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愧。

    來告吹噓。

    更增^2□^2□。

    今以所着贊論十科。

    重以相簡。

    如有纰謬。

    請備斟酌。

    釋君白。

      吊震法師亡書梁劉之遴弟子劉之遴頓首和南。

    泡電倏忽三相不停。

    苦空無我五陰甯住。

    尊師僧正。

     舍壽閻浮遷神妙樂。

    雖乘此宿植必登善地。

    人情怛化銜疚悲摧。

    念在三之重追慕哀恸。

    纏綿永往理不可任。

    奈何奈何。

    僧正精理特拔經論洽通。

    蔬菲終身有為略盡。

    枯槁當年儀形二衆。

    豈直息心标領。

    亦為人倫之傑。

    弟子少長遊遇數紀。

    迄茲平生敬仰。

    善友斯寄哀疾待盡。

    不獲臨洩。

    鲠恸之懷二三增楚。

    扶力修喭迷猥不次。

    弟子劉之遴頓首和南。

      與震兄李敬胐書同上作生滅無常。

    賢弟震法師。

    奄同力士生處道識。

    長往法言永絕惋怛。

    抽摧不能已己年事。

    未高德業方播疾恙。

    甫爾謂無過憂。

    遂至遷化道俗驚愕。

    念孔懷之切。

    天倫至恸永往之情不可居處。

    奈何奈何。

    法師義味該洽領袖黑衣。

    識度恺悌籍甚當世。

    昔在京師聖上眄接。

    自還鄉國曆政禮重。

    且講說利益既實弘多。

    經始寺廟實廣福業。

    衿抱豁然與物無迕。

    所與遊款皆是時賢。

    白黑歸美近遠欽敬。

    豈止息心殄悴。

    實亦人倫喪寶。

    追懷歎怆何可弭歇。

    并辱遺書及别物。

    對增哽欷。

     殿下自為作銘。

    又教鮑記室為志序。

    恐鮑想悉未能究盡己得面為鮑說諸事行及徽猷。

    計必勒不朽事。

    如今白志石為廌。

    并呼師修之。

    鑴刻亦當不久可就。

    言增泫然投筆凄懑。

    劉之遴頓首頓首。

     吊僧正京法師亡書。

    同上作八月二十日之遴和南。

    法界空虛山木頹壞。

    尊師大正遷神淨土。

    凡夫淺累嬰滞哀樂。

    承此兇訃。

    五内抽摧哀恸深至。

    不能自已。

     念追慕永往纏綿斷絕情在難居。

    奈何奈何。

    大正德冠一時道蔭四部。

    訓導學徒紹隆像法。

    年居僧首行為人師。

    公私瞻敬遐迩宗仰。

    若乃五時九部流通解說。

    匹之前輩聯類往賢。

    雖什肇融恒林安生遠。

    豈能相尚。

    頓悟雖出自生公。

    弘宣後代微言不絕。

    實賴夫子。

    重以愛語利益。

    窮四攝之弘緻。

    檀忍智慧。

    備六度之該明。

     白黑歸依含識知庇。

    舟航愚冥棟梁寺塔。

    日用不知至德潛運。

    何道長而世短。

    功被而身沒。

    映乎大海永墜須彌。

    照彼高山長收朗日。

    往矣奈何。

    當複奈何。

    法師幼而北面生小服膺。

    迄乎耆邁恒在左右。

    在三之重一旦傾捐。

    哀恸之至當何可處。

    弟子纨绮遊接五十餘年。

    未隆知顧相期法侶。

    至乎菩提不敢生慢。

    未來難知現在長隔。

    眷言生平永同萬古。

    尋思惋怆倍不自勝。

    未由喭執申世哀歎。

    謹裁白書投筆哽猥。

    弟子劉之遴頓首和南。

      東陽金華山栖志劉孝标夫鳥居山上層巢木末。

    魚潛淵下窟穴泥沙。

    豈好異哉。

    蓋性其然也。

    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

    負玉鼎而要卿相。

    行藏紛糾顯晦踳駁。

    無異火炎水流圓動方息。

      斯則廟堂之與江海。

    蓬戶之與金閨。

    并然其所然。

    悅其所悅。

    焉足毛衣瘡痏在其間哉。

    予生自原野。

    善畏難狎。

    心駭雲台朱屋。

    望絕高蓋青組。

    且沾濡霧露彌願閑逸。

    每思濯清濑息椒丘。

    寤寐永懷其來尚矣。

    蚓專噬壤民欲天從。

    爰洎二毛得居岩穴。

    所居東陽郡金華山。

    東陽實會稽西部。

    是生竹箭。

    山川秀麗臯澤坱郁。

     若其群峰疊起則接漢連霞。

    喬林布濩則春青冬綠。

    回溪泱流則十仞洞底。

    膚寸雲合必千裡雨散。

    信卓牽爽垲。

    神居奧宅。

    是以帝鴻遊斯鑄鼎。

    雨師寄此乘煙。

    故澗勒赤松之名。

    山贻缙雲之号。

    近代江治中奮迅泥滓王徵士。

    高拔風塵。

    龍盤鳳栖。

    鹹萃茲地。

    良由碧湍素石可緻幽人者哉。

    金華山古馬鞍山也。

    蘊靈藏聖列名仙諜。

    左元放稱此山雲。

    可免洪水五兵。

    可合神丹九轉。

    金華之首有紫岩山。

    山色紅紫因以為稱。

