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南嶽下三世百丈海禅師法嗣黃檗希運禅師洪州黃檗希運禅師,閩人也。

    幼于本州黃檗山出家。

    額間隆起如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

      後遊天台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

    屬澗水暴漲,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衣蹑波,若屐平地,回顧曰: “渡來!渡來!”師曰:“咄!這自了漢。

    吾早知當斫汝胫。

    ”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言訖不見。

     師後遊京師,因人啟發,乃往參百丈。

    丈問:“巍巍堂堂,從何方來?”師曰: “巍巍堂堂,從嶺南來。

    ”丈曰:“巍巍堂堂,當為何事?”師曰:“巍巍堂堂,不為别事。

    ”便禮拜。

    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丈良久。

    師曰: “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

    ”丈曰:“将謂汝是個人。

    ”乃起,入方丈。

    師随後入,曰:“某甲特來。

    ”丈曰: “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 丈一日問師:“甚麼處去來?”曰:“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丈曰:“還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

     丈拈斧作斫勢。

    師即打丈一掴。

    丈吟吟而笑,便歸。

    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

     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在南泉普請擇菜次。

    泉問:“甚麼處去?”曰: “擇菜去。

    ”泉曰:“将甚麼擇?” 師豎起刀,泉曰:“祇解作賓,不解作主。

    ”師以刀點三下。

    泉曰:“大家擇菜去。

    ”泉一日曰: “老僧有牧牛歌請長老和。

    ”師曰:“某甲自有師在。

    ”師辭南泉,泉門送,提起師笠曰:“長老身材沒量大,笠子太小生?” 師曰:“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裡許。

    ”泉曰:“王老師!”師戴笠便行。

     師在鹽官殿上禮佛次,時唐宣宗為沙彌,問曰: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

    ”彌曰:“用禮何為?”師便掌。

    彌曰: “太生!”師曰:“這裡是甚麼所在?說說細。

    ”随後又掌。

     裴相國鎮宛陵,建大禅苑,請師說法。

    以師酷愛舊山,還以黃檗名之。

    公一日拓一尊佛于師前,跪曰:“請師安名。

    ”師召曰:“裴休。

    ”公應諾。

    師曰:“與汝安名竟。

    ”公禮拜。

     師因有六人新到,五人作禮,中一人提起坐具,作一圓相。

    師曰:“我聞有一隻獵犬甚惡。

    ”僧曰: “尋羺羊聲來。

    ”師曰:“羺羊無聲到汝尋。

    ”曰:“尋羺羊迹來。

    ”師曰: “羺羊無迹到汝尋。

    ”曰:“尋羺羊蹤來。

    ”師曰:“羺羊無蹤到汝尋。

    ”曰:“與麼則死羺羊也。

    ”師便休去。

    明日升堂曰:“昨日尋羺羊僧出來!”僧便出。

    師曰:“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去。

    你作麼生?”僧無語。

    師曰: “将謂是本色衲僧,元來秖是義學沙門。

    ”便打趁出。

     師一日掜拳曰:“天下老和尚,總在這裡。

    我若放一線道,從汝七縱八橫,若不放過,不消一掜。

    ” 僧問:“放一線道時如何?”師曰:“七縱八橫。

    ”曰:“不放過,不消一掜時如何?”師曰:“普。

    ” 裴相國一日請師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

    師接置于座,略不披閱。

    良久曰:“會麼?”裴曰:“未測。

    ” 師曰:“若便恁麼會得,猶較些子。

    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錫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随高步,萬裡香花結勝因。

     拟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師亦無喜色。

    自爾黃檗門風,盛于江表矣。

     一日上堂,大衆雲集。

    乃曰:“汝等諸人欲何所求?”以拄杖趁之,大衆不散。

     師卻複坐曰: “汝等諸人盡是酒糟漢。

    恁麼行腳,取笑于人。

    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圖他熱鬧也。

     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便從頂門上一錐。

    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他。

     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

    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好。

    還知道大唐國内無禅師麼?”時有僧問: “諸方尊宿盡聚衆開化,為甚麼卻道無禅師?”師曰:“不道無禅,祗是無師。

     阇黎不見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得馬師正法眼者止三兩人。

    廬山歸宗和尚是其一。

    夫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始得。

     且如四祖下牛頭,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捩子。

     有此眼目,方辨得邪正宗黨,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言語念,向皮袋裡安著,到處稱我會禅,遇替得汝生死麼?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

