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悅,益重禅宗。

     五洩靈默禅師婺州五洩山靈默禅師,毗陵人也。

    姓宣氏。

    初谒馬祖,遂得披剃受具。

    後遠谒石頭,便問: “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

    ”石頭據坐,師便行,頭随後召曰:“阇黎!” 師回首。

    頭曰:“從生至死,祇是這個。

     回頭轉腦作麼?”師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栖止焉。

    ﹝洞山雲:“堂時若不是五洩先師,大難承當。

    然雖如此,猶涉在途。

    ” 長慶雲:“險。

    ”玄覺雲:“那個是涉在途處。

    ”有僧雲:“為伊三寸途中薦得,所以在途。

    ”玄覺雲:“為複薦得自己,為複薦得三寸?  若是自己,為甚麼成三寸?若是三寸,為甚麼悟去?且道洞山意作麼生?莫亂說,子細好。

    ”﹞唐貞元初,住白沙道場,複居五洩。

      僧問:“何物大于天地?”師曰:“無人識得伊。

    ”曰:“還可雕琢也無?” 師曰:“汝試下手看。

    ”問: “此個門中,始終事如何?”師曰:“汝道目前底成來得多少時也?”曰:  “學人不會。

    ”師曰:“我此間無汝問底。

    ”曰: “和尚豈無接人處?”師曰:“待汝求接我即接。

    ”曰:“便請和尚接。

    ” 師曰:“汝少欠個甚麼?”問: “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

    ”  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沐浴焚香端坐,告衆曰:“法身圓寂,示有去來。

     千聖同源,萬靈歸一。

    吾今漚散,胡假興哀。

    無自勞神,須存正念。

     若遵此命,真報吾恩。

    傥固違言,非吾之子。

    ”時有僧問:“和尚向甚麼處去?”師曰:“無處去。

    ”曰: “某甲何不見?”師曰:“非眼所睹。

    ”﹝洞山雲:“作家。

    ”﹞言畢,奄然順化。

     盤山寶積禅師幽州盤山寶積禅師,因于市肆行,見一客人買豬肉,語屠家曰: “精底割一斤來!” 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長史!那個不是精底?”師于此有省。

    又一日出門,見人舁喪,歌郎振鈴雲: “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委魂靈往那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師忽身心踴躍,歸舉似馬祖,祖印可之。

    住後,僧問: “如何是道?”師便咄!僧曰:“學人未領旨。

    ”師曰:“去!” 上堂:“心若無事,萬法不生。

    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而立名。

     道本無名,因名而得号。

    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蹤極則。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 上堂:“夫大道無中,複誰先後。

    長空絕際,何用稱量?空既如斯,道複何說?”  上堂:“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亡,複是何物? 禅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迹,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心心無知。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 上堂:“禅德,可中學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

    若如此者,是名出家。

     故導師雲:“法本不相礙,三際亦複然。

    無為無事人,猶是金鎖難。

    ”所以靈源獨耀,道絕無生。

      大智非明,真空無迹。

    真如凡聖,皆是夢言。

    佛及涅槃,并為增語。

    禅德直須自看,無人替代。

    ” 上堂:“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玑不動,寂爾無言。

     觌面相呈,更無餘事。

     珍重!”師将順世,告衆曰:“有人邈得吾真否?”衆将所寫真呈,皆不契師意。

    普化出曰:“某甲邈得”。

      師曰:“何不呈似老僧。

    ”化乃打筋鬥而出。

    師曰:“這漢向後掣風狂去在!”師乃奄化,谥凝寂大師。

     麻谷寶徹禅師蒲州麻谷山寶徹禅師,侍馬祖行次,問:“如何是大槃?”祖曰:“急。

    ”師曰:“急個甚麼?”祖曰: “看水。

    ”師使扇次,僧問:“風性常住,無處不周,和尚為甚麼卻搖扇?”  師曰: “你秖知風性常住,且不知無處不周。

    ”曰:“作麼生是無處不周底道理?”  師卻搖扇。

    僧作禮。

    師曰: “無用處師僧,著得一千個,有甚麼益?”問僧:“甚處來?”僧不審。

    師又問:“甚處來?”僧珍重!師下床擒住曰:“這個師僧! 問著便作佛法祇對。

    ”曰:“大似無眼師。

    ”放手曰:“放汝命,通汝氣。

    ” 僧作禮,師欲扭住,僧拂袖便行。

    師曰: “休将三歲竹,拟比萬年松。

    ”師同南泉二三人去谒徑山,路逢一婆。

    乃問: “徑山路向甚處去?”婆曰: “蓦直去。

    ”師曰:“前頭水深過得否?”婆曰:“不濕腳。

    ”師又問: “上岸稻得與麼好,下岸稻得與麼怯。

    ”婆曰: “被螃蟹吃卻也。

    ”師曰:“禾好香。

    ”婆曰:“沒氣息。

    ”師又問:“婆住在甚處?”婆曰:“祇在這裡。

    ” 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攜盞三隻至,謂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三人相顧間,婆曰: “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

