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青原下二世石頭遷禅師法嗣天皇道悟禅師荊州天皇道悟禅師,婺州東陽張氏子。

    神儀挺異,幼而生知。

    年十四,懇求出家,父母不聽。

     遂損減飲膳,日才一食,形體羸悴。

    父母不得已而許之,依明州大德披削。

    二十五詣杭州竹林寺具戒。

     精修梵行,推為勇猛。

    或風雨昏夜,宴坐丘冢,身心安靜,離諸怖畏。

     一日,遊餘杭,首谒徑山國一受心法,服勤五載。

    後參馬祖,重印前解。

    法無異說,依止二夏。

    乃谒石頭而緻問曰:“離卻定慧,以何法示人?”頭曰:“我這裡無奴婢,離個甚麼?”曰: “如何明得?”頭曰:“汝還撮得虛空麼?”曰:“恁麼則不從,今日去也!”頭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曰:“道悟不是那邊人。

    ”頭曰:“我早知汝來處也。

    ”曰: “師何以贓誣于人?”頭曰:“汝身見在。

    ”曰:“雖然如是,畢竟如何示于後人。

    ”頭曰:“汝道誰是後人?”師從此頓悟。

    罄殚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

    後蔔荊州當陽紫陵山,學徒駕肩接迹,都人士女,向風而至。

    時崇業寺上首以狀聞于連帥,迎入城。

    郡之左有天皇寺,乃名藍也,因火而廢。

    主僧靈鑒将謀修複,乃曰: “苟得悟禅師為化主,必能福我。

    ”乃中宵潛往哀請,肩舁而至。

     時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問法,緻禮勤至。

    師素不迎送,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

    裴公愈加歸向。

    由是石頭法道盛矣。

    師因龍潭問:“從上相承底事如何?”師曰:“不是明汝來處不得。

    ”潭曰: “這個眼目,幾人具得?” 師曰:“淺草易為長蘆。

    ”僧問:“如何是玄妙之說?”師曰:“莫道我解佛法好!”曰:“争柰學人疑滞何?”師曰:“何不問老僧?”曰:“即今問了也。

    ”師曰:“去,不是汝存泊處。

    ” 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終,至晦日大衆問疾,師蓦召典座,座近前,師曰:“會麼?”曰:“不會。

    ”師拈枕子抛于地上,即便告寂。

     壽六十,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塔于郡東。

     ﹝按景德傳燈錄稱,青原下出石頭遷,遷下出天皇悟,悟下出龍潭信,信下出德山鑒,鑒下出雪峰存,存下出雲門偃、玄沙備,備再傳為法眼益,皆謂雲門、法眼二宗來自青原石頭,雖二家兒孫,亦自謂青原石頭所自出,不知其差誤所從來久矣。

     道悟同時有二人,一住荊南城西天王寺,嗣馬祖。

    一住荊南城東天皇寺,嗣石頭。

     其下出龍潭信者,乃馬祖下天王道悟,非石頭下天皇道悟也。

    何以明之?按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丘玄素所撰天王道悟禅師碑雲:首悟,渚宮人,姓崔氏,子玉之後胤也。

    年十五依長沙寺昙翥律師出家,二十三詣嵩山受戒,三十參石頭頻沐指示,曾未投機,次谒忠國師。

    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谒馬祖。

    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師于言下大悟。

    祖囑曰: “汝若住持,莫離舊處。

    ”師蒙旨已,便返荊門,去郭不遠,結草為廬。

    後因節使顧問左右,申其端緒。

     節使親臨訪道,見其路隘,車馬難通,極目荒榛,曾未修削,睹茲發怒,令人擒師,抛于水中。

    旌旆才歸,乃見遍衙火發,内外烘焰,莫可近之,唯聞空中聲曰:“我是天王神! 我是天王神!”節使回心設拜,煙焰都息,宛然如初。

    遂往江邊,見師在水,都不濕衣。

     節使重伸忏悔迎請,在衙供養,于府西造寺,額号“天王”。

    師常雲:“快活!快活!”及臨終時,叫“苦!苦!”又雲:“閻羅王來取我也。

    ”院主問曰:“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

    ”師舉枕子雲: “汝道當時是,如今是。

    ”院主無對,便入滅。

    當元和三年戊子十月十三日也。

     年八十二,坐六夏。

    嗣法一人,曰崇信,即龍潭也。

    城東天皇道悟禅師者,協律郎符載撰碑,乃與景德傳燈合其碑雲: 道悟,姓張氏,婺州東陽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發,二十五受戒于杭州竹林寺。

