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若夫慈濟之道終古式瞻。
厚命之方由來所重。
故蠢蠢懷生喁喁哨類。
莫不重形愛命憎生惡死。
即事可睹豈待言乎。
然有性涉昏明情含嗜欲。
明者恕已為喻。
不加惱于含靈昏者利己為懷。
無存慮于物命。
故能安忍苦楚縱蕩貪癡。
以多殘為聲勢。
以利欲為功德。
是知坑趙六十餘萬。
終伏劍于秦邦。
膳畢方丈為常。
窮形戮于都市。
至于禍作殃及。
方悔咎原徒思顧複。
終無獲已。
然則釋氏化本止殺為先。
由斯一道取濟群有。
故慈為佛心。
慈為佛室。
慈善根力随義而現。
有心慈德。
通明起慮而登色界。
況複慈定深勝兵毒所不能侵。
慈德感徵蛇虎為之馴擾。
末代門學師心者多。
不思被忍辱之衣示福田之相。
縱恣饕餮以酒肉為身先飲啖異于流俗。
踐陟同于賢聖。
經诰明示不得以佛為師。
譏醜塵點滅法在于斯矣。
況複蠶衣肉食。
聞沈侯之極誡。
醞釀屠宰。
見梁帝之嚴懲。
觀其勸勖之文統其殷勤之至。
足令心寒形栗。
豈臨履之可拟乎。
故上士聞之足流涕而無已。
下愚詳此等長風之激空林。
且夫生死推遷匪旦伊夕。
随業受報淪曆無窮。
不思形神之疲勞。
而重口腹之快利。
終縻碎于大地。
何所補于精靈乎。
所以至人流恸常慘戚于狂生。
大士興言慨怨魂于煩惱。
撫膺吊影可不自憐。
一旦苦臨于何逃責。
既未位于正聚。
何以抵于三途。
行未登于初地。
終有懷于五怖。
辄舒事類。
識者思之。
廣弘明集慈濟篇第六究竟慈悲論(齊沈休文)與何胤書論止殺(梁周AA) 斷殺絕宗廟犧牲诏(梁武帝并表請)誡殺家訓(北齊顔之推) 斷酒肉文(梁武帝) 究竟慈悲論沈休文釋氏之教義本慈悲。
慈悲之要全生為重。
恕已因心以身觀物。
欲使抱識懷知之類。
愛生忌死之群各遂厥宜得無遺夭。
而俗迷日久淪惑難變。
革之一朝則疑怪莫啟。
設教立方每由漸緻。
又以情嗜所染甘腴為甚。
嗜染于情尤難頓革。
是故開設三淨用申權道。
及涅槃後說立言将謝則大明隐恻贻厥将來。
夫肉食蠶衣為方未異。
害命夭生事均理一。
爚繭爛蛾。
非可忍之痛。
懸庖登俎。
豈偏重之業。
而去取異情開抑殊典。
尋波讨源良有未達。
漁人獻鲔。
肉食同有其緣桑妾登絲。
蠶衣共頒其分。
假手之義未殊。
通閉之詳莫辯。
訪理求宗未知所适。
外典雲。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則六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肫犬彘勿失其時。
則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然則五十九年已前。
所衣宜布矣。
六十九年已前。
所食宜蔬矣。
輕暖于身事既難遣。
甘滋于口又非易亡。
封而為言非有優劣。
宜枲麻果菜事等義同攘寒實腹曾無一異。
偏通繪纩當有别途。
請試言之。
夫聖道隆深非思不洽。
仁被群生理無偏漏。
拯粗去甚教義斯急。
缯衣肉食非已則通。
及晚說大典弘宣妙訓。
禁肉之旨載現于言。
黜缯之義斷可知矣。
而禁淨之始猶通蠶革。
蓋是敷說之儀。
各有次第。
亦猶闡提二義俱在一經。
兩說參差各随教立。
若執前迷後。
則闡提無入善之塗。
禁淨通蠶。
則含生無有頓免之望。
難者又以闡提入道聞之後說。
