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諸子。

    然彼實能晨昏定省。

    色養無虧。

    而終貧煎無物赈給。

    故使諸子無由得立。

    又阙教導使子愚昏。

    實為可愧。

     第四慚愧師僧。

    然我父母生育訓誨。

    不能使我出生死海。

    今此師僧教我出家受增上戒。

    懷羅漢胎得羅漢果。

    而我違犯。

    深為可愧。

     第五慚愧弟子。

    既能晨夕依教策修。

    而反固遮有違聖說。

    緻使道業寸尺無功。

    一生空過無法制奉。

    顧斯負累亦可深愧。

     第六慚愧帝王。

    恒以十善化導天下。

    故國安甯五谷豐熟。

    所以百姓安家複業。

    出家之人泰然安樂任其禅誦。

    而今懈惰。

    深是可恥。

     第七慚愧檀越。

    出家所懷解脫為本。

    形骸資待衣食為先。

    所以諸俗為道興福。

    供給資緣故隆正業。

    而或不全失于敬重。

    亦可深愧。

      第八慚愧良友。

    知識化導見佛因緣。

    令具梵行大經昌示。

    而我聞谏反以為仇。

    背逆三歸禮向神俗。

    迷着善導故違正誨。

    深可為愧。

      第九慚愧所化諸人。

    由我無德久不種緣。

    緻使開悟莫能津濟。

    故令聽者徒枉功夫。

    縱聞雜善為獲純淨内心自疚。

    深可慚愧。

     第十慚愧天龍神鬼護法冥隻。

    我本發心誓度一切。

    故諸天龍擁護無惱。

    而我愆缺情志不恒。

    惟知負恩但增慚愧。

     慚愧門頌。

      神膏施惟重。

    玄酒恩未隆。

    明玑隋水上。

    潤玉藍田中。

    禀天性所極。

    資敬道攸崇。

    羽毛共以勢。

    輪軌相為通。

    報德怆前雅。

    酬言愛餘風。

    遵途每多舛。

    顧省能無忡。

      極大慚愧門第十八慚愧之義以不及為本。

    若于正行悉能遵奉。

    則無假慚愧。

    書雲。

    内省不疚。

     何憂何懼。

    又曰。

    心茍無瑕。

    何恤無家。

    今既理妙難精觸向乖背。

    一念之間造過無量。

    過無量故慚愧亦應無量。

    前已略舉大緻。

    其中支派不可縷悉。

    更立此門。

     使尋文求旨知理無不攝也。

    夫衆生以我見故不能推美于物。

    引惡在己。

    而于萬善不能修習。

    見人勝行意欲淩之。

    無慚之甚何得不見。

    今列位顯之。

    庶可斂迹。

     若見直心行慚愧人。

    我不能行願彼不作。

      見行布施持戒人開解脫門。

    願其早止。

    見行忍辱精進人自不能行。

    願早退沒。

    見多聞修定者。

    自不能行不欲使作。

    見行慈悲喜舍者。

    不能贊勉欲其不行。

     見菜蔬一食者。

    自不行故勸令退敗。

    見行伏心人應慚愧法。

    乃勸不行乖八正道。

     見學問誦經人。

    自無此行不使彼作。

    見圍繞禮拜者。

    自懶惰故嫉令不行。

    見有唱導梵音者。

    自不及彼願不為之。

     見經行頭陀者。

    既不能行反謗毀滅。

    今據叔世。

    說法開化以此為高。

     義當生信滅罪祈福弘道。

    而今登無畏座。

    開廣笑谑之端。

    飾詞自麗之美。

    高言興色诽诮往還。

    儀容傲佷初無謙遜。

    永不退省我解未深。

    惟诘咨者尋經有謬。

     故經雲。

    若為利養名譽我心愛黨而說法者。

    是名非法說。

    若利于彼。

    增信心故。

      滅煩惱故。

    起淨業故。

    知慚知愧開八正路。

    是名善說。

    如過去世。

    有苦岸比丘。

     說有衆生我人壽命。

    違于佛語。

    命終入阿鼻地獄。

    仰卧伏卧左右脅卧。

    各九百萬億歲。

    爾後更曆諸餘地獄。

    自外徒黨受苦難言。

