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文。
緻弘福寺曰。
聖哲之所尚者孝也。
仁仁之所愛者親也。
朕幼荷鞠育之恩。
長蒙撫養之訓。
蓼莪之念。
何日而忘。
罔極之情。
昊天匪報。
昔子路歎千鐘之無養。
虞丘嗟二親之不待。
方寸亂矣。
信可悲夫。
每痛一月之中再罹難疚。
興言永慕哀切深衷。
欲報靡因惟憑冥助。
敬以絹二百匹奉慈悲大道。
傥至誠有感。
冀銷過往之愆。
為善有因。
庶獲後緣之慶。
大周二教鐘銘皇帝制天和五年歲次攝提五月庚寅。
造鐘一口。
冶昆吾之石。
練若溪之銅。
郢匠鴻爐化茲神器。
雖時屬蕤賓。
而調諧夷則。
故春秋外傳曰。
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二。
弘宣兩教同歸一揆。
金石冥符天人鹹契。
九宮九地遙徹洞玄三千大千遠聞邊際。
銀閣應供。
延法侶而尋聲。
金阙降真。
候仙冠而聽響。
式傳萬古。
乃勒銘雲。
實際遐曠通玄洞微。
化緣待業。
造理因機。
靈圖降釆。
慧日垂晖。
金河霧集。
銀澗雲飛(其一)九霄仙箓。
五嶽真文。
智炬遐照。
禅林普薰金鼓入夢。
瓊鐘徹雲。
音調冬立。
響召秋分(其二)二教并興。
雙銮同振。
遠赴天霜。
遙虧地鎮。
陜河浮影。
漢溪傳韻。
聽響弘法。
聞聲起信(其三)。
波若無底。
重玄有門。
長開久暗。
永拔沈昏。
不求正覺。
莫會天尊。
唯令智海。
先度黎元(其四)。
大唐興善寺鐘銘皇帝道□金輪示居黃屋。
覆焘萬方舟航三界。
欲使雲和之樂。
共法鼓而同宣。
雅頌之聲。
與梵音而俱遠。
乃命凫氏範茲金錫。
響合風雷功侔造化。
騰骧猛虎。
負^3□^2□而将飛。
宛轉槃龍。
繞乘風而如動。
希聲旦發揵捶夕震。
莫不傾耳以證無生。
入神而登正覺。
圓海有竭福祚無窮。
方石易銷願力無盡。
京師西明寺鐘銘令制維大唐麟德二年。
歲纏星紀月次降婁。
二月癸酉朔八日庚辰。
皇太子奉為。
二聖。
于西明寺造銅鐘一口。
可一萬斤。
發漢水之寄珍。
采蜀山之秘寶。
虞棰練火晉曠飛爐。
帶龍^2□而騰規。
應鲸桴而寫制。
聲流九地。
遐宣厚載之恩。
韶徹三天。
遠播曾旻之德。
寤群生于覺路。
警庶類于迷塗。
業擅香垣功齊塵劫。
式旌高躅敢勒貞金。
銘曰。
青隻薦祉。
黃離降精。
渦川毓德。
瑤嶺飛英吹銅表性。
問寝登情。
興言淨業。
載啟香城。
七珍交鑄。
九乳圖形。
翔權若動。
偃獸疑驚。
制陵周室。
規踰漢庭。
風飄旦響。
霜傳夜鳴。
仰延皇祚。
俯導蒼生。
聲騰億劫。
慶溢千齡。
廣弘明集悔罪篇序終南山釋氏夫福曰富饒。
罪稱摧折。
富則近生四趣。
厚報榮祿滿于目前。
遠則三聖。
勝相資用豐于群有。
至于罪也。
返此殊途。
良由沉重貪瞋。
能獲果登苦楚。
所以罪業綿亘勞曆聖凡。
凡惟罪聚不足讨論。
綸網正行事該小學。
緻使須斯二果尚弊于怒癡。
羅漢漏盡猶遭于碎體。
是知無始故業逐分段而追徵。
有為積障望變易而回道。
