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長舒兩腳睡,無僞亦無真。
”問: “十二分教及祖意,和尚為甚麼不許人問?”師曰:“是老僧坐具。
”曰: “和尚以何法示人?”師曰: “虛空無挂針之路,子虛徒撚線之功。
”又曰:“會麼?”曰:“不會。
” 師曰: “金粟之苗裔,舍利之真身,罔象之玄談,是野孤之窟宅。
” 上堂:“不知天曉,悟不由師。
龍門躍鱗,不堕漁人之手。
但意不寄私緣,舌不親玄旨,正好知音,此名俱生話。
若向玄旨疑去,賺殺阇黎。
困魚止泺,鈍鳥栖蘆。
雲水非阇黎,阇黎非雲水。
老僧于雲水而得自在,阇黎又作麼生?”西川座主罷講,遍參到襄州華嚴和尚處。
問曰:“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嚴曰:“如車二輪,如鳥二翼。
”主曰:“将為禅門别有長處,元來無。
” 遂歸蜀,後聞師道播諸方,令小師持此語問,師曰:“雕砂無镂玉之談,結草乖道人之意。
”主聞舉,遙禮曰:“元來禅門中别有長處。
”上堂: “聞中生解,意下丹青。
目前即美,久蘊成病。
青山與白雲,從來不相到。
機絲不挂梭頭事,文彩縱橫意自殊。
嘉祥一路,智者知疏。
瑞草無根,賢者不貴。
”問:“如何是道?”師曰: “太陽溢目,萬裡不挂片雲”曰:“不會”師曰:“清清之水,遊魚自迷。
” 問:“如何是本?”師曰:“飲水不迷源。
”問: “古人布發掩泥,當為何事?”師曰:“九烏射盡,一翳猶存。
一箭堕地,天下黯黑。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 “風吹荷葉滿池青,十裡行人較一程。
”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曰: “直須揮劍。
若不揮劍,漁父栖巢。
” 僧後問石霜:“撥塵見佛時如何?”霜曰:“渠無國土,甚處逢渠?”僧回舉似師,師上堂舉了,乃曰: “門庭施設,不如老僧。
入理深談,猶較石霜百步。
”問:“兩鏡相照時如何?”師曰:“蚌呈無價寶,龍吐腹中珠。
” 問:“如何是寂默中事?”師曰:“寝殿無人。
”師吃茶了,自烹一碗,過與侍者。
者拟接,師乃縮手。
曰: “是甚麼?”者無對。
座主問:“若是教意,某甲即不疑。
祇如禅門中事如何?”師曰: “老僧祇解變生為熟。
”問:“如何是實際之理?”師曰:“石上無根樹,山含不動雲。
”問:“如何是出窟師子?”師曰: “虛空無影像,足下野雲生。
” 師在沩山作典座,沩問:“今日吃甚菜?”師曰:“二年同一春。
”沩曰: “好好修事著。
”師曰: “龍宿鳳巢。
”問:“如何識得家中寶?”師曰:“忙中争得作閑人。
”問: “如何是相似句?”師曰: “荷葉團團團似鏡,荾角尖尖尖似錐。
”複曰:“會麼?”曰:“不會。
” 師曰:“風吹柳絮毛毬走,兩打梨花蛱蝶飛。
”問: “如何是一老一不老?”師曰:“青山元不動,澗水鎮長流。
手執夜明符,幾個知天曉。
”上堂: “金烏玉兔,交互争輝。
坐卻日頭,天下黯黑。
上唇與下唇,從來不相識。
明明向君道,莫令眼顧著。
何也? 日月未足為明,天地未足為大。
空中不運斤,巧匠不遺蹤。
見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師。
尋常老僧道,目睹瞿昙,猶如黃葉,一大藏教是老僧坐具。
祖師玄旨是破草鞋,甯可赤腳不著最好。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 “此間無賓主。
”曰:“尋常與甚麼人對談?”師曰:“文殊與吾攜水去,普賢猶未折花來。
”上堂: “我二十年住此山,未曾舉著宗門中事。
”有僧問:“承和尚有言,二十年住此山,未曾舉著宗門中事,是否?”師曰: “是。
”僧便掀倒禅床。
師休去。
至明日普請,掘一坑,令侍者請昨日僧至,曰: “老僧二十年說無義語,今日請上座打殺老僧,埋向坑裡。
便請!便請!若不打殺老僧,上座自著打殺,埋在坑中始得。
” 其僧歸堂,束裝潛去。
上堂:“百草頭薦取老僧,鬧市裡識取天子。
”虎頭上座參,師問:“甚處來?”曰:“湖南來。
”師曰: “曾到石霜麼?”曰:“要路經過,争得不到?”師曰:“聞石霜有毬子話,是否?”曰:“和尚也須急著眼始得。
” 師曰:“作麼生是毬子?”曰:“跳不出。
”師曰:“作麼生是毬杖?”曰: “沒手足。
”師曰:“且去。
老僧未與阇黎相見。
”明日升座,師曰:“昨日新到在麼?”頭出應諾。
師曰: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頭曰:“今日雖問,要且不是。
