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兩号實難酬。

    離卻兩頭應須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

     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敷坐,怡然而寂。

    壽八十三,臘六十四。

    塔于本山,谥大圓禅師,塔曰清淨。

     南嶽下四世沩山佑禅師法嗣仰山慧寂禅師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禅師,韶州懷化葉氏子。

    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通禅師出家。

    ﹝即不語通。

    ﹞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媾。

    師不從,遂斷手二指,跪緻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勞。

    父母乃許。

     再詣通處,而得披剃。

    未登具,即遊方。

    初谒耽源,已悟玄旨。

    後參沩山,遂升堂奧。

    耽源謂師曰:“國師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

    乃曰: “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受,無令斷絕。

    ” 我今付汝,汝當奉持。

    ”遂将其本過與師。

    師接得一覽,便将火燒卻。

     耽源一日問:“前來諸相,甚宜秘惜。

    ”師曰:“當時看了便燒卻也。

    ”源曰: “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師、諸大聖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 師曰:“慧寂一覽,已知其意。

    但用得不可執本也。

    ”源曰: “然雖如此,于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

    ”師曰:“和尚若要重錄不難,即重集一本呈上,更無遺失。

    ”源曰:“然。

    ” 耽源上堂,師出衆,作此相以手拓呈了,卻叉手立。

    源以兩手相交,作拳示之。

    師進前三步,作女人拜。

     源點頭,師便禮拜。

     師浣衲次,耽源曰:“正恁麼時作麼生?”師曰:“正恁麼時向甚麼處見?” 後參沩山,沩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

    ”曰:“主在甚麼處?”師從西過東立,沩異之。

    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沩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 師于言下頓悟,自此執侍前後,盤桓十五載。

