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别敬。
彌用疚心。
乃上廢佛法事十有一條雲。
佛經誕妄言妖事隐。
損國破家未聞益世。
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
凡是沙門放歸桑梓。
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辯。
朝輔任其放言。
乃下诏問僧曰。
棄父母之須發。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門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損益二宜請動妙釋。
有濟法寺沙門襄陽釋法琳。
憤激傅詞側聽機候。
承有斯問即陳對曰。
琳聞至道絕言豈九流能辯。
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飄淪欲海。
三界蠢蠢颠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至人所以降靈。
大聖為興世。
遂開解脫之門。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天竺王種辭恩愛而出家。
東夏貴遊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華服。
雖形阙奉親而内懷其孝。
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福沾幽顯豈拘小違。
上智之人。
依佛語故為益。
下凡之類。
虧聖教故為損。
懲惡則濫者自新。
進善則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出沙汰佛道诏唐祖太武皇帝門下釋迦闡教澄淨為先。
遠離塵垢斷除貪欲。
所以弘宣勝業修殖善根。
開導愚迷津梁品庶。
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
調伏身心舍諸染着。
衣服飲食鹹資四輩。
自正覺遷謝像法流行。
末代陵遲漸以虧濫。
乃有猥旋之侶。
規自尊高。
浮惰之人。
茍避徭役。
妄為剃落托号出家。
嗜欲無厭營求不息。
出入闾裡周旋阛阓。
驅策畜産聚積貨财。
耕織為生估販成業。
事同編戶迹等齊人。
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禮典之訓。
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
造作妖訛交通豪猾。
每罹憲網自陷重刑。
黩亂真如傾毀妙法。
譬茲稂莠有穢嘉苗。
類彼淤泥混夫清水。
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
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近代以來多立寺舍。
不求閑曠之境。
唯趣喧雜之方。
繕築崎岖甍宇舛錯。
招來隐匿誘納奸邪。
或有接近□邸鄰迩屠酤。
埃塵滿室膻腥盈道。
徒長輕慢之心。
有虧崇敬之義。
且老氏垂化本貴沖。
虛養志無為遺情物外。
全真守一是謂玄門。
驅馳世務尤乖宗旨。
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
深思利益情在護持。
欲使玉石區分薰莸有辯。
長存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諸僧尼道士女官等。
有精勤練行遵戒律者。
并令就大寺觀居住。
官給衣食勿令乏短。
其不能精進戒行有阙者。
不堪供養并令罷道。
各還桑梓。
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法教。
違制之事悉宜停斷。
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駕巡洛邑。
黃巾先有與僧論者。
聞之于上。
乃下诏雲。
老君垂範義在清虛。
釋迦贻則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
汲引之迹殊途。
求其宗也。
弘益之風齊緻。
然大道之興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
包萬物而亭育。
故能經邦緻治反樸還淳。
至如佛教之興。
