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思效遂膚引梁丘随劍之說。
日磾觸瑟之辭。
何異回龍象于兔徑。
注江海于牛迹。
聖旨殷勤曲相誘喻。
豈直淨一人之垢衣。
将以破群生之暗室。
弟子世傳正見幼睹真言。
但惑網所萦塵勞自結。
微因宿植仰逢法教。
親陪寶座預餐香缽。
複得俱聽一音共聞八解。
庶因小葉受潤大雲。
猥蒙開示。
深自慶幸。
不勝歡喜。
略附陳誠。
劉孝綽和南。
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齊興二十有三載。
區宇又安。
列聖重光百神受職。
天平地成禮諧樂暢。
劍戟雲鑄江海無波。
皇帝體膺上哲運鐘下武以至德字黔首。
大明臨赤縣。
深仁俯漏惠化潛通。
榮鏡六幽照蘇八表。
唐旌已立。
刍輿不遠而至。
殷網既開。
肖翹鹹遂其所。
壞凝休氣渚幕榮光。
玄扈造符翠妫啟箓。
阿閣朝諠棘林夜靜。
西琯協律南鬯迎神。
衣魚操龜之俗。
懷音請吏。
反踵修股之渠。
膜拜空首。
四海懾然中外禔福。
尉候無警書軌大同。
猶以為負扆垂旒人世微業。
功成治定域中小道。
投心覺海束意玄門。
手執明珠頂受甘露。
調禦天人。
不徇岩廊之重。
明行具足。
甯屑^3□冕之尊。
十力四心東漸西被。
日月出矣。
風雨潤之。
屠門飽肆。
化成嚴淨之所。
蜉蝣蟪蛄。
網于仁壽之域。
參墟奧壤王迹所基。
密都是宅别館攸在。
襟帶遐長原陸爽秀。
高岩郁起作鎮東偏。
峰羅群玉。
鹫頭之狀非美。
岫列三珠。
雞足之形可陋。
洞穴循風。
生和雅之曲。
圓珠積水。
流清妙之音。
于時玉燭調年金商在律。
職方具禮旋駕西巡。
六龍齊辔七萃接部。
雷動雲移凝銮伫跸。
乃建仁祠于彼勝地。
成之不日。
既麗且康。
昔周夜初明漢池雲鑿。
事隔荒裔道若存亡。
哲王馭曆弘濟區有。
前聖後聖旦暮為期。
以此勝因仰為武皇。
成帝及清廟聖靈。
願西遇彌陀上征兜率。
雄視三界高臨四衢。
百年之神俯輕群後。
一音所導遠同佛日。
皇太後福踰姜水祉邁塗山。
壽比太陰業均厚載。
聖主齊明雨曜合德二儀。
受錄錯于靈河。
開金簡于仙嶽龍。
官鳥紀。
未可匹其光大像天任地。
焉能喻其長久。
皇太子德茂元良道高上嗣。
牢籠啟誦孕育莊丕。
六宮眷屬諸王昆弟。
皆智慧莊嚴玉華松茂。
永侍披香長固磐石。
以茲博利被于萬品。
當使法界虛空生靈動植。
俱沐定水同蔭法雲。
斯誓或差。
無取正覺。
北齊武成帝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诏魏收門下皇居帝邑揆日瞻星。
仞雉有常幾席斯在。
雖今古推移文質代變。
而成世作範。
義貴适時。
朕奄家四海作孚萬國。
當陽負扆深存庇甿。
濟下利物無忘懷抱。
昭仁訓儉不遺造次。
今臨向聽朝鹹極崇廣。
宴息之所不乏溫華。
每謂為之者勞。
居之者逸。
至于離宮别館。
有時遊幸。
耳目所及聊可忘懷。
而乃千門洞啟萬柱周架。
上迫雲漢下臨雷雨。
巧極金銅麗殚珠璧眷然長想。
良非宿心。
三台并列蕪穢自久。
天保之末。
經構甫興。
仍創棟宇。
規摹宏博。
有司過實匠人逞巧。
萌庶勞止縻費難量。
既非殿寝正所。
便為虛衛之地。
凝華生白經曆歲年。
不剪茅茨事頗逼下。
卑其宮室有可庶幾。
顧茲侈麗豈伊甯處。
自魏朝失政。
九域崩離人神無主。
實求明聖。
我太祖獻武皇帝。
握茲幹紀執斯地絡。
懸持日月嘯咤風雲。
糾忠貞以成務。
感靈徵而大造。
爰以克定之初。
躬圖道場之業。
神迹冥果理燭幽明。
朕嗣應寶祚永惟家祉。
仰隻先志尚竦玄門。
思展聿修之重。
念歸喜舍之在。
肌膚匪吝國城何寶。
期濟率土至于圓極。
可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
此處極土木之壯。
