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六祖大鑒禅師法嗣青原行思禅師吉州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禅師,本州安城劉氏子。

    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師唯默然。

     聞曹溪法席,乃往參禮。

    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甚麼來?”師曰:“聖谛亦不為。

    ”祖曰: “落何階級?”師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

    會下學徒雖衆,師居首焉。

     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

    一日,祖謂師曰:“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吾今得人,何患不信? 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

    況乎後代,争競必多。

    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 師既得法,歸住青原。

    六祖将示滅,有沙彌希遷﹝即石頭和尚。

    ﹞問曰: “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 及祖順世,遷每于靜處端坐,寂若忘生。

    第一座問曰:“沒師已逝,空坐奚為?”遷曰: “我禀遺誡,故尋思爾。

    ”座曰:“汝有師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

    師言甚直,汝自迷耳。

    ” 遷聞語,便禮辭祖龛,直詣靜居參禮。

    師曰:“子何方來?”遷曰:“曹溪。

    ”師曰:“将得甚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師曰: “若恁麼,用去曹溪作甚麼?”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遷又曰: “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師曰:  “汝今識吾否?”曰:“識。

    又争能識得?”師曰:“衆角雖多,一麟足矣。

    ”遷又問:“和尚自離曹溪,甚麼時至此間?” 師曰:“我卻知汝早晚離曹溪。

    ”曰:“希遷不從曹溪來。

    ”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

    ”曰:  “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他日,師複問遷:“汝甚麼處來?”曰:“曹溪。

    ”師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麼?”曰: “非但曹溪,西天亦無。

    ”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

    ”師曰:“未在,更道。

    ”曰: “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師令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回。

     吾有個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嶽曰: “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永解脫。

    ”嶽便休。

    ﹝玄沙曰: “大小石頭被南嶽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遷便回。

    師問:“子返何速? 書信達否?”遷曰:“書亦不通,信亦不達。

     去日蒙和尚許個斧子,祇今便請。

    ”師垂一足,遷便禮拜,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來參,師問:“甚處來?”曰:“曹溪。

    ”師曰: “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立。

    師曰:“猶帶瓦礫在。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師曰: “設有,汝向甚麼處著?”﹝玄沙雲:“果然。

    ”雲居錫雲:“祇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 “廬陵米作麼價?”師既付法石頭,唐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

     僖宗谥弘濟禅師、歸真之塔。

     青原思禅師法嗣石頭希遷禅師南嶽石頭希遷禅師,端州高要陳氏子。

    母初懷娠,不喜葷茹。

    師雖在孩提,不煩保母。

     既冠,然諾自許。

    鄉洞獠民畏鬼神,多淫祀,殺牛酾酒,習以為常。

     師辄往毀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十,鄉老不能禁。

    後直造曹溪,得度未具戒。

    屬祖圓寂,禀遺命谒青原,乃攝衣從之。

    ﹝緣會語句,青原章叙之。

      ﹞一日,原問師曰:“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師曰:“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

    ”曰:“若恁麼,大藏小藏從何而來?”師曰: “盡從這裡去。

    ”原然之。

    師于唐天寶初,薦之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台,乃結庵其上,時号石頭和尚。

    師因看肇論至“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師乃拊幾曰:“聖人無己,靡所不己。

     法身無象,誰雲自他?圓鑒靈照于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

    境智非一,孰雲去來?至哉斯語也。

    ”遂掩卷,不覺寝夢: 自身與六祖同乘一龜,遊泳深池之内。

    覺而詳之:靈龜者,智也。

    池者,性海也。

     吾與祖師同乘靈智遊性海矣。

    遂著參同契曰:“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複,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上堂:“吾之法門,先佛傳受。

    不論禅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凡聖齊同。

      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時門人道悟問: “曹溪意旨誰人得?”師曰:“會佛法人得。

    ”曰:“師還得否?”師曰: “不得。

    ”曰:“為甚麼不得?”師曰:“我不會佛法。

    ”  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汝?”問:“如何是淨土?”師曰: “誰垢汝?”問:“如何是槃?” 師曰:“誰将生死與汝?”師問新到:“從甚麼處來?”曰:“江西來。

    ” 師曰:“見馬大師否?”曰:“見。

    ” 師乃指一橛柴曰:“馬師何似這個?”僧無對。

    卻回舉似馬祖,祖曰:“汝見橛柴大小。

    ”曰:“沒量大。

    ”祖曰: “汝甚有力。

    ”僧曰:“何也?”祖曰:“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豈不是有力?”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 “問取露柱。