    初參國一,留五年,大曆十一年,隐于大梅山。

    建中初,谒江西馬祖。

     二年參石頭,乃大悟。

    遂隐當陽紫陵山,後于荊南城東有天皇廢寺,靈鑒請居之。

     元和二年丁亥四月十三日,以背痛入滅,年六十,坐三十五夏。

    法嗣三人,曰慧真,曰文贲,曰幽閑。

    今荊南城東有天皇巷存焉。

    唐聞人歸登,撰南嶽讓禅師碑,列法孫數人于後,有天王道悟名。

    圭峰答裴相國宗趣狀,列馬祖法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

    權德輿撰馬祖塔銘: 載弟子慧海智藏等十一人,道悟其一也。

    又呂夏卿張無盡著書皆稱道悟嗣馬祖,宗門反以為誤。

     然佛國白續燈錄,叙雪窦顯為大寂九世孫,祖源通要錄中,收為馬祖之嗣,達觀穎以丘玄素碑證之,疑信相半。

    蓋獨見丘玄素碑,而未見符載碑耳。

     今以二碑參合,則應以天皇道悟嗣石頭,以慧真、文贲、幽閑嗣之,而于馬祖法嗣下增入天王道悟,以龍潭、崇信嗣之,始為不差誤矣。

     青原下三世天皇悟禅師法嗣龍潭崇信禅師澧州龍潭崇信禅師,渚宮人也。

    其家賣餅。

    師少而英異,初悟和尚為靈鑒潛請居天皇寺,人莫之測。

     師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餅饋之。

    天皇受之,每食畢,常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

    ”師一日自念曰: “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邪?其别有旨乎?”遂造而問焉。

    皇曰:“是汝持來,複汝何咎?” 師聞之,頗曉玄旨,因投出家。

    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

    ”由是服勤左右。

    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

    ” 師曰:“何處指示?”皇曰: “汝擎茶來,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吾便低首。

    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

    皇曰: “見則直下便見,拟思即差。

    ”師當下開解。

    複問:“如何保任?”皇曰: “任性逍遙,随緣放曠。

    但盡凡心,别無聖解。

    ”師後詣澧陽龍潭栖止。

    僧問:“髻中珠誰人得?”師曰:“不賞玩者得。

    ” 曰:“安著何處?”師曰: “有處即道來。

    ”有尼問:“如何得為僧去?”師曰:“作尼來多少時也?” 曰:“還有為僧時也無?”師曰: “汝即今是甚麼?”曰:“現是尼身,何得不識?”師曰:“誰識汝?”李翺剌史問:“如何是真如般若?”師曰:“我無真如般若。

    ”李曰:“幸遇和尚。

    ”師曰:“此猶是分外之言。

    ” 青原下四世龍潭信禅師法嗣德山宣鑒禅師鼎州德山宣鑒禅師,簡州周氏子,丱歲出家,依年受具。

    精究律藏,于性相諸經,貫通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

    纖芥投鋒,鋒利不動。

     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後聞南方禅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

     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 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

    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

    ”婆曰: “講何經?”師曰:“金剛經。

    ”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

     若答不得,且别處去。

    金剛經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遂往龍潭。

    至法堂曰:“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

    ”師無語,遂栖止焉。

     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

    卻回曰:“外面黑。

    ” 潭點紙燭度與師。

    師拟接,潭複吹滅。

     師于此大悟,便禮拜。

    潭曰:“子見個甚麼?”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 至來日,龍潭升座,謂衆曰:“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

    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将疏鈔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遂焚之。

     于是禮辭,直抵沩山。

    挾複子上法堂,從西過東,從東過西,顧視方丈曰: “有麼?有麼?”山坐次,殊不顧盼。

    師曰:“無!無!”便出至門首。

    乃曰:“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

    ”遂具威儀,再入相見。

     才跨門,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拟取拂子。

    師便喝,拂袖而出。

    沩山至晚問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 “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也。

    ”山曰:“此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師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宗廢教,避難于獨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

