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 三聖令秀上座問曰:“南泉遷化向甚麼處去?”師曰:“石頭作沙彌時參見六祖。

    ”秀曰: “不問石頭見六祖,南泉遷化向甚麼處去?”師曰:“教伊尋思去。

    ”秀曰: “和尚雖有千尺寒松,且無抽條石筍。

    ”師默然。

     秀曰:“謝和尚答話。

    ”師亦默然。

    秀回舉似三聖。

    聖曰:“若憑麼,猶勝臨濟七步。

     然雖如此,待我更驗看。

    ”至明日,三聖上問:“承聞和尚昨日答南泉遷化一則語,可謂光前絕後,今古罕聞。

    ”師亦默然。

     僧問:“如何是文殊?”師曰:“牆壁瓦礫是。

    ”曰:“如何是觀音?”師曰: “音聲語言是。

    ”曰:“如何是普賢?”師曰:“衆生心是。

    ”曰:“如何是佛?”師曰:“衆生色身是。

    ”曰:“河沙諸佛體皆同,何故有種種名字?” 師曰:“從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觀音,從心返源名普賢。

     文殊是佛妙觀察智,觀音是佛無緣大慈,普賢是佛無為妙行。

    三聖是佛之妙用,佛是三聖之真體。

    用則有河沙假名,體則總名一薄伽梵。

    ”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師曰:“聽老僧偈:礙處非牆壁,通處沒虛空。

     若人如是解,心色本來同。

    ”又曰:“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

    若悟衆生無我,我面何如佛面?”問:“第六第七識及第八識畢竟無體,雲何得名轉第八為大圓鏡智?”師示偈曰: “七生依一滅,一滅持七生。

     一滅滅亦滅,六七永無遷。

    ”問:“蚯蚓斷為兩段,兩頭俱動,未審佛性在阿那頭?”師曰:“妄想作麼?”曰:“其如動何!” 師曰:“汝豈不知火風未散。

    ”問:“如何轉得山河國土歸自己去?”師曰: “如何轉得自己成山河國土去?”曰:“不會。

    ”師曰:“湖南城下好養民,米賤柴多足四鄰。

    ”僧無語。

    師示偈曰: “誰問山河轉,山河轉向誰?圓通無兩畔,法性本無歸。

    ”華嚴座主問:“虛空為定有,為是定無?”師曰:“言有亦得,言無亦得。

     虛空有時但有假有,虛空無時但無假無。

    ”曰:“如和尚所說,有何教文?”師曰:“大德豈不聞首楞嚴雲:十方虛空生汝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豈不是虛空生時但生假名?又雲:汝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豈不是虛空滅時但滅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無是假無。

    ”又問: “經雲如淨琉璃中内現真金像”,此意如何?”師曰:“以淨琉璃為法界體,以真金像為無漏智。

    體能生智,智能達體。

     故雲如淨琉璃中内現真金像。

    ”問:“如何是上上人行處?”師曰:如死人眼。

    ” 曰: “上上人相見時如何?”師曰:“如死人手。

    ”問:“善财為甚麼無量劫遊普賢身中世界不遍?”師曰:“你從無量劫來,還遊得遍否?”曰:“如何是普賢身?”師曰:“含元殿裡,更覓長安。

    ”問:“如何是學人心?”師曰: “盡十方世界是你心。

    ”曰:“恁麼,則學人無著身處也。

    ”師曰:“是你著身處。

    ”曰:“如何是著身處?”師曰: “大海水,深又深。

    ”曰:“學人不會。

    ”師曰:“魚龍出入任升沉。

    ”問: “有人問和尚,即随因緣答,無人問和尚時如何?” 師曰:“困則睡,健則起。

    ”曰:“教學人作麼生會?”師曰:“夏天赤骨力,冬寒須得被。

    ”問: “亡僧遷化甚麼處去也?”師示偈曰:“不識金剛體,卻喚作緣生。

    十方真寂滅,誰在複誰行?”師贊南泉真曰: “堂堂南泉,三世之源。

    金剛常住,十方無邊。

    生佛無盡,現已卻還。

    ”久依南泉,有投機偈曰: “今日還鄉入大門,南泉親道遍乾坤。

    法法分明皆祖父,回頭慚愧好兒孫。

    ”泉答曰:“今日投機事莫論,南泉不道遍乾坤。

     還鄉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

    ”勸學偈曰:“萬丈竿頭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遊。

    禅師願達南泉去,滿目青山萬萬秋。

    ”臨濟雲:“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

    ” 師因有偈曰: “萬法一如不用揀,一如誰揀誰不揀?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來同個眼。

