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廣弘明者。
言其弘護法網開明于有識也。
自上九篇随時布現籌度理路。
其緣頗悉。
然于志之所之。
未備詳睹。
如不陳列頌聲何寄。
故次編之殷鑒遐迩。
且法王禦宇哥頌厥初。
梵王天主聲聞菩薩。
鹹資偈贊用暢幽誠。
無經不有彰于視聽。
東夏王臣斯途不惑拟倫。
帝德國美無不稱焉。
所以寫送性情統歸總亂。
在于斯矣。
然晉宋已來。
諸集數百餘家。
信重佛門俱陳聲略。
至于捃拾百無一在。
且列數條用塵博觀。
梁代弘明集統歸篇錄釋僧佑弘明論釋智靜檄魔文釋寶林破魔露布 ------------------------唐廣弘明集統歸篇第十上 梁高祖淨業賦梁高祖孝思賦梁宣帝遊七山寺賦梁王錫宿山寺賦魏高允鹿苑賦魏李颙大乘賦梁仙城釋慧命詳玄賦梁蕭子雲玄圃苑講賦夢賦釋真觀梁江淹傷弱子賦無為論伐魔诏并書檄文(并魔答) 奏平心露布(唐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 ------------------------淨業賦(并序)梁武帝少愛山水有懷丘壑。
身羁俗羅不獲遂志。
舛獨往之行乖任縱之心。
因爾登庸以從王事。
屬時多故世路屯蹇。
有事戎旅略無甯歲。
上政昏虐下豎奸亂。
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禦力慶敕梅蟲兒茹。
法珍俞靈韻豐勇之。
如是等多輩。
志公所謂亂戴頭者也。
志公者是沙門寶志。
形服不定示見無方。
于時群小疑其神異。
乃羁之華林外閤。
公亦怒而言曰。
亂戴頭亂戴頭。
各執權軸人出号令。
威福自由生殺在口。
忠良被屠馘之害。
功臣受無辜之誅。
服色齊同分頭各驅。
皆稱帝主人雲尊極。
用其詭詐疑亂衆心。
出入盤遊無忘昏曉。
屏除京邑不脫日夜。
屬纩者絕氣道傍。
子不遑哭。
臨月者行産路側。
母不及抱。
百姓懔懔如崩厥角。
長沙宣武王。
有大功于國。
禮報無報酷害奄及。
至于弟侄亦罹其禍。
遂複遣桓神與杜伯符等六七輕使。
以至雍州。
就諸軍師欲見謀害。
衆心不與故事無成。
後遣劉山陽。
灼然見取壯士貙虎。
器甲精銳。
君親無校。
便欲朿身待戮。
此之橫暴出自群小。
畏壓溺三不吊。
況複奸豎乎。
若默然就死。
為天下笑。
俄而山陽至荊州。
為蕭穎胃所執。
即遣馬驿傳道至雍州。
乃赫然大号。
建牙豎旗。
四方同心。
如響應聲。
以齊永元二年正月。
發自襄陽。
義勇如雲舳舻翳漢。
竟陵太守曹宗馬軍主殷昌等。
各領騎步夾岸迎候。
波浪逆流亦四十裡。
至朕所乘舫乃止。
有雙白魚跳入^3□前。
義等孟津事符冥應。
雲動天行雷震風馳。
郢城克定江州降□。
姑孰甲胄望風退散。
新亭李居士稽首歸降。
獨夫既除蒼生蘇息。
便欲歸志園林任情草澤。
下逼民心上畏天命。
事不獲已遂膺大寶。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猶欲避位以俟能者。
若其遜讓必複魚潰。
非直身死名辱。
亦負累幽顯。
乃作詩曰。
日夜常思惟。
循環亦已窮。
終之或得離。
離之必不終。
負扆臨朝冕旒四海。