”師曰:“片月難明,非關天地。
”頭曰:“莫沸。
” 便作掀禅床勢。
師曰:“且緩緩,虧著上座甚麼處?”頭豎起拳曰:“目前還著得這個麼?”師曰:“作家!作家!” 頭又作掀禅床勢。
師曰:“大衆看這一員戰将,若是門庭布列,山僧不如他。
若據入理之談,也較山僧一級地。
”上堂:“眼不挂戶,意不停玄,直得靈草不生,猶是五天之位。
珠光月魄,不是出頭時。
此間無老僧,五路頭無阇黎。
”問:“如何是夾山境?”師曰:“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華落碧岩前。
”﹝法眼雲: “我二十年祇作境話會。
”﹞師問僧:“甚麼處來?”曰:“洞山來。
”師曰:“洞山有何言句示徒?”曰:“尋常教學人三路學。
” 師曰:“何者三路?”曰:“玄路、鳥道、展手。
”師曰:“實有此語否?” 曰:“實有。
”師曰: “軌持千裡缽,林下道人悲。
”師再闡玄樞,迨于一紀。
唐中和元年十一月七日,召主事曰: “吾與衆僧話道累歲,佛法深旨,各應自知。
吾今幻質,時盡即去。
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
勿得雷同世人。
辄生惆怅。
”言訖奄然而逝。
塔于本山,谥傳明大師。
翠微學禅師法嗣清平令遵禅師鄂州清平山安樂院令遵禅師,東平人也。
初參翠微,便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微曰: “待無人即向汝說。
”師良久,曰:“無人也,請和尚說。
”微下禅床,引師入竹園。
師又曰:“無人也,請和尚說。
” 微指竹曰:“這竿得恁麼長,那竿得恁麼短?”師雖領其微言,猶未徹其玄旨。
出住大通。
上堂,舉初見翠微機緣謂衆曰:“先師入泥入水為我,自是我不識好惡。
” 師自此化導,次遷清平。
上堂: “諸上座,夫出家人須會佛意始得。
若會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貴賤,但随家豐儉安樂便得。
諸上座盡是久處叢林,遍參尊宿,且作麼生會佛意?試出來大家商量,莫空氣高,至後一事無成,一生空度。
若未會佛意,直饒頭上出水,足下出火,燒身煉臂,聰慧多辯。
聚徒一千二千,說法如雲如雨,講得天華亂墜,祇成個邪說,争競是非,去佛法大遠在。
諸人幸值色身安健,不值諸難,何妨近前著些工夫,體取佛意好!” 僧問: “如何是大乘?”師曰:“井索。
”曰:“如何是小乘?”師曰:“錢貫。
” 問:“如何是清平家風?”師曰: “一鬥作三個蒸餅。
”問:“如何是禅?”師曰:“猢狲上樹尾連颠。
”問: “如何是有漏?”師曰:“笊籬。
”曰: “如何是無漏?”師曰:“木杓。
”曰:“觌面相呈時如何?”師曰:“分付與典座。
” 自餘逗機方便,靡徇時情,逆順卷舒,語超格量。
天佑十六年,終于本山,谥法喜禅師。
投子大同禅師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師,本州懷甯劉氏子。
幼歲依洛下保唐滿禅師出家。
初習安般觀,次閱華嚴教,發明性海。
複谒翠微,頓悟宗旨。
﹝語見翠微章。
﹞由是放意周遊,後旋故土,隐投子山,結茅而居。
一日趙州和尚至桐城縣,師亦出山,途中相遇。
乃逆而問曰:“莫是投子山主麼?”師曰:“茶鹽錢布施我。
” 州先歸庵中坐。
師後攜一瓶油歸。
州曰:“久向投子,及乎到來,祇見個賣油翁。
”師曰: “汝祇識賣油翁,且不識投子。
”州曰:“如何是投子?”師提起油瓶曰: “油!油!”州問:“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師曰: “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州曰:“我早侯白,伊更侯黑。
”上堂: “汝諸人來這裡,拟覓新鮮語句,攢華四六,圖口裡有可道。
我老兒氣力稍劣,唇舌遲鈍,亦無閑言語與汝。
汝若問我,便随汝答,也無玄妙可及于汝。
亦不教汝垛根,終不說向上向下、有佛有法、有凡有聖。
亦不存坐系縛。
汝諸人變現千般,總是汝自生見解,擔帶将來,自作自受。
我這裡無可與汝,也無表無裡,說似諸人,有疑便問。
”僧問: “表裡不收時如何?”師曰:“汝拟向這裡垛根。
”便下座。
問:“大藏教中還有奇特事也無?”師曰:“演出大藏教。
” 問:“如何是眼未開時事?”師曰:“目淨修廣如青蓮。
”問: “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問:“枯木中還有龍吟也無?”師曰:“我道髑髅裡有師子吼。