    将訪求哲匠住持,聆師道行,屢請不下山。

     廷望乃設詭計,遣吏以茶鹽誣之,言犯禁法,取師入州。

    瞻禮,堅請居之,大闡宗風。

    上堂:“若也于己無事,則勿妄求。

    妄求而得,亦非得也。

    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

    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

    何故? 毫牦系念,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萬劫羁鎖。

    聖名凡号,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得無累乎? 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 小參示衆曰:“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

    ”時有僧出禮拜,師便打。

    僧曰: “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甚麼打某甲?”師曰:“汝是甚麼處人?”曰: “新羅人。

    ”師曰:“未跨船舷,好與三十棒。

    ”﹝法眼雲: “大小德山話作兩橛。

    ”玄覺雲:“叢林中喚作隔下語,且從祇如德山道: 問話者三十棒,意作麼生?”﹞僧參,師問維那:“今日幾人新到?”曰:“八人。

    ”師曰:“喚來。

    ”一時生按著。

    龍牙問:“學人仗镆劍拟取師頭時如何?”師引頸近前,曰:“。

    ”﹝法眼别雲:“汝向甚麼處下手。

    ”﹞牙曰:“頭落也。

    ”師呵呵大笑。

    牙後到洞山,舉前話,山曰:“德山道甚麼?” 牙曰:“德山無語。

    ”洞曰:“莫道無語,且将德山落底頭呈似老僧看。

    ”牙方省,便忏謝。

     有僧舉似師,師曰:“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這漢死來多少時,救得有甚麼用處?”僧問:“如何是菩提?”師打曰:“出去! 莫向這裡屙。

    ”問:“如何是佛?”師曰:“佛是西天老比丘。

    ”雪峰問: “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 師打一棒曰:“道甚麼!”曰:“不會。

    ”至明日請益,師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峰因此有省。

     岩頭聞之曰:“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拗不折。

    然雖如此,于唱教門中,猶較些子。

    ”﹝保福問招慶: “祇如岩頭出世,有何言教過于德山,便恁麼道?”慶雲:“汝不見岩頭道: 如人學射,久久方中。

    ”福雲:“中後如何?”慶雲:“展阇黎,莫不識痛癢。

    ” 福雲: “和尚今日非唯舉話。

    ”慶雲:“展阇黎是甚麼心行?”明招雲:“大小招慶,錯下名言。

    ”﹞示衆曰: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臨濟聞得,謂洛浦曰:“汝去問他,道得為甚麼也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麼生?”浦如教而問,師便打。

    浦接住送一送,師便歸方丈。

    浦回舉似臨濟,濟曰: “我從來疑著這漢。

     雖然如是,你還識德山麼?”浦拟議,濟便打。

    ﹝岩頭雲:“德山老人尋常祇據一條白棒,佛來亦打,祖來亦打,争柰較些子。

    ” 東禅齊雲:“祇如臨濟道,我從前疑著這漢,是肯底語,不肯底語?為當别有道理。

    試斷看。

    ” ﹞上堂:“問即有過,不問猶乖。

    ”有僧出禮拜,師便打。

    僧曰:“某甲始禮拜,為甚麼便打?”師曰: “待汝開口,堪作甚麼?”師令侍者喚義存,﹝即雪峰也。

    ﹞存上來。

    師曰:“我自喚義存,汝又來作甚麼?”存無對。

     上堂:“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裡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

     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

     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有僧相看,乃近前作相撲勢。

     師曰:“與麼無禮!合吃山僧手裡棒。

    ”僧拂袖便行。

    師曰: “饒汝如是,也祇得一半。

    ”僧轉身便喝,師打曰:“須是我打你始得。

    ”曰:“諸方有明眼人在。

    ”師曰: “天然有眼。

    ”僧擘開眼曰:“貓!”便出。

    師曰:“黃河三千年一度清。

    ” 師見僧來,乃閉門。

    其僧敲門,師曰: “阿誰?”曰:“師子兒。

    ”師乃開門。

    僧禮拜,師騎僧項曰:“這畜生甚處去來?”雪峰問: “南泉斬貓兒,意旨如何?”師乃打趁,卻喚曰:“會麼?”峰曰:“不會。

    ”師曰:“我恁麼老婆心,也不會?”僧問: “凡聖相去多少?”師便喝。

    師因疾,僧問:“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 “有。

    ”曰:“如何是不病者?”師曰:“阿!阿!”師複告衆曰:“扪空追響,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竟有何事。