自古正聖開喻滋彰。
時張四惑。
三三九品。
欲使随念翦樸。
豈得縱以燎原。
然以煩惱增繁。
難為禁制。
勃起忽忘早樹根基。
過結已成追悔無己。
但以諸佛大慈善權方便。
啟疏往咎導引精靈。
因立悔罪之儀。
布以自新之道。
既往難複。
覆水之喻可知。
來過易救。
捕浣之方須列。
遂有普賢藥上之侶。
分衢而廣斯塵。
道安慧遠之俦。
命駕而行茲術。
至于侯王宰伯鹹仰宗科。
清信士女無虧誡約。
昔南齊司徒竟陵王制布薩法淨行儀。
其類備詳如别所顯。
今以紙墨易繁。
略列數四。
開明悔過之宗轄焉。
廣弘明集悔罪篇第九 謝敕為建涅槃忏啟(梁簡文)六根忏文(梁簡文) 悔高慢文同上忏悔文(沈約) 陳群臣請隋武帝忏文(江總一名沈約) 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十首) 謝敕為建涅槃忏啟梁簡文臣綱啟伏聞敕旨垂。
為臣于同泰寺瑞應殿。
建涅槃忏。
臣障雜多災身穢饒疾。
針艾湯液每黩天覽。
重蒙曲慈降斯大福。
冀惠雨微垂即滅身火。
梵風才起私得清涼。
無事非恩伏枕何答。
不任下情。
謹奉啟謝聞謹啟。
此無所謝也越敕六根忏文梁簡文今日此衆。
誠心忏悔六根障業。
眼識無明易頃朱紫。
一随浮染則千紀莫歸。
雖複天肉異根法慧殊美。
故因見前境随事起惡。
今願舍于肉眸俱瞬佛眼。
如決目王見淨名方丈之室。
多寶踴塔之瑞。
牟尼鹫山之光。
彌勒龍華之始。
常遊淨土永步天宮。
耳根闇鈍多種衆惡。
悅染絲歌。
聞勝法善音昏然欲睡。
聽鄭衛淫靡聳身側耳。
知勝善之事樂之者希。
淫靡之聲欣之者衆。
願舍此穢耳得彼天聰。
聞開塔管籥之聲。
彈指謦欬之唱。
諸佛所說悉皆總持。
香風淨土之聲。
寶樹铿锵之響。
于一念中恍然入悟。
鼻根過患彌複頑嚚。
耽染六蘭流連百和。
郁金易着瞻蔔難排。
雖複一薰一莸葉性難遣。
空中海上彌不自覺。
至如雕爐在彼翠霧飛煙。
識染相牽彌生織累。
所以螂蛆甘螮自謂馨香。
鳥鴉嗜鼠不疑穢惡。
今願舍此中根得彼天受。
振裳^2□步。
跨栴檀之迥林。
提囊拭缽。
捧香積之寶飯。
長離穢濁永保清升。
舌根障重染惡尤深。
毒刺争興惡蛇競起。
既貪五黃六禽之旨。
又甘九鼎八珍之味。
所以焚山破卵涸水枯鱗。
鼋臛不斟。
有染指之過。
羊羹不及。
緻入陣之苦。
雖複鸲^3□鹿胃猶不稱甘。
鳳肺龍胎更雲不美。
雖羅鼎俎未必皆當。
在彼衆生于命已酷。
或複間朋亂友破俗傷真。
變紫奪朱反白為黑。
所以讒言三至。
曾母投杼。
端木一說。
越霸吳亡。
故知三寸之舌未易可掉。
驷馬既失于事難追。
願斷煩惑入清淨境。
既同阿難乞乳之譏。
又等淨名寂默之緻。
餐禅悅之六味。
欽善法之三德。
形恭心到永趣菩提。
身根頑觸唯貪細軟。
質體塵礙不重戈矛。
莫不愛我輕他淩人傲物。
縱此裸蟲不羁醉象。
六塵四倒自此而生。
五蓋十纏因斯而緻。
所以象蕈清閑遨遊于夏室。
重衾狐白溫煦于冬房。
結驷廣廈動靜必安。
蠲首翠樓去來有托。
所以三業之過出自機開。
四大假成豈有真我。
