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僧行篇第五之二  沙汰僧徒诏(宋武帝)褒揚僧德诏(七首) (元魏孝文帝)述僧中食論(南齊沈休文) 述僧設會論(沈休文)議沙汰僧诏(并答)  (北齊文宣帝)吊道澄法師亡書(梁簡文) 與東陽盛法師書(梁王筠)與汝南周颙書(梁釋智林)與舉法師書(梁劉峻一名孝标)與咬法師書(并答) (梁王曼穎)吊震法師亡書(梁劉之遴)與震兄李敬胐書(同上作)  吊僧正京法師亡書(同上作)東陽金華山栖志(梁劉孝标)與徐仆射述役僧書(陳釋真觀)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陳徐陵) 谏周祖沙汰僧表(周釋昙積) 戴逵贻書(仙城命禅師) 幽林沙門惠命詶書(北齊戴先生) 吊延法師亡書(隋薛道衡) 沙汰僧徒诏宋武帝門下。

    佛法訛替沙門混雜。

    未足扶濟鴻教。

    而專成逋薮。

    加項奸心頻發兇狀屢聞。

    敗道亂俗人神交忿。

    可符所在與寺耆長精加沙汰。

    後有違犯嚴其誅坐。

    主者詳為條格。

    速施行。

     褒揚僧德诏(七首)元魏孝文帝帝以僧顯為沙門都統诏。

     門下。

    近得錄公等表。

    知欲早定沙門都統。

    比考德選賢寤寐勤心。

    繼佛之任莫知誰寄。

    或有道高年尊。

    理無萦纡。

    或有器玄識邈。

    高挹塵務。

    今以思遠寺主法師僧顯。

    仁雅欽韶澄風澡鏡。

    深敏潛明道心清亮。

    固堪茲任。

    式和妙衆。

    近已口白。

    可敕令為沙門都統。

    又副儀貳事缁素攸同。

    頃因輝統獨濟遂廢茲任。

    今欲毗德贊善固須其人。

    皇舅寺法師僧義。

    行恭神暢溫聰謹正。

    業懋道優用膺副翼。

     可都維那以光賢徒。

     帝立僧尼制诏。

     門下。

    凝覺澄沖事超俗外。

    淵模崇赜理寄忘言。

    然非言何以釋教。

    非世何能表真。

    是以三藏舒風必資誡典。

    六度摛化固憑尺波。

    自象教東流千齡已半。

    秦漢俗華制禁彌密。

    故前世英人随宜興例。

    世輕世重以裨玄奧。

    先朝之世嘗為僧禁。

     小有未詳宜其修立。

    近見沙門統僧顯等白雲。

    欲更一刊定。

    朕聊以淺識共詳至典。

    事起匆匆觸未詳究。

    且可設法一時粗救世。

    殿須立白一同更厘厥衷。

     帝聽諸法師一月三入殿诏。

     門下。

    崇因贊業莫若宗玄。

    裨神染志誰先英哲。

    故周旦着其朋之诰。

    釋迦唱善知之文。

    然則位尊者以納賢為貴。

    德優者以親仁為尚。

    朕雖寡昧能無庶幾也。

      先朝之世。

    經營六合。

    未遑内範。

    遂令皇庭阙高邈之容。

    紫闼簡超俗之儀。

    于欽善之理福田之資。

    良為未足。

    将欲令懿德法師時來相見。

    進可□禀道味退可飾光朝廷。

    其敕殿中聽一月三入。

    人數法諱别當牒付。

     帝令諸州衆僧安居講說诏。

     門下。

    憑玄歸妙固資真風。

    □慧習慈實鐘果智。

    故三炎檢攝道之恒規。

    九夏溫诠法之嘉猷。

    可敕諸州令此夏安居清衆。

    大州三百人。

    中州二百人。

    小州一百人。

    任其數處講說。

    皆僧隻粟供備。

    若粟鮮徒寡不充此數者。

    可令昭玄量減還聞。

    其各欽旌賢匠。

    良推睿德。

    勿緻濫濁惰茲後進。

     贈徐州僧統并設齋诏。

      門下。

    徐州道人統僧逞。

    風識淹通器尚倫雅。

    道業明博理味淵澄。

    清聲懋譽。

    早彰于徐沛。

    英懷玄緻。

    風流于谯宋。

    比唱法北京德芬道俗。

    應供皇筵美敷辰宇。

    仁睿之良朕所嘉重。

    依因既終緻茲異世。

    近忽知問非怛于懷。

    今路次兖濮青泗豈遙。

    怆然念德又增厥心。

    可下徐州施帛三百匹以供追福。

    又可為設齋五千人。

      歲施道人應統帛诏。

     門下。

    慶統仰紹前哲。

    繼軌道門。

    徽綜玄範沖猷是托。

    今既讓俗名。

    理宜别供。

    可取八解之義。

    歲施帛八百匹。

    準四輩之況。

    随四時而給。

    又修善之本寔依力命。

    施食之因内典所美。

    可依朝官上秩當月而施。

    所以遠譬深理者。

    匪獨開崇俗心。

    抑亦獎厲道意耳。

     帝為慧紀法師亡施帛設齋诏。

     門下。

    徐州法師慧紀。

