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于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感白氣應于玄象,在安康之分。

    太史瞻見,奏聞高宗皇帝。

    帝乃問:“是何祥瑞?”太史對曰:“國之法器,不染世榮。

    ” 帝傳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其家。

    家有三子,唯師最小。

    炳然殊異,性唯恩讓。

    父乃安名懷讓。

     年十歲時,唯樂佛書。

    時有三藏玄靜過舍,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衆生。

    ” 至垂拱三年方十五歲,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

    通天二年,受戒後習毗尼藏。

    一日自歎曰: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天上人間,無有勝者。

    ”時同學坦然,知師志氣高邁,勸師谒嵩山安和尚。

     安啟發之,乃直指詣曹溪參六祖。

    祖問:“甚麼處來?”曰:“嵩山來。

    ” 祖曰:“甚麼物恁麼來?”師無語。

    遂經八載,忽然有省。

      乃白祖曰:“某甲有個會處。

    ”祖曰:“作麼生?”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還假修證否?”師曰: “修證則不無,污染即不得。

    ”祖曰:“祇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識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師執侍左右一十五年。

     先天二年往衡嶽居般若寺。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也。

    ﹞在衡嶽山常習坐禅。

    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甚麼?” 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甚麼?” 師曰:“磨作鏡。

    ”一曰: “磨磚豈得成鏡邪?”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一曰: “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

     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禅,為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佛非定相。

     于無住法,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 “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複然矣。

    ”一曰:  “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

    侍奉十秋,日益玄奧。

     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

    曰: “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善威儀。

    ﹝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

     ﹝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

    ﹝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

    ﹝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

    ﹝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

    ”﹝道一﹞又曰: “一切法皆從心生。

    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若達心地,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宜慎辭哉!”有一大德問: “如鏡鑄像,像成後未審光向甚麼處去?”師曰:“如大德為童子時,相貌何在?”﹝法眼别雲:“阿那個是大德鑄成底像?”﹞曰: “祇如像成後,為甚麼不鑒照?”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

    ” 後馬大師闡化于江西。

    師問衆曰: “道一為衆說法否?”衆曰:“已為衆說法。

    ”師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

    ”衆無對。

    因遣一僧去,囑曰: “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将來。

    ”僧去一如師旨。

    回謂師曰:“馬師雲: 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醬。

    ”師然之。

    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

    谥大慧禅師,最勝輪之塔。

     南嶽讓禅師法嗣﹝第一世﹞江西馬祖道一禅師江西道一禅師,漢州什邡縣人也。

    姓馬氏。

    本邑羅漢寺出家。

    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

     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受具于渝州圓律師。

     唐開元中,習禅定于衡嶽山中,遇讓和尚。

    同參六人,唯師密受心印。

    ﹝讓之一,猶思之遷也,同源而異派。

    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師。

    劉轲雲: “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

    ”西天般若多羅記達磨雲:“震旦雖闊無别路,要假兒孫腳下行。

     金雞解銜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

    ”又六祖謂讓和尚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蹋殺天下人。

    ”厥後江西嗣法,布于天下,時号馬祖。

     ﹞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隸名于鐘陵開元寺。

    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一日謂衆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乃可随時。

    著衣吃飯,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随時說,菩提亦祇甯。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 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師曰:“為止小兒啼。

    ”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

    ”曰:  “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即今是甚麼意?” 龐居士問:“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

    ”師直下觑。

    士曰:“一等沒弦琴,唯師彈得妙。

    ”  師直上觑,士禮拜。

    師歸方丈,居士随後。

    曰:“适來弄巧成拙。

    ”又問: “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

    此理如何?” 師曰:“這裡無水亦無舟,說甚麼筋骨?”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

    師問:“正恁麼時如何?”堂曰: “正好供養。

    ”丈曰:“正好修行。

    ” 泉拂袖便行。

    師曰:“經入藏,禅歸海,唯有普願,獨超物外。

    ”百丈問: “如何是佛法旨趣?”師曰: “正是汝放身命處。

    ”師問百丈:“汝以何法示人?”丈豎起拂子。

    師曰:  “祇這個,為當别有?”丈抛下拂子。

      僧問:“如何得合道?”師曰:“我早不合道。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便打曰: “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 有小師耽源行腳回,于師前畫個圓相,就上拜了立。

