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福者何耶。
所謂感樂受以安形。
取歡娛以悅性也。
然則法王立法周統識心。
三界牢獄三科檢定。
一罪二福三曰道也。
罪則三毒所結。
系業屬于鬼王。
論其相狀後篇備列。
福則四弘所成。
我固屬于天主。
道則虛通無滞。
據行不無明昧昧則乘分小大智涉信法。
明則特達理性高超有空。
斯道昌明如别所顯。
今論福者。
悲敬為初。
悲則哀苦趣之艱辛。
思拔濟而出離。
敬則識佛法之難遇。
弘信仰而登神。
緣境乃涉事情。
據理惟心為本。
故虛懷不系。
則其福不回于自他。
倒想未移。
則作業有乖于事用。
故綿古曆今相從不息。
王者識形有之非我。
興住持于塔寺。
餘則困于不足。
多行施以周給。
是知為有造業未曰超升。
多由起過重增生死。
故雲。
為有造罪一向須舍。
為有起福雖行不着。
由斯意緻位行兩分。
滞則增生。
舍則增道。
道據逆流出凡入聖。
福則順生興倒結業。
故啟福本拟曆賢明。
梁代弘明集啟福篇錄王該日燭唐廣弘明集啟福篇第八(悔罪篇附) 北代南晉前秦前燕南燕後秦諸帝與太山朗法師書(并答)與林法師書(晉王洽) 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休文)舍身願疏(沈休文) 南齊南郡王舍身疏(沈約)依諸經中行忏悔願文(梁高祖) 千僧會願文(沈約)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梁簡文) 八關齊制序(并制十條梁簡文)為人造寺疏(梁簡文) 謝敕赍袈裟啟(三首梁簡文)為諸寺作檀越願疏(梁簡文) 設無礙福會教(梁蕭綸)答湘東王書(梁簡文) 與琰法師書(二首梁簡)與劉智藏書(梁元帝) 與約法師書(沈約)與印阇梨書(梁劉之遴) 與雲僧正書(梁王筠)與長沙王别書(梁王筠) 答雲法師書(梁劉孝綽)北齊武成帝以三台為寺诏(魏收) 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诏北齊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隋高祖為太祖造寺碑诏(李德珠) 隋高祖于相州戰場立寺诏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唐太宗于行陳所立七寺诏周武帝二教鐘銘唐太宗為戰亡人設齋行道诏唐太宗大興善寺鐘銘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唐太宗舍舊宅為寺诏唐太宗斷賣佛像敕唐太宗為穆後追福手疏唐東宮皇太子西明寺鐘銘與暹律師等書(褚亮)唐太宗造興聖寺诏 北代魏天子招拔圭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承沙聖靈。
要須經略已命元戎。
上人德同海嶽。
神算遐長。
冀助威謀克甯荒服。
今遣使者。
送素二十端。
白氈五十領。
銀缽二枚。
到願納受。
晉天子司馬昌明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承睿德光時。
飛聲東嶽。
靈海廣淹。
有生蒙潤。
大人起世。
善翼匡時。
辄申經略。
懸禀妙算。
昔劉曜創荒戎狄繼業。
元皇龍飛遂息江表。
舊京淪沒神州傾蕩。
蒼生荼蓼寄在左衽。
每一念至嗟悼。
朕心長驅魏趙掃平燕伐。
今龍旗方興克複洢洛。
思與和上同養群生。
至人通微。
想明朕意。