昧旦乾乾夕惕若厲。
朽索禦六馬。
方此非譬。
世論者以朕方之湯武。
然朕不得以比湯武。
湯武亦不得以比朕。
湯武是聖人。
朕是凡人。
此不得以比湯武。
但湯武君臣義未絕。
而有南巢白旗之事。
朕君臣義已絕。
然後掃定獨夫為天下除患。
以是二途故不得相比。
朕布衣之時。
唯知禮義不知信向。
烹宰衆生以接賓客。
随物肉食不識菜味。
及至南面富有天下。
遠方珍羞貢獻相繼。
海内異食莫不必至。
方丈滿前百味盈俎。
乃方食辍^8□對案流泣。
恨不得以及溫清朝夕供養。
何心獨甘此膳。
因爾蔬食不啖魚肉。
雖自内行不使外知。
至于禮宴群臣。
肴膳按常。
菜食未習體過黃羸。
朝中斑斑始有知者。
謝胐孔彥穎等。
屢勸解素。
乃是忠至。
未達朕心。
朕又自念。
有天下本非宿志。
杜恕有雲。
刳心擲地數片肉耳。
所賴明達。
君子亮其本心。
誰知我不貪天下。
唯當行人所不能行者。
令天下有以知我心。
複斷房室。
不與嫔侍同屋而處。
四十餘年矣。
于時四體小惡。
問上省師劉澄之姚菩提疾候。
所以劉澄之雲。
澄之知是飲食過所緻。
答劉澄之雲。
我是布衣甘肥恣口。
劉澄之雲。
官昔日食。
那得及今日食。
姚菩提含笑搖頭雲。
唯菩提知。
官房室過多。
所以緻爾。
于時久不食魚肉。
亦斷房室。
以其智非和緩。
術無扁華。
默然不言。
不複诘問。
猶令為治。
劉澄之處酒。
姚菩提處丸。
服之病逾增甚。
以其無所知。
故不複服。
因爾有疾常自為方。
不服醫藥。
亦四十餘年矣。
本非精進。
既不食衆生。
無複殺害。
障既不禦内。
無複欲惡障。
除此二障意識稍明。
内外經書讀便解悟。
從是以來始知歸向。
禮雲。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性之欲也。
有動則心垢。
有靜則心淨。
外動既止内心亦明。
始自覺悟。
患累無所由生也。
乃作淨業賦雲爾。
觀人生之天性。
抱妙氣而清靜。
感外物以動欲。
心攀緣而成眚。
過恒發于外塵。
累必由于前境。
若空谷之應聲。
似遊形之有影。
懷貪心而不厭。
縱内意而自騁。
目随色而變易。
眼逐貌而轉移。
觀五色之玄黃玩七寶之陸離。
着華麗之窈窕。
耽冶容之逶迤。
在寝興而不舍。
亦日夜而忘疲。
如英媒之在摘。
若駿馬之帶羁。
類白日之麗天。
乃曆年之不虧。
觀耳識之愛聲。
亦如飛鳥之歸林。
既流連于絲竹。
亦繁會于五音。
經昏明而不絕。
曆四時而相尋。
或亂情而惑慮。
亦慆耳而堙心。
至如香氣馞起觸鼻發識。
晼晚追随氤氲無極。
蘭麝夾飛如鳥二翼。
若渴飲毒如寒披棘。
舌之了味衆塵無有。
大苦堿酸莫不甘口。
啖食衆生虐及飛走。
唯日不足長夜飲酒。
悖亂明行罔慮幽咎。
身之受觸以自安怡。
美目清陽巧笑峨眉。
細腰纖手弱骨豐肌。
附身芳潔觸體如脂。
狂心迷惑倒想自欺。
至如意識攀緣。
亂念無邊靡懷善想。
皆起惡筌。
如是六塵同障善道。
方紫奪朱如風靡草。
抱惑而生與之偕老。
随逐無明莫非煩惱。
輪回火宅沉溺苦海。
長夜執固終不能改。
屯否相随災異互起。
内懷邪信外縱淫祀。
排虛枉命^3□實橫死。
妄生神佑以招福祉。
前輪折軸後車覆軌。
殃國禍家亡身絕祀。
初不内訟責躬反己。
皇天無親唯與善人。
