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先當淨身口意洗除心垢。

    六塵愛染永滅不起。

    十惡重障淨盡無餘。

    業累既除表裡俱淨。

    方可運明想于迦維。

    标清心于寶刹。

    去諸塵勞入歸信門。

    必然仰睹法身無礙。

    如囚脫枷鎖自然見于王。

    我今除煩惱亦必睹諸佛。

    若不如是雖複殷勤倍切。

    直恐障礙難通。

    豈可不五體投地如太山崩一心歸信無複疑想。

    奉為至尊皇太子七廟聖靈龍神八部一切劇苦衆生。

    敬禮十方一切三世諸佛。

     求哀忏悔。

    既悔已後。

    常行柔軟調和心堪受心不放逸滅心真正心不雜心無貪吝心勝心大心慈悲安樂心善歡喜心度一切心守護衆生心無我所心如來心。

    發如是等廣勝妙心。

    專求多聞修離欲定。

    奉戒清淨念報恩德。

    常懷悅豫不舍衆生。

      歸信門頌。

     生浮命舛。

    識網情違。

    業雲結影。

    慧日潛晖。

    逶迤修道。

    極夜無歸。

    登山小魯。

    泛海難沂。

    參^8□見璧。

    辯礫知玑。

    迷其未達。

    匪正何依。

     滌除三業門第三身口意三禍患之首。

    故經雲。

    有身則苦生。

    無身則苦滅。

    既知其患苦則應挫而滅之。

    滅苦之要莫過忏悔。

    忏悔之法。

    先當潔其心靜其慮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肅其容内懷慚愧鄙恥外發。

    書雲。

    禮無不敬。

    傲不可長。

    又曰。

    過而能改是謂無過。

    經雲。

    于一切衆生敬之如親想。

    各自省其過。

    然後忏悔。

    衆等從無始世界以來至于此生。

    由于身意造諸苦業。

    并緣愚癡多違至教。

    遂乃憍慢懈怠形用不恭。

     眠坐放逸行動輕傲。

    或入出僧坊登上堂殿。

    禮拜旋繞形不卑恭。

    或于父母師長上中下座善友知識前。

    服用不端動止乖法。

    非禮而觀用違體制。

    或盜三寶财及親屬物一切他有。

    抄掠強奪。

    欺诳增減非分相淩。

    或淫侄恣縱。

    非時非處。

    罔隔禽獸。

    不避親族。

    或造五逆水火焚澆。

    攻略坑陷加毒無罪。

    或掠劓刖刵考掠斫射。

      傷毀斬截殘害剝裂。

    屠割炮燒煮炙爛瀹。

    諸如此罪。

    或為淫欲。

    或為财利。

    或為悭貪。

    或為癡我。

    無慚賢愚不愧聖達。

    今思此過若影随形。

    怖懼慚愧悲恻忏悔痛苦忏悔已。

    有相加害者。

    從今已去為真善友。

    生生相向以法示誨。

    願十方佛特加攝念。

    悔身業障永更不造。

     次忏口業。

    此是患苦之門。

    禍累之始。

    書曰。

    一言可以興邦。

    一言可以喪國。

    又曰。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一發榮辱之主。

    經雲。

    不得離間惡口妄言绮語。

    谄曲華詞構扇狡亂。

    故知有言之患招報實重。

    廣如自愛經彰斯業相。

    又如經雲。

    失命因緣尚不妄語。

    何況戲笑構扇是非。

    常以直心忏悔口業。

     次忏意業。

    意為身口之本。

    罪福之門。

    書雲。

    檢七情務九思。

    思無邪動必正。

    七情者喜怒憂懼憎愛惡欲者也。

    九思者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利思義。

    此皆所以洗除胸懷去邪務正。

    經雲。

    不得貪欲瞋恚愚癡邪見。

    故知萬惡川流事由心造。

    何以知其然。

    若瞥緣心起。

    故口發惡言。

    言由意顯。

    便行重罪。

    今欲緘其言而正其身者。

    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

    故經雲。

    制之一處無事不辨。

    既心會于道。

    身過不遏而止。

    意順于理。

    口失不防而滅。

    然身口業粗易可抑絕。

    意造細微難可豁盡。

    廣如諸經說其相狀。

     忏悔三業門頌。

      樂由生滅患以身全。

    業資意造。

    事假言筌。

    利衰畢倚。

    榮辱茲纏。

    燕骥匪蹑。

    周锴徒镌。

    惑端風緒。

    愛境旌懸。

    不勤一至。

    何階四禅。

     修理六根門第四經雲。

    罪無定相。

