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夫群生所以久流轉生死海者。

    良由無戒德之舟職者也。

    若乘戒舟鼓以慈棹。

     而不能橫截風濤遠登彼岸者。

    無此理也。

    故正教雖多一戒而為行本。

    其由出必由戶。

    何莫由斯戒矣。

    是以創起道意先識斯門。

    于諸心境籌度懷行。

    其狀如何。

    故論雲。

    夫受戒者慈悲為務。

    于三千界内萬億日。

    月上至非想下及無間。

    所有生類并起慈心不行殺害。

    或盡形命或至成佛。

    長時類通統周法界。

    此一念善。

    功滿虛空。

    其德難量。

    惟佛知際。

    不殺既爾。

    餘業例然。

    由斯戒德故能遠大。

    所以上天下地幽顯聖賢。

    莫不憑祖此緣用為基趾。

    經不雲乎。

    戒如大地。

    生成住持。

    出有心發。

    是曰生也。

    聖道良資。

    是曰成也。

    法延六萬。

    是曰住也。

    保任三業。

    是曰持也。

    諸餘善法蓋阙此功。

    有入此門便稱聖種。

    乖斯妄立是謂凡流。

    長沒苦海出濟無日。

    自法移東夏千齡過半。

    在魏嘉平方聞戒法。

    自爾迄今道俗流布。

    然大聖垂教知機厥先故使俗士憲章則有具有缺。

    道人律儀有小有大。

    所以五戒八戒随量制開對境無非。

    戒科約分任其力用。

    是謂接俗之化。

    不可定其時緣。

    出家據道異于俗流。

    備足時緣無開階級。

    雖複位分大小。

    兩學就行齊均上下。

    五衆約過品類乃殊。

    結正同存一戒。

    戒者警也。

    常禦在心。

    清信所存聞諸視聽。

    故撮舉數四。

     知奉法之有人焉。

     梁代弘明集誡功篇錄唐廣弘明集誡功篇錄(二十七) 晉沙門釋慧遠與劉遺民書梁元帝與蕭咨議等書梁簡文與湘東王書陳律師昙瑗與朝士書陳沙門釋慧津與瑗律師書(并答)隋炀帝與智者顗禅師書隋炀帝受菩薩大戒文隋智者師與炀帝書唐終南山釋氏統略齊文宣淨行法門與隐士劉遺民等書晉廬山釋慧遠彭城劉遺民。