    故知不依佛教毀謗正法。

    其罪實重。

    當知法師實亦為難。

    其善則緻福無量。

    其惡則獲罪亦重。

    是故法師應須極大慚愧。

    然居在世間。

    養生之急在于衣食。

    由此衣食勞亂極深。

    所須缯纩皮革。

    無不損生殘命着他皮肉。

    還養肉身。

    乃至食啖一粒之食。

    非用功夫無由入口。

    推度前功商量我腹。

    上入下出常流不止。

    而于其中。

    選擇精肥。

    進納軟滑。

    貪嗜美味。

    無羞無恥。

    須臾變改臭不可近。

    将行将坐如廁不殊。

    何有智者。

    于食生貪。

     若生貪者大須慚愧。

    與彼畜獸複何取别。

     極大慚愧門頌。

     冬狐理豐毳。

    春蠶緒輕絲。

    形骸翻為阻。

    心識還自欺。

    手容羁草日。

    平生少年時。

    驅車追俠客。

    酌酒弄妖姬。

    但念目前好。

    安知身後悲。

    惕然一以愧。

    永與情愛辭。

     善友勸獎門第十九夫能了除疑惑。

    内發慚愧勸獎之功。

    善知識也。

    今欲修習萬行。

    非善知識無由進道。

    經雲。

    如栴檀葉在伊羅林。

    其葉則臭。

    伊羅臭葉在栴檀林。

    其葉則香。

     書雲。

    與善人居。

    如人蘭芷之室。

    久而偕芳。

    與惡人居。

    如在鮑魚之肆。

    與之俱臭。

    又雲。

    近墨必缁。

    近朱必赤。

    故知善友能作佛事。

    是大因緣是全梵行。

    善知識者今能将我得升淨土。

    惡知識者今能陷我墜于地獄。

    當知善恩不可酬報。

    夫善惡之理皎然明白。

    但以任情适道則進趣之理遲。

    善友勸獎便勇猛之心疾。

    經有獎課之文。

    書有勸學之說。

    當知要行實由勸成。

    故經雲。

    菩薩自身布施。

    亦勸他人令行布施。

    自行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亦勸他人令行此事。

    然則勝美之事欣樂羨仰。

    物之恒情。

    今若徒有願樂之心。

    不行願樂之事。

    未見其果。

    猶若絕糧思味。

    其于饑渴終無濟益。

    故略引數條盛行要事。

    以相警誡。

    今有财富室溫家給人足不勞營覓自然而至。

    複有貧苦饑弊形骸勞悴。

    終日願于富饒。

    而富饒未嘗暫有。

    以此苦故勸其布施力厲修福。

     若有衣裘服玩鮮華充備。

    又有尺布不全垢膩臭雜。

    是以勸獎令施衣服及以室宇。

    若見甘味珍羞連幾重案。

    又有藜藿不充困于水菜。

    所以勸獎令施飲食。

      若見榮位通顯。

    乘肥衣輕适意自在。

    複有卑陋猥賤人不齒錄。

    塗炭溝渠坐卧糞穢。

    此苦可厭。

    勸令修福除滅憍慢奉行謙敬。

    豈可他人常貴我常在賤。

      若見形貌端正吐言廣利。

    又有面狀矬陋所言險暴。

    此苦可舍。

    勸令忍辱。

     若見意力強幹少病登勞行道無礙。

    有人多患不安所行莫濟。

    見有此苦勸施醫藥。

    令其進趣。

    故法句經雲。

    四時行道得度衆苦。

    一者少年有力勢時。

    二者有财物時。

    三者遇三寶福田時。

    四者當計萬物必離散時。

    常行此四。

    必得道迹。

    應自督課。

    不待他勸。

     善友勸獎門頌。

      蘭室改蓬心。

    栴崖變伊草。

    丹青有必渝。

    絲礫豈常皓。

    曲轅且繩直。

    詭木遂雕藻。

    一篑或成山。

    百裡倦中道。

    隆漢乃王臣。

    大楚信無保。

    勉矣德不孤。

    至言匪虛造。

     戒法攝生門第二十前已勸獎于他。

    我今自加課勵。

    凡論課勵要。

    必托境行因。

    若心志浮蕩。

    則進趣無寄。

