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事相反者。
便是矯僞谀側佞邪媚。
天下所驚嗟。
四海所駭歎。
若欲真實期于三世者。
見沙門之過。
當知凡劣。
形服雖異喜怒可殊。
便思其理可崇本不在人。
何得以鄙吝之行。
用廢大道乎。
且其積習勝業已積。
熙連沙喻可不深思。
今諸士女試自檢察。
實自多過。
瞋恚不避尊貴惡罵無複高卑貪求不計毀辱悭吝不知禮節淫欲不擇禽獸黜退不避親族加以憍慢放逸貢高怼恨诤訟邪命詐現異相。
以利求利惡求惡求多求。
無有恭敬不随教誨。
身見有見及以無見。
未嘗省退以禮自制。
一何苦哉。
惟恐我不勝人。
人莫及我。
經說起慢。
此業熾盛燒滅宿世所種善根。
又雲。
為惡雖少後苦無邊。
如毒在身終為重患。
諸俗人等惟欲營生不知顧死。
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
尋此危命非朝則。
夕俄傾之間兇變。
無常。
如佛為愚癡富老公說偈。
汲汲憂子财。
非我何所有。
愚人多預慮。
莫知當來變。
廣文如彼何得不思。
貪求積聚終必散失。
身死名滅惟業相随。
又觀女人所起患毒。
倍于男子。
經雲。
女人甚深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着牽人入罪門女人有何好但是諸不淨何不審谛觀為此發狂亂郁伽長者經雲。
在家修道當觀女人生厭離想。
非常久想。
不淨潔想。
臭穢惡想。
羅刹惡鬼恒啖人想。
貪色難飽無止足想。
惡知識妨淨行想。
三惡道增憂苦不斷。
目面唇口惑人之具。
人為所惑。
破家滅國殺親害子。
衆禍之本皆由女色。
在家男女惡門頌。
在磨則磷。
玉生雖堅。
維居必徙。
豈曰能賢。
冰開春日。
蘭敗秋年。
教随類反。
習乃情遷。
命符三漏。
生偕十纏。
茲焉遂往。
憂畏方延。
沉冥地獄門第十一萬法雖差功用不一。
至于明昧相形。
惟善惡二途而已。
語善則人天勝果差别于目驗。
述惡則三途劇苦皎然而非虛。
而愚惑之夫好起疑異。
多言人天是妄造地獄非實說。
以不睹故。
便不知推因以測果。
由不了故。
複不知驗果以尋因既因果未分空扇是非。
疑途亂起明在何日。
無論未來其事難了。
但以即今善惡是驗冥漠非妄。
夫有形則影現。
有聲則響應。
未見形存而影滅聲續而響乖。
故知善惡相資亦複如是。
幸各明信無厝疑心。
何謂地獄。
經中廣說。
此洲地下八大地獄。
最下阿鼻。
四萬由旬。
鐵城四周表裡火徹。
銅狗黑蛇哮吼嚼咋。
甚可怖畏。
諸小獄者散在鐵圍山間海渚空野衆處。
備受寒熱。
難可具說。
獄各有主。
牛頭阿傍。
其性殘虐無一慈忍。
見受苦者。
惟憂不苦。
惟憂不毒。
或問獄卒。
衆生受苦甚可憐愍。
而汝無慈常懷毒害。
獄卒答曰。
諸受苦者。
由是不孝父母。
謗佛法僧。
罵辱親疏。
毀陷一切。
破壞和合。
瞋恚殺害貪淫欺詐。
邪命邪求及以邪見。
憍慢懈怠放逸怨恨。
迷沒聲色耽着酒食。
犯所受戒不知慚愧。
具足惡業。
來此受苦。
受苦既畢恒加谏喻。
此是惡處今已得脫。
勿複重來。
然此衆生初無改悔。
今日得出俄頃複來。
勞我形力加毒于彼。
今觀此輩既不修善。
往趣泥洹則是無知。
不識避苦。
所以倍痛害之。
何由得出慈忍。
又經雲。
有十惡業殺生偷盜。
能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無量劫數乃得為人。
還受短命貧窮等報。
又感外報棘刺沙礫水旱少味不如意等。
且身口意此三發業之始。
自作教人見作随喜。
此三成業之由。
現報生報後報。
此三感業之所。
故論雲。
三三合九種。
從三煩惱生。
然前九位業通善惡。
受三塗報惟在三毒。
是故行人先須觀破。
于此人身可有出理。
地獄門頌。
冥津殊複哓。
