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于此。

    凡有涓毫應證來業。

    無巨無細鹹歸聖主。

    仰願十方共明此誓。

    豈足少酬天眷。

    蓋以微寄誠心雲爾。

     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梁簡文弟子蕭綱。

    以今日建齋設會功德因緣。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

    竊聞涅槃經言。

    身如畫水随畫随合。

    是身不淨九孔常流。

    凡夫愚人常行味着。

    愚癡羅刹止住其中。

    又如瑞應經言。

    沙門之為道也。

    舍家妻子。

    捐棄愛欲斷絕六情。

    守戒無為。

    其清淨得一心者。

    則萬邪滅矣。

    一心之道謂之羅漢。

    聲色不能染。

    榮位不能屈。

    難動如地。

    以免憂苦。

    故知出恩愛獄薄俗為難。

    善來比丘其福深重。

    弟子以此因緣。

    今日度人出家。

    願一切六道四生。

    常離愛欲。

    永拔無明根。

    削遣闇惑。

    心修習波若慧。

    足踐輕輪之光。

    口說懸殊之辯。

    被忍辱铠。

    秉智慧刀。

    乘菩薩車。

    坐如來座。

    結纏披解。

    頂相光明戒因清白。

    後報尊重所有果業皆悉勝出。

    受持法藏為佛真子。

    一切道行皆悉能行。

    一切大誓不休不息。

    仰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仰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仰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