蠶革宜禁曾無概理。
大聖弘旨義豈徒然。
夫常住密奧傳譯遐阻。
泥洹始度鹹謂已窮。
中出河西方知未盡。
關中晚說厥義彌暢。
仰尋條流理非備足。
又案涅槃初說阿阇世王大迦葉阿難三部徒衆獨不來至。
既而二人并來。
惟無迦葉。
迦葉佛大弟子。
不容不至而經無至文理非備盡。
昔涅槃未啟。
十數年間廬阜名僧已有蔬食者矣。
豈非乘心闇踐自與理合者哉。
且一朝裂帛可以終年。
烹牢待膳亘時引日。
然則一歲八蠶已驚其驟。
終朝未肉盡室驚嗟。
拯危濟苦先其所急。
敷說次序義實在斯。
外聖又雲。
一人不耕必有受其饑者。
故一人躬稼亦有受其飽焉。
桑野漁川事雖非已。
炮肉裂缯鹹受其分。
自涅槃東度。
三肉罷緣。
服膺至訓操概彌遠。
促命有殚長蔬靡倦。
秋禽夏卵比之如浮雲。
山毛海錯事同于腐鼠。
而繭衣纩服曾不惟疑。
此蓋慮窮于文字思迷于弘旨。
通方深信之客。
庶有鑒于斯理。
斯理一悟行迷克反。
斷蠶肉之因。
固臣枲之業。
然則含生之類。
幾于免矣。
與何胤書梁周颙普通年中。
何胤侈于味。
食必方丈。
後稍欲其甚者。
使門人議之。
學士鐘岏曰。
蛆之就脯驟于屈伸。
蟹之将煻躁擾彌甚。
仁人用意深懷如怛。
且不悴不榮曾刍荛之不若。
無馨無臭與瓦礫其何算。
有汝南周颙贻胤書曰。
丈人所以未極遐蹈。
惑在于不全菜耶。
剉折之升鼎俎。
網罟之興載冊。
其來寔遠。
誰敢幹議。
觀聖人之設膳羞。
乃複為之品節。
蓋以茹毛飲血與生民共始。
縱而勿裁将無崖畔。
善為士者豈不以恕己為懷。
是各靜封疆罔相陵轹。
況乃變之大者莫過死生。
生之所重無過性命。
性命之于彼極切。
滋味之于我可賒。
而終身朝脯資之以永歲。
彼就怨酷莫能自列。
我業長久。
籲哉可畏。
且區區微卵脆薄易矜。
歂彼弱麑顧步宜愍。
觀其飲啄飛沈使人憐悼。
況可甘心撲揥加複恣忍吞嚼。
至乃野牧成群閑豢重圈。
量肉揣毛以俟支剝。
如土委地。
佥謂常理可為怆息。
事豈一途。
若雲三世理誣。
則幸矣。
良快。
如使此道果然。
而受形未息。
一往一來生死常事。
雜報如家人天如客。
過客日少在家日多。
吾修信業未足長免。
則傷心之慘行亦自念。
丈人于血氣之類。
雖不身殘。
至于晨凫沈鯉。
不能不取備屠門。
财貿之一經盜手。
猶為廉士所棄。
生性之一啟鸾刀。
甯複慈心所忍。
驺虞雖饑。
非自死之草不食聞其風豈不使人多愧。
胤獲書納之。
遂絕血味。
注百論十二門論。
行于法俗。
斷殺絕宗廟犧牲诏(并表請)梁武帝梁高祖武皇帝臨天下十二年。
下诏去宗廟犧牲。
修行佛戒蔬食斷欲。
上定林寺沙門僧佑。
龍華邑正柏超度等上啟雲。
京畿既是福地。
而鮮食之族猶布筌網。
并驅之客尚馳鷹犬。
非所以仰稱皇朝優洽之旨。
請丹陽琅琊二境。
水陸并不得搜捕。
敕付尚書詳之。
議郎江贶以為。
聖人之道以百姓為心。
仁者之化以躬行被物。
皇德好生協于上下。
日就月将自然愍俗。
一朝抑絕容恐愚民。
且獵山之人例堪跋涉。
捕水之客不憚風波。
江甯有禁即達牛渚。
延陵不許便往陽羨。
取生之地雖異。
殺生之數是同。
空有防育之制。
無益全生之術。
兼都令史王述以為。
京邑翼翼四方所視。
民漸至化必被萬國。
今祁寒暑雨人尚無怨。
況去俗入真所以可悅。
謂斷之為是。
左承謝幾卿曰。
不殺之禮誠如王述所議。
然聖人為教亦與俗推移。
即之事迹恐不宜偏斷。
若二郡獨有此禁。
便似外道謂不殺戒皆有界域。