    ”曰:“學人不會。

    ”師曰:“我更不會。

    ”大颠問:“古人雲,道有道無俱是謗。

    請師除。

    ”師曰: “一物亦無,除個甚麼?”師卻問:“并卻咽喉唇吻,道将來?”颠曰: “無這個。

    ”師曰: “若恁麼,汝即得入門。

    ”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不得不知。

    ”悟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師曰: “長空不礙白雲飛。

    ”問:“如何是禅?”師曰:“碌磚。

    ”問:“如何是道?”師曰:“木頭。

    ” 自餘門屬領旨所有問答,各于本章出焉。

    南嶽鬼神多顯迹聽法,師皆與授戒。

     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廣闡玄化。

    貞元六年順寂。

     塔于東嶺。

    德宗谥無際大師,塔曰見相。

     青原下二世石頭遷禅師法嗣藥山惟俨禅師澧州藥山惟俨禅師,绛州韓氏子。

     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納戒于衡嶽希操律師。

     博通經論,嚴持戒律。

    一日,自歎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誰能屑屑事細行于布巾邪?”首造石頭之室,便問: “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開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頭曰: “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子作麼生?”師罔措。

      頭曰: “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

    ”師禀命恭禮馬祖,仍伸前問。

    祖曰: “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

    子作麼生?”師于言下契悟,便禮拜。

    祖曰:“你見甚麼道理便禮拜?”  師曰:“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

    ” 侍奉三年。

    一日,祖問: “子近日見處作麼生?”師曰:“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

    ”祖曰:“子之所得,可謂協于心體,布于四肢。

      既然如是,将三條篾束取肚皮,随處住山去。

    ”師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 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

    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

    宜作舟航,無久住此。

    ”師乃辭祖返石頭。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曰:“汝在這裡作麼?”曰:“一物不為。

    ”頭曰: “恁麼即閑坐也。

    ”曰: “若閑坐即為也。

    ”頭曰:“汝道不為,不為個甚麼?”曰:“千聖亦不識。

    ”頭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将祇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後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

    ”師曰: “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

    ”頭曰:“我這裡針劄不入。

    ”師曰:“我這裡如石上栽華。

    ”頭然之。

     後居澧州藥山,海衆雲會。

    師與道吾說苕溪上世為節察來。

    吾曰:“和尚上世曾為甚麼?”師曰:“我痿痿羸羸,且恁麼過時。

    ” 吾曰:“憑何如此?”師曰:“我不曾展他書卷。

    ”﹝石霜别雲:“書卷不曾展。

    ”﹞院主報:“打鐘也,請和尚上堂。

    ” 師曰:“汝與我擎缽盂去。

    ”曰:“和尚無手來多少時?”師曰:“汝祇是枉披袈裟。

    ”曰: “某甲祇恁麼,和尚如何?”師曰:“我無這個眷屬。

    ”謂雲岩曰:“與我喚沙彌來。

    ”岩曰:“喚他來作甚麼?”師曰: “我有個折腳铛子,要他提上挈下。

    ”岩曰:“恁麼則與和尚出一隻手去也。

    ”師便休。

    園頭栽菜次,師曰: “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

    ”曰:“既不教根生,大衆吃甚麼?”師曰:  “汝還有口麼?”頭無對。

     道吾、雲岩侍立次,師指按山上枯榮二樹,問道吾曰:“枯者是,榮者是?” 吾曰:“榮者是。

    ”師曰: “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

    ”又問雲岩:“枯者是,榮者是?”岩曰:  “枯者是。

    ”師曰:  “灼然一切處,放教枯淡去。

    ”高沙彌忽至,師曰:“枯者是,榮者是?” 彌曰:“枯者從他枯,榮者從他榮。

    ”師顧道吾、雲岩曰: “不是,不是。

    ”問:“如何得不被諸境惑?”師曰:“聽他何礙汝?”曰: “不會。

    ”師曰:“何境惑汝?”問: “如何是道中至寶?”師曰:“莫曲。

    ”曰:“不曲時如何?”師曰:“傾國不換。

    ”有僧再來依附,師問:“阿誰?”曰:  “常坦。

    ”師呵曰:“前也是常坦,後也是常坦。

    ”師久不升堂,院主白曰: “大衆久思和尚示誨。

    ”師曰: “打鐘著!”衆才集,師便下座,歸方丈。

    院主随後問曰:“和尚既許為大衆說話,為甚麼一言不措?”師曰:  “經有經師,論有論師,争怪得老僧?”師問雲岩:“作甚麼?”岩曰: “擔屎。

    ”師曰:“那個!”岩曰:“在。

    ”  師曰:“汝來去為誰?”曰:“替他東西。

    ”師曰:“何不教并行?”曰: “和尚莫謗他。

    ”師曰:“不合恁麼道。

    ” 曰:“如何道?”師曰:“還曾擔麼!”師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甚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