    鹹加證明。

    又仰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天。

    仰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仙。

    仰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聰明正直守護一切善神。

    又願今日現前幽顯大衆。

    鹹加證明。

    今日誓願使弟子蕭綱得如所願滿菩提願。

    一切衆生皆悉随從。

    得如所願。

    願皆禮一拜。

     八關齋制序梁簡文夫五宅易昏四流不泊。

    業動心風情漂愛焰。

    自非識達真空。

    照靈珠于難哓。

     神緣妙境。

    蓄慈根于未化。

    無以卻此四魔登茲十善。

    今列筵靖高宇閑邃。

    香吐六铢煙浮五色。

    目睹金容耳餐玉韻。

    無容使情緣異染形不蕭恭。

    類倚于鴛宮。

    同力于羊角。

    宜制此心蛇袪斯醉象。

    立制如左。

    鹹勉聽思。

    謹條八關齋制如左。

     睡眠籌至不覺。

    罰禮二十拜。

    擎香爐聽經三契一。

     出不請刺。

    罰禮十拜二。

     出過三契經不還罰禮十拜三。

     鄰座睡眠維那至而不語者。

    罰禮十拜四。

     鄰座睡眠私相容隐不語維那者。

    罰禮十拜五。

      維那不勤聽察有犯制者。

    不即糾舉為衆座所發覺者。

    維那罰禮二十拜六。

     擎香爐聽經三契。

    白黑維那更相糾察。

    若有阿隐。

    罰禮二十拜七。

     聽經契終有不唱贊者。

    罰禮十拜八。

      請刺無次第。

    罰禮十拜九。

     請刺白黑刺有誤者。

    罰禮十拜十。

     為人作造寺疏梁簡文郢州某甲敬白。

    竊以布金須達。

    表精舍于給園。

    影石仙人。

    造伽藍于離越。

     莫不事表區中心憑真外。

    但四纏惑惱。

    去善源而無滌。

    五濁重繭。

    非慧刃而安揮。

    故以愍彼濕薪傷茲渧器。

    今于郢州某山。

    為十方僧建立招提寺。

    萦負郊原面帶城雉。

    枕倚岩壑吐納煙雲。

    重門洞啟。

    未創飛行之殿。

    步檐中宿。

    猶寡密石之功。

    嚴飾之理難階。

    瓶缽之資已罄。

    道俗傥能微留善念薄獎勝緣。

    則事等觀香義同錫乘。

    昔人修檀舍手雨七寶。

    前賢薄施掌檀雙金。

    福有冥移言無多遜謹白。

      謝敕赉納袈裟啟臣綱啟。

    殿師吳苗奉宣敕旨。

    垂赉郁泥細納袈裟一緣。

    分同妙葉界寫長塍。

     拂石慚華裁金非重。

    是日新染厥惟田服。

    方使幽貞芳杜恥緝芙蓉。

    仙客排雲羞裳飛羽。

    穢食凡軀無明闇識。

    明恩每重荷澤難勝。

    不任銘戴之至。

    謹奉啟事謝。

    謹啟。

     謝赉袈裟啟臣綱啟。

    蒙赉郁泥納袈裟一緣。

    茍針秦縷。

    因制緝而成文。

    魯缟齊纨。

    藉馨漿而受釆。

    初開箧笥。

    更睹舍衛田疇。

    不出戶庭。

    坐視南山塍陌。

    竊以三铢輕軟。

    稱美服于淨居。

    千金巨麗。

    得受用于迦葉。

    而湛恩特被萃此愚躬。

    霜降授衣曲澤便及喜溢心崖。

    如從空中所墜。

    忽不自知。

    更謂寶支所出。

    朱^3□四色事非離世。

    鈎蘭兩葉殊澤實隆。

    不任荷戴之至。

    謹奉啟事謝聞。

    謹啟。

     謝敕赉袈裟啟臣綱啟。

    宣傳左右俞景茂奉宣敕旨。

    垂赉郁泥直納九條袈裟一緣。

    精同織縷巧均結毳。

    邁彼良疇成斯妙服。

    雖複貴比千金輕踰二兩。

    無以匹此洪恩方斯殊赉臣卧疾累旬。

    未堪行踐。

    不獲即被新染陪侍寶坊。

    塵緣穢體愧荷相集。

    不任慚悚之至。

    謹啟事謝聞謹啟。

      請為諸寺檀越疏梁簡文菩薩戒弟子蕭綱。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

    積習長夜輪轉覆灰。

    沫劫易危煩流難拯。

    不樹兩門豈修二翼。

    常恐虛蕉染惑永結駛河。

    愛藤懸網長垂苦岸。

    敢承三寶覺悟之力。

    于幽顯前發弘誓願。

    今願為武當山太平寺并此鎮望楚白塔同安習善延明投陀上鳳林下鳳林廣嚴等寺。

    皆盡形壽永為檀越。

    雖七寶四事多謝往賢。

    一念片言庶符般若。

    方類不滅之燈。

    終非起煙之密。

