手撮而示之。
問:“如何是無表戒?”師曰:“待阇黎作俗即說。
”問: “如何是聲色外相見一句?”師曰: “如某甲未住香嚴時,且道在甚麼處?”曰:“恁麼則亦不敢道有所在。
” 師曰:“如幻人心心所法。
”問: “如何是直截根源佛所印?”師抛下拄杖,散手而去。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今年霜降早,荞麥不收。
”問: “如何是西來意?”師以手入懷作拳,展開與之。
僧乃跪膝,以兩手作受勢。
師曰:“是甚麼?”僧無對。
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和尚道。
”師曰:“獵師前不得說本師戒。
” 上堂:“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蹋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不對他,又違他所問。
若對他,又喪身失命。
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時有虎頭招上座出衆雲: “樹上即不問,未上樹時請和尚道。
”師乃呵呵大笑。
師問:“僧甚處來?”曰:“沩山來。
”師曰:“和尚近日有何言句?”曰: “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和尚豎起拂子。
”師曰:“彼中兄弟作麼生會?”曰:“彼中商量道,即色明心,附物顯理。
”師曰: “會即便會,著甚死急!”僧卻問:“師意如何?”師亦豎起拂子。
﹝玄沙雲:“祇這香嚴腳跟未點地。
”雲居錫雲: “甚麼處是香嚴腳跟未點地處?”﹞師有偈曰:“子啐母啄,子覺母殼。
子母俱亡,應緣不錯。
同道唱和,妙雲獨腳。
” 師凡示學徒,語多簡直。
有偈頌二百餘篇,随緣對機,不拘聲律,諸方盛行。
後谥襲燈禅師。
徑山洪諲禅師杭州徑山洪諲禅師,吳興人也。
僧問:“掩息如灰時如何?” 師曰:“猶是時人功幹。
”曰: “幹後如何?”師曰:“耕人田不種。
”曰:“畢竟如何?”師曰:“禾熟不臨場。
”問: “龍門不假風雷勢便透得者如何?”師曰:“猶是一品二品。
”曰:“此既是階級,向上事如何?”師曰:“吾不知有汝龍門。
”問: “如霜如雪時如何?”師曰:“猶是污染。
”曰:“不污染時如何?”師曰: “不同色。
”許州全明上座先問石霜: “一毫穿衆穴時如何?”霜曰:“直須萬年去。
”曰:“萬年後如何?”霜曰:“登科任汝登科,拔萃任汝拔萃。
”後問師曰: “一毫穿衆穴時如何?”師曰:“光靴任汝光靴,結果任汝結果。
”問:“如何是長?”師曰:“千聖不能量。
” 曰:“如何是短?”師曰:“蟭螟眼裡著不滿。
”其僧不肯,便去舉似石霜。
霜曰:“祇為太近實頭。
” 僧卻問霜:“如何是長?”霜曰:“不屈曲。
”曰:“如何是短?”霜曰: “雙陸盤中不喝彩。
”佛日長老訪師。
師問: “伏承長老獨化一方,何以薦遊峰頂?”日曰:“朗月當空挂,冰霜不自寒。
”師曰:“莫是長老家風也無?”日曰: “峭峙萬重關,于中含寶月。
”師曰:“此猶是文言,作麼生是長老家風?” 日曰: “今日賴遇佛日,卻問隐密全真,時人知有道不得,太省無辜,時人知有道得。
于此二途,猶是時人升降處。
未審和尚親道自道如何道?”師曰:“我家道處無可道。
”日曰: “如來路上無私曲,便請玄音和一場。
”師曰:“任汝二輪更互照,碧潭雲外不相關。
”日曰:“為報白頭無限客,此回年少莫歸鄉。
”師曰: “老少同輪無向背,我家玄路勿參差。
”日曰:“一言定天下,四句為誰宣。
”師曰:“汝言有三四,我道其中一也無。
” 師因有偈曰:“東西不相顧,南北與誰留。
汝言有三四,我道一也無。
”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白衆而化。
定山神英禅師滁州定山神英禅師,因椑樹省和尚行腳時參問:“不落數量,請師道。
”師提起數珠曰:“是落不落?”樹曰: “圓珠三竅,時人知有,請師圓前話。
”師便打,樹拂袖便出。
師曰:“三十年後槌胸大哭去在!” 樹住後示衆曰:“老僧三十年前至定山,被他熱謾
” 僧乃右旋一匝。
曰:“是甚麼字?” 師于地上書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字?”師改十字作卍字。
僧畫此相,以兩手拓,如修羅掌日月勢。
曰:“是甚麼字?”師乃畫此相對之,僧乃作婁至德勢。
師曰:“如是!如是! 此是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
善自護持!”其僧禮謝,騰空而去。
時有一道者見,經五日後,遂問師。
師曰:“汝還見否?”道者曰:“某甲見出門騰空而去。
”師曰: “此是西天羅漢,故來探吾道。