今遣使者。
送五色珠像一驅。
明光錦五十匹。
象牙簟五領。
金缽五枚。
到願納受。
僧朗頓首頓首。
夫至人無隐。
德生為聖。
非德非聖。
何敢有喻。
夫曰出家。
栖息塵表。
慕靜山林。
心希玄寂。
靈迹難逮。
形累而已。
奉被诏命。
慰及應。
否大晉重基先承孝治。
惠同天地覆養無邊。
願開大乘伸揚道味。
僧朗頓首頓首。
秦天子符堅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大聖膺期靈權超逸。
蔭蓋十方化融無外。
若山海之養群生。
等天地之育萬物。
養存生死澄神寂妙。
朕以虛薄生與聖會。
而隔萬機不獲辇駕。
今遣使人安車相請。
庶冀靈光回蓋京邑。
今并送紫金數斤。
供鍍形像綪绫三十匹。
奴子三人。
可備灑掃。
至人無違。
幸望納受。
想必玄鑒見朕意焉。
僧朗頓首頓首。
如來永世道風潛淪。
忝在出家栖心山嶺。
精誠微薄未能弘匠。
不悟陛下遠問山川诏命殷勤。
實感恩旨。
氣力虛微未堪跋涉。
願廣開法輪顯保天祚。
僧朗頓首頓首。
蒙重惠賜即為施設。
福力之功。
無不蒙賴。
貧道才劣不勝所重。
燕天子慕容垂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澄神靈緒慈蔭百國。
凡在含生孰不蒙潤。
朕承藉纂統方夏事膺。
昔蜀不恭魏武含慨。
今二賊不平。
朕豈獲安。
又元戎克興徵掃暴。
亂至人通靈随權指化。
願兵不血刃四海混伏。
委心歸誠。
久敬何已。
今遣使者。
送官絹百匹。
袈裟三領綿五十斤。
幸為咒願。
僧朗頓首頓首。
能人禦世英規遐邈。
光敷道化融濟四海。
貧道忝服道味。
習教山林。
豈惟诏旨咨及國難。
王者膺期統有六合。
大能并小。
自是常倫。
若葵藿之傾太陽。
飛步之宗鱗鳳。
皇澤載融群生系仰。
陛下高明。
何思不服。
貧道窮林。
蒙賜過分。
僧朗頓首。
南燕天子慕容德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遭家多難災禍屢臻。
昔在建熙王室西越。
賴武王中興。
神武禦世大啟東夏。
拯拔區域遐迩蒙蘇。
天下幸甚。
天未忘災。
武王即晏。
永康之始西傾東蕩。
京華主上播越。
每思靈阙。
屏營飲淚。
朕以無德。
生在亂兵遺民未幾繼承天祿。
幸和上大恩神祇蓋護。
使者送絹百匹。
并假東齊王奉高山荏二縣封給。
書不盡意。
稱朕心焉。
僧朗頓首。
陛下龍飛統禦百國。
天地融溢皇澤載賴。
善達高鑒惠濟黔首。
蕩平之期何憂不一。
陛下信向三寶。
思旨殊隆。
貧道習定味靜深山。
豈臨此位。
且領民戶興造靈刹。
所崇像福。
冥報有歸。
僧朗頓首頓首。
秦天子姚興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勤神履道飛聲映世。
休問遠振常無已已。
朕京西夏思濟大猷。
今關未平事唯左右。
已命元戎克。
甯伊洛。
冀因斯會東封巡省。
憑靈仗威須見指授。
今遣使者。
送金浮圖三級。
經一部。
寶台一區。
庶望玄鑒。
照朕意焉。
與林法師書晉王洽洽稽首和南。
夫教之所由。
必暢物之所未悟。
物之所以通。
亦得之于師資。
雖玄宗沖緬妙旨幽深。
然所以會之者。
固亦簡而易矣。
是以緻雖遠必假近言以明之。
理雖昧必借朗喻以徵之。
故夫始墜之旨。
可得之于千載。
将絕之趣。
可悟之于一朝。
今本無之談。
旨略例坦然。
每經明之。
可謂衆矣。
然造精之言誠難為。
允理詣其極。
通之未易。
豈可以通之不易。
因廣異同之說。
遂令空有之談。
紛然大殊。
後學遲疑莫知所拟。