高聽亦能卑。
陰牆雖兩密幽。
夜有四知。
炎山翻烈火。
水澗匝寒澌。
羅城振雲幕。
鋒樹郁霜枝。
茹荼非雲苦。
集木豈稱危求仁曾已得。
長歎欲何為。
出家懷道門第十二自大聖已還性體未圓。
三相所遷四山作固。
所以如來智周域外。
尚假苦切之言。
令諸有生得入律行。
今居在凡愚善惡雜糅。
何能免點累之愆愛染之失。
若聞所說深歎悼。
何時免離若斯之過。
不得内懷驚疑增其忿憾也。
然則起忿之來。
誠由着我。
如經所說。
執我見者。
生死大患第一破戒。
且舉一我無人不患。
自非正聚誰不弊之。
出家本意為滅此惑。
故諸行者。
常須遮制。
積功不已漸得出有。
迷此不修還同無始。
徒在僧倫更招苦業。
今聞出家之美。
不得便言無惡。
又聞俗人之惡。
不可便言無善。
故通述之宜各警策。
夫出家者猶信。
故入道也。
當去愛着順佛語。
則出世之行成也。
若于行有虧。
則非謂之信也。
内既無信。
則剪落納衣瓶缽等。
于身無用。
略引數條不得自怠。
已去愦鬧得空閑已離俗愛無攀緣已出馳動入寂定已離染着得無礙已舍苦境得無惱已離妻子無纏縛已棄飾好厭華侈已絕聲色滅貪求已斷榮辱去我見已向八正趣道門已披弘誓忍辱铠已服解脫涅槃衣已望畢竟空寂舍已登慈悲歖舍堂已見回向之大利已聽多聞自覺音佛見出家之大利。
如此。
所以勸獎誡厲修學。
故經雲。
蓋聞沙門之為道也。
舍家妻子捐棄愛欲斷絕六情守戒無為。
其清淨一心者則萬邪滅矣。
一心之道者。
聲色不能污。
榮位不能動。
免離憂苦存亡自在。
塊然獨立舍五悭除兩穢。
二堅縛二障法二種垢二雨雹二癰瘡二燒法二種病。
四破戒者。
一謂三業不淨。
二謂聞空怖畏。
三謂不為泥洹。
四謂貪着我見。
又如經說。
菩薩修行先除四失。
謂舍欺诳。
重報恩。
決嫌疑。
滅谄心。
如是備行諸度妙行。
清淨廣大安住寂靜。
出家懷惡門頌。
韫石諒非真。
飾瓶信為假。
竊服臯門上。
濫吹缁軒下。
鳳祀徒驚心。
驺文終好野。
實相豈或照。
浮榮未能舍。
迹殊冠冕客。
事襲驅馳者。
已矣歇鄭聲。
無然亂周雅。
在家懷善門第十三前已聞其惡深自鄙悼。
今顯其善悅以進道。
何以知之。
自非貪欲情厚。
染愛性深。
富貴意重勢利心濃者。
則不容安處累縛黑闇所纏故知在家者衆患之本矣。
故使室家妻子宗親眷屬。
周旋來往朋友遊處奉上接下。
皆須将意。
意不獨往。
其應筐篚。
筐篚之用非求不至。
既馳求事廣财念無窮。
惟念多蓄不顧無常。
擁積腐壞靡知分散。
是為欲不悭貪。
便不能得。
既眷屬纏繞百心不同。
不加鞭罰則為惡者衆。
雖曰止惡要由。
瞋起。
是為欲不瞋恚。
亦不能得。
為此資生校計馳求萬方。
以利萦心不知患害。
水火盜賊艱苦備經。
或夭身命殘殺無辜。
宴集歡樂非此不濟。
起貪癡。
心謂我加爾。
飲啖之後暢快莫思。
是為欲不起癡。
而不能得。
當知白衣與善相違。
故曰。
所作之事與地獄對門。
又雲。
居處如牢獄。
妻子如枷鎖。
财物如重擔。
親戚如怨家。
而今在窮苦之地。
系縛憂厄艱辛纏累。
備諸苦惱。
不親三寶不近正法。
窮迷闇障劇苦之内。
而能一日一夜守持清禁。
六時行道兼修六齋。
年三長齋。
或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五戒八戒十戒。
菜蔬節味檢身口意。
又率妻子内外眷屬。
回向崇善建菩提因。
或撤父母之供妻子之分。
财貨衣服甘珍肴果。
窮其所有敬供精潔。
合室營奉晨昏翹注。
或為疾患危急縣官牢獄。
或親親崩亡祈福魂路。
或生善滅罪始發信心。
崇仰沙門在聖無别。
由其随順佛正教故。
所以順佛語故出離生死。
若違佛語必堕惡道。
是故常應堅發正願。
願受化生自在。
飛行一切佛殺。
随所感見應接群生。
學佛威儀。
入如來室。
着如來衣。
坐如來座。
巧便大慧開悟解脫。
于諸法中究竟無障。
盡虛空際大誓莊嚴。
在家勸善門頌。