    師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掜目。

    ” 師曰:“吾不如汝。

    ”小師不對。

    鄧隐峰辭師,師曰:“甚麼處去?”曰: “石頭去。

    ”師曰:“石頭路滑。

    ”曰: “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便去。

    才到石頭,即繞禅床一匝,振錫一聲。

    問: “是何宗旨?”石頭曰: “蒼天,蒼天!”峰無語,卻回舉似師。

    師曰:“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

    ”峰又去,依前問。

     石頭乃噓兩聲。

    峰又無語,回舉似師。

    師曰:“向汝道“石頭路滑。

    ”” 有僧于師前作四畫,上一畫長,下三畫短。

    曰:“不得道一畫長、三畫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

    ” 師乃畫地一畫曰:“不得道長短。

    答汝了也。

    ”﹝忠國師聞,别雲:“何不問老僧?”﹞有講僧來,問曰: “未審禅宗傳持何法?”師卻問曰:“座主傳持何法?”主曰:“忝講得經論二十餘本。

    ”師曰:“莫是師子兒否?”主曰: “不敢。

    ”師作噓噓聲。

    主曰:“此是法。

    ”師曰:“是甚麼法?”主曰:  “師子出窟法。

    ”師乃默然。

    主曰: “此亦是法。

    ”師曰:“是甚麼法?”主曰:“師子在窟法。

    ”師曰:“不出不入,是甚麼法?”主無對。

    ﹝百丈代雲:“見麼。

    ” ﹞遂辭出門。

    師召曰:“座主!”主回首,師曰:“是甚麼?”主亦無對。

      師曰:“這鈍根阿師。

    ”洪州廉使問曰: “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師曰:“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

    ”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

      師于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于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

    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當于來月歸茲地矣。

    ”言訖而回。

    既而示疾,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日面佛,月面佛。

    ”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滅。

    元和中,谥大寂禅師,塔曰大莊嚴。

     南嶽下二世馬祖一禅師法嗣百丈懷海禅師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者,福州長樂人也。

    姓王氏。

    丱歲離塵,三學該練。

     屬大寂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号入室。

    時三大士為角立焉。

    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

     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

    ”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

    ”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

    祖曰: “又道飛過去也。

    ”師于言下有省。

    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

    同事問曰:  “汝憶父母邪?”師曰:“無。

    ”曰: “被人罵邪?”師曰:“無。

    ”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事曰: “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

    ”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

    告和尚為某甲說。

    ” 大師曰:“是伊會也。

    汝自問取他。

    ”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

    ”師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 “适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适來哭,如今笑。

    ”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升堂,衆才集,師出卷卻席。

      祖便下座。

    師随至方丈。

    祖曰:“我适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 “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

    ”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祖曰:“汝深明昨日事。

    ”師作禮而退。

     師再參,侍立次。

    祖目視繩床角拂子。

    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 “汝向後開兩片皮,将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

    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挂拂子于舊處。

    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

     自此雷音将震,檀信,請于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處。

    岩巒峻極,故号百丈。

     既處之,未期月,參玄之賓,四方麇至。

    沩山黃檗當其首。

    一日,師謂衆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聞舉,不覺吐舌。

    師曰:“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曰:“不然。

     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

    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

    ”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子甚有超師之見。

    ”檗便禮拜。

    ﹝沩山問仰山:“百丈再參馬祖因緣,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雲: “此是顯大機大用。

    ”沩雲:“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仰雲:“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餘者盡是唱導之師。

    ”沩雲: “如是,如是。

    ” ﹞有僧哭入法堂來。

    師曰:“作麼?”曰:“父母俱喪,請師選日。

    ”師曰: “明日來,一時埋卻。

    ”  沩山、五峰、雲岩侍立次,師問沩山:“并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山曰: “卻請和尚道。

    ”師曰: “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

    ”又問五峰。

    峰曰:“和尚也須并卻。

    ” 師曰:“無人處斫額望汝。

    ”又問雲岩。

    岩曰: “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

    ”師謂衆曰:“我要一人,傳語西堂,阿誰去得?”五峰曰:“某甲去。

    ”師曰:  “汝作麼生傳語?”峰曰:“待見西堂,即道。

    ”師曰:“見後道甚麼?” 峰曰:“卻來說似和尚。

    ”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随衆聽法。

    一日衆退,唯老人不去。

    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

     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雲:“不落因果。

    ” 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

    ”師曰:“汝問。

    ” 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 “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

    敢乞依亡僧津送。

    ”  師令維那白椎告衆,食後送亡僧。

    大衆聚議,一衆皆安,涅槃堂又無病人,何故如是? 食後師領衆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

    黃檗便問:“古人錯祗對一轉語,堕五百生野狐身。

     轉轉不錯,合作個甚麼?”師曰:“近前來!向汝道。

    ”檗近前,打師一掌。

     師拍手笑曰: “将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

    ”﹝沩山舉問仰山,仰曰:“黃檗常用此機。

    ” 沩曰:“汝道天生得,從人得。

    ”仰曰:“亦是禀受師承,亦是自性宗通。

    ”沩曰: “如是,如是。

    ”﹞時沩山在會下作典座。

    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典座:“作麼生?”座撼門扇三下。

    司馬曰: “太生。

    ”座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問:“如何是奇特事?”師曰: “獨坐大雄峰。

    ”僧禮拜,師便打。

     上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 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阿誰?”曰:“某甲。