今道行指歸通叙色空。
甚有清緻。
然未詳經文為有明旨耶。
或得之于象外。
觸類而長之乎。
今衆經甚多。
或取譬不遠。
豈無一言昭然易喻。
古人有雲。
聖人之言可能使人信之不可能。
是以徵之于文。
未知所釋。
今故咨其數事。
思聞嘉誨以啟其疑。
洽稽首和南。
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休文維年月朔日。
弟子皇太子諱稽首。
和南十方諸佛一切賢聖。
夫至理可祈。
必憑誠于正覺。
極妙有感。
乃歸仰于真如。
然後取證現前。
獲驗茲日。
去歲皇帝。
暫虧禦膳小廢幹行。
四海震遑百司戰竦。
諱曆劫多幸夙世善緣。
忝生王家叨守儲嗣。
臣子心地倍用焦迫。
禁門旦啟欣問豎之安。
寝城扉早辟訪膳夫之宰。
祇樹獨園伏膺下拜。
伽藍精舍繞足頂禮。
百神儆衛萬福具臻。
曾不信宿聖躬和愈。
豈非三寶之私慈。
十号之法力。
既而天從心欲誠願克果。
今于崇正殿。
奉還法會千僧。
仍留百僧八關行道。
又度二士同日出家。
惟願藉此功德。
奉資皇帝陛下壽與南山共久。
年将北極俱長。
道懋農軒德高堯舜。
上界八萬之劫可期。
下方七百之祚未拟。
元良之位。
長守膝下之歡。
上嗣之所。
永保懷袖之愛。
以茲法田奉中宮皇後殿下。
福履攸善無思不屆。
天母之德厚載不能加。
任姒之盛坤儀甯足匹。
未及諸王妃主宮掖嫔房。
未來因緣過雲眷屬。
并同茲辰預此慈善。
又普為積苦餓鬼受罪畜生三途八難六道十惡水陸蠢動山薮翾飛濕生化生有想無想。
皆藉今日慈悲。
鹹簉浣濯。
人天攝受幽顯證明。
庶憑衆力共相津濟。
謹疏。
舍身願疏沈氏優婆塞沈君。
敬白十方三世諸佛本師釋迦如來安養阿彌陀世尊雲雲。
一切衆聖今日道俗諸大賢德。
夫形非定質。
衆緣所聚。
四微不同風大亦異。
析而離之本非一物。
燕肝楚膽未足為譬。
靜念求我無時可得。
而積此淪昏生生不已。
一念傥值曾未移時。
障習相蕩旋迷厥路。
橫指空呼。
名之為有。
豐己傷物日夜靡休。
蓄身外之财。
以充其欲。
攘非已之分。
用成其侈。
豈直溫肌歉腹若此而已哉。
至于積箧盈藏。
未嘗登體。
溢俎充庖既饫斯棄。
曾不知粟帛所從事非因己。
悠悠黔首。
同有其分。
離多共寡猶或未均。
我若有餘物何由足。
仁者之懷不應若此。
侵他之财世稱為盜。
盜之甚者孰過于斯。
幽顯推求無一或可。
君仰藉時來久乘休運。
玉粒晨炊華燭夜炳。
自此迄今曆年三十。
遂乃服冕榮國裂土承家。
潤盈身已慶流仆妾室非懸磬俸有兼金。
救寒止于重裘而笥委餘襲。
冬夜既蒙累繭。
而椟有嬴衾。
自斯已上侈長非一。
雖等彼豪其陋已甚。
方諸窭室所邁寔多。
悟此非常事由諸佛。
有懷舍散。
宜光道場。
饑寒困苦為患乃切。
布滿州縣難悉經緣。
其當稱力因事一旦随年。
頭目髓腦誠難輕慕虧已贍物未易頓行。
誓欲廣念深恩積微成著。
施路檀門冀或能踐。
以大梁天監之八年歲次玄枵日殷鳥度夾鐘紀月十八日。
在于新所創蔣陵皇宅。
請佛及僧仿□祇樹。
息心上士凡一百人。
雖果謝庵園飯非香國。
而野粒山蔬可同屬^3□。
兼舍身資服用百有一十七種。
微自捐撤。
以奉現前衆僧。
夫室家患苦刀俎非切。
剃除蕭散形質超然。
蠢彼群生鹹有佛性。
不因剪削此路莫由。
緣業舛互世谛煩記。
變形改飾即事為難。
故開以八支導彼清信。
一日一夜同佛出家。
本弘外教事非僧法。
而世情乖舛同迷斯路。
招屈名僧窴之虛室。
主人高卧取逸閑堂。
呼為八關。
去之實遠。
雖有供施之緣。
而非斷漏之業。
約今謹自即朝至于明旦。
排遣俗累一同善來。
分留上德勖成微志。
藉此輕因庶證來果。
功德之言非所敢及。