願舍此畫瓶得彼金色。
淨寶珠之法飾。
照琉璃之慧體。
長歸五分永等十身。
意識攀緣其罪山積。
險同夢幻譬若猴猿。
懸鏡高堂一念難靜。
走丸索上百慮先馳。
至如二十五有紛繞不息。
九十八使驚骛無已。
所以灰心滅智行拔于三乘。
風禅靈飲道高于六度。
今願斷此意根祛累斯盡。
心當恬怕洞照無生。
一切衆罪悉滅俗門。
三界異途歸之真域。
忏悔已竟誠心作禮。
悔高慢文同上弟子蕭綱。
又重至心歸依三寶。
竊聞記稱弗傲。
表洙泗之遺文。
經雲不慢。
驗踰阇之妙典。
故一遇恒神。
陵伽尚卒餘習。
上賓天帝。
淮南猶有誤辭。
亦有才曰隐淪調惟高俗。
猶足坐痹晉君立前齊主。
況複道隆三學法兼五衆。
如過前殿似出門。
而不密室緻恭遺弓接足。
敢藉勝緣願起弘誓。
從今日始乃至菩提。
于諸出家悉表虔敬。
方欲削除七慢折制六根。
賓頭下步庶無厥咎。
耆達棄車方思景慕。
幽顯大衆鹹為證明。
忏悔文沈約弟子沈約稽首。
上白諸佛衆聖。
約自今生以前至于無始。
罪業參差固非詞象所算。
證昧往緣莫由證舉。
爰始成童有心嗜欲。
不識慈悲莫辨罪報。
以為毛群^3□品事允庖廚。
無對之緣非恻隐所及。
晨剉暮爚亘月随年。
嗛腹填虛非斯莫可兼。
曩昔蒙稚精靈靡達。
遨戲之間恣行夭暴。
蠢動飛沈罔非登俎。
傥相逢值橫加剿撲。
卻數追念種彙寔蕃。
遠憶相間難或詳盡。
又暑月寝卧蚊虻噆膚。
忿之于心應之于手。
歲所殲殒略盈萬計。
手因忿運命因手傾。
為殺之道事無不足。
迄至于今猶未頓免。
又嘗竭水而漁躬。
事網罭。
牽驅事卒歡娛賞會。
若斯等輩衆夥非一。
黨隸賓遊愆眚交互。
或盜人園實。
或攘人豢養。
弱性蒙心随喜贊悅。
受分吞贓皎然不昧。
性愛墳典。
茍得忘廉取非其有。
卷将二百。
又绮語者衆源條繁廣假妄之愆。
雖免大過。
微觸細犯。
亦難備陳。
又追尋少年。
血氣方壯。
習累所纏事難排壑。
淇水上宮誠無雲幾。
分桃斷袖亦足稱多。
此實生死牢□未易洗。
灌志有慘舒性所同禀。
遷怒過直有時或然。
厲色嚴聲無日可免。
又言谑行止曾不尋研。
觸過斯發動淪無記。
終朝紛擾薄暮不休。
來果昏頑将由此作。
前念甫謝後念複興。
尺波不息寸陰驟往。
愧發攢心罔知雲厝。
今于十方三世諸佛前見在衆僧大衆前。
誓心克已追自悔責。
收遜前愆洗濯念慮。
校身諸失歸命天尊。
又尋七尺所本。
八微是構。
析而離之莫知其主。
雖造業者身身随念滅。
而念念相生離續無已。
往所行惡造既由心。
行惡之時其心既染。
既染之心雖與念滅。
往之所染即成後緣。
若不本諸真谛以空滅有。
則染心之累不卒可磨。
今者興此愧戒磨昔所染。
所染得除即空成性。
其性既空庶罪無所托。
布發頂禮幽顯證成。
此念一成相續不斷。
日磨歲瑩生生不休。
迄至道場無複退轉。
又彼惡加我。
皆由我昔加人。
不滅此重緣則來惡彌遘。
當今斷絕永息來緣。
道無不在。
有來斯應。
庶^3□今誠要之鹹達。
群臣請隋陳武帝忏文江總文某位某甲稽首和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尊法十方三世一切賢聖見前大德僧。
