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僧行篇第五之三
福田論隋沙門釋彥琮問出家損益诏(并對)唐高祖出沙汰佛道诏同上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唐太宗議沙門敬三大诏(并議狀表啟論)今上皇帝福田論隋東都洛賓上林園翻經館學士沙門釋彥琮隋炀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雲。
諸僧道士等有所啟請者。
并先須緻敬然後陳理。
雖有此令僧竟不行。
時沙門釋彥琮不忍其事。
乃着福田論以抗之。
意在諷刺。
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以自誡也。
帝後朝見。
諸沙門并無緻敬者。
大業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張文物。
兩宗朝見。
僧等依舊不拜。
下敕曰。
條令久行。
僧等何為不緻敬。
時明贍法師對曰。
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
經中不令拜俗。
所以不敢違教。
又敕曰。
若不拜敬。
宋武時何以緻敬。
對曰。
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
陛下異此無得下拜。
敕曰但拜。
僧等峙然。
如是數四令拜。
僧曰。
陛下必令僧拜。
當脫法服着俗衣。
此拜不晚。
帝夷然。
無何而止。
明日設大齋法祀都不述之。
後語群公曰。
朕謂僧中無人。
咋南郊對答亦有人矣。
爾後至終必無拜者。
其黃巾士女。
初聞令拜合一李。
衆連拜不已。
帝亦不齒問之。
論曰。
昔在東晉太尉桓玄議令沙門敬于王者。
廬山遠法師高名碩德。
傷智幢之欲折。
悼戒寶之将沈。
乃作沙門不敬王者論。
設敬之儀當時遂寝。
然以緝詞隐密援列杳深。
後學披覽難見文意。
聊因暇日辄複申叙。
更号福田論雲。
忽有嘉客來自遠方。
遙附桓氏重述前議。
主人正念久之。
抗聲應曰。
客似未聞福田之要。
吾今相為論之。
夫雲福田者何耶三寶之謂也。
功成妙智道登圓覺者佛也。
玄理幽寂正教精誠者法也。
禁戒守真威儀出俗者僧也。
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
高拔天人重踰金石。
譬乎珍寶劣相拟議。
佛以法主标宗。
法以佛師居本。
僧為弟子崇斯佛法。
可謂尊卑同位本末共門。
語事三種。
論體一緻。
處五十之載。
弘八萬之典。
所說指歸惟此至極。
寝聲滅影盡雙林之運。
刻檀書葉留一化之軌。
聖賢間起門學相承。
和合為群住持是寄。
金人照于漢殿。
像法通于洛浦。
并宗先覺俱襲舊章。
圖方外而發心。
葉世間而立德。
官榮無以動其志。
親屬莫能累其情。
衣則截于壞色。
發則落于毀容。
不戴冠而作儀。
豈束帶而為飾。
上天之帝猶恒設禮。
下土之王固常緻敬。
有經有律斯法未殊。
若古若今其道無滞。
推帝王之輕重。
亞神祇之大小。
八荒欽德四海歸仁。
僧尼朝拜非所聞也。
如懷異旨請陳雅見。
客曰。
周易雲。
天地之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寶曰位。
老子雲。
域中有四。
大王居一焉。
竊以莫非王土。
建之以國。
莫非王臣。
系之以主。
則天法地覆載兆民方春比夏生長萬物。
照之以日月之光。
潤之以雲雨之氣。
六合則鹹宗如海。
百姓則共仰如辰。
戎夷革面馬牛回首。
蛇尚荷于隋侯。
魚猶感于漢帝。
豈有免其編戶。
假其法門忘度脫之寬仁。
遺供養之弘造。
高大自許卑恭頓廢。