”問: “一法普潤一切群生。
如何是一法?”師曰:“雨下也。
”問:“一塵含法界時如何?”師曰:“早是數塵也。
”問: “金鎖未開時如何?”師曰:“開也。
”問:“學人拟欲修行時如何?”師曰:“虛空不曾爛壞。
” 巨榮禅客參次,師曰:“老僧未曾有一言半句挂諸方唇齒,何用要見老僧?” 榮曰: “到這裡不施三拜,要且不甘。
”師曰:“出家兒得恁麼沒碑記。
”榮乃繞禅床一匝而去。
師曰: “有眼無耳朵,六月火邊坐。
”問:“一切聲是佛聲,是不?”師曰: “是。
”曰:“和尚莫沸碗鳴聲。
”師便打。
問: “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是不?”師曰:“是。
”曰:“喚和尚作頭驢,得麼?”師便打。
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下禅床立。
師指庵前一片石,謂雪峰曰:“三世諸佛在裡許。
”峰曰:“須知有不在裡許者。
”師曰:“不快漆桶!” 師與雪峰遊龍眠,有兩路,峰問:“那個是龍眠路?”師以杖指之。
峰曰: “東去西去?”師曰:“不快漆桶!” 問:“一槌便就時如何?”師曰:“不是性燥漢。
”曰:“不假一槌時如何?”師曰:“不漆快桶!”峰問: “此間還有人參也無?”師将钁頭抛向峰面前。
峰曰:“恁麼則當處掘去也。
”師曰:“不快漆桶!”峰辭,師送出門。
召曰:“道者。
”峰回首應諾。
師曰:“途中善為。
”問:“故歲已去,新歲到來,還有不涉二途者也無?” 師曰:“有。
”曰:“如何是不涉二途者?”師曰:“元正啟祚,萬物鹹新。
”問:“依俙似半月,彷彿若三星。
乾坤收不得,師于何處明?”師曰:“道甚麼?”曰:“想師祇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
”師曰:“閑言語。
”問: “類中來時如何?”師曰:“人類中來,馬類中來?”問:“祖祖相傳,傳個甚麼?”師曰:“老僧不解妄語。
”問: “如何是出門不見佛?”師曰:“無所睹。
”曰:“如何是入室别爺娘。
” 師曰:“無所生。
”問: “如何是火焰裡身?”師曰:“有甚麼掩處?”曰:“如何是炭庫裡藏身?” 師曰:“我道汝黑似漆。
”問:“的的不明時如何?” 師曰:“明也。
”問:“如何是末後一句?”師曰:“最初明不得。
”問: “從苗辨地,因語識人,未審将何辨識?” 師曰:“引不著。
”問:“院中有三百人,還有不在數者也無?”師曰: “一百年前,五十年後看取。
”問僧: “久向疏山、姜頭,莫便是否?”僧無對。
﹝法眼代雲:“向重和尚日久。
” ﹞問:“抱璞投師,請師雕琢。
”師曰: “不為棟梁材。
”曰:“恁麼則卞和無出身處也。
”師曰:“擔帶即竮辛苦。
”曰:“不擔帶時如何?”師曰: “不教汝抱璞投師,請師雕琢。
”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師放下拂子,叉手。
問: “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濁?”師曰:“佛法清濁。
”曰:“學人不會。
” 師曰:“汝适來問個甚麼?”問: “一等是水,為甚麼海鹹河淡?”師曰:“天上星,地下水。
”﹝法眼别雲: “大似相違。
”﹞問:“如何是祖師意?”師曰: “彌勒覓個受記處不得。
”問:“不斷煩惱而入槃時如何?”師作色曰: “這個師僧,好發業殺人。
”問: “和尚自住此山,有何境界?”師曰:“丫角女子白頭絲。
”問:“如何是無情說法?”師曰:“惡。
”問:“如何是毗盧?”師曰: “已有名字。
”曰:“如何是毗盧師?”師曰:“未有毗盧時會取。
”問: “曆落一句,請師道。
”師曰:“好。
”問: “四山相逼時如何?”師曰:“五蘊皆空。
”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師曰:“真個謾語。
”問:“凡聖相去幾何?” 師下禅床立。
問:“學人一問即和尚答,忽若千問萬問時如何?”師曰:“如雞抱卵。
” 問: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何是我?”師曰:“推倒這老胡,有甚麼罪過。
” 問:“如何是和尚師?”師曰: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罔眺其後。
”問:“鑄像未成,身在甚麼處?”師曰: “莫造作。