     我才見汝入門來,便識得了也。

    還知麼?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

     明眼人笑汝,久後總被俗漢筭将去在。

    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

    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

    珍重!”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便打。

    自餘施設,皆被上機。

    中下之流,莫窺涯涘。

    唐大中年終于本山,谥斷際禅師。

     長慶大安禅師福州長慶大安禅師,﹝号懶安。

    ﹞郡之陳氏子。

    受業于黃檗山,習律乘。

    嘗自念言: “我雖勤苦,而未聞玄極之理。

    ”乃孤錫遊方,将往洪井,路出上元。

    逢一老父謂師曰:“師往南昌,當有所得。

    ”師即造百丈,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騎牛覓牛。

    ”師曰:“識得後如何?”丈曰:“如人騎牛至家。

    ”師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同參佑禅師,創居沩山。

    師躬耕助道。

    及佑歸寂,衆請接踵住持。

    上堂: “汝諸人總來就安,求覓甚麼?若欲作佛,汝自是佛。

    擔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陽焰相似,何時得相應去! 汝欲作佛,但無許多颠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淨衆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覺佛,更向何處别讨所以? 安在沩山三十來年,吃沩山飯,屙沩山屎,不學沩山禅,秖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來,才犯人苗稼,即鞭撻。

     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照見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響。

     如是六門,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傾側。

    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

    且道是甚麼物任持,便得如是。

    且無絲發可見,豈不見志公和尚雲:内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珍重!”僧問:“一切施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師曰:“一切施為是法身用。

    ”曰:“離卻五蘊,如何是本來身?”師曰:“地水火風,受想行識。

    ”曰:“這個是五蘊?”師曰:“這個異五蘊。

    ”問:“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時如何?”師曰:“此陰未謝,那個是大德?”曰:“不會。

    ”師曰:“若會此陰,便明彼陰。

    ”問: “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時如何?”師曰:“汝用得但用。

    ”僧乃脫膊,繞師三匝。

     師曰:“向上事何不道取?” 僧拟開口,師便打。

    曰:“這野孤精出去!” 有僧上法堂,顧視東西,不見師。

    乃曰:“好個法堂,祇是無人。

    ”師從門裡出,曰:“作麼?”僧無對。

     雪峰因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似蛇,于背上題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寄與師。

    師曰:“本色住山人,且無刀斧痕。

    ”僧問:“佛在何處?”師曰:“不離心。

    ”又問: “雙峰上人,有何所得?”師曰:“法無所得。

     設有所得,得本無得。

    ”問:“黃巢軍來,和尚向甚麼處回避?”師曰:“五蘊山中。

    ”曰:“忽被他捉著時如何?”師曰:“惱亂将軍。

    ”師大化閩城。

    唐中和三年歸黃檗示寂。

    塔于楞伽山,谥圓智禅師。

     大慈寰中禅師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師,蒲阪盧氏子。

    頂骨圓聳,其聲如鐘。

    少丁母憂,廬于墓所。

     服阕思報罔極,乃于并州童子寺出家,嵩嶽登戒,習諸律學。

    後參百丈,受心印。

     辭往南嶽常樂寺,結茅于山頂。

    一日,南泉至。

    問:“如何是庵中主?”師曰:“蒼天!蒼天!”泉曰:“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師曰: “會即便會,莫忉忉。

    ”泉拂袖而去。

    後住大慈,上堂:“山僧不解答話,秖能識病。

    ”時有僧出,師便歸方丈。

     ﹝法眼雲:“衆中喚作病在目前,不識。

    ”玄覺曰:“且道大慈識病不識病,此僧出來是病不是病?若言是病,每日行住不可總是病;若言不是病,出來又作麼生?”﹞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師曰:“般若以何為體。

    ”州大笑而出。

    明日,州掃地次,師曰: “般若以何為體?”州置帚,拊掌大笑,師便歸方丈。

    僧辭,師問:“甚麼處去?”曰:“江西去。

    ”師曰:“我勞汝一段事得否?”曰:“和尚有甚麼事?”師曰:“将取老僧去得麼?” 曰:“更有過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

    ”師便休。

    僧後舉似洞山,山曰:“阇黎争合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山曰: “得。

    ”﹝法眼别雲:“和尚去若去,某甲提笠子。

    ”﹞山又問其僧:“大慈别有甚麼言句?”曰:“有時示衆曰:“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

     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山曰:“我不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 山曰:“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

