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五時。
大品小品枝條分散。
仁王天王宗源流别。
金剛道行随義制名。
須真法身以人标題。
雖複前說後說應現不同。
至理至言其歸一揆。
莫非無相妙法。
悉是智慧深經。
以有取之既為殊失。
就無求也彌見深乖。
義異去來道非内外。
遣之又遣之。
不能得其真。
空之以空之。
未足明其妙。
真俗同棄本迹俱冥。
得之于心然後為法。
是以無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
不說菩薩深見無說之深。
弟子習學空無修行智慧。
早窮尊道克己行法。
方欲以家形國自近及遠。
一念之善千裡斯應。
一心之力萬國皆歡。
恒沙衆生皆為法侶。
微塵世界悉是道場。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金剛般若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牟尼佛金剛波若。
禮長老須菩提。
願諸佛菩薩以般若因緣同時集會。
哀憐萬品護念群生。
引入惠流同歸佛海。
得金剛之妙寶見金牒之深經。
頂戴奉持終不舍離。
逮得己利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無複塵勞。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勝天王般若忏文陳宣帝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自鶴林滅迹鹫嶺凝神。
瓶寫總持遺文不墜。
傳燈流布法輪踰廣。
方軌弘宣。
既昭著于西域。
分镳顯說。
亦漸移于東土。
而周朝徵應止見夜明。
漢帝感通不過宵夢。
香象所載虎觀。
寂而未聞。
龍宮所藏麟閣。
阒其無取。
山海為隔傳授蓋微。
華夷不同翻譯何幾。
天王所問止得經名。
金剛之經才見一品。
曆魏晉而未備。
經宋齊而恒阙。
我皇帝承家建國光前絕後。
道格天地德被幽微。
大啟慈悲廣開智慧。
施造化以仁壽。
濟蒼生于解脫。
異世界而承風。
殊刹土而響應。
真人間出法寶傳通。
粵以天嘉六年。
外國王子月婆首那來遊匡嶺。
慧解深妙靡測聖凡。
奉持勝天王般若經一部。
于彼翻譯表獻京師。
某校彼前名冥合符契。
總三乘之通教。
貫六度之淵海。
如開暗室以照優昙。
十方衆生若貧人之獲寶。
四部弟子等力士之行珠。
金牒寶印。
始茲辰而一啟。
智慧實法。
洎爾時而方具。
故知如來付囑必俟仁王。
般若興隆期于聖運。
弟子纂承洪緒思弘大業。
願此法門遍諸幽顯。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勝天王般若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如來。
禮般若波羅蜜。
禮勝天王。
願一切衆生勤求般若不避寒暑。
如薩陀波侖不愛身命。
如力進菩薩得般若之性相與般若而相應。
攝諸萬有住安隐地。
含靈有識悉獲歸依。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妙法蓮華經忏文陳文帝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竊以前佛後佛種種因緣。
已說當說各各方便。
莫非真語悉為妙法。
理無二極趣必同歸。
但因業因心。
禀萬類之識。
随見随着。
異群生之相。
品分有淺深。
覺悟有遲速。
法雨一味得之者參差。
法雷一音聞之者差别。
是以小乘頓教由此各名。
聲聞菩薩因斯分路。
至如鹿苑初說羊車小乘灰斷涅槃分段解脫。
以諸佛之善巧。
會衆庶之根機。