”曰:“争柰現不現何!”師曰:“隐在甚麼處?”問: “無目底人如何進步?”師曰:“遍十方。
”曰:“無目為甚麼遍十方?” 師曰:“還更著得目也無?”問: “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不諱。
”問:“月未圓時如何?”師曰:“吞卻三個四個。
”曰:“圓後如何?”師曰: “吐卻七個八個。
”問:“日月未明,佛與衆生在甚麼處?”師曰:“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
”問僧: “甚麼處來?”曰:“東西山禮祖師來。
”師曰:“祖師不在東西山。
”僧無語。
﹝法眼代雲:“和尚識祖師。
”﹞問: “如何是玄中的?”師曰:“不到汝口裡道。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與人為師。
”曰:“見後如何?”師曰: “不與人為師。
”問:“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和尚出世當為何事?”師曰:“尹司空請老僧開堂。
”問: “如何是佛?”師曰:“幻不可求。
”問:“千裡投師,乞師一接。
”師曰: “今日老僧腰痛。
”菜頭請益,師曰: “且去,待無人時來。
”頭明日伺得無人,又來。
師曰:“近前來!”頭近前,師曰:“辄不得舉似于人。
”問: “并卻咽喉唇吻,請師道。
”師曰:“汝祇要我道不得。
”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遍天遍地。
”曰: “來後如何?”師曰:“蓋覆不得。
”問:“如何是無情說法?”師曰: “莫惡口。
”問:“和尚未見先師時如何?”師曰: “通身不柰何。
”曰:“見後如何?”師曰:“通身撲不碎。
”曰:“還從師得也無?”師曰:“終不相孤負。
”曰: “恁麼則從師得也。
”師曰:“得個甚麼?”曰:“恁麼則孤負先師也。
” 師曰:“非但孤負先師,亦乃孤負老僧。
”問: “七佛是文殊弟子,文殊還有師也無?”師曰:“适來恁麼道,也大似屈己推人。
”問:“金雞未鳴時如何?” 師曰:“無這個音響。
”曰:“鳴後如何?”師曰:“各自知時。
”問: “師子是獸中之王,為甚麼被六塵吞?” 師曰:“不作大,無人我。
”師居投子山三十餘載,往來激發,請益者常盈于室。
縱以無畏之辯,随問遽答,啐啄同時,微言頗多,今錄少分而已。
中和中巢寇暴起,天下喪亂,有狂徒持刃問師曰:“住此何為?” 師乃随宜說法,渠魁聞而拜伏,脫身服,施之而去。
乾化四年四月六日示微疾,大衆請醫。
師謂衆曰: “四大動作,聚散常程,汝等勿慮,吾自保矣。
”言訖跏趺而寂,谥慈濟大師。
道場如讷禅師安吉州道場山如讷禅師,僧問:“如何是教意?”師曰:“汝自看。
”僧禮拜。
師曰: “明月鋪霄漢,山川勢自分。
”問:“如何得聞性不随緣去?”師曰:“汝聽看。
”僧禮拜。
師曰: “聾人也唱胡笳調,好惡高低自不聞。
”曰:“恁麼則聞性宛然也。
”師曰: “石從空裡立,火向水中焚。
”問:“虛空還有邊際否?”師曰: “汝也太多知。
”僧禮拜。
師曰:“三尺杖頭桃日月,一塵飛起任遮天。
” 問:“如何是道人?”師曰: “行運無蹤迹,起坐絕人知。
”曰:“如何即是?”師曰:“三爐力盡無煙焰,萬頃平田水不流。
”問:“一念不生時如何?” 師曰:“堪作甚麼!”僧無語。
師又曰:“透出龍門雲雨合,山川大地入無蹤。
” 師目有重瞳,手垂過膝,自翠微受訣,止于此山。
薙草卓庵,學徒四至。
廣闡法化,遂成叢社焉。
白雲山約禅師建州白雲約禅師,僧問:“不坐遍空堂,不居無學位。
此人合向甚麼處安罝?”師曰:“青天無電影。
” 韶國師參,師問:“甚麼處來?”韶曰:“江北來。
”師曰:“船來陸來?” 曰:“船來。
”師曰:“還逢見魚鼈麼?” 曰:“往往遇之。
”師曰:“遇時作麼生?”韶曰:“咄!縮頭去。
師大笑。
” 孝義性空禅師法嗣歙州茂源禅師歙州茂源禅師,因平田參,師欲起身,田乃把住曰:“開口即失,閉口即喪。
去此二途,請師速道。
” 師以手掩耳。
田放手曰:“一步易,兩步難。
”師曰:“有甚麼死急?”田曰:“若非此個,師不免諸方點檢。
” 師不對。
棗山光仁禅師棗山光仁禅師,上堂衆集,師于座前謂衆曰:“不負平生行腳眼目,緻個問來,還有麼?”衆無對。
師曰:“若無,即升座去也。
”便登座。
僧出禮拜。
師曰:“負我且從大衆,何也?”便歸方丈。
翌日,有僧請辨前語意旨如何。
師曰:“齋時有飯與汝吃,夜後有床與汝眠。
一向煎迫我作甚麼?”僧禮拜。
師曰:“苦! 苦!”僧曰:“請師直指。
”師乃垂足曰:“舒縮一任老僧。