窮丹素之妍。
奇怪備于刻削。
光華畢于圖彩。
顧使靈心盻飨神物奔會。
真覺惟寂有感必通。
化為淨土廣延德衆。
心若琉璃法輪常轉。
灑甘露于大千。
照慈燈于曠劫。
後周明帝修起寺诏制诏。
孝感通神瞻天罔極。
莫不布金而構祇洹。
流銀而成寶殿。
方知鹿苑可期鶴林無遠。
敢緣雅頌仰藉莊嚴。
欲使功侔天地興歌不日。
可令太師晉國公總監大陟岵大陟屺二寺營造。
隋文帝為太祖武元皇帝行幸四處立寺建碑诏李德林門下風樹弗靜隙影如流。
空切欲報之心。
徒有終身之慕。
伏惟太祖武元皇帝。
窮神盡性。
感穹昊之靈。
膺箓合圖。
開炎德之紀。
魏氏将謝躬事經綸。
周室勃興同心匡贊。
間關二代造我帝基。
猶夏禹之事唐虞。
晉宣之輔漢魏。
往者梁氏将滅。
親尋構禍蕭察稱兵。
擁衆據有襄陽。
将入魏朝。
狐疑未決。
先帝出師樊鄧飲馬漢濱。
彼感威懷連城頓颡。
隋郡安陸未即從風。
敵人騁輔車之援。
重城固金湯之守。
乃複練卒簡徒。
一舉而克。
始于是日遂啟漢東。
蕭繹往在江陵。
後梁稱制。
外通表奏陰有異圖。
心迹之間未盡臣節。
王師薄伐帝旅推鋒。
誅厥放命繼其絕祀。
有齊未亡兇徒孔熾。
連山巨防艱危萬重。
晉水之陽是其心腹。
于是鳴^3□執钺假道北鄰。
皮服欽風煙随霧集。
懸兵萬裡直指參墟。
左萦右拂麻積草靡。
雖事未既功。
而英威大振。
齊人因以挫衄。
周武賴以成功。
尚想王業之勤。
遠惟風化之始。
率夷狄而制東夏。
用偏師而取南國。
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侯而已哉。
積德累功福流後嗣。
俾朕虛薄君臨區有。
追仰神猷。
事冥真寂。
降生下土權變不常。
用輪王之兵。
伸至人之意。
百戰百勝為行十善。
故以幹戈之器已類香華。
玄黃之野久同淨國。
思欲崇樹寶刹經始伽藍。
增長福因微副幽旨。
昔夏因導水尚且銘山。
周曰巡遊有聞勒石。
帝王紀事。
由來尚矣。
其襄陽随州江陵晉陽。
并宜立寺一所。
建碑頌德。
庶使莊嚴寶坊比虛空而不壞。
導揚茂實同天地而長久。
隋高祖于相州戰場立寺诏門下昔歲周道既衰。
群兇鼎沸。
邺城之地寔為禍始。
或驅逼良善。
或同惡相濟。
四海之内過半豺狼。
兆庶之廣鹹憂吞噬。
朕出車練卒。
蕩滌妖醜。
誠有倒戈。
不無困戰。
将士奮發肆其威武。
如火燎毛始無遺燼。
于時朕在廊廟任當朝宰。
德慚動物民陷網羅。
空切罪己之誠。
唯增見辜之泣。
然兵者兇器。
戰實危機。
節義之徒輕生忘死。
幹戈之下又聞徂落。
興言震悼日久逾深。
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
有懷至道興度脫之業。
物我同遇觀智俱愍。
思建福田神功佑助。
庶望死事之臣。
菩提增長。
悖逆之侶。
從闇入明。
并究苦空鹹拔生死。
鲸鲵之觀。
化為微妙之台。
龍蛇之野。
永作頗梨之鏡。
無邊有性盡入法門。
可于相州戰地。
建伽藍一所立碑紀事。
其營構制度置僧多少。
寺之名目有司詳議以聞。
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大業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菩薩戒弟子皇帝。
總持稽首和南十方。
一切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賢聖。
竊以妙靈不測。
感報之理遂通。
因果相資。
機應之徒無爽。
是以初心爰發。
振動波旬之宮。
一念所臻。
咫尺道場之地。
雖則聚沙蓋鮮。
實覆匮于耆山。
水滴已微。
乃濫觞于法海。
弟子階緣宿殖。
嗣膺寶命臨禦區宇。
甯濟蒼生。
而德化弗弘刑罰未止。
萬方有罪寔當憂責。
百姓不足用增塵累。
夙夜戰兢如臨淵谷。