    ”誡斫松竹偈曰:“千年竹,萬年松。

    枝枝葉葉盡皆同。

     為報四方玄學者,動手無非觸祖公。

    ” 鄂州茱萸和尚鄂州茱山和尚,初住随州護國。

    上堂,擎起一橛竹曰:“還有人虛空裡釘得橛麼?” 時有靈虛上座出衆曰:“虛空是橛。

    ”師擲下竹,便下座。

    趙州到雲居,居曰: “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曰:“甚麼處住得?”居曰:“山前有個古寺基。

    ”州曰:“和尚自住取。

    ”後到師處,師曰:“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 州曰:“向甚處住?”師曰:“老老大大,住處也不知。

    ”州曰:“三十年弄馬騎,今日卻被驢撲。

    ”﹝雲居錫雲:“甚麼處是趙州被驢撲處。

    ”﹞衆僧侍立次,師曰:“隻恁麼白立,無個說處,一場氣悶。

    ”僧拟問,師便打。

    曰: “為衆竭力。

    ”便入方丈。

    有行者參,師曰:“會去看趙州麼?”曰:“和尚敢道否?”師曰:“非但茱萸,一切人道不得。

    ”曰:“和尚放某甲過。

    ”師曰:“這裡從前不通人情。

    ”曰:“要且慈悲心在。

    ”師便打。

    曰: “醒後來為汝。

    ” 子湖利蹤禅師衢州子湖岩利蹤禅師,澶州人也。

    姓周氏,幽州開元寺出家,依年受具。

    後入南泉之室,乃抵于衢州之馬蹄山,結茅宴居。

    唐開元二年,邑人翁遷貴施山下子湖創院,師于門下立牌曰: “子湖有一隻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拟議即喪身失命。

    ”臨濟會下二僧參,方揭簾,師喝曰:“看狗!” 僧回顧,師便歸方丈。

    與勝光和尚鉏園次,蓦按钁,回視光曰:“事即不無,拟心即差。

    ”光便問:“如何是事?” 被師攔胸踏倒,從此有省。

    尼到參,師曰:“汝莫是劉鐵磨否?”曰:“不敢。

    ”師曰:“左轉右轉?”曰:“和尚莫颠倒。

    ”師便打。

    師一夜于僧堂前叫曰:“有賊!”衆皆驚動。

    有一僧在堂内出,師把住曰: “維那,捉得也!捉得也!”曰:“不是某甲。

    ”師曰:“是即是,秖是汝不肯承當。

    ”有偈示衆曰: “三十年來住子湖,二時齋粥氣力。

    無事上山行一轉,借問時人會也無。

    ”廣明中,無疾歸寂,塔于本山。

     白馬昙照禅師荊南白馬昙照禅師,常曰:“快活!快活!”及臨終時叫:“苦! 苦!”又曰:“閻羅王來取我也。

    ” 院主問曰:“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師舉枕子曰: “汝道當時是,如今是?”院主無對。