南齊南郡王舍身疏沈約弟子蕭王。
上白諸佛世尊道德僧衆。
夫色固無象觸必歸空。
三世若假八微終散。
雖複回天震地之威。
窮于寂滅。
齊冠楚組之麗。
靡救埃壤。
而嗜欲易繁每疚心術舍。
施難弘用迷假照。
弟子樹因曠劫向報茲生。
托景中璇聯華日釆玉組夙纡蕃麾早建。
蘭池紫燕之乘。
擾于外閑。
黼帳翠帷之飾。
光于中寝。
徒以心源承滞情路未昭。
識謝兼忘理慚獨悟。
不能□調五氣綏禦六神。
霜暑或褰風露時舛。
是以敷襟上寶栖誠妙覺。
敬舍肌膚之外凡百一十八種。
當令經衛夙理府給時順。
萬祉雲翔百妖霧滌。
望北極而有恒。
瞻南山而同永。
又願宸居納佑則天均慶。
少陽分福俪日承休。
儲妃闡膺祥之符。
皇支廣惟祺之祚。
敬飾甍崇嚴置寶幄。
仰延息心旁旅清信。
勖茲弘誓證其幽疑。
庶可以感降祯和招對靈應。
玄塗匪昧。
要之無爽(篇首标列有梁高依諸經行忏願文第六無其文于下悔罪篇中有梁陳帝依經忏願文應是)。
千僧會願文弟子沈約。
上白十方諸佛十方諸大聖今日見前衆僧。
三界非有五陰皆無。
四倒十纏共相和合。
一切如電。
揮萬劫于俄頃。
丘井易淪。
終漂沈于苦岸。
迷塗遂遠溺喪忘歸。
區區七尺莫知其假。
耳目之外謂為空談。
靡依靡歸不信不受。
生靈一謝再得無期。
約所以怃心自恻臨踐非譬者也。
至聖凝寂。
無迹可尋。
緣應所感事惟拯物。
持缽安行出彼祇樹。
不逾停午以福衆生。
芳塵餘法峨然未改。
約以往夏遘罹痾疾。
帝上哀矜深垂愍慮。
以月次徂暑日在丙寅。
仰會千僧于其私宅。
隆慈重施弗知所限。
既已奉隻洪德。
又思自罄家财。
一舉盈千力難私辦。
稍而後滿事或易充。
草堂約法師于所住山寺為營。
八集其一。
仰憑上定林寺佑法主。
今月二十九日。
第十會集百僧于所創田廬。
福不唐捐。
聞之經訓。
心路皎然。
又過
所謂感樂受以安形。
取歡娛以悅性也。
然則法王立法周統識心。
三界牢獄三科檢定。
一罪二福三曰道也。
罪則三毒所結。
系業屬于鬼王。
論其相狀後篇備列。
福則四弘所成。
我固屬于天主。
道則虛通無滞。
據行不無明昧昧則乘分小大智涉信法。
明則特達理性高超有空。
斯道昌明如别所顯。
今論福者。
悲敬為初。
悲則哀苦趣之艱辛。
思拔濟而出離。
敬則識佛法之難遇。
弘信仰而登神。
緣境乃涉事情。
據理惟心為本。
故虛懷不系。
則其福不回于自他。
倒想未移。
則作業有乖于事用。
故綿古曆今相從不息。
王者識形有之非我。
興住持于塔寺。
餘則困于不足。
多行施以周給。
是知為有造業未曰超升。
多由起過重增生死。
故雲。
為有造罪一向須舍。
為有起福雖行不着。
由斯意緻位行兩分。
滞則增生。
舍則增道。
道據逆流出凡入聖。
福則順生興倒結業。
故啟福本拟曆賢明。
梁代弘明集啟福篇錄王該日燭唐廣弘明集啟福篇第八(悔罪篇附) 北代南晉前秦前燕南燕後秦諸帝與太山朗法師書(并答)與林法師書(晉王洽) 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休文)舍身願疏(沈休文) 南齊南郡王舍身疏(沈約)依諸經中行忏悔願文(梁高祖) 千僧會願文(沈約)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梁簡文) 八關齊制序(并制十條梁簡文)為人造寺疏(梁簡文) 謝敕赍袈裟啟(三首梁簡文)為諸寺作檀越願疏(梁簡文) 設無礙福會教(梁蕭綸)答湘東王書(梁簡文) 與琰法師書(二首梁簡)與劉智藏書(梁元帝) 與約法師書(沈約)與印阇梨書(梁劉之遴) 與雲僧正書(梁王筠)與長沙王别書(梁王筠) 