    以晉太元中。

    除宜昌柴桑二縣令值廬山靈邃。

    足以往而不反。

     遇沙門釋慧遠。

    可以服膺。

    丁母憂去職入山。

    遂有終焉之志。

    于西林澗北。

    别立禅坊。

    養志閑處。

    安貧不營貨利。

    是時閑退之士輕舉而集者。

    若宗炳張野周續之雷次宗之徒。

    鹹在會焉。

    遺民與群賢遊處。

    研精玄理。

    以此永日。

    遠乃遺其書曰。

    每尋疇昔遊心世典。

    以為當年之華宛也。

    及見老莊。

    悟名教是應變之虛談耳。

    以今而觀。

    則知沉冥之趣。

    豈得不以佛理為先。

    茍會之有宗。

    則百家同緻。

     君諸人并為如來賢弟子也。

    策名神府為日已久。

    徒積懷遠之興。

    而乏因籍之資。

     以此永年。

    豈所以勵其宿心哉。

    意謂六齋日。

    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

    然後津寄之情笃。

    來生之計深矣。

    若染翰綴文。

    可托興于此。

    雖言生于不足。

    然非言無以暢一詣之感。

    因骥之喻。

    亦何必遠寄古人。

    于是。

    山居道俗日加策勵。

    遺民精勤偏至。

    具持禁戒宗張等所不及。

    專念禅坐始涉半年。

    定中見佛。

    行路遇像佛于空現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又披袈裟在寶池浴。

    出定已請僧讀經。

    願速舍命。

    在山一十五年。

    自知亡日。

    與衆别已都無疾苦。

    至期西面端坐。

    斂手氣絕。

    年五十有七。

     先作笃終誡曰。

    皇甫谧遺論佩孝經。

    示不忘孝道。

    蓋似有意小兒之行事。

    今即土為墓。

    勿用棺椁。

    子雍從之。

    周續之等。

    築室相次。

    各有芳績。

    如别所雲。

     與蕭咨等書梁元帝蓋聞。

    圓光七尺。

    上映真珠之雲面門五色。

    旁臨珊瑚之地。

    化為金案。

    奪麗水之珍。

    變同珂雪。

    高玄霜之彩。

    豈不有機則感。

    感而遂通。

    有神則智。

    智而必斷。

    故碧玉之樓升堂未易。

    紫绀之殿入室為難。

    必須五根之信以信為首。

    六度之檀以檀為上。

    故能舍财從信去有即空。

    率斯而談。

    良可知矣。

    竊以瑞像放光倏将旬日。

    蹈舞之深形于寤寐。

    抃\躍之誠結于興寝。

    稍覺十字之蒸。

    嗤何曾之馔。

    五鼎之味笑主偃之辭。

    鼋羹麟脯空聞其說。

    羊酪猩唇曷足雲也。

    困于酒食。

    未若過中不餐。

    螺蚳登俎。

    豈及春蔬為淨。

    欲吾子三日潔齋。

    自寅至戌一中而已。

    自有米如玉銳鹽類虎形。

    雲夢之芹遼東之藻。

    十斤之梨千樹之橘。

    青筍紫姜固栗霜棗适口充腸無索不獲。

    八功德水并入法流。

    四王俱至偕讓弘道。

    同志為友。

    豈不盛欤。

    蕭繹疏。

     答湘東王書梁簡文十八日晚。

    于華林閤外省中。

    得弟九月一日書。

    其慰懸想。

    秋節凄清比如常也。

    州事多外無足疲勞。

    濠梁之氣不異恒日。

    差盡怡悅時有樂事。

    遊士文賓比得談賞。

    終宴追随何如近日。

    注漢功夫轉有次第。

    思見此書有甚饑惄。

    吾蒙受菩薩禁戒簉預大士。

    此十二日便于東城私忏。

    十七日旦早入寶雲。

    璧門照日銅龍吐霧。

    紅泉含影青蓮吐芳。

    法侶成群金山滿座。

    身心快樂得未曾有。

    昨旦平等寺法會。

    中後無礙受持。

    天儀臨席睟容親證拜伏雖多疲勞頓遣。

    剃頂之時此心特至。

     心口自謀并欲剪落。

    無疑馬援遣虱之談。

    不辭應氏赤壺之諷。

    僧琎典議不異昔日。

    竟日問琎殊均子路。

    探鈎取名名曰因理。

    皇情印可今便奉行。

    昨脯後方還所住。

    徐擒庾吾羌恒日夕鏡遠在直時來。

    左右但不得倜傥殊異。

    盤桓之時稍習節文。

    欲避酒泉之職。

    尹王相去。

    既爾彌申□對。

    臨汝侯比多屬疾。

    來宮小稀。

    其間信使差得不簡晔。

    兼檐事暕為洗馬時申話言數語。

    論辨向之。

    侯東撫複成離闊。

    衡山九嶷尋應引邁。

    臨岐有歎望水興嗟。

    但吾自至都已來。

    意志忽恍。

    雖開口而笑。

    不得真樂。

    不複飲酒垂二十旬。

    次公醒狂自成無理。

    知耆艾數信述吾經過。

    适憶途遵江夏路出西浮。

    日月易來已涉秋暮。

    而韋述有長沮之弊。

    必笑之災。

    術異葛仙形均荀序。

    第複資其糧饩。

    特為經營。

    轉禍為福事均北叟。

    分别已來每增慨憶。

    歎因月積想逐時旋。

    每有西卸事同撫髀。

    相見之期未知何日。

    瞻言玉嶺靜對金關。

    懷勞之深未常弭歇。

    善自保惜。

    反此不多。

    綱疏。

     與梁朝士書瑗律師光宅寺昙瑗白。

