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屍九轉之寄。
绛雪玄霜之異。
淮南成道犬吠雲中。
王喬得仙劍飛天上。
皆是憑虛之說。
海棗之談。
求之如系風。
學之如捕影。
而燕君齊後秦皇漢帝。
信彼方士冀遇其真。
徐福去而不歸。
栾大往而無獲。
猶謂升霞倒影抵掌可期。
祭鬼求神庶或不死。
江璧既反。
還入骊山之墓。
龍媒已至。
終下茂陵之墳。
方知劉向之信洪寶。
殁有餘責王充之非黃帝。
此為不朽。
又末葉已來大存佛教。
寫經西土畫像南宮。
昆池地墨。
以為劫燒之灰。
春秋夜明。
謂是降神之日。
汝王自在變化無窮。
置世界于微塵。
納須彌于黍米。
蓋理本虛無示諸方便。
而妖妄之輩茍求出家。
藥王燔軀波侖灑血。
假未能然猶當克念。
甯有改形易貌有異世人。
恣意放情還同俗物。
龍宮餘論鹿野前言。
此而得容道風将墜。
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屈己濟民。
山鬼效靈海神率職湘中石燕沐時雨而群飛。
台上銅烏傃和風而獨轉。
但周都洛邑治在鎬京。
漢宅鹹陽魂歸豐沛。
汾晉之地王迹惟始。
既疲遊幸且勞經略。
猶複降情文苑斟酌百家。
想執玉于瑤池。
念求珠于赤水。
竊以王母獻環由感舜德。
上天賜佩實報禹功。
兩馬記言二班書事。
不見三世之辭。
無聞一乘之旨。
帝樂王禮尚有時而沿革。
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
臣某謹對。
吊道澄法師亡書梁簡文省啟。
承尊師昨夜涅槃。
甚深悲怛。
法師志業淹明道風淳素。
戒珠瑩淨福翼該圓。
加以識見冥通心解遠察。
記落雨而必然。
稱黑牛而匪謬。
服膺者無遠近。
蒙益者兼道俗。
弟子自言。
旋京辇便申結緣。
豈謂一息不追奄至乎此。
然勝業本深智力久利。
必應遊神寶地騰迹淨天。
但語其乳池啟殡香棺。
入室不了空。
心于何不恸。
但如來降生之迹。
因此而入泥洹。
正當其生住滅靡有定相。
先聖後賢何其形響。
推校因緣未始有例。
上人等并在二歲。
積始終禀道。
宜應共相策勉弘遵舊業。
使道場無斷利益不墜。
所襚物辄如法供養。
奈何奈何。
與東陽盛法師書梁王筠菩薩戒弟子王筠。
法名慧炬。
稽首和南。
問訊東陽盛法師。
弟子昔因多幸早蒙觐接。
歲月推流踰三十載。
欽慕風德獨盈懷抱。
間以山川無由禮敬。
司馬參軍仰述存眷曲垂訪憶。
既荷錄舊之情。
兼佩殷勤之旨。
歡欣頂戴難為譬說。
仰承乘和履福享年九十有四。
蚩绛人之未高。
同殷宗之遐壽。
且耳長真已過項。
齒剛曾不先落。
延華駐釆怡神輔性。
自非宿植善因。
何以招斯勝果。
尊年尚齒之誠。
懷德敦舊之款。
依風慕道之深。
欣羨景仰之至。
興居在念寤寐載懷。
弟子限此樊籠。
迫茲纓瑣。
無由問道。
撫躬如失。
庶心期冥會咫尺江山。
道術相忘棄置形迹。
唯願敬勖保此期頤。
赤松朱發複何足貴。
飛錫騰軀真在旦夕。
指陳丹款殊未申暢。
傥惠一言豈不幸甚。
弟子筠稽首和南。
與汝南周颙書梁釋智林近聞。
檀越叙二谛之新意。