     後參岩頭,頭舉起拂子,師展坐具。

    岩拈拂子置背後,師将坐具搭肩上而出。

    岩曰: “我不肯汝放,秪肯汝收。

    ”掃地次,沩問:“塵非掃得,空不自生,如何是塵非掃得?”師掃地一下,沩曰: “如何是空不自生?”師指自身又指沩,沩曰:“塵非掃得,空不自生。

    離此二途,又作麼生?” 師又掃地一下,又指自身并指沩。

    沩一日指田問師:“這丘田那頭高,這頭低。

    ”師曰:“卻是這頭高,那頭低。

    ”沩曰:“你若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

    ”師曰:“不必立中間,亦莫住兩頭。

    ” 沩曰:“若如是,著水看,水能平物。

    ”師曰: “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

    ”沩便休。

     有施主送絹與沩山,師問:“和尚受施主如是供養,将何報答?”沩敲禅床示之。

    師曰: “和尚何得将衆人物作自己用?”師在沩山,為直歲,作務歸,沩問:“甚麼處去來?”師曰:“田中來。

    ”沩曰: “田中多少人?”師插鍬叉手。

    沩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

    ”師拔鍬便行。

    ﹝玄沙雲:“我若見,即踏倒鍬子。

    ”僧問鏡清: “仰山插鍬,意旨如何?”清雲:“狗禦赦書,諸侯避道。

    ”雲:“祇如玄沙踏倒,意旨如何?”清雲:“不柰船何?打破戽鬥。

    ”雲: “南山刈茅,意旨如何?”清雲:“李靖三兄,久經行陣。

    ”雲居錫雲: “且道鏡清下此一判,著不著。

    ”﹞師在沩山牧牛,時踢天泰上座問曰: “一毛頭師子現即不問,百億毛頭百億師子現,又作麼生?”師便騎牛歸,侍立沩山次,舉前話方了,卻見泰來。

     師曰:“便是這個上座。

    ”沩遂問:“百億毛頭百億師子現,豈不是上座道?”泰曰:“是。

    ”師曰: “正當現時,毛前現,毛後現?”泰曰:“現時不說前後。

    ”沩山大笑。

    師曰:“師子腰折也。

    ”便下去。

     一日,第一座舉起拂子曰:“若人作得道理,即與之。

    ”師曰:“某甲作得道理,還得否?”座曰:“但作得道理便得。

    ”師乃掣将拂子去。

    ﹝雲居錫雲:“甚麼處是仰山道理?”﹞一日雨下,天性上座謂師曰:“好雨!”師曰: “好在甚麼處?”性無語。

    師曰:“某甲卻道得。

    ”性曰:“好在甚麼處?” 師指雨,性又無語。

    師曰: “何得大智而默。

    ”師随沩山遊山,到磐陀石上坐。

    師侍立次,忽鴉銜一紅柿落在面前。

     沩拾與師,師接得洗了度與沩。

    沩曰:“子甚處得來?”師曰:“此是和尚道德所感。

    ”沩曰:“汝也不得無分。

    ”即分半與師。

    ﹝玄沙雲:“大小沩山被仰山一坐,至今起不得。

    ”﹞沩山問師:“忽有人問汝,汝作麼生祗對?”師曰:“東寺師叔若在,某甲不緻寂寞。

    ”沩曰: “放汝一個不祗對罪。

    ”師曰:“生之與殺。

    祇在一言。

    ”沩曰:“不負汝見,别有人不肯。

    ”師曰:“阿誰?”沩指露柱曰: “這個。

    ”師曰:“道甚麼?”沩曰:“道甚麼?”師曰:“白鼠推遷,銀台不變。

    ”師問沩山:“大用現前,請師辨白?”沩山下座歸方丈,師随後入。

    沩問:“子适來問甚麼話?”師再舉,沩曰:“還記得吾答語否?”師曰: “記得。

    ”沩曰:“你試舉看。

    ”師便珍重出去。

    沩曰:“錯。

    ”師回首,曰:“閑師弟若來,莫道某甲無語好!” 師問東寺曰:“借一路過那邊還得否?”寺曰:“大凡沙門不可祇一路,也别更有麼?”師良久,寺卻問:“借一路過那邊得否?”師曰:“大凡沙門不可祇一路,也别更有麼?”寺曰:“祇有此。

    ”師曰:“大唐天子決定姓金。

    ” 師在沩山前坡牧牛次,見一僧上山,不久便下來。

    師乃問:“上座何不且留山中?”僧曰:“祇為因緣不契。

    ”師曰:“有何因緣,試舉看。

    ”曰:“和尚問某名甚麼,某答歸真和尚。

    曰:歸真何在?某甲無對。

    ” 師曰:“上座卻回向和尚,道某甲道得也。

    和尚問作麼生道,但曰眼裡耳裡鼻裡。

    ”僧回一如所教。

     沩曰:“脫空謾語漢,此是五百人善知識語。

    ” 師卧次,夢入彌勒内院,衆堂中諸位皆足,惟第二住空,師遂就座。

    有一尊者白槌曰: “今當第二座說法。

    ”師起白槌曰:“摩诃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谛聽! 谛聽!”衆皆散去。

    及覺舉似沩,沩曰: “子已入聖位。

    ”師便禮拜。

     師侍沩行次,忽見前面塵起,沩曰:“面前是甚麼?”師近前看了,卻作此相。

    沩點頭。

     沩山示衆曰:“一切衆生皆無佛性。

    ”鹽官示衆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 鹽官有二僧往探問,既到沩山,聞沩山舉揚,莫測其涯,若生輕慢。

    因一日與師言話次,乃勸曰:“師兄須是勤學佛法,不得容易!” 師乃作此相,以手拓呈了,卻抛向背後,遂展兩手就二僧索,二僧罔措。

    師曰:“吾兄直須勤學佛法,不得容易!” 便起去。

    時二僧卻回鹽官,行三十裡,一僧忽然有省,乃曰: “當知沩山道,一切衆生皆無佛性,信之不錯。

    ”便回沩山。

    一僧更前行數裡,因過水忽然有省,自歎曰: “沩山道,一切衆生皆無佛性,灼然有他恁麼道。

    ”亦回沩山,久依法席。

     沩山同師牧牛次,沩曰:“此中還有菩薩也無?”師曰:“有。

    ”沩曰: “汝見那個是,試指出看。

    ”師曰:“和尚疑那個不是,試指出看?”沩便休。

    師送果子上沩山,沩接得,問: “子甚麼處得來?”師曰:“家園底。

    ”沩曰:“堪吃也未?”師曰:“未敢嘗,先獻和尚。

    ”沩曰:“是阿誰底?”師曰: “慧寂底。

    ”沩曰:“既是子底,因甚麼教我先嘗?”師曰:“和尚嘗千嘗萬。

    ”沩便吃,曰:“猶帶酸澀在。

    ”師曰:“酸澀莫非自知?”沩不答。

    赤幹行者聞鐘聲,乃問:“有耳打鐘,無耳打鐘?”師曰:“汝但問,莫愁我答不得。

    ”幹曰: “早個問了也!”師喝曰:“去!”師夏末問訊沩山次,沩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面作何所務?”師曰: “某甲在下面,鉏得一片畬,下得一籮種。