    以此功德仰福皇帝。

    春宮。

    家國内外鹹同此善。

    乃至天龍八部六道四生普皆蒙福。

     設無礙福會教梁蕭綸僚紀大士廣濟義非為己。

    導引群生種種方便。

    所以虛己樂靜。

    表之内經确乎難拔。

    着自外典又加獨往。

    斯意足論。

    隐不隔真乃為菩薩。

    廬山東林寺禅房智表法師。

    德稱僧傑。

    實号人龍。

    懷道守素多曆年所。

    不為事屈不為時伸。

    上下無常一相無相。

    遂能舍彼嗜阇。

    來遊垢濁。

    興言一面定交杵臼。

    餘以薄德謬臨大邦。

     教義未聞。

    貴賢總至。

    昔绮季之出漢年。

    樊許之興唐日。

    茲乃聖主流慈天澤傍被。

    異人間出複在此辰。

    不勝舞蹈帝之恩普也。

    克今月十日。

    于西賢寺設無礙會。

    并緻敬開士。

    躬咨勝福下筵餐道。

    凡厥民隸爰及庶士。

    罔不率從。

    鹹皆請業上答幹慈。

    永同彼岸外依事宣行。

      答湘東王書梁簡文暮春美景。

    風雲韶麗。

    蘭葉堪把。

    沂川可浴。

    弟邵南寡訟。

    時綴甘棠之陰。

     冀州為政。

    暫止褰襜之務。

    唐景薦大言之賦。

    安太述連環之辯。

    盡遊玩之美緻足樂耶。

    吾春初卧疾。

    極成委弊。

    雖西山白鹿。

    懼不能愈。

    子豫亦丸尚憂未振。

    高卧六安。

    每思扁鵲之問。

    靜然四屋念絕修都之香。

    豈望文殊之來。

    獨思吳客之辯。

    屬以皇上慈被率土。

    甘露聿宣。

    鳴銀鼓于寶坊。

    轉金輪于香地。

    法雷驚夢慧日晖朗。

    道俗輻湊遠迩畢集。

    聽衆白黑日可兩三萬。

    獨以疾障緻隔聞道。

    豈止楊濮有關外之傷。

    周南起留滞之恨。

    第十三日始侍法筵。

    所以君長近還。

    未堪執筆。

    敬祖前邁裁欲勝衣。

    每自念此愍然。

    失慮江之永矣。

    寤寐相思。

    每得弟書。

     輕痾遣疾。

    尋别有信。

    此無所伸。

     與琰法師書梁簡文五翳消空韶光表節。

    百華異色結彩成春。

    道體何如。

    恒清宜也。

    對玩清虛。

     既在風雲之表。

    遊心入理。

    差多定慧之樂。

    弟子俗務紛糾。

    勞倦特深。

    眷然北嶺欽賢已積。

    會遇之期庶必可孱。

    有緣之俦事等饑渴。

    伫望來儀一日三歲。

    想思弘利益。

    理當無爽。

    指遣此信無述寸衿。

    綱和南。

      旦來雨氣殊有初寒。

    攝衛已久轉得其力。

    雖他方法界略息化緣。

    祇洹之裡恒有語對。

    眷伫之深無時不積。

    久因倩師頻述方寸。

    不知巧笑之僧。

    頗為津及不耳。

    前昨已來徵事義聚。

    龍象畢同應供皆集。

    慧炬開心甘露入頂。

    聞之善谑特盡歡怡。

    想味之懷轉複無極。

    昔幼年經聞制旨。

    受道日淺北面未深。

    雖異禅那事同花水。

    今段西下特蓄本心。

    訪理質疑屬在明德。

    不謂般若留難。

    現疾未瘳問津無地。

    歎恨何已。

    伏承輿駕尋幸伽藍。

    冀于此時得一觏。

    止辯論青豆之房。

    遣惑赤花之舍。

    追往年之宿眷。

    述即日之寸心。

    此事此期必冀非爽。

    指遣承問伫有還書。

    綱白和南。

      與劉智藏書梁元帝繹菩薩蕭法車置郵。

    大士劉智藏侍者。

    自林宗遄反玄度言歸。

    以結元禮之心。

     彌益真長之歎。

    故以臨風望美對月懷賢。

    有勞寤寐無忘興寝。

    方今玄冥在節歲聿雲遒。

    日似青缇雲浮紅蕊。

    清台炭重北宮井溢。

    想禅悅為娛。

    稍符九次。

    成誦之功轉探三密。

    山間芳杜。

    自有松竹之娛。

    岩穴鳴琴。

    非無薜蘿之緻。

    修德之暇差足樂也。

    昔韓梅兩福求羊二仲。

    鄭林騰名于憑翊。

    周黨傳芳于大原。

    或有百镒可捐千金非貴。

    松子為餐蒲根是服。

    未有高蹈真如歸宗法海。

    梵王四鶴。

    集林^3□而相鳴。

    帝釋千馬。

    經丘園而局步。

    有一于此。

    猶或稱奇。

    兼而總之。

    何其盛也。

    故知南臨之水已類呂梁之川。

    北眺之山彌同武安之嶺。

    豈複還思溆浦。

    尚想強台。

    眷彼漢池載懷荒谷。