陳三宗之取舍。
聲殊洹律。
雖進物不速。
作論已成。
随喜充遍物非常重。
又承檀越恐立異當時幹犯學衆。
制論雖成定不必出。
聞之懼然不覺興悲。
此義旨趣似非初聞。
妙音中絕六十七載。
理高常韻莫有能傳。
貧道年二十時。
便參傳此義。
常謂藉此微悟可以得道。
竊每歡喜。
無與共之年少。
見長安耆老。
多雲關中高勝乃舊有此義。
常法集盛時。
能深得斯趣者本無多人。
既犯越常情後進聽受。
便自甚寡傳通略無其人。
貧道捉塵尾以來。
四十餘年東西講說。
謬至一時。
其餘義統頗見宗錄。
唯有此途百裡無人得者。
貧道積年乃為之發病。
既衰痾未愈。
加複旦夕西旋。
顧惟此道從今永絕。
不言檀越機發無緒獨創方外。
非意此音猥來入耳。
且欣且慰實無以況。
建明斯義使法燈有種。
始是真實行道第一功德。
雖複國城妻子施佛及僧。
其為福利無以相過。
既幸已诠述想。
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
論明法理當仁不讓。
豈得顧惜衆心以失奇趣邪。
若此論已成。
遂複中寝。
恐檀越方來。
或以此為法障往意理。
然非戲論矣。
想便寫一本為惠。
貧道齋以還西。
使處處弘通也。
比小可牽曳。
故入山取叙深企付之。
與舉法師書梁劉峻一名孝标聞諸行李。
高談徽德。
逖聽風聲心飛魂竦。
無異蕲仙之望石髓。
太陰之思龍燭。
倉星昏昊涼雲送秋。
道勝則肥固應頤攝。
衣裳虹霓帷幕霄露。
餌黃菊之落蕊。
酌清澗之毖流。
旦候歸雁。
晨凫暮聽。
羁雌獨鹄。
神彯彯爾。
蓋象蕭史之騎鳴鳳。
列子之禦長風。
雖荊卿傍若無人。
孝然堅卧水雪。
沉沉隐隐何以尚之哉。
至于馳骛經囿翺翔書圃。
極龍宮之妙典。
殚石室之鴻記。
道生伏其天真。
曼倩謝其辨物。
若乃習是。
童子厝志雕蟲。
藻思内流英華外發。
葳蕤秋竹照曜春松。
爵頌息明珠之譽。
長門濫黃金之賞。
盛矣美矣。
煥其麗乎。
昔旅浙河嘗觀組缋。
不覺紙爇筆焚魂魄斯盡。
自茲厥後兩絕圭璧。
意眷眷于菁華。
腸回回于九折。
夫日禦停照不踰隙穴。
海若濆湧莫限隈嵎。
以玉抵鵲幸傳餘寶。
冀閱清徽用瘳眩疾。
然越民非鬻冠之所。
齊國豈奏韶之地。
望與其進無贻責焉。
與皎法師書并答梁王曼穎弟子孤子曼穎頓首和南。
一日蒙示所撰高僧傳并使其掎摭。
力尋始竟但見偉才。
紙弊墨渝迄未能罷。
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興。
年幾五百時經六代。
自摩騰法蘭發轸西域。
安侯支谶荷錫東都。
雖迹标出沒行實深淺。
鹹作舟梁大為利益。
固宜油素傳美。
鉛斬定辭昭示後昆揄揚往秀。
而道安羅什間表秦書。
佛澄道進雜聞趙冊。
晉史見拾複恨局當時。
宋典所好頗因其會。
兼且抗出君台之記。
糅在元亮之說。
感應或所商攉幽明不無梗概。
泛顯傍文未足光闡。
間有諸傳又非隐括。
景興偶采居山之人。
僧寶偏綴遊方之士。
法濟唯張高逸之例。
法安止命志節之科。
康泓專紀單開。
王季但稱高座。
僧瑜卓爾獨載。
玄暢超然孤錄。
唯釋法進所造王巾有着。
意存該綜可擅一家。
然進名博而未廣。