    凝量貞遠道識淳虛。

    英素之操超然世外。

    綜涉之功斯焉罕倫。

    光法彭方聲懋華裔。

    研論宋壤宗德遠迩。

    爰于往辰唱谛鹿苑。

    作匠京缁延賞賢叢。

    倏矣死魔忽殲良器。

    聞之悲哽傷恸于懷。

    可敕徐州施帛三百匹。

    并設五百人齋。

    以崇追益。

     述僧中食論南齊沈休文人所以不得道者。

    由于心神昏惑。

    心神所以昏惑。

    由于外物擾之。

    擾之大者其事有三。

    一則勢利榮名。

    二則妖妍靡曼。

    三則甘旨肥濃。

    榮名雖日用于心。

    要無晷刻之累。

    妖妍靡曼方之已深。

    甘旨肥濃為累甚切。

    萬事雲雲。

    皆三者之枝葉耳。

    聖人知不斷此三事求道無從可得。

    不得不為之立法使簡而易從也。

    若直雲三事惑本。

    并宜禁絕。

    而此三事是人情所甚惑。

    念慮所難遣。

    雖有禁止之旨。

    事難卒從。

    譬于方舟濟河。

    豈不欲直至彼岸。

    河流既急。

    會無直濟之理。

    不得不從流邪靡久而獲至。

    非不願速事難故也。

    禁此三事宜有其端。

    何則食之于人不可頓息。

    其于情性三累莫甚。

    故推此晚食并置中前。

    自中之後清虛無事。

    因此無事念慮得簡。

    在始未專。

    在久自習。

    于是束以八支。

    纡以禁戒。

    靡曼之欲無由得前。

     榮名衆累稍随事遣。

    故雲往古諸佛過中不□。

    此蓋是遣累之筌蹄。

    适道之捷徑。

     而或鹹謂止于不食。

    此乃迷于向方。

    不知厥路者也。

     述僧設會論沈休文夫修營法事必有其理。

    今世召請衆僧止設一會。

    當由佛在世時常受人請。

    以此拟像故也。

    而佛昔在世。

    佛與衆僧。

    僧伽藍内本不自營其食具也。

    至時持缽往福衆生。

    今之僧衆非惟持中者少。

    乃有腆恣甘腴廚膳豐豪者。

    今有加請召。

    并不得已而後來。

    以滋腴之口。

    進蔬蔌之具。

    延頸蹙頞固不能甘。

    既非樂受不容設福。

    非若在昔不得自營。

    非資四輩身口無托者也。

    此以求福不其反乎。

    笃而論之其義不爾。

    何者出家之人本資行乞。

    誡律昺然。

    無許自立廚帳并畜淨人者也。

    今既取足寺内行乞事斷。

    或有持缽到門。

    便呼為僧徒鄙事下劣。

    既是衆所鄙恥。

    莫複行乞。

    悠悠後進求理者寡。

    便謂乞食之業不可複行。

    白淨王子轉輪之貴。

    持缽行詣以福施者。

    豈不及千載之外凡庸沙門躬命仆豎自營口腹者乎。

    今之請僧一會。

    既可仿像行之。

    乞丐受請二事不殊。

    若以今不複行乞。

    又複不請召。

    則行乞之法于此永置。

    此法既置則僧非佛種。

    佛種既離則三寶墜于地矣。

    今之為會者。

      宜追想在昔。

    四十九年佛率比丘入城乞食。

    威儀舉止動自應心。

    以此求道道其焉适。

    若以此運心。

    則為會可矣。

     議沙汰釋李诏并啟北齊文宣帝問朕聞專精九液。

    鶴竦玄州之境。

    苦心六歲釋擔煩惱之津。

    或注神鬼之術。

     明屍解之方。

    或說因緣之要。

    見泥洹之道。

    是以太一闡法竟于輕舉。

    如來證理環于寂滅。

    自祖龍寝迹劉莊感夢。

    從此以歸紛然遂廣。

    至有委親遺累棄國忘家。

    館舍盈于山薮。

    伽藍遍于州郡。

    若黃金可化。

    淮南不應就戮。

    神威自在。

    央掘豈得為鲸若以禦龍非實。

    荊山有攀髯之戀。

    控象為虛。

    瀍洛寤夜光之詭。

    是非之契朕實惑焉。

    乃有缁衣之衆。

    參半于平俗。

    黃服之徒。

    數過于正戶。

    所以國給為此不充。

    王用因茲取乏。

    欲擇其正道蠲其左術。

    一則有潤邦家。

    二則無惑群品。

    且積競繇來行之已久。

    頓于中路沙汰實難。

    至如兩家升降二途修短。

    可指言優劣。

    無鼠首其辭。

     臣樊孝謙謹奉诏。

     對曰。

    臣聞天道性命聖人所不言。

    蓋以理絕涉求難為稱謂。

    伯陽道德之論。

     莊周逍遙之旨。

    遺言取意猶有可尋。

    至若玉簡金書神經秘錄。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