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看。

    ” 問:“黑豆未生芽時如何?”師曰:  “佛亦不知。

    ”講僧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龜毛拂子,兔角拄杖。

     大德藏向甚麼處?”曰:“龜毛兔角豈是有邪?”師曰:“肉重千斤,智無铢兩。

    ”上堂: “諸人若未曾見知識即不可,若曾見作者來,便合體取些子意度,向岩谷間木食草衣恁麼去,方有少分相應。

      若馳求知解義句,即萬裡望鄉關去也。

    珍重!”問侍者:“姓甚麼?”者曰:  “與和尚同姓。

    ”師曰:“你道三平姓甚麼?”者曰: “問頭何在?”師曰:“幾時問汝?”者曰:“問姓者誰?”師曰:“念汝初機,放汝三十棒。

    ”師有偈曰: “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

    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  升座次,有道士出衆從東過西,一僧從西過東。

    師曰:“适來道士卻有見處,師僧未在。

    ”士出作體曰:“謝師接引。

    ”師便打。

    僧出作禮曰: “乞師指示。

    ”師亦打。

    複謂衆曰:“此兩件公案作麼生斷?還有人斷得麼?”如是三問,衆無對。

    師曰: “既無人斷得,老僧為斷去。

    ”乃擲下拄杖,歸方丈。

      馬頰本空禅師馬頰山本空禅師,上堂:“祇這施為動轉,還合得本來祖翁麼? 若合得,十二時中無虛棄底道理?  若合不得,吃茶說話往往喚作茶話在。

    ”僧便問:“如何免得不成茶話去?” 師曰:“你識得口也未?”曰: “如何是口?”師曰:“兩片皮也不識。

    ”曰:“如何是本來祖翁?”師曰: “大衆前不要牽爺恃娘。

    ”師曰:  “孤忻然去也。

    ”師曰:“你試點大衆性看!”僧作禮。

    師曰:“伊往往道一性一切性在。

    ”僧欲進語,師曰:  “孤負平生行腳眼。

    ”問:“去卻即今言句,請師直指本來性。

    ”師曰: “你迷源來得多少時?”曰: “即今蒙和尚指示。

    ”師曰:“若指示你,我即迷源。

    ”曰:“如何即是。

    ” 師示頌曰:“心是性體,性是心用。

     心性一如,誰别誰共?妄外迷源,祇者難洞。

    古今凡聖,如幻如夢。

    ”  本生禅師本生禅師,拈拄杖示衆曰:“我若拈起,你便向未拈起時作道理。

     我若不拈起,你便向拈起時作主宰。

    且道老僧為人在甚處?”時有僧出曰: “不敢妄生節目。

    ”師曰:“也知阇黎不分外。

    ”曰: “低低處平之有餘,高高處觀之不足。

    ”師曰:“節目上更生節目。

    ”僧無語。

    師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 長髭曠禅師法嗣石室善道禅師潭州石室善道禅師作沙彌時,長髭遣令受戒,謂之曰:“汝回日須到石頭和尚處禮拜。