    然托境行因。

    戒為其始。

    可謂入聖之初門。

    出俗之正路。

    如乖此訓。

     永處三塗人天長絕。

    是以經雲。

    譬如大地長生萬物。

    戒亦如是。

    能生衆生人天華果。

    故經雲。

    若無此戒。

    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良以三塗苦報罪障所纏。

    人天勝果堪為道器。

    欲感勝果非戒不生。

    是以聖人先明此教。

    然三歸五品戒法兩科。

    七衆小學要以三歸為宗。

    一乘大教必崇三聚為本。

    并如經律具顯。

    規猷卓爾憲章行業。

    明逾鑒鏡。

    今粗舉其大緻。

    用光恒俗。

    所以發戒之原須依三寶者。

    蓋由佛法僧寶天人所尊。

    歸依生信必能出有。

    若歸邪神反增苦趣。

    故經說雲。

    歸佛清信士。

    不歸諸天神。

    故須先定邪正方識逆順。

    經雲。

    信為道元功德之母。

    智是解脫出有之因。

    誠至言也。

    若無此信。

    心志浮虛歸戒不得。

    是以發足立信為先。

    何謂三歸。

    謂佛法僧。

    此三可重故名為寶。

    何謂為佛。

    自覺覺彼無師大智五分法身也。

    何謂為法。

    能軌能正滅谛涅槃清淨無相也。

    何謂為僧。

    能和和衆無學功德自他滅處也。

    何謂為歸。

    可憑可向也。

    何謂為寶。

    能招利樂正心依仗。

    近獲人天遠登無學。

    此則三寶區别之門。

    若論極教。

    理惟一統。

    照無不周。

    照周等覺。

    謂之佛寶體無非法。

    謂之法寶。

    至德常和。

    謂之僧寶。

    此乃體一義三同性三寶。

    衆生解悟信知佛性。

    離此生死招興利樂。

    是故一切無不歸憑。

     第一翻邪三歸第二五戒三歸第三八戒三歸第四十戒第五具戒第六十善戒第七大菩薩戒此之七戒所防過境。

    近約大千世界之内一切六根六大。

    并是戒境。

    廣如常說。

      戒門頌。

     金山嚴寶仞。

    瓊畹烈瑤荑。

    牆狐議不窟。

    檐燕豈能栖。

    淨花莊思序。

    慧沼盥身倪。

    六群傥未一。

    七衆固恒齊。

    端儀有直影。

    正道無傾蹊。

    維宮超以悟。

    襄野竟何迷。

     自慶畢故止新門第二十一從前發心以來。

    知至德可歸。

    檢校克責滅諸惡門。

    疑惑既遣慚愧續修。

    勸獎兼行戒德又顯。

    得舍如是之罪障。

    餐聽若斯之勝法。

    豈得不踴躍歡喜嗟抃\自慶者乎。

     經雲。

    八難難度。

    一地獄難。

    二餓鬼難。

    三畜生難。

    四邊地難。

    五長壽天難。

    六雖得人身盲聾暗啞不能聽受難。

    七雖得人身六情完具。

    而世智辯聰信邪倒見。

    不信三寶肆意輕侮。

    此身死已便在三途。

    随業沉沒久乃得出。

    時在人道還不正信家生。

    第八前後佛間不睹正法。

    徒生一世增長邪見。

    具造衆罪尋爾徒死。

    是故經雲。

    徒生徒死甚可憐愍。

    奉法行人先崇此意。

    生死大事不可自寬。

    今略出自慶數條系在心首。

     佛言。

    地獄難免。

    而今同得免離此苦。

    一自慶也。

      佛言。

    餓鬼難脫。

    而今同得遠于此苦。

    二自慶也。

     佛言。

    畜生難舍。

    而今同得不樹此因。

    三自慶也。

     佛言。

    生在邊地不知仁義。

    今在中國修習禮智。

    四自慶也。

     佛言。

    生長壽天不知植福。

    福盡命終還堕惡道。

    而今不以世樂自娛回以供養。

    五自慶也。

     佛言。

    人身難得。

    一失不返。

    有過盲龜浮木之譬。

    今得人身。

    六自慶也。