處塵貴不染。
被褐重懷珠。
美玉耀幽石。
曾蘭挺叢刍。
四氏不為侶。
三界豈能渝。
諒茲親愛染。
甯以财利拘。
煩流舍智寶。
榛路坦夷途萬物竟何匹。
烈火樹紅芙。
三界内苦門第十四夫三界牢獄四圍輪轉。
在家出家未斷我倒。
無得免者。
既為生死所纏。
身心勞累遷變無窮。
無非是苦。
故經雲。
三界皆苦何可樂者而衆生常惑謂言。
世間是常是樂。
出世樂因無常是苦。
何其沉迷頓此颠倒。
才驗刺身即覺苦受。
何得雲樂。
略引數條證知惟苦。
若謂飲食為樂者。
則應多所餐進身和心悅。
何意小乖分度便成疹患。
若謂衣服為樂者。
則應春夏一服愛心無厭。
何意寒暑異服明不甘樂所以苦本。
若謂室宇為樂者。
何意不常一處。
既緻馳動。
明知避苦。
若妻子眷屬為樂者。
則應長相歌笑。
何意俄爾無常悲号。
哽噎當知眷屬實是苦本。
若謂妙色以為樂者。
則應長悅心目永慰形骸。
何意須臾顔貌變改發白面黑傷痛少年華美之豔。
故知此色本自是苦。
不是外來。
若謂好聲以為樂者。
則應絲竹繁會觀聽無厭。
何意小時便緻昏倦耳不樂聞。
當知是苦。
若謂酣酒以為樂者。
則應适意遣憂長無惱患。
何故神昏心悶骨節慘痛。
或因此事鞭杖鎖系。
喪身夭命破家亡國。
受苦無量。
若謂朋遊為樂者。
則應終日遊散不知厭極。
何意每一登臨少時便倦。
後更相攜無複行意。
若謂淫侄為樂者。
則應血氣剛強眼明神爽。
少而不老壯而不變。
何意恣情逞欲辄有疲困。
抽腦撤髓頭眩眼亂。
心驚氣迫筋骨緩縱。
口燥唇焦四支振掉。
抽拔五藏由此夭命。
當知淫侄實是苦本。
若謂榮位為樂者。
則應始終不變無恥無辱。
何意黜陟之間歡悴立至。
以上諸條大舉而言。
然此六塵五情遊心之處。
無非是苦。
所以大聖覺察三界牢獄知苦。
不迷解脫生死。
三界内苦門頌。
心怨動紛纭。
情怡辄遷互。
歡愛一離遠。
傷憂坐衰暮。
連幌結清陰。
高台起風露。
腐毒緣芳旨。
夭伐寔修姥。
欲網必虧生。
繁罝或全兔。
眇眇夜何期。
悠悠終肯悟。
出三界外樂門第十五佛世尊說。
三界世間總是苦聚。
非惟一苦而已。
又是無常無我不淨。
終歸于空。
出世之外。
則有常樂我淨具八自在。
而衆生長迷妄謂為樂。
一何可悲。
且說一苦随相有八。
何謂八苦。
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别離苦冤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于一苦中更有諸苦。
故諸行人策厲行道。
節身口意翹勤匪懈。
群小無知謂之為苦。
大聖圓照三達洞了。
知此小苦大樂正因。
雖有勞頓所期者大。
非謂為苦。
故引諸行相用簡有心。
若舍身命憐愍衆生。
得佛金色身光明洞徹行住坐卧震動大千相。
若禮拜父母師長賢聖。
得佛頂相高明。
若不诳衆生贊揚其德。
得佛眉間毫相。
若行慈愛。
仁救衆生。
得佛绀青螺發相。
若以光燈供養施人。
得佛頂出日光相。
若以慈竟視衆生者。
得佛淨目上下眴相。
若絕滋味十善化人。
得佛四十齒齊密相。
若說慈善志意堅強。
得佛四牙白淨相。
若絕口四過。
得佛方頰車廣長舌相。
若行施平等。
得佛果時七處合滿相。
若忍苦行決定無亂。
得佛師子臆相。
若行正淨醫藥救人。
得佛身方正相。
若行慈仁不杖衆生。
得佛修臂指長相。
若視地行不踐蟲命。
得佛行不蹈地相。
若手扶接有苦衆生。
得佛手内外握相。
若行四攝攝取衆生。
得佛手足網相。
若以淨心供養善人。
得佛手足輪千輻理相。
若施衣服隐過蔽惡。
得佛馬陰藏相。
若說除患死法得佛鹿膊腸相。
若善莊嚴不解衆生支節。
得佛鈎鎖骨相。
若柔和順塔右繞從人。
得佛右旋毛相。
若平治道去棘刺。
得佛一孔一毛相。
若不服華绮沐浴于人。
得佛皮膚細軟相。
若掃塔除穢。
得佛身不受塵相。
若修萬行常願具足。
得佛胸萬字相。