外清眼境内淨心塵。
不染不取不愛不嗔。
如玉有潤如竹有筠。
如芙蓉之在池。
若芳蘭之生春。
淤泥不能污其體。
重昏不能覆其真。
霧露集而珠流。
光風動而生芬。
為善多而歲積。
明行動而日新。
常與德而相随。
恒與道而為鄰。
見淨業之愛果。
以不殺而為因。
離欲惡而自修。
故無障于精神。
患累已除障礙亦淨。
如久澄水如新磨鏡。
外照多象内見衆病。
既除客塵反還自性。
三途長乖八難永滅。
上善既修行善無缺。
清淨一道無有異轍。
唯有哲人乃能披襟。
如石投水莫逆于心。
心清冷其若水。
志皎潔其如雪。
在纏累其既除。
懷憂畏其亦滅。
與思愛而長違。
顧生死而永别。
覽當今之逸少。
想後來之英童。
懷荊玉而未剖。
藏神器而在躬。
修聖行其不已。
信善積而無窮。
永劫揚其美名。
萬代流于清風。
豈伏強而稱勇。
乃道勝而為雄。
孝思賦梁高祖(太常卿劉之遴注文多不載) 想緣情生情緣想起。
物類相感故其然也。
每讀孝子傅。
未嘗不終軸辍書悲恨拊心嗚咽。
年未髫□。
内失所恃。
餘喘伶彾跰奶媪相長。
齒過弱冠。
外失所怙。
限職荊蠻緻阙晨昏。
江途遼夐家無指信。
仿□行路。
先君體有不安。
晝則辍食夜則廢寝。
方寸煩亂容身無所。
便投列解職以遵歸路。
于時齊随郡王子隆。
鎮撫陜西頻煩信命。
令停一夕。
明當早出江津送别。
心慮迫切不獲承命。
止得小船望星就路。
夜冒風浪不遑甯處。
途次定陵船又損壞。
于時門賓周仲連。
為鵲頭戌主。
借得一舸奔波兼行。
屢經危險僅而獲濟。
及至戾止已無逮及。
五内屠裂肝心破碎。
便欲歸身山下畢志墳陵。
長兄哀愍未許獨行。
續有北門狡虜寇邊。
朝庭以先君遺愛結民。
鹹思在昔故舊部曲猶有數千。
武慶宗将領留防。
彼鎮時便有旨。
使捍壽春王事靡盬辭不獲免。
刺史崔慧景。
志懷翻覆。
遠招逋逃多聚奸俠。
大猾兇醜莫不雲集。
至如彭盆韓元孫等。
不可稱數。
倍道電邁奄至淮淝。
兇徒疑駭相引離散。
台軍主徐玄慶房伯玉等。
欲襲取慧景。
乃固禁之。
方得止息。
是歲齊明作相疑論未決。
密馳表疏勸徵慧景。
折簡而召必不違拒。
即重遣還以安其心。
奸渠既出□邊無虞。
旬朔之間慧景反鎮。
即便解甲以歸京師。
因爾驅馳不獲停息。
數鐘百六時會雲雷。
撥亂反政遂膺四海。
念子路見于孔丘曰。
由事二親之時。
常食藜藿之食。
為親負米百裡之外。
親殁之後。
南遊于楚。
從車百乘積粟萬鐘。
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願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
不可複得。
每感斯言。
雖存若亡。
父母之恩雲何可報。
慈如河海孝若涓塵。
今日為天下主而不及供養。
譬猶荒年而有七寶。
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永慕長号何解悲思。
乃于鐘山下建大愛敬寺。
于青溪側造大智度寺。
以表罔極之情。
達追遠之心。
不能遺蓼莪之哀。
複于宮内起至敬殿。
竭工匠之巧。
盡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芳樹雜沓。