     佛言。

    六根難具。

    今無缺損。

    七自慶也。

     佛言。

    丈夫男身難得。

    我已得也。

     佛言。

    女人身者須知佛性則是丈夫。

    我已知也。

    佛言。

    邪辯難舍。

    我今歸正法也。

      佛言。

    佛前佛後是為大難。

    我今相與慷慨立志。

    既見色像又聞正法。

    則同鹿野滅惑不殊也。

     佛言。

    見佛為難。

    我今頂禮佛所說像。

    功用等倫也。

    佛言。

    聞法為難。

    我今備得聞也。

     佛言。

    出家為難。

    我今且随衆也。

     佛言。

    出家專信倍複為難。

    我今一心無敢二見。

    敬法愛法以法為師。

    經中偈言。

     惟念過去世。

    供養為輕微蒙報曆遐劫。

    餘福值天師。

    淨慧斷生死。

    癡愛銷無遺。

    佛恩流無窮。

    是故重自歸。

      自慶畢故不造新頌。

     春非我春秋非秋。

    一經長夜每悠悠。

    陶形練氣任元造。

    啟蒙夷阻出重幽。

    榮公三樂非為曠。

    箕生五福豈能求。

    靈姿妙境往難集。

    微言至道此雲修。

    年逢生幸曾以慶。

    盈愆貳過傥知憂。

    畢故斷新别苦海。

    希賢庶善憑智流。

      大忍惡對門第二十二夫道從苦生。

    不由樂果。

    德憑功建。

    非情所集。

    故經雲。

    忍辱第一道。

    于諸衆生心無礙。

    故以其在苦則多礙多惱起不善業。

    今所以得無礙者。

    良由在礙而修無礙。

    故礙而不為礙。

    既于礙而無所礙。

    豈非忍力之所緻乎。

    經雲。

    娑婆世界五濁之刹。

    五痛五燒具諸惡報。

    是故發大乘者。

    多來此土。

    以救苦為資糧。

    以拔惱為要行。

    此土一日修善。

    勝于他方淨國百千萬劫。

    所以爾者。

    良由極苦之地心不及善。

    而能于劇苦之中。

    卓然發意忍苦受辱。

    豈不奇哉。

    所謂火中生蓮華。

    此實為希有。

    他方淨土無修福地。

    所以不及此土。

    何者。

    淨國七财豐溢。

    不假布施攝貧窮也。

    淨國律儀圓淨。

    不假持戒攝毀禁也。

    淨國則無辱無忍。

    穢土無事非辱。

     在辱能忍。

    勝他方也。

    淨國精進如救頭然。

    不假翹勤攝懈怠也。

    淨國之人。

    入法流水。

    念念修順無出入觀。

    不假寂定攝亂意也。

    淨國智慧明滿。

    不假辯才巧說攝愚癡也。

    又淨國之人。

    非無弘誓。

    但弘誓之功不及穢土。

    四攝四等例同無用。

    淨國樂故。

    則救苦之心薄。

    惡土苦故。

    則進善之心猛。

    故經雲。

    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也。

    夫欲發廣大心行菩薩行。

    自非履危涉險備受艱難。

    蹈熾火曆冰霜。

    嬰苦切甘楚毒。

    于萬苦中而能忍受者。

    則道場可踐。

    若無此惱忍何從生。

    藉此煩惱起我諸善。

    所謂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當知忍者。

    有力大人功德之本。

    所謂忍痛癢忍思想。

    忍疾病忍饑苦。

    忍疲勞忍寒暑。

    忍憂悲忍熱惱。

    忍惡罵無恥辱。

    忍撾打無恚礙。

    忍貪欲無愛着。

    忍憍慢無背道。

    忍所難忍。

    忍所難行。

    忍所難作。

    忍所難辦。

    能行此者。

    真可謂大忍辱矣。

      大忍門頌。

     昆山之下玉抵禽。

    漢水之陽璧千金。

    清業神居德非重。

    潔己愚俗道巳深。

    愛憎喜怒生而習。

    容華芳旨世所欽。