因時之宜敬同議郎江贶議。
尚書臣亶仆射臣昂令瑩以下并同贶議。
帝使周舍難贶曰。
禮雲。
君子遠庖廚。
血氣不身剪見生不忍其死。
聞聲不食其肉。
此皆即自興仁非關及遠。
三驅之禮。
向我者舍背我者射。
于是依王述議遂斷。
又敕太醫不得以生類合藥。
公家織官紋錦。
并斷仙人鳥獸之形。
以為□衣。
裁剪有乖仁恕。
至遂祈告天地宗廟。
以去殺之理被之含識。
郊廟皆以面為牲牷。
其飨萬國用菜蔬去生類。
其山川諸祀則否。
乃敕有司曰。
近以神實愛民。
不責無識。
所貴誠信。
非尚血膋。
凡有水旱之患。
使歸咎在上。
不同牲牢。
止告知而已。
而萬姓祈求谄黩為事。
山川小隻難期正直。
晴雨或乖容市民怨。
愚夫滞習難用理移。
自今祈請報答可如俗法所用。
以身塞咎事自依前。
前臣曰。
夫神道茫昧求諸不一。
或尚血腥之祀。
或歆蘊藻之誠。
設教随時貴其為善。
其誠無忒何往不通。
若祭享理無則四代之風為爽。
神明實有三世之道為弘。
語其無不待牲牷之潔。
據其有宜存去殺之仁周文禴祭由來尚矣。
茍有明德神其吐諸。
而以面為牲于義未達。
方之紋錦将不矛盾乎。
齊光祿顔之推誡殺訓。
儒家君子離庖廚。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高柴折像未知内教。
皆能不殺。
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
含生之徒莫不愛命。
去殺之事必勉行之。
見好殺之人臨死報驗。
子孫殃禍其數甚多。
不能具錄耳。
且示數條于末。
梁時有人。
常以雞卵白和沐雲。
使發光。
每沐辄破二三十枚。
臨終但聞發中啾啾數千雞雛聲。
江陵劉氏以賣鳝為業。
後生一兒。
頭具是鳝。
自頸已下。
方為人耳。
王克為永嘉郡。
有人饷羊。
集賓欲宴。
而羊繩解來投一客。
先跪兩拜便入衣中。
此客竟不言之。
固無救請。
須臾宰羊為炙。
先行至客。
一脔入口便下皮内。
周行遍體痛楚号詛方複說之。
遂作羊鳴而死。
梁時有人為縣令。
經劉敬躬亂。
縣廨被焚。
寄寺而住。
民将羊酒作禮。
縣令以羊系刹。
屏除形像鋪設床座于堂上。
接賓未殺之頃。
羊解徑來至階而拜。
縣令大笑。
命左右宰之飲啖飽酒便卧檐下。
投醒即覺體癢。
爬搔^3□胗因爾成病。
十餘年死。
楊思達為西陽郡。
值侯景亂。
時複旱。
儉饑民盜田中麥。
思達遣一部曲守視。
所得盜者辄截手腕。
凡戮十餘人。
部曲後生一男。
自然無手。
齊國有一奉朝請。
家甚豪侈。
非手殺牛則啖之不美。
年三十許病笃。
大見牛來。
舉體如被刀刺。
詛呼而終。
江陵高偉随父入齊凡數年。
向幽州澱中捕魚。
後病每見群魚齧之而死。
斷酒肉文梁高祖弟子蕭衍。
敬白諸大德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
夫匡正佛法是黑衣人事。
乃非弟子白衣所急。
但經教亦雲。
佛法寄囑人王。
是以弟子不得無言。
今日諸僧尼開意聽受。
勿生疑閉内懷忿異。
凡出家人所以異于外道者。
正以信因信果信經。
所明信是佛說經言。
行十惡者受于惡報。
行十善者受于善報。
此是經教大意。
如是若言。
出家人猶嗜飲酒啖食魚肉。
是則為行同于外道。
而複不及。
何謂同于外道。
外道執斷常見。
無因無果無施無報。
今佛弟子酣酒嗜肉。
不畏罪因不畏苦果。