若舍國城妻子。
得佛淨土眷屬賢聖相。
若自節食上味施人。
得佛上味相。
若常讀誦不惡口加人。
得佛總持口香氣相。
若說法引接衆生。
得佛面無饑渴滿口光辯才相。
若持戒無缺。
得佛法身圓滿相。
若在山間頭陀苦行。
得佛塵累都盡相。
若舍華堂幽林禅思。
衆生謂苦不能行之。
菩薩志意堅強所期者大。
不以為苦。
故得自然宮殿七寶房舍早得成佛。
衆生猶自流轉生死海中。
豈非為颠倒惑纏之所緻也。
故當勤加精進修行此行。
便出三界。
三界外樂門頌。
端襟測煩海。
矯步寫埃氛。
三受猶絕雨。
八苦若浮雲。
輸心仰圓極。
罄質委方墳。
朝遊淨國侶。
暮集靈山群。
燈隻開遠照。
香寓^3□嘉薰。
俯首睇人俗。
信矣靜為君。
斷絕疑惑門第十六夫因果惑應影響相生。
必然之道理無差舛。
而衆生業行不純善惡疊用。
以不純故報有精粗。
或貴或賤或美或惡。
其事迹匪一。
不了本行故緻疑惑。
何者。
如精進奉戒。
應得長生子孫熾盛親族榮顯。
而見身命夭促門族衰殄。
屠害之人應嬰促壽眷屬賤滅。
而反延年壽考宗強援廣。
清廉之行應招富足。
而見貧苦貪盜之人應見困窘而睹豐饒。
此乃緣其福故現世輕受。
如金剛般若雲。
由持經故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輕賤故先世罪滅。
所以緻有此疑者。
由其無明惑故妄起颠倒。
不能解了三世業相。
今略出數條。
世人惑事用以懲誡。
庶有識者識以除疑。
智人以生為苦。
所以不忍愚夫貪生以生為樂。
是一惑也。
智人以不生則不死。
故雲涅槃寂滅之樂。
而愚夫惡死不知遠死之方。
是二惑也。
智人以居家為苦。
譬之牢獄。
書雲割情在于驕奢。
而愚夫染着以為榮樂。
是三惑也。
智人知妻子之累。
故比之枷鎖。
書雲。
割情在于所愛。
而愚夫以恩愛為歡欣。
是四惑也。
智人以眷屬是系縛之本。
放之如仇。
而愚夫繼戀以為勝适。
是五惑也。
智人榮利是自滅之诠。
書雲。
割情在于速達。
而愚夫不計讒害取貴。
是六惑也。
智人以色聲香味為苦本。
書雲。
割情在于嗜欲。
而愚夫為之沉溺迷醉。
且列如前不容緻惑。
是以智人當勤自勉。
生老病死不離其身。
勿生疑惑一生空過。
今更出之以顯疑相。
見布施者疾患早亡便起疑心悭吝。
見持戒人過中不食。
緻患懷疑自養。
見忍辱人檢心攝形。
緻患懷惱勸令開意。
見誦經人。
旦夕緣理緻患勸息。
見菜蔬人。
緻患瘦弱勸啖肥美。
見坐禅者。
至患勸卧。
聞語引進便稱本情。
懈怠自恣随順流俗。
曾不思量朝聞夕死如救頭然。
何有情懶更習常俗。
以死自誓。
方曰有志。
斷疑惑門頌。
生塗非一理。
識緒固饒津。
徒駭東陵富。
空嗟北郭貧。
國生曾已戾。
顔氏信為仁。
逢尤昭往業。
習善會茲身。
勤憂永夷泰。
晏安終苦辛。
令名且雲重。
豈若樹良因。
十種慚愧門第十七既已同知在家男女之惡。
又見出家僧尼瑕累。
又聞疑惑颠倒之門。
退自思省實可慚愧。
經雲。
慚愧得具足能滅闇障。
故又雲。
獸如鐵鈎。
能制人非法。
若無慚愧。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涅槃雲。
有二白法能救衆生。
一慚二愧。
慚者自不作惡。
愧者不教他作。
慚者内自羞恥。
愧者發露向人。
有慚愧故。
則能恭敬父母師長。
懷慚愧故。
罪則除滅。
顯相如此。
各須慚愧順清白法。
事乃無量。
略舉十條以為綱要。
第一慚愧諸佛。
如來往昔欲令我等離苦獲安。
所以發心行菩提道。
忍苦受辱今成法身。
常以正法為我解說。
而我不能如說修行。
第二慚愧父母。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長養教诏常懷憂惕。
既為人子不順誨約。
反學兇強淩蔑貴賤。
既乖诤子上失令名。
深為可愧。