是以歸心種覺。
必冀慈愍。
謹于率土之内。
建立勝緣。
州别請僧七日行道。
仍總度一千人出家。
以此功德并為一切。
上及有頂下至無間。
蝖飛蠕動預禀識性。
無始惡業今生罪垢。
藉此善緣皆得清淨。
三塗地獄六趣怨親。
同至菩提一時作佛。
唐太宗于行陣所立七寺诏門下至人虛己。
忘彼我于胸襟。
釋教慈心。
均異同于平等。
是知上聖恻隐無隔萬方。
大悲弘濟義猶一子。
有隋失道九服沸騰。
朕親總元戎緻茲明罰。
誓牧登陑曾無甯歲。
其有桀犬愚惑嬰此湯羅。
銜須義憤終于握節。
各殉所奉鹹有可嘉。
日往月來逝川斯遠。
雖複項藉放命。
封樹紀于丘墳。
紀信捐生。
丹青着于圖像。
猶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镬。
八難之間永纏冰炭。
愀然疚懷用忘興寝。
思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
可于建義已來交兵之處。
為義士兇徒隕身戎陣者。
各建寺刹招延勝侶。
望法鼓所振變炎火于青蓮。
清梵所聞。
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宜量定處所。
并立寺名。
支配僧徒。
及修造院宇。
且為事條以聞。
稱朕矜愍之意。
破薛舉。
于豳州立昭仁寺。
破宋老生。
于台州立普濟寺。
破宋金剛。
于晉州立慈雲寺。
破劉武周。
于汾州立弘濟寺。
破王世充。
于邙山立昭覺寺。
破窦建德。
于鄭州立等慈寺。
破劉黑泰。
于洺州立昭福寺。
右七寺并官造。
又給家人車牛田莊。
并立碑頌德。
唐太宗為戰亡人設齋行道诏門下刑期無刑皇王之令典。
以戰止戰列聖之通規。
是以湯武幹戈濟時靜亂。
豈其不愛黔首肆行誅戮。
禁暴戢兵。
蓋不獲已。
朕自隋未創義。
志存拯溺。
北征東伐所向平殄。
然黃钺之下。
金镞之端。
凡所傷殪難用勝紀。
雖複逆命亂常。
自贻殒絕恻隐之心。
追以怆恨生靈之重能不哀矜。
悄然疚懷無忘興寝。
且釋氏之教深尚慈仁。
禁戒之科殺害為重。
承言此理彌增悔懼。
今宜為自征讨以來。
手所誅剪前後之數将近一千。
皆為建齊行道竭誠禮忏。
朕之所服衣物。
并充檀舍。
冀三途之難因斯解脫。
萬劫之苦藉此弘濟。
滅怨障之心。
趣菩提之道。
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門下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
膏潤群生。
翦煩惱之林。
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理□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察。
欲使人免蓋纏家登仁壽。
冥緣顯應大庇含靈。
五福着于洪範。
三災終于世界。
比因喪亂僧徒減少。
華台寶塔窺戶無人。
绀發青蓮栉風沐雨。
眷言雕毀良用怃然。
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令度人為僧尼。
總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
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少多。
委有司量定。
務取精誠德業。
無問年之幼長。
其往因減省還俗。
及私度白首之徒。
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必無人可取。
亦任其阙數。
若官人簡練不精。
宜錄附殿失。
但戒行之本唯尚無為。
多有僧徒溺于流俗。