”
長舒兩腳睡,無僞亦無真。
”問: “十二分教及祖意,和尚為甚麼不許人問?”師曰:“是老僧坐具。
”曰: “和尚以何法示人?”師曰: “虛空無挂針之路,子虛徒撚線之功。
”又曰:“會麼?”曰:“不會。
” 師曰: “金粟之苗裔,舍利之真身,罔象之玄談,是野孤之窟宅。
” 上堂:“不知天曉,悟不由師。
龍門躍鱗,不堕漁人之手。
但意不寄私緣,舌不親玄旨,正好知音,此名俱生話。
若向玄旨疑去,賺殺阇黎。
困魚止泺,鈍鳥栖蘆。
雲水非阇黎,阇黎非雲水。
老僧于雲水而得自在,阇黎又作麼生?”西川座主罷講,遍參到襄州華嚴和尚處。
問曰:“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嚴曰:“如車二輪,如鳥二翼。
”主曰:“将為禅門别有長處,元來無。
” 遂歸蜀,後聞師道播諸方,令小師持此語問,師曰:“雕砂無镂玉之談,結草乖道人之意。
”主聞舉,遙禮曰:“元來禅門中别有長處。
”上堂: “聞中生解,意下丹青。
目前即美,久蘊成病。
青山與白雲,從來不相到。
機絲不挂梭頭事,文彩縱橫意自殊。
嘉祥一路,智者知疏。
瑞草無根,賢者不貴。
”問:“如何是道?”師曰: “太陽溢目,萬裡不挂片雲”曰:“不會”師曰:“清清之水,遊魚自迷。
” 問:“如何是本?”師曰:“飲水不迷源。
”問: “古人布發掩泥,當為何事?”師曰:“九烏射盡,一翳猶存。
一箭堕地,天下黯黑。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 “風吹荷葉滿池青,十裡行人較一程。
”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曰: “直須揮劍。
若不揮劍,漁父栖巢。
” 僧後問石霜:“撥塵見佛時如何?”霜曰:“渠無國土,甚處逢渠?”僧回舉似師,師上堂舉了,乃曰: “門庭施設,不如老僧。
入理深談,猶較石霜百步。
”問:“兩鏡相照時如何?”師曰:“蚌呈無價寶,龍吐腹中珠。
” 問:“如何是寂默中事?”師曰:“寝殿無人。
”師吃茶了,自烹一碗,過與侍者。
者拟接,師乃縮手。
曰: “是甚麼?”者無對。
座主問:“若是教意,某甲即不疑。
祇如禅門中事如何?”師曰: “老僧祇解變生為熟。
”問:“如何是實際之理?”師曰:“石上無根樹,山含不動雲。
”問:“如何是出窟師子?”師曰: “虛空無影像,足下野雲生。
” 師在沩山作典座,沩問:“今日吃甚菜?”師曰:“二年同一春。
”沩曰: “好好修事著。
”師曰: “龍宿鳳巢。
”問:“如何識得家中寶?”師曰:“忙中争得作閑人。
”問: “如何是相似句?”師曰: “荷葉團團團似鏡,荾角尖尖尖似錐。
”複曰:“會麼?”曰:“不會。
” 師曰:“風吹柳絮毛毬走,兩打梨花蛱蝶飛。
”問: “如何是一老一不老?”師曰:“青山元不動,澗水鎮長流。
手執夜明符,幾個知天曉。
”上堂: “金烏玉兔,交互争輝。
坐卻日頭,天下黯黑。
上唇與下唇,從來不相識。
明明向君道,莫令眼顧著。
何也? 日月未足為明,天地未足為大。
空中不運斤,巧匠不遺蹤。
見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師。
尋常老僧道,目睹瞿昙,猶如黃葉,一大藏教是老僧坐具。
祖師玄旨是破草鞋,甯可赤腳不著最好。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 “此間無賓主。
”曰:“尋常與甚麼人對談?”師曰:“文殊與吾攜水去,普賢猶未折花來。
”上堂: “我二十年住此山,未曾舉著宗門中事。
”有僧問:“承和尚有言,二十年住此山,未曾舉著宗門中事,是否?”師曰: “是。
”僧便掀倒禅床。
師休去。
至明日普請,掘一坑,令侍者請昨日僧至,曰: “老僧二十年說無義語,今日請上座打殺老僧,埋向坑裡。
便請!便請!若不打殺老僧,上座自著打殺,埋在坑中始得。
” 其僧歸堂,束裝潛去。
上堂:“百草頭薦取老僧,鬧市裡識取天子。
”虎頭上座參,師問:“甚處來?”曰:“湖南來。
”師曰: “曾到石霜麼?”曰:“要路經過,争得不到?”師曰:“聞石霜有毬子話,是否?”曰:“和尚也須急著眼始得。
” 師曰:“作麼生是毬子?”曰:“跳不出。
”師曰:“作麼生是毬杖?”曰: “沒手足。
”師曰:“且去。
老僧未與阇黎相見。
”明日升座,師曰:“昨日新到在麼?”頭出應諾。
師曰: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頭曰:“今日雖問,要且不是。
”師曰:“片月難明,非關天地。
”頭曰:“莫沸。