皇帝某諱菩薩。
睿哲聰明廣淵齊聖。
心若虛空照窮波若。
發弘大誓荷負衆生。
神道會昌膺茲景業。
百王既季運屬艱難。
五嶽維塵六軍日動。
劬勞在念有切皇心。
既而深悟苦空極信無我。
寶台華柱本非實錄。
賊城樓橹苦具茲多。
遂坐道場靜居禅室。
堅固善本具足檀那。
石壁山河珍車象馬頭目髓腦妻子國城銮辂龍章翠張玉機。
福德所感威惠所及。
莫不蕭然大舍供養三尊。
便欲拂衣崆峒高步六合。
到林間而宴坐與釋種而同遊紫微虛宮黃屋曠位。
上靈聳動厚土怔惺。
弟子等身纏愛惑業構煩惱。
天生烝民樹以司牧。
惵惵黔首非後罔戴。
豈容緻尊居萬乘而申獨往之情。
應在帝王而為布衣之事。
且蠻夷猾夏寇賊奸宄。
燧人警職。
日照甘泉之火。
四郊多壘。
未肆樓船之威。
若使七聖雲迷窅然汾水之上。
八駿波若方在瑤池之濱。
則天下何依。
群臣莫奉宗社廟堂有廢彜彜。
則弟子不勝狼狽之切。
謹舍如幹錢如幹物。
仰嚫三寶大衆。
奉贖皇帝及諸王所舍悉還本位。
伏願十方三寶見前大德僧。
以慈悲力用無礙心。
坐道放光顯揚宣說。
歡喜和合超然降許。
當使皇帝望雲望日之姿與南山等固。
乃神乃聖之德與北極同尊。
中宮後妃之星。
金祯玉幹之戚。
窮積善之慶。
盡萬歲之歡。
玉銮回镳金門洞啟。
百辟翹首搢紳并列。
願塵勞與雲翳俱銷。
億兆與天地同泰。
慊慊丹愚敢以死請。
弟子某和南。
摩诃波若忏文梁高祖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及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觀夫常樂我淨。
蓋真常之妙本。
無常苦空。
乃世相之累法。
而苦樂殊見。
分别之路興。
真俗異名。
計着之情反。
颠倒我人之所。
彌見愚癡取舍有無之間。
轉成專附。
豈知妙道無相至理絕言。
實法唯一真如不二。
諸佛以慈悲之力。
開方便之門。
教之以遣蕩。
示之以冥滅。
百非俱棄四句皆亡。
然後無複塵勞。
解脫清淨。
但般若之說唯有五時。
而智慧之旨終歸一趣。
莫非第一義谛悉是無上法門。
弟子頗學空無深知虛假。
主領四海。
不以萬乘為尊。
攝受兆民。
彌覺萬機成累。
每時丕顯。
嗟三有之洞然終日乾乾。
歎四生之俱溺。
常願以智慧燈照朗世間波若舟航濟渡凡識。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大品忏。
現前大衆至心敬禮惠命須菩提。
願諸衆生離染着相。
回向法喜安住禅悅。
同到香城共見寶台。
般若識諸法之無相。
見自性之恒空。
無生法忍自然具足。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金剛波若忏文梁武帝菩薩戒弟子皇帝稽首。
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如來以四十年中所說般若。
本末次第略有