    ” 師受戒後,乃參石頭。

    一日随頭遊山次,頭曰:“汝與我斫卻面前樹子,免礙我。

    ”師曰:“不将刀來。

    ” 頭乃抽刀倒與,師曰:“何不過那頭來?”頭曰:“你用那頭作甚麼?”師即大悟,便歸長髭。

    髭問:“汝到石頭否?” 師曰:“到即到,祇是不通号。

    ”髭曰:“從誰受戒?”師曰:“不依他。

    ” 髭曰:“在彼即恁麼,來我這裡作麼生?” 師曰:“不違背。

    ”髭曰:“太忉忉生!”師曰:“舌頭未曾點著在。

    ”髭喝曰:“沙彌出去!”師便出。

    髭曰:  “争得不遇于人。

    ”師尋值沙汰,乃作行者,居于石室。

    每見僧,便豎起杖子曰:“三世諸佛,盡由這個。

    ” 對者少得冥契。

    長沙聞,乃曰:“我若見即令放下拄杖,别通個消息。

    ”三聖将此語祇對,被師認破是長沙語。

     杏山聞三聖失機,乃親到石室。

    師見杏山,僧衆相随,潛入碓坊碓米。

    杏曰: “行者接待不易,貧道難消。

    ”師曰:“開心碗子盛将來,無蓋盤子合取去。

      說甚麼難消。

    ”杏便休。

    仰山問: “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師曰:“道如展手,佛似握拳。

    ”曰:“畢竟如何的當,可信可依。

    ”師以手撥空三下曰: “無恁麼事,無恁麼事。

    ”曰:“還假看教否?”師曰:“三乘十二分教是分外事。

     若與他作對,即是心境兩法,能所雙行,便有種種見解,亦是狂慧,未足為道。

    若不與他作對,一事也無。

    所以祖師道“本來無一物。

    ” 汝不見小兒出胎時,可道我解看教、不解看教?當恁麼時,亦不知有佛性義、無佛性義。

     及至長大,便學種種知解出來,便道我能我解,不知總是客塵煩惱。

     十六行中,嬰兒行為最哆哆和和時,喻學道之人離分别取舍心,故贊歎嬰兒,可況喻取之。

    若謂嬰兒是道,今時人錯會。

    ”師一夕與仰山玩月,山問: “這個月尖時,圓相甚麼處去?圓時,尖相又甚麼處去?”師曰:“尖時圓相隐,圓時尖相在。

    ”﹝雲岩雲: “尖時圓相在,圓時無尖相”。

    道吾雲:“尖時亦不尖,圓時亦不圓。

    ”﹞仰山辭,師送出門。

    乃召曰:“阇黎!”山應諾。

    師曰: “莫一向去,卻回這邊來。

    ”僧問:“曾到五台否?”師曰:“曾到。

    ”曰:  “還見文殊麼?”師曰:“見。

    ”曰:“文殊向行者道甚麼?”  師曰:“文殊道,你生身父母在深草裡。

    ”  青原下四世道吾智禅師法嗣石霜慶諸禅師潭州石霜山慶諸禅師,廬陵新淦陳氏子。

     依洪井西山紹銮禅師落發,詣洛下學毗尼教,雖知聽制,終為漸宗。

    回抵沩山,為米頭。

    一日篩米次,沩曰:“施主物,莫抛撒。

    ”師曰:“不抛撒。

    ”  沩于地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抛撒,這個是甚麼?”師無對。

    沩又曰:  “莫輕這一粒,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

    ”師曰: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甚麼處生?”沩呵呵大笑,歸方丈。

    沩至晚,上堂曰:“大衆! 米裡有蟲,諸人好看。

    ”後參道吾,問:“如何是觸目菩提?”吾喚沙彌,彌應諾。

    吾曰:“添淨瓶水著。

    ”良久卻問師: “汝适來問甚麼?”師拟舉,吾便起去。

    師于此有省。

    吾将順世,垂語曰: “我心中有一物,久而為患,誰能為我除之?”師曰:“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吾曰:“賢哉!賢哉!”師後避世,混俗于長沙浏陽陶家坊。

     朝遊夕處,人莫能識。

    後因僧自洞山來,師問:“和尚有何言句示徒?”曰: “解夏上堂雲:  “秋初夏末,兄弟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良久曰:“祇如萬裡無寸草處作麼生去?””師曰:“有人下語否?” 曰:“無。

    ”師曰:“何不道:“出門便是草”?”僧回,舉似洞山。

    山曰: “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

    ” 因茲囊錐始露,果熟香飄,衆命住持。

    上堂:“汝等諸人自有本分事,不用馳求,無你是非處,無你咬嚼處。

     一代時教,整理時人腳手。

    凡有其由,皆落今時,直至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極則。

     我輩沙門全無肯路,若分則差,不分則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說見聞。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空中一片石。