    ”﹝雲居雲:“行時無說路,說時無行路。

    不說不行時,合行甚麼路?”洛浦雲:“行說俱到,即本分事無,行說俱不到,即本分事在。

    ”﹞後屬武宗廢教,師短褐隐居。

    大中歲重剃染,大揚宗旨。

    鹹通三年不疾而逝。

     僖宗谥性空大師。

     平田普岸禅師天台平田普岸禅師,洪州人也。

    于百丈門下得旨。

     後聞天台勝概,聖賢間出,思欲高蹈方外,遠追遐躅,乃結茅薙草,宴寂林下。

    日居月諸,為四衆所知。

    創平田禅院居之。

    上堂: “神光不昧,萬古徽猷。

    入此門來,莫存知解。

    ”便下座。

    僧參,師打一拄杖。

     其僧近前把住拄杖。

    師曰:“老僧适來造次。

    ” 僧卻打師一拄杖。

    師曰:“作家!作家!”僧禮拜。

    師把住曰:“是阇黎造次。

    ” 僧大笑。

    師曰: “這個師僧今日大敗也。

    ”臨濟訪師,到路口先逢一嫂在田使牛。

    濟問嫂:“平田路向甚麼處去?”嫂打牛一棒曰: “這畜生到處走,到此路也不識。

    ”濟又曰:“我問你平田路向甚麼處去?”嫂曰:“這畜生五歲尚使不得。

    ” 濟心語曰:“欲觀前人,先觀所使。

    ”便有抽釘拔楔之意。

    及見師,師問:“你還曾見我嫂也未?”濟曰: “已收下了也。

    ”師遂問:“近離甚處?”濟曰:“江西黃檗。

    ”師曰:“情知你見作家來!”濟曰:“特來禮拜和尚。

    ” 師曰:“已相見了也。

    ”濟曰:“賓主之禮,合施三拜。

    ”師曰:“既是賓主之禮,禮拜著。

    ”有偈示衆曰:“大道虛曠,常一真心。

    善惡莫思,神清物表。

    随緣飲啄,更複何為。

    ”終于本院,遺塔存焉。

     五峰常觀禅師瑞州五峰常觀禅師,僧問:“如何是五峰境?”師曰:“險。

    ”曰: “如何是境中人?”師曰:“塞。

    ” 僧辭,師曰:“甚麼處去?”曰:“台山去。

    ”師豎起一指曰:“若見文殊了,卻來這裡與汝相見,”僧無語。

    師問: “僧甚麼處來?”曰:“莊上來。

    ”師曰:“汝還見牛麼?”曰:“見。

    ”師曰: “見左角,見右角?”僧無語。

     師代曰:“見無左右。

    ”﹝仰山别雲:“還辨左右麼?”﹞又僧辭,師曰:“汝諸方去,莫謗老僧在這裡。

    ”曰: “某甲不道和尚在這裡。

    ”師曰:“汝道老僧在甚麼處?”僧豎起一指。

    師曰: “早是謗老僧也。

    ” 石霜性空禅師潭州石霜山性空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出得此人,即答汝西來意。

    ”僧曰:“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亦為人東語西話。

    ”師喚沙彌,拽出這死屍著。

    ﹝沙彌即仰山。

     山後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源曰:“咄!癡漢,誰在井中?”山複問沩山。

    沩召慧寂,山應諾。

    沩曰:“出也。

    ” 山住後,常舉前語謂衆曰:“我在耽源處得名,沩山處得地。

    ”﹞古靈神贊禅師福州古靈神贊禅師,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腳遇百丈開悟,卻回受業。

    本師問曰: “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并無事業。

    ”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身命師去垢,師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

    ”  本師回首視之,師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本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窗紙求出。

    師睹之曰: “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遂有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置經,問曰:“汝行腳遇何人?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

    ”師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

      今欲報慈德耳。

    ”本師于是告衆緻齋,請師說法。

    師乃登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本師于言下感悟曰: “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