    ”于是拈盞傾茶便行。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默然。

    僧又問石霜:“此意如何?”霜曰: “主人擎拳帶累,阇黎拖泥涉水。

    ” 東寺如會禅師湖南東寺如會禅師,始興曲江人也。

    初谒徑山,後參大寂。

     學徒既衆,僧堂床榻為之陷折,時稱“折床會”也。

    自大寂去世,師常患門徒以“即心即佛”之譚誦億不已,且謂: “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畫師,而雲即佛。

    ”遂示衆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劍去遠矣,爾方刻舟。

    ”時号東寺為禅窟焉。

     相國崔公群出為湖南觀察使,見師問曰:“師以何得?”師曰:“見性得。

    ” 師方病眼,公譏曰:  “既雲見性,其奈眼何!”師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謝之。

      ﹝法眼别雲:“是相公眼。

    ”﹞公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 “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

    ”公曰:“為甚麼向佛頭上放糞?” 師曰:“是伊為甚麼不向鹞子頭上放?” 仰山參,師問:“汝是甚處人?”仰曰:“廣南人。

    ”師曰:“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是否?”仰曰:“是。

    ”師曰: “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隐,白月即現。

    ”師曰:“還将得來也無?” 仰曰:“将得來!”師曰: “何不呈似老僧?”仰叉手近前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

    ”師曰:“真師子兒,善能哮吼。

    ” 仰禮拜了,卻入客位,具威儀,再上人事。

    師才見,乃曰:“已相見了也!” 仰曰:“恁麼相見,莫不當否?” 師歸方丈,閉卻門。

    仰歸,舉似沩山。

    沩曰:“寂子是甚麼心行?”仰曰: “若不恁麼,争識得他?” 後複有人問師曰:“某甲拟請和尚開堂得否?”師曰:“待将物裹石頭暖即得。

    ”彼無語。

    ﹝藥山代雲:“石頭暖也。

    ” ﹞唐長慶癸卯歲歸寂,谥傳明大師。

      西堂智藏禅師虔州西堂智藏禅師,虔化廖氏子。

    八歲從師,二十五具戒。

    有相者睹其殊表,謂之曰: “骨氣非凡,當為法王之輔佐也。

    ”師遂參禮大寂,與百丈海禅師同為入室,皆承印記。

     一日,大寂遣師詣長安,奉書于忠國師。

    國師問曰:“汝師說甚麼法?”師從東過西而立。

    國師曰: “秖這個更别有?”師卻從西過東邊立。

    國師曰:“這個是馬師底,仁者作麼生?”師曰: “早個呈似和尚了也。

    ”尋又送書上徑山,﹝語在國一章。

    ﹞屬連帥路嗣恭延請大寂居府,應期盛化。

     師回郡,得大寂付授衲袈裟,令學者親近。

    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

    ”祖曰: “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得,問取智藏。

    ”其僧乃來問師。

    師曰:“汝何不問和尚?”僧曰:“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座。

    ”師曰: “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得,問取海兄去。

    ”僧又去問海。

    ﹝百丈和尚。

     ﹞海曰:“我到這裡卻不會。

    ”僧乃舉似馬祖。

    祖曰: “藏頭白,海頭黑。

    ”馬祖一日問師曰:“子何不看經?”師曰:“經豈異邪?”祖曰: “然雖如此,汝向後為人也須得。

    ”曰:“智藏病思自養,敢言為人。

    ”祖曰:“子末年必興于世。

    ”師便禮拜。

     馬祖滅後,師唐貞元七年,衆請開堂。

    李尚書嘗問僧:“馬大師有甚麼言教?”僧曰:“大師或說即心即佛,或說非心非佛。

    ” 李曰:“過這邊。

    ”李卻問師:“馬大師有甚麼言教?”師呼李翺!李應諾。

     師曰:“鼓角動也。

    ” 師普請次,曰:“因果曆然,争柰何!争柰何!”時有僧出,以手托地。

    師曰:“作甚麼?”曰:“相救!相救!”師曰:  “大衆!這個師僧猶較些子。

    ”僧拂袖便走。

    師曰:“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

    ”僧問: “有問有答,賓主曆然。

    無問無答時如何?”師曰:“怕爛卻那!”﹝後有僧舉問長慶,慶雲:“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中何曾見一人?”  制空禅師謂師曰:“日出太早生。

    ”師曰:“正是時。

    ”師住西堂,後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師曰:“有。

    ”曰: “有佛法僧寶否?”師曰:“有。

    ”更有多問,盡答言有。

    曰:“和尚恁麼道莫錯否?”師曰:“汝曾見尊宿來邪?” 曰:“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