    ”沩曰:“子今夏不虛過。

    ”師卻問:“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沩曰: “日中一食,夜後一寝。

    ”師曰:“和尚今夏亦不虛過。

    ”道了乃吐舌。

    沩曰:“寂子何得自傷己命?” 沩山一日見師來,即以兩手相交過,各撥三下,卻豎一指。

     師亦以兩手相交過,各撥三下,卻向胸前仰一手覆一手,以目瞻視,沩山休去。

     沩山餧鴉生飯,回頭見師,曰:“今日為伊上堂一上。

    ”師曰:“某甲随例得聞。

    ”沩曰: “聞底事作麼生?”師曰:“鴉作鴉鳴,鵲作鵲噪。

    ”沩曰:“争奈聲色何!”師曰:“和尚适來道甚麼?”沩曰: “我祇道為伊上堂一上。

    ”師曰:“為甚麼喚作聲色?”沩曰:“雖然如此,驗過也無妨。

    ”師曰:“大事因緣又作麼生驗?” 沩豎起拳,師曰:“終是指東畫西。

    ”沩曰:“子适來問甚麼?”師曰:“問和尚大事因緣。

    ”沩曰:“為甚麼喚作指東畫西。

    ”師曰:“為著聲色故,某甲所以問過。

    ”沩曰: “并未曉了此事。

    ”師曰:“如何得曉了此事?” 沩曰:“寂子聲色,老僧東西。

    ”師曰:“一月千江,體不分水。

    ”沩曰:“應須與麼始得。

    ”師曰: “如金與金,終無異色,豈有異名?”沩曰:“作麼生是無異名底道理?” 師曰:“瓶、盤、钗、钏、券、盂、盆。

    ”沩曰: “寂子說禅如師子吼,驚散狐狼野幹之屬。

    ”師後開法王莽山,問僧:“近離甚處?”曰:“廬山。

    ”師曰:“曾到五老峰麼?”曰:“不曾到。

    ”師曰: “阇黎不曾遊山。

    ”﹝雲門雲:“此語皆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

    ”﹞上堂:“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記吾言。

     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

    所以假設方便,奪汝識。

     如将黃葉止啼,有甚麼是處,亦如人将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鋪貨賣。

    祇拟輕重來機,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裡是雜貨鋪。

     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

    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

    ”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師曰:“齧镞拟開口,驢年亦不會。

    ”僧無對。

    師曰:“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

     我若說禅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衆邪?我若東說西說,則争頭向前采拾。

    如将空拳诳小兒,都無實處。

     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将心湊泊。

    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

    但得其本,不愁其末。

    他時後日,自具去在。

    若未得本,縱饒将情學他亦不得。

     汝豈不見沩山和尚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 問:“如何是祖師意?” 師以手于空,作此相示之。

    僧無語。

    師謂第一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作麼生?”座曰: “正恁麼時是某甲放身命處。

    ”師曰:“何不問老僧?”座曰:“正恁麼時不見有和尚?”師曰:“扶吾教不起。

    ”師因歸沩山省觐,沩問: “子既稱善知識,争辨得諸方來者,知有不知有,有師承無師承,是義學是玄學?子試說看。

    ”師曰:“慧寂有驗處,但見僧來便豎起拂子,問伊諸方還說這個不說? 又曰這個且置,諸方老宿意作麼生?”沩歎曰:“此是從上宗門中牙爪。

    ” 沩問: “大地衆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他有之與無?”師曰:“慧寂有驗處。

    ”時有一僧從面前過,師召曰:“阇黎!”僧回首,師曰:“和尚,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沩曰:“此是師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驢乳。

    ”師問僧:“甚處來?”曰: “幽州。

    ”師曰:“我恰要個幽州信,米作麼價?”曰:“某甲來時,無端從市中過,踏折他橋梁。

    ”師便休。

    師見僧來,豎起拂子,僧便喝。

    師曰:“喝即不無,且道老僧過在甚麼處?” 曰:“和尚不合将境示人。

    ”師便打。

     有梵僧從空而至,師曰:“近離甚處?”曰:“西天。

    ”師曰:“幾時離彼?”曰:“今早。

    ”師曰: “何太遲生!”曰:“遊山玩水。

    ”師曰:“神通遊戲則不無,阇黎佛法須還老僧始得。

    ”曰:“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

    ”遂出梵書貝多葉,與師作禮,乘空而去。

     自此号小釋迦。

    師住東平時,沩山令僧送書并鏡與師。

    師上堂,提起示衆曰:“且道是沩山鏡,東平鏡? 若道是東平鏡,又是沩山送來。

    若道是沩山鏡,又在東平手裡。

    道得則留取,道不得則撲破去也。

    ” 衆無語,師遂撲破,便下座。

    僧參次,便問:“和尚還識字否?”師曰: “随分。

    ”僧以手畫此相拓呈,師以衣袖拂之。

     僧又作此相拓呈,師以兩手作背抛勢。

    僧以目視之,師低頭。

    僧繞師一匝,師便打,僧遂出去。

     師坐次,有僧來作禮,師不顧。

    其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