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無形狀,非青黃赤白、男女等相,在天非天,在人非人,而現天現人,能男能女,非始非終,無生無滅,故号靈覺之性。
如陛下日應萬機,即是陛下佛心。
假使千佛共傳,而不念别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有人念佛如何?”對曰:“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随根器而說法,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者未能頓曉,是以佛為韋提希權開十六觀門,令念佛生于極樂。
故經雲: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帝曰: “有人持經念佛,持咒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開贊,皆為最上一乘。
如百川衆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諸數,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祖佛既契會心印,金剛經雲無所得法”,如何?”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衆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
故經雲: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是法平等,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還禮佛轉經否?” 對曰:“沙門釋子,禮佛轉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
然依佛戒修身,參尋知識,漸修梵行,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同俦。
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師是日辯對七刻,賜紫方袍,号圓智禅師,仍修天下祖塔,各令守護。
龜山智真禅師福州龜山智真禅師,揚州柳氏子。
初谒章敬,敬問:“何所而至?”師曰:“至無所至,來無所來。
”敬雖默然,師亦自悟。
住後,上堂:“動容瞬目,無出當人一念淨心,本來是佛。
”仍說偈曰: “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鑒高懸未照時。
”後值武宗沙汰,有偈示衆曰: “命如雷下翠微,風前垂淚脫禅衣。
雲中有寺不容住,塵裡無家何處歸?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甯墜解空人。
誰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為居士身。
忍仙林下坐禅時,曾被歌王割截肢。
況我聖朝無此事,秖令休道亦何悲。
”暨宣宗中興,乃不複披缁。
鹹通六年終于本山,谥歸寂禅師。
金州操禅師金州操禅師,請米和尚齋,不排坐位。
米到,展坐具禅拜。
師下禅床,米乃坐師位,師卻席地而坐。
齋訖,米便去。
侍者曰:“和尚受一切人欽仰,今日坐位被人奪卻!”師曰:“三日後若來即受救在!” 米三日後果來。
曰:“前日遭賊。
”﹝僧問鏡清:“古人道:前日遭賊,意旨如何?”清雲:“祇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
”﹞朗州古堤和尚朗州古堤和尚,尋常見僧來,但曰:“去!汝無佛性。
”僧無對。
或有對者,莫契其旨。
仰山到參,師曰:“去!汝無佛性。
”山叉手近前三步應喏。
師笑曰:“子甚麼處得此三昧來?”山曰: “我從耽源處得名,沩山處得地。
”師曰:“莫是沩山的子麼?”山曰:“世谛即不無,佛法即不敢。
”山卻問: “和尚從甚處得此三昧?”師曰:“我從章敬處得此三昧。
”山歎曰:“不可思議,來者難為湊泊。
” 京兆公畿和尚河中府公畿和尚,僧問:“如何是道?如何是禅?”師以偈示之曰: “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禅。
欲識個中意,黃葉止啼錢。
” 永泰湍禅師法嗣上林戒靈禅師湖南上林戒靈禅師,初參沩山。
山曰:“大德作甚麼來?”師曰:“介胄全具。
”山曰:“盡卸了來,與大德相見。
”師曰:“卸了也。
”山咄曰:“賊尚未打,卸作甚麼?”師無對。
仰山代曰:“請和尚屏卻左右。
”沩山以手揖曰:“喏!喏!”師後參永泰,方谕其旨。
五台秘魔岩和尚五台山秘魔岩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見僧來禮拜,即叉卻頸曰: “那個魔魅教汝出家?那個魔魅教汝行腳?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
速道!速道!”學徒鮮有對者。
﹝法眼代雲:“乞命。
” 法燈代,但引頸示之。
玄覺代雲:“老兒家放下叉子得也。
”﹞霍山通和尚訪師,才見不禮拜,便撺入懷裡。
師拊通背三下。
通起拍手曰:“師兄三千裡外賺我來,三千裡外賺我來。
”便回。
湖南祇林和尚湖南祇林和尚,每叱文殊普賢皆為精魅。
手持木劍,自謂降魔。
才見僧來參,便曰:“魔來也! 魔來也!”以劍亂揮,歸方丈。
如是十二年後,置劍無言。
僧問:“十二年前為甚麼降魔?”師曰: “賊不打貧兒家。
”曰:“十二年後為甚麼不降魔?”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 華嚴藏禅師法嗣黃州齊安禅師黃州齊安禅師,上堂:“言不落句,佛祖徒施。