    ﹝法眼代雲:“此時但掩耳出去。

    ”此乃天王悟事,丘玄素具載碑中。

    今從傳燈,不複移改。

     ﹞雲際師祖禅師終南山雲際師祖禅師,初參南泉,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

    如何是藏?”泉曰: “與汝往來者是。

    ”師曰:“不往來者如何?”泉曰:“亦是。

    ”曰:“如何是珠?”泉召師祖,師應諾。

    泉曰:“去! 汝不會我語。

    ”師從此信入。

    香嚴義端禅師鄧州香嚴下堂義端禅師,上堂:“兄弟,彼此未了,有甚麼事相共商量?我三五日即發去也。

     如今學者,須了卻今時,莫愛他向上人無事。

    兄弟,縱學得種種差别義路,終不代得自己見解。

    畢竟著力始得,空記持他巧妙章句,即轉加煩亂去。

    汝若欲相應,但恭恭地盡,莫停留纖毫,直似虛空,方有少分。

    以虛空無鎖閉,無壁落,無形段,無心眼。

    ”時有僧問:“古人相見時如何?” 師曰:“老僧不曾見古人。

    ”曰: “今時血脈不斷處,如何仰羨?”師曰:“有甚麼仰羨處?”問:“某甲不問閑事,請和尚答話。

    ”師曰: “更從我覓甚麼?”曰:“不為閑事。

    ”師曰:“汝教我道。

    ”乃曰:“兄弟,佛是塵,法是塵,終日馳求,有甚麼休歇。

     但時中不用挂情,情不挂物,無善可取,無惡可棄。

    莫教他籠罩著,始是學處也。

    ”問: “某甲曾辭一老宿,宿曰:“去則親良朋,附善友。

    ”某今辭和尚,未審有何指示?”師曰:“禮拜著。

    ”僧禮拜,師曰: “禮拜一任禮拜,不得認奴作郎。

    ” 上堂,僧問:“如何是直截根源?”師乃擲下拄杖,便歸方丈。

    上堂: “語是謗,寂是诳,語寂向上有路在。

    老僧口門窄,不能與汝說得。

    ”便下座。

     上堂,問:“正因為甚麼無事?”師曰:“我不曾停留。

    ”乃曰:“假饒重重剝得,淨盡無停留,權時施設,亦是方便接人。

    若是那邊事,無有是處。

    ”靈鹫閑禅師池州靈鹫閑禅師,上堂:“是汝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是與蛇畫足。

    ”時有僧問。

     “與蛇畫足即不問,如何是本分事?”師曰:“阇黎試道看。

    ”僧拟再問,師曰: “畫足作麼?”明水和尚問: “如何是頓獲法身?”師曰:“一透龍門雲外望,莫作黃河點額魚。

    ”仰山問: “寂寂無言,如何視聽,”師曰: “無縫塔前多雨水。

    ”僧問:“二彼無言時如何?”師曰:“是常。

    ”曰:“還有過常者無?”師曰:“有。

    ”曰:“請師唱起。

    ”師曰: “玄珠自朗耀,何須壁外光!”問:“今日供養西川無染大師,未審還來否?” 師曰: “本自無所至,今豈随風轉?”曰:“恁麼則供養何用?”師曰:“功力有為,不換義相涉。

    ” 洛京嵩山和尚洛京嵩山和尚,僧問:“古路坦然時如何?”師曰:“不前。

    ”曰: “為甚麼不前?”師曰:“無遮障處。

    ”問:“如何是嵩山境?”師曰:“日從東出,月向西頹。

    ”曰:“學人不會。

    ”師曰: “東西也不會?”問: “六識俱生時如何?”師曰:“異。

    ”曰:“為甚麼如此?”師曰:“同。

    ” 日子和尚日子和尚,因亞溪來參,師作起勢。

    溪曰:“這老山鬼,猶見某甲在。

    ” 師曰:“罪過!罪過! 适來失祇對。

    ”溪欲進語,師便喝。

    溪曰:“大陣當前,不妨難禦。

    ”師曰: “是!是!”溪曰:“不是!不是!”﹝趙州雲:“可憐兩個漢,不識轉身句。

    ”﹞蘇州西禅和尚蘇州西禅和尚,僧問:“三乘十二分教則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師舉拂子示之。