緻弘福寺曰。
聖哲之所尚者孝也。
仁仁之所愛者親也。
朕幼荷鞠育之恩。
長蒙撫養之訓。
蓼莪之念。
何日而忘。
罔極之情。
昊天匪報。
昔子路歎千鐘之無養。
虞丘嗟二親之不待。
方寸亂矣。
信可悲夫。
每痛一月之中再罹難疚。
興言永慕哀切深衷。
欲報靡因惟憑冥助。
敬以絹二百匹奉慈悲大道。
傥至誠有感。
冀銷過往之愆。
為善有因。
庶獲後緣之慶。
大周二教鐘銘皇帝制天和五年歲次攝提五月庚寅。
造鐘一口。
冶昆吾之石。
練若溪之銅。
郢匠鴻爐化茲神器。
雖時屬蕤賓。
而調諧夷則。
故春秋外傳曰。
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二。
弘宣兩教同歸一揆。
金石冥符天人鹹契。
九宮九地遙徹洞玄三千大千遠聞邊際。
銀閣應供。
延法侶而尋聲。
金阙降真。
候仙冠而聽響。
式傳萬古。
乃勒銘雲。
實際遐曠通玄洞微。
化緣待業。
造理因機。
靈圖降釆。
慧日垂晖。
金河霧集。
銀澗雲飛(其一)九霄仙箓。
五嶽真文。
智炬遐照。
禅林普薰金鼓入夢。
瓊鐘徹雲。
音調冬立。
響召秋分(其二)二教并興。
雙銮同振。
遠赴天霜。
遙虧地鎮。
陜河浮影。
漢溪傳韻。
聽響弘法。
聞聲起信(其三)。
波若無底。
重玄有門。
長開久暗。
永拔沈昏。
不求正覺。
莫會天尊。
唯令智海。
先度黎元(其四)。
大唐興善寺鐘銘皇帝道□金輪示居黃屋。
覆焘萬方舟航三界。
欲使雲和之樂。
共法鼓而同宣。
雅頌之聲。
與梵音而俱遠。
乃命凫氏範茲金錫。
響合風雷功侔造化。
騰骧猛虎。
負^3□^2□而将飛。
宛轉槃龍。
繞乘風而如動。
希聲旦發揵捶夕震。
莫不傾耳以證無生。
入神而登正覺。
圓海有竭福祚無窮。
方石易銷願力無盡。
京師西明寺鐘銘令制維大唐麟德二年。
歲纏星紀月次降婁。
二月癸酉朔八日庚辰。
皇太子奉為。
二聖。
于西明寺造銅鐘一口。
可一萬斤。
發漢水之寄珍。
采蜀山之秘寶。
虞棰練火晉曠飛爐。
帶龍^2□而騰規。
應鲸桴而寫制。
聲流九地。
遐宣厚載之恩。
韶徹三天。
遠播曾旻之德。
寤群生于覺路。
警庶類于迷塗。
業擅香垣功齊塵劫。
式旌高躅敢勒貞金。
銘曰。
青隻薦祉。
黃離降精。
渦川毓德。
瑤嶺飛英吹銅表性。
問寝登情。
興言淨業。
載啟香城。
七珍交鑄。
九乳圖形。
翔權若動。
偃獸疑驚。
制陵周室。
規踰漢庭。
風飄旦響。
霜傳夜鳴。
仰延皇祚。
俯導蒼生。
聲騰億劫。
慶溢千齡。
廣弘明集悔罪篇序終南山釋氏夫福曰富饒。
罪稱摧折。
富則近生四趣。
厚報榮祿滿于目前。
遠則三聖。
勝相資用豐于群有。
至于罪也。
返此殊途。
良由沉重貪瞋。
能獲果登苦楚。
所以罪業綿亘勞曆聖凡。
凡惟罪聚不足讨論。
綸網正行事該小學。
緻使須斯二果尚弊于怒癡。
羅漢漏盡猶遭于碎體。
是知無始故業逐分段而追徵。
有為積障望變易而回道。
自古正聖開喻滋彰。
時張四惑。
三三九品。
欲使随念翦樸。
豈得縱以燎原。
然以煩惱增繁。
難為禁制。