限以國事。
亦複不能得朝夕侍食。
唯有朔望親奉饋奠。
雖複得薦珍羞而無所瞻仰。
内心崩潰如焚如灼。
情切于中事形于言。
乃作孝思賦雲爾。
感四氣之變易。
見萬物之化成。
受天和而異命。
禀地德而齊榮。
察蟭螟于蚊眉。
觀□鵬于北溟。
俱含識而異見。
同有色而殊形。
雖萬類之衆多。
獨在人而最靈。
禮義别于飛走。
言語異于鹦猩。
念過隙之鲦忽。
悲逝川之不停。
踐霜露而凄怆。
懷燧谷而涕零。
掩此哀而不去。
亦靡日而弗思。
仲由念枯魚而永慕。
丘吾感風樹而長悲。
雖一至而舍生。
奉二親而何期。
思因情生。
情因思起。
導情源以流澍。
引思心而無已。
既懷憂以終身。
亦銜恤而沒齒。
常閑居以永念。
觸拊膺而自傷。
徒升岵而靡瞻。
空陟屺其何望。
涕縱橫以交流。
血沸湧而沾裳。
覽地義以自咎。
懼滅性之乖方。
仰太極以長懷。
乃告哀于昊蒼。
冀皇天之有感。
何報施之茫茫。
哓百碎于魏阙。
夜萬斷于中腸。
心與心而相續。
思與思而未央。
晨孤坐而萦結。
夕獨處而回遑。
氣塞哀其似噎。
念積心其若狂。
至如獻歲發晖春日載陽。
木散百華草列衆芳。
對樂時而無歡。
乃觸目而感傷。
朱明啟節白日朝臨。
木低甘果樹接清陰。
不娛悅于懷抱。
但罔極而纏心。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涼氣入衣凄風動裳。
心無回而自切。
情不觸而獨傷。
若乃寒水已結寒條已折。
林飛黃落山積白雪。
旅雁鳴而哀哀。
朔風鼓而颲颲。
目觸事而破碎。
心随感而斷絕。
無一息而緩念。
與四時而長切。
年揮忽而莫反。
時瞬睒其如電。
想慈顔之在昔。
哀不可而重見。
痛生育之靡答。
顧報複而無片。
悲與恨其俱興。
涕雜血其如霰。
燕青春而差池。
鴻素秋而翺翔。
去來候于節物。
飛鳴應于陰陽。
何在我而不爾。
與二氣而乖張。
常茹酷而輪回。
曆日夜而不忘。
既視丹而成綠。
亦見白而為黃。
擾性情以翻覆。
汨神慮而迷荒。
想鳴鶴而魂斷。
聽孤鶵而心死。
恸終天而無怙。
号畢世而靡恃。
觀休屠之日磾。
豈教義之所及。
見甘泉之畫像。
每下拜而垂泣。
忽心動而不安。
遽入侍于帝室。
值何羅之作難。
乃檢之以投瑟。
超王臣之稱。
首冠誠勇而無匹士。
行己之多方。
見石他之有權。
身雖死而名揚。
乃忠孝而兩全。
顧丁蘭其何人。
家河内之野王。
時舞象而方及。
始成童而親亡。
刻木母以供事。
常朝夕而在傍。
劉鎮就養而不暇。
常遠汲而力寡。
苦節感于幽靈。
醴泉生于竈下。
顧長沙之臨湘。
有古初之道始。
時父殁而未葬。
遇鄰火之卒起。
乃伏棺而長号。
雨暴至而火死。
又何琦其亦然。
獨柩屋而全止。
至如王祥黃雀入帳。
隗通橫石特起。
盛彥之開母目。
邢渠之生父齒。
覽斯事而衆多。
亦難得而具紀。
靈蛇銜珠以酬德。
慈鳥反哺以報親。
在蟲鳥其尚爾。
況三才之令人。
治本歸于三大。
生民窮于五孝。
置天地而德盈。
橫四海而不撓。
履斯道而不行。
籲孔門其何教。
遊七山寺賦梁宣帝此山川之寥廓。
時天高而氣靜。
路閑曠而清華。
地幽栖而特挺。
窮浙左之标絕。
極宇中之勝境。
承興序而陟涉。
聊盤桓而騰騁。
盡登臨之雅緻。