    其僧不禮拜,竟參雪峰。

    峰問:“甚麼處來?”曰:“浙中來。

    ”峰曰:“今夏甚麼處?”曰:“西禅。

    ”峰曰:“和尚安否?” 曰:“來時萬福。

    ”峰曰:“何不且在彼從客?”曰:“佛法不明。

    ”峰曰: “有甚麼事?”僧舉前話。

    峰曰: “汝作麼生不肯伊?”曰:“是境。

    ”峰曰:“汝見蘇州城裡人家男女否?”曰: “見。

    ”峰曰:“汝見路上林木池沼否?” 曰:“見。

    ”峰曰:“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總是境。

    汝還肯否?”曰: “肯。

    ”峰曰: “祇如舉起拂子,汝作麼生不肯?”僧乃禮拜曰:“學人取次發言,乞師慈悲。

    ” 峰曰:“盡乾坤是個眼,汝向甚麼處蹲坐?” 僧無語。

     陸亘大夫宣州剌史陸亘大夫問南泉:“古人瓶中養一鵝,鵝漸長大,出瓶不得。

     如今不得毀瓶,不得損鵝,和尚作麼生出得?”泉召大夫,陸應諾。

    泉曰:“出也。

    ”陸從此開解。

    即禮謝。

    暨南泉圓寂,院主問曰: “大夫何不哭先師?”陸曰:“院主道得即哭。

    ”院主無對。

    ﹝長慶代雲:“合哭不合哭?”﹞甘贽行者池州甘贽行者,一日入南泉設齋,黃檗為首座。

    行者諸施财,座曰: “财法二施,等無差别。

    ”甘曰: “恁麼道,争消得某甲嚫。

    ”便将出去。

    須臾複入,曰:“請施财。

    ”座曰: “财法二施,等無差别。

    ” 甘乃行嚫。

    又一日,入寺設粥,仍請南泉念誦。

    泉乃白椎曰:“請大衆為狸奴白牯念摩诃般若波羅密。

    ” 甘拂袖便出。

    泉粥後問典座:“行者在甚處?”座曰:“當時便去也。

    ”泉便打破鍋子。

     甘常接待往來,有僧問曰:“行者接待不易。

    ”甘曰:“譬如餧驢餧馬。

    ”僧休去。

    有住庵僧緣化什物,甘曰: “有一問,若道得即施。

    ”乃書“心”字,問:“是甚麼字?”曰:“心字。

    ”又問妻:“甚麼字?”妻曰:“心字。

    ”甘曰: “某甲山妻合住庵。

    ”其僧無語,甘亦無施。

    又問一僧:“甚麼處來?”曰: “沩山來。

    ”甘曰:“曾有僧問沩山: 如何是西來意?沩山舉起拂子。

    上座作麼生會沩山意?”曰:“借事明心,附物顯理。

    ”甘曰:“且歸沩山去好!”﹝保福聞之,乃仰手覆手。

    ﹞鹽官安國師法嗣關南道常禅師襄州關南道常禅師,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舉拄杖,曰:“會麼?”曰:“不會。

    ”師便打。

     師每見僧來參禮,多以拄杖打趁。

    或曰:“遲一刻。

    ”或曰:“打動關南鼓。

    ”而時輩鮮有唱和者。

    雙嶺玄真禅師洪州雙嶺玄真禅師,初問道吾:“無神通菩薩為甚麼足迹難尋?” 吾曰:“同道者方知。

    ”師曰: “和尚還知否?”吾曰:“不知。

    ”師曰:“何故不知?”吾曰:“去!你不識我語。

    ”師後于鹽官處悟旨焉。

     徑山鑒宗禅師杭州徑山鑒宗禅師,湖州錢氏子。

    依本州開元寺大德高閑出家。

    學通淨名思益經。

     後往鹽官決擇疑滞。

    唐鹹通三年,住徑山,有小師洪諲以講論自矜。

    ﹝諲即法濟大師。

    ﹞師謂之曰: “佛祖正法,直截亡诠。

    汝筭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見,泯絕外緣,離一切心,即汝真性。

    ” 諲茫然,遂禮辭,遊方至沩山,方悟玄旨。

    乃嗣沩山師。

    鹹通七年示滅,谥無上大師。

     歸宗常禅師法嗣芙蓉靈訓禅師福州芙蓉山靈訓禅師,初參歸宗,問:“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還信否?”曰: “和尚誠言,安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

    ”師曰:“如何保任?”宗曰: “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法眼雲:“若無後語,有甚麼歸宗也。