第三慚愧
便是矯僞谀側佞邪媚。
天下所驚嗟。
四海所駭歎。
若欲真實期于三世者。
見沙門之過。
當知凡劣。
形服雖異喜怒可殊。
便思其理可崇本不在人。
何得以鄙吝之行。
用廢大道乎。
且其積習勝業已積。
熙連沙喻可不深思。
今諸士女試自檢察。
實自多過。
瞋恚不避尊貴惡罵無複高卑貪求不計毀辱悭吝不知禮節淫欲不擇禽獸黜退不避親族加以憍慢放逸貢高怼恨诤訟邪命詐現異相。
以利求利惡求惡求多求。
無有恭敬不随教誨。
身見有見及以無見。
未嘗省退以禮自制。
一何苦哉。
惟恐我不勝人。
人莫及我。
經說起慢。
此業熾盛燒滅宿世所種善根。
又雲。
為惡雖少後苦無邊。
如毒在身終為重患。
諸俗人等惟欲營生不知顧死。
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
尋此危命非朝則。
夕俄傾之間兇變。
無常。
如佛為愚癡富老公說偈。
汲汲憂子财。
非我何所有。
愚人多預慮。
莫知當來變。
廣文如彼何得不思。
貪求積聚終必散失。
身死名滅惟業相随。
又觀女人所起患毒。
倍于男子。
經雲。
女人甚深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着牽人入罪門女人有何好但是諸不淨何不審谛觀為此發狂亂郁伽長者經雲。
在家修道當觀女人生厭離想。
非常久想。
不淨潔想。
臭穢惡想。
羅刹惡鬼恒啖人想。
貪色難飽無止足想。
惡知識妨淨行想。
三惡道增憂苦不斷。
目面唇口惑人之具。
人為所惑。
破家滅國殺親害子。
衆禍之本皆由女色。
在家男女惡門頌。
在磨則磷。
玉生雖堅。
維居必徙。
豈曰能賢。
冰開春日。
蘭敗秋年。
教随類反。
習乃情遷。
命符三漏。
生偕十纏。
茲焉遂往。
憂畏方延。
沉冥地獄門第十一萬法雖差功用不一。
至于明昧相形。
惟善惡二途而已。
語善則人天勝果差别于目驗。
述惡則三途劇苦皎然而非虛。
而愚惑之夫好起疑異。
多言人天是妄造地獄非實說。
以不睹故。
便不知推因以測果。
由不了故。
複不知驗果以尋因既因果未分空扇是非。
疑途亂起明在何日。
無論未來其事難了。
但以即今善惡是驗冥漠非妄。
夫有形則影現。
有聲則響應。
未見形存而影滅聲續而響乖。
故知善惡相資亦複如是。
幸各明信無厝疑心。
何謂地獄。
經中廣說。
此洲地下八大地獄。
最下阿鼻。
四萬由旬。
鐵城四周表裡火徹。
銅狗黑蛇哮吼嚼咋。
甚可怖畏。
諸小獄者散在鐵圍山間海渚空野衆處。
備受寒熱。
難可具說。
獄各有主。
牛頭阿傍。
其性殘虐無一慈忍。
見受苦者。
惟憂不苦。
惟憂不毒。
或問獄卒。
衆生受苦甚可憐愍。
而汝無慈常懷毒害。
獄卒答曰。
諸受苦者。
由是不孝父母。
謗佛法僧。
罵辱親疏。
毀陷一切。
破壞和合。
瞋恚殺害貪淫欺詐。
邪命邪求及以邪見。
憍慢懈怠放逸怨恨。
迷沒聲色耽着酒食。
犯所受戒不知慚愧。
具足惡業。
來此受苦。
受苦既畢恒加谏喻。
此是惡處今已得脫。
勿複重來。
然此衆生初無改悔。
今日得出俄頃複來。
勞我形力加毒于彼。
今觀此輩既不修善。
往趣泥洹則是無知。
不識避苦。
所以倍痛害之。
何由得出慈忍。
又經雲。
有十惡業殺生偷盜。
能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無量劫數乃得為人。
還受短命貧窮等報。
又感外報棘刺沙礫水旱少味不如意等。
且身口意此三發業之始。
自作教人見作随喜。
此三成業之由。
現報生報後報。
此三感業之所。
故論雲。
三三合九種。
從三煩惱生。
然前九位業通善惡。
受三塗報惟在三毒。
是故行人先須觀破。
于此人身可有出理。
地獄門頌。
冥津殊複哓。
高聽亦能卑。
陰牆雖兩密幽。
夜有四知。
炎山翻烈火。
水澗匝寒澌。
羅城振雲幕。
鋒樹郁霜枝。
茹荼非雲苦。