    靡迤坡陀下屬深渚。

    巑岏隐嶙上虧日月。

    登自山麓漸高漸峻。

      路迥隘險魚貫而升。

    路側有絕澗閤閜哮豁。

    俯窺木杪。

    焦原石邑匪獨危懸。

    至山将半便有廣澤大川。

    臯陸隐脤。

    予之葺宇實在斯焉。

    所居三面回山。

    周繞有象郛。

    郭前則平野蕭條。

    目極通望東。

    西帶二澗四時飛流泉。

    清瀾微□滴瀝生響。

      白波跳沫洶湧成音。

    漕渎引流交渠绮錯。

    懸溜瀉于軒甍。

    激湍回于階砌供帳無绠汲。

    盥漱息瓶匜。

    楓^2□椅枥之樹。

    梓柏桂樟之木。

    分形異色千族萬種。

    結朱實包綠果。

    杌白蔕抽紫莖。

    橚樉苯^2□捎。

    風鳴籁垂條檐戶布葉。

    房栊中谷澗濱。

     花蕊攢列至于青春受謝。

    萍生泉動則有都梁含馥。

    攘香送芬。

    長樂負霜。

    宜男贙露。

    芙蕖紅華照水。

    臯蘇缥葉從風。

    憑軒永眺蠲憂忘疾。

    丘阿陵曲衆藥灌叢。

    地髓抗莖山筋抽節。

    金鹽重于素璧。

    五豉貴于明珠。

    可以養性銷痾還年駐色。

    不藉崔文黃散。

    勿用負局紫丸。

    翾翾翔鳥風胎雨鷇。

    綠翼紅毛素羽翠鬣。

    肅肅切羽關關好音。

    馴狎園池旅食雞鹜。

    若乃鴻日伺辰響類鐘鼓。

    鳴蚿候曙聲象琴瑟。

    玄猿薄霧清啭。

    飛^2□乘煙永吟。

    嘈囋飂喨悅心娛耳。

    諒所以跨蹑管籥韬轶笙簧。

    宅東起招提寺。

    背岩面壑層軒引景。

    邃宇臨空博敝閑虛。

    納祥生白左眷右睇。

    仁智所居。

    故碩德名僧振錫雲萃。

    調心七覺诋诃五塵。

    郁烈戒香浴滋定水。

    至于熏爐夜爇法鼓旦聞。

    予跕屣摳衣。

    躬行頂禮。

    詢道哲人飲和至教。

    每聞此河紛梗彼岸永寂。

    熙熙然若登春台而出宇宙。

    唯善是樂。

    豈伊徒言。

    寺東南有道觀亭。

    亭崖側下望雲雨。

    蕙樓蘭榭隐暧林篁。

    飛觀烈錢玲珑煙霧。

    日止卻粒之氓。

    歲次祈仙之客。

    餌星髓吸流霞。

    将乃雲衣霓裳乘龍馭鶴。

    觀下有石井。

    聳跱中澗。

    雕琢刻削頗類人工。

    躍流潨瀉渀湧泱咽。

    電擊雷吼駭目驚魂。

    寺觀前皆植修竹。

    檀栾蕭飋被陵緣阜。

    竹外則有良田。

    區畛通接山泉膏液。

    郁潤肥腴。

    鄭白決漳莫之能拟。

    緻紅粟流溢凫雁充厭。

    春鼈旨檀碧雞。

    冬蕈味珍霜鵽。

    縠巾取于丘嶺。

    短褐出自中園。

    莞蔣逼側池湖。

    菅蒯骈填原隰養給之資生生所用。

    無不阜實蕃籬充牣崖巘。

    歲始年季農隙時。

    閑濁醪初醞清觞新。

    熟則田家有野老。

    提壺共至。

    班荊林下陳鐏置爵。

    酒酣耳熱屢舞歡呶。

    晟論箱庾高談縠稼。

    嗢噱讴歌舉杯相挹。

    人生樂耳。

    此歡豈訾。

    若夫蠶而衣耕而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晚食當肉無事為貴。

    不求于世不忤于物。

    莫辨榮辱匪知毀譽。

    浩蕩天地之間。

    心無怵惕之警。

    豈與嵇生齒劍楊子墜閣較其優劣者哉。

     與徐仆射領軍述役僧書。

    陳釋真觀。

     泉亭光顯寺釋真觀。

    緻書領軍檀越。

    竊聞。

    四依開士。

    匡正法于将頹。

    十地高人。

    秉玄文于已絕。

    能使崛山遺迹無虧宴坐之風。

    祇樹餘苗得肆經行之道。

    伏見今者皇華奉宣嚴憲凡是僧尼之類。

    不書名籍之者。

    并令捐茲法戒就此黎民。

    去彼伽藍歸其裡闬\。

    既普天之下莫匪王臣。

    正當僶俯恭承鞠躬隻奉。

    但愚情所謂竊或疑焉。

    自佛法肇興千有餘載。

    流轉此地數百年間。

    濟濟僧徒一何為盛。

    雖複市朝亟改風化頻移。

    慧炬常明戒香恒馥。

    其為福利難可勝言。

    所現靈祥聞諸史傳。

     至如浮圖和上曜彩邺中。

    高座法師流芳鞏^8□。

    或複昆明池内識劫燒之餘灰。

    長沙寺裡感碎身之遺蔭道開入境仙人之星乃出。

    法成去世绀馬之瑞爰浮。

    乃有青目赤髭黃眸白足。

    連眉表稱大耳傳名。

    莫不定水淵澄義峰山豎。

    汪汪道望。

    類迦葉之高蹤。

    肅肅威儀。

    似頞鞞之清行。

    頃年訛替乃日澆漓。

    而正法洪基猶應未殄。

     忽複違其本志奪彼前心。

    莫不仰高殿而酸傷辭舊房而凄楚。

    依依法座重反何期。

     戀戀禅門再還無日。

    乃非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