基于西域。
逮于後漢。
方被中土。
神變之理多方。
報應之緣匪一。
洎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當年之福。
家懼來生之禍。
由是滞俗者聞玄宗而大笑。
好異者望真谛而争歸。
始波湧于闾裡。
終風靡于朝庭。
遂使殊俗之典。
郁為衆妙之先。
諸華之教。
翻居一乘之後。
流遁忘返于茲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憑上德之慶。
天下大定。
亦賴無為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
自今已後齋供行立。
至于稱謂道士女官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暢于九有。
尊祖之風贻諸萬葉。
時京邑僧徒各陳極谏。
有司不納。
沙門智實後生俊穎内外兼明。
攜諸夙老随駕陳表。
乃至關口。
其表略雲。
僧某等言。
某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某等雖預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無隐。
敢不陳之。
伏見诏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風形于前典。
頒告天下無德而稱。
令道士等在僧尼之上。
奉以周旋豈敢拒诏。
尋老君垂範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亦無改異。
不立館宇不領門人。
處柱下以全真。
隐龍德而養性。
智者見之謂之智。
愚者見之謂之愚。
非魯司寇莫之能識。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着冠服并是黃巾之餘。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張之穢術。
棄五千之妙門。
反同張陵漫行章句。
從漢魏以來。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後。
實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
誠恐真僞同流有損國化。
如不陳奏何以表臣子之情。
謹錄道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
如别所陳。
伏願天慈曲垂聽覽。
今上制沙門等緻拜君親敕一首敕旨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為重。
愛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然釋老二門雖理絕常境。
恭孝之躅事□儒津。
遂于尊極之地。
不行跪拜之禮。
因循自久迄乎茲辰。
宋朝暫革此風。
少選還遵舊貫。
朕禀天經以揚孝。
資地義而宣禮。
獎以名教被茲真俗。
而濑鄉之基克成天構。
連河之化付以國王裁制之由諒歸斯矣。
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後及皇太子其父母所緻拜。
或恐爽其恒情。
宜付有司詳議奏聞。
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
光祿大夫右相太子賓客上柱國高陽郡開國公臣許敬宗宣。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沙門不合拜俗表一首。
僧威秀等言。
伏奉明诏令僧拜跪君父。
義當依行理無抗旨。
但以儒釋明教鹹陳正谏之文。
列化恢張俱進刍荛之道。
僧等荷國重恩。
開以方外之禮。
安居率土。
得弘出俗之心。
所以自古帝王齊遵其度。
敬其變俗之儀。
全其抗禮之迹。
遂使經教斯廣代代漸多。
宗匠攸遠時時間發。
自漢及隋行人重阻。
靈岫之風猶郁。
仙苑之化尚疏。
未若皇運肇興堤封海外。
五竺與五嶽同鎮。
神州将大夏齊文。
皇華之命載隆。
輶軒之塗接轸。
莫水欽斯聖迹興樹遺蹤固得。
梵侶來儀相從不絕。
今若返拜君父乖異群經。
便登驚俗之譽。
或陳輕毀之望。
昔晉成幼沖。
庾水矯诏。
桓楚飾詐。
王谧抗言。
及宋武晚季将隆虐政。
制僧拜主尋還停息。
良由事非經國之典。
理越天常之儀。
雖曰流言終纏顯議。
況乃夏勃敕拜納上天之怒。
魏焘行誅肆下疠之責。
斯途久列備舉見聞。
僧等奉佩慞惶投庇失厝。
恐絲綸一發萬國通行。