玄韻不墜,誰人知得?”僧問:“如何識得自己佛?” 師曰:“一葉明時消不盡,松風韻罷怨無人。
”曰:“如何是自己佛?”師曰: “草前駿馬實難窮,妙盡還須畜生行。
”有人問:“師年多少?”師曰:“五六四三不得類,豈同一二實難窮。
”師有偈曰: “猛熾焰中人有路,旋風頂上屹然樓。
鎮常曆劫誰差互,杲日無言運照齊。
”南嶽下四世黃檗運禅師法嗣睦州陳尊宿睦州陣尊宿,諱道明,江南陳氏之後也。
生時紅光滿室,祥雲蓋空,旬日方散。
目有重瞳,面列七星,形相奇特,與衆奪倫。
因往開元寺禮佛,見僧如故知。
歸白父母,願求出家。
父母聽許為僧。
後持戒精嚴,學通三藏。
遊方契旨于黃檗,後為四衆請住觀音院,常百餘衆,經數十載,學者叩激,随問遽答。
詞語峻險,既非循轍,故淺機之流,往往嗤之,唯玄學性敏者欽伏。
由是諸方歸慕,鹹以尊宿稱。
後歸開元,﹝今改兜率﹞。
居房織蒲鞋以養母,故有陳蒲鞋之号。
巢寇入境,師标大草屦于城門,巢欲棄之,竭力不能舉。
歎曰:“睦州有大聖人。
”舍城而去,遂免擾攘。
一日晚參,謂衆曰: “汝等諸人還得個入頭處也未?若未得個入頭處,須覓個入頭處。
若得個入頭處,已後不得孤負老僧。
”時有僧出禮拜,曰: “某甲終不敢孤負和尚。
”師曰:“早是孤負我了也。
”又曰:“明明向你道,尚自不會,何況蓋覆将來。
”又曰:“老僧在此住持,不曾見個無事人到來,汝等何不近前?”時有一僧方近前,師曰:“維那不在,汝自領去三門外,與二十棒。
”曰:“某甲過在甚麼處?”師曰: “枷上更著杻。
”師尋常見衲僧來,即閉門。
或見講僧,乃召曰:“座主。
”主應諾。
師曰:“擔闆漢。
”或曰:“這裡有桶,與我取水。
”一日在廊階上立。
僧問: “陳尊宿房在何處?”師脫草屦蓦頭打。
僧便走。
師召:“大德。
”僧回首,師指曰:“卻從那邊去!”天使問: “三門俱開,從那門入?”師喚尚書,使應諾。
師曰:“從信門入。
”使又見畫壁,問曰:“二尊者對譚何事?” 師掴露柱曰:“三身中那個不說法?”座主參,師問:“莫是講唯識論否?”曰: “不敢。
”師曰: “朝去西天,暮歸唐土。
會麼?”曰:“不會。
”師曰:“吽!吽!五戒不持。
”師問一長老: “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
長老作麼生?”曰:“問阿誰?”師曰: “問長老。
”曰:“何不領話?”師曰:“汝不領話,我不領話?”問: “座主講甚麼經?”曰:“講槃經。
”師曰:“問一段義得麼?”曰:“得。
”師以腳踢空,吹一吹,曰:“是甚麼義?”曰:“經中無此義。
”師曰:“脫空謾語漢!五百力士揭石義,卻道無。
”師見僧乃曰:“見成公案,放汝三十棒。
”曰:“某甲如是。
”師曰:“三門頭金剛為甚麼舉拳?”曰:“金剛尚乃如是。
”師便打。
問: “如何是向上一路?”師曰:“要道有甚麼難?”曰:“請師道。
”師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
”問:“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師曰:“昨朝栽茄子,今日種冬瓜。
”問:“如何是曹溪的的意?” 師曰:“老僧愛嗔不愛喜。
”曰:“為甚麼如是?”師曰:“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說詩。
”問僧: “甚處來?”曰:“浏陽。
”師曰:“彼中老宿祇對佛法大意道甚麼?”曰:“遍地無行路。
”師曰: “老宿實有此語否?”曰:“實有。
”師拈拄杖打曰:“這念言語漢!”師問一長老:“若有兄弟來,将何祇對?”曰: “待他來。
”師曰:“何不道。
”曰:“和尚欠少甚麼?”師曰“請不煩葛藤。
” 僧參,師曰:“汝豈不是行腳僧?”曰:“是。
”師曰:“禮佛也未?”曰:“禮那土堆作麼?”師曰:“自領出去。
”問:“某甲講兼行腳,不會教意時如何?”師曰:“灼然實語當忏悔。
”曰:“乞師指示。
”師日“汝若不問,老僧即緘口無言。
汝既問,老僧不可緘口去也。
”曰:“請師便道。
”師曰:“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問:“一句道盡時如何?”師曰:“義堕也。
” 曰:“甚麼處是學人義堕處?”師曰:“三十棒教誰吃?”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曰: “昨日有人問,趁出了也。
”曰:“和尚恐某甲不實那?”師曰:“拄杖不在,苕帚柄聊與三十。
” 上堂:“我見百丈不識好惡。
”大衆才集,以拄杖一時打下,複召大衆,衆回首。
乃雲: “是甚麼,有甚共語處?”又黃檗和尚亦然。
複召大衆,衆回首。
乃雲:“月似彎弓,少雨多風,猶較些子。
”問僧: “近離甚處?”僧便喝。
師曰:“老僧被你一喝。
”僧又喝。
師曰:“三喝四喝後作麼生?”僧無語。
師便打曰: “這掠虛漢!”秀才訪師,稱會二十四家書。
師以拄杖空中點一點,曰:“會麼?”秀才罔措。
師曰: “又道會二十四家書,永字八法也不識。
” 上堂:“裂開也在我,掜聚也在我。
”時有僧問:“如何是裂開?”師曰: “三九二十七,菩提槃,真如解脫,即心即佛。
我且與麼道,你又作麼生?”曰: “某甲不與麼道。
”師曰:“盞子撲落地,碟子成七片。
” 曰:“如何是掜聚?”師乃斂手而坐。
問:“教意祖意是同是别?”師曰:“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
”曰: “如何是青山?”師曰:“還我一滴雨來。
”曰:“道不得,請師道。
”師曰:“法華鋒前陣,槃句後收。
”問僧:“今夏在甚麼處?”曰:“待和尚有住處即說。
”師曰:“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明。
”問僧:“甚處來?” 僧瞪目視之。
師曰:“驢前馬後漢!”曰:“請師鑒。
”師曰:“驢前馬後漢! 道将一句來。
”僧無對。