譬諸禽獸将何别乎。
必能禦以神通得成聖果。
道被天下理在言外。
然今空事剔除尚增三毒。
虛改服飾猶染六塵。
戒忍弗修定智無取。
有乖明誨不異凡俗。
讵應恃宣讀之勞而抗禮萬乘。
藉形容之别而阙敬一人。
昔比丘接足于居士。
菩薩稽首于慢衆。
斯文複彰厥趣安在。
如以權道難沿佛性可尊。
況是君臨罔非神降。
伯陽開萬齡之範。
仲尼敷百王之則。
至于谒拜必遵朝典。
獨有沙門敢為陵慢。
此而可忍孰可容乎。
弊風難革惡流易久。
不遇明皇誰能刊正。
忽起非常之變易。
招無信之譏。
至言有憑幸垂詳覽。
主曰。
吾所立者内也。
子所難者外也。
内則通于法理。
外則局于人事。
相望懸絕讵可同年。
斯謂學而未該聞而不洽。
子之所惑吾當為辯。
試舉其要總有七條。
無德不報一也。
無善不攝二也。
方便無礙三也。
寂滅無榮四也。
儀不可越五也。
服不可亂六也。
因不可忘七也。
初之四條對酬難意。
後之三條引出成式。
吾聞天不言而四時行焉。
王不言而萬國治焉。
帝有何力民無能名。
成而不居為而不恃。
斯乃先王之盡善。
大人之至德。
同沾庶類齊預率賓。
幸殊草木差非蟲鳥。
戴圓履方俯仰懷惠。
食粟飲水飽滿銜澤。
既能矜許出家慈聽入道。
斷粗業于已往。
祈妙果于将來。
既蒙重惠還思厚答。
方憑萬善之益。
豈在一身之敬。
追以善答攝報乃深。
徵以身敬收利益淺。
良由僧失正儀俗減餘慶。
僧不拜俗佛已明言。
若知可信理當遵立。
如謂難依事應除廢。
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複責其禮。
即令從禮便同其俗。
猶雲請福未見其潤。
此則存而似棄僧而類民。
非白非黑無所名也。
竊見郊禋總祭惟存。
仰福為尊僧尚鄙斯。
不恭如何令僧拜俗。
天地可反斯儀罕乖。
後更為叙是謂第一無德不報者也。
法既漸衰人亦稍末。
罕有其聖誠如所言。
雖處凡流仍持忍铠。
縱虧戒學尚談智典。
如塔之貴似佛之尊。
歸之則善生。
毀之則罪積。
猛以始發。
割愛難而能舍。
引凡終期。
成覺迥而能趣。
斯故剔發之辰天魔遙懾。
染衣之日帝釋遙歡。
妓女聊披無漏遂滿。
醉人暫剪有緣即結。
龍子賴而息驚。
象王見而止怖。
威靈斯在儀服是因。
多未受具對揚佛旨。
小不可輕光揚僧力。
波離既度釋子服心。
尼陀亦歸匿王屈意。
乃至若老若少可師者法。
無賤無豪所存者道。
然後賢愚之際默語之間。
生熟相似去取非易。
肉眼分别恐不逢寶。
信心平等或有值真。
才滿四人即成一衆。
僧既弘納佛亦通在。
食看沸水之異方遣施僧。
衣見織金之奇乃令奉衆。
僧之威德不亦大矣。
足可以号良福田之最為聖教之宗。
是謂第二無善不攝者也。
若論淨名之功早升雲地。
卧疾之意本超世境。
久行神足鹹歎辯才。
新學頂禮誠謝法施。
事是權宜式非常準。
謂時暫變其例乃多。
則有空藏弗恭如來無責。
沙彌大願和上推先。
一往直觀悉可驚怪。
再詳典釋莫匪通塗。
不輕大士獨興高迹。
驚彼上慢之流。
設茲下心之拜。
偏行一道直用至誠。
既非三惠讵是恒式。
因機作法足為希有。
假弘教化難着律儀。
大聖發二智之明。
制五篇之約。
廢其爵齒存其戒夏。
始終通訓利鈍齊仰。
耆幼有序先後無雜。
未以一出别業而令七衆普行。
自然之理分明可見。
昔妻死歌而鼓盆。
身葬嬴而襯土。
此亦匹夫之節。
豈概明王之制乎。
況覺典沖邃聖言幽密。
局執一邊殊乖四辯。
是謂第三方便無礙者也。
且複周之柱史久牽王役。
魯之司寇已居國宰宗歸道德始曰無名。
訓在詩書終雲不作。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鞠躬恭敬非此而誰。
巢許之風望古仍邁。
夷齊之操拟今尚迥焉。
似高攀十力遠度四流。
厭斯有為之苦。
欣彼無伴之滅。
不系慮于公庭。
未流情于王事。
自然解脫固異儒者之俦矣。