    ”僧禮拜。

     師曰:“會麼?”曰:“不會。

    ”師曰:“賴汝不會,若會即打破汝頭。

    ” 問:“如何是和尚本分事?”師曰: “石頭還汗出麼?”問:“到這裡,為甚麼卻道不得。

    ”師曰:“腳底著口。

    ”問:“真身還出世也無?”師曰:“不出世。

    ” 曰:“争柰真身何!”師曰:“琉璃瓶子口。

    ”問:“如何是和尚深深處?” 師曰:“無須鎖子兩頭搖。

    ” 師在方丈内,僧在窗外問:“咫尺之間為甚麼不睹師顔?”師曰:“遍界不曾藏。

    ”僧舉問雪峰:  “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峰曰:“甚麼處不是石霜。

    ”師聞曰:“這老漢著甚麼死急!”峰聞曰:“老僧罪過。

    ”﹝東禅齊雲: “祇如雪峰是會石霜意不會石霜意?若會,他為甚麼道死急。

    若不會,雪峰作麼不會?然法且無異,奈以師承不同,解之差别。

    他雲:  “遍界不曾藏。

    ”也須曾學來始得會,亂說即不可。

    ”  ﹞裴相公來,師拈起裴笏問:“在天子手中為圭,在官人手中為笏,在老僧手中且道喚作甚麼?” 裴無對,師乃留下笏。

    示衆初機:未觏大事,先須識取頭,其尾自至。

    疏山仁參,問:“如何是頭?”師曰: “直須知有。

    ”曰:“如何是尾?”師曰:“盡卻今時。

    ”曰:“有頭無尾時如何?”師曰:“吐得黃金堪作甚麼?”曰: “有尾無頭時如何?”師曰:“猶有依倚在。

    ”曰:“直得頭尾相稱時如何?”師曰: “渠不作個解,會亦未許渠在。

    ”僧辭,師問:“船去陸去?”曰:“遇船即船,遇陸即陸。

    ”師曰:“我道半途稍難。

    ”僧無對。

    僧問: “三千裡外,遠聞石霜有個不顧。

    ”師曰:“是。

    ”曰:“祇如萬象曆然,是顧不顧?”師曰:“我道不驚衆。

    ”曰: “不驚衆是與萬象合,如何是不顧?”師曰:“遍界不曾藏。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乃咬齒示之。