    ”﹞師辭,宗問:“甚麼處去?”師曰:“歸嶺中去。

    ”宗曰:“子在此多年,裝束了卻來,為子說一上佛法。

    ” 師結束了上法。

    宗曰:“近前來!”師乃近前。

    宗曰:“時寒,途中善為。

    ”師聆此言,頓忘前解。

    歸寂,谥弘照大師。

    漢南高亭和尚漢南高亭和尚,有僧自夾山來禮拜,師便打。

    僧曰:“特來禮拜,何得打某甲?” 僧再禮拜,師又打趁。

    僧回,舉似夾山。

    山曰:“汝會也無?”曰:“不會”山曰:“賴汝不會。

    若會,即夾山口啞。

    ” 新羅大茅和尚新羅大茅和尚,上堂:“欲識諸佛師,向無明心内識取。

    欲識常住不凋性,向萬物遷變處識取。

    ” 僧問:“如何是大茅境?”師曰:“不露鋒。

    ”曰:“為甚麼不露鋒?”師曰:“無當者。

    ” 五台智通禅師五台山智通禅師,﹝自稱大禅佛。

    ﹞初在歸宗會下,忽一夜連叫曰:“我大悟也。

    ”衆駭之。

    明日上堂衆集。

     宗曰:“昨夜大悟底僧出來。

    ”師出曰:“某甲。

    ”宗曰:“汝見甚麼道理,便言大悟?試說看。

    ”師曰:“師姑元是女人作。

    ”宗異之,師便辭去。

    宗門送,與提笠子。

    師接得笠子,戴頭上便行,更不回顧。

     後居台山法華寺,臨終有偈曰:“舉手攀南鬥,回身倚北辰。

    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 大梅常禅師法嗣新羅迦智禅師新羅國迦智禅師,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待汝裡頭來,即與汝道。

    ”問:“如何是大梅的旨?”  師曰:“酪本一時抛。

    ” 杭州天龍和尚杭州天龍和尚,上堂:“大衆莫待老僧上來便上來,下去便下去。

     各有華藏性海,具足功德,無礙光明。

    各各參取,珍重!”僧問:“如何得出三界去?”師曰:“汝即今在甚麼處?” 佛光滿禅師法嗣白居易侍郎杭州剌史白居易,字樂天,久參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剛寶戒。