” 便作掀禅床勢。
師曰:“且緩緩,虧著上座甚麼處?”頭豎起拳曰:“目前還著得這個麼?”師曰:“作家!作家!” 頭又作掀禅床勢。
師曰:“大衆看這一員戰将,若是門庭布列,山僧不如他。
若據入理之談,也較山僧一級地。
”上堂:“眼不挂戶,意不停玄,直得靈草不生,猶是五天之位。
珠光月魄,不是出頭時。
此間無老僧,五路頭無阇黎。
”問:“如何是夾山境?”師曰:“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華落碧岩前。
”﹝法眼雲: “我二十年祇作境話會。
”﹞師問僧:“甚麼處來?”曰:“洞山來。
”師曰:“洞山有何言句示徒?”曰:“尋常教學人三路學。
” 師曰:“何者三路?”曰:“玄路、鳥道、展手。
”師曰:“實有此語否?” 曰:“實有。
”師曰: “軌持千裡缽,林下道人悲。
”師再闡玄樞,迨于一紀。
唐中和元年十一月七日,召主事曰: “吾與衆僧話道累歲,佛法深旨,各應自知。
吾今幻質,時盡即去。
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
勿得雷同世人。
辄生惆怅。
”言訖奄然而逝。
塔于本山,谥傳明大師。
翠微學禅師法嗣清平令遵禅師鄂州清平山安樂院令遵禅師,東平人也。
初參翠微,便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微曰: “待無人即向汝說。
”師良久,曰:“無人也,請和尚說。
”微下禅床,引師入竹園。
師又曰:“無人也,請和尚說。
” 微指竹曰:“這竿得恁麼長,那竿得恁麼短?”師雖領其微言,猶未徹其玄旨。
出住大通。
上堂,舉初見翠微機緣謂衆曰:“先師入泥入水為我,自是我不識好惡。
” 師自此化導,次遷清平。
上堂: “諸上座,夫出家人須會佛意始得。
若會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貴賤,但随家豐儉安樂便得。
諸上座盡是久處叢林,遍參尊宿,且作麼生會佛意?試出來大家商量,莫空氣高,至後一事無成,一生空度。
若未會佛意,直饒頭上出水,足下出火,燒身煉臂,聰慧多辯。
聚徒一千二千,說法如雲如雨,講得天華亂墜,祇成個邪說,争競是非,去佛法大遠在。
諸人幸值色身安健,不值諸難,何妨近前著些工夫,體取佛意好!” 僧問: “如何是大乘?”師曰:“井索。
”曰:“如何是小乘?”師曰:“錢貫。
” 問:“如何是清平家風?”師曰: “一鬥作三個蒸餅。
”問:“如何是禅?”師曰:“猢狲上樹尾連颠。
”問: “如何是有漏?”師曰:“笊籬。
”曰: “如何是無漏?”師曰:“木杓。
”曰:“觌面相呈時如何?”師曰:“分付與典座。
” 自餘逗機方便,靡徇時情,逆順卷舒,語超格量。
天佑十六年,終于本山,谥法喜禅師。
投子大同禅師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師,本州懷甯劉氏子。
幼歲依洛下保唐滿禅師出家。
初習安般觀,次閱華嚴教,發明性海。
複谒翠微,頓悟宗旨。
﹝語見翠微章。
﹞由是放意周遊,後旋故土,隐投子山,結茅而居。
一日趙州和尚至桐城縣,師亦出山,途中相遇。
乃逆而問曰:“莫是投子山主麼?”師曰:“茶鹽錢布施我。
” 州先歸庵中坐。
師後攜一瓶油歸。
州曰:“久向投子,及乎到來,祇見個賣油翁。
”師曰: “汝祇識賣油翁,且不識投子。
”州曰:“如何是投子?”師提起油瓶曰: “油!油!”州問:“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師曰: “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州曰:“我早侯白,伊更侯黑。
”上堂: “汝諸人來這裡,拟覓新鮮語句,攢華四六,圖口裡有可道。
我老兒氣力稍劣,唇舌遲鈍,亦無閑言語與汝。
汝若問我,便随汝答,也無玄妙可及于汝。
亦不教汝垛根,終不說向上向下、有佛有法、有凡有聖。
亦不存坐系縛。
汝諸人變現千般,總是汝自生見解,擔帶将來,自作自受。
我這裡無可與汝,也無表無裡,說似諸人,有疑便問。
”僧問: “表裡不收時如何?”師曰:“汝拟向這裡垛根。
”便下座。
問:“大藏教中還有奇特事也無?”師曰:“演出大藏教。
” 問:“如何是眼未開時事?”師曰:“目淨修廣如青蓮。
”問: “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問:“枯木中還有龍吟也無?”師曰:“我道髑髅裡有師子吼。
”問: “一法普潤一切群生。