即是不信
厚命之方由來所重。
故蠢蠢懷生喁喁哨類。
莫不重形愛命憎生惡死。
即事可睹豈待言乎。
然有性涉昏明情含嗜欲。
明者恕已為喻。
不加惱于含靈昏者利己為懷。
無存慮于物命。
故能安忍苦楚縱蕩貪癡。
以多殘為聲勢。
以利欲為功德。
是知坑趙六十餘萬。
終伏劍于秦邦。
膳畢方丈為常。
窮形戮于都市。
至于禍作殃及。
方悔咎原徒思顧複。
終無獲已。
然則釋氏化本止殺為先。
由斯一道取濟群有。
故慈為佛心。
慈為佛室。
慈善根力随義而現。
有心慈德。
通明起慮而登色界。
況複慈定深勝兵毒所不能侵。
慈德感徵蛇虎為之馴擾。
末代門學師心者多。
不思被忍辱之衣示福田之相。
縱恣饕餮以酒肉為身先飲啖異于流俗。
踐陟同于賢聖。
經诰明示不得以佛為師。
譏醜塵點滅法在于斯矣。
況複蠶衣肉食。
聞沈侯之極誡。
醞釀屠宰。
見梁帝之嚴懲。
觀其勸勖之文統其殷勤之至。
足令心寒形栗。
豈臨履之可拟乎。
故上士聞之足流涕而無已。
下愚詳此等長風之激空林。
且夫生死推遷匪旦伊夕。
随業受報淪曆無窮。
不思形神之疲勞。
而重口腹之快利。
終縻碎于大地。
何所補于精靈乎。
所以至人流恸常慘戚于狂生。
大士興言慨怨魂于煩惱。
撫膺吊影可不自憐。
一旦苦臨于何逃責。
既未位于正聚。
何以抵于三途。
行未登于初地。
終有懷于五怖。
辄舒事類。
識者思之。
廣弘明集慈濟篇第六究竟慈悲論(齊沈休文)與何胤書論止殺(梁周AA) 斷殺絕宗廟犧牲诏(梁武帝并表請)誡殺家訓(北齊顔之推) 斷酒肉文(梁武帝) 究竟慈悲論沈休文釋氏之教義本慈悲。
慈悲之要全生為重。
恕已因心以身觀物。
欲使抱識懷知之類。
愛生忌死之群各遂厥宜得無遺夭。
而俗迷日久淪惑難變。
革之一朝則疑怪莫啟。
設教立方每由漸緻。
又以情嗜所染甘腴為甚。
嗜染于情尤難頓革。
是故開設三淨用申權道。
及涅槃後說立言将謝則大明隐恻贻厥将來。
夫肉食蠶衣為方未異。
害命夭生事均理一。
爚繭爛蛾。
非可忍之痛。
懸庖登俎。
豈偏重之業。
而去取異情開抑殊典。
尋波讨源良有未達。
漁人獻鲔。
肉食同有其緣桑妾登絲。
蠶衣共頒其分。
假手之義未殊。
通閉之詳莫辯。
訪理求宗未知所适。
外典雲。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則六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肫犬彘勿失其時。
則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然則五十九年已前。
所衣宜布矣。
六十九年已前。
所食宜蔬矣。
輕暖于身事既難遣。
甘滋于口又非易亡。
封而為言非有優劣。
宜枲麻果菜事等義同攘寒實腹曾無一異。
偏通繪纩當有别途。
請試言之。
夫聖道隆深非思不洽。
仁被群生理無偏漏。
拯粗去甚教義斯急。
缯衣肉食非已則通。
及晚說大典弘宣妙訓。
禁肉之旨載現于言。
黜缯之義斷可知矣。
而禁淨之始猶通蠶革。
蓋是敷說之儀。
各有次第。
亦猶闡提二義俱在一經。
兩說參差各随教立。
若執前迷後。
則闡提無入善之塗。
禁淨通蠶。
則含生無有頓免之望。
難者又以闡提入道聞之後說。
蠶革宜禁曾無概理。
大聖弘旨義豈徒然。
夫常住密奧傳譯遐阻。
泥洹始度鹹謂已窮。
中出河西方知未盡。