勃起忽忘早樹根基。
過結已成追悔無己。
但以諸佛大慈善權方便。
啟疏往咎導引精靈。
因立悔罪之儀。
布以自新之道。
既往難複。
覆水之喻可知。
來過易救。
捕浣之方須列。
遂有普賢藥上之侶。
分衢而廣斯塵。
道安慧遠之俦。
命駕而行茲術。
至于侯王宰伯鹹仰宗科。
清信士女無虧誡約。
昔南齊司徒竟陵王制布薩法淨行儀。
其類備詳如别所顯。
今以紙墨易繁。
略列數四。
開明悔過之宗轄焉。
廣弘明集悔罪篇第九 謝敕為建涅槃忏啟(梁簡文)六根忏文(梁簡文) 悔高慢文同上忏悔文(沈約) 陳群臣請隋武帝忏文(江總一名沈約) 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十首) 謝敕為建涅槃忏啟梁簡文臣綱啟伏聞敕旨垂。
為臣于同泰寺瑞應殿。
建涅槃忏。
臣障雜多災身穢饒疾。
針艾湯液每黩天覽。
重蒙曲慈降斯大福。
冀惠雨微垂即滅身火。
梵風才起私得清涼。
無事非恩伏枕何答。
不任下情。
謹奉啟謝聞謹啟。
此無所謝也越敕六根忏文梁簡文今日此衆。
誠心忏悔六根障業。
眼識無明易頃朱紫。
一随浮染則千紀莫歸。
雖複天肉異根法慧殊美。
故因見前境随事起惡。
今願舍于肉眸俱瞬佛眼。
如決目王見淨名方丈之室。
多寶踴塔之瑞。
牟尼鹫山之光。
彌勒龍華之始。
常遊淨土永步天宮。
耳根闇鈍多種衆惡。
悅染絲歌。
聞勝法善音昏然欲睡。
聽鄭衛淫靡聳身側耳。
知勝善之事樂之者希。
淫靡之聲欣之者衆。
願舍此穢耳得彼天聰。
聞開塔管籥之聲。
彈指謦欬之唱。
諸佛所說悉皆總持。
香風淨土之聲。
寶樹铿锵之響。
于一念中恍然入悟。
鼻根過患彌複頑嚚。
耽染六蘭流連百和。
郁金易着瞻蔔難排。
雖複一薰一莸葉性難遣。
空中海上彌不自覺。
至如雕爐在彼翠霧飛煙。
識染相牽彌生織累。
所以螂蛆甘螮自謂馨香。
鳥鴉嗜鼠不疑穢惡。
今願舍此中根得彼天受。
振裳^2□步。
跨栴檀之迥林。
提囊拭缽。
捧香積之寶飯。
長離穢濁永保清升。
舌根障重染惡尤深。
毒刺争興惡蛇競起。
既貪五黃六禽之旨。
又甘九鼎八珍之味。
所以焚山破卵涸水枯鱗。
鼋臛不斟。
有染指之過。
羊羹不及。
緻入陣之苦。
雖複鸲^3□鹿胃猶不稱甘。
鳳肺龍胎更雲不美。
雖羅鼎俎未必皆當。
在彼衆生于命已酷。
或複間朋亂友破俗傷真。
變紫奪朱反白為黑。
所以讒言三至。
曾母投杼。
端木一說。
越霸吳亡。
故知三寸之舌未易可掉。
驷馬既失于事難追。
願斷煩惑入清淨境。
既同阿難乞乳之譏。
又等淨名寂默之緻。
餐禅悅之六味。
欽善法之三德。
形恭心到永趣菩提。
身根頑觸唯貪細軟。
質體塵礙不重戈矛。
莫不愛我輕他淩人傲物。
縱此裸蟲不羁醉象。
六塵四倒自此而生。
五蓋十纏因斯而緻。
所以象蕈清閑遨遊于夏室。
重衾狐白溫煦于冬房。
結驷廣廈動靜必安。
蠲首翠樓去來有托。
所以三業之過出自機開。
四大假成豈有真我。
願舍此畫瓶得彼金色。
淨寶珠之法飾。
照琉璃之慧體。
長歸五分永等十身。
意識攀緣其罪山積。
險同夢幻譬若猴猿。