如何是一法?”師曰:“雨下也。
”問:“一塵含法界時如何?”師曰:“早是數塵也。
”問: “金鎖未開時如何?”師曰:“開也。
”問:“學人拟欲修行時如何?”師曰:“虛空不曾爛壞。
” 巨榮禅客參次,師曰:“老僧未曾有一言半句挂諸方唇齒,何用要見老僧?” 榮曰: “到這裡不施三拜,要且不甘。
”師曰:“出家兒得恁麼沒碑記。
”榮乃繞禅床一匝而去。
師曰: “有眼無耳朵,六月火邊坐。
”問:“一切聲是佛聲,是不?”師曰: “是。
”曰:“和尚莫沸碗鳴聲。
”師便打。
問: “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是不?”師曰:“是。
”曰:“喚和尚作頭驢,得麼?”師便打。
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下禅床立。
師指庵前一片石,謂雪峰曰:“三世諸佛在裡許。
”峰曰:“須知有不在裡許者。
”師曰:“不快漆桶!” 師與雪峰遊龍眠,有兩路,峰問:“那個是龍眠路?”師以杖指之。
峰曰: “東去西去?”師曰:“不快漆桶!” 問:“一槌便就時如何?”師曰:“不是性燥漢。
”曰:“不假一槌時如何?”師曰:“不漆快桶!”峰問: “此間還有人參也無?”師将钁頭抛向峰面前。
峰曰:“恁麼則當處掘去也。
”師曰:“不快漆桶!”峰辭,師送出門。
召曰:“道者。
”峰回首應諾。
師曰:“途中善為。
”問:“故歲已去,新歲到來,還有不涉二途者也無?” 師曰:“有。
”曰:“如何是不涉二途者?”師曰:“元正啟祚,萬物鹹新。
”問:“依俙似半月,彷彿若三星。
乾坤收不得,師于何處明?”師曰:“道甚麼?”曰:“想師祇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
”師曰:“閑言語。
”問: “類中來時如何?”師曰:“人類中來,馬類中來?”問:“祖祖相傳,傳個甚麼?”師曰:“老僧不解妄語。
”問: “如何是出門不見佛?”師曰:“無所睹。
”曰:“如何是入室别爺娘。
” 師曰:“無所生。
”問: “如何是火焰裡身?”師曰:“有甚麼掩處?”曰:“如何是炭庫裡藏身?” 師曰:“我道汝黑似漆。
”問:“的的不明時如何?” 師曰:“明也。
”問:“如何是末後一句?”師曰:“最初明不得。
”問: “從苗辨地,因語識人,未審将何辨識?” 師曰:“引不著。
”問:“院中有三百人,還有不在數者也無?”師曰: “一百年前,五十年後看取。
”問僧: “久向疏山、姜頭,莫便是否?”僧無對。
﹝法眼代雲:“向重和尚日久。
” ﹞問:“抱璞投師,請師雕琢。
”師曰: “不為棟梁材。
”曰:“恁麼則卞和無出身處也。
”師曰:“擔帶即竮辛苦。
”曰:“不擔帶時如何?”師曰: “不教汝抱璞投師,請師雕琢。
”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師放下拂子,叉手。
問: “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濁?”師曰:“佛法清濁。
”曰:“學人不會。
” 師曰:“汝适來問個甚麼?”問: “一等是水,為甚麼海鹹河淡?”師曰:“天上星,地下水。
”﹝法眼别雲: “大似相違。
”﹞問:“如何是祖師意?”師曰: “彌勒覓個受記處不得。
”問:“不斷煩惱而入槃時如何?”師作色曰: “這個師僧,好發業殺人。
”問: “和尚自住此山,有何境界?”師曰:“丫角女子白頭絲。
”問:“如何是無情說法?”師曰:“惡。
”問:“如何是毗盧?”師曰: “已有名字。
”曰:“如何是毗盧師?”師曰:“未有毗盧時會取。
”問: “曆落一句,請師道。
”師曰:“好。
”問: “四山相逼時如何?”師曰:“五蘊皆空。
”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師曰:“真個謾語。
”問:“凡聖相去幾何?” 師下禅床立。
問:“學人一問即和尚答,忽若千問萬問時如何?”師曰:“如雞抱卵。
” 問: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何是我?”師曰:“推倒這老胡,有甚麼罪過。
” 問:“如何是和尚師?”師曰: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罔眺其後。
”問:“鑄像未成,身在甚麼處?”師曰: “莫造作。
”曰:“争柰現不現何!”師曰:“隐在甚麼處?”問: “無目底人如何進步?”師曰:“遍十方。