是曰半字。
未稱三點。
及夫會三歸一反本還源。
說大乘經名無量義。
滅化城于中路。
駕寶車于四衢。
帶裡明珠隐而還現。
髻中真寶于焉始得出寶塔于虛空。
踴菩薩于大地。
現希有事證微妙法。
最勝最尊難逢難值。
弟子以因地凡夫屬符負荷。
方欲憲章古昔用拯黎庶。
竊以羲皇結網深失大慈。
成湯解羅猶非法善。
揚旌丹水異道樹而降魔。
執玉塗山。
非寶坊之大集。
所以憑心七覺系念四勤。
住菩薩乘。
顯無三之教。
學如來行。
開不二之門。
汲引群迷導示衆惑。
今謹于某處如幹僧如幹日法華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如來多寶世尊。
禮妙法華大乘經典。
禮普賢菩薩妙光法師。
願多寶如來從地湧出。
普賢菩薩乘象空來。
并入道場證明功德。
擊大法鼓轉妙法輪。
震動世間覺悟凡品。
令使盡空法界無複聲聞。
無邊衆生皆為菩薩。
總持性相同到無生。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金光明忏文陳文帝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尋夫靈鹫山間。
自有常住之相。
白鶴林應。
本無變易之法。
故知真解脫者誰辨去來。
實智慧者非有生滅。
而颠倒迷愚。
不哓三點之理。
無明覆蔽。
空有八十之疑。
于是四佛世尊百千菩薩。
俱會信相之室。
顯說釋迦之壽。
明稱歎之妙偈。
出忏悔之法音。
是曰法王微妙第一。
以種智為根本。
以功德為莊嚴。
能照諸天宮殿。
能與衆生快樂。
能銷變異惡星。
能除谷貴饑馑。
能遣怖畏能滅憂惱。
能卻怨敵能愈疾病。
如法修行功德已甚。
弟子以茲寡昧纂承洪業。
常恐王領之宜不符政論。
禦世之道有乖天律。
庶績未康黎民弗又。
方願歸依三寶憑借冥空。
護念衆生扶助國土。
今謹于某處建若幹僧如幹日金光明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如來四佛世尊金光明經信相菩薩。
願諸菩薩久住世間。
諸天善神不離土境。
方便利益增廣福田。
映慈悲雲開智慧日。
作眼目道為衣止所。
成就菩提之道場。
安住不動之境國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大通方廣忏文陳文帝菩薩戒弟子稽首和南三寶。
竊以諸佛刹土不可言說。
如來稱号無有限量。
或過去見在。
共取頗羅之姓。
或同時異世。
俱有釋迦之名。
或明王十億。
或燃燈三萬。
去來三界遍滿十方。
聞名者離塵。
受持者得道。
其為功德難用思議。
釋迦如來以無礙力遊娑羅之淨道。
止吉祥之福地。
寶池化生自踴。
說大通方廣。
出三寶名号。
譬如六天總歸一乘。
弟子用慈悲之心。
修平等之業。
常以萬邦有罪責自一人。
四生未安理為重任。
所以薰修在己日仄忘勞。
精進為心夜分未息。
菩薩行處皆願受持。
諸佛法門悉令如說。
欲使普天率土。
無複怖畏之塵。
蠕動蜎飛。
永得歸依之地。
今謹依經教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行方廣忏悔。
讀誦百遍右繞七匝。
塗香末香。
盡莊嚴之相。
正念正觀。
罄精懇之心。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如來禮方廣經中所說三寶名字。
願諸佛菩薩尋聲訃響。
放淨光明照諸暗濁。
施清涼水滅茲渴愛。
登六度舟入三昧海。
總萬有而會真如。
齊三界而登實法。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虛空藏菩薩忏文陳文帝竊以。
菩薩之于衆生。
是大依止。
觀察性相随機濟拔一人未度不證道果。
往古今來行願如一。