或假托神通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筮左道求财。
或造詣官曹囑緻贓賄。
或鑽膚焚指駭俗驚愚。
并自贻伊戚。
動挂刑網。
有一于此大虧聖教。
朕情深護持必無寬舍。
已令依附内律。
參以金科具為條制。
務使法門清整。
所在官司宜加檢察。
其部内有違法僧。
不舉發者。
所司錄狀聞奏。
庶善者必采。
惡者必斥。
伽藍淨土鹹知法味。
菩提覺路絕諸意垢。
唐太宗斷賣佛像敕敕旨佛道形像事極尊嚴。
伎巧之家多有造鑄。
供養之人競來買贖。
品藻工拙揣量輕重。
買者不計因果止求賤得。
賣者本希利潤唯在價高。
罪累特深福報俱盡。
違犯經教并宜禁約。
自今以後。
工匠皆不得預造佛道形像賣鬻。
其見成之像。
亦不得銷除。
各令分送寺觀。
令寺觀徒衆酬其價直。
仍仰所在州縣官司檢校。
敕到後十日内使盡。
與暹律事師等書褚亮竊伏下風久揖高義。
有懷靡托于悒良深。
春暮清和道體休納。
弟子植生多幸。
早預法緣。
近于華嶽創立僧宇。
此山蘊蓄奇秘控接煙霞。
削峰累仞靈泉百丈。
神仙以為勝地。
賢哲之所同歸。
結構雖淹禅誦猶寡。
厥導興廢弘之在人。
且棟梁三寶。
必資龍象之力。
羽儀四衆。
尤待鴛鹭之群。
法師等學洞經典譽宣真俗。
實宜共化蒼生升于彼岸。
且達人屈己存乎應物。
大德忘名唯在申教。
理必弘濟無隔遐迩仰願俯從微請。
降迹來儀。
則釋遠禅居遙蹤可拟。
王珣精舍清塵不沫。
是所願也。
是所願也。
造興聖寺诏貞觀三年門下昔丹陵啟聖華渚降祥。
葉德神居克隆鴻業。
朕丕承大寶奄宅域中。
遠藉郊禋之慶。
仰惟樞電之祉。
思園之禮既弘。
撫鏡之情徒切。
而永懷慈訓。
欲報無從。
靖言因果思憑冥福。
通義宮皇家舊宅。
制度弘敞以崇仁祠。
敬增靈佑。
宜舍為尼寺。
仍以興聖為名。
庶神道無方。
微申凱風之思。
主者施行。
為太穆皇後追福願文文帝手疏貞觀十六年五月。
禦制願
日磾觸瑟之辭。
何異回龍象于兔徑。
注江海于牛迹。
聖旨殷勤曲相誘喻。
豈直淨一人之垢衣。
将以破群生之暗室。
弟子世傳正見幼睹真言。
但惑網所萦塵勞自結。
微因宿植仰逢法教。
親陪寶座預餐香缽。
複得俱聽一音共聞八解。
庶因小葉受潤大雲。
猥蒙開示。
深自慶幸。
不勝歡喜。
略附陳誠。
劉孝綽和南。
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齊興二十有三載。
區宇又安。
列聖重光百神受職。
天平地成禮諧樂暢。
劍戟雲鑄江海無波。
皇帝體膺上哲運鐘下武以至德字黔首。
大明臨赤縣。
深仁俯漏惠化潛通。
榮鏡六幽照蘇八表。
唐旌已立。
刍輿不遠而至。
殷網既開。
肖翹鹹遂其所。
壞凝休氣渚幕榮光。
玄扈造符翠妫啟箓。
阿閣朝諠棘林夜靜。
西琯協律南鬯迎神。
衣魚操龜之俗。
懷音請吏。
反踵修股之渠。
膜拜空首。
四海懾然中外禔福。
尉候無警書軌大同。
猶以為負扆垂旒人世微業。
功成治定域中小道。
投心覺海束意玄門。
手執明珠頂受甘露。
調禦天人。
不徇岩廊之重。
明行具足。
甯屑^3□冕之尊。
十力四心東漸西被。
日月出矣。
風雨潤之。
屠門飽肆。
化成嚴淨之所。
蜉蝣蟪蛄。
網于仁壽之域。
參墟奧壤王迹所基。
密都是宅别館攸在。
襟帶遐長原陸爽秀。
高岩郁起作鎮東偏。
峰羅群玉。
鹫頭之狀非美。
岫列三珠。
雞足之形可陋。
洞穴循風。
生和雅之曲。
圓珠積水。
流清妙之音。
于時玉燭調年金商在律。
職方具禮旋駕西巡。
六龍齊辔七萃接部。
雷動雲移凝銮伫跸。
乃建仁祠于彼勝地。
成之不日。
既麗且康。
昔周夜初明漢池雲鑿。
事隔荒裔道若存亡。
哲王馭曆弘濟區有。
前聖後聖旦暮為期。
以此勝因仰為武皇。
成帝及清廟聖靈。
願西遇彌陀上征兜率。
雄視三界高臨四衢。
百年之神俯輕群後。
一音所導遠同佛日。