師看經次,陳操尚書問:“和尚看甚麼經?”師曰:“金剛經。
”書曰:“六朝翻譯,此當第幾?”師舉起經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看經次,僧問:“和尚看甚麼經?”師曰:“槃經。
茶毗品最在後。
”問僧:“今夏在甚處?”曰:“徑山。
”曰:“這吃夜飯漢!”曰:“尊宿叢林,何言吃夜飯?”師以棒趁出。
師聞一老宿難親近,躬往相訪。
才入方丈,宿便喝。
師側掌曰:“兩重公案。
”宿曰:“過在甚麼處?”師曰:“這野孤精!”便退。
問僧: “近離甚處?”曰:“江西。
”師曰:“踏破多少草鞋?”僧無對。
與講僧吃茶次,師曰:“我救汝不得也。
” 曰:“某甲不曉,乞師垂示。
”師拈油餅曰:“這個是甚麼?”曰:“色法。
” 師曰:“這入镬湯漢!” 紫衣大德到,禮拜。
師拈帽子帶問曰:“這個喚作甚麼?”曰:“朝天帽。
”師曰:“恁麼則老僧不卸也。
”複問: “所習何業?”曰:“唯識。
”師曰:“作麼生說?”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師指門扇曰:“這個是甚麼?”曰: “是色法。
”師曰:“簾前賜紫,對禦譚經,何得不持五戒?”德無對。
問: “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師曰:“你不解問。
”曰:“和尚作麼生?”師曰:“放汝三十棒,自領出去。
”問: “教意請師提綱。
”師曰:“但問将來,與你道。
”曰:“請和尚道。
”師曰:“佛殿裡燒香,三門頭合掌。
”問:“如何是展演之言?”師曰:“量才補職。
”曰:“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師曰:“伏惟尚飨。
”焦山借斧頭次,師呼童子取斧來。
童取斧至,曰:“未有繩墨且斫。
”師便喝。
又問童曰:“作麼生是你斧頭?”童遂作斫勢。
師曰:“斫你老爺頭不得。
”師問秀才: “先輩治甚經?”才曰:“治易。
”師曰:“易中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且道不知個甚麼?”才曰:“不知其道。
” 師曰:“作麼生是道?”才無對。
僧問:“一氣還轉得一大藏教也無?”師曰: “有甚羅子,快下将來。
”問:“如何是一代時教?”師曰:“上大人,丘乙已。
”問:“如何是禅?”師曰:“猛火著油煎。
”僧參,師曰: “汝是新到否?”曰:“是。
”師曰:“且放下葛藤。
會麼?”曰:“不會。
” 師曰:“擔枷陳狀,自領出去。
”僧便出。
師曰:“來!來!我實問你甚麼來?”曰:“江西。
”師曰:“泐潭和尚在汝背後,怕你亂道,見麼?”僧無對。
問: “寺門前金剛,拓即乾坤大地,不拓即絲發不逢時如何?”師曰:“吽!吽!我不曾見此。
”師卻問: “先跳三千,倒退八百,你合作麼生?”曰:“諾。
”師曰:“先責一紙罪狀好。
”便打。
其僧拟出,師曰:“來! 我共你葛藤。
拓即乾大地,你且道洞庭湖水深多少?”曰:“不曾量度。
”師曰: “洞庭湖又作麼生?”曰:“祇為今時。
”師曰:“祇這葛藤尚不會。
”便打。
問:“如何是觸途無滞底句?”師曰:“我不恁麼道。
”曰: “師作麼生道?”師曰:“箭過西天十萬裡,卻向大唐國裡等候。
”看華嚴經次,僧問:“看甚麼經?”師曰: “大光明雲,青色光明雲,紫色光明雲。
”卻指面前曰:“那邊是甚麼雲?”曰: “南邊是黑雲。
”師曰:“今日須有雨。
” 問:“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何章句?”師彈指一聲,曰:“會麼?”曰: “不會。
”師曰: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蝦蟆跳上天,蚯蚓蓦過東海”。
問僧:“近離甚處?”曰: “河北。
”師曰: “彼中有趙州和尚,你曾到否?”曰:“某甲近離彼中。
”師曰:“趙州有何言句示徒?”僧舉吃茶話。
師乃呵呵大笑曰:“慚愧!”卻問: “趙州意作麼生?”曰:“秖是一期方便。
”師曰:“苦哉!趙州被你将一杓屎潑了也。
”便打。
師卻問沙彌: “你作麼生會?”彌便設拜,師亦打。
其僧往沙彌處問:“适來和尚打你作甚麼?”彌曰: “若不是我,和尚不打某甲。
”新到參,方禮拜,師叱曰:“阇黎因何偷常住果子吃?”曰:“學人才到,和尚為甚麼道偷果子?” 師曰:“贓物見在。
”問僧:“近離甚處?”曰:“仰山。
”師曰:“五戒也不持。
”曰:“某甲甚麼處是妄語?” 師曰:“這裡不著沙彌。
”師臨終召門人曰:“此處緣息,吾當逝矣。
”乃跏趺而寂。
郡人以香薪焚之,舍利如雨。
乃收靈骨,塑像于寺,壽九十八,臘七十六。
千頃楚南禅師杭州千頃山楚南禅師,福州張氏子。
初參芙蓉,蓉見曰:“吾非汝師。
汝師江外黃檗是也。
” 師禮辭,遂參黃檗。
檗問:“子未現三界影像時如何?”師曰:“即今豈是有邪?”檗曰:“有無且置。
即今如何?”師曰:“非今古。
”檗曰:“吾之法眼,已在汝躬。
”住後,上堂: “諸子設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無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絆。
”時有僧問:“無漏道如何修?”師曰: “未有阇黎時體取。
”曰:“未有某甲時教誰體?”師曰:“體者亦無。
”問: “如何是易?”師曰: “著衣吃飯,不用讀經看教,不用行道禮拜,燒身煉頂,豈不易邪?”曰:“如何是難?”師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陰三界,輪回生死皆從汝一念生。
所以佛教諸菩薩雲:佛所護念。
”師雖應機無倦,而常寂然處定。
或逾月,或浃旬。
文德元年五月遷化,塔于院之西隅。
大順二年宣州孫儒寇鏡塘,發塔,睹師全身俨然,爪發俱長,拜謝而去。
鳥石靈觀禅師福州鳥石山靈觀禅師,﹝時稱老觀﹞。
尋常扁戶,人罕見之。