    ”曰: “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問:“學人拟歸鄉時如何?” 師曰: “汝父母遍身紅爛,卧在荊棘林中,汝歸何所?”曰:“恁麼則不歸去也。

    ” 師曰:“汝卻須歸去。

    汝若歸鄉,我示汝個休糧方子。

    ”曰:“便請。

    ” 師曰:“二時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

    ”問:“如何是槃?”師曰:“汝未開口時喚作甚麼?”問僧: “甚處來?”曰:“湖南來。

    ”師曰:“洞庭湖水滿也未?”曰:“未。

    ” 師曰:“許多時雨水,為甚麼未滿?”僧無語。

     ﹝道吾雲:“滿也。

    ”雲岩雲:“湛湛地。

    ”洞山雲:“甚麼劫中曾增減來?”雲門雲:“祇在這裡。

    ”﹞師問僧:“甚處來?”曰:“江西來。

    ”  師以拄杖敲禅床三下。

    僧曰:“某甲粗知去處。

    ”師抛下拄杖,僧無語。

      師召侍者,點茶與這僧,踏州縣困。

    師問龐居士:“一乘中還著得這個事麼?”士曰:“某甲祇管日求升合,不知還著得麼?”師曰:  “道居士不見石頭,得麼?”士曰:“拈一放一,未為好手。

    ”師曰:“老僧住持事繁。

    ”士珍重便出。

    師曰:  “拈一放一,的是好手。

    ”士曰:“好個一乘問宗,今日失卻也。

    ”師曰: “是!是!” 上堂:“祖師祇教保護,若貪嗔癡起來,切須防禁,莫教掁觸。

     是你欲知枯木,石頭卻須擔荷,實無枝葉可得。

    雖然如此,更宜自看,不得絕言語。

     我今為你說,這個語顯無語底,他那個本來無耳目等貌。

    ”師與雲岩遊山,腰間刀響。

    岩問:“甚麼物作聲?”師抽刀蓦口作斫勢。

    ﹝洞山舉示衆雲: “看他藥山橫身,為這個事,今時人欲明向上事,須體此意始得。

    ” ﹞遵布衲浴佛。

    師曰:“這個從汝浴,還浴得那個麼?”遵曰:“把将那個來。

    ”師乃休。

    ﹝長慶雲: “邪法難扶。

    ”玄覺雲:“且道長慶恁麼道,在賓在主?衆中喚作浴佛語,亦曰兼帶語,且道盡善不盡善?”﹞問:“學人有疑,請師決。

    ”  師曰:“待上堂時來,與阇黎決疑。

    ”至晚,上堂衆集。

    師曰:“今日請決疑上座在甚麼處?”  其僧出衆而立。

    師下禅床,把住曰:“大衆!這僧有疑。

    ”便與一推,卻歸方丈。

    ﹝玄覺曰:“且道與伊決疑否? 若決疑,甚麼處是決疑;若不與決疑,又道待上堂時與汝決疑。

    ”﹞師問飯頭:“汝在此多少時也?”曰:“三年。

    ”師曰:“我總不識汝。

    ”  飯頭罔測,發憤而去。

    問:“身命急處如何?”師曰:“莫種雜種。

    ”曰: “将何供養?”師曰:“無物者。

    ” 師令供養主抄化。

    甘行者問:“甚處來?”曰:“藥山來。

    ”甘曰:“來作麼?”曰:“教化。

    ”甘曰:“将得藥來麼?”曰: “行者有甚麼病?”甘便舍銀兩铤。

    意山中有人,此物卻回,無人即休。

    主便歸納疏。

    師問曰: “子歸何速?”主曰:“問佛法相當得銀兩铤。

    ”師令舉其語。

    主舉已,師曰:“速送還他。

    子著賊了也。

    ”主便送還。

      甘曰:“由來有人。

    ”遂添銀施之﹝同安顯雲:“早知行者恁麼問,終不道藥山來。

    ”﹞問僧:“見說汝解筭,是否?”曰:  “不敢。

    ”師曰:“汝試筭老僧看。

    ”僧無對。

    ﹝雲岩舉問洞山:“汝作麼生?”山曰:“請和尚生月。

    ”﹞師書“佛”字,問道吾: “是甚麼字?”吾曰:“佛字。

    ”師曰:“多口阿師!”問:“已事未明,乞和尚指示。

    ”師良久曰:  “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祇宜汝于言下便見去,猶較些子。

    若更入思量,卻成吾罪過。

    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  大衆夜參,不點燈。

    師垂語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兒,即向你道。

    ” 有僧曰: “特牛生兒,也秪是和尚不道。

    ”師曰:“侍者把燈來!”其僧抽身入衆。