集木豈稱危求仁曾已得。
長歎欲何為。
出家懷道門第十二自大聖已還性體未圓。
三相所遷四山作固。
所以如來智周域外。
尚假苦切之言。
令諸有生得入律行。
今居在凡愚善惡雜糅。
何能免點累之愆愛染之失。
若聞所說深歎悼。
何時免離若斯之過。
不得内懷驚疑增其忿憾也。
然則起忿之來。
誠由着我。
如經所說。
執我見者。
生死大患第一破戒。
且舉一我無人不患。
自非正聚誰不弊之。
出家本意為滅此惑。
故諸行者。
常須遮制。
積功不已漸得出有。
迷此不修還同無始。
徒在僧倫更招苦業。
今聞出家之美。
不得便言無惡。
又聞俗人之惡。
不可便言無善。
故通述之宜各警策。
夫出家者猶信。
故入道也。
當去愛着順佛語。
則出世之行成也。
若于行有虧。
則非謂之信也。
内既無信。
則剪落納衣瓶缽等。
于身無用。
略引數條不得自怠。
已去愦鬧得空閑已離俗愛無攀緣已出馳動入寂定已離染着得無礙已舍苦境得無惱已離妻子無纏縛已棄飾好厭華侈已絕聲色滅貪求已斷榮辱去我見已向八正趣道門已披弘誓忍辱铠已服解脫涅槃衣已望畢竟空寂舍已登慈悲歖舍堂已見回向之大利已聽多聞自覺音佛見出家之大利。
如此。
所以勸獎誡厲修學。
故經雲。
蓋聞沙門之為道也。
舍家妻子捐棄愛欲斷絕六情守戒無為。
其清淨一心者則萬邪滅矣。
一心之道者。
聲色不能污。
榮位不能動。
免離憂苦存亡自在。
塊然獨立舍五悭除兩穢。
二堅縛二障法二種垢二雨雹二癰瘡二燒法二種病。
四破戒者。
一謂三業不淨。
二謂聞空怖畏。
三謂不為泥洹。
四謂貪着我見。
又如經說。
菩薩修行先除四失。
謂舍欺诳。
重報恩。
決嫌疑。
滅谄心。
如是備行諸度妙行。
清淨廣大安住寂靜。
出家懷惡門頌。
韫石諒非真。
飾瓶信為假。
竊服臯門上。
濫吹缁軒下。
鳳祀徒驚心。
驺文終好野。
實相豈或照。
浮榮未能舍。
迹殊冠冕客。
事襲驅馳者。
已矣歇鄭聲。
無然亂周雅。
在家懷善門第十三前已聞其惡深自鄙悼。
今顯其善悅以進道。
何以知之。
自非貪欲情厚。
染愛性深。
富貴意重勢利心濃者。
則不容安處累縛黑闇所纏故知在家者衆患之本矣。
故使室家妻子宗親眷屬。
周旋來往朋友遊處奉上接下。
皆須将意。
意不獨往。
其應筐篚。
筐篚之用非求不至。
既馳求事廣财念無窮。
惟念多蓄不顧無常。
擁積腐壞靡知分散。
是為欲不悭貪。
便不能得。
既眷屬纏繞百心不同。
不加鞭罰則為惡者衆。
雖曰止惡要由。
瞋起。
是為欲不瞋恚。
亦不能得。
為此資生校計馳求萬方。
以利萦心不知患害。
水火盜賊艱苦備經。
或夭身命殘殺無辜。
宴集歡樂非此不濟。
起貪癡。
心謂我加爾。
飲啖之後暢快莫思。
是為欲不起癡。
而不能得。
當知白衣與善相違。
故曰。
所作之事與地獄對門。
又雲。
居處如牢獄。
妻子如枷鎖。
财物如重擔。
親戚如怨家。
而今在窮苦之地。
系縛憂厄艱辛纏累。
備諸苦惱。
不親三寶不近正法。
窮迷闇障劇苦之内。
而能一日一夜守持清禁。
六時行道兼修六齋。
年三長齋。
或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五戒八戒十戒。
菜蔬節味檢身口意。
又率妻子内外眷屬。
回向崇善建菩提因。
或撤父母之供妻子之分。
财貨衣服甘珍肴果。
窮其所有敬供精潔。
合室營奉晨昏翹注。
或為疾患危急縣官牢獄。
或親親崩亡祈福魂路。
或生善滅罪始發信心。
崇仰沙門在聖無别。
由其随順佛正教故。
所以順佛語故出離生死。
若違佛語必堕惡道。
是故常應堅發正願。
願受化生自在。
飛行一切佛殺。
随所感見應接群生。
學佛威儀。
入如來室。
着如來衣。
坐如來座。
巧便大慧開悟解脫。
于諸法中究竟無障。
盡虛空際大誓莊嚴。
在家勸善門頌。
處塵貴不染。
被褐重懷珠。
美玉耀幽石。
曾蘭挺叢刍。
四氏不為侶。
三界豈能渝。
諒茲親愛染。
甯以财利拘。