唯一信士每至食時送供,方開。
一日,雪峰伺便扣門,師開門,峰蓦胸搊住曰:“是凡是聖?”師唾曰:“這野孤精!”便推出閉卻門。
峰曰: “也秖要識老兄。
”鏟草次,問僧:“汝何處去?”曰:“西院禮拜安和尚去。
” 時竹上有一青蛇,師指蛇曰:“欲識西院老野孤精,秖這便是。
”師問西院:“此一片地,堪著甚麼物?”院曰:“好著個無相佛。
”師曰: “好片地被兄放不淨污了也。
”引面次,僧參,師引面示之,僧便去。
師至暮,問小師:“适來僧在何處?”小師曰: “當時便去也。
”師曰:“是即是,祇得一橛。
”﹝玄覺雲:“甚麼處是少一橛。
”﹞問:“如何是佛?”師出舌示之。
其僧禮謝。
師曰:“住!住!你見甚麼便禮拜?”曰:“謝和尚慈悲,出舌相示。
”師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瘡。
” 僧到敲門,行者開門,便出去。
僧入禮拜,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适來出去者,是甚麼人?” 僧拟近前,師便推出,閉卻門。
曹山行腳時,問:“如何是毗盧師法身主?”師曰:“我若向你道,即别有也。
” 曹山舉似洞山,山曰:“好個話頭,祇欠進語。
何不問為甚麼不道?”曹卻來進前語,師曰: “若言我不道,即啞卻我口。
若言我道,即謇卻我舌。
”曹山歸舉似洞山,山深肯之。
羅漢宗徹禅師杭州羅漢院宗徹禅師,湖州吳氏子。
上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骨剉也。
” ﹝師對機多用此語,時号骨剉和尚。
﹞問:“如何是南宗北宗?”師曰:“心為宗。
”曰:“還看教也無?”師曰:“教是心。
”問: “性地多昏,如何了悟?”師曰:“煩雲風卷,太虛廓清。
”曰:“如何得明去?”師曰:“一輪皎潔,萬裡騰光。
”相國裴休居士相國裴休居士,字公美,河東聞喜人也。
守新安曰,屬運禅師初于嶺南黃檗山舍衆入大安精舍,混迹勞侶,掃灑殿堂。
公入寺燒香,主事祇接。
因觀壁畫,乃問:“是何圖相?”主事對曰:“高僧真儀。
” 公曰:“真儀可觀。
高僧何在?”主事無對。
公曰:“此間有禅人否?”曰: “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禅者。
”公曰:“可請求詢問得否?”于是遽尋檗至,公睹之欣然曰: “休适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
”檗曰:“請相公垂問。
”公舉前話,檗朗聲曰:“裴休!”公應諾。
檗曰:“在甚麼處?” 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
曰:“吾師真善知識也。
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汨沒于此乎?”寺衆愕然。
自此延入府署,執弟子禮,屢辭不已。
複堅請住黃檗山,薦興祖道。
有暇即躬入山頂谒,或渴聞玄論,即請入州中。
公既通徹祖意,複博綜教相,諸方禅學鹹謂裴相不浪出黃檗之門也。
至遷鎮宣城,還思瞻禮,亦創精藍,迎請居之。
雖圭峰該通禅講,為裴之所重,未若歸心于黃檗而傾竭服膺者也。
又撰圭峰碑雲: “休與師于法為昆仲,于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于教為内外護。
”斯可見矣。
仍集黃檗語要,親書序引,冠于編首,留鎮山門。
又親書大藏經五百函号,迄今寶之。
又圭峰禅師著禅源诠、原人論及圓覺經疏注、法界觀,皆為之序。
公笃志内典,深入法會。
有發願文傳于世。
長慶安禅師法嗣大随法真禅師益州大随法真禅師,梓州王氏子。
妙齡夙悟,決志尋師,于慧義寺出家。
圓具後南遊,初見藥山、道吾、雲岩、洞山、次至嶺外大沩會下,數載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煉行,操履不群,沩深器之,一日問曰:“阇黎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師曰:“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 師便作手勢掩沩口。
沩歎曰:“子真得共髓。
”從此名傳四海。
爾後還蜀,寄錫天彭堋口山龍懷寺,于路旁煎茶普施三年。
因往後山,見一古院号大随,群峰矗秀,澗水清泠。
中有一樹,圍四丈餘。
南開一門,中空無礙,不假斤斧,自然一庵。
時目為木禅庵,師乃居之十餘載。
影不出山,聲聞于外。
四方玄學,千裡趨風。
蜀主欽尚,遺使屢徵,師皆辭以老病,署神照大師。
上堂: “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别。
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
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
其體不二,故般若雲: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
”曰:“恁麼則随他去也。
”師曰:“随他去。
”僧不肯。
後到投子,舉前話。
子遂裝香遙禮曰: “西川古佛出世。
”謂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
”僧回,大随師已殁。
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
問:“如何是大人相?” 師曰:“肚上不貼榜。
”問:“僧甚處去?”曰:“西山住庵去。
”師曰:“我向東山頭喚汝,汝便來得麼?”曰: “不然。
”師曰:“汝住庵未得。
”問:“生死到時如何?”師曰:“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曰:“誰受供養?”師曰: “合取缽盂。