關中晚說厥義彌暢。
仰尋條流理非備足。
又案涅槃初說阿阇世王大迦葉阿難三部徒衆獨不來至。
既而二人并來。
惟無迦葉。
迦葉佛大弟子。
不容不至而經無至文理非備盡。
昔涅槃未啟。
十數年間廬阜名僧已有蔬食者矣。
豈非乘心闇踐自與理合者哉。
且一朝裂帛可以終年。
烹牢待膳亘時引日。
然則一歲八蠶已驚其驟。
終朝未肉盡室驚嗟。
拯危濟苦先其所急。
敷說次序義實在斯。
外聖又雲。
一人不耕必有受其饑者。
故一人躬稼亦有受其飽焉。
桑野漁川事雖非已。
炮肉裂缯鹹受其分。
自涅槃東度。
三肉罷緣。
服膺至訓操概彌遠。
促命有殚長蔬靡倦。
秋禽夏卵比之如浮雲。
山毛海錯事同于腐鼠。
而繭衣纩服曾不惟疑。
此蓋慮窮于文字思迷于弘旨。
通方深信之客。
庶有鑒于斯理。
斯理一悟行迷克反。
斷蠶肉之因。
固臣枲之業。
然則含生之類。
幾于免矣。
與何胤書梁周颙普通年中。
何胤侈于味。
食必方丈。
後稍欲其甚者。
使門人議之。
學士鐘岏曰。
蛆之就脯驟于屈伸。
蟹之将煻躁擾彌甚。
仁人用意深懷如怛。
且不悴不榮曾刍荛之不若。
無馨無臭與瓦礫其何算。
有汝南周颙贻胤書曰。
丈人所以未極遐蹈。
惑在于不全菜耶。
剉折之升鼎俎。
網罟之興載冊。
其來寔遠。
誰敢幹議。
觀聖人之設膳羞。
乃複為之品節。
蓋以茹毛飲血與生民共始。
縱而勿裁将無崖畔。
善為士者豈不以恕己為懷。
是各靜封疆罔相陵轹。
況乃變之大者莫過死生。
生之所重無過性命。
性命之于彼極切。
滋味之于我可賒。
而終身朝脯資之以永歲。
彼就怨酷莫能自列。
我業長久。
籲哉可畏。
且區區微卵脆薄易矜。
歂彼弱麑顧步宜愍。
觀其飲啄飛沈使人憐悼。
況可甘心撲揥加複恣忍吞嚼。
至乃野牧成群閑豢重圈。
量肉揣毛以俟支剝。
如土委地。
佥謂常理可為怆息。
事豈一途。
若雲三世理誣。
則幸矣。
良快。
如使此道果然。
而受形未息。
一往一來生死常事。
雜報如家人天如客。
過客日少在家日多。
吾修信業未足長免。
則傷心之慘行亦自念。
丈人于血氣之類。
雖不身殘。
至于晨凫沈鯉。
不能不取備屠門。
财貿之一經盜手。
猶為廉士所棄。
生性之一啟鸾刀。
甯複慈心所忍。
驺虞雖饑。
非自死之草不食聞其風豈不使人多愧。
胤獲書納之。
遂絕血味。
注百論十二門論。
行于法俗。
斷殺絕宗廟犧牲诏(并表請)梁武帝梁高祖武皇帝臨天下十二年。
下诏去宗廟犧牲。
修行佛戒蔬食斷欲。
上定林寺沙門僧佑。
龍華邑正柏超度等上啟雲。
京畿既是福地。
而鮮食之族猶布筌網。
并驅之客尚馳鷹犬。
非所以仰稱皇朝優洽之旨。
請丹陽琅琊二境。
水陸并不得搜捕。
敕付尚書詳之。
議郎江贶以為。
聖人之道以百姓為心。
仁者之化以躬行被物。
皇德好生協于上下。
日就月将自然愍俗。
一朝抑絕容恐愚民。
且獵山之人例堪跋涉。
捕水之客不憚風波。
江甯有禁即達牛渚。
延陵不許便往陽羨。
取生之地雖異。
殺生之數是同。
空有防育之制。
無益全生之術。
兼都令史王述以為。
京邑翼翼四方所視。
民漸至化必被萬國。
今祁寒暑雨人尚無怨。
況去俗入真所以可悅。
謂斷之為是。
左承謝幾卿曰。
不殺之禮誠如王述所議。
然聖人為教亦與俗推移。
即之事迹恐不宜偏斷。
若二郡獨有此禁。
便似外道謂不殺戒皆有界域。
因時之宜敬同議郎江贶議。
尚書臣亶仆射臣昂令瑩以下并同贶議。
帝使周舍難贶曰。
禮雲。
君子遠庖廚。
血氣不身剪見生不忍其死。