煩流舍智寶。
榛路坦夷途萬物竟何匹。
烈火樹紅芙。
三界内苦門第十四夫三界牢獄四圍輪轉。
在家出家未斷我倒。
無得免者。
既為生死所纏。
身心勞累遷變無窮。
無非是苦。
故經雲。
三界皆苦何可樂者而衆生常惑謂言。
世間是常是樂。
出世樂因無常是苦。
何其沉迷頓此颠倒。
才驗刺身即覺苦受。
何得雲樂。
略引數條證知惟苦。
若謂飲食為樂者。
則應多所餐進身和心悅。
何意小乖分度便成疹患。
若謂衣服為樂者。
則應春夏一服愛心無厭。
何意寒暑異服明不甘樂所以苦本。
若謂室宇為樂者。
何意不常一處。
既緻馳動。
明知避苦。
若妻子眷屬為樂者。
則應長相歌笑。
何意俄爾無常悲号。
哽噎當知眷屬實是苦本。
若謂妙色以為樂者。
則應長悅心目永慰形骸。
何意須臾顔貌變改發白面黑傷痛少年華美之豔。
故知此色本自是苦。
不是外來。
若謂好聲以為樂者。
則應絲竹繁會觀聽無厭。
何意小時便緻昏倦耳不樂聞。
當知是苦。
若謂酣酒以為樂者。
則應适意遣憂長無惱患。
何故神昏心悶骨節慘痛。
或因此事鞭杖鎖系。
喪身夭命破家亡國。
受苦無量。
若謂朋遊為樂者。
則應終日遊散不知厭極。
何意每一登臨少時便倦。
後更相攜無複行意。
若謂淫侄為樂者。
則應血氣剛強眼明神爽。
少而不老壯而不變。
何意恣情逞欲辄有疲困。
抽腦撤髓頭眩眼亂。
心驚氣迫筋骨緩縱。
口燥唇焦四支振掉。
抽拔五藏由此夭命。
當知淫侄實是苦本。
若謂榮位為樂者。
則應始終不變無恥無辱。
何意黜陟之間歡悴立至。
以上諸條大舉而言。
然此六塵五情遊心之處。
無非是苦。
所以大聖覺察三界牢獄知苦。
不迷解脫生死。
三界内苦門頌。
心怨動紛纭。
情怡辄遷互。
歡愛一離遠。
傷憂坐衰暮。
連幌結清陰。
高台起風露。
腐毒緣芳旨。
夭伐寔修姥。
欲網必虧生。
繁罝或全兔。
眇眇夜何期。
悠悠終肯悟。
出三界外樂門第十五佛世尊說。
三界世間總是苦聚。
非惟一苦而已。
又是無常無我不淨。
終歸于空。
出世之外。
則有常樂我淨具八自在。
而衆生長迷妄謂為樂。
一何可悲。
且說一苦随相有八。
何謂八苦。
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别離苦冤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于一苦中更有諸苦。
故諸行人策厲行道。
節身口意翹勤匪懈。
群小無知謂之為苦。
大聖圓照三達洞了。
知此小苦大樂正因。
雖有勞頓所期者大。
非謂為苦。
故引諸行相用簡有心。
若舍身命憐愍衆生。
得佛金色身光明洞徹行住坐卧震動大千相。
若禮拜父母師長賢聖。
得佛頂相高明。
若不诳衆生贊揚其德。
得佛眉間毫相。
若行慈愛。
仁救衆生。
得佛绀青螺發相。
若以光燈供養施人。
得佛頂出日光相。
若以慈竟視衆生者。
得佛淨目上下眴相。
若絕滋味十善化人。
得佛四十齒齊密相。
若說慈善志意堅強。
得佛四牙白淨相。
若絕口四過。
得佛方頰車廣長舌相。
若行施平等。
得佛果時七處合滿相。
若忍苦行決定無亂。
得佛師子臆相。
若行正淨醫藥救人。
得佛身方正相。
若行慈仁不杖衆生。
得佛修臂指長相。
若視地行不踐蟲命。
得佛行不蹈地相。
若手扶接有苦衆生。
得佛手内外握相。
若行四攝攝取衆生。
得佛手足網相。
若以淨心供養善人。
得佛手足輪千輻理相。
若施衣服隐過蔽惡。
得佛馬陰藏相。
若說除患死法得佛鹿膊腸相。
若善莊嚴不解衆生支節。
得佛鈎鎖骨相。
若柔和順塔右繞從人。
得佛右旋毛相。
若平治道去棘刺。
得佛一孔一毛相。
若不服華绮沐浴于人。
得佛皮膚細軟相。
若掃塔除穢。
得佛身不受塵相。
若修萬行常願具足。
得佛胸萬字相。
若舍國城妻子。
得佛淨土眷屬賢聖相。
若自節食上味施人。
得佛上味相。
若常讀誦不惡口加人。
得佛總持口香氣相。