是謂第四寂滅無榮者也。
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嶽。
國容盛典書契美談。
神輩為王所敬。
僧猶莫緻于禮。
僧衆為神所禮。
王甯反受其敬。
上下參差翻違正法。
衣裳颠倒何足相方。
令神擁護今來在僧。
祈請之至會開。
咒力竟無拜理。
是謂第五儀不可越者也。
本皇王之奮起。
必真人之托生。
上德雖秘于淨心。
外像仍标于俗相。
是以道彰缁服則情勤宜猛。
業隐玄門則形恭應絕。
求之故實備有前聞。
國主頻婆父王淨飯。
昔之斯等鹹已克聖。
專修信順每事歸依。
縱見凡僧還想崇佛。
不以跪親為孝。
許非不孝之罪。
不以拜君為敬。
豈是不敬之愆。
所法自殊所法已别。
體無混雜制從于此。
是謂第六服不可亂者也。
謹案多羅妙典釋迦真說。
乃雲。
居刹利而稱尊。
籍般若而為護。
四信不壞十善無虧。
奉佛事僧積功累德。
然後日精月像之降。
赤光白氣之感。
金輪既轉珠寶複懸。
應天順民禦圖握鏡。
始開五常之術。
終弘八正之道。
亦宜覆觀宿命追憶往因。
敬佛教而崇僧寶。
益戒香而增慧力。
自可天基轉高。
比梵宮之遠大。
聖壽恒固。
同劫石之長久。
然則雷霆勢極龍虎威隆。
慶必賴兼犯使怒及。
出言布令風行草偃。
既抑僧禮誰敢鱗張。
但恐有損冥功無資。
威業曷誠盡命如斯而已。
是謂第七因不可忘者也。
上已略引吾意粗除子惑。
欲得博聞宜尋大部。
客曰。
主人向之所引理例頻繁。
仆雖庸闇頗亦承覽。
文總幽明辯苞内外。
所論祭典尚有迷惑。
周易雲。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之謂神。
竊以昧隐神路隔絕人境。
欲行祠法要藉禮官。
本置奉常專。
司太祝。
縱知鬼事終入臣伍。
真佛已潛聖僧又滅。
仰信冥道全陟幽神。
季葉凡夫。
薄言回向。
共規閑逸。
相學剔剪職掌檀會。
所以加其法衣。
主守塔坊。
所以蠲其俗役。
才觸王網。
即墜民貫。
既同典祀讵合稱寶。
朝敬天子固是恒儀。
苦執強梁定非通識。
宋氏舊制其風不遠。
惟應相襲更欲何辭。
主人曰。
客知其一未哓其二。
請聽嘉言少除異想。
吾聞鬼者歸也。
死之所入。
神者靈也。
形之所宗。
鬼劣于人唯止惡道。
神勝于色普該情趣。
心有靈智稱之曰神。
隐而難知謂之不測。
铨其體用或動或靜。
品其性欲有陰有陽。
周易之旨蓋此之故。
殊塗顯于一氣。
誠言阙于六識。
設教之漸斷可知焉。
鬼報冥通潛來密去。
标以神号特用茲耳。
嘗試言之。
受父母之遺。
禀乾坤之分。
可以存乎氣。
可以立乎形。
至若已之神道。
必是我之心業。
未曾感之于乾坤。
得之于父母識含胎。
藏彌亘虛空。
意帶熏種漫盈世界。
去而複生。
如火焰之連出。
來而更逝。
若水波之續轉。
根之莫見其始究之。
豈觌其終。
濁之則為凡。
澄之則為聖。
神道細幽理固難詳矣。
神之最高謂之大覺。
思議所不得名相孰能窮。
真身本無遷謝。
生盲自不瞻睹。
托想追于舊蹤。
傾心玩于遺法。
若欲荷傳持之任。
啟要妙之門。
賴此僧徒膺茲佛付。
假慈雲為内影。
憑帝威為外力。
玄風遠及至于是乎。
教通三世衆别四部。
二從于道二守于俗。
從道則服像尊儀。
守俗則務典供事。
像尊謂比丘比丘尼也。
典供謂優婆塞優婆夷也。
所像者尊則未參神位。
所典者供則下預臣頒。
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
吾非當職子何錯引。
由子切言發吾深趣。
理既明矣。
勿複惑諸。
在宋之初。
暫行此抑。
彼亦乖真。
不煩涉論。
邊鄙風俗未見其美。
忽遣同之。
可怪之極。
客曰。
有旨哉斯論也。
蒙告善道請從退歸。
問出家損益诏并答唐高祖皇唐啟運諸教并興。
然于佛法彌隆信重。
舍京舊第置興聖寺。