答雲法師書(梁劉孝綽)北齊武成帝以三台為寺诏(魏收) 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诏北齊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隋高祖為太祖造寺碑诏(李德珠) 隋高祖于相州戰場立寺诏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唐太宗于行陳所立七寺诏周武帝二教鐘銘唐太宗為戰亡人設齋行道诏唐太宗大興善寺鐘銘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唐太宗舍舊宅為寺诏唐太宗斷賣佛像敕唐太宗為穆後追福手疏唐東宮皇太子西明寺鐘銘與暹律師等書(褚亮)唐太宗造興聖寺诏 北代魏天子招拔圭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承沙聖靈。
要須經略已命元戎。
上人德同海嶽。
神算遐長。
冀助威謀克甯荒服。
今遣使者。
送素二十端。
白氈五十領。
銀缽二枚。
到願納受。
晉天子司馬昌明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承睿德光時。
飛聲東嶽。
靈海廣淹。
有生蒙潤。
大人起世。
善翼匡時。
辄申經略。
懸禀妙算。
昔劉曜創荒戎狄繼業。
元皇龍飛遂息江表。
舊京淪沒神州傾蕩。
蒼生荼蓼寄在左衽。
每一念至嗟悼。
朕心長驅魏趙掃平燕伐。
今龍旗方興克複洢洛。
思與和上同養群生。
至人通微。
想明朕意。
今遣使者。
送五色珠像一驅。
明光錦五十匹。
象牙簟五領。
金缽五枚。
到願納受。
僧朗頓首頓首。
夫至人無隐。
德生為聖。
非德非聖。
何敢有喻。
夫曰出家。
栖息塵表。
慕靜山林。
心希玄寂。
靈迹難逮。
形累而已。
奉被诏命。
慰及應。
否大晉重基先承孝治。
惠同天地覆養無邊。
願開大乘伸揚道味。
僧朗頓首頓首。
秦天子符堅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大聖膺期靈權超逸。
蔭蓋十方化融無外。
若山海之養群生。
等天地之育萬物。
養存生死澄神寂妙。
朕以虛薄生與聖會。
而隔萬機不獲辇駕。
今遣使人安車相請。
庶冀靈光回蓋京邑。
今并送紫金數斤。
供鍍形像綪绫三十匹。
奴子三人。
可備灑掃。
至人無違。
幸望納受。
想必玄鑒見朕意焉。
僧朗頓首頓首。
如來永世道風潛淪。
忝在出家栖心山嶺。
精誠微薄未能弘匠。
不悟陛下遠問山川诏命殷勤。
實感恩旨。
氣力虛微未堪跋涉。
願廣開法輪顯保天祚。
僧朗頓首頓首。
蒙重惠賜即為施設。
福力之功。
無不蒙賴。
貧道才劣不勝所重。
燕天子慕容垂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澄神靈緒慈蔭百國。
凡在含生孰不蒙潤。
朕承藉纂統方夏事膺。
昔蜀不恭魏武含慨。
今二賊不平。
朕豈獲安。
又元戎克興徵掃暴。
亂至人通靈随權指化。
願兵不血刃四海混伏。
委心歸誠。
久敬何已。
今遣使者。
送官絹百匹。
袈裟三領綿五十斤。
幸為咒願。
僧朗頓首頓首。
能人禦世英規遐邈。
光敷道化融濟四海。
貧道忝服道味。
習教山林。
豈惟诏旨咨及國難。
王者膺期統有六合。
大能并小。
自是常倫。
若葵藿之傾太陽。
飛步之宗鱗鳳。
皇澤載融群生系仰。
陛下高明。
何思不服。
貧道窮林。
蒙賜過分。
僧朗頓首。