巾體立而不就。
梁來作者。
亦有病諸。
僧佑成簡。
既同法濟之責。
王季染毫。
複獲景興之诮。
其唱公纂集最實近之。
求其鄙意梗概頗見法師此制始所謂不刊之鴻筆。
綿亘古今包括内外。
屬辭比事不文不質。
謂繁難省雲約豈加。
以高為名。
既使弗逮者恥。
開例成廣。
足使有善者勸向之。
二三諸子前後撰述。
豈得約長量短同年共日而語之哉。
信文徒竟無一言可豫。
市肆空設千金之賞。
方入簉龍函上登麟閣。
出内瓊笈卷舒玉笥。
弟子雖實不敏。
少嘗好學。
頃日尪餘觸途多昧。
且獲披來帙斯文在斯。
鑽仰弗暇讨論。
何所誠非。
子通見元則之論良愧。
處道知休奕之書徒深。
謝安慕竺曠風流。
殷皓憚支遁才俊耳。
不見旬日窮情已勞。
扶力此白以代訴盡。
弟子孤子王曼穎頓首和南。
咬法師答。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傳相簡。
意存箴艾而來告。
累紙更加拂拭。
顧惟道藉人弘。
理由教顯。
而弘道釋教莫尚高僧。
故漸染以來昭明遺法。
殊功異績列代而興敦厲後生。
理宜綜綴。
貧道少乏懷書抱箧。
自課之勤長慕鉛墨。
塗青揚善之美。
故于聽覽餘間厝心傳錄。
每見一分可稱。
辄有懷再省。
但曆尋衆記。
繁約不同。
或編列參差。
或行事出沒。
已詳别序兼具來告。
所以不量寸管。
辄樹十科商搉條流。
意言略舉。
而筆路蒼茫辭誤陋拙。
本以自備疏遺。
豈宜濫入高聽。
檀越既學兼孔釋解貫玄儒。
抽文綴藻内外淹劭。
披覽餘暇脫助詳閱。
故忘鄙俚用簡龍門。
然事高辭野。
久懷多
绛雪玄霜之異。
淮南成道犬吠雲中。
王喬得仙劍飛天上。
皆是憑虛之說。
海棗之談。
求之如系風。
學之如捕影。
而燕君齊後秦皇漢帝。
信彼方士冀遇其真。
徐福去而不歸。
栾大往而無獲。
猶謂升霞倒影抵掌可期。
祭鬼求神庶或不死。
江璧既反。
還入骊山之墓。
龍媒已至。
終下茂陵之墳。
方知劉向之信洪寶。
殁有餘責王充之非黃帝。
此為不朽。
又末葉已來大存佛教。
寫經西土畫像南宮。
昆池地墨。
以為劫燒之灰。
春秋夜明。
謂是降神之日。
汝王自在變化無窮。
置世界于微塵。
納須彌于黍米。
蓋理本虛無示諸方便。
而妖妄之輩茍求出家。
藥王燔軀波侖灑血。
假未能然猶當克念。
甯有改形易貌有異世人。
恣意放情還同俗物。
龍宮餘論鹿野前言。
此而得容道風将墜。
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屈己濟民。
山鬼效靈海神率職湘中石燕沐時雨而群飛。
台上銅烏傃和風而獨轉。
但周都洛邑治在鎬京。
漢宅鹹陽魂歸豐沛。
汾晉之地王迹惟始。
既疲遊幸且勞經略。
猶複降情文苑斟酌百家。
想執玉于瑤池。
念求珠于赤水。
竊以王母獻環由感舜德。
上天賜佩實報禹功。
兩馬記言二班書事。
不見三世之辭。
無聞一乘之旨。
帝樂王禮尚有時而沿革。
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
臣某謹對。
吊道澄法師亡書梁簡文省啟。
承尊師昨夜涅槃。
甚深悲怛。
法師志業淹明道風淳素。