     元和中造于京兆興善法堂,緻四問。

    ﹝語見與善章。

    ﹞十五年,牧杭州,訪鳥窠和尚,有問答語句。

    ﹝見鳥窠章﹞。

     嘗緻書于濟法師,以佛無上大慧演出教理,安有徇機高下,應病不同,與平等一味之說相反。

     援引維摩及金剛三昧等六經,辟二義而難之。

    又以五蘊十二緣說名色,前後不類,立理而徵之。

     并鈎深索隐,通幽洞微,然未睹法師酬對,後來亦鮮有代答者。

    複受東都凝禅師八漸之目,各廣一言而為一偈。

    釋其旨趣,自淺之深,猶貫珠焉。

     凡守任處多訪祖道,學無常師,後為賓客,分司東都。

    罄己俸修龍門香山寺。

    寺成自撰記。

     凡為文動關教化,無不贊美佛乘,見于本集。

    其曆官次第歸全代祀,即史傳存焉。

    五洩默禅師法嗣龜山正元禅師福州龜山正元禅師,宣州蔡氏子。

    嘗述偈示徒。

    一曰:“滄溟幾度變桑田,唯有虛空獨湛然。

     已到岸人休戀筏,未曾度者要須船。

    ”二曰:“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須更覓佛,秪因如此便忘緣。

    ”鹹通十年終于本山,谥性空大師。

     婺州蘇溪和尚蘇溪和尚,僧問:“如何是定光佛?”師曰:“鴨吞螺師。

    ”曰: “還許學人轉身也無?”師曰:“眼睛突出。

    ” 盤山積禅師法嗣鎮州普化和尚鎮州普化和尚者,不知何許人也。

    師事盤山,密受真訣,而佯狂出言無度。

     暨盤山順世,乃于北地行化。

    或城市,或冢間,振一铎曰:“明頭來,明頭打。

    暗頭來,暗頭打。

    四方八面來,旋風打。

     虛空來,連架打。

    ”一日,臨濟令僧捉住曰:“不恁麼來時如何?”師拓開曰: “來日大悲院裡有齋。

    ”僧回舉似濟。

    濟曰:“我從來疑著這漢。

    ”凡見人無高下,皆振铎一聲,時号普化和尚。

    或将铎就人耳邊振之。

     或拊其背,有回顧者,即展手曰:“乞我一錢。

    ”非時遇食亦吃。

    嘗暮入臨濟院吃生菜。

    濟曰: “這漢大似一頭驢。

    ”師便作驢鳴。

    濟謂直歲曰:“細抹草料著!”師曰:“少室人不識,金陵又再來。

    臨濟一隻眼,到處為人開。

    ”師見馬步使出喝道,師亦喝道作相撲勢,馬步使令人打五棒。

    師曰:“似即似,是即不是。

    ” 師嘗于阛阓間搖铎唱曰:“覓個去處不可得。

    ”時道吾遇之,把住問曰:“汝拟去甚麼處?”師曰: “汝從甚麼處來?”吾無語,師掣手便去。

    臨濟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同在僧堂内坐,正說師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颠,知他是凡是聖?師忽入來。

    濟便問:“汝是凡是聖?”師曰:“汝且道我是凡是聖?”濟便喝。

     師以手指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禅。

    臨濟小厮兒,卻具一隻眼。

    ”濟曰: “這賊。

    ”師曰:“賊!賊!”便出去。

     唐鹹通初,将示滅,乃入市謂人曰:“乞我一個直裰。

    ”人或與布襖,或與布裘,皆不受,振铎而去。

     臨濟令人送與一棺。

    師笑曰:“臨濟厮兒饒舌!”便受之。

    乃辭衆曰:“普化明日去東門死也。

    ” 郡人相率送出城。

    師厲聲曰:“今日葬不合青鳥。

    ”乃曰:“明日南門遷化。

    ” 人亦随之。

    又曰:“明日出西門,方吉。

    ” 人出漸稀。

    出已還返,人意稍怠。

    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門外,振铎入棺而逝。

     郡人奔走出城,揭棺視之,已不見,唯聞空中铎聲漸遠,莫測其由。

     麻谷徹禅師法嗣壽州良遂禅師壽州良遂禅師,參麻谷,谷見來,便将鉏頭去鉏草。

     師到鉏草處,谷殊不顧,便歸方丈,閉卻門。

     師次日複去,谷又閉門。

    師乃敲門,谷問:“阿誰?”師曰:“良遂。

    ”才稱名,忽然契悟曰: “和尚莫謾良遂,良遂若不來禮拜和尚,洎被經論賺過一生。

    ”谷便開門相見。

     乃歸講肆,謂衆曰:“諸人知處,良遂總知。

    良遂知處,諸人不知。

    ” 東寺會禅師法嗣薯山慧超禅師吉州薯山慧超禅師,洞山來禮拜次,師曰:“汝已住一方,又來這裡作麼?”曰: “良價無奈疑何,特來見和尚。

    ”師召良價,價應諾。

    師曰:“是甚麼?”價無語。

    師曰:“好個佛,祇是無光焰。

    ” 西堂藏禅師法嗣虔州處微禅師虔州處微禅師,僧問:“三乘十二分教體理得妙,與祖意是同是别?”師曰:“須向六句外鑒,不得随聲色轉。

    ”曰:“如何是六句?”師曰:“語底默底,不語不默,總是總不是,汝合作麼生?”僧無對。

    問仰山:“汝名甚麼?”山曰:“慧寂。

    ”師曰:“那個是慧?那個是寂?”山曰:“祇在目前。

    ”師曰:“猶有前後在。

    ” 山曰:“前後且置。

    和尚見個甚麼?”師曰:“吃茶去!”章敬晖禅師法嗣薦福弘辯禅師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禅師,唐宣宗問:“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對曰:“禅門本無南北。

     昔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展轉相傳,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來遊此方初祖。

    暨第五祖弘忍大師在蕲州東山開法。

     時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嶺南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揚化。

     其後神秀門人普寂者,立秀為第六祖,而自稱七祖。

     其所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雲何名戒?”對曰:“防非止惡謂之戒。

    ”帝曰:“雲何為定?” 對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帝曰:“雲何為慧?”對曰:“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帝曰:“何為方便?”對曰: “方便者,隐實覆相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迪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譚。

     乃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亦無出方便之迹。

    ”帝曰:“何為佛心?”對曰: “佛者西天之語,唐言覺。

     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有百千異号,體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