悅誼嚣之暫屏。
言其弘護法網開明于有識也。
自上九篇随時布現籌度理路。
其緣頗悉。
然于志之所之。
未備詳睹。
如不陳列頌聲何寄。
故次編之殷鑒遐迩。
且法王禦宇哥頌厥初。
梵王天主聲聞菩薩。
鹹資偈贊用暢幽誠。
無經不有彰于視聽。
東夏王臣斯途不惑拟倫。
帝德國美無不稱焉。
所以寫送性情統歸總亂。
在于斯矣。
然晉宋已來。
諸集數百餘家。
信重佛門俱陳聲略。
至于捃拾百無一在。
且列數條用塵博觀。
梁代弘明集統歸篇錄釋僧佑弘明論釋智靜檄魔文釋寶林破魔露布 ------------------------唐廣弘明集統歸篇第十上 梁高祖淨業賦梁高祖孝思賦梁宣帝遊七山寺賦梁王錫宿山寺賦魏高允鹿苑賦魏李颙大乘賦梁仙城釋慧命詳玄賦梁蕭子雲玄圃苑講賦夢賦釋真觀梁江淹傷弱子賦無為論伐魔诏并書檄文(并魔答) 奏平心露布(唐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 ------------------------淨業賦(并序)梁武帝少愛山水有懷丘壑。
身羁俗羅不獲遂志。
舛獨往之行乖任縱之心。
因爾登庸以從王事。
屬時多故世路屯蹇。
有事戎旅略無甯歲。
上政昏虐下豎奸亂。
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禦力慶敕梅蟲兒茹。
法珍俞靈韻豐勇之。
如是等多輩。
志公所謂亂戴頭者也。
志公者是沙門寶志。
形服不定示見無方。
于時群小疑其神異。
乃羁之華林外閤。
公亦怒而言曰。
亂戴頭亂戴頭。
各執權軸人出号令。
威福自由生殺在口。
忠良被屠馘之害。
功臣受無辜之誅。
服色齊同分頭各驅。
皆稱帝主人雲尊極。
用其詭詐疑亂衆心。
出入盤遊無忘昏曉。
屏除京邑不脫日夜。
屬纩者絕氣道傍。
子不遑哭。
臨月者行産路側。
母不及抱。
百姓懔懔如崩厥角。
長沙宣武王。
有大功于國。
禮報無報酷害奄及。
至于弟侄亦罹其禍。
遂複遣桓神與杜伯符等六七輕使。
以至雍州。
就諸軍師欲見謀害。
衆心不與故事無成。
後遣劉山陽。
灼然見取壯士貙虎。
器甲精銳。
君親無校。
便欲朿身待戮。
此之橫暴出自群小。
畏壓溺三不吊。
況複奸豎乎。
若默然就死。
為天下笑。
俄而山陽至荊州。
為蕭穎胃所執。
即遣馬驿傳道至雍州。
乃赫然大号。
建牙豎旗。
四方同心。
如響應聲。
以齊永元二年正月。
發自襄陽。
義勇如雲舳舻翳漢。
竟陵太守曹宗馬軍主殷昌等。
各領騎步夾岸迎候。
波浪逆流亦四十裡。
至朕所乘舫乃止。
有雙白魚跳入^3□前。
義等孟津事符冥應。
雲動天行雷震風馳。
郢城克定江州降□。
姑孰甲胄望風退散。
新亭李居士稽首歸降。
獨夫既除蒼生蘇息。
便欲歸志園林任情草澤。
下逼民心上畏天命。
事不獲已遂膺大寶。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猶欲避位以俟能者。
若其遜讓必複魚潰。
非直身死名辱。
亦負累幽顯。
乃作詩曰。
日夜常思惟。
循環亦已窮。
終之或得離。
離之必不終。
負扆臨朝冕旒四海。
昧旦乾乾夕惕若厲。
朽索禦六馬。
方此非譬。
世論者以朕方之湯武。
然朕不得以比湯武。
湯武亦不得以比朕。