皇太後福踰姜水祉邁塗山。
壽比太陰業均厚載。
聖主齊明雨曜合德二儀。
受錄錯于靈河。
開金簡于仙嶽龍。
官鳥紀。
未可匹其光大像天任地。
焉能喻其長久。
皇太子德茂元良道高上嗣。
牢籠啟誦孕育莊丕。
六宮眷屬諸王昆弟。
皆智慧莊嚴玉華松茂。
永侍披香長固磐石。
以茲博利被于萬品。
當使法界虛空生靈動植。
俱沐定水同蔭法雲。
斯誓或差。
無取正覺。
北齊武成帝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诏魏收門下皇居帝邑揆日瞻星。
仞雉有常幾席斯在。
雖今古推移文質代變。
而成世作範。
義貴适時。
朕奄家四海作孚萬國。
當陽負扆深存庇甿。
濟下利物無忘懷抱。
昭仁訓儉不遺造次。
今臨向聽朝鹹極崇廣。
宴息之所不乏溫華。
每謂為之者勞。
居之者逸。
至于離宮别館。
有時遊幸。
耳目所及聊可忘懷。
而乃千門洞啟萬柱周架。
上迫雲漢下臨雷雨。
巧極金銅麗殚珠璧眷然長想。
良非宿心。
三台并列蕪穢自久。
天保之末。
經構甫興。
仍創棟宇。
規摹宏博。
有司過實匠人逞巧。
萌庶勞止縻費難量。
既非殿寝正所。
便為虛衛之地。
凝華生白經曆歲年。
不剪茅茨事頗逼下。
卑其宮室有可庶幾。
顧茲侈麗豈伊甯處。
自魏朝失政。
九域崩離人神無主。
實求明聖。
我太祖獻武皇帝。
握茲幹紀執斯地絡。
懸持日月嘯咤風雲。
糾忠貞以成務。
感靈徵而大造。
爰以克定之初。
躬圖道場之業。
神迹冥果理燭幽明。
朕嗣應寶祚永惟家祉。
仰隻先志尚竦玄門。
思展聿修之重。
念歸喜舍之在。
肌膚匪吝國城何寶。
期濟率土至于圓極。
可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
此處極土木之壯。
窮丹素之妍。
奇怪備于刻削。
光華畢于圖彩。
顧使靈心盻飨神物奔會。
真覺惟寂有感必通。
化為淨土廣延德衆。
心若琉璃法輪常轉。
灑甘露于大千。
照慈燈于曠劫。
後周明帝修起寺诏制诏。
孝感通神瞻天罔極。
莫不布金而構祇洹。
流銀而成寶殿。
方知鹿苑可期鶴林無遠。
敢緣雅頌仰藉莊嚴。
欲使功侔天地興歌不日。
可令太師晉國公總監大陟岵大陟屺二寺營造。
隋文帝為太祖武元皇帝行幸四處立寺建碑诏李德林門下風樹弗靜隙影如流。
空切欲報之心。
徒有終身之慕。
伏惟太祖武元皇帝。
窮神盡性。
感穹昊之靈。
膺箓合圖。
開炎德之紀。
魏氏将謝躬事經綸。
周室勃興同心匡贊。
間關二代造我帝基。
猶夏禹之事唐虞。
晉宣之輔漢魏。
往者梁氏将滅。
親尋構禍蕭察稱兵。
擁衆據有襄陽。
将入魏朝。
狐疑未決。
先帝出師樊鄧飲馬漢濱。
彼感威懷連城頓颡。
隋郡安陸未即從風。
敵人騁輔車之援。
重城固金湯之守。
乃複練卒簡徒。
一舉而克。
始于是日遂啟漢東。
蕭繹往在江陵。
後梁稱制。
外通表奏陰有異圖。
心迹之間未盡臣節。
王師薄伐帝旅推鋒。
誅厥放命繼其絕祀。
有齊未亡兇徒孔熾。
連山巨防艱危萬重。
晉水之陽是其心腹。
于是鳴^3□執钺假道北鄰。
皮服欽風煙随霧集。
懸兵萬裡直指參墟。
左萦右拂麻積草靡。
雖事未既功。
而英威大振。
齊人因以挫衄。
周武賴以成功。
尚想王業之勤。
遠惟風化之始。
率夷狄而制東夏。
用偏師而取南國。
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侯而已哉。
積德累功福流後嗣。
俾朕虛薄君臨區有。
追仰神猷。
事冥真寂。
降生下土權變不常。
用輪王之兵。
伸至人之意。
百戰百勝為行十善。
故以幹戈之器已類香華。
玄黃之野久同淨國。
思欲崇樹寶刹經始伽藍。
增長福因微副幽旨。
昔夏因導水尚且銘山。
周曰巡遊有聞勒石。
帝王紀事。
由來尚矣。
其襄陽随州江陵晉陽。
并宜立寺一所。
建碑頌德。
庶使莊嚴寶坊比虛空而不壞。
導揚茂實同天地而長久。