    随困緣造。

    既是因緣而生。

    今亦随因緣而滅。

    前已忏其重惡。

    則三業俱明。

    又欲莊嚴容體。

    則須六根清淨。

    固知心之驅役諸識。

    亦猶君之總策諸臣。

    故書雲。

    君人者懔乎如朽索之禦六馬。

    言其畏敬禦物不及于亡。

    驗之此事哓然俱了。

    但以方境森然感發内外。

    更相因倚構接心識。

    故經雲。

    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

    須各慚愧制馭根識。

    如法句經心意品說。

    昔有道人。

    河邊學道。

    但念六塵曾無甯息。

    龜從河出。

    水狗将啖龜。

    龜縮頭尾四腳藏于甲中。

    不能得便狗去還出。

    便得入水。

    道人因悟。

    我不及龜。

    放恣六情。

    不知死至。

    輪轉五道皆由意根。

    故須總明六根罪業。

    我從無始已來。

    眼根因緣随逐諸色。

    見勝美之事。

    不能修學。

    見不善之業。

    随順履行。

    獲此雙眼其淨甚少。

    惟見無慚無恥之色。

    不見賢聖神通方便作用之色。

    雖有雙目與盲不異。

    是大可恥一也。

    我從無始已來。

    耳根因緣随逐外聲。

    聞說正善信忠勸美。

    不能修學。

    反生憤結。

    聞邪惡事。

    歡然須行。

    緣此因故惟聞一切不善音聲。

    不聞清淨正法之聲。

    十方諸佛常說妙法。

    我今不聞生聾不異。

    是大可恥二也。

     我從無始已來。

    鼻根因緣若聞正教戒德妙香。

    初不樂聞。

    反生妨礙。

    聞諸惡欲邪媚之香。

    深心耽着。

    由此業故堕大地獄。

    生在邊地。

    不聞賢聖五分之香。

    不聞三乘四攝等香。

    使我輪回常與善隔。

    是大可恥三也。

     我從無始已來。

    舌根因緣造過特多。

    貪着厚味不淨說法。

    緻此罪緣常淪生死。

    是大可恥四也。

     我從無始已來。

    身根因緣多造衆罪。

    自重輕他增長癡愛。

    由此業故。

    得下賤報。

    于佛勝緣無由攀附。

    是大可恥五也。

     我從無始已來意根因緣備造衆惡。

    至人經教拔苦出要。

    心不悕行更生違拒。

     乃學異論。

    規圖罪種緻無正信。

    求名求利增長我見。

    乖僻尤重。

    臨死之時方悔虛過。

    此大可恥六也。

    清淨六根門頌。

     傾都麗佳。

    繞梁之曲。

    肥馬輕裘。

    蕙肴芳醁。

    晦黑滋生。

    昏嚚競欲。

    貌蕩魂浮身甘意觸。

    靈蔡攝根。

    情葵衛足。

    蟲草或虞。

    人何不勖。

     生老病死門第五尋夫遠劫已來。

    三業所纏六根所惑。

    染愛潤業沉沒迄今。

    生老病死實為大苦。

    故經雲。

    一身死壞複受一身。

    生死無數。

    盡天下草木斬以為籌。

    計吾故身不能數矣。

    所以達人興厭高升界系之表。

    愚夫貪生恒淪死生之獄。

    故須識過可得長辭。

    如胞胎經雲。

    衆生受胎。

    冥冥漠漠狀若浮塵。

    在胎十月。

    四十二變識微苦毒楚痛難忍。

    臭處迫迮劇于牢獄。

    饑渴寒熱過于餓鬼。

    母飽急塞母饑悶絕。

    食冷如水食熱如火。

    飲多如漂大海。

    行急如堕險谷。

    坐久如土鎮迮。

    立久如懸廁屋。

    下熏上壓無時不苦。

    及将欲生倍複艱難。

    如赤身赴刃叫聲震裂。

    雖具此苦複多不全。

    若一日百日一月十月。

    或在胞胎堕。

    落或出生母子喪命。

    當思此生實是大苦。

    次思老苦。

    經雲。

    年耆根熟形變色衰坐起苦極餘命無幾。

    涅槃經雲。

    譬如燈炷惟賴膏油。

    膏油既盡光炷非久。

    人亦如是。

    惟賴壯膏。

    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住。

    又如折軸無所複用。

    如遭霜花人不欲視。

    又經雲。

    是日已過。

    命亦随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當思此老複為大苦。

    次思病苦。

    皆由風寒冷熱食飲不節。

      四時變改則水石乖扶。

    況此假合之體危^3□之形。

    望免四大不虧百一無惱。

    豈可得也。

    及至苦患切身心煩愁塞。

    求生不差求死不絕。