    ”師曰:“汝識某甲否?”曰:“分明個。

    ”師乃舉起拂子曰:  “汝還見麼?”曰:“見。

    ”師乃不語。

    普請钁地次,忽有一僧聞鼓鳴,舉起钁頭,大笑便歸。

    師曰: “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适來見甚麼道理,便恁麼?”曰: “适來肚饑,聞鼓聲,歸吃飯。

    ”師乃笑。

    問:“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如同魔說時如何?”師曰:“固守動靜,三世佛冤。

      此外别求,即同魔說。

    ”因僧問西堂:“有問有答即且置,無問無答時如何?”堂曰:“怕爛卻那。

    ” 師聞舉,乃曰:“從來疑這個老兄。

    ”曰:“請和尚道。

    ”師曰:“一合相不可得。

    ”師謂衆曰: “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

    ”衆無對。

    雲岩問: “和尚每日區區為阿誰?”師曰:“有一人要。

    ”岩曰:  “因甚麼不教伊自作。

    ”師曰:“他無家活。

    ”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無所辨别。

     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

     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過一切聲色,無有滞礙,名為道人。

    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舍一法,名為大乘人。

     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為佛慧。

     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情盡,不能系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問:“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師曰: “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系縛人。

     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幹種解會,起若幹種知見,生若幹種愛畏。

    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

      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

     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

      若垢淨心盡,不住系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處,于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利養衣食,不貪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滞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稍有相應分。

     若于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無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漂溺,還歸生死海裡。

     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

    若著無求,複同于有求。

     若著無為,複同于有為。

    故經雲: 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

    ””又雲:“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

    不為一切有為因界所縛,不被有漏所拘。

     他時還以無因縛為因,同事利益。

    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

     亦雲應病與藥。

    ”問: “如今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善,得解脫否?”師曰:“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曰:  “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師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

     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

    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為了。

     不知河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發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裡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

    到恁麼時節,整理手腳不得也。

     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

    為心眼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複不見佛道。

     一生所有善惡業緣,悉現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蘊,俱時現前。

    盡敷嚴好舍宅,舟船車轝,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

      一切惡境,皆變成殊勝之境。

    但随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随著受生,都無自由分。

    龍畜良賤,亦未定。

    ” 問:“如何得自由分?”師曰:“如今得即得。

     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悭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亡。

    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

    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頭。

    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更無疑滞。

     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祇明如今鑒覺自性,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是汝導師。

    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

    即有自由獨立分。

     若不能恁麼會得,縱然誦得十二韋陀典,祇成增上慢,卻是謗佛,不是修行。

      但離一切聲色,亦不住于離,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讀經看教。

    若準世間是好事,若向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

     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

    但是三乘教,皆治貪瞋等病,祇如今念念若有貪瞋等病,先須治之,不用求覓義句知解。

     知解屬貪,貪變成病。

    祇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亦離于離,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

     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

    祇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縛,不得自由。

    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載去,如賤使貴。

     不如先立理,後有福智。

    若要福智,臨時作得。

     撮土成金,撮金為土,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為微塵,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于一義作無量義,于無量義作一義。

    伏惟珍重。

    ”  師有時說法竟,大衆下堂,乃召之。

    大衆回首,師曰:“是甚麼?”﹝藥山目之為百丈下堂句。

     ﹞師兒時随母入寺拜佛,指佛像問母:“此是何物?”母曰:“是佛。

    ”師曰:“形容似人無異,我後亦當作焉。

    ” 師凡作務執勞,必先于衆,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

    師曰:“吾無德,争合勞于人?” 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餐。

    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

     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谥大智禅師,塔曰大寶勝輪。

     南泉普願禅師池州南泉普願禅師者,鄭州新鄭人也。

    姓王氏。

    幼慕空宗。

    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禅師受業。

     詣嵩嶽受具足戒。

    初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

    次遊諸講肆,曆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精練玄義。

     後扣大寂之室,頓然忘筌,得遊戲三昧。

    一日,為衆僧行粥次,馬祖問: “桶裡是甚麼?”師曰: “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語話。

    ”祖便休。

    自餘,同參之流無敢诘問。

     貞元十一年憩錫于池陽,自建禅齋,不下南泉三十餘載。

    大和初,宣城廉使陸公亘向師道風,遂與監軍同請下山,伸弟子之禮,大振玄綱。

     自此學徒不下數百,言滿諸方,目為郢匠。

     上堂:“然燈佛道了也。

    若心相所思,出生諸法,虛假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雲何出生諸法? 猶如形影,分别虛空。

    如人取聲,安置箧中。

    亦如吹網,欲令氣滿。

    故老宿雲: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

    據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得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