    竊惟至人垂誨各赴機權。

    故外設約事三千。

    内陳律儀八萬。

     誠複楷訓異門無非懲惡。

    孔定刑辟以诘奸宄。

    釋敷羯磨用擯違法。

    二聖分教别有司存。

    頃見僧尼。

    有事每越訟公府。

    且内外殊揆科例不同。

    或内律為輕外制成重。

    或内法為重外網更輕。

    凡情僶俯肆其阿便。

    若茍欲利己。

    則舍内重而附外輕。

    若在陷他。

    則棄内輕。

    而依外重。

    非唯穢黩時宰。

    便為頓乖理制。

    幸屬明令公匡弼社稷和燮陰陽。

    舟楫大乘柱石三寶。

    遐迩向風白黑斯慶。

    貧道忝居僧例。

     頗曾采習毗尼。

    累獲僧曹送事訪律。

    詳決尋佛具切誡。

    國有憲章。

    絓\僧家诤執。

      未審依何折斷。

    謹緻往牒伫奉還旨。

    庶成約法永用遵模。

    釋昙瑗呈。

     與瑗律師書釋慧津慧津和南竊聞尋師萬日以禮見知。

    而津伏奉未淹。

    過蒙優接。

    昔鄒陽上書。

      乃可引為上容。

    宋玉陳賦則賜以良田。

    且複康會來吳。

    才堪師表。

    摩騰入漢。

    行合律儀者哉。

    故知道寄人弘。

    德不孤立。

    俦今訪古并非其例。

    豈可虛佩寵靈坐安隆渥。

    便是名踰分外譽超身表。

    但法輪初啟。

    請業者如雲。

    非直四海同風天下慕義。

    遂令負笈之徒排肩自遠。

    歸仁之士繼踵來儀。

    華陰成市曾何足雲。

    舉袂如帷。

    豈得獨高前代。

    況乃闡禅定之初門。

    開智慧之燈炬。

    信實傾河倒海宣說不窮。

    先進者陷于金城。

    後生者摧其利齒。

    可号熏修戒善。

    能令十地璎珞守持身行。

    則使八正莊嚴允穆聖凡□和幽顯。

    加有懷鉛握錐之好。

    聚螢流麥之勤。

    或剖蚌求珠。

    開河出寶。

    而慧津一分無取。

    内外靡聞。

    學謝懸鐘言慚散粉。

    同斯曲木空廁直蘭。

    類此蒹葭謬參玉樹。

    乃知滄溟汪濊。

    不待豪滴之珠。

    華嶽穹崇。

    甯俟遊塵之壤。

    譬茲秋鳳如彼春林。

    墜獨葉不預百枝。

    落一毛何關六翮。

    正言身名仰委觸途憑累。

    區區寸誠喻如皎日。

    不意三邊有務四郊多壘。

    緻使虧替講筵請益成廢及言悲鲠甯可具披。

    所冀難靜障除更敦咨受。

    不任戀結。

    行遣隻承。

    慧津和南。

     瑗律師答。

      信來枉告良用怃然。

    餘學慚技癢人非準的。

    中雖曾講授不異管内窺天。

    豈足作範後昆踵武前哲。

    蓋身疾弗瘳門人引去。

    一師盛業廢而莫傳。

    五十之年忽焉将至。

    長夜永懷惆怅何已。

    未有好事者日相請逼。

    遂以罷老複成自勵。

    如法師數子本出名家。

    洛下奇才當今利齒。

    必欲探核論部任持律藏。

    方為美器日見絕塵。

    複有海表奇僧聚中開士。

    皆學無常師。

    不遠而至訪道質疑。

    足稱一時之樂。

    不意胡兵犯跸虜馬飲江。

    塔廟焚如義徒道殣。

    即日京華故老倚席不談乃複爰訪幽痾。

    令其訓導久廢無次。

    何以誨人。

    故乃荊棘生乎口中。

    雌黃謬于舌杪矣。

    煎水求冰未足為喻。

    伫能近顧方陳寸□。

    瑗白。

      隋炀帝于天台山顗禅師所受菩薩戒文弟子基承積善生長皇家。

    庭訓早趨贻教夙漸。

    福履攸臻妙機頓悟。

    恥崎岖于小徑。

    希優遊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開士萬行戒善為先。

    菩薩十受專持最上。

    喻立宮室先必基趾。

    徒架虛空終不能成。

    孔老釋門鹹資镕鑄。

    不有軌儀孰将安仰。

    誠複能仁奉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

    自近之遠感而遂通。

    波侖罄髓于無竭。

    善财亡身于法界。

    經有明文非徒臆說。

    深信佛語幸遵時導。

     禅師佛法龍象。

    戒珠圓淨定水清澄。

    因靜發慧安無礙辯。

    先物後己謙挹成風。

    名稱遠聞衆所知識。

    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楫遠迎。

    每慮緣差值諸留難。

    亦既至止心路豁然。

    及披雲霧即銷煩惱。

    以年月日。

    于揚州金誠設千僧會。

    敬受菩薩戒。

    戒名為孝。

    亦名制止。

    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作大莊嚴。

    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

    雲雲。

    既受戒己。

    便舉法名。

    詺帝為總持菩薩也。

    帝頂受已白曰。

    大師禅慧内融導之以法澤。

    可奉名為智者。

    斯同梁高舉約法師之徽号矣。

     天台智者禅師與炀帝書文多不載備所撰續高僧傳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終南太一山釋氏夫淨住之來。