而虛空藏菩薩最為勝上。
為衆中之幢王。
為大明之尊主。
具諸佛之智慧。
得如來之秘密。
至如因夢見形随緣示相。
一聞稱号。
水火不能焚溺。
一心稱名。
刀杖不能傷害。
壽命财産之願。
念而必諧。
色聲味觸之須。
求而皆遂。
身心疾惱憐愍療治。
牢獄怖畏方便解釋。
此蓋随從世法安樂衆生。
及夫動神變相去香集之境。
放淨光明來閻浮之界。
入三昧定除煩惱熱。
說陀羅尼破惡業障。
五濁惡世一時清涼。
五根本罪并皆解脫。
此則世間之眼。
示涅槃之路。
弟子承如來之教。
禀諸佛之慈國。
被菩薩之功家。
行大士之業。
方願十方刹土悉有一乘。
十方衆生皆修十地。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虛空藏菩薩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文佛。
禮勝花敷藏如來。
禮陀羅尼神咒。
禮虛空藏菩薩。
願虛空藏菩薩。
尋聲應訃見神通力開智慧光。
以種種身遊諸國土。
度脫衆生不乖誓願。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方等陀羅尼齋忏文陳文帝竊以。
三世諸佛以誓願因緣。
十方如來以智慧方便。
縱無礙之辯。
開無盡之門。
法流派别宗源無限。
法本分散枝條不極。
非直摩诃般若獨有八萬四千。
至于陀羅尼門亦有九十二億。
處處宣說種種名稱。
功德無量威神不測。
至如婆薮之拔地獄。
波旬之發菩提。
花聚之獲神通。
雷音之脫掩蔽。
莫不因斯章句承茲業力。
亦有四部弟子十方衆生。
聞一句而發心。
聽一說而悟道。
故知一切諸法無非真妙。
弟子側身修行。
所學者菩提。
旰食夙興。
所行者濟度。
一心之力攝取衆生。
一念之頃遍諸法相。
如來種智皆願總持。
諸佛功德悉欲流布。
今謹于法典本之經教。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牟尼佛。
禮陀羅尼章句。
禮雷音比丘。
禮華聚菩薩。
願承此功德調伏衆生。
滅三毒心破十惡業。
四百之煩惱自然清淨。
八萬四千塵勞一時解脫。
得神咒之力。
具法印之善。
入陀羅尼門。
觀諸佛境界。
獄火永盡無餘。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藥師齋忏文陳文帝竊以。
諸行無常悉為累法。
萬有颠倒皆成苦本。
熱炎鏡像。
知變易之不停。
漂草爨矛。
見生滅之奔迅。
随業風而入苦海。
逐報障而趣幽途。
去來三界。
未見可安之所。
輪回五道終無暫息之期。
藥師如來有大誓願。
接引萬物救護衆生。
導諸有之百川。
歸法流之一味。
亦能施與花林随從世俗。
使得安樂令無怖畏。
至如。
八難九橫五濁三災。
水火盜賊疾疫饑馑。
怨家債主王法縣官。
憑陵之勢萬端虔殺之法千變。
悉能轉禍為福改危成安。
複有求富貴須祿位延壽命多子息。
生民之大欲。
世間之切要。
莫不随心應念自然滿足。
故知諸佛方便事絕思量。
弟子司牧寡方庶績未又。
方憑藥師本願成就衆生。
今謹依經教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藥師齋忏。
現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如來。
禮藥師如來。
慈悲廣覆不乖本願不棄世間。
興四等雲降六度雨。
滅生死火除煩惱箭。
十方世界。
若輪燈而明朗。
七百鬼神。
尋結縷而應訃。
障逐香然災無複有。
命随幡續漸登常住。
遊甚深之法性。
入無等之正覺。
行願圓滿如藥師如來。
娑羅齋忏文陳文帝尋夫真解脫者本自不生。
實智慧者今亦無滅。
故知鶴林變色。
非變易之文。
鹫山常在。
實常住之法。
但世界不一。
應訃所以不窮。