必使寰海望風。
方弘失禮之譽。
悠哉後代或接效尤之傳。
伏惟陛下中興三寶慈攝四生。
親承付囑之旨。
用勵學徒之寄。
僧等内遵正教固絕跪拜之容。
外奉明诏令從儒禮之敬。
俯仰惟谷慚懼實深。
如不陳請有乖臣子之喻。
或掩佛化便陷惘君之罪。
謹列衆經不拜俗文。
輕用上簡。
伏願天慈賜垂照覽。
則朝議斯穆終遵途于晉臣。
委略常談畢歸度于齊後。
塵黩威嚴惟深戰戢。
謹言。
龍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時京邑僧等二百餘人。
往蓬萊宮申表上請。
左右相雲。
敕令詳議拜不拜未定。
可待後集僧等乃退。
于是大集西明。
相與謀議共陳啟狀。
聞諸寮釆雲。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論沙門不應拜俗啟一首。
僧道宣等啟。
自金河徙轍玉門揚化。
曆經英聖載隆良輔。
莫不拜首請道歸向知津。
故得列刹相望仁祠棋布。
天人仰福田之路。
幽明懷正道之儀。
清信之士林蒸。
高尚之賓雲結。
是使教分三法。
垂萬載之羽儀。
位開四部。
布五乘之清範。
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
過犯滋彰。
有塵禦覽。
下非常之诏。
令拜君親。
垂恻隐之懷。
顯疏朝議。
僧等荷斯明命感悼涕零。
良由行缺光時。
遂令上沾憂被。
且自法教東漸亟涉窊隆。
三被屏除五遭拜伏。
俱非休明之代。
并是暴虐之君。
故使布令非經國之谟。
乖常緻良史之诮。
事理難返還襲舊津。
伏惟大王統維京甸攝禦機衡。
道俗來蘇繁務攸靜。
今法門擁閉聲教莫傳。
據此靜障拔難之秋。
拯溺扶危之日。
僧等叩阍難及。
徒鶴望于九重。
天階罕登。
終栖遑于百慮。
所以幹冒陳□。
披露冀得。
俯被鴻私載垂提洽。
是則遵崇付囑。
清風被于九垓。
正像更興。
景福光于四海。
不任窮塞之甚。
具以啟聞。
塵擾之深惟知慚惕。
謹啟。
四月二十五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
論沙門不合拜俗啟一首(夫人帝後之母也敬崇正化大建福門造像書經架築相續入出宮禁榮問莫加僧等詣門緻書雲爾)。
僧道宣等啟。
自三寶東漸六百餘年。
四俗立歸戒之因。
五衆開福田之務。
百王承至道之化。
萬載扇惟聖之風。
故得寰海知歸生靈回向。
然以慧日既隐千載有餘。
正行難登嚴科易犯。
遂有稊稗涉青田之穢。
少壯懷白首之徵。
備例前經聞于視聽。
且聖人在隐凡僧程器。
後代住持非斯誰顯。
故金石泥素表真像之容。
法衣剔發拟全僧之相。
依而信毀報果兩分。
背此繕修俱非正道。
又僧之真僞生熟難知。
行德淺深愚智齊惑。
故經陳通供。
如海之無窮。
律制别科。
若涯之有際。
宗途既列名教是依。
設出俗之威儀。
登趣真之圓德。
固使天龍緻敬幽顯歸心。
弘護在懷流功不絕。
比以時經濁染人涉凋訛。
竊服飾詐之徒。
叨幸憑虛之侶。
行無動于塵俗。
道有翳于憲章。
上聞禦覽布君親之拜。
乃回天眷垂朝議之敕。
僧等内省慚懼如灼如焚。
相顧失守莫知投厝。
仰惟佛教通屬四部。
幽明敢懷竊議。
夫人當斯遺寄。
況複體茲正善崇建為心。
垂範宮闱成明道俗。
今三寶淪溺成濟在緣。
辄用咨陳。
希垂救濟。
如蒙拯拔依舊住持。
則付囑是歸弘護斯在。
輕以聞簡追深悚息。
謹啟。
四月二十七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簡諸宰輔等狀一首。
列子雲。
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來。
反山川移城邑。
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穆王敬之若神重之若聖。
此則佛化之初及也。
朱仕行釋道安經錄雲。
秦始皇時西域沙門十八人來化始皇。
弗從禁之。
夜有金剛丈六人。
破獄出之。
始皇稽首謝焉。
漢書雲。
武帝元狩中。
開西域獲金人。
率長丈餘。
列之甘泉宮。
帝以為大神。
燒香禮拜。
後遣張骞往大夏尋之。
雲有身毒國。
即天竺也。
彼謂浮圖。
即佛陀也。
此初知佛名相雲。
成帝都水使者劉向雲。
向檢藏書。
往往見有佛經。
此即周秦已行。
姑皇焚之不盡。
哀帝元壽中。
使景憲往大月氏國。
因誦浮圖經還。
于時漢境稍行齋戒。
據此曾聞佛法。
中途潛隐重此中興。
後漢明帝永平中。
上夢金人飛行殿前。
乃使秦景等往西域尋佛法。
遂獲三寶東傳^8□陽。
畫釋迦立像。
是佛寶也。
翻四十二章經。
是法寶也。
迦竺來儀。
是僧寶也。
立寺于^8□城西門。
度人開化自近之遠。
展轉住持終于漢祚。