隋高祖于相州戰場立寺诏門下昔歲周道既衰。
群兇鼎沸。
邺城之地寔為禍始。
或驅逼良善。
或同惡相濟。
四海之内過半豺狼。
兆庶之廣鹹憂吞噬。
朕出車練卒。
蕩滌妖醜。
誠有倒戈。
不無困戰。
将士奮發肆其威武。
如火燎毛始無遺燼。
于時朕在廊廟任當朝宰。
德慚動物民陷網羅。
空切罪己之誠。
唯增見辜之泣。
然兵者兇器。
戰實危機。
節義之徒輕生忘死。
幹戈之下又聞徂落。
興言震悼日久逾深。
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
有懷至道興度脫之業。
物我同遇觀智俱愍。
思建福田神功佑助。
庶望死事之臣。
菩提增長。
悖逆之侶。
從闇入明。
并究苦空鹹拔生死。
鲸鲵之觀。
化為微妙之台。
龍蛇之野。
永作頗梨之鏡。
無邊有性盡入法門。
可于相州戰地。
建伽藍一所立碑紀事。
其營構制度置僧多少。
寺之名目有司詳議以聞。
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大業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菩薩戒弟子皇帝。
總持稽首和南十方。
一切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賢聖。
竊以妙靈不測。
感報之理遂通。
因果相資。
機應之徒無爽。
是以初心爰發。
振動波旬之宮。
一念所臻。
咫尺道場之地。
雖則聚沙蓋鮮。
實覆匮于耆山。
水滴已微。
乃濫觞于法海。
弟子階緣宿殖。
嗣膺寶命臨禦區宇。
甯濟蒼生。
而德化弗弘刑罰未止。
萬方有罪寔當憂責。
百姓不足用增塵累。
夙夜戰兢如臨淵谷。
是以歸心種覺。
必冀慈愍。
謹于率土之内。
建立勝緣。
州别請僧七日行道。
仍總度一千人出家。
以此功德并為一切。
上及有頂下至無間。
蝖飛蠕動預禀識性。
無始惡業今生罪垢。
藉此善緣皆得清淨。
三塗地獄六趣怨親。
同至菩提一時作佛。
唐太宗于行陣所立七寺诏門下至人虛己。
忘彼我于胸襟。
釋教慈心。
均異同于平等。
是知上聖恻隐無隔萬方。
大悲弘濟義猶一子。
有隋失道九服沸騰。
朕親總元戎緻茲明罰。
誓牧登陑曾無甯歲。
其有桀犬愚惑嬰此湯羅。
銜須義憤終于握節。
各殉所奉鹹有可嘉。
日往月來逝川斯遠。
雖複項藉放命。
封樹紀于丘墳。
紀信捐生。
丹青着于圖像。
猶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镬。
八難之間永纏冰炭。
愀然疚懷用忘興寝。
思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
可于建義已來交兵之處。
為義士兇徒隕身戎陣者。
各建寺刹招延勝侶。
望法鼓所振變炎火于青蓮。
清梵所聞。
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宜量定處所。
并立寺名。
支配僧徒。
及修造院宇。
且為事條以聞。
稱朕矜愍之意。
破薛舉。
于豳州立昭仁寺。
破宋老生。
于台州立普濟寺。
破宋金剛。
于晉州立慈雲寺。
破劉武周。
于汾州立弘濟寺。
破王世充。
于邙山立昭覺寺。
破窦建德。
于鄭州立等慈寺。
破劉黑泰。
于洺州立昭福寺。
右七寺并官造。
又給家人車牛田莊。
并立碑頌德。
唐太宗為戰亡人設齋行道诏門下刑期無刑皇王之令典。
以戰止戰列聖之通規。
是以湯武幹戈濟時靜亂。
豈其不愛黔首肆行誅戮。
禁暴戢兵。
蓋不獲已。
朕自隋未創義。
志存拯溺。
北征東伐所向平殄。
然黃钺之下。
金镞之端。
凡所傷殪難用勝紀。
雖複逆命亂常。
自贻殒絕恻隐之心。
追以怆恨生靈之重能不哀矜。
悄然疚懷無忘興寝。
且釋氏之教深尚慈仁。