”道者曰:“某雖睹種種三昧,不辨其理。
” 師曰: “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是覺海變為義海,體則同然。
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總别不離隐身三昧也。
”師問僧: “近離甚處?”曰:“南方。
”師舉拄杖曰:“彼中老宿還說這個麼?”曰: “不說。
”師曰: “既不說這個,還說那個否?”曰:“不說。
”師召大德,僧應諾。
師曰: “參堂去。
”僧便出。
師複召曰:“大德!”僧回首,師曰:“近前來。
”僧近前,師以拄杖頭上點一下,曰:“去!” 劉侍禦問:“了心之旨,可得聞乎?”師曰:“若要了心,無心可了。
無了之心,是名真了。
” 師一日在法堂上坐,見一僧從外來,便問訊了,向東邊叉手立,以目視師,師乃垂下左足。
僧卻過西邊叉手立,師垂下右足。
僧向中間叉手立,師收雙足。
僧禮拜,師曰:“老僧自住此,未曾打著一人。
”拈拄杖便打。
僧便騰空而去。
陸希聲相公欲谒師,先作此相封呈。
師開封于相下面書雲: “不思而知,落第二頭。
思而知之,落第三首。
”遂封回。
﹝韋宙相公機語相似,茲不重出。
﹞公見即入山,師乃門迎。
公才入門,便問: “三門俱開,從何門入?”師曰:“從信門入。
”公至法堂,又問:“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時如何?” 師以拂子倒點三下。
公便設禮。
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
”曰:“還坐禅否?”師曰:“不坐禅。
” 公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
”師曰:“聽老僧一頌: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 師卻問:“承聞相公看經得悟,是否?”曰:“弟子因看涅槃經有雲,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得個安樂處。
” 師豎起拂子,曰:“祇如這個作麼生入?”曰:“入之一字,也不消得。
”師曰:“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 公便起去。
﹝法燈雲:“上座且道,入之一字為甚麼人?”又雲:“相公且莫煩惱。
”﹞龐居士問:“久向仰山,到來為甚麼卻覆?”師豎起拂子,士曰:“恰是。
”師曰:“是仰是覆?” 士乃打露柱,曰:“雖然無人,也要露柱證明。
”師擲拂子,曰:“若到諸方,一任舉似。
”師指雪師子,問衆: “有過得此色者麼?”衆無對。
﹝雲門雲:“當時便好與推倒。
”﹞師問雙峰:“師弟近日見處如何?”曰: “據某見處,實無一法可當情。
”師曰:“汝解猶在境。
”曰:“某秪如此,師兄又如何?”師曰:“汝豈不知無一法可當情者?”沩山聞曰: “寂子一句,疑殺天下人。
”﹝玄覺雲:“經道:實無有法。
然燈佛與我授記,他道實無一法可當情。
為甚麼道: 解猶在境;且道利害在甚麼處?”﹞師卧次,僧問:“法身還解說法也無?”師曰:“我說不得,别有一人說得。
”曰:“說得底人在甚麼處?” 師推出枕子。
沩山聞曰:“寂子用劍刃上事。
” 師閉目坐次,有僧潛來身邊立,師開目,于地上作此相,顧視其僧。
僧無語。
師攜拄杖行次,僧問:“和尚手中是甚麼?”師便拈向背後,曰:“見麼?”僧無對。
師問一僧:“汝會甚麼?”曰:“會蔔。
”師提起拂子,曰:“這個六十四卦中阿那卦收?”僧無對。
師自代雲: “适來是雷天大壯,如今變為地火明夷。
”問僧:“名甚麼?”曰:“靈通。
”師曰:“便請入燈籠。
”曰: “早個入了也。
”﹝法眼别雲:“喚甚麼作燈籠?”﹞問:“古人道,見色便見心。
禅床是色,請和尚離卻色,指學人心。
”師曰: “那個是禅床,指出來看。
”僧無語。
﹝玄覺雲:“忽然被伊卻指禅床,作麼生對伊?”有僧雲:“卻請和尚道。
”玄覺代拊掌三下。
﹞問:“如何是毗盧師?”師乃叱之。
僧曰:“如何是和尚師?”師曰:“莫無禮!”師共一僧語,旁有僧曰: “語底是文殊,默底是維摩。
”師曰:“不語不默底莫是汝否?”僧默然。
師曰:“何不現神通?”曰: “不辭現神通,祇恐和尚收作教。
”師曰:“鑒汝來處,未有教外底眼。
” 問:“天堂地獄相去幾何?” 師将拄杖畫地一畫。
師住觀音時,出牓雲:“看經次不得問事。
”有僧來問訊,見師看經,旁立而待。
師卷卻經,問:“會麼?”曰:“某甲不看經,争得會?”師曰:“汝已後會去在。
”其僧到岩頭,頭問:“甚處來?”曰:“江西觀音來。
”頭曰:“和尚有何言句?”僧舉前話,頭曰:“這個老師,我将謂被故紙埋卻,元來猶在。