魏
彌用疚心。
乃上廢佛法事十有一條雲。
佛經誕妄言妖事隐。
損國破家未聞益世。
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
凡是沙門放歸桑梓。
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辯。
朝輔任其放言。
乃下诏問僧曰。
棄父母之須發。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門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損益二宜請動妙釋。
有濟法寺沙門襄陽釋法琳。
憤激傅詞側聽機候。
承有斯問即陳對曰。
琳聞至道絕言豈九流能辯。
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飄淪欲海。
三界蠢蠢颠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至人所以降靈。
大聖為興世。
遂開解脫之門。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天竺王種辭恩愛而出家。
東夏貴遊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華服。
雖形阙奉親而内懷其孝。
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福沾幽顯豈拘小違。
上智之人。
依佛語故為益。
下凡之類。
虧聖教故為損。
懲惡則濫者自新。
進善則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出沙汰佛道诏唐祖太武皇帝門下釋迦闡教澄淨為先。
遠離塵垢斷除貪欲。
所以弘宣勝業修殖善根。
開導愚迷津梁品庶。
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
調伏身心舍諸染着。
衣服飲食鹹資四輩。
自正覺遷謝像法流行。
末代陵遲漸以虧濫。
乃有猥旋之侶。
規自尊高。
浮惰之人。
茍避徭役。
妄為剃落托号出家。
嗜欲無厭營求不息。
出入闾裡周旋阛阓。
驅策畜産聚積貨财。
耕織為生估販成業。
事同編戶迹等齊人。
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禮典之訓。
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
造作妖訛交通豪猾。
每罹憲網自陷重刑。
黩亂真如傾毀妙法。
譬茲稂莠有穢嘉苗。
類彼淤泥混夫清水。
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
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近代以來多立寺舍。
不求閑曠之境。
唯趣喧雜之方。
繕築崎岖甍宇舛錯。
招來隐匿誘納奸邪。
或有接近□邸鄰迩屠酤。
埃塵滿室膻腥盈道。
徒長輕慢之心。
有虧崇敬之義。
且老氏垂化本貴沖。
虛養志無為遺情物外。
全真守一是謂玄門。
驅馳世務尤乖宗旨。
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
深思利益情在護持。
欲使玉石區分薰莸有辯。
長存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諸僧尼道士女官等。
有精勤練行遵戒律者。
并令就大寺觀居住。
官給衣食勿令乏短。
其不能精進戒行有阙者。
不堪供養并令罷道。
各還桑梓。
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法教。
違制之事悉宜停斷。
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駕巡洛邑。
黃巾先有與僧論者。
聞之于上。
乃下诏雲。
老君垂範義在清虛。
釋迦贻則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
汲引之迹殊途。
求其宗也。
弘益之風齊緻。
然大道之興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
包萬物而亭育。
故能經邦緻治反樸還淳。
至如佛教之興。
基于西域。
逮于後漢。
方被中土。
神變之理多方。
報應之緣匪一。