”庵側有一龜
如陛下日應萬機,即是陛下佛心。
假使千佛共傳,而不念别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有人念佛如何?”對曰:“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随根器而說法,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者未能頓曉,是以佛為韋提希權開十六觀門,令念佛生于極樂。
故經雲: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帝曰: “有人持經念佛,持咒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開贊,皆為最上一乘。
如百川衆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諸數,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祖佛既契會心印,金剛經雲無所得法”,如何?”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衆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
故經雲: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是法平等,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還禮佛轉經否?” 對曰:“沙門釋子,禮佛轉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
然依佛戒修身,參尋知識,漸修梵行,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同俦。
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師是日辯對七刻,賜紫方袍,号圓智禅師,仍修天下祖塔,各令守護。
龜山智真禅師福州龜山智真禅師,揚州柳氏子。
初谒章敬,敬問:“何所而至?”師曰:“至無所至,來無所來。
”敬雖默然,師亦自悟。
住後,上堂:“動容瞬目,無出當人一念淨心,本來是佛。
”仍說偈曰: “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鑒高懸未照時。
”後值武宗沙汰,有偈示衆曰: “命如雷下翠微,風前垂淚脫禅衣。
雲中有寺不容住,塵裡無家何處歸?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甯墜解空人。
誰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為居士身。
忍仙林下坐禅時,曾被歌王割截肢。
況我聖朝無此事,秖令休道亦何悲。
”暨宣宗中興,乃不複披缁。
鹹通六年終于本山,谥歸寂禅師。
金州操禅師金州操禅師,請米和尚齋,不排坐位。
米到,展坐具禅拜。
師下禅床,米乃坐師位,師卻席地而坐。
齋訖,米便去。
侍者曰:“和尚受一切人欽仰,今日坐位被人奪卻!”師曰:“三日後若來即受救在!” 米三日後果來。
曰:“前日遭賊。
”﹝僧問鏡清:“古人道:前日遭賊,意旨如何?”清雲:“祇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
”﹞朗州古堤和尚朗州古堤和尚,尋常見僧來,但曰:“去!汝無佛性。
”僧無對。
或有對者,莫契其旨。
仰山到參,師曰:“去!汝無佛性。
”山叉手近前三步應喏。
師笑曰:“子甚麼處得此三昧來?”山曰: “我從耽源處得名,沩山處得地。
”師曰:“莫是沩山的子麼?”山曰:“世谛即不無,佛法即不敢。
”山卻問: “和尚從甚處得此三昧?”師曰:“我從章敬處得此三昧。
”山歎曰:“不可思議,來者難為湊泊。
” 京兆公畿和尚河中府公畿和尚,僧問:“如何是道?如何是禅?”師以偈示之曰: “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禅。
欲識個中意,黃葉止啼錢。
” 永泰湍禅師法嗣上林戒靈禅師湖南上林戒靈禅師,初參沩山。
山曰:“大德作甚麼來?”師曰:“介胄全具。
”山曰:“盡卸了來,與大德相見。
”師曰:“卸了也。
”山咄曰:“賊尚未打,卸作甚麼?”師無對。
仰山代曰:“請和尚屏卻左右。
”沩山以手揖曰:“喏!喏!”師後參永泰,方谕其旨。
五台秘魔岩和尚五台山秘魔岩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見僧來禮拜,即叉卻頸曰: “那個魔魅教汝出家?那個魔魅教汝行腳?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
速道!速道!”學徒鮮有對者。
﹝法眼代雲:“乞命。
” 法燈代,但引頸示之。
玄覺代雲:“老兒家放下叉子得也。
”﹞霍山通和尚訪師,才見不禮拜,便撺入懷裡。
師拊通背三下。
通起拍手曰:“師兄三千裡外賺我來,三千裡外賺我來。
”便回。
湖南祇林和尚湖南祇林和尚,每叱文殊普賢皆為精魅。
手持木劍,自謂降魔。
才見僧來參,便曰:“魔來也! 魔來也!”以劍亂揮,歸方丈。
如是十二年後,置劍無言。
僧問:“十二年前為甚麼降魔?”師曰: “賊不打貧兒家。
”曰:“十二年後為甚麼不降魔?”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 華嚴藏禅師法嗣黃州齊安禅師黃州齊安禅師,上堂:“言不落句,佛祖徒施。
玄韻不墜,誰人知得?”僧問:“如何識得自己佛?” 師曰:“一葉明時消不盡,松風韻罷怨無人。
”曰:“如何是自己佛?”師曰: “草前駿馬實難窮,妙盡還須畜生行。