”曰:“無目為甚麼遍十方?” 師曰:“還更著得目也無?”問: “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不諱。
”問:“月未圓時如何?”師曰:“吞卻三個四個。
”曰:“圓後如何?”師曰: “吐卻七個八個。
”問:“日月未明,佛與衆生在甚麼處?”師曰:“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
”問僧: “甚麼處來?”曰:“東西山禮祖師來。
”師曰:“祖師不在東西山。
”僧無語。
﹝法眼代雲:“和尚識祖師。
”﹞問: “如何是玄中的?”師曰:“不到汝口裡道。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與人為師。
”曰:“見後如何?”師曰: “不與人為師。
”問:“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和尚出世當為何事?”師曰:“尹司空請老僧開堂。
”問: “如何是佛?”師曰:“幻不可求。
”問:“千裡投師,乞師一接。
”師曰: “今日老僧腰痛。
”菜頭請益,師曰: “且去,待無人時來。
”頭明日伺得無人,又來。
師曰:“近前來!”頭近前,師曰:“辄不得舉似于人。
”問: “并卻咽喉唇吻,請師道。
”師曰:“汝祇要我道不得。
”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遍天遍地。
”曰: “來後如何?”師曰:“蓋覆不得。
”問:“如何是無情說法?”師曰: “莫惡口。
”問:“和尚未見先師時如何?”師曰: “通身不柰何。
”曰:“見後如何?”師曰:“通身撲不碎。
”曰:“還從師得也無?”師曰:“終不相孤負。
”曰: “恁麼則從師得也。
”師曰:“得個甚麼?”曰:“恁麼則孤負先師也。
” 師曰:“非但孤負先師,亦乃孤負老僧。
”問: “七佛是文殊弟子,文殊還有師也無?”師曰:“适來恁麼道,也大似屈己推人。
”問:“金雞未鳴時如何?” 師曰:“無這個音響。
”曰:“鳴後如何?”師曰:“各自知時。
”問: “師子是獸中之王,為甚麼被六塵吞?” 師曰:“不作大,無人我。
”師居投子山三十餘載,往來激發,請益者常盈于室。
縱以無畏之辯,随問遽答,啐啄同時,微言頗多,今錄少分而已。
中和中巢寇暴起,天下喪亂,有狂徒持刃問師曰:“住此何為?” 師乃随宜說法,渠魁聞而拜伏,脫身服,施之而去。
乾化四年四月六日示微疾,大衆請醫。
師謂衆曰: “四大動作,聚散常程,汝等勿慮,吾自保矣。
”言訖跏趺而寂,谥慈濟大師。
道場如讷禅師安吉州道場山如讷禅師,僧問:“如何是教意?”師曰:“汝自看。
”僧禮拜。
師曰: “明月鋪霄漢,山川勢自分。
”問:“如何得聞性不随緣去?”師曰:“汝聽看。
”僧禮拜。
師曰: “聾人也唱胡笳調,好惡高低自不聞。
”曰:“恁麼則聞性宛然也。
”師曰: “石從空裡立,火向水中焚。
”問:“虛空還有邊際否?”師曰: “汝也太多知。
”僧禮拜。
師曰:“三尺杖頭桃日月,一塵飛起任遮天。
” 問:“如何是道人?”師曰: “行運無蹤迹,起坐絕人知。
”曰:“如何即是?”師曰:“三爐力盡無煙焰,萬頃平田水不流。
”問:“一念不生時如何?” 師曰:“堪作甚麼!”僧無語。
師又曰:“透出龍門雲雨合,山川大地入無蹤。
” 師目有重瞳,手垂過膝,自翠微受訣,止于此山。
薙草卓庵,學徒四至。
廣闡法化,遂成叢社焉。
白雲山約禅師建州白雲約禅師,僧問:“不坐遍空堂,不居無學位。
此人合向甚麼處安罝?”師曰:“青天無電影。
” 韶國師參,師問:“甚麼處來?”韶曰:“江北來。
”師曰:“船來陸來?” 曰:“船來。
”師曰:“還逢見魚鼈麼?” 曰:“往往遇之。
”師曰:“遇時作麼生?”韶曰:“咄!縮頭去。
師大笑。
” 孝義性空禅師法嗣歙州茂源禅師歙州茂源禅師,因平田參,師欲起身,田乃把住曰:“開口即失,閉口即喪。
去此二途,請師速道。
” 師以手掩耳。
田放手曰:“一步易,兩步難。
”師曰:“有甚麼死急?”田曰:“若非此個,師不免諸方點檢。
” 師不對。
棗山光仁禅師棗山光仁禅師,上堂衆集,師于座前謂衆曰:“不負平生行腳眼目,緻個問來,還有麼?”衆無對。
師曰:“若無,即升座去也。
”便登座。
僧出禮拜。
師曰:“負我且從大衆,何也?”便歸方丈。
翌日,有僧請辨前語意旨如何。
師曰:“齋時有飯與汝吃,夜後有床與汝眠。
一向煎迫我作甚麼?”僧禮拜。
師曰:“苦! 苦!”僧曰:“請師直指。
”師乃垂足曰:“舒縮一任老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