衆生無邊。
方便所以無際。
随念随着種種法門。
因業因心各各示現。
或八十小劫端坐之相未移。
方八千年無餘之幾已及。
熙連河側。
晨朝之色忽明。
娑羅樹間。
中夜之聲便寂。
最後功德是日茲辰。
弟子有緣閻浮屬當重任。
愍群生之颠倒。
嗟庶類之愚迷。
常願造六度之舟。
濟之于彼岸。
駕一乘之傳。
驅之于中道。
今謹于太極殿設無礙大會百僧一夕娑羅大傳。
願法雨法雲。
清涼三界之火。
慧燈慧炬。
照朗百年之室。
常住二字人天共聞。
伊字三點凡聖并悟。
無勞迦葉之問。
不待須跋之疑。
一切種智而為根本。
無量功德以自莊嚴。
意樹開解脫之花。
身田含定慧之水。
居處吉祥之地。
枕藉福德之場。
與二氣而俱貞。
随四時而納佑。
日月天子。
照合璧于大千。
星辰宮殿。
散連珠于百億。
慈悲輕雨。
與祥風而并飛。
菩提寶雲。
共飛煙而合來。
六合四海無複塵勞。
六道四生俱蒙清淨。
無礙會舍身忏文陳文帝為皇太後大舍寶位竊觀。
雅诰奧義。
皇王興在予之言。
禮經令典。
聖人揚罪己之說。
故亡身濟物。
仁者之恒心。
克己利人。
君子之常德。
況複菩薩大士法本行處。
應訃三界攝受四生。
運無量之四心。
修平等之六度。
國城妻子僶俯哀荒。
承祖宗之大業。
扶曳喘息。
當天下之重任。
黎民弗又庶績未熙。
禦朽履水無忌兢業。
又以世相泡影有為露電。
愛河奔迅欲海飛騰。
禀識同焚含靈共溺。
垂瑱憑玉。
還覺萬乘非尊。
當甯負扆。
翻以萬機成累。
夕惕若厲思弘汲引每日丕顯。
奉為七廟聖靈。
奉為皇大後聖禦。
奉為天龍鬼神幽冥空有三界四生五道六趣若色若想若怨若親若非怨親遍虛空滿法界窮過去盡未來無量名識一切種類平等大舍。
舍弟子自身及乘輿法服。
五服銮辂六冕龍章。
玉幾玄裘金輪绀馬。
珠交璎珞寶飾莊嚴。
給用之所資待。
生平之所玩好。
并而檀那鹹施三寶。
今謹于前殿設無礙大會。
奉行所願。
并諸功德具列于前。
願諸佛菩薩冥空幽顯俱到證明。
開智慧日映慈悲雲。
樹寶幢于大千。
擊法鼓于百億。
震動世界覺悟群生。
放三昧之淨光。
流一味之法雨。
引愚癡于火□。
拔煩惱于棘林。
出輪轉河到無生岸。
大品小品枝條分散。
仁王天王宗源流别。
金剛道行随義制名。
須真法身以人标題。
雖複前說後說應現不同。
至理至言其歸一揆。
莫非無相妙法。
悉是智慧深經。
以有取之既為殊失。
就無求也彌見深乖。
義異去來道非内外。
遣之又遣之。
不能得其真。
空之以空之。
未足明其妙。
真俗同棄本迹俱冥。
得之于心然後為法。
是以無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
不說菩薩深見無說之深。
弟子習學空無修行智慧。
早窮尊道克己行法。
方欲以家形國自近及遠。
一念之善千裡斯應。
一心之力萬國皆歡。
恒沙衆生皆為法侶。
微塵世界悉是道場。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金剛般若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牟尼佛金剛波若。
禮長老須菩提。
願諸佛菩薩以般若因緣同時集會。
哀憐萬品護念群生。
引入惠流同歸佛海。
得金剛之妙寶見金牒之深經。
頂戴奉持終不舍離。
逮得己利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無複塵勞。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勝天王般若忏文陳宣帝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自鶴林滅迹鹫嶺凝神。
瓶寫總持遺文不墜。
傳燈流布法輪踰廣。
方軌弘宣。
既昭著于西域。
分镳顯說。
亦漸移于東土。
而周朝徵應止見夜明。