懸鏡高堂一念難靜。
走丸索上百慮先馳。
至如二十五有紛繞不息。
九十八使驚骛無已。
所以灰心滅智行拔于三乘。
風禅靈飲道高于六度。
今願斷此意根祛累斯盡。
心當恬怕洞照無生。
一切衆罪悉滅俗門。
三界異途歸之真域。
忏悔已竟誠心作禮。
悔高慢文同上弟子蕭綱。
又重至心歸依三寶。
竊聞記稱弗傲。
表洙泗之遺文。
經雲不慢。
驗踰阇之妙典。
故一遇恒神。
陵伽尚卒餘習。
上賓天帝。
淮南猶有誤辭。
亦有才曰隐淪調惟高俗。
猶足坐痹晉君立前齊主。
況複道隆三學法兼五衆。
如過前殿似出門。
而不密室緻恭遺弓接足。
敢藉勝緣願起弘誓。
從今日始乃至菩提。
于諸出家悉表虔敬。
方欲削除七慢折制六根。
賓頭下步庶無厥咎。
耆達棄車方思景慕。
幽顯大衆鹹為證明。
忏悔文沈約弟子沈約稽首。
上白諸佛衆聖。
約自今生以前至于無始。
罪業參差固非詞象所算。
證昧往緣莫由證舉。
爰始成童有心嗜欲。
不識慈悲莫辨罪報。
以為毛群^3□品事允庖廚。
無對之緣非恻隐所及。
晨剉暮爚亘月随年。
嗛腹填虛非斯莫可兼。
曩昔蒙稚精靈靡達。
遨戲之間恣行夭暴。
蠢動飛沈罔非登俎。
傥相逢值橫加剿撲。
卻數追念種彙寔蕃。
遠憶相間難或詳盡。
又暑月寝卧蚊虻噆膚。
忿之于心應之于手。
歲所殲殒略盈萬計。
手因忿運命因手傾。
為殺之道事無不足。
迄至于今猶未頓免。
又嘗竭水而漁躬。
事網罭。
牽驅事卒歡娛賞會。
若斯等輩衆夥非一。
黨隸賓遊愆眚交互。
或盜人園實。
或攘人豢養。
弱性蒙心随喜贊悅。
受分吞贓皎然不昧。
性愛墳典。
茍得忘廉取非其有。
卷将二百。
又绮語者衆源條繁廣假妄之愆。
雖免大過。
微觸細犯。
亦難備陳。
又追尋少年。
血氣方壯。
習累所纏事難排壑。
淇水上宮誠無雲幾。
分桃斷袖亦足稱多。
此實生死牢□未易洗。
灌志有慘舒性所同禀。
遷怒過直有時或然。
厲色嚴聲無日可免。
又言谑行止曾不尋研。
觸過斯發動淪無記。
終朝紛擾薄暮不休。
來果昏頑将由此作。
前念甫謝後念複興。
尺波不息寸陰驟往。
愧發攢心罔知雲厝。
今于十方三世諸佛前見在衆僧大衆前。
誓心克已追自悔責。
收遜前愆洗濯念慮。
校身諸失歸命天尊。
又尋七尺所本。
八微是構。
析而離之莫知其主。
雖造業者身身随念滅。
而念念相生離續無已。
往所行惡造既由心。
行惡之時其心既染。
既染之心雖與念滅。
往之所染即成後緣。
若不本諸真谛以空滅有。
則染心之累不卒可磨。
今者興此愧戒磨昔所染。
所染得除即空成性。
其性既空庶罪無所托。
布發頂禮幽顯證成。
此念一成相續不斷。
日磨歲瑩生生不休。
迄至道場無複退轉。
又彼惡加我。
皆由我昔加人。
不滅此重緣則來惡彌遘。
當今斷絕永息來緣。
道無不在。
有來斯應。
庶^3□今誠要之鹹達。
群臣請隋陳武帝忏文江總文某位某甲稽首和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尊法十方三世一切賢聖見前大德僧。
皇帝某諱菩薩。
睿哲聰明廣淵齊聖。
心若虛空照窮波若。