”有人問:“師年多少?”師曰:“五六四三不得類,豈同一二實難窮。
”師有偈曰: “猛熾焰中人有路,旋風頂上屹然樓。
鎮常曆劫誰差互,杲日無言運照齊。
”南嶽下四世黃檗運禅師法嗣睦州陳尊宿睦州陣尊宿,諱道明,江南陳氏之後也。
生時紅光滿室,祥雲蓋空,旬日方散。
目有重瞳,面列七星,形相奇特,與衆奪倫。
因往開元寺禮佛,見僧如故知。
歸白父母,願求出家。
父母聽許為僧。
後持戒精嚴,學通三藏。
遊方契旨于黃檗,後為四衆請住觀音院,常百餘衆,經數十載,學者叩激,随問遽答。
詞語峻險,既非循轍,故淺機之流,往往嗤之,唯玄學性敏者欽伏。
由是諸方歸慕,鹹以尊宿稱。
後歸開元,﹝今改兜率﹞。
居房織蒲鞋以養母,故有陳蒲鞋之号。
巢寇入境,師标大草屦于城門,巢欲棄之,竭力不能舉。
歎曰:“睦州有大聖人。
”舍城而去,遂免擾攘。
一日晚參,謂衆曰: “汝等諸人還得個入頭處也未?若未得個入頭處,須覓個入頭處。
若得個入頭處,已後不得孤負老僧。
”時有僧出禮拜,曰: “某甲終不敢孤負和尚。
”師曰:“早是孤負我了也。
”又曰:“明明向你道,尚自不會,何況蓋覆将來。
”又曰:“老僧在此住持,不曾見個無事人到來,汝等何不近前?”時有一僧方近前,師曰:“維那不在,汝自領去三門外,與二十棒。
”曰:“某甲過在甚麼處?”師曰: “枷上更著杻。
”師尋常見衲僧來,即閉門。
或見講僧,乃召曰:“座主。
”主應諾。
師曰:“擔闆漢。
”或曰:“這裡有桶,與我取水。
”一日在廊階上立。
僧問: “陳尊宿房在何處?”師脫草屦蓦頭打。
僧便走。
師召:“大德。
”僧回首,師指曰:“卻從那邊去!”天使問: “三門俱開,從那門入?”師喚尚書,使應諾。
師曰:“從信門入。
”使又見畫壁,問曰:“二尊者對譚何事?” 師掴露柱曰:“三身中那個不說法?”座主參,師問:“莫是講唯識論否?”曰: “不敢。
”師曰: “朝去西天,暮歸唐土。
會麼?”曰:“不會。
”師曰:“吽!吽!五戒不持。
”師問一長老: “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
長老作麼生?”曰:“問阿誰?”師曰: “問長老。
”曰:“何不領話?”師曰:“汝不領話,我不領話?”問: “座主講甚麼經?”曰:“講槃經。
”師曰:“問一段義得麼?”曰:“得。
”師以腳踢空,吹一吹,曰:“是甚麼義?”曰:“經中無此義。
”師曰:“脫空謾語漢!五百力士揭石義,卻道無。
”師見僧乃曰:“見成公案,放汝三十棒。
”曰:“某甲如是。
”師曰:“三門頭金剛為甚麼舉拳?”曰:“金剛尚乃如是。
”師便打。
問: “如何是向上一路?”師曰:“要道有甚麼難?”曰:“請師道。
”師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
”問:“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師曰:“昨朝栽茄子,今日種冬瓜。
”問:“如何是曹溪的的意?” 師曰:“老僧愛嗔不愛喜。
”曰:“為甚麼如是?”師曰:“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說詩。
”問僧: “甚處來?”曰:“浏陽。
”師曰:“彼中老宿祇對佛法大意道甚麼?”曰:“遍地無行路。
”師曰: “老宿實有此語否?”曰:“實有。
”師拈拄杖打曰:“這念言語漢!”師問一長老:“若有兄弟來,将何祇對?”曰: “待他來。
”師曰:“何不道。
”曰:“和尚欠少甚麼?”師曰“請不煩葛藤。
” 僧參,師曰:“汝豈不是行腳僧?”曰:“是。
”師曰:“禮佛也未?”曰:“禮那土堆作麼?”師曰:“自領出去。
”問:“某甲講兼行腳,不會教意時如何?”師曰:“灼然實語當忏悔。
”曰:“乞師指示。
”師日“汝若不問,老僧即緘口無言。
汝既問,老僧不可緘口去也。
”曰:“請師便道。
”師曰:“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問:“一句道盡時如何?”師曰:“義堕也。
” 曰:“甚麼處是學人義堕處?”師曰:“三十棒教誰吃?”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曰: “昨日有人問,趁出了也。
”曰:“和尚恐某甲不實那?”師曰:“拄杖不在,苕帚柄聊與三十。
” 上堂:“我見百丈不識好惡。
”大衆才集,以拄杖一時打下,複召大衆,衆回首。
乃雲: “是甚麼,有甚共語處?”又黃檗和尚亦然。
複召大衆,衆回首。
乃雲:“月似彎弓,少雨多風,猶較些子。
”問僧: “近離甚處?”僧便喝。
師曰:“老僧被你一喝。
”僧又喝。
師曰:“三喝四喝後作麼生?”僧無語。
師便打曰: “這掠虛漢!”秀才訪師,稱會二十四家書。
師以拄杖空中點一點,曰:“會麼?”秀才罔措。
師曰: “又道會二十四家書,永字八法也不識。
” 上堂:“裂開也在我,掜聚也在我。
”時有僧問:“如何是裂開?”師曰: “三九二十七,菩提槃,真如解脫,即心即佛。
我且與麼道,你又作麼生?”曰: “某甲不與麼道。
”師曰:“盞子撲落地,碟子成七片。
” 曰:“如何是掜聚?”師乃斂手而坐。
問:“教意祖意是同是别?”師曰:“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
”曰: “如何是青山?”師曰:“還我一滴雨來。
”曰:“道不得,請師道。
”師曰:“法華鋒前陣,槃句後收。
”問僧:“今夏在甚麼處?”曰:“待和尚有住處即說。
”師曰:“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明。
”問僧:“甚處來?” 僧瞪目視之。
師曰:“驢前馬後漢!”曰:“請師鑒。
”師曰:“驢前馬後漢! 道将一句來。
”僧無對。
師看經次,陳操尚書問:“和尚看甚麼經?”師曰:“金剛經。
”書曰:“六朝翻譯,此當第幾?”師舉起經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看經次,僧問:“和尚看甚麼經?”師曰:“槃經。