自餘會昌勝業慈悲證果集仙等寺。
架築相尋。
至于道觀無聞于俗。
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者。
先是黃巾深忌缁服。
既見國家
諸僧道士等有所啟請者。
并先須緻敬然後陳理。
雖有此令僧竟不行。
時沙門釋彥琮不忍其事。
乃着福田論以抗之。
意在諷刺。
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以自誡也。
帝後朝見。
諸沙門并無緻敬者。
大業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張文物。
兩宗朝見。
僧等依舊不拜。
下敕曰。
條令久行。
僧等何為不緻敬。
時明贍法師對曰。
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
經中不令拜俗。
所以不敢違教。
又敕曰。
若不拜敬。
宋武時何以緻敬。
對曰。
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
陛下異此無得下拜。
敕曰但拜。
僧等峙然。
如是數四令拜。
僧曰。
陛下必令僧拜。
當脫法服着俗衣。
此拜不晚。
帝夷然。
無何而止。
明日設大齋法祀都不述之。
後語群公曰。
朕謂僧中無人。
咋南郊對答亦有人矣。
爾後至終必無拜者。
其黃巾士女。
初聞令拜合一李。
衆連拜不已。
帝亦不齒問之。
論曰。
昔在東晉太尉桓玄議令沙門敬于王者。
廬山遠法師高名碩德。
傷智幢之欲折。
悼戒寶之将沈。
乃作沙門不敬王者論。
設敬之儀當時遂寝。
然以緝詞隐密援列杳深。
後學披覽難見文意。
聊因暇日辄複申叙。
更号福田論雲。
忽有嘉客來自遠方。
遙附桓氏重述前議。
主人正念久之。
抗聲應曰。
客似未聞福田之要。
吾今相為論之。
夫雲福田者何耶三寶之謂也。
功成妙智道登圓覺者佛也。
玄理幽寂正教精誠者法也。
禁戒守真威儀出俗者僧也。
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
高拔天人重踰金石。
譬乎珍寶劣相拟議。
佛以法主标宗。
法以佛師居本。
僧為弟子崇斯佛法。
可謂尊卑同位本末共門。
語事三種。
論體一緻。
處五十之載。
弘八萬之典。
所說指歸惟此至極。
寝聲滅影盡雙林之運。
刻檀書葉留一化之軌。
聖賢間起門學相承。
和合為群住持是寄。
金人照于漢殿。
像法通于洛浦。
并宗先覺俱襲舊章。
圖方外而發心。
葉世間而立德。
官榮無以動其志。
親屬莫能累其情。
衣則截于壞色。
發則落于毀容。
不戴冠而作儀。
豈束帶而為飾。
上天之帝猶恒設禮。
下土之王固常緻敬。
有經有律斯法未殊。
若古若今其道無滞。
推帝王之輕重。
亞神祇之大小。
八荒欽德四海歸仁。
僧尼朝拜非所聞也。
如懷異旨請陳雅見。
客曰。
周易雲。
天地之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寶曰位。
老子雲。
域中有四。
大王居一焉。
竊以莫非王土。
建之以國。
莫非王臣。
系之以主。
則天法地覆載兆民方春比夏生長萬物。
照之以日月之光。
潤之以雲雨之氣。
六合則鹹宗如海。
百姓則共仰如辰。
戎夷革面馬牛回首。
蛇尚荷于隋侯。
魚猶感于漢帝。
豈有免其編戶。
假其法門忘度脫之寬仁。
遺供養之弘造。
高大自許卑恭頓廢。
譬諸禽獸将何别乎。
必能禦以神通得成聖果。
道被天下理在言外。
然今空事剔除尚增三毒。
虛改服飾猶染六塵。
戒忍弗修定智無取。
有乖明誨不異凡俗。
讵應恃宣讀之勞而抗禮萬乘。
藉形容之别而阙敬一人。
昔比丘接足于居士。
菩薩稽首于慢衆。
斯文複彰厥趣安在。
如以權道難沿佛性可尊。
況是君臨罔非神降。