    ”言訖,安坐而化。

     即唐鹹通六年十二月三日也。

    谥見性禅師。

     泐潭寶峰禅師洪州泐潭寶峰和尚,新到參,師問:“其中事即易道,不落其中事始終難道。

    ”曰:“某甲在途中時,便知有此一問。

    ”師曰:“更與二十年行腳,也不較多。

    ” 曰:“莫不契和尚意麼?”師曰:“苦瓜那堪待客。

    ” 問僧:“古人有一路接後進初心,汝還知否?”曰:“請師指出古人一路。

    ” 師曰:“恁麼則阇黎知了也。

    ”曰: “頭上更安頭。

    ”師曰:“寶峰不合問仁者。

    ”曰:“問又何妨?”師曰: “這裡不曾有人亂說道理,出去。

    ” 岩頭僧來參,師堅起拂子曰:“落在此機底人,未具眼在。

    ”僧拟近前,師曰:“恰落在此機。

    ” 僧回舉似岩頭,頭曰:“我當時若見,奪卻拂子,看他作麼生。

    ”師聞乃曰: “我豎起拂子從伊奪,總不将物時又作麼生?”岩頭聞得,又曰:“無星秤子,有甚辨處。

    ” 青原下五世德山鑒禅師法嗣岩頭全禅師鄂州岩頭全禅師,泉州柯氏子。

     少禮青原誼公,落發往長安寶壽寺,禀戒習經律諸部,優遊禅苑,與雪峰、欽山為友。

    自杭州大慈山逦迤造于臨濟,屬濟歸寂,乃谒仰山。

    才入門,提起坐具曰: “和尚!”仰山取拂子拟舉,師曰:“不妨好手。

    ”後參德山,執坐具上法堂瞻視。

    山曰:“作麼?”師便喝。

     山曰:“老僧過在甚麼處?”師曰:“兩重公案。

    ”乃下參堂。

    山曰:“這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問訊,山曰:“阇黎是昨日新到否?”曰:“是。

    ”山曰:“甚麼處學得這虛頭來!”師曰:“全終不自謾。

    ”山曰: “他後不得孤負老僧。

    ” 一日,參德山,方跨門便問:“是凡是聖?”山便喝。

    師禮拜。

    有人舉似洞山,山曰: “若不是公,大難承當。

    ”師曰:“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錯下名言。

    我當時一手擡,一手搦。

    ”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下法堂。

    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 “鐘未鳴,鼓未響,拓缽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師。

    師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

    ”山聞,令侍者喚師去。

    問:“汝不肯老僧那?”師密啟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果與尋常不同。

    師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柰伊何!雖然,也祇得三年活。

    ”﹝山果三年後示滅。

     ﹞一日,與雪峰、欽山聚話。

    峰蓦指一碗水。

    欽曰:“水清月現。

    ”峰曰:“水清月不現。

    ” 師踢卻水碗而去。

    師與雪峰同辭德山,山問:“甚麼處去?”師曰:“暫辭和尚下山去。

    ”曰:“子他後作麼生?”師曰:“不忘。

    ”曰:“子憑何有此說?”師曰:“豈不聞:智過于師,方堪傳受;智與師齊,減師半德。

    ”曰: “如是如是,當善護持。

    ”二士禮拜而退。

     師住鄂州岩頭,值沙汰,于湖邊作渡子,兩岸各挂一闆,有人過渡,打闆一下。

    師曰:“阿誰?”或曰: “要過那邊去!”師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抱一孩兒來,乃曰: “呈桡舞棹即不問,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師便打。

    婆曰:“婆生七子,六個不遇知音,祇這一個,也不消得。

    ”便抛向水中。

     師後庵于洞庭卧龍山,徒侶臻萃。

    僧問:“無師還有出身處也無?”師曰: “聲前古毳爛。

    ”問:“堂堂來時如何?”師曰: “刺破眼。

    ”上堂:“吾嘗究槃經七八年,睹三兩段義似衲僧說話。

    ”又曰:“休!休!” 時有一僧出禮拜,請師舉。

    師曰:“吾教意如字三點。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點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點諸菩薩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點諸菩薩頂。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吾教意如摩醯首羅,擘開面門,豎亞一隻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