茶毗品最在後。
”問僧:“今夏在甚處?”曰:“徑山。
”曰:“這吃夜飯漢!”曰:“尊宿叢林,何言吃夜飯?”師以棒趁出。
師聞一老宿難親近,躬往相訪。
才入方丈,宿便喝。
師側掌曰:“兩重公案。
”宿曰:“過在甚麼處?”師曰:“這野孤精!”便退。
問僧: “近離甚處?”曰:“江西。
”師曰:“踏破多少草鞋?”僧無對。
與講僧吃茶次,師曰:“我救汝不得也。
” 曰:“某甲不曉,乞師垂示。
”師拈油餅曰:“這個是甚麼?”曰:“色法。
” 師曰:“這入镬湯漢!” 紫衣大德到,禮拜。
師拈帽子帶問曰:“這個喚作甚麼?”曰:“朝天帽。
”師曰:“恁麼則老僧不卸也。
”複問: “所習何業?”曰:“唯識。
”師曰:“作麼生說?”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師指門扇曰:“這個是甚麼?”曰: “是色法。
”師曰:“簾前賜紫,對禦譚經,何得不持五戒?”德無對。
問: “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師曰:“你不解問。
”曰:“和尚作麼生?”師曰:“放汝三十棒,自領出去。
”問: “教意請師提綱。
”師曰:“但問将來,與你道。
”曰:“請和尚道。
”師曰:“佛殿裡燒香,三門頭合掌。
”問:“如何是展演之言?”師曰:“量才補職。
”曰:“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師曰:“伏惟尚飨。
”焦山借斧頭次,師呼童子取斧來。
童取斧至,曰:“未有繩墨且斫。
”師便喝。
又問童曰:“作麼生是你斧頭?”童遂作斫勢。
師曰:“斫你老爺頭不得。
”師問秀才: “先輩治甚經?”才曰:“治易。
”師曰:“易中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且道不知個甚麼?”才曰:“不知其道。
” 師曰:“作麼生是道?”才無對。
僧問:“一氣還轉得一大藏教也無?”師曰: “有甚羅子,快下将來。
”問:“如何是一代時教?”師曰:“上大人,丘乙已。
”問:“如何是禅?”師曰:“猛火著油煎。
”僧參,師曰: “汝是新到否?”曰:“是。
”師曰:“且放下葛藤。
會麼?”曰:“不會。
” 師曰:“擔枷陳狀,自領出去。
”僧便出。
師曰:“來!來!我實問你甚麼來?”曰:“江西。
”師曰:“泐潭和尚在汝背後,怕你亂道,見麼?”僧無對。
問: “寺門前金剛,拓即乾坤大地,不拓即絲發不逢時如何?”師曰:“吽!吽!我不曾見此。
”師卻問: “先跳三千,倒退八百,你合作麼生?”曰:“諾。
”師曰:“先責一紙罪狀好。
”便打。
其僧拟出,師曰:“來! 我共你葛藤。
拓即乾大地,你且道洞庭湖水深多少?”曰:“不曾量度。
”師曰: “洞庭湖又作麼生?”曰:“祇為今時。
”師曰:“祇這葛藤尚不會。
”便打。
問:“如何是觸途無滞底句?”師曰:“我不恁麼道。
”曰: “師作麼生道?”師曰:“箭過西天十萬裡,卻向大唐國裡等候。
”看華嚴經次,僧問:“看甚麼經?”師曰: “大光明雲,青色光明雲,紫色光明雲。
”卻指面前曰:“那邊是甚麼雲?”曰: “南邊是黑雲。
”師曰:“今日須有雨。
” 問:“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何章句?”師彈指一聲,曰:“會麼?”曰: “不會。
”師曰: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蝦蟆跳上天,蚯蚓蓦過東海”。
問僧:“近離甚處?”曰: “河北。
”師曰: “彼中有趙州和尚,你曾到否?”曰:“某甲近離彼中。
”師曰:“趙州有何言句示徒?”僧舉吃茶話。
師乃呵呵大笑曰:“慚愧!”卻問: “趙州意作麼生?”曰:“秖是一期方便。
”師曰:“苦哉!趙州被你将一杓屎潑了也。
”便打。
師卻問沙彌: “你作麼生會?”彌便設拜,師亦打。
其僧往沙彌處問:“适來和尚打你作甚麼?”彌曰: “若不是我,和尚不打某甲。
”新到參,方禮拜,師叱曰:“阇黎因何偷常住果子吃?”曰:“學人才到,和尚為甚麼道偷果子?” 師曰:“贓物見在。
”問僧:“近離甚處?”曰:“仰山。
”師曰:“五戒也不持。
”曰:“某甲甚麼處是妄語?” 師曰:“這裡不著沙彌。
”師臨終召門人曰:“此處緣息,吾當逝矣。
”乃跏趺而寂。
郡人以香薪焚之,舍利如雨。
乃收靈骨,塑像于寺,壽九十八,臘七十六。
千頃楚南禅師杭州千頃山楚南禅師,福州張氏子。
初參芙蓉,蓉見曰:“吾非汝師。
汝師江外黃檗是也。
” 師禮辭,遂參黃檗。
檗問:“子未現三界影像時如何?”師曰:“即今豈是有邪?”檗曰:“有無且置。
即今如何?”師曰:“非今古。
”檗曰:“吾之法眼,已在汝躬。
”住後,上堂: “諸子設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無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絆。
”時有僧問:“無漏道如何修?”師曰: “未有阇黎時體取。
”曰:“未有某甲時教誰體?”師曰:“體者亦無。
”問: “如何是易?”師曰: “著衣吃飯,不用讀經看教,不用行道禮拜,燒身煉頂,豈不易邪?”曰:“如何是難?”師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陰三界,輪回生死皆從汝一念生。
所以佛教諸菩薩雲:佛所護念。
”師雖應機無倦,而常寂然處定。
或逾月,或浃旬。
文德元年五月遷化,塔于院之西隅。
大順二年宣州孫儒寇鏡塘,發塔,睹師全身俨然,爪發俱長,拜謝而去。
鳥石靈觀禅師福州鳥石山靈觀禅師,﹝時稱老觀﹞。
尋常扁戶,人罕見之。
唯一信士每至食時送供,方開。
一日,雪峰伺便扣門,師開門,峰蓦胸搊住曰:“是凡是聖?”師唾曰:“這野孤精!”便推出閉卻門。
峰曰: “也秖要識老兄。