若說法引接衆生。
得佛面無饑渴滿口光辯才相。
若持戒無缺。
得佛法身圓滿相。
若在山間頭陀苦行。
得佛塵累都盡相。
若舍華堂幽林禅思。
衆生謂苦不能行之。
菩薩志意堅強所期者大。
不以為苦。
故得自然宮殿七寶房舍早得成佛。
衆生猶自流轉生死海中。
豈非為颠倒惑纏之所緻也。
故當勤加精進修行此行。
便出三界。
三界外樂門頌。
端襟測煩海。
矯步寫埃氛。
三受猶絕雨。
八苦若浮雲。
輸心仰圓極。
罄質委方墳。
朝遊淨國侶。
暮集靈山群。
燈隻開遠照。
香寓^3□嘉薰。
俯首睇人俗。
信矣靜為君。
斷絕疑惑門第十六夫因果惑應影響相生。
必然之道理無差舛。
而衆生業行不純善惡疊用。
以不純故報有精粗。
或貴或賤或美或惡。
其事迹匪一。
不了本行故緻疑惑。
何者。
如精進奉戒。
應得長生子孫熾盛親族榮顯。
而見身命夭促門族衰殄。
屠害之人應嬰促壽眷屬賤滅。
而反延年壽考宗強援廣。
清廉之行應招富足。
而見貧苦貪盜之人應見困窘而睹豐饒。
此乃緣其福故現世輕受。
如金剛般若雲。
由持經故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輕賤故先世罪滅。
所以緻有此疑者。
由其無明惑故妄起颠倒。
不能解了三世業相。
今略出數條。
世人惑事用以懲誡。
庶有識者識以除疑。
智人以生為苦。
所以不忍愚夫貪生以生為樂。
是一惑也。
智人以不生則不死。
故雲涅槃寂滅之樂。
而愚夫惡死不知遠死之方。
是二惑也。
智人以居家為苦。
譬之牢獄。
書雲割情在于驕奢。
而愚夫染着以為榮樂。
是三惑也。
智人知妻子之累。
故比之枷鎖。
書雲。
割情在于所愛。
而愚夫以恩愛為歡欣。
是四惑也。
智人以眷屬是系縛之本。
放之如仇。
而愚夫繼戀以為勝适。
是五惑也。
智人榮利是自滅之诠。
書雲。
割情在于速達。
而愚夫不計讒害取貴。
是六惑也。
智人以色聲香味為苦本。
書雲。
割情在于嗜欲。
而愚夫為之沉溺迷醉。
且列如前不容緻惑。
是以智人當勤自勉。
生老病死不離其身。
勿生疑惑一生空過。
今更出之以顯疑相。
見布施者疾患早亡便起疑心悭吝。
見持戒人過中不食。
緻患懷疑自養。
見忍辱人檢心攝形。
緻患懷惱勸令開意。
見誦經人。
旦夕緣理緻患勸息。
見菜蔬人。
緻患瘦弱勸啖肥美。
見坐禅者。
至患勸卧。
聞語引進便稱本情。
懈怠自恣随順流俗。
曾不思量朝聞夕死如救頭然。
何有情懶更習常俗。
以死自誓。
方曰有志。
斷疑惑門頌。
生塗非一理。
識緒固饒津。
徒駭東陵富。
空嗟北郭貧。
國生曾已戾。
顔氏信為仁。
逢尤昭往業。
習善會茲身。
勤憂永夷泰。
晏安終苦辛。
令名且雲重。
豈若樹良因。
十種慚愧門第十七既已同知在家男女之惡。
又見出家僧尼瑕累。
又聞疑惑颠倒之門。
退自思省實可慚愧。
經雲。
慚愧得具足能滅闇障。
故又雲。
獸如鐵鈎。
能制人非法。
若無慚愧。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涅槃雲。
有二白法能救衆生。
一慚二愧。
慚者自不作惡。
愧者不教他作。
慚者内自羞恥。
愧者發露向人。
有慚愧故。
則能恭敬父母師長。
懷慚愧故。
罪則除滅。
顯相如此。
各須慚愧順清白法。
事乃無量。
略舉十條以為綱要。
第一慚愧諸佛。
如來往昔欲令我等離苦獲安。
所以發心行菩提道。
忍苦受辱今成法身。
常以正法為我解說。
而我不能如說修行。
第二慚愧父母。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長養教诏常懷憂惕。
既為人子不順誨約。
反學兇強淩蔑貴賤。
既乖诤子上失令名。
深為可愧。
第三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