    此是第三段義。

    ”時小嚴上座問:“如何是塗毒鼓?”師以兩手按膝,亞身曰:“韓信臨朝底。

    ”嚴無語。

     夾山下一僧到石霜,才跨門便道:“不審。

    ”霜曰:“不必,阇黎。

    ”僧曰: “恁麼則珍重。

    ”又到師處,如前道“不審。

    ”師噓一噓。

    僧曰: “恁麼則珍重。

    ”方回步,師曰:“雖是後生,亦能管帶。

    ”其僧歸,舉似夾山。

    山上堂曰: “前日到岩頭、石霜底阿師出來,如法舉似前話。

    ”其僧舉了。

    山曰:“大衆還會麼?”衆無對。

    山曰:“若無人道得,山僧不惜兩巠眉毛道去也!”乃曰:“石霜雖有殺人刀,且無活人劍。

    岩頭亦有殺人刀,亦有活人劍。

    ” 師與羅山蔔塔基,羅山中路忽曰:“和尚。

    ”師回顧曰:“作麼?”山舉手指曰:“這裡好片地。

    ”師咄曰: “瓜州賣瓜漢。

    ”又行數裡歇次,山禮拜問曰:“和尚豈不是三十年前在洞山而不肯洞山?”師曰:“是。

    ”又曰:“和尚豈不是嗣德山又不肯德山?”師曰:“是。

    ”山曰:“不肯德山即不問,祇如洞山有何虧阙?”師良久曰:“洞山好佛,祇是無光。

    ”山禮拜。

    僧問:“利劍斬天下,誰是當頭者?”師曰:“暗。

    ” 僧拟再問,師咄曰:“這鈍漢出去!”問:“不曆古今時如何?”師曰: “卓朔地。

    ”曰:“古今事如何?”師曰:“任爛。

    ”問僧: “甚處來?”曰:“西京來。

    ”師曰:“黃巢過後,還收得劍麼?”曰: “收得。

    ”師引頸近前曰:“。

    ”曰:“師頭落也!”師呵呵大笑。

    僧後到雪峰,峰問:“甚處來?”曰:“岩頭來。

    ”峰曰:“岩頭有何言句?” 僧舉前話,峰便打三十棒,趁出。

    問:“二龍争珠,誰是得者?”師曰: “俱錯。

    ”僧問雪峰:“聲聞人見性,如夜見月。

     菩薩人見性,如晝見日。

    未審和尚見性如何?”峰打拄杖三下。

    僧後舉前語問師,師與三掴。

    問: “如何是三界主?”師曰:“汝還解吃鐵棒麼?” 德山一日謂師曰:“我這裡有兩僧入山,住庵多時,汝去看他怎生。

    ” 師遂将一斧去,見兩人在庵内坐。

    師乃拈起斧曰:“道得也一下斧,道不得也一下斧。

    ”二人殊不顧。

    師擲下斧曰:“作家!作家!” 歸,舉似德山,山曰:“汝道他如何?”師曰:“洞山門下不道全無,若是德山門下,未夢見在。

    ” 僧參,于左邊作一圓相,又于右邊作一圓相,又于中心作一圓相。

    欲成未成,被師以手一撥。

    僧無語,師便喝:“出!”僧欲跨門,師卻喚回,問:“汝是洪州觀音來否?”曰:“是。

    ”師曰: “祇如适來左邊一圓相作麼生?”曰: “是有句。

    ”師曰:“右邊圓相?”曰:“是無句。

    ”師曰:“中心圓相作麼生?”曰:“是不有不無句。

    ”師曰: “祇如吾與麼又作麼生?”曰:“如刀畫水。

    ”師便打。

     瑞岩問:“如何是毗盧師?”師曰:“道甚麼!”岩再問,師曰:“汝年十七八,未問弓折箭盡時如何?” 師曰:“去。

    ”問:“如何是岩中的的意?”師曰:“謝指示。

    ”曰:“請和尚答話。

    ”師曰:“珍重。

    ”問: “三界競起時如何?”師曰:“坐卻著。

    ”曰:“未審師意如何?”師曰:“移取廬山來,即向汝道。

    ”問:“起滅不停時如何?” 師喝曰:“是誰起滅?”問:“輪中不得轉時如何?”師曰:“澀。

    ”問:“路逢猛虎時如何?”師曰:“拶。

    ”問:“如何是道?”師曰:“破草鞋,與抛向湖裡著。

    ”問:“萬丈井中如何得到底?”師曰:“吽。

    ”僧再問,師曰: “腳下過也。

    ”問:“古帆未挂時如何?”師曰:“小魚吞大魚。

    ”又僧如前問,師曰:“後園驢吃草。

    ” 迩後人或問佛、問法、問道、問禅者,師皆作噓聲。

    師嘗謂衆曰:“老漢去時,大吼一聲了去!” 唐光啟之後,中原盜起,衆皆避地,師端居晏如也。

    一日賊大至,責以無供饋,遂倳刃焉。

     師神色自若,大叫一聲而終,聲聞數十裡。

    即光啟三年丁未四月八日也。

    門人後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衆為起塔,谥清嚴禅師。

     雪峰義存禅師福州雪峰義存禅師,泉州南安曾氏子。

     家世奉佛,師生惡葷茹,于襁褓中聞鐘梵之聲,或見幡花像設,必為之動容。

    年十二,從其父遊莆田玉澗寺,見慶玄律師,遽拜曰:“我師也。

    ”遂留侍焉。

     十七落發,谒芙蓉常照大師,照撫而器之。

    後往幽州寶刹寺受戒。

    久曆禅會,緣契德山。

     唐鹹通中回閩中雪峰創院,徒侶翕然。