     ﹝雲岩舉似洞山,山曰:“這僧卻會,祇是不肯禮拜。

    ”﹞問僧: “甚處來?”曰:“南泉來。

    ”師曰:“在彼多少時?”曰:“粗經冬夏。

    ” 師曰:“恁麼,則成一頭水牯牛去也!”曰: “雖在彼中,且不曾上他食堂。

    ”師曰:“口欱東南風那?”曰:“和尚莫錯,自有拈匙把箸人在。

    ”問: “達磨未來時,此土還有祖師意否?”師曰:“有。

    ”曰:“既有,祖師又來作甚麼?”師曰:“祇為有,所以來。

    ” 看經次,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甚麼卻自看?”師曰:“我祇圖遮眼。

    ”曰:“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師曰: “汝若看,牛皮也須穿。

    ”﹝長慶雲:“眼有何過?”玄覺雲:“且道長慶會藥山意不會藥山意。

    ” ﹞問:“平田淺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師曰:“看箭!”僧放身便倒。

    師曰: “侍者,拖出這死漢。

    ”僧便走。

    師曰:“弄泥團漢有甚麼限?”朗州刺史李翺問:“師何姓?”師曰:“正是時。

    ”  李不委,卻問院主:“某甲适來問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時。

    未審姓甚麼?” 主曰:“恁麼則姓韓也。

    ”師聞乃曰: “得恁麼不識好惡!若是夏時對他,便是姓熱。

    ” 師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嘯一聲,應澧陽東九十裡許,居民盡謂東家,明晨疊相推問,直至藥山。

    徒衆曰:“昨夜和尚山頂大嘯。

    ”李贈詩曰: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 太和八年十一月六日臨順世,叫曰:  “法堂倒!法堂倒!”衆皆持拄撐之。

    師舉手曰:“子不會我意。

    ”乃告寂。

     塔于院東隅。

      唐文宗谥弘道大師,塔曰化城。

     丹霞天然禅師鄧州丹霞天然禅師,本習儒業,将入長安應舉,方宿于逆旅,忽夢白光滿室,占者曰: “解空之祥也。

    ”偶禅者問曰:“仁者何往?”曰:“選官去。

    ”禅者曰: “選官何如選佛?”曰:“選佛當往何所?”禅者曰: “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

    仁者可往。

    ”遂直造江西,才見祖,師以手拓襆頭額。

     祖顧視良久,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

    ”遽抵石頭,還以前意投之。

    頭曰: “著槽廠去!”  師禮謝,入行者房,随次執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頭告衆曰:“來日鏟佛殿前草。

    ” 至來日,大衆諸童行各備鍬钁鏟草,獨師以盆盛水,沐頭于石頭前,胡跪。

     頭見而笑之,便與剃發,又為說戒。

    師乃掩耳而出,再往江西谒馬祖。

     未參禮,便入僧堂内,騎聖僧頸而坐。

    時大衆驚愕,遽報馬祖。

    祖躬入堂,視之曰:“我子天然。

    ” 師即下地禮拜曰:“謝師賜法号。

    ”因名天然。

    祖問:“從甚處來?”師曰:  “石頭。

    ”祖曰:“石頭路滑,還跶倒汝麼?”  師曰:“若跶倒即不來也。

    ”乃杖錫觀方,居天台華頂峰三年,往餘杭徑山禮國一禅師。

     唐元和中至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為友。

    後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诃曰: “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

    ”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 “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

    ”主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