”鏟草次,問僧:“汝何處去?”曰:“西院禮拜安和尚去。
” 時竹上有一青蛇,師指蛇曰:“欲識西院老野孤精,秖這便是。
”師問西院:“此一片地,堪著甚麼物?”院曰:“好著個無相佛。
”師曰: “好片地被兄放不淨污了也。
”引面次,僧參,師引面示之,僧便去。
師至暮,問小師:“适來僧在何處?”小師曰: “當時便去也。
”師曰:“是即是,祇得一橛。
”﹝玄覺雲:“甚麼處是少一橛。
”﹞問:“如何是佛?”師出舌示之。
其僧禮謝。
師曰:“住!住!你見甚麼便禮拜?”曰:“謝和尚慈悲,出舌相示。
”師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瘡。
” 僧到敲門,行者開門,便出去。
僧入禮拜,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适來出去者,是甚麼人?” 僧拟近前,師便推出,閉卻門。
曹山行腳時,問:“如何是毗盧師法身主?”師曰:“我若向你道,即别有也。
” 曹山舉似洞山,山曰:“好個話頭,祇欠進語。
何不問為甚麼不道?”曹卻來進前語,師曰: “若言我不道,即啞卻我口。
若言我道,即謇卻我舌。
”曹山歸舉似洞山,山深肯之。
羅漢宗徹禅師杭州羅漢院宗徹禅師,湖州吳氏子。
上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骨剉也。
” ﹝師對機多用此語,時号骨剉和尚。
﹞問:“如何是南宗北宗?”師曰:“心為宗。
”曰:“還看教也無?”師曰:“教是心。
”問: “性地多昏,如何了悟?”師曰:“煩雲風卷,太虛廓清。
”曰:“如何得明去?”師曰:“一輪皎潔,萬裡騰光。
”相國裴休居士相國裴休居士,字公美,河東聞喜人也。
守新安曰,屬運禅師初于嶺南黃檗山舍衆入大安精舍,混迹勞侶,掃灑殿堂。
公入寺燒香,主事祇接。
因觀壁畫,乃問:“是何圖相?”主事對曰:“高僧真儀。
” 公曰:“真儀可觀。
高僧何在?”主事無對。
公曰:“此間有禅人否?”曰: “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禅者。
”公曰:“可請求詢問得否?”于是遽尋檗至,公睹之欣然曰: “休适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
”檗曰:“請相公垂問。
”公舉前話,檗朗聲曰:“裴休!”公應諾。
檗曰:“在甚麼處?” 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
曰:“吾師真善知識也。
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汨沒于此乎?”寺衆愕然。
自此延入府署,執弟子禮,屢辭不已。
複堅請住黃檗山,薦興祖道。
有暇即躬入山頂谒,或渴聞玄論,即請入州中。
公既通徹祖意,複博綜教相,諸方禅學鹹謂裴相不浪出黃檗之門也。
至遷鎮宣城,還思瞻禮,亦創精藍,迎請居之。
雖圭峰該通禅講,為裴之所重,未若歸心于黃檗而傾竭服膺者也。
又撰圭峰碑雲: “休與師于法為昆仲,于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于教為内外護。
”斯可見矣。
仍集黃檗語要,親書序引,冠于編首,留鎮山門。
又親書大藏經五百函号,迄今寶之。
又圭峰禅師著禅源诠、原人論及圓覺經疏注、法界觀,皆為之序。
公笃志内典,深入法會。
有發願文傳于世。
長慶安禅師法嗣大随法真禅師益州大随法真禅師,梓州王氏子。
妙齡夙悟,決志尋師,于慧義寺出家。
圓具後南遊,初見藥山、道吾、雲岩、洞山、次至嶺外大沩會下,數載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煉行,操履不群,沩深器之,一日問曰:“阇黎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師曰:“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 師便作手勢掩沩口。
沩歎曰:“子真得共髓。
”從此名傳四海。
爾後還蜀,寄錫天彭堋口山龍懷寺,于路旁煎茶普施三年。
因往後山,見一古院号大随,群峰矗秀,澗水清泠。
中有一樹,圍四丈餘。
南開一門,中空無礙,不假斤斧,自然一庵。
時目為木禅庵,師乃居之十餘載。
影不出山,聲聞于外。
四方玄學,千裡趨風。
蜀主欽尚,遺使屢徵,師皆辭以老病,署神照大師。
上堂: “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别。
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
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
其體不二,故般若雲: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
”曰:“恁麼則随他去也。
”師曰:“随他去。
”僧不肯。
後到投子,舉前話。
子遂裝香遙禮曰: “西川古佛出世。
”謂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
”僧回,大随師已殁。
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
問:“如何是大人相?” 師曰:“肚上不貼榜。
”問:“僧甚處去?”曰:“西山住庵去。
”師曰:“我向東山頭喚汝,汝便來得麼?”曰: “不然。
”師曰:“汝住庵未得。
”問:“生死到時如何?”師曰:“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曰:“誰受供養?”師曰: “合取缽盂。
”庵側有一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