     僧不會,後問九峰曰:“先師咬齒,意旨如何?”峰曰:“我甯可截舌,不犯國諱。

    ”又問雲蓋,蓋曰: “我與先師有甚麼冤仇?”問僧:“近離甚處?”曰:“審道。

    ”師于面前畫一畫曰:“汝刺腳與麼來,還審得這個麼?”曰: “審不得。

    ”師曰:“汝衲衣與麼厚,為甚卻審這個不得?”曰:“某甲衲衣雖厚,争柰審這個不得。

    ”師曰: “與麼,則七佛出世也救你不得。

    ”曰:“說甚七佛,千佛出世也救某甲不得。

    ”師曰:“太懵懂生!”曰: “争柰!”師曰:“參堂去。

    ”僧曰:“喏!喏!”問:“童子不坐白雲床時如何?”師曰:“不打水,魚自驚。

    ”洞山問: “向前一個童子甚了事,如今向甚處去也?”師曰:“火焰上泊不得,卻歸清涼世界去也。

    ”問: “佛性如虛空,是否?”師曰:“卧時即有,坐時即無。

    ”問:“忘收一足時如何?”師曰:“不共汝同盤。

    ”問:  “風生浪起時如何?”師曰:“湖南城裡太煞鬧。

    有人不肯過江西。

    ”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落花随水去。

    ”曰: “意旨如何?”師曰:“修竹引風來。

    ”問:“如何是塵劫來事?”師曰:  “冬天則有,夏天則無。

    ” 師頌洞山五位王子。

    誕生曰:“天然貴本非功,德合乾坤育勢隆。

    始末一朝無雜種,分宮六宅不他宗。

     上和下睦陰陽順,共氣連枝器量同。

    欲識誕生王子父,鶴沖霄漢出銀籠。

    ”  朝生曰: “苦學論情世莫群,出來凡事已超倫。

    詩成五字三冬雪,筆落分毫四海雲。

      萬卷積功彰聖代,一心忠孝輔明君。

     鹽梅不是生知得,金榜何勞顯至勳。

    ”末生曰:“久栖岩壑用工夫,草榻柴扉守志孤。

    十截見聞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缣無。

     澄凝含笑三秋思,清苦高名上哲圖。

    業就高科酬志極,比來臣相不當途。

    ” 化生曰: “傍分帝位為傳持,萬裡山河布政威。

    紅影日輪凝下界,碧油風冷暑炎時。

     高低豈廢尊卑奉?玉褲蘇途遠近知。

     妙印手持煙塞靜,當陽那肯露纖機。

    ”内生曰:“九重密處複何宣,挂弊由來顯妙傳。

     秪奉一人天地貴,從他諸道自分權。

    紫羅帳合君臣隔,黃閣簾垂禁制全。

    為汝方隅宮屬戀,遂将黃葉止啼錢。

    ” 師居石霜山二十年間,學衆有長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衆也。

    唐僖宗聞師道譽,賜紫衣,師牢辭不受。

     光啟四年示疾告寂,葬于院之西北隅,谥普會大師。

     漸源仲興禅師潭州漸源仲興禅師,在道吾為侍者。

    因過茶與吾,吾提起盞曰:  “是邪是正?”師叉手近前,目視吾。

      吾曰:“邪則總邪,正則總正。

    ”師曰:“某甲不恁麼道。

    ”吾曰:“汝作麼生?”師奪盞子提起曰:  “是邪是正?”吾曰:“汝不虛為吾侍者。

    ”師便禮拜。

    一日,侍吾往檀越家吊慰,師拊棺曰:“生邪死邪?”吾曰: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師曰:“為甚麼不道。

    ”吾曰:“不道。

    不道。

    ” 歸至中路,師曰: “和尚今日須與某甲道。

    若不道,打和尚去也。

    ”吾曰:“打即任打,道即不道。

    ”師便打。

    吾歸院曰: “汝宜離此去,恐知事得知,不便。

    ”師乃禮辭,隐于村院。

    經三年後,忽聞童子念觀音經,至“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 ,忽然大省。

    遂焚香遙禮曰:“信知先師遺言,終不虛發。

    自是我不會,卻怨先師。

     先師既沒,唯石霜是嫡嗣,必為證明。

    ”乃造石霜,霜見便問:“離道吾後到甚處來?”師曰:“祇在村院寄足。

    ”霜曰: “前來打先師因緣會也未?”師起身進前曰:“卻請和尚道一轉語。

    ”霜曰:  “不見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  師乃述在村院得底因緣。

    遂禮拜石霜,設齋忏悔。

    他日,持鍬複到石霜,于法堂上從東過西,從西過東。

      霜曰:“作麼?”師曰:“覓先師靈骨。

    ”霜曰:“洪波浩渺,白浪滔天。

     覓甚先師靈骨?”師曰:“正好著力。

    ” 霜曰:“這裡針劄不入,著甚麼力。

    ”源持鍬肩上便出。

    ﹝太原孚上座代雲: “先師靈骨猶在。

    ” ﹞師後住漸源,一日在紙帳内坐,有僧來撥開帳曰:“不審。

    ”師以目視之。

     良久曰:“會麼?”曰:“不會。

    ”師曰: “七佛已前事,為甚麼不會?”僧舉似石霜,霜曰:“如人解射,箭不虛發。

    ”一日,寶蓋和尚來訪,師便卷起簾子,在方丈内坐。

      蓋一見乃下卻簾,便歸客位。

    師令侍者傳語:“長老遠來不易,猶隔津在。

    ” 蓋擒住侍者,與一掌。

    者曰: “不用打某甲,有堂頭和尚在。

    ”蓋曰:“為有堂頭老漢,所以打你。

    ”者回舉似師,師曰:“猶隔津在。

    ”  渌清禅師渌清禅師,僧問:“不落道吾機,請師道。

    ”師曰:“庭前紅苋樹,生葉不生華。

    ”僧良久,師曰:“會麼?” 曰:“不會。

    ”師曰:“正是道吾機,因甚麼不會?”僧禮拜,師打曰: “須是老僧打你始得。

    ”問: “如何是無相?”師曰:“山青水綠。

    ”僧參,師以目視之。

    僧曰:“是個機關,于某甲分上用不著。

    ”師彈指三下。

      僧繞禅床一匝,依位立。

    師曰:“參堂去。

    ”僧始出。

    師便喝,僧卻以目視之。

    師曰:“灼然用不著。

    ” 僧禮拜雲岩晟禅師法嗣杏山鑒洪禅師涿州杏山鑒洪禅師,臨濟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曰:“吽吽!”濟曰:“啞卻杏山口。

