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路。

    而有分袂之悲。

    雖異河梁。

    遂結言離之痛。

    若以不繼名籍為其深罪。

    延茲咎累亦可哀矜。

    夫出俗之人務應修道。

    許其方外之禮。

     不拘域中之節。

    或有不貫名籍無關簿領。

    并皆遊方采聽。

    随處利安望刹為居臨中告飯。

    或頭陀林下。

    或蘭若岩阿。

    如此之流甯容繼屬。

    若勝業不全清禁多毀。

    宜應休道此事誠然。

    而持犯難知聖凡相濫。

    譬庵羅之果生熟難分。

    雪山之藥真僞難辯。

    忽使昆峰之上玉石同焚。

    大澤之中龍蛇等斃。

    何期惜也。

    籲可傷哉。

    又其割愛辭親披缁剪發。

    既無仆使永絕妻拏。

    或老病之年。

    單貧之士。

    皆憑子弟還相養衛。

    如其一朝雨散。

    便溘死溝渠。

    遂有赴浚壑而投身。

    缢長繩而殒。

    命雖複汨羅之痛匹此猶輕。

    荒谷之悲方斯未重。

    且複奇才絕學并寄後生。

    聽講誦經鹹資晚秀。

    所以須陀得戒猶是幼童身子揚名差非耆老。

    如斯之類若并翻缁。

    恐此法門便無紹繼。

    梵輪絕矣。

    精舍空焉。

    若八陣未休四郊多壘。

    前驅所寄後殿斯憑。

    愚謂此人殆成無用。

    若必有拔拒投石之能。

    萦鐵申鈎之力。

    則并從軍募久預長驅。

    傥複尚服缁衣猶居寺宇。

    則是習勇心薄樂道情深。

    若非衛玠之清羸。

    便同孟昶之浮怯。

    既不便弓馬徒勞行陣。

    雖複身披甲胄還想法衣。

    手執幹戈猶疑錫杖。

    必當遙聞戰鼓色變心驚。

    遠望軍麾魂飛氣懾。

    将恐有沮都護之威。

    無益二師之勇。

    若謂不輸王課靡助國儲。

    所以普使收其賦斂。

    但浮遊之屬萍迸蓬飛。

    散誕之流且貧終窭。

    鄉裡既無田宅。

    京師又阙主人。

    納屦則兩踵并穿。

    斂衿則雙肘皆現。

    觀董生之百結尚覺輕華。

    見顔子之一箪更疑豐飽。

    求朽壤以為藥。

    甯識紫丸服糞掃而為衣。

    豈逢黃絹貨财之禮。

    此則無從懷璧之愆。

    信哉應免。

    若令其在道。

    猶可分衛自資。

    遂使還民便是^7□糧莫寄。

    伏惟皇朝禦曆齊聖欽明。

    繼踵軒羲比肩炎昊。

     握鏡之風彌遠。

    垂衣之化方深。

    兼複梁棟三寶敷弘十善。

    昔漢明靈感止夢金人。

     晉武覆修才招玉像。

    用今方古彼有慚焉。

    或深經是護等仙預大王。

    寶塔斯成類無憂國主。

    明揚仄陋。

    信巢父之清虛。

    徵聘漁畋。

    許嚴生之高尚。

    愚謂絓\預今者免首僧尼。

    若已離法衣無遵道業。

    或常居邸肆恒處田園。

    并依民例宜從策使。

    如其禅誦知解蔬素清虛。

    或宣唱有功梵聲可錄。

    或繕修塔廟建經書。

    救濟在心聽習為務。

    乃至羸老之屬。

    貧病之流。

    幸于編戶無所堪用。

    并許停寺仍上僧籍。

    必望十城之寶或出荊山。

    百步之中時逢芳草。

    于是寺斷流俗之僧。

    衆無餔酒之客。

    六時翹請。

    常以國界為心。

    三業精修。

    必用君王為本。

    豈不幽明踴躍人鬼忻歡。

    冥力護持善緣扶助。

    然後二儀交泰六氣調和。

    徵馬息鞍軍旗卷旆。

    邊荒入附。

    無待丹水之師。

    玉帛來朝還想稽山之集。

    何期樂矣。

    實可忻哉。

    傥複強場不虞軍資有阙。

    薄須費計伏聽徵求。

    仰唯領軍檀越。

    外則探赜典墳。

    内則鈎深經論。

    才高帷幄寄重鹽梅。

    必願降意刍荛留心正法。

    微惠研詳薄垂觀覽。

    如其一毫可采深悕。

     曲為矜論。

    無使蘭艾同鋤薰莸俱氣。

    庶得仙人範裡更轉法輪。

    長者園中還鋪講席。

    則匡維之德。

    比恒岱而齊高。

    擁護之功。

    似滄溟而共廣。

    橫此忏煩彌增悚惕。

     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陳徐陵竊聞。

    出家閑曠猶若虛空。

    在俗籠樊比于牢獄。

    非但經有明文。

    亦自世間共見。

    瞥聞法師覆彼舟航。

    趣返缁衣之務。

    此為目下之英奇。

    非久長之深計。

    何以知然。

    從苦入樂。

    未知樂中之樂。

    從樂入苦。

    方知苦中之苦。

    弟子素以法師雖無曩舊。

    相知已來亦複不疏。

    夫良藥必自無甘。

    忠谏者決乎逆耳。

    倚見其僻是以不忍不言。

    且三十所中造莫大之業如何一旦舍已成之功孰為可惜。

    敬度高懷。