湯武是聖人。
朕是凡人。
此不得以比湯武。
但湯武君臣義未絕。
而有南巢白旗之事。
朕君臣義已絕。
然後掃定獨夫為天下除患。
以是二途故不得相比。
朕布衣之時。
唯知禮義不知信向。
烹宰衆生以接賓客。
随物肉食不識菜味。
及至南面富有天下。
遠方珍羞貢獻相繼。
海内異食莫不必至。
方丈滿前百味盈俎。
乃方食辍^8□對案流泣。
恨不得以及溫清朝夕供養。
何心獨甘此膳。
因爾蔬食不啖魚肉。
雖自内行不使外知。
至于禮宴群臣。
肴膳按常。
菜食未習體過黃羸。
朝中斑斑始有知者。
謝胐孔彥穎等。
屢勸解素。
乃是忠至。
未達朕心。
朕又自念。
有天下本非宿志。
杜恕有雲。
刳心擲地數片肉耳。
所賴明達。
君子亮其本心。
誰知我不貪天下。
唯當行人所不能行者。
令天下有以知我心。
複斷房室。
不與嫔侍同屋而處。
四十餘年矣。
于時四體小惡。
問上省師劉澄之姚菩提疾候。
所以劉澄之雲。
澄之知是飲食過所緻。
答劉澄之雲。
我是布衣甘肥恣口。
劉澄之雲。
官昔日食。
那得及今日食。
姚菩提含笑搖頭雲。
唯菩提知。
官房室過多。
所以緻爾。
于時久不食魚肉。
亦斷房室。
以其智非和緩。
術無扁華。
默然不言。
不複诘問。
猶令為治。
劉澄之處酒。
姚菩提處丸。
服之病逾增甚。
以其無所知。
故不複服。
因爾有疾常自為方。
不服醫藥。
亦四十餘年矣。
本非精進。
既不食衆生。
無複殺害。
障既不禦内。
無複欲惡障。
除此二障意識稍明。
内外經書讀便解悟。
從是以來始知歸向。
禮雲。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性之欲也。
有動則心垢。
有靜則心淨。
外動既止内心亦明。
始自覺悟。
患累無所由生也。
乃作淨業賦雲爾。
觀人生之天性。
抱妙氣而清靜。
感外物以動欲。
心攀緣而成眚。
過恒發于外塵。
累必由于前境。
若空谷之應聲。
似遊形之有影。
懷貪心而不厭。
縱内意而自騁。
目随色而變易。
眼逐貌而轉移。
觀五色之玄黃玩七寶之陸離。
着華麗之窈窕。
耽冶容之逶迤。
在寝興而不舍。
亦日夜而忘疲。
如英媒之在摘。
若駿馬之帶羁。
類白日之麗天。
乃曆年之不虧。
觀耳識之愛聲。
亦如飛鳥之歸林。
既流連于絲竹。
亦繁會于五音。
經昏明而不絕。
曆四時而相尋。
或亂情而惑慮。
亦慆耳而堙心。
至如香氣馞起觸鼻發識。
晼晚追随氤氲無極。
蘭麝夾飛如鳥二翼。
若渴飲毒如寒披棘。
舌之了味衆塵無有。
大苦堿酸莫不甘口。
啖食衆生虐及飛走。
唯日不足長夜飲酒。
悖亂明行罔慮幽咎。
身之受觸以自安怡。
美目清陽巧笑峨眉。
細腰纖手弱骨豐肌。
附身芳潔觸體如脂。
狂心迷惑倒想自欺。
至如意識攀緣。
亂念無邊靡懷善想。
皆起惡筌。
如是六塵同障善道。
方紫奪朱如風靡草。
抱惑而生與之偕老。
随逐無明莫非煩惱。
輪回火宅沉溺苦海。
長夜執固終不能改。
屯否相随災異互起。
内懷邪信外縱淫祀。
排虛枉命^3□實橫死。
妄生神佑以招福祉。
前輪折軸後車覆軌。
殃國禍家亡身絕祀。
初不内訟責躬反己。
皇天無親唯與善人。
外清眼境内淨心塵。
不染不取不愛不嗔。
如玉有潤如竹有筠。
如芙蓉之在池。
若芳蘭之生春。
淤泥不能污其體。