戒珠瑩淨福翼該圓。
加以識見冥通心解遠察。
記落雨而必然。
稱黑牛而匪謬。
服膺者無遠近。
蒙益者兼道俗。
弟子自言。
旋京辇便申結緣。
豈謂一息不追奄至乎此。
然勝業本深智力久利。
必應遊神寶地騰迹淨天。
但語其乳池啟殡香棺。
入室不了空。
心于何不恸。
但如來降生之迹。
因此而入泥洹。
正當其生住滅靡有定相。
先聖後賢何其形響。
推校因緣未始有例。
上人等并在二歲。
積始終禀道。
宜應共相策勉弘遵舊業。
使道場無斷利益不墜。
所襚物辄如法供養。
奈何奈何。
與東陽盛法師書梁王筠菩薩戒弟子王筠。
法名慧炬。
稽首和南。
問訊東陽盛法師。
弟子昔因多幸早蒙觐接。
歲月推流踰三十載。
欽慕風德獨盈懷抱。
間以山川無由禮敬。
司馬參軍仰述存眷曲垂訪憶。
既荷錄舊之情。
兼佩殷勤之旨。
歡欣頂戴難為譬說。
仰承乘和履福享年九十有四。
蚩绛人之未高。
同殷宗之遐壽。
且耳長真已過項。
齒剛曾不先落。
延華駐釆怡神輔性。
自非宿植善因。
何以招斯勝果。
尊年尚齒之誠。
懷德敦舊之款。
依風慕道之深。
欣羨景仰之至。
興居在念寤寐載懷。
弟子限此樊籠。
迫茲纓瑣。
無由問道。
撫躬如失。
庶心期冥會咫尺江山。
道術相忘棄置形迹。
唯願敬勖保此期頤。
赤松朱發複何足貴。
飛錫騰軀真在旦夕。
指陳丹款殊未申暢。
傥惠一言豈不幸甚。
弟子筠稽首和南。
與汝南周颙書梁釋智林近聞。
檀越叙二谛之新意。
陳三宗之取舍。
聲殊洹律。
雖進物不速。
作論已成。
随喜充遍物非常重。
又承檀越恐立異當時幹犯學衆。
制論雖成定不必出。
聞之懼然不覺興悲。
此義旨趣似非初聞。
妙音中絕六十七載。
理高常韻莫有能傳。
貧道年二十時。
便參傳此義。
常謂藉此微悟可以得道。
竊每歡喜。
無與共之年少。
見長安耆老。
多雲關中高勝乃舊有此義。
常法集盛時。
能深得斯趣者本無多人。
既犯越常情後進聽受。
便自甚寡傳通略無其人。
貧道捉塵尾以來。
四十餘年東西講說。
謬至一時。
其餘義統頗見宗錄。
唯有此途百裡無人得者。
貧道積年乃為之發病。
既衰痾未愈。
加複旦夕西旋。
顧惟此道從今永絕。
不言檀越機發無緒獨創方外。
非意此音猥來入耳。
且欣且慰實無以況。
建明斯義使法燈有種。
始是真實行道第一功德。
雖複國城妻子施佛及僧。
其為福利無以相過。
既幸已诠述想。
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
論明法理當仁不讓。
豈得顧惜衆心以失奇趣邪。
若此論已成。
遂複中寝。
恐檀越方來。
或以此為法障往意理。
然非戲論矣。
想便寫一本為惠。
貧道齋以還西。
使處處弘通也。
比小可牽曳。
故入山取叙深企付之。
與舉法師書梁劉峻一名孝标聞諸行李。
高談徽德。
逖聽風聲心飛魂竦。
無異蕲仙之望石髓。
太陰之思龍燭。
倉星昏昊涼雲送秋。
道勝則肥固應頤攝。
衣裳虹霓帷幕霄露。
餌黃菊之落蕊。
酌清澗之毖流。
旦候歸雁。
晨凫暮聽。
羁雌獨鹄。
神彯彯爾。
蓋象蕭史之騎鳴鳳。
列子之禦長風。
雖荊卿傍若無人。
孝然堅卧水雪。
沉沉隐隐何以尚之哉。
至于馳骛經囿翺翔書圃。