    痛楚百端窮憂自結。

    屎尿臭處。

    妻子為之改容。

    形骸不攝。

    傍人為之變色。

    況單身寄病。

    誰肯提攜。

    故經雲。

    慈父孝子至病死時不能相救。

    此至言也。

    實為大苦。

    複思死苦。

    經雲。

    死者盡也。

    氣絕神逝形骸蕭索。

    人物一統無生不終。

    又經雲。

    去處懸遠而無伴侶。

    無所破壞見者愁毒等。

    經又雲。

    獨生獨死身自當之。

    幽幽冥冥會見無期。

    是以聖人以身為患。

    豈複以死更受生乎。

    往來五道勞我精神。

    誓斷貪源絕其生本。

    是故死苦實由此身。

    如來出家立言此意。

     生老病死門頌。

     秾華易遷。

    繁蕉不實。

    星發鲐肌憐光愒日。

    二豎潛言。

    十巫空術。

    生之往矣。

    高松蕭瑟。

    即化翻靈。

    從緣墜質。

    噬臍有譏。

    嗟然何汨。

     克責身心門第六身為苦本。

    自所造集。

    于生死中複增惡業。

    不能改悔随順佛語。

    是故特須深自克責。

     經雲。

    見人之過口不得言。

    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書雲。

    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雲。

    君子顯其過。

     經雲。

    贊人之善不言己美。

     書雲。

    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經雲。

    恕己可為譬。

    勿殺勿行杖。

     書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以經書交映。

    内外之教其本均同。

    正是意殊名異。

    若使理乖義越者。

    則不容有此同緻。

    所以稱内外者本非形分。

    但以心表為言也。

     經雲。

    佛為衆生說法斷除闇惑。

    猶如良醫随疾授藥。

     書雲。

    天道無親惟仁是與。

    若出家之人觀空無常。

    厭離生死行出世法。

    是則為内乖此為外。

    在家之人歸崇三寶。

    持戒修善奉行禮義。

    是則為内。

    乖此為外。

     今内外道俗。

    共知内美之稱由心。

    外惡之名在行豈得不舍外惡勤修内善。

    若欲修行先自克責。

    當知求進是假名。

    退檢是實法。

    欲涉千裡者。

    必裡糧衛足而緻也。

      欲升彼岸者。

    必聚智糧具戒足而登也。

    所以能果者。

    實由退檢覺察校試輕重。

    故能卻斷無明退截老死。

    愚闇滅則慧光發。

    四相遷則戒德顯。

    故知廉退者進之兆也。

    貪進者退之萌也。

    夫求而獲者虛則寶愛情深故有傾危堕墜之苦此。

    外道之法也。

    退而獲者實則意無染戀。

    故得常安涅槃之樂。

    斯佛道之法也。

    今者但應退檢不及以自責躬。

    若志求進必損我傷物。

    退察檢失則彼我兼利。

    當知克責心口。

    是八正之路。

    檢察身行。

    是解脫之蹤。

    是故如上善自克責。

    則無善而不歸也。

     克責心行門頌。

     瞻彼進德。

    莫敢或遑。

    顧咨小智。

    徒以太康。

    豈無通術。

    跋此榛荒。

    雖有重離。

    亦照螢光。

    循情内負。

    撫事外傷。

    層羅一舉。

    空念高翔。

     檢覆三業門第七克責之情猶昧。

    審的之旨未彰。

    故以事檢心。

    校所修習。

    既知不及彌增悚恧。

    何謂檢校。

    檢我此身。

    從旦至中。

    從中至暮。

    從暮至夜。

    從夜至哓。

    乃至一時一克一念一頃。

      有幾心幾行幾善幾惡幾心欲摧滅煩惱幾心欲降伏魔怨幾心念三寶四谛幾心念苦空無常幾心念報父母恩慈幾心願代衆生受苦幾心發念菩薩道業幾心欲布施持戒幾心欲忍辱精進幾心欲禅寂顯慧幾心欲慈濟五道幾心欲勸勵行所難行幾心欲超求辨所難辨幾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幾心欲作佛化度群生上已檢心。

    次複檢口如上時刻從旦已來。

    已得演說幾句深義已得披讀幾卷經典已得理誦幾許文字已得幾過歎佛功德已得幾過稱菩薩行已得幾過稱贊随喜已得幾過回向發願次複檢身如上時刻已得幾過屈身禮佛幾拜已得幾過屈身禮法禮僧已得幾過執勞掃塔塗地已得幾過燒香散華然燈已得幾過拂除塵垢正列供具已得幾過懸幡表刹合掌供養已得幾過繞佛恭敬幾十百匝如是檢察。