” 僧思問:“禅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曰: “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持。
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
”曰:“除此一路,别更有入處否?” 師曰:“有。
”曰:“如何即是。
”師曰:“汝是甚處人?”曰:“幽州人。
”師曰:“汝還思彼處否?”曰:“常思。
”師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
彼處樓台林苑,人馬骈阗,汝反思底還有許多般也無?”曰: “某甲到這裡,總不見有。
”師曰:“汝解猶在心。
信位即得,人位未在。
” 曰:“除卻這個,别更有意也無?”師曰:“别有,别無即不堪也。
”曰:“到這裡作麼生即是?”師曰:“據汝所解,祇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後自看。
” 禮謝之。
師接機利物,為宗門标準。
再遷東平,将順寂,數僧侍立,師以偈示之曰:“一二二三子,平目複仰視。
兩口一無舌,即是吾宗旨。
”至日午,升座辭衆,複說偈曰:“年滿七十七,無常在今日。
日輪正當午。
兩手攀屈膝。
”言訖,以兩手抱膝而終。
閱明年,南塔湧禅師遷靈骨歸仰山,塔于集雲峰下。
谥智通禅師、妙光之塔。
香嚴智閑禅師鄧州香嚴智閑禅師,青州人也。
厭俗辭親,觀方慕道。
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禅不得。
洎丈遷化,遂參沩山。
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
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
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師被一問,直得茫然。
歸寮将平日看過底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饑。
”屢乞沩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已後罵我去。
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
”師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燒卻。
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 乃泣辭沩山,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迹,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
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沩山。
贊曰: “和尚大慈,恩逾父母。
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堕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沩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 仰曰:“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
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師,曰: “和尚贊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師舉前頌,仰曰:“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說看。
”師又成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仰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
” 師複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别喚沙彌。
”仰乃報沩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
” ﹝玄覺雲:“且道如來禅與祖師禅分不分?”長慶棱雲:“一時坐卻。
”﹞師初開堂,沩山令僧送書并拄杖至。