極龍宮之妙典。
殚石室之鴻記。
道生伏其天真。
曼倩謝其辨物。
若乃習是。
童子厝志雕蟲。
藻思内流英華外發。
葳蕤秋竹照曜春松。
爵頌息明珠之譽。
長門濫黃金之賞。
盛矣美矣。
煥其麗乎。
昔旅浙河嘗觀組缋。
不覺紙爇筆焚魂魄斯盡。
自茲厥後兩絕圭璧。
意眷眷于菁華。
腸回回于九折。
夫日禦停照不踰隙穴。
海若濆湧莫限隈嵎。
以玉抵鵲幸傳餘寶。
冀閱清徽用瘳眩疾。
然越民非鬻冠之所。
齊國豈奏韶之地。
望與其進無贻責焉。
與皎法師書并答梁王曼穎弟子孤子曼穎頓首和南。
一日蒙示所撰高僧傳并使其掎摭。
力尋始竟但見偉才。
紙弊墨渝迄未能罷。
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興。
年幾五百時經六代。
自摩騰法蘭發轸西域。
安侯支谶荷錫東都。
雖迹标出沒行實深淺。
鹹作舟梁大為利益。
固宜油素傳美。
鉛斬定辭昭示後昆揄揚往秀。
而道安羅什間表秦書。
佛澄道進雜聞趙冊。
晉史見拾複恨局當時。
宋典所好頗因其會。
兼且抗出君台之記。
糅在元亮之說。
感應或所商攉幽明不無梗概。
泛顯傍文未足光闡。
間有諸傳又非隐括。
景興偶采居山之人。
僧寶偏綴遊方之士。
法濟唯張高逸之例。
法安止命志節之科。
康泓專紀單開。
王季但稱高座。
僧瑜卓爾獨載。
玄暢超然孤錄。
唯釋法進所造王巾有着。
意存該綜可擅一家。
然進名博而未廣。
巾體立而不就。
梁來作者。
亦有病諸。
僧佑成簡。
既同法濟之責。
王季染毫。
複獲景興之诮。
其唱公纂集最實近之。
求其鄙意梗概頗見法師此制始所謂不刊之鴻筆。
綿亘古今包括内外。
屬辭比事不文不質。
謂繁難省雲約豈加。
以高為名。
既使弗逮者恥。
開例成廣。
足使有善者勸向之。
二三諸子前後撰述。
豈得約長量短同年共日而語之哉。
信文徒竟無一言可豫。
市肆空設千金之賞。
方入簉龍函上登麟閣。
出内瓊笈卷舒玉笥。
弟子雖實不敏。
少嘗好學。
頃日尪餘觸途多昧。
且獲披來帙斯文在斯。
鑽仰弗暇讨論。
何所誠非。
子通見元則之論良愧。
處道知休奕之書徒深。
謝安慕竺曠風流。
殷皓憚支遁才俊耳。
不見旬日窮情已勞。
扶力此白以代訴盡。
弟子孤子王曼穎頓首和南。
咬法師答。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傳相簡。
意存箴艾而來告。
累紙更加拂拭。
顧惟道藉人弘。
理由教顯。
而弘道釋教莫尚高僧。
故漸染以來昭明遺法。
殊功異績列代而興敦厲後生。
理宜綜綴。
貧道少乏懷書抱箧。
自課之勤長慕鉛墨。
塗青揚善之美。
故于聽覽餘間厝心傳錄。
每見一分可稱。
辄有懷再省。
但曆尋衆記。
繁約不同。
或編列參差。
或行事出沒。
已詳别序兼具來告。
所以不量寸管。
辄樹十科商搉條流。
意言略舉。
而筆路蒼茫辭誤陋拙。
本以自備疏遺。
豈宜濫入高聽。
檀越既學兼孔釋解貫玄儒。
抽文綴藻内外淹劭。
披覽餘暇脫助詳閱。
故忘鄙俚用簡龍門。
然事高辭野。
久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