    ”師曰:“徑山向汝作麼生道?”曰:“他道一切總無。

    ”師曰:“汝有妻否?”曰: “有。

    ”師曰:“徑山和尚有妻否?”曰:“無。

    ”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

    ”俗士禮謝而去。

      師元和九年四月八日歸寂。

    憲宗谥大宣教禅師。

    穆宗重谥大覺禅師。

      章敬懷晖禅師京兆府章敬寺懷晖禅師,泉州謝氏子。

    上堂:“至理亡言,時人不悉。

    強習他事,以為功能。

     不知自性元非塵境,是個微妙大解脫門。

    所有鑒覺,不染不礙,如是光明,未曾休廢。

     曩劫至今,固無變易。

    猶如日輪,遠近斯照。

    雖及衆色,不與一切和合。

    靈燭妙明,非假鍛煉。

    為不了故,取于物象。

     但如捏目,妄起空華,徒自疲勞,枉經劫數。

    若能返照,無第二人。

    舉措施為,不虧實相。

    ”僧問:  “心法雙亡,指歸何所?”師曰:“郢人無污,徒勞運斤。

    ”曰:“請師不返之言。

    ”師曰:“即無返句。

    ”﹝後僧舉問洞山,山雲: “道即甚道,罕遇作家。

    ” ﹞百丈和尚令僧來侯,師上堂次,展坐具,禮拜了,起來拈師一隻靸鞋,以衫袖拂卻塵了,倒覆向下。

    師曰:“老僧罪過!”或問:“祖師傳心地法門,為是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  為是三乘教外别立心?”師曰:“汝見目前虛空麼?”曰:“信知常在目前,人自不見。

    ”師曰:“汝莫認影像?”曰: “和尚作麼生?”師以手撥空三下,曰:“作麼生即是?”師曰:“汝向後會去在!” 有僧來,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是!是!”﹝長慶代雲:“和尚佛法身心何在?”﹞其僧又到南泉,亦繞南泉三匝,振錫而立。

    泉曰: “不是!不是!此是風力所轉,終成敗壞。

    ”僧曰:“章敬道是,和尚為甚麼道不是?”泉曰: “章敬即是,是汝不是。

    ”﹝長慶代雲:“和尚是甚麼心行?”雲居錫雲: “章敬未必道是,南泉未必道不是。

    ”又雲:“這僧當初但持錫出去,恰好。

    ”  ﹞小師行腳回,師問曰:“汝離此間多少年邪?”曰:“離和尚左右将及八年。

    ”師曰:“辦得個甚麼?”  小師于地畫一圓相。

    師曰:“秖這個,更别有?”小師乃畫破圓相,便禮拜。

      師曰:“不是!不是!”僧問: “四大五蘊身中,阿那個是本來佛性?”師乃呼僧名,僧應諾。

    師良久曰: “汝無佛性。

    ” 唐元和十三年示滅,谥大覺禅師。

     大珠慧海禅師越州大珠慧海禅師,建州朱氏子。

    依越州大雲寺智和尚受業。

      初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 “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來此拟須何事?”曰:“來求佛法。

    ”祖曰:  “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  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曰:“阿那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師于言下,自識本心。

    不由知覺,踴躍禮謝。

      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老,遽歸奉養,乃晦迹藏用,外示癡讷。

    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法侄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

     祖覽訖,告衆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衆中有知師姓朱者,相推來越尋訪依附,﹝時号大珠和尚。

      ﹞師謂曰:“禅客!我不會禅,并無一法可示于人。

    不勞久立,且自歇去。

    ” 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問随答,其辯無礙。

    時有法師數人來谒,曰:“拟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衆皆茫然。

    ﹝法眼雲: “是即沒交涉。

    ”﹞僧良久,又問:  “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

    ”曰:“禅師家渾如此。

    ”師卻問:“大德說何法度人?”曰: “講金剛經。

    ”師曰:“講幾座來?”曰:“二十餘座。

    ”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 “禅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邪?”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

     請大德說看!”僧無對。

    師少頃,又問:“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說甚卻迷?”曰:“請禅師為說。

    ”師曰:  “大德講經二十餘座,卻不識如來!”僧禮拜曰:“願垂開示。

    ”師曰:  “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 曰:“是諸法如義。

    ”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

    ” 師曰:“木石如否?”曰:“如。

    ”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 “無二。

    ”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别?” 僧無對。

    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槃?”師曰:“不造生死業。

    ”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 “求大槃,是生死業。

    舍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

    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曰:“雲何即得解脫?”師曰:  “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曰:“禅師如和尚者,實謂希有。

    ”禮謝而去。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曰:“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  者無對。

    師曰: “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律師法明謂師曰:“禅師家,多落空。

    ”師曰:“卻是座主家落空。

    ”明大驚曰:“何得落空?” 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是空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