    鴻才巨力萬夫敵。

    誰肯制此方寸心。

    逸骥狂兕曠不禦。

    繁羁密匣傥能禁。

    遣情遺事複何想。

    寂然無待恣幽尋。

     緣境無礙門第二十三經雲。

    在俗則謂之為縛。

    在道則謂之為解。

    解即無礙所緻。

    縛即資待所招。

      今若欲有待于無待則有待更煩。

    無待于無待。

    則有待自遣。

    有待既遣則無礙之門可入。

    若志在于資養。

    便睹縛纏更重。

    但衆生凡類觸向多阻。

    不資于物則自濟無方。

    資于物者累之重也生累纏繞解脫何由。

    今既深知其累。

    累實為苦。

    何以知之。

     今欲陸行。

    非車輿人馬不動。

    一累礙也。

    今欲水遊。

    非舟航不移。

    二累礙也。

      今欲養身。

    非衣裘屋宅則無所憑托。

    三累礙也。

     今欲養命。

    非粳糧黍粟五味柔軟則無所資待。

    四累礙也。

     今欲修集一慧。

    仿像無向。

    五累礙也。

     今欲求見一佛及一淨土發奇特心。

    冥漠不見。

    六累礙也。

     今欲徹視十方。

    障礙滿目。

    七累礙也。

     今欲求佛聖智以除障惑。

    近是衆生心行而我不睹。

    八累礙也。

     今欲披文尋義。

    雖課心力。

    近在淺言不達意旨。

    九累礙也。

     今欲誦習經典。

    受已忘漏。

    十累礙也。

     凡此累礙。

    其事無量。

    聖人所以無礙。

    自在者。

    由何而緻。

    實由遠諸塵勞自策為本。

    是所資待莫不勤役。

    自辦不假于他。

    而他為我用。

    所謂讓而得者。

    則其理通。

    求而獲者。

    則其理滞。

    菩薩不求自利。

    但欲利益衆生。

    是以其利在己而得無礙。

    衆生常利我忘彼。

    所以恒縛而無解。

    聖是可求而得。

    非是永隔無津。

    今若欲學聖舍凡者。

    當遵聖人所習。

    雖其途無量。

    然津濟要趣惟一解脫耳。

    故經雲。

      若自無縛欲解彼縛。

    斯有是處。

    今欲學菩薩道。

    必須棄凡夫縛。

    凡夫縛者惟願得五欲縱意自在。

    實大縛也。

    菩薩行人棄之不顧。

     經雲。

    不得畜養奴婢畜生。

    當自翹勤出離生死。

    若假于他。

    他還縛我。

    無解脫期。

    今雲無奴不立無婢不辦。

    此乃氣力強梁之時。

    一旦卧床百事同棄。

    自救不暇何憂及人。

    宜自勉勵則解脫之門易可登耳。

     無礙門頌。

     恍象忽物終不名。

    龍舉鸾集竟誰辨。

    絕智亡身孰為礙。

    韬名戢曜故能顯。

    匪日匪月灼以懸。

    安飛安翔虛而踐。

    壁石無間恣出沒。

    水火有性任舒卷。

    敷教應俗鹜泉流。

    現迹依方迅風轉。

    大哉超世莫與群。

    希轅慕舜宜自勉。

     一志努力門第二十四從初辨德極于無礙。

    善惡二途凡聖苦樂。

    明了審谛。

    斯言備矣。

    惟應努力勤而行之。

    經雲。

    感傷世間貪意長流沒于愛欲之海。

    吾獨欲反其源。

    故自勉而特出。

    是以世世勤苦。

    不以為勞。

    經雲。

    我與阿難。

    空王佛所共發菩提心。

    我常勤精進。

    所以速成正覺。

    又雲。

    得正法智已。

    以無疲厭心為衆生說。

    斯可謂努力矣。

    夫衆生流轉三有觸苦相纏。

    所以情識闇弱慮淺多迷。

    每一修善怯退皇擾。

    念念之問百變乖舛。

    自非勸之以努力獎之以剛幹。

    則勇銳骁果之心不發。

    經雲。

    衆生與無明怨賊鬥戰。

    亦不異世間勍敵。

    相禦世間則須金钲壯其氣。

    鼓鐘擊其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