漢帝感通不過宵夢。
香象所載虎觀。
寂而未聞。
龍宮所藏麟閣。
阒其無取。
山海為隔傳授蓋微。
華夷不同翻譯何幾。
天王所問止得經名。
金剛之經才見一品。
曆魏晉而未備。
經宋齊而恒阙。
我皇帝承家建國光前絕後。
道格天地德被幽微。
大啟慈悲廣開智慧。
施造化以仁壽。
濟蒼生于解脫。
異世界而承風。
殊刹土而響應。
真人間出法寶傳通。
粵以天嘉六年。
外國王子月婆首那來遊匡嶺。
慧解深妙靡測聖凡。
奉持勝天王般若經一部。
于彼翻譯表獻京師。
某校彼前名冥合符契。
總三乘之通教。
貫六度之淵海。
如開暗室以照優昙。
十方衆生若貧人之獲寶。
四部弟子等力士之行珠。
金牒寶印。
始茲辰而一啟。
智慧實法。
洎爾時而方具。
故知如來付囑必俟仁王。
般若興隆期于聖運。
弟子纂承洪緒思弘大業。
願此法門遍諸幽顯。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勝天王般若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如來。
禮般若波羅蜜。
禮勝天王。
願一切衆生勤求般若不避寒暑。
如薩陀波侖不愛身命。
如力進菩薩得般若之性相與般若而相應。
攝諸萬有住安隐地。
含靈有識悉獲歸依。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妙法蓮華經忏文陳文帝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竊以前佛後佛種種因緣。
已說當說各各方便。
莫非真語悉為妙法。
理無二極趣必同歸。
但因業因心。
禀萬類之識。
随見随着。
異群生之相。
品分有淺深。
覺悟有遲速。
法雨一味得之者參差。
法雷一音聞之者差别。
是以小乘頓教由此各名。
聲聞菩薩因斯分路。
至如鹿苑初說羊車小乘灰斷涅槃分段解脫。
以諸佛之善巧。
會衆庶之根機。
是曰半字。
未稱三點。
及夫會三歸一反本還源。
說大乘經名無量義。
滅化城于中路。
駕寶車于四衢。
帶裡明珠隐而還現。
髻中真寶于焉始得出寶塔于虛空。
踴菩薩于大地。
現希有事證微妙法。
最勝最尊難逢難值。
弟子以因地凡夫屬符負荷。
方欲憲章古昔用拯黎庶。
竊以羲皇結網深失大慈。
成湯解羅猶非法善。
揚旌丹水異道樹而降魔。
執玉塗山。
非寶坊之大集。
所以憑心七覺系念四勤。
住菩薩乘。
顯無三之教。
學如來行。
開不二之門。
汲引群迷導示衆惑。
今謹于某處如幹僧如幹日法華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如來多寶世尊。
禮妙法華大乘經典。
禮普賢菩薩妙光法師。
願多寶如來從地湧出。
普賢菩薩乘象空來。
并入道場證明功德。
擊大法鼓轉妙法輪。
震動世間覺悟凡品。
令使盡空法界無複聲聞。
無邊衆生皆為菩薩。
總持性相同到無生。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金光明忏文陳文帝菩薩戒弟子皇帝。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
尋夫靈鹫山間。
自有常住之相。
白鶴林應。
本無變易之法。
故知真解脫者誰辨去來。
實智慧者非有生滅。
而颠倒迷愚。
不哓三點之理。
無明覆蔽。
空有八十之疑。
于是四佛世尊百千菩薩。
俱會信相之室。
顯說釋迦之壽。
明稱歎之妙偈。
出忏悔之法音。
是曰法王微妙第一。
以種智為根本。
以功德為莊嚴。
能照諸天宮殿。
能與衆生快樂。
能銷變異惡星。
能除谷貴饑馑。
能遣怖畏能滅憂惱。
能卻怨敵能愈疾病。
如法修行功德已甚。
弟子以茲寡昧纂承洪業。
常恐王領之宜不符政論。
禦世之道有乖天律。
庶績未康黎民弗又。