發弘大誓荷負衆生。
神道會昌膺茲景業。
百王既季運屬艱難。
五嶽維塵六軍日動。
劬勞在念有切皇心。
既而深悟苦空極信無我。
寶台華柱本非實錄。
賊城樓橹苦具茲多。
遂坐道場靜居禅室。
堅固善本具足檀那。
石壁山河珍車象馬頭目髓腦妻子國城銮辂龍章翠張玉機。
福德所感威惠所及。
莫不蕭然大舍供養三尊。
便欲拂衣崆峒高步六合。
到林間而宴坐與釋種而同遊紫微虛宮黃屋曠位。
上靈聳動厚土怔惺。
弟子等身纏愛惑業構煩惱。
天生烝民樹以司牧。
惵惵黔首非後罔戴。
豈容緻尊居萬乘而申獨往之情。
應在帝王而為布衣之事。
且蠻夷猾夏寇賊奸宄。
燧人警職。
日照甘泉之火。
四郊多壘。
未肆樓船之威。
若使七聖雲迷窅然汾水之上。
八駿波若方在瑤池之濱。
則天下何依。
群臣莫奉宗社廟堂有廢彜彜。
則弟子不勝狼狽之切。
謹舍如幹錢如幹物。
仰嚫三寶大衆。
奉贖皇帝及諸王所舍悉還本位。
伏願十方三寶見前大德僧。
以慈悲力用無礙心。
坐道放光顯揚宣說。
歡喜和合超然降許。
當使皇帝望雲望日之姿與南山等固。
乃神乃聖之德與北極同尊。
中宮後妃之星。
金祯玉幹之戚。
窮積善之慶。
盡萬歲之歡。
玉銮回镳金門洞啟。
百辟翹首搢紳并列。
願塵勞與雲翳俱銷。
億兆與天地同泰。
慊慊丹愚敢以死請。
弟子某和南。
摩诃波若忏文梁高祖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及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觀夫常樂我淨。
蓋真常之妙本。
無常苦空。
乃世相之累法。
而苦樂殊見。
分别之路興。
真俗異名。
計着之情反。
颠倒我人之所。
彌見愚癡取舍有無之間。
轉成專附。
豈知妙道無相至理絕言。
實法唯一真如不二。
諸佛以慈悲之力。
開方便之門。
教之以遣蕩。
示之以冥滅。
百非俱棄四句皆亡。
然後無複塵勞。
解脫清淨。
但般若之說唯有五時。
而智慧之旨終歸一趣。
莫非第一義谛悉是無上法門。
弟子頗學空無深知虛假。
主領四海。
不以萬乘為尊。
攝受兆民。
彌覺萬機成累。
每時丕顯。
嗟三有之洞然終日乾乾。
歎四生之俱溺。
常願以智慧燈照朗世間波若舟航濟渡凡識。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大品忏。
現前大衆至心敬禮惠命須菩提。
願諸衆生離染着相。
回向法喜安住禅悅。
同到香城共見寶台。
般若識諸法之無相。
見自性之恒空。
無生法忍自然具足。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金剛波若忏文梁武帝菩薩戒弟子皇帝稽首。
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如來以四十年中所說般若。
本末次第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