    未解深意。

    将非帷幄之策。

    欲集留侯。

    形類卧龍遠求葛氏。

    黃石兵法甯可再逢。

    三顧茅廬無由兩遇。

    封爵五等唯見不逢。

    中閤外門難朱易白。

    鳴笳鳳管非有或聞。

    舞女歌姬空勞反玩。

    覓之者等若牛毛。

    得之者譬猶牛角。

    以此之外何所窺窬。

    法師今若退轉。

    未必有一稱心。

    交失現前十種大利。

    何者。

    佛法不簡細流。

    入者則尊歸依則貴。

    上不朝天子。

    下不讓諸侯。

    獨玩世間無為自在。

    其利一也。

    身無執作之勞。

    口□香積之飯。

    心不妻妾之務。

    身飾刍摩之衣。

    朝無踐境之憂。

    夕不千裡之苦。

    俯仰優遊甯不樂哉。

    其利二也。

    躬無任重居必方城。

    白壁朱門理然緻敬。

      夜琴晝瑟是自娛懷。

    哓筆暮詩論情頓足。

    其利三也。

    假使棘生王路橋化長溝。

    巷吏門兒何因仰喚。

    寸絹不輸官庫鬥米。

    不進公倉庫部倉司。

    豈須求及其利四也。

     門前擾擾我且安眠。

    巷裡雲雲餘無驚色。

    家休小大之調。

    門停強弱之丁。

    入出随心往還自在。

    其利五也。

    出家無當之僧。

    猶勝在俗之士。

    假使心存殺戮。

    手無斷命之愆。

    密裡通情決勝酌然。

    嬌俗如斯煩垢萬倍勝于白衣。

    一入愛河永沈無出。

     其利六也。

    聽鐘聲而緻敬。

    尋香馥以生心。

    朝睹尊儀暮披寶軸。

    刹那之善逐此而生。

    水渧微功漸盈大器。

    未知因緣果報。

    善惡皎然。

    就此而言。

    其利難陳矣。

    假使達相白衣。

    猶有埃塵之務。

    縱令遙寄彈指遠近低頭。

    形去心留身移意往。

    閡有者得如此。

    貧苦得永無因。

    近在目前不言可見。

    其利七也。

    山間樹下故自難期。

     枕石漱流實為希有。

    猶斯之類不可思議。

    如此者難逢。

    一心人希遇。

    法師未能不學。

    交習聰勝之因。

    一旦退心于理邈矣。

    其利八也。

    開織成之帙。

    見過去之因。

     摛琉璃之卷。

    驗當來之果。

    識因識業不以為愆。

    知福知報何由作罪。

    上無舟楫。

     交見沒溺之悲。

    下失浮囊。

    則有沈身之患。

    其利九也。

    曠濟群品為天人之師。

    水陸空行皆所尊貴。

    言必阇梨和上。

    書辄緻敬和南。

    遠近嗟詠貴賤颙仰。

    法師今必退轉。

    立成可驗。

    才脫袈裟。

    逢人辄稱汝我。

    始解偏袒姓名便亦可呼。

    平交故自不論。

    下劣者亦恐不讓。

    薄言稱已榻席懸異從來。

    小得自在便以君為題封。

    若不屈膝斂眉自達無因。

    俯仰承迎未閑合度。

    如此專專何由可與。

    其利十也。

    略言十事空失此機。

    其間深道甯容具述。

    仰度仁者。

    心居魔境為魔所迷。

    意附邪途受邪易性。

    假使眉如細柳何足關懷。

    頰似紅桃讵能長久。

    同衾分枕。

    猶有長信之悲。

      坐卧忘時。

    不免秋胡之怨。

    洛川神女尚複不惑東阿。

    世上斑姬何關君事。

    夫心者面焉。

    若論缱绻則共氣共心。

    一過纏綿則連宵厭起。

    法師未通返照安悟賣花。

    未得他心那知彼意。

    嗚呼桂樹遂為巨火所焚。

    可惜明珠乃受淤泥埋沒。

    弟子今日橫咨。

    必為法師所哂。

    世上白衣何訾何限。

    且一人退道而不安危。

    推此而言實成難解。

    譬如瓦礫盈路人所不驚。

    片子黃金萬夫息步。

    正言法師入道之功已備。

    染俗之法未加。

    何異金博赤銅銀換鉛錫。

    可悲可惜猶可優量能忍難忍。

    方知其最願棄俗事務息塵勞。

    正念相應行志兩全。

    薄加詳慮更可思惟。

    悔之在前無勞後恨。

    如弟子算遠即十數年。

    中決知恻怆。

    近即三五歲内空唱如何。

    萬恨萬悲甯知遠及。

     自誤自惜永棄一生。

    乃知斷弦可續情去難留。

    或若火裡生花可稱希有。

    迷人知返去道不遙。

    幸速推排急登正路。

    法師非是無知。

    遂為愚者所迷。

    類似阿難便為魔之所娆。

    猶須承三寶之力制彼群兇。

    豎波若之幢天魔自□。

    若此言旨當即便寄棄刍荛。

    若不會高懷幸停深怪耳。

     谏周祖沙汰僧表釋昙積僧昙積白。

    皇帝大檀越。

    德握乾坤心懸白日。

    照燭無私之道。

    卷舒不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