方願歸依三寶憑借冥空。
護念衆生扶助國土。
今謹于某處建若幹僧如幹日金光明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如來四佛世尊金光明經信相菩薩。
願諸菩薩久住世間。
諸天善神不離土境。
方便利益增廣福田。
映慈悲雲開智慧日。
作眼目道為衣止所。
成就菩提之道場。
安住不動之境國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大通方廣忏文陳文帝菩薩戒弟子稽首和南三寶。
竊以諸佛刹土不可言說。
如來稱号無有限量。
或過去見在。
共取頗羅之姓。
或同時異世。
俱有釋迦之名。
或明王十億。
或燃燈三萬。
去來三界遍滿十方。
聞名者離塵。
受持者得道。
其為功德難用思議。
釋迦如來以無礙力遊娑羅之淨道。
止吉祥之福地。
寶池化生自踴。
說大通方廣。
出三寶名号。
譬如六天總歸一乘。
弟子用慈悲之心。
修平等之業。
常以萬邦有罪責自一人。
四生未安理為重任。
所以薰修在己日仄忘勞。
精進為心夜分未息。
菩薩行處皆願受持。
諸佛法門悉令如說。
欲使普天率土。
無複怖畏之塵。
蠕動蜎飛。
永得歸依之地。
今謹依經教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行方廣忏悔。
讀誦百遍右繞七匝。
塗香末香。
盡莊嚴之相。
正念正觀。
罄精懇之心。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如來禮方廣經中所說三寶名字。
願諸佛菩薩尋聲訃響。
放淨光明照諸暗濁。
施清涼水滅茲渴愛。
登六度舟入三昧海。
總萬有而會真如。
齊三界而登實法。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虛空藏菩薩忏文陳文帝竊以。
菩薩之于衆生。
是大依止。
觀察性相随機濟拔一人未度不證道果。
往古今來行願如一。
而虛空藏菩薩最為勝上。
為衆中之幢王。
為大明之尊主。
具諸佛之智慧。
得如來之秘密。
至如因夢見形随緣示相。
一聞稱号。
水火不能焚溺。
一心稱名。
刀杖不能傷害。
壽命财産之願。
念而必諧。
色聲味觸之須。
求而皆遂。
身心疾惱憐愍療治。
牢獄怖畏方便解釋。
此蓋随從世法安樂衆生。
及夫動神變相去香集之境。
放淨光明來閻浮之界。
入三昧定除煩惱熱。
說陀羅尼破惡業障。
五濁惡世一時清涼。
五根本罪并皆解脫。
此則世間之眼。
示涅槃之路。
弟子承如來之教。
禀諸佛之慈國。
被菩薩之功家。
行大士之業。
方願十方刹土悉有一乘。
十方衆生皆修十地。
今謹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虛空藏菩薩忏。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文佛。
禮勝花敷藏如來。
禮陀羅尼神咒。
禮虛空藏菩薩。
願虛空藏菩薩。
尋聲應訃見神通力開智慧光。
以種種身遊諸國土。
度脫衆生不乖誓願。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方等陀羅尼齋忏文陳文帝竊以。
三世諸佛以誓願因緣。
十方如來以智慧方便。
縱無礙之辯。
開無盡之門。
法流派别宗源無限。
法本分散枝條不極。
非直摩诃般若獨有八萬四千。
至于陀羅尼門亦有九十二億。
處處宣說種種名稱。
功德無量威神不測。
至如婆薮之拔地獄。
波旬之發菩提。
花聚之獲神通。
雷音之脫掩蔽。
莫不因斯章句承茲業力。
亦有四部弟子十方衆生。
聞一句而發心。
聽一說而悟道。
故知一切諸法無非真妙。
弟子側身修行。
所學者菩提。
旰食夙興。
所行者濟度。
一心之力攝取衆生。
一念之頃遍諸法相。
如來種智皆願總持。