伯陽開萬齡之範。
仲尼敷百王之則。
至于谒拜必遵朝典。
獨有沙門敢為陵慢。
此而可忍孰可容乎。
弊風難革惡流易久。
不遇明皇誰能刊正。
忽起非常之變易。
招無信之譏。
至言有憑幸垂詳覽。
主曰。
吾所立者内也。
子所難者外也。
内則通于法理。
外則局于人事。
相望懸絕讵可同年。
斯謂學而未該聞而不洽。
子之所惑吾當為辯。
試舉其要總有七條。
無德不報一也。
無善不攝二也。
方便無礙三也。
寂滅無榮四也。
儀不可越五也。
服不可亂六也。
因不可忘七也。
初之四條對酬難意。
後之三條引出成式。
吾聞天不言而四時行焉。
王不言而萬國治焉。
帝有何力民無能名。
成而不居為而不恃。
斯乃先王之盡善。
大人之至德。
同沾庶類齊預率賓。
幸殊草木差非蟲鳥。
戴圓履方俯仰懷惠。
食粟飲水飽滿銜澤。
既能矜許出家慈聽入道。
斷粗業于已往。
祈妙果于将來。
既蒙重惠還思厚答。
方憑萬善之益。
豈在一身之敬。
追以善答攝報乃深。
徵以身敬收利益淺。
良由僧失正儀俗減餘慶。
僧不拜俗佛已明言。
若知可信理當遵立。
如謂難依事應除廢。
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複責其禮。
即令從禮便同其俗。
猶雲請福未見其潤。
此則存而似棄僧而類民。
非白非黑無所名也。
竊見郊禋總祭惟存。
仰福為尊僧尚鄙斯。
不恭如何令僧拜俗。
天地可反斯儀罕乖。
後更為叙是謂第一無德不報者也。
法既漸衰人亦稍末。
罕有其聖誠如所言。
雖處凡流仍持忍铠。
縱虧戒學尚談智典。
如塔之貴似佛之尊。
歸之則善生。
毀之則罪積。
猛以始發。
割愛難而能舍。
引凡終期。
成覺迥而能趣。
斯故剔發之辰天魔遙懾。
染衣之日帝釋遙歡。
妓女聊披無漏遂滿。
醉人暫剪有緣即結。
龍子賴而息驚。
象王見而止怖。
威靈斯在儀服是因。
多未受具對揚佛旨。
小不可輕光揚僧力。
波離既度釋子服心。
尼陀亦歸匿王屈意。
乃至若老若少可師者法。
無賤無豪所存者道。
然後賢愚之際默語之間。
生熟相似去取非易。
肉眼分别恐不逢寶。
信心平等或有值真。
才滿四人即成一衆。
僧既弘納佛亦通在。
食看沸水之異方遣施僧。
衣見織金之奇乃令奉衆。
僧之威德不亦大矣。
足可以号良福田之最為聖教之宗。
是謂第二無善不攝者也。
若論淨名之功早升雲地。
卧疾之意本超世境。
久行神足鹹歎辯才。
新學頂禮誠謝法施。
事是權宜式非常準。
謂時暫變其例乃多。
則有空藏弗恭如來無責。
沙彌大願和上推先。
一往直觀悉可驚怪。
再詳典釋莫匪通塗。
不輕大士獨興高迹。
驚彼上慢之流。
設茲下心之拜。
偏行一道直用至誠。
既非三惠讵是恒式。
因機作法足為希有。
假弘教化難着律儀。
大聖發二智之明。
制五篇之約。
廢其爵齒存其戒夏。
始終通訓利鈍齊仰。
耆幼有序先後無雜。
未以一出别業而令七衆普行。
自然之理分明可見。
昔妻死歌而鼓盆。
身葬嬴而襯土。
此亦匹夫之節。
豈概明王之制乎。
況覺典沖邃聖言幽密。
局執一邊殊乖四辯。
是謂第三方便無礙者也。
且複周之柱史久牽王役。
魯之司寇已居國宰宗歸道德始曰無名。
訓在詩書終雲不作。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鞠躬恭敬非此而誰。
巢許之風望古仍邁。
夷齊之操拟今尚迥焉。
似高攀十力遠度四流。
厭斯有為之苦。
欣彼無伴之滅。
不系慮于公庭。
未流情于王事。
自然解脫固異儒者之俦矣。
是謂第四寂滅無榮者也。
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嶽。
國容盛典書契美談。
神輩為王所敬。
僧猶莫緻于禮。
僧衆為神所禮。
王甯反受其敬。
上下參差翻違正法。
衣裳颠倒何足相方。
令神擁護今來在僧。
祈請之至會開。