洎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當年之福。
家懼來生之禍。
由是滞俗者聞玄宗而大笑。
好異者望真谛而争歸。
始波湧于闾裡。
終風靡于朝庭。
遂使殊俗之典。
郁為衆妙之先。
諸華之教。
翻居一乘之後。
流遁忘返于茲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憑上德之慶。
天下大定。
亦賴無為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
自今已後齋供行立。
至于稱謂道士女官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暢于九有。
尊祖之風贻諸萬葉。
時京邑僧徒各陳極谏。
有司不納。
沙門智實後生俊穎内外兼明。
攜諸夙老随駕陳表。
乃至關口。
其表略雲。
僧某等言。
某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某等雖預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無隐。
敢不陳之。
伏見诏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風形于前典。
頒告天下無德而稱。
令道士等在僧尼之上。
奉以周旋豈敢拒诏。
尋老君垂範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亦無改異。
不立館宇不領門人。
處柱下以全真。
隐龍德而養性。
智者見之謂之智。
愚者見之謂之愚。
非魯司寇莫之能識。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着冠服并是黃巾之餘。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張之穢術。
棄五千之妙門。
反同張陵漫行章句。
從漢魏以來。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後。
實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
誠恐真僞同流有損國化。
如不陳奏何以表臣子之情。
謹錄道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
如别所陳。
伏願天慈曲垂聽覽。
今上制沙門等緻拜君親敕一首敕旨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為重。
愛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然釋老二門雖理絕常境。
恭孝之躅事□儒津。
遂于尊極之地。
不行跪拜之禮。
因循自久迄乎茲辰。
宋朝暫革此風。
少選還遵舊貫。
朕禀天經以揚孝。
資地義而宣禮。
獎以名教被茲真俗。
而濑鄉之基克成天構。
連河之化付以國王裁制之由諒歸斯矣。
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後及皇太子其父母所緻拜。
或恐爽其恒情。
宜付有司詳議奏聞。
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
光祿大夫右相太子賓客上柱國高陽郡開國公臣許敬宗宣。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沙門不合拜俗表一首。
僧威秀等言。
伏奉明诏令僧拜跪君父。
義當依行理無抗旨。
但以儒釋明教鹹陳正谏之文。
列化恢張俱進刍荛之道。
僧等荷國重恩。
開以方外之禮。
安居率土。
得弘出俗之心。
所以自古帝王齊遵其度。
敬其變俗之儀。
全其抗禮之迹。
遂使經教斯廣代代漸多。
宗匠攸遠時時間發。
自漢及隋行人重阻。
靈岫之風猶郁。
仙苑之化尚疏。
未若皇運肇興堤封海外。
五竺與五嶽同鎮。
神州将大夏齊文。
皇華之命載隆。
輶軒之塗接轸。
莫水欽斯聖迹興樹遺蹤固得。
梵侶來儀相從不絕。
今若返拜君父乖異群經。
便登驚俗之譽。
或陳輕毀之望。
昔晉成幼沖。
庾水矯诏。
桓楚飾詐。
王谧抗言。
及宋武晚季将隆虐政。
制僧拜主尋還停息。
良由事非經國之典。
理越天常之儀。
雖曰流言終纏顯議。
況乃夏勃敕拜納上天之怒。
魏焘行誅肆下疠之責。
斯途久列備舉見聞。
僧等奉佩慞惶投庇失厝。
恐絲綸一發萬國通行。
必使寰海望風。
方弘失禮之譽。
悠哉後代或接效尤之傳。
伏惟陛下中興三寶慈攝四生。
親承付囑之旨。