    會理甚少違道極多。

    白淨之業裁不足言。

    煩惱重障森然滿目。

    闇礙轉積解脫何由。

    如上檢察自救無功。

    何有時閑議人善惡。

    故須三業自相訓責。

     知我所作幾善幾惡。

     檢校行業門頌。

     渾風緬沒。

    旅俗膠加。

    競文内疚。

    誰靦心瑕。

    再惟情反。

    三省身華。

    貴危窮濫。

    貧懾豪奢。

    邅回六蔽紛綸七邪。

    不圖厥始。

    逸馬難罝。

     诃诘四大門第八(四大謂地水火風也) 上已檢校所行。

    多諸廢惰。

    由此四大招緻懈怠。

    是故诃诘令其覺悟。

    夫三界遐曠六導繁滋。

    莫不依因四大相資成體。

    聚則為身散則歸空。

    然風火性殊地水質異。

    各稱其分皆欲求适。

    求适非一。

    所以乖忤易動。

    故一大不調四大俱疾。

    乍增乍損痾疹續生。

    風輕而地重。

    水冷而火熱。

    互相煎惱。

    無時得安。

    經喻四蛇。

    信哉可患。

    又此四大無慚無恥無恩無義。

    我今恐其不安。

    所以資給所須。

    然彼四大初無愧感。

    何以知之。

    至如悲風霜殒嚴冬雪零。

    便須綿纩衣裘卧褥溫室。

    若季夏郁蒸歊赫炎烈。

    複須輕絺廣室風扇牙簟。

    春秋改節氣候清爽。

    複須輕軟服禦。

    乃至食則甘肥珍肴充滿。

    飲則瓜果溫漿冷水随時資給。

    安苦求樂。

    此皆四大所須。

     而我供贍未曾拒逆。

    而此四大求索無慚。

    不知有無。

    有則充給不厭。

    無則恐迫令得。

    如饑須食不可暫阙。

    脫緻乖違内愁外戰增發火大。

    不知我艱辛。

    不恕我空乏。

    惟欲貪求無有休息。

    是名無慚。

    雲何無恥。

    汝之所須無窮。

    我随給汝不少。

      雅然當受初無愧容。

    我既役智盡謀以相資贍。

    而汝初無矜念于我。

    于少日中不須衣食。

    雲何無恩。

    今既得我如此供給。

    未嘗為我造作善事。

    獲我衣食飽暖怡怿。

     反更思念作一切惡。

    少時禅誦禮拜即生懈怠。

    雲何無義。

    此四大身。

    不可期懷。

     不可委信。

    我今為汝種種供須。

    反複橫起種種愛着。

    驅逼于我行殺盜淫。

    我既愚癡不能制革。

    還相随順生諸疾病。

    或遭王法牢獄鞭杖。

    為汝所招。

    我既嬰苦。

    汝亦無利。

    猶複不知。

    更求更索。

    後今日去。

    不複随汝流轉老病生死大海。

    汝當随我行道。

    作諸善業。

    方可給汝随分衣食。

    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汝當善自驅策。

    令我早得五分法身。

    常化遊行自在無礙。

     呵诘四大門頌。

     迅矣百齡。

    綿茲六入。

    出沒昏疑。

    興居愛習。

    矻矻予求。