    ”師曰: “老兄作麼生?”濟曰:“這畜生!”師便休。

    示滅後茶毗,收五色舍利建塔。

      神山僧密禅師潭州神山僧密禅師,師在南泉打羅次,泉問:“作甚麼?”師曰:“打羅。

    ”曰:“手打腳打?”師曰: “卻請和尚道。

    ”泉曰:“分明記取。

    向後遇明眼作家,但恁麼舉似。

    ”﹝雲岩代雲:“無手腳者始解打。

    ” ﹞師與洞山渡水,山曰:“莫錯下腳。

    ”師曰:“錯即過不得也。

    ”山曰:  “不錯底事作麼生?”師曰:“共長老過水。

    ” 一日,與洞山鉏茶園,山擲下钁頭曰:“我今日一點氣力也無。

    ”師曰:  “若無氣力,争解恁麼道?”山曰: “汝将謂有氣力底是。

    ”裴大夫問僧:“供養佛,佛還吃否?”僧曰:“如大夫祭家神。

    ”大夫舉似雲岩,岩曰: “這僧未出家在。

    ”曰:“和尚又如何?”岩曰:“有幾般飯食,但一時下來。

    ”岩卻問師:“一時下來又作麼生?”師曰: “合取缽盂。

    ”岩肯之。

    問:“一地不見二地時如何?”師曰:“汝莫錯否?  汝是何地?”問: “生死事,乞師一言。

    ”師曰:“汝何時死去來。

    ”曰:“某甲不會,請師說。

    ”師曰:“不會須死一場始得。

    ” 師與洞山行次,忽見白兔走過,師曰:“俊哉!”洞曰:“作麼生?”師曰: “大似白衣拜相。

    ”洞曰:“老老大大,作這個說話?” 師曰:“你作麼生?”洞曰:“積代簪纓,暫時落魄。

    ”師把針次,洞山問曰:“作甚麼?”師曰:“把針。

    ”洞曰: “把針事作麼生?”師曰:“針針相似。

    ”洞曰:“二十年同行,作這個語話,豈有與麼工夫?”師曰: “長老又作麼生?”洞曰:“如大地火發底道理。

    ”師問洞山:“智識所通,莫不遊踐,徑截處乞師一言。

    ”洞曰: “師伯意何得取功?”師因斯頓覺,下語非常。

    後與洞山過獨木橋,洞先過了,拈起木橋曰:“過來!”師喚“價阇黎” ,洞乃放下橋木。

     幽溪和尚幽溪和尚,僧問:“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時如何?”師起,繞禅床一匝而坐。

    僧拟進語,師與一蹋。

     僧歸位而立。

    師曰:“汝恁麼我不恁麼,汝不恁麼我卻恁麼。

    ”僧再拟進語,師又與一蹋,曰:  “三十年後,吾道大行。

    ”問:“如何是祖師禅?”師曰:“泥牛步步出人前。

    ”問:“處處該不得時如何?”師曰: “夜半石人無影像,縱橫不辨往來源。

    ” 船子誠禅師法嗣夾山善會禅師澧州夾山善會禅師,廣州廖氏子。

    幼歲出家,依年受戒,聽習經論,該練三學。

     出住潤州鶴林,因道吾勸發,往見船子,由是師資道契,微眹不留。

    ﹝語見船子章。

    ﹞恭禀遺命,遁世忘機。

     尋以學者交湊,廬室星布,曉夕參依。

    鹹通庚寅,海衆蔔于夾山,遂成院宇。

     上堂:  “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

    若或如此,卻成狂人,無智人去。

    他祇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

     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舍。

    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

    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

     本祇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裡萬裡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複實有,為複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

     上根之人,言下明道。

    中下根器,波波浪走。

    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

     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

    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

    ””僧問:  “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為甚麼卻言無?”師曰:“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饑人。

    ”曰:“既是無饑人,某甲為甚麼不悟?”師曰: “祇為悟迷卻阇黎。

    ”複示偈曰:“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