    其流尚矣。

    祖述法王開化道達之方。

    統引群生履信成濟之務也。

    是以正法存沒畢乘信毀之功。

    神用昏明終藉惰勤之力。

    竊開輪王興運肇于有劫之初。

    法主膺期開于濁域之始。

    其故何耶。

    良有以也。

    諒由淳薄結于夙心。

    故使機感隆于視聽。

    自教流震土六百餘年。

    道俗崇仰其蹤可悉。

    至于知機明略弘贊被時。

    垂清範于遺黎。

    導成規于得信者。

    斯文在斯。

    可宗鏡矣。

    昔南齊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蕭子良者。

    崇仰釋宗深達至教。

    注釋經論鈔略詞理。

    掩邪道而辟正津。

     弘一乘而揚七衆。

    世稱筆海。

    時号智山。

    或通夢于獨尊。

    谥天王之嘉稱。

    或冥授于經呗。

    傳神度之英。

    規其德難詳辄從蓋阙。

    以齊永明八年。

    感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樹立淨住淨行法門。

    因其開衍。

    言淨住者。

    即布薩之翻名。

    布薩天言。

     淨住人語。

    或雲增進。

    亦稱長養通道及俗俱禀修行。

    所謂淨身口意。

    如戒而住。

     故曰淨住也。

    子者紹繼為義。

    以三歸七衆制禦情塵善根增長紹續佛種。

    故曰淨住子也。

    言淨行法門者。

    以諸業淨所以化行于世。

    了諸法門。

    故有性相差别。

    始于懷鉛終于絕筆。

    凡經七旬兩帙都了。

    遂開筵廣第盛集英髦。

    躬處元座談叙宗緻。

     十衆雲合。

    若赴華陰之墟。

    四部激揚。

    同谒靈山之會。

    鹹曰。

    聞所未聞。

    清心傾耳。

    故江表通德體道乘權。

    綜而習之用開靈府。

    陳平随統被及關河。

    傳度不虧備于藏部。

    後進學寡識昧。

    前修曾不披尋。

    任情抑斷号曰僞經。

    相從捐擲。

    斯徒衆矣。

    可為悲夫。

    餘以暇景試括檢之。

    文寔精華理存信本矣。

    故知今所學教全是師心。

    心何可師一至如此。

    是以智度論雲。

    佛滅度後凡所制述弘贊佛經者。

    并号阿毗達磨。

    即十二部經之所攝也。

    聖教明訣理絕凡謀。

    但以初學或昧未能瞻及。

    辄又隐括略成一卷。

    撮梗概之貞明。

    摘扶疏之茂美。

    足以啟初心之跬步。

    标後銳之前縱。

    又圖而贊之廣于寺壁。

    庶使愚智齊哓識信牢強。

    萬載之道遐開。

    七衆之基成立。

    敬而信者是稱淨行之人。

    宗而行之不亡淨住之目。

    贻厥諸友知其意焉。

      淨住子淨行法。

    南齊文宣公。

     皇覺辨德門第一九十六種道而佛道為最上勝者。

    非無其義。

    夫立名所以表德。

    非德無以顯名。

    有名未必具德。

    有德名非虛唱。

    是知名有真假。

    德有虛實。

    豈可道俗混同竊名假實而不辨析者乎。

    今睹殊教異軌分衢舛迹。

    未嘗不有其名而阙其德。

    不無其稱而求其用。

    是知有名無德者外道也。

    有德有名者佛道也。

    譬若濟海托舟踐途寄足。

    故經雲。

    直心是道場。

    無虛假故。

    發行是道場。

    能辨事故。

    如是四弘六度俱稱道場。