    以此相求。

    心可知矣。

    仆久厭塵邦。

    本懷人外。

    加以服膺常住諷味了因。

    彌用思齊每增求友。

    常欲登卻月之嶺。

    蔭偃蓋之松。

    挹璇玉之源。

    解蓮華之劍。

    藩維有限脫屣無由。

    每坐向诩之床。

    恒思管甯之榻。

    夢匡山而太息。

    想桓亭而延伫。

    白雲間之蒼江不極。

    未因抵掌我勞如何。

    想無金玉數存。

    抑亦弱水難航。

    猶緻書于青鳥。

    派川弗遠。

    伫芳音于赤玉。

    鶴望還信以代萱蘇。

    得志忘言。

    此甯多述。

    法車叩頭叩頭。

      與約法師書沈約周中書。

    風趣高奇志托夷遠。

    真情素韻冰桂齊質。

    自接釆同栖。

    年逾一紀。

      朝夕聯事。

    靡日暫違。

    每受沐言休。

    逍遙寡務何嘗不北茨遊覽南居宴宿。

    春朝聽鳥秋夜臨風。

    匪設空言皆為實事。

    音容滿目言笑在耳。

    宿草既陳楸槚将合。

    眷往懷人情不勝恸。

    此生笃信精深甘此藿食。

    至于歲時。

    苞篚每見請求。

    凡厥菜品必令以薦。

    弟子辄靳而後與用為歡谑。

    其事未遠。

    其人已謝。

    昔之諧調倏成悲緒。

     去冬今歲人鬼見分。

    石耳紫菜怆焉興想。

    淚下不禁。

    指遣恭送以充蔬僧一飯。

    法師與周情期契闊。

    非止恒交。

    覽物存舊彌當楚切。

    痛矣如何。

    往矣奈何。

    弟子沈約和南。

     與印阇梨書梁劉之遴大歖稽首和南。

    大歖精誠無感奄丁禍罰。

    攀号永往五内屠鲙。

    自咎自悼萬殁何補。

    慈母臨終正念不亂。

    系想諸佛及本師。

    至乎壽盡。

    凡夫戀着母子恩深。

    嬰此長别肝心破潰。

    不能自任遺旨。

    以三十兩上金。

    奉别充道場功德。

    九月二十八日奉營安厝。

    終始永畢不可複希。

    長号懊惱無心茍存。

    伏度聞問。

    理垂哀愍。

    所希運心救拔。

    必使亡靈遊于淨土。

    不圖此啟臨紙崩絕。

    大歖和南。

      與雲僧正書梁王筠弟子孤子筠頓首稽首和南。

    弟子釁結幽明備嬰荼蓼。

    攀援崩踴肌髓糜潰。

    尋繹煩冤肝腸寸斷。

    号天叫地永隔精誠。

    舍命捐軀終無補益。

    思欲仰福廣為法事。

     以申罔極之痛。

    少寄迫慕之誠。

    鑄像度僧仰遵法教。

    建齋設會務依經典。

    敷說大乘誘度群生。

    其福不淺。

    仰惟大正法師。

    道心純淑至德凝深。

    智苞空有照通真俗。

    多聞不窮機辯無礙。

    一代師匠四海推崇。

    弟子宿植善因早蒙親眷。

    情同骨肉義等金蘭。

    外書所謂冥契神交。

    内典則為善友知識。

    敬藉微緣敢陳大願。

    來歲夏中欲仰請講說。

    弘法之情既無彼此。

    眷愛之深特希降屈。

    公私道俗要請既多。

    故預咨聞。

    必願允遂。

    豈圖一旦忽有斯白。

    臨紙崩衄厝言無次。

    弟子孤子王筠頓首頓首稽首和南。

      與長沙王别書梁王筠筠頓首頓首。

    高秋凄爽。

    體中何如。

    願比勝約。

    承入東禮拜用深傾仰。

    昔藩後遨遊不無是事。

    或龍舟水嬉。

    或臨川送遠。

    縱金飛旆泛此安流。

    猶複見重良書。

    以為盛德。

    未有選日簡辰。

    歸誠系念。

    尋法城之遊。

    逗祇園之聚。

    翹心贊歎無以譬說。

    仆風疾增瘵。

    蹇廢蓬門。

    不獲執離。

    彌深傾懑。

    願敬勖。

    白書不次。

     王筠頓首頓首。

     答雲法師書梁劉孝綽孝綽和南。

    辱誨垂示。

    敕旨所答劉太仆思效啟。

    義窮深遠語兼巧便。

    伏聞希有身心踴躍。

    昔戈盾夾車。

    備不虞于周後。

    兵旗引駕。

    防未然于漢君。

    斯皆執心黃屋瑞無绀馬。

    事極寰宇之中。

    理隔天人之外。

    皇上自茲善覺。

    降迹閻浮。

    以住地之心。

    行則天之化。

    故能慈導三有仁濟萬物。

    猶以法藥未周寶船不倦。

    解劍卻蓋躬詣道場。

    瑞花承足。

    人觀雕辇之盛金輪啟路。

    物睹重英之飾。

    顯實開權事均隻鹫。

    本無四畏甯慮五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