師接得便哭:“蒼天!蒼天!”僧曰: “和尚為甚麼如此?”師曰: “祇為春行秋令。
”上堂:“道由悟達,不在語言。
況是密密堂堂,曾無間隔,不勞心意,暫借回光。
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僧問:“如何是香嚴境?”師曰:“華木不滋。
” 問:“如何是仙陀婆?”師敲禅床曰: “過這裡來。
”問:“如何是現在學?”師以扇子旋轉示之,曰:“見麼?”僧無語。
問:“如何是正命食?” 師以手撮而示之。
問:“如何是無表戒?”師曰:“待阇黎作俗即說。
”問: “如何是聲色外相見一句?”師曰: “如某甲未住香嚴時,且道在甚麼處?”曰:“恁麼則亦不敢道有所在。
” 師曰:“如幻人心心所法。
”問: “如何是直截根源佛所印?”師抛下拄杖,散手而去。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今年霜降早,荞麥不收。
”問: “如何是西來意?”師以手入懷作拳,展開與之。
僧乃跪膝,以兩手作受勢。
師曰:“是甚麼?”僧無對。
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和尚道。
”師曰:“獵師前不得說本師戒。
” 上堂:“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蹋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不對他,又違他所問。
若對他,又喪身失命。
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時有虎頭招上座出衆雲: “樹上即不問,未上樹時請和尚道。
”師乃呵呵大笑。
師問:“僧甚處來?”曰:“沩山來。
”師曰:“和尚近日有何言句?”曰: “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和尚豎起拂子。
”師曰:“彼中兄弟作麼生會?”曰:“彼中商量道,即色明心,附物顯理。
”師曰: “會即便會,著甚死急!”僧卻問:“師意如何?”師亦豎起拂子。
﹝玄沙雲:“祇這香嚴腳跟未點地。
”雲居錫雲: “甚麼處是香嚴腳跟未點地處?”﹞師有偈曰:“子啐母啄,子覺母殼。
子母俱亡,應緣不錯。
同道唱和,妙雲獨腳。
” 師凡示學徒,語多簡直。
有偈頌二百餘篇,随緣對機,不拘聲律,諸方盛行。
後谥襲燈禅師。
徑山洪諲禅師杭州徑山洪諲禅師,吳興人也。
僧問:“掩息如灰時如何?” 師曰:“猶是時人功幹。
”曰: “幹後如何?”師曰:“耕人田不種。
”曰:“畢竟如何?”師曰:“禾熟不臨場。
”問: “龍門不假風雷勢便透得者如何?”師曰:“猶是一品二品。
”曰:“此既是階級,向上事如何?”師曰:“吾不知有汝龍門。
”問: “如霜如雪時如何?”師曰:“猶是污染。
”曰:“不污染時如何?”師曰: “不同色。
”許州全明上座先問石霜: “一毫穿衆穴時如何?”霜曰:“直須萬年去。
”曰:“萬年後如何?”霜曰:“登科任汝登科,拔萃任汝拔萃。
”後問師曰: “一毫穿衆穴時如何?”師曰:“光靴任汝光靴,結果任汝結果。
”問:“如何是長?”師曰:“千聖不能量。
” 曰:“如何是短?”師曰:“蟭螟眼裡著不滿。
”其僧不肯,便去舉似石霜。
霜曰:“祇為太近實頭。
” 僧卻問霜:“如何是長?”霜曰:“不屈曲。
”曰:“如何是短?”霜曰: “雙陸盤中不喝彩。
”佛日長老訪師。
師問: “伏承長老獨化一方,何以薦遊峰頂?”日曰:“朗月當空挂,冰霜不自寒。
”師曰:“莫是長老家風也無?”日曰: “峭峙萬重關,于中含寶月。
”師曰:“此猶是文言,作麼生是長老家風?” 日曰: “今日賴遇佛日,卻問隐密全真,時人知有道不得,太省無辜,時人知有道得。
于此二途,猶是時人升降處。
未審和尚親道自道如何道?”師曰:“我家道處無可道。
”日曰: “如來路上無私曲,便請玄音和一場。
”師曰:“任汝二輪更互照,碧潭雲外不相關。
”日曰:“為報白頭無限客,此回年少莫歸鄉。
”師曰: “老少同輪無向背,我家玄路勿參差。
”日曰:“一言定天下,四句為誰宣。
”師曰:“汝言有三四,我道其中一也無。
” 師因有偈曰:“東西不相顧,南北與誰留。
汝言有三四,我道一也無。
”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白衆而化。
定山神英禅師滁州定山神英禅師,因椑樹省和尚行腳時參問:“不落數量,請師道。
”師提起數珠曰:“是落不落?”樹曰: “圓珠三竅,時人知有,請師圓前話。
”師便打,樹拂袖便出。
師曰:“三十年後槌胸大哭去在!” 樹住後示衆曰:“老僧三十年前至定山,被他熱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