    ”師後住古靈,聚徒數載。

    臨遷化,剃浴聲鐘告衆曰: “汝等諸人,還識無聲三昧否?”衆曰: “不識。

    ”師曰:“汝等靜聽,莫别思惟。

    ”衆皆側聆。

    師俨然順寂,塔存本山。

     和安寺通禅師廣州和安寺通禅師,婺州雙林寺受業。

    自幼寡言,時人謂之不語通。

    因禮佛次,有禅者問: “座主禮底是甚麼?”師曰:“是佛。

    ”禅者乃指像曰:“這個是何物?”師無對。

    至夜,具威儀禮問: “今日所問,某甲未知意旨如何?”禅者曰:“座主幾夏邪?”師曰:“十夏。

    ” 禅者曰:“還曾出家也未?”師轉茫然。

    禅者曰: “若也不會,百夏奚為?”乃命同參馬祖。

    及至江西,祖已圓寂。

    遂谒百丈,頓釋疑情。

    有人問師: “是禅師否?”師曰:“貧道不曾學禅。

    ”師良久,召甚人,其人應諾。

    師指榈樹子,其人無對。

     師一日召仰山将床子來。

    山将到,師曰:“卻送本處著。

    ”山從之。

    師召;“慧寂”,山應諾。

    師曰:“床子那邊是甚麼物?” 山曰:“枕子。

    ”師曰:“枕子這邊是甚麼物?”山曰:“無物。

    ”師複召: “慧寂”,山應諾。

    師曰:“是甚麼?” 山無對。

    師曰:“去!” 龍雲台禅師江州龍雲台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昨夜欄中失卻牛。

    ” 衛國院道禅師京兆衛國院道禅師,新到參,師問:“何方來?”曰:“河南來。

    ” 師曰:“黃河清也未?”僧無對。

     ﹝沩山代雲:“小小狐兒,要過但過,用疑作甚麼。

    ”﹞師不安,不見客。

    有人來谒。

    乃曰: “久聆和尚道德,忽承法體違和,略請和尚相見。

    ”師将缽鐼盛缽榰,令侍者擎出呈之。

    其人無對。

     鎮州萬歲和尚鎮州萬歲和尚,僧問:“大衆雲集,合潭何事?”師曰:“序品第一。

    ”﹝歸宗柔别雲:“禮拜了去。

    ” 東山慧禅師洪州東山慧禅師遊山,見一岩。

    僧問:“此岩還有主也無?”師曰: “有。

    ”曰:“是甚麼人?”師曰: “三家村裡覓甚麼?”曰:“如何是岩中主?”師曰:“汝還氣急麼?”小師行腳回,師問: “汝離吾在外多少時邪?”曰:“十年。

    ”師曰:“不用指東指西,直道将來。

    ” 曰:“對和尚不敢謾語。

    ”師喝曰:“這打野漢。

    ” 師同大于、南用到茶堂,有僧近前不審。

    用曰:“我既不納汝,汝亦不見我。

    不審阿誰?”僧無語。

    師曰: “不得平白地恁麼問伊。

    ”用曰:“大于亦無語那。

    ”于把定其僧曰:“是你恁麼累我亦然。

    ”便打一掴。

     用大笑曰:“朗月與青天。

    ”大于侍者到,師問:“金剛正定,一切皆然。

    秋去冬來,且作麼生?”者曰: “不妨和尚借問。

    ”師曰:“即今即得,去後作麼生?”者曰:“誰敢問著某甲?”師曰:“大于還得麼?”者曰: “猶要别人點檢在。

    ”師曰:“輔弼宗師,不廢光彩”侍者禮拜。

     清田和尚清田和尚與上座煎茶次,師敲繩床三下,亦敲三下。

    師曰:“老僧敲,有個善巧。

     上座敲,有何道理?”曰:“某甲敲,有個方便。

    和尚敲作麼生?”師舉起盞子,曰:“善知識眼應須恁麼。

    ” 茶罷,卻問:“和尚适來舉起盞子,意作麼生?”師曰:“不可更别有也。

    ” 百丈槃和尚百丈山槃和尚,一日謂衆曰:“汝等與我開田,我與汝說大義。

    ”衆開田了,歸請說大義。

     師乃展兩手,衆罔措。

    ﹝洪覺範林間錄雲:“百丈第二代法正禅師,大智之高弟。

     其先嘗誦槃經,不言姓名、時呼為槃和尚。

     住成法席,師功最多,使衆開田,方說大義者,乃師也。

    ”黃檗,古靈諸大士皆推尊之,唐文人黃武翊撰其碑甚詳。

    柳公權書,妙絕今古。

     而傳燈所載百丈惟政禅師,又系于馬祖法嗣之列,誤矣。

    及觀正宗記,則有惟政、法正。

    然百丈第代可數,明教但皆見其名,不能辨而俱存也。

     今當以柳碑為正。

    ﹞南泉願禅師法嗣趙州從谂禅師趙州觀音院﹝亦曰東院。

    ﹞從谂禅師,曹州郝鄉人也。

    姓郝氏。

    童稚于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

     未納戒便抵池陽,參南泉。

    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像。

    ” 泉曰:“還見瑞像麼?”師曰: “不見瑞像,祇見卧如來。

    ”泉便起坐,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

    ”泉曰:“那個是你主?” 師近前躬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泉器之,許其入室。

    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 “平常心是道。

    ”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拟向即乖。

    ”師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 “道不屬知,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師于言下悟理。