     座主執滞教體,豈不落空?”明曰:“禅師落空否?”師曰:“不落空。

    ” 明曰:“何得卻不落空?”師曰:  “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前,那得落空!”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會名言。

    ”  明作色曰:“何處是錯處?”師曰:“未辨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明曰: “請禅師指出錯處!”師曰: “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明雖省過,而心猶憤然。

    ﹝梵語具雲:“薩婆曷剌他悉陀。

    ”中國翻雲“一切義成。

    ”舊雲“悉達多”,猶是訛略梵語也。

     ﹞又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咬人。

      經律論是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明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師曰: “阿彌陀姓憍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

    ” 明曰:“出何教文?”師曰:“出鼓音王經。

    ”法明禮謝,贊歎而退。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

    ”藏曰:“禅師錯也。

    ”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 曰:“有。

    ”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

    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藏曰: “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也。

    ”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

    ”曰: “禅師适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

    ” 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有道流問:  “世間還有法過于自然否?”師曰:“有。

    ”曰:“何法過得?”師曰: “能知自然者。

    ”曰:“元氣是道不?”師曰: “元氣自元氣,道自道。

    ”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也。

    ”師曰:“知無兩人。

    ”又問:“雲何為邪?雲何為正?”師曰: “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 “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所以不同也。

    ” 律師杜口。

     韫光大德問:“禅師自知生處否?”師曰:“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

     法無離生,法有無生。

    祖師曰:“當生即不生。

    ””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否?”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

     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識即是性,故名識性。

    了即是性,喚作了性。

    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

     馬嗚祖師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

    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

     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是法身,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

      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如人吃筍,應吃法身也。

    ”如此之言,甯堪齒錄。

     對面迷佛,長劫希求,全體法中,迷而外覓。

    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無非是道。

    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光又問: “太虛能生靈智否?真心緣于善惡否?貪欲人是道否?執是執非人向後心通否?觸境生心人有定否?  住寂寞人有慧否?懷傲物人有我否?執空執有人有智否?  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求佛人、執心是佛人,此智稱道否?請禅師一一為說。

    ”師曰:“太虛不生靈智。

    真心不緣善惡。

    嗜欲深者機淺。

     是非交争者未通。

    觸境生心者少定。

    寂寞忘機者慧沉。

    傲物高心者我壯。

    執空執有者皆愚。

     尋文取證者益滞。

    苦行求佛者俱迷。

    離心求佛者外道。

    執心是佛者為魔。

    ” 曰:“若如是,畢竟無所有也。

    ”師曰: “畢竟是大德,不是畢竟無所有。

    ”光踴躍禮謝而去。

    問:“儒、釋、道三教同異如何?”師曰: “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

    總從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别成三。

    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

    ”  百丈惟政禅師洪州百丈山惟政禅師,有老宿見日影透窗,問師:“為複窗就日,日就窗?”師曰: “長老房中有客,歸去好!”師問南泉:“諸方善知識,還有不說似人底法也無?”曰:“有。

    ”師曰:“作麼生?”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曰:“恁麼則說似人了也。

    ”曰:“某甲即恁麼,和尚作麼生?”師曰: “我又不是善知識,争知有說不說底法?”曰:“某甲不會,請和尚說。

    ” 師曰:“我太煞,與汝說了也!”僧問:“如何是佛佛道齊?” 師曰:“定也。

    ”師因入京,路逢官人吃飯,忽見驢鳴。

    官人召曰:“頭陀!” 師舉頭,官人卻指驢,師卻指官人。

    ﹝法眼别雲:“但作驢鳴。

    ” ﹞泐潭法會禅師洪州泐潭法會禅師,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曰: “低聲!近前來,向汝道!” 師便近前,祖打一掴曰:“六耳不同謀,且去。

    來日來。

    ”師至來日,獨入法堂曰:“請和尚道。

    ”祖曰:“且去! 待老漢上堂出來問,與汝證明。

    ”師忽有省,遂曰:“謝大衆證明。

    ”乃繞法堂一匝,便去。

     杉山智堅禅師池州杉山智堅禅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腳時,路逢一虎,各從虎邊過了。

    泉問歸宗: “适來見虎似個甚麼?”宗曰:“似個貓兒。

    ”宗卻問師,師曰:“似個狗子。

    ”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個大蟲。

    ” 師吃飯次,南泉收生飯,乃曰:“生!”師曰:“無生。

    ”泉曰:“無生猶是末。

    ”泉行數步,師召曰:“長老!”泉回頭曰: “作麼?”師曰:“莫道是末。

    ”普請擇蕨次,南泉拈起一莖曰:“這個大好供養。

    ”師曰: “非但這個,百味珍羞,他亦不顧。

    ”泉曰:“雖然如是,個個須嘗過始得。

    ”﹝玄覺雲:“是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