用勵學徒之寄。
僧等内遵正教固絕跪拜之容。
外奉明诏令從儒禮之敬。
俯仰惟谷慚懼實深。
如不陳請有乖臣子之喻。
或掩佛化便陷惘君之罪。
謹列衆經不拜俗文。
輕用上簡。
伏願天慈賜垂照覽。
則朝議斯穆終遵途于晉臣。
委略常談畢歸度于齊後。
塵黩威嚴惟深戰戢。
謹言。
龍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時京邑僧等二百餘人。
往蓬萊宮申表上請。
左右相雲。
敕令詳議拜不拜未定。
可待後集僧等乃退。
于是大集西明。
相與謀議共陳啟狀。
聞諸寮釆雲。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論沙門不應拜俗啟一首。
僧道宣等啟。
自金河徙轍玉門揚化。
曆經英聖載隆良輔。
莫不拜首請道歸向知津。
故得列刹相望仁祠棋布。
天人仰福田之路。
幽明懷正道之儀。
清信之士林蒸。
高尚之賓雲結。
是使教分三法。
垂萬載之羽儀。
位開四部。
布五乘之清範。
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
過犯滋彰。
有塵禦覽。
下非常之诏。
令拜君親。
垂恻隐之懷。
顯疏朝議。
僧等荷斯明命感悼涕零。
良由行缺光時。
遂令上沾憂被。
且自法教東漸亟涉窊隆。
三被屏除五遭拜伏。
俱非休明之代。
并是暴虐之君。
故使布令非經國之谟。
乖常緻良史之诮。
事理難返還襲舊津。
伏惟大王統維京甸攝禦機衡。
道俗來蘇繁務攸靜。
今法門擁閉聲教莫傳。
據此靜障拔難之秋。
拯溺扶危之日。
僧等叩阍難及。
徒鶴望于九重。
天階罕登。
終栖遑于百慮。
所以幹冒陳□。
披露冀得。
俯被鴻私載垂提洽。
是則遵崇付囑。
清風被于九垓。
正像更興。
景福光于四海。
不任窮塞之甚。
具以啟聞。
塵擾之深惟知慚惕。
謹啟。
四月二十五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
論沙門不合拜俗啟一首(夫人帝後之母也敬崇正化大建福門造像書經架築相續入出宮禁榮問莫加僧等詣門緻書雲爾)。
僧道宣等啟。
自三寶東漸六百餘年。
四俗立歸戒之因。
五衆開福田之務。
百王承至道之化。
萬載扇惟聖之風。
故得寰海知歸生靈回向。
然以慧日既隐千載有餘。
正行難登嚴科易犯。
遂有稊稗涉青田之穢。
少壯懷白首之徵。
備例前經聞于視聽。
且聖人在隐凡僧程器。
後代住持非斯誰顯。
故金石泥素表真像之容。
法衣剔發拟全僧之相。
依而信毀報果兩分。
背此繕修俱非正道。
又僧之真僞生熟難知。
行德淺深愚智齊惑。
故經陳通供。
如海之無窮。
律制别科。
若涯之有際。
宗途既列名教是依。
設出俗之威儀。
登趣真之圓德。
固使天龍緻敬幽顯歸心。
弘護在懷流功不絕。
比以時經濁染人涉凋訛。
竊服飾詐之徒。
叨幸憑虛之侶。
行無動于塵俗。
道有翳于憲章。
上聞禦覽布君親之拜。
乃回天眷垂朝議之敕。
僧等内省慚懼如灼如焚。
相顧失守莫知投厝。
仰惟佛教通屬四部。
幽明敢懷竊議。
夫人當斯遺寄。
況複體茲正善崇建為心。
垂範宮闱成明道俗。
今三寶淪溺成濟在緣。
辄用咨陳。
希垂救濟。
如蒙拯拔依舊住持。
則付囑是歸弘護斯在。
輕以聞簡追深悚息。
謹啟。
四月二十七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簡諸宰輔等狀一首。
列子雲。
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來。
反山川移城邑。
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穆王敬之若神重之若聖。
此則佛化之初及也。
朱仕行釋道安經錄雲。
秦始皇時西域沙門十八人來化始皇。
弗從禁之。
夜有金剛丈六人。
破獄出之。
始皇稽首謝焉。
漢書雲。
武帝元狩中。
開西域獲金人。
率長丈餘。
列之甘泉宮。
帝以為大神。
燒香禮拜。
後遣張骞往大夏尋之。
雲有身毒國。
即天竺也。
彼謂浮圖。
即佛陀也。
此初知佛名相雲。
成帝都水使者劉向雲。
向檢藏書。
往往見有佛經。
此即周秦已行。
姑皇焚之不盡。
哀帝元壽中。
使景憲往大月氏國。
因誦浮圖經還。
于時漢境稍行齋戒。
據此曾聞佛法。
中途潛隐重此中興。
後漢明帝永平中。
上夢金人飛行殿前。
乃使秦景等往西域尋佛法。
遂獲三寶東傳^8□陽。
畫釋迦立像。
是佛寶也。
翻四十二章經。
是法寶也。
迦竺來儀。
是僧寶也。
立寺于^8□城西門。
度人開化自近之遠。
展轉住持終于漢祚。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