重昏不能覆其真。
霧露集而珠流。
光風動而生芬。
為善多而歲積。
明行動而日新。
常與德而相随。
恒與道而為鄰。
見淨業之愛果。
以不殺而為因。
離欲惡而自修。
故無障于精神。
患累已除障礙亦淨。
如久澄水如新磨鏡。
外照多象内見衆病。
既除客塵反還自性。
三途長乖八難永滅。
上善既修行善無缺。
清淨一道無有異轍。
唯有哲人乃能披襟。
如石投水莫逆于心。
心清冷其若水。
志皎潔其如雪。
在纏累其既除。
懷憂畏其亦滅。
與思愛而長違。
顧生死而永别。
覽當今之逸少。
想後來之英童。
懷荊玉而未剖。
藏神器而在躬。
修聖行其不已。
信善積而無窮。
永劫揚其美名。
萬代流于清風。
豈伏強而稱勇。
乃道勝而為雄。
孝思賦梁高祖(太常卿劉之遴注文多不載) 想緣情生情緣想起。
物類相感故其然也。
每讀孝子傅。
未嘗不終軸辍書悲恨拊心嗚咽。
年未髫□。
内失所恃。
餘喘伶彾跰奶媪相長。
齒過弱冠。
外失所怙。
限職荊蠻緻阙晨昏。
江途遼夐家無指信。
仿□行路。
先君體有不安。
晝則辍食夜則廢寝。
方寸煩亂容身無所。
便投列解職以遵歸路。
于時齊随郡王子隆。
鎮撫陜西頻煩信命。
令停一夕。
明當早出江津送别。
心慮迫切不獲承命。
止得小船望星就路。
夜冒風浪不遑甯處。
途次定陵船又損壞。
于時門賓周仲連。
為鵲頭戌主。
借得一舸奔波兼行。
屢經危險僅而獲濟。
及至戾止已無逮及。
五内屠裂肝心破碎。
便欲歸身山下畢志墳陵。
長兄哀愍未許獨行。
續有北門狡虜寇邊。
朝庭以先君遺愛結民。
鹹思在昔故舊部曲猶有數千。
武慶宗将領留防。
彼鎮時便有旨。
使捍壽春王事靡盬辭不獲免。
刺史崔慧景。
志懷翻覆。
遠招逋逃多聚奸俠。
大猾兇醜莫不雲集。
至如彭盆韓元孫等。
不可稱數。
倍道電邁奄至淮淝。
兇徒疑駭相引離散。
台軍主徐玄慶房伯玉等。
欲襲取慧景。
乃固禁之。
方得止息。
是歲齊明作相疑論未決。
密馳表疏勸徵慧景。
折簡而召必不違拒。
即重遣還以安其心。
奸渠既出□邊無虞。
旬朔之間慧景反鎮。
即便解甲以歸京師。
因爾驅馳不獲停息。
數鐘百六時會雲雷。
撥亂反政遂膺四海。
念子路見于孔丘曰。
由事二親之時。
常食藜藿之食。
為親負米百裡之外。
親殁之後。
南遊于楚。
從車百乘積粟萬鐘。
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願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
不可複得。
每感斯言。
雖存若亡。
父母之恩雲何可報。
慈如河海孝若涓塵。
今日為天下主而不及供養。
譬猶荒年而有七寶。
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永慕長号何解悲思。
乃于鐘山下建大愛敬寺。
于青溪側造大智度寺。
以表罔極之情。
達追遠之心。
不能遺蓼莪之哀。
複于宮内起至敬殿。
竭工匠之巧。
盡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芳樹雜沓。
限以國事。
亦複不能得朝夕侍食。
唯有朔望親奉饋奠。
雖複得薦珍羞而無所瞻仰。