    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

    仍返南泉。

    一日問泉曰:“知有底人向甚麼處去?”泉曰: “山前檀越家作一頭水牯牛去。

    ”師曰:“謝師指示。

    ”泉曰:“昨夜三更月到窗。

    ”泉曰:“今時人,須向異類中行始得。

    ”師曰: “異即不問,如何是類?”泉以兩手拓地,師近前一踏,踏倒。

    卻向槃堂裡叫曰:“悔!悔!”泉令侍者問:“悔個甚麼?”師:“悔不更與兩踏。

    ” 南泉上堂,師出問:“明頭合,暗頭合。

    ”泉便下座,歸方丈。

    師曰: “這老和尚被我一問,直得無言可對。

    ”首座曰:“莫道和尚無語好!自是上座不會。

    ”師便打一掌曰:“此掌合是堂頭老漢吃。

    ” 師到黃檗,檗見來便閉方丈門。

    師乃把火于法堂内,叫曰:“救火!救火!”檗開門捉住曰:“道! 道!”師曰:“賊過後張弓。

    ”到寶壽,壽見來,于禅床上背坐。

    師展坐具禮拜。

     壽下禅床,師便出。

     又到道吾,才入堂,吾曰:“南泉一隻箭來也!”師曰:“看箭!”吾曰:“過也。

    ”師曰:“中。

    ” 又到茱萸,執拄杖于法堂上,從東過西。

    萸曰:“作甚麼?”師曰:“探水。

    ” 萸曰:“我這裡一滴也無,探個甚麼?” 師以杖倚壁,便下。

    師将遊五台,有大德作偈,留曰:“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師曰:“作麼生是正眼?”德無對。

    ﹝法眼代雲:“請上座領某卑情。

    ”同安顯代雲:“是上座眼。

    ”﹞師自此道化被于北地。

    衆請住觀音院。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 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師曰:“與一切人煩惱。

    ” 曰:“如何免得?”師曰:“用免作麼?”掃地次,僧問:“和尚是大善知識,為甚麼掃地?”師曰:“塵從外來。

    ” 曰:“既是清淨伽藍,為甚麼有塵?”師曰:“又一點也。

    ” 師與官人遊園次,免見乃驚走。

    遂問:“和尚是大善知識,免見為甚麼走?”師曰:“老僧好殺。

    ”問: “覺華未發時,如何辨貞實?”師曰:“開也。

    ”曰:“是貞是實?”師曰: “貞是實,實是貞。

    ”曰:“甚麼人分上事?”師曰:“老僧有分,阇黎有分。

    ”曰:“某甲不招納時如何?”師佯不聞。

    僧無語。

    師曰:“去! 石幢子被風吹折。

    ”僧問:“陀羅尼幢子作凡去,作聖去?”師曰:“也不作凡,亦不作聖。

    ”曰:“畢竟作甚麼?” 師曰:“落地去也。

    ”僧辭,師曰:“其處去?”曰:“諸方學佛法去。

    ”師豎起拂子曰: “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三千裡外,逢人不得錯舉。

    ”曰:“與麼則不去也。

    ”師曰:“摘楊花,摘楊花。

    ”問: “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師曰:“鎮州出大蘿蔔頭。

    ”大衆晚參,師曰: “今夜答話去也。

    有解問者出來。

    ” 時有一僧便出禮拜。

    師曰:“比來抛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保壽雲:“射虎不真,徒勞沒羽?”長慶問覺上座雲: “那僧才出禮拜,為甚麼便收伊為墼子?”覺雲:“适來那邊亦有人恁麼問。

    ” 慶雲:“向伊道甚麼?”覺雲:“也向伊恁麼道。

    ”玄覺雲: “甚麼處卻成墼子去,叢林中道才出來,便成墼子,秖如每日出入,行住坐卧,不可成墼子。

    且道這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