南燕天子慕容德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遭家多難災禍屢臻。
昔在建熙王室西越。
賴武王中興。
神武禦世大啟東夏。
拯拔區域遐迩蒙蘇。
天下幸甚。
天未忘災。
武王即晏。
永康之始西傾東蕩。
京華主上播越。
每思靈阙。
屏營飲淚。
朕以無德。
生在亂兵遺民未幾繼承天祿。
幸和上大恩神祇蓋護。
使者送絹百匹。
并假東齊王奉高山荏二縣封給。
書不盡意。
稱朕心焉。
僧朗頓首。
陛下龍飛統禦百國。
天地融溢皇澤載賴。
善達高鑒惠濟黔首。
蕩平之期何憂不一。
陛下信向三寶。
思旨殊隆。
貧道習定味靜深山。
豈臨此位。
且領民戶興造靈刹。
所崇像福。
冥報有歸。
僧朗頓首頓首。
秦天子姚興書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勤神履道飛聲映世。
休問遠振常無已已。
朕京西夏思濟大猷。
今關未平事唯左右。
已命元戎克。
甯伊洛。
冀因斯會東封巡省。
憑靈仗威須見指授。
今遣使者。
送金浮圖三級。
經一部。
寶台一區。
庶望玄鑒。
照朕意焉。
與林法師書晉王洽洽稽首和南。
夫教之所由。
必暢物之所未悟。
物之所以通。
亦得之于師資。
雖玄宗沖緬妙旨幽深。
然所以會之者。
固亦簡而易矣。
是以緻雖遠必假近言以明之。
理雖昧必借朗喻以徵之。
故夫始墜之旨。
可得之于千載。
将絕之趣。
可悟之于一朝。
今本無之談。
旨略例坦然。
每經明之。
可謂衆矣。
然造精之言誠難為。
允理詣其極。
通之未易。
豈可以通之不易。
因廣異同之說。
遂令空有之談。
紛然大殊。
後學遲疑莫知所拟。
今道行指歸通叙色空。
甚有清緻。
然未詳經文為有明旨耶。
或得之于象外。
觸類而長之乎。
今衆經甚多。
或取譬不遠。
豈無一言昭然易喻。
古人有雲。
聖人之言可能使人信之不可能。
是以徵之于文。
未知所釋。
今故咨其數事。
思聞嘉誨以啟其疑。
洽稽首和南。
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休文維年月朔日。
弟子皇太子諱稽首。
和南十方諸佛一切賢聖。
夫至理可祈。
必憑誠于正覺。
極妙有感。
乃歸仰于真如。
然後取證現前。
獲驗茲日。
去歲皇帝。
暫虧禦膳小廢幹行。
四海震遑百司戰竦。
諱曆劫多幸夙世善緣。
忝生王家叨守儲嗣。
臣子心地倍用焦迫。
禁門旦啟欣問豎之安。
寝城扉早辟訪膳夫之宰。
祇樹獨園伏膺下拜。
伽藍精舍繞足頂禮。
百神儆衛萬福具臻。
曾不信宿聖躬和愈。
豈非三寶之私慈。
十号之法力。
既而天從心欲誠願克果。
今于崇正殿。
奉還法會千僧。
仍留百僧八關行道。
又度二士同日出家。
惟願藉此功德。
奉資皇帝陛下壽與南山共久。
年将北極俱長。
道懋農軒德高堯舜。
上界八萬之劫可期。
下方七百之祚未拟。
元良之位。
長守膝下之歡。
上嗣之所。
永保懷袖之愛。
以茲法田奉中宮皇後殿下。
福履攸善無思不屆。
天母之德厚載不能加。
任姒之盛坤儀甯足匹。
未及諸王妃主宮掖嫔房。
未來因緣過雲眷屬。
并同茲辰預此慈善。
又普為積苦餓鬼受罪畜生三途八難六道十惡水陸蠢動山薮翾飛濕生化生有想無想。
皆藉今日慈悲。
鹹簉浣濯。
人天攝受幽顯證明。
庶憑衆力共相津濟。
謹疏。
舍身願疏沈氏優婆塞沈君。
敬白十方三世諸佛本師釋迦如來安養阿彌陀世尊雲雲。
一切衆聖今日道俗諸大賢德。
夫形非定質。
衆緣所聚。
四微不同風大亦異。
析而離之本非一物。
燕肝楚膽未足為譬。
靜念求我無時可得。
而積此淪昏生生不已。
一念傥值曾未移時。