    營營爾給。

    匪德日歸。

    惟殃斯集。

    貪人敗類。

    無厭自及。

    昭回不希。

    玄墟何泣。

     出家順善門第九上已檢校所行。

    知乖道實遠。

    克責自咎則進趣有途。

    前雖道俗總論混知其過。

    然在家罪重出家罪輕。

    但出家之人。

    行業階差生熟難辨。

    然阡陌而觀。

    亦粗見其迹。

    今出家者未登聖境。

    而期望之人恒引聖責凡。

    良由大教勝遠。

    尊之者責重。

    法律精微。

    信之者望深。

    何以知然。

    今欲見雅形妙相之體。

    當睹儀容端麗之人。

    欲觀仁義盛德之風。

    當尋有禮有義之行。

    何常見衆多之口競。

    譏棄諸外道。

      正以不足及言。

    所以息譏。

    在于衆僧動為論端。

    實由我法清勝嫉之者多。

    我法高遠毀之者衆。

    書雲。

    城高則沖生。

    道尊則魔盛。

    今乍聞诘诮之言乃足驚怪。

    就理而尋非無義而發。

    試為檢其所修比其所習。

    福之深淺罪之厚薄。

    可加意察之。

    夫父母是孝戀難遣。

    而能辭親。

    妻子是恩染難奪。

    而能割愛。

     勢位物情所競。

    而能棄榮。

     饑苦是人所難忍。

    而能節食。

     滋味是人所貪嗜。

    而甘蔬澀。

     翹勤是人所厭怠。

    而能精苦。

     七珍是人所吝惜。

    而能舍離錢帛是人所蓄聚。

    而能棄散。

     奴僮是人所資待。

    而自給不使。

     五色是人所欣睹。

    而棄之不顧。

     八音是人所競聞。

    而絕之不聽。

      飾玩細滑人所保着。

    而能精粗無礙。

    安身養體人所共同。

    而能忘形舍命。

    眠卧是人所不免。

    而晝夜不寝為業。

    恣口朋遊人所恒習。

    而處靜自檢。

      白衣飲馔不知紀極。

    而進食如毒。

     白衣日夜無所不甘。

    而己限以晷刻虛腹。

     白衣則華屋媲偶而己冢間離着。

     又行住坐卧如是法。

    禮拜圍繞如是法。

    讀誦講說如是法。

    食飲便利如是法。

     受供行施如是法。

    修道習行如是法。

    略說如上無非有法數則三千威儀。

    廣則說不可盡。

    餘如出家功德經說。

      出家生善門頌。

     澡身浴德。

    晦迹埋名。

    将安寶地。

    誰留化城。

    道場曠谧。

    禅迳閑清。

    風瓢弗響。

    震轍徒驚。

    嘯傲焉慮。

    脫落何營。

    長捐有結。

    永窴無生。

     在家從惡門第十俗士每言談之次。

    或問。

    白衣歸向何法無不答雲。

    釋氏純信縱複實心錯背。

     亦羞言其乖咎。

    所以爾者。

    寔由大法精勝不欲與善相違故也。

    既言其信。

    當事與言同。

    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