    藉如此之勝因。

    獲若斯之妙果。

    所以解脫去其累般若窮其照。

    相好表其容法身顯其德。

    語其至仁則三念齊想。

    言其自在則無畏獨步。

    談其累功則十力為用。

    仰其妙極則不共之法神通方便無量法門。

    洞達三世了照萬有。

    卓然明顯英聖超群。

    故号如來十号具足。

    既自覺于生死昏夜。

    又複起于未覺悟者。

    斯可謂有其名德無不苞。

    具其美德無不備。

    故知形端則影直。

    聲雅則響和。

    未見貌醜鑒鏡有悅目之華。

    體矬照水發溢群之觀。

    書雲。

    不登山無以知天之高。

    不測水無以知地之厚也。

    凡如斯之異學。

    皆漏于佛之大道矣。

    故經雲。

    世間亦有常樂我淨。

    出世亦有常樂我淨。

    世間者有名無義。

    出世者有名有義。

    故六師結誓經。

    問佛名德。

     佛答雲。

      最正覺自得。

    不染一切法。

    一切智無畏。

    自然無師保。

    至獨無等倫。

    自獲于正道。

    如來天人尊。

    一切智力具。

     今各既知至德有歸邪正異趣。

    善惡分迳凡聖路隅。

    幸得信因果悟非常。

    順智流入正道。

    諸賢并能悼川上之不追。

    悟交臂之潛往。

    病生滅之無窮。

    慕我淨之恒樂。

    凡我鹹已仰風餐化割愛辭榮。

    豈得不懔然增到形命相競者乎。

    故當清和其性哀愍有形。

    等心存濟以法惠施。

    不犯不取有求不逆。

    常志大乘内外相副。

    是名具足清淨度門。

      辨德門頌南齊秘書丞王融紫實昧朱。

    狂斯濫哲。

    舛迳揚鏕。

    分源競枻。

    麗景或幽。

    澄舒每缺。

    水激波生。

    煙深火滅。

    情端徒總。

    理向空蔽。

    不有明心。

    誰驅聖轍。

     開物歸信門第二如來愍念衆生愛同一子。

    何常不以善權方便弘濟益之津乎。

    所以垂形丈六表現靈儀。

    随方應感法身匪一。

    及其金容托體相好莊嚴。

    顯發衆生欣樂瞻睹。

    行則大千震動衆魔懾伏。

    住則洞達諸定外道歸化。

    坐則演示方等釋梵咨仰。

    卧則開一實道三乘禀德。

    言則三塗靜苦。

    笑則四生受樂。

    聞聲者證道。

    見形者解脫。

    當此之時。

    豈不盛哉。

    今者雖禀精靈昏惑障重。

    進不睹分衛國城。

    退不聞八音辯說。

     将由罪業深厚煩惱牢固。

    非惟恐不見前佛後佛來聖近賢。

    深憂惡道無由可絕。

    發如此意。

    實有切情之悲。

    運如是想。

    不覺痛心之苦。

    豈容順默使流晏安苦海沉淪沸火而不自拔者乎。

    當須慷慨懔厲挫情折意生增上心。

    忏悔滅罪去諸塵累。

    乃可歸信。

    自不堅強其志亡身舍命捍勞忍苦銜悲恻怆者。

    将恐煩惱熾火無由而滅。

    無明重闇開了未期。

    譬如牢獄重囚具嬰衆苦抱長枷穿大械。

    帶金鉗負鐵鎖捶撲其軀。

    膿瘡穢爛周遍形骸。

    臭惡纏匝而欲以此狀求見國主貴臣。

    雖複一心無怠懇誠嘉到。

    恐升高殿踐玉筵。

    亦無由而果。

    假令愍念欲睹為難。

    何以故。

    以其具諸罪惡不離苦具故。

    若去枷脫鎖洗垢嚴服。

    王不我礙自然而現。

    今欲歸信亦複如斯。

     将見如來相好光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