障習相蕩旋迷厥路。
橫指空呼。
名之為有。
豐己傷物日夜靡休。
蓄身外之财。
以充其欲。
攘非已之分。
用成其侈。
豈直溫肌歉腹若此而已哉。
至于積箧盈藏。
未嘗登體。
溢俎充庖既饫斯棄。
曾不知粟帛所從事非因己。
悠悠黔首。
同有其分。
離多共寡猶或未均。
我若有餘物何由足。
仁者之懷不應若此。
侵他之财世稱為盜。
盜之甚者孰過于斯。
幽顯推求無一或可。
君仰藉時來久乘休運。
玉粒晨炊華燭夜炳。
自此迄今曆年三十。
遂乃服冕榮國裂土承家。
潤盈身已慶流仆妾室非懸磬俸有兼金。
救寒止于重裘而笥委餘襲。
冬夜既蒙累繭。
而椟有嬴衾。
自斯已上侈長非一。
雖等彼豪其陋已甚。
方諸窭室所邁寔多。
悟此非常事由諸佛。
有懷舍散。
宜光道場。
饑寒困苦為患乃切。
布滿州縣難悉經緣。
其當稱力因事一旦随年。
頭目髓腦誠難輕慕虧已贍物未易頓行。
誓欲廣念深恩積微成著。
施路檀門冀或能踐。
以大梁天監之八年歲次玄枵日殷鳥度夾鐘紀月十八日。
在于新所創蔣陵皇宅。
請佛及僧仿□祇樹。
息心上士凡一百人。
雖果謝庵園飯非香國。
而野粒山蔬可同屬^3□。
兼舍身資服用百有一十七種。
微自捐撤。
以奉現前衆僧。
夫室家患苦刀俎非切。
剃除蕭散形質超然。
蠢彼群生鹹有佛性。
不因剪削此路莫由。
緣業舛互世谛煩記。
變形改飾即事為難。
故開以八支導彼清信。
一日一夜同佛出家。
本弘外教事非僧法。
而世情乖舛同迷斯路。
招屈名僧窴之虛室。
主人高卧取逸閑堂。
呼為八關。
去之實遠。
雖有供施之緣。
而非斷漏之業。
約今謹自即朝至于明旦。
排遣俗累一同善來。
分留上德勖成微志。
藉此輕因庶證來果。
功德之言非所敢及。
南齊南郡王舍身疏沈約弟子蕭王。
上白諸佛世尊道德僧衆。
夫色固無象觸必歸空。
三世若假八微終散。
雖複回天震地之威。
窮于寂滅。
齊冠楚組之麗。
靡救埃壤。
而嗜欲易繁每疚心術舍。
施難弘用迷假照。
弟子樹因曠劫向報茲生。
托景中璇聯華日釆玉組夙纡蕃麾早建。
蘭池紫燕之乘。
擾于外閑。
黼帳翠帷之飾。
光于中寝。
徒以心源承滞情路未昭。
識謝兼忘理慚獨悟。
不能□調五氣綏禦六神。
霜暑或褰風露時舛。
是以敷襟上寶栖誠妙覺。
敬舍肌膚之外凡百一十八種。
當令經衛夙理府給時順。
萬祉雲翔百妖霧滌。
望北極而有恒。
瞻南山而同永。
又願宸居納佑則天均慶。
少陽分福俪日承休。
儲妃闡膺祥之符。
皇支廣惟祺之祚。
敬飾甍崇嚴置寶幄。
仰延息心旁旅清信。
勖茲弘誓證其幽疑。
庶可以感降祯和招對靈應。
玄塗匪昧。
要之無爽(篇首标列有梁高依諸經行忏願文第六無其文于下悔罪篇中有梁陳帝依經忏願文應是)。
千僧會願文弟子沈約。
上白十方諸佛十方諸大聖今日見前衆僧。
三界非有五陰皆無。
四倒十纏共相和合。
一切如電。
揮萬劫于俄頃。
丘井易淪。
終漂沈于苦岸。
迷塗遂遠溺喪忘歸。
區區七尺莫知其假。
耳目之外謂為空談。
靡依靡歸不信不受。
生靈一謝再得無期。
約所以怃心自恻臨踐非譬者也。
至聖凝寂。
無迹可尋。
緣應所感事惟拯物。
持缽安行出彼祇樹。
不逾停午以福衆生。
芳塵餘法峨然未改。
約以往夏遘罹痾疾。
帝上哀矜深垂愍慮。
以月次徂暑日在丙寅。
仰會千僧于其私宅。
隆慈重施弗知所限。
既已奉隻洪德。
又思自罄家财。
一舉盈千力難私辦。
稍而後滿事或易充。
草堂約法師于所住山寺為營。
八集其一。
仰憑上定林寺佑法主。
今月二十九日。
第十會集百僧于所創田廬。
福不唐捐。
聞之經訓。
心路皎然。
又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