内心崩潰如焚如灼。
情切于中事形于言。
乃作孝思賦雲爾。
感四氣之變易。
見萬物之化成。
受天和而異命。
禀地德而齊榮。
察蟭螟于蚊眉。
觀□鵬于北溟。
俱含識而異見。
同有色而殊形。
雖萬類之衆多。
獨在人而最靈。
禮義别于飛走。
言語異于鹦猩。
念過隙之鲦忽。
悲逝川之不停。
踐霜露而凄怆。
懷燧谷而涕零。
掩此哀而不去。
亦靡日而弗思。
仲由念枯魚而永慕。
丘吾感風樹而長悲。
雖一至而舍生。
奉二親而何期。
思因情生。
情因思起。
導情源以流澍。
引思心而無已。
既懷憂以終身。
亦銜恤而沒齒。
常閑居以永念。
觸拊膺而自傷。
徒升岵而靡瞻。
空陟屺其何望。
涕縱橫以交流。
血沸湧而沾裳。
覽地義以自咎。
懼滅性之乖方。
仰太極以長懷。
乃告哀于昊蒼。
冀皇天之有感。
何報施之茫茫。
哓百碎于魏阙。
夜萬斷于中腸。
心與心而相續。
思與思而未央。
晨孤坐而萦結。
夕獨處而回遑。
氣塞哀其似噎。
念積心其若狂。
至如獻歲發晖春日載陽。
木散百華草列衆芳。
對樂時而無歡。
乃觸目而感傷。
朱明啟節白日朝臨。
木低甘果樹接清陰。
不娛悅于懷抱。
但罔極而纏心。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涼氣入衣凄風動裳。
心無回而自切。
情不觸而獨傷。
若乃寒水已結寒條已折。
林飛黃落山積白雪。
旅雁鳴而哀哀。
朔風鼓而颲颲。
目觸事而破碎。
心随感而斷絕。
無一息而緩念。
與四時而長切。
年揮忽而莫反。
時瞬睒其如電。
想慈顔之在昔。
哀不可而重見。
痛生育之靡答。
顧報複而無片。
悲與恨其俱興。
涕雜血其如霰。
燕青春而差池。
鴻素秋而翺翔。
去來候于節物。
飛鳴應于陰陽。
何在我而不爾。
與二氣而乖張。
常茹酷而輪回。
曆日夜而不忘。
既視丹而成綠。
亦見白而為黃。
擾性情以翻覆。
汨神慮而迷荒。
想鳴鶴而魂斷。
聽孤鶵而心死。
恸終天而無怙。
号畢世而靡恃。
觀休屠之日磾。
豈教義之所及。
見甘泉之畫像。
每下拜而垂泣。
忽心動而不安。
遽入侍于帝室。
值何羅之作難。
乃檢之以投瑟。
超王臣之稱。
首冠誠勇而無匹士。
行己之多方。
見石他之有權。
身雖死而名揚。
乃忠孝而兩全。
顧丁蘭其何人。
家河内之野王。
時舞象而方及。
始成童而親亡。
刻木母以供事。
常朝夕而在傍。
劉鎮就養而不暇。
常遠汲而力寡。
苦節感于幽靈。
醴泉生于竈下。
顧長沙之臨湘。
有古初之道始。
時父殁而未葬。
遇鄰火之卒起。
乃伏棺而長号。
雨暴至而火死。
又何琦其亦然。
獨柩屋而全止。
至如王祥黃雀入帳。
隗通橫石特起。
盛彥之開母目。
邢渠之生父齒。
覽斯事而衆多。
亦難得而具紀。
靈蛇銜珠以酬德。
慈鳥反哺以報親。
在蟲鳥其尚爾。
況三才之令人。
治本歸于三大。
生民窮于五孝。
置天地而德盈。
橫四海而不撓。
履斯道而不行。
籲孔門其何教。
遊七山寺賦梁宣帝此山川之寥廓。
時天高而氣靜。
路閑曠而清華。
地幽栖而特挺。
窮浙左之标絕。
極宇中之勝境。
承興序而陟涉。
聊盤桓而騰騁。
盡登臨之雅緻。
悅誼嚣之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