咒力竟無拜理。
是謂第五儀不可越者也。
本皇王之奮起。
必真人之托生。
上德雖秘于淨心。
外像仍标于俗相。
是以道彰缁服則情勤宜猛。
業隐玄門則形恭應絕。
求之故實備有前聞。
國主頻婆父王淨飯。
昔之斯等鹹已克聖。
專修信順每事歸依。
縱見凡僧還想崇佛。
不以跪親為孝。
許非不孝之罪。
不以拜君為敬。
豈是不敬之愆。
所法自殊所法已别。
體無混雜制從于此。
是謂第六服不可亂者也。
謹案多羅妙典釋迦真說。
乃雲。
居刹利而稱尊。
籍般若而為護。
四信不壞十善無虧。
奉佛事僧積功累德。
然後日精月像之降。
赤光白氣之感。
金輪既轉珠寶複懸。
應天順民禦圖握鏡。
始開五常之術。
終弘八正之道。
亦宜覆觀宿命追憶往因。
敬佛教而崇僧寶。
益戒香而增慧力。
自可天基轉高。
比梵宮之遠大。
聖壽恒固。
同劫石之長久。
然則雷霆勢極龍虎威隆。
慶必賴兼犯使怒及。
出言布令風行草偃。
既抑僧禮誰敢鱗張。
但恐有損冥功無資。
威業曷誠盡命如斯而已。
是謂第七因不可忘者也。
上已略引吾意粗除子惑。
欲得博聞宜尋大部。
客曰。
主人向之所引理例頻繁。
仆雖庸闇頗亦承覽。
文總幽明辯苞内外。
所論祭典尚有迷惑。
周易雲。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之謂神。
竊以昧隐神路隔絕人境。
欲行祠法要藉禮官。
本置奉常專。
司太祝。
縱知鬼事終入臣伍。
真佛已潛聖僧又滅。
仰信冥道全陟幽神。
季葉凡夫。
薄言回向。
共規閑逸。
相學剔剪職掌檀會。
所以加其法衣。
主守塔坊。
所以蠲其俗役。
才觸王網。
即墜民貫。
既同典祀讵合稱寶。
朝敬天子固是恒儀。
苦執強梁定非通識。
宋氏舊制其風不遠。
惟應相襲更欲何辭。
主人曰。
客知其一未哓其二。
請聽嘉言少除異想。
吾聞鬼者歸也。
死之所入。
神者靈也。
形之所宗。
鬼劣于人唯止惡道。
神勝于色普該情趣。
心有靈智稱之曰神。
隐而難知謂之不測。
铨其體用或動或靜。
品其性欲有陰有陽。
周易之旨蓋此之故。
殊塗顯于一氣。
誠言阙于六識。
設教之漸斷可知焉。
鬼報冥通潛來密去。
标以神号特用茲耳。
嘗試言之。
受父母之遺。
禀乾坤之分。
可以存乎氣。
可以立乎形。
至若已之神道。
必是我之心業。
未曾感之于乾坤。
得之于父母識含胎。
藏彌亘虛空。
意帶熏種漫盈世界。
去而複生。
如火焰之連出。
來而更逝。
若水波之續轉。
根之莫見其始究之。
豈觌其終。
濁之則為凡。
澄之則為聖。
神道細幽理固難詳矣。
神之最高謂之大覺。
思議所不得名相孰能窮。
真身本無遷謝。
生盲自不瞻睹。
托想追于舊蹤。
傾心玩于遺法。
若欲荷傳持之任。
啟要妙之門。
賴此僧徒膺茲佛付。
假慈雲為内影。
憑帝威為外力。
玄風遠及至于是乎。
教通三世衆别四部。
二從于道二守于俗。
從道則服像尊儀。
守俗則務典供事。
像尊謂比丘比丘尼也。
典供謂優婆塞優婆夷也。
所像者尊則未參神位。
所典者供則下預臣頒。
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
吾非當職子何錯引。
由子切言發吾深趣。
理既明矣。
勿複惑諸。
在宋之初。
暫行此抑。
彼亦乖真。
不煩涉論。
邊鄙風俗未見其美。
忽遣同之。
可怪之極。
客曰。
有旨哉斯論也。
蒙告善道請從退歸。
問出家損益诏并答唐高祖皇唐啟運諸教并興。
然于佛法彌隆信重。
舍京舊第置興聖寺。
自餘會昌勝業慈悲證果集仙等寺。
架築相尋。
至于道觀無聞于俗。
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者。
先是黃巾深忌缁服。
既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