聞聲不食其肉。
此皆即自興仁非關及遠。
三驅之禮。
向我者舍背我者射。
于是依王述議遂斷。
又敕太醫不得以生類合藥。
公家織官紋錦。
并斷仙人鳥獸之形。
以為□衣。
裁剪有乖仁恕。
至遂祈告天地宗廟。
以去殺之理被之含識。
郊廟皆以面為牲牷。
其飨萬國用菜蔬去生類。
其山川諸祀則否。
乃敕有司曰。
近以神實愛民。
不責無識。
所貴誠信。
非尚血膋。
凡有水旱之患。
使歸咎在上。
不同牲牢。
止告知而已。
而萬姓祈求谄黩為事。
山川小隻難期正直。
晴雨或乖容市民怨。
愚夫滞習難用理移。
自今祈請報答可如俗法所用。
以身塞咎事自依前。
前臣曰。
夫神道茫昧求諸不一。
或尚血腥之祀。
或歆蘊藻之誠。
設教随時貴其為善。
其誠無忒何往不通。
若祭享理無則四代之風為爽。
神明實有三世之道為弘。
語其無不待牲牷之潔。
據其有宜存去殺之仁周文禴祭由來尚矣。
茍有明德神其吐諸。
而以面為牲于義未達。
方之紋錦将不矛盾乎。
齊光祿顔之推誡殺訓。
儒家君子離庖廚。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高柴折像未知内教。
皆能不殺。
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
含生之徒莫不愛命。
去殺之事必勉行之。
見好殺之人臨死報驗。
子孫殃禍其數甚多。
不能具錄耳。
且示數條于末。
梁時有人。
常以雞卵白和沐雲。
使發光。
每沐辄破二三十枚。
臨終但聞發中啾啾數千雞雛聲。
江陵劉氏以賣鳝為業。
後生一兒。
頭具是鳝。
自頸已下。
方為人耳。
王克為永嘉郡。
有人饷羊。
集賓欲宴。
而羊繩解來投一客。
先跪兩拜便入衣中。
此客竟不言之。
固無救請。
須臾宰羊為炙。
先行至客。
一脔入口便下皮内。
周行遍體痛楚号詛方複說之。
遂作羊鳴而死。
梁時有人為縣令。
經劉敬躬亂。
縣廨被焚。
寄寺而住。
民将羊酒作禮。
縣令以羊系刹。
屏除形像鋪設床座于堂上。
接賓未殺之頃。
羊解徑來至階而拜。
縣令大笑。
命左右宰之飲啖飽酒便卧檐下。
投醒即覺體癢。
爬搔^3□胗因爾成病。
十餘年死。
楊思達為西陽郡。
值侯景亂。
時複旱。
儉饑民盜田中麥。
思達遣一部曲守視。
所得盜者辄截手腕。
凡戮十餘人。
部曲後生一男。
自然無手。
齊國有一奉朝請。
家甚豪侈。
非手殺牛則啖之不美。
年三十許病笃。
大見牛來。
舉體如被刀刺。
詛呼而終。
江陵高偉随父入齊凡數年。
向幽州澱中捕魚。
後病每見群魚齧之而死。
斷酒肉文梁高祖弟子蕭衍。
敬白諸大德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
夫匡正佛法是黑衣人事。
乃非弟子白衣所急。
但經教亦雲。
佛法寄囑人王。
是以弟子不得無言。
今日諸僧尼開意聽受。
勿生疑閉内懷忿異。
凡出家人所以異于外道者。
正以信因信果信經。
所明信是佛說經言。
行十惡者受于惡報。
行十善者受于善報。
此是經教大意。
如是若言。
出家人猶嗜飲酒啖食魚肉。
是則為行同于外道。
而複不及。
何謂同于外道。
外道執斷常見。
無因無果無施無報。
今佛弟子酣酒嗜肉。
不畏罪因不畏苦果。
即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