    懿宗錫号真覺禅師,仍賜紫袈娑。

    初與岩頭至澧州鳌山鎮阻雪,頭每日祇是打睡。

     師一向坐禅,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來。

    ”頭曰:“作甚麼?”師曰: “今生不著便,共文邃個漢行腳,到處被他帶累。

    今日到此,又祇管打睡?”頭喝曰:“!眠去。

    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裡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師自點胸曰: “我這裡未穩在,不敢自謾。

    ”頭曰: “我将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個語話?”師曰: “我實未穩在。

    ”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

     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鏟卻。

    ”師曰:“我初到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

    ”頭曰: “此去三十年,初忌舉著。

    ”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頭曰: “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

    ”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曰: “道甚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

    ”頭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師曰:“他後如何即是?”頭曰: “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将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師于言下大悟,便作禮起。

     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師在洞山作飯頭,淘米次,山問: “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師曰: “沙米一時去。

    ”山曰:“大衆吃個甚麼?”師遂覆卻米盆。

    山曰:“據子因緣,合在德山。

    ” 洞山一日問師:“作甚麼來?”師曰:“斫槽來。

    ”山曰:“幾斧斫成?” 師曰:“一斧斫成。

    ”山曰:“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曰:“直得無下手處。

    ”山曰:“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休去。

    ﹝汾陽代雲: “某甲早困也。

    ”﹞師辭洞山,山曰:“子甚處去?”師曰:“歸嶺中去。

    ” 山曰:“當時從甚麼路出?”師曰: “從飛猿嶺出。

    ”山曰:“今回向甚麼路去?”師曰:“從飛猿嶺去。

    ”山曰:“有一人不從飛猿嶺去,子還識麼?”師曰: “不識。

    ”山曰:“為甚麼不識?”師曰:“他無面目。

    ”山曰:“子既不識,争知無面目?”師無對。

     住後,僧問:“和尚見德山,得個甚麼,便休去。

    ”師曰:“我空手去,空手歸。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 “雷聲震地,室内不聞。

    ”又曰:“阇黎行腳,為甚麼事?”問:“我眼本正,因師故邪時如何?”師曰: “迷逢達磨。

    ”曰:“我眼何在?”師曰:“得不從師。

    ”問:“剃發染衣,受佛依蔭,為甚麼不許認佛?”師曰: “好事不如無。

    ”師問座主:“如是兩字盡是科文,作麼生是本文?”主無對。

    ﹝五雲代雲:“更分三段著。

    ”﹞問:“如何是佛?” 師曰:“寐語作甚麼!”問:“如何是觌面事?”師曰:“千裡未是遠。

    ” 問:“如何是大人相?”師曰: “瞻仰即有分。

    ”問:“文殊與維摩對談何事?”師曰:“義堕也。

    ”問:“寂然無依時如何?”師曰:“猶是病。

    ”曰: “轉後如何?”師曰:“船子下揚州。

    ”問:“承古有言。

    ”師便作卧勢,良久起曰:“問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