諸佛功德悉欲流布。
今謹于法典本之經教。
見前大衆至心敬禮釋迦牟尼佛。
禮陀羅尼章句。
禮雷音比丘。
禮華聚菩薩。
願承此功德調伏衆生。
滅三毒心破十惡業。
四百之煩惱自然清淨。
八萬四千塵勞一時解脫。
得神咒之力。
具法印之善。
入陀羅尼門。
觀諸佛境界。
獄火永盡無餘。
稽首敬禮常住三寶。
藥師齋忏文陳文帝竊以。
諸行無常悉為累法。
萬有颠倒皆成苦本。
熱炎鏡像。
知變易之不停。
漂草爨矛。
見生滅之奔迅。
随業風而入苦海。
逐報障而趣幽途。
去來三界。
未見可安之所。
輪回五道終無暫息之期。
藥師如來有大誓願。
接引萬物救護衆生。
導諸有之百川。
歸法流之一味。
亦能施與花林随從世俗。
使得安樂令無怖畏。
至如。
八難九橫五濁三災。
水火盜賊疾疫饑馑。
怨家債主王法縣官。
憑陵之勢萬端虔殺之法千變。
悉能轉禍為福改危成安。
複有求富貴須祿位延壽命多子息。
生民之大欲。
世間之切要。
莫不随心應念自然滿足。
故知諸佛方便事絕思量。
弟子司牧寡方庶績未又。
方憑藥師本願成就衆生。
今謹依經教于某處建如幹僧如幹日藥師齋忏。
現前大衆至心敬禮本師釋迦如來。
禮藥師如來。
慈悲廣覆不乖本願不棄世間。
興四等雲降六度雨。
滅生死火除煩惱箭。
十方世界。
若輪燈而明朗。
七百鬼神。
尋結縷而應訃。
障逐香然災無複有。
命随幡續漸登常住。
遊甚深之法性。
入無等之正覺。
行願圓滿如藥師如來。
娑羅齋忏文陳文帝尋夫真解脫者本自不生。
實智慧者今亦無滅。
故知鶴林變色。
非變易之文。
鹫山常在。
實常住之法。
但世界不一。
應訃所以不窮。
衆生無邊。
方便所以無際。
随念随着種種法門。
因業因心各各示現。
或八十小劫端坐之相未移。
方八千年無餘之幾已及。
熙連河側。
晨朝之色忽明。
娑羅樹間。
中夜之聲便寂。
最後功德是日茲辰。
弟子有緣閻浮屬當重任。
愍群生之颠倒。
嗟庶類之愚迷。
常願造六度之舟。
濟之于彼岸。
駕一乘之傳。
驅之于中道。
今謹于太極殿設無礙大會百僧一夕娑羅大傳。
願法雨法雲。
清涼三界之火。
慧燈慧炬。
照朗百年之室。
常住二字人天共聞。
伊字三點凡聖并悟。
無勞迦葉之問。
不待須跋之疑。
一切種智而為根本。
無量功德以自莊嚴。
意樹開解脫之花。
身田含定慧之水。
居處吉祥之地。
枕藉福德之場。
與二氣而俱貞。
随四時而納佑。
日月天子。
照合璧于大千。
星辰宮殿。
散連珠于百億。
慈悲輕雨。
與祥風而并飛。
菩提寶雲。
共飛煙而合來。
六合四海無複塵勞。
六道四生俱蒙清淨。
無礙會舍身忏文陳文帝為皇太後大舍寶位竊觀。
雅诰奧義。
皇王興在予之言。
禮經令典。
聖人揚罪己之說。
故亡身濟物。
仁者之恒心。
克己利人。
君子之常德。
況複菩薩大士法本行處。
應訃三界攝受四生。
運無量之四心。
修平等之六度。
國城妻子僶俯哀荒。
承祖宗之大業。
扶曳喘息。
當天下之重任。
黎民弗又庶績未熙。
禦朽履水無忌兢業。
又以世相泡影有為露電。
愛河奔迅欲海飛騰。
禀識同焚含靈共溺。
垂瑱憑玉。
還覺萬乘非尊。
當甯負扆。
翻以萬機成累。
夕惕若厲思弘汲引每日丕顯。
奉為七廟聖靈。
奉為皇大後聖禦。
奉為天龍鬼神幽冥空有三界四生五道六趣若色若想若怨若親若非怨親遍虛空滿法界窮過去盡未來無量名識一切種類平等大舍。
舍弟子自身及乘輿法服。
五服銮辂六冕龍章。
玉幾玄裘金輪绀馬。
珠交璎珞寶飾莊嚴。
給用之所資待。
生平之所玩好。
并而檀那鹹施三寶。
今謹于前殿設無礙大會。
奉行所願。
并諸功德具列于前。
願諸佛菩薩冥空幽顯俱到證明。
開智慧日映慈悲雲。
樹寶幢于大千。
擊法鼓于百億。
震動世界覺悟群生。
放三昧之淨光。
流一味之法雨。
引愚癡于火□。
拔煩惱于棘林。
出輪轉河到無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