禁戒之科殺害為重。
承言此理彌增悔懼。
今宜為自征讨以來。
手所誅剪前後之數将近一千。
皆為建齊行道竭誠禮忏。
朕之所服衣物。
并充檀舍。
冀三途之難因斯解脫。
萬劫之苦藉此弘濟。
滅怨障之心。
趣菩提之道。
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門下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
膏潤群生。
翦煩惱之林。
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理□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察。
欲使人免蓋纏家登仁壽。
冥緣顯應大庇含靈。
五福着于洪範。
三災終于世界。
比因喪亂僧徒減少。
華台寶塔窺戶無人。
绀發青蓮栉風沐雨。
眷言雕毀良用怃然。
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令度人為僧尼。
總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
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少多。
委有司量定。
務取精誠德業。
無問年之幼長。
其往因減省還俗。
及私度白首之徒。
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必無人可取。
亦任其阙數。
若官人簡練不精。
宜錄附殿失。
但戒行之本唯尚無為。
多有僧徒溺于流俗。
或假托神通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筮左道求财。
或造詣官曹囑緻贓賄。
或鑽膚焚指駭俗驚愚。
并自贻伊戚。
動挂刑網。
有一于此大虧聖教。
朕情深護持必無寬舍。
已令依附内律。
參以金科具為條制。
務使法門清整。
所在官司宜加檢察。
其部内有違法僧。
不舉發者。
所司錄狀聞奏。
庶善者必采。
惡者必斥。
伽藍淨土鹹知法味。
菩提覺路絕諸意垢。
唐太宗斷賣佛像敕敕旨佛道形像事極尊嚴。
伎巧之家多有造鑄。
供養之人競來買贖。
品藻工拙揣量輕重。
買者不計因果止求賤得。
賣者本希利潤唯在價高。
罪累特深福報俱盡。
違犯經教并宜禁約。
自今以後。
工匠皆不得預造佛道形像賣鬻。
其見成之像。
亦不得銷除。
各令分送寺觀。
令寺觀徒衆酬其價直。
仍仰所在州縣官司檢校。
敕到後十日内使盡。
與暹律事師等書褚亮竊伏下風久揖高義。
有懷靡托于悒良深。
春暮清和道體休納。
弟子植生多幸。
早預法緣。
近于華嶽創立僧宇。
此山蘊蓄奇秘控接煙霞。
削峰累仞靈泉百丈。
神仙以為勝地。
賢哲之所同歸。
結構雖淹禅誦猶寡。
厥導興廢弘之在人。
且棟梁三寶。
必資龍象之力。
羽儀四衆。
尤待鴛鹭之群。
法師等學洞經典譽宣真俗。
實宜共化蒼生升于彼岸。
且達人屈己存乎應物。
大德忘名唯在申教。
理必弘濟無隔遐迩仰願俯從微請。
降迹來儀。
則釋遠禅居遙蹤可拟。
王珣精舍清塵不沫。
是所願也。
是所願也。
造興聖寺诏貞觀三年門下昔丹陵啟聖華渚降祥。
葉德神居克隆鴻業。
朕丕承大寶奄宅域中。
遠藉郊禋之慶。
仰惟樞電之祉。
思園之禮既弘。
撫鏡之情徒切。
而永懷慈訓。
欲報無從。
靖言因果思憑冥福。
通義宮皇家舊宅。
制度弘敞以崇仁祠。
敬增靈佑。
宜舍為尼寺。
仍以興聖為名。
庶神道無方。
微申凱風之思。
主者施行。
為太穆皇後追福願文文帝手疏貞觀十六年五月。
禦制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