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化。
能威臨皂白悲及僧尼。
控引玄綱示之出路。
欲使清升練行顯迹于明時。
寡德沙門恥還于素俗。
爰降明诏責其試藝。
頒下諸州問其課業。
竊惟入道多端諒非一揆。
依相驗人有五理不足。
何者。
或有僧尼生年在寺節儉自居。
願行要心不犯諸禁。
燒香旋塔頂禮殷勤。
合掌低頭忘寝以食。
但受性愚鈍于讀誦無緣。
習學至苦而不得一字。
今量所告意須文誦聰者為是。
重審試僧不退。
實行為是。
正意偏望取其明決。
且實而不聰。
行之本也。
聰而不實。
智之相也。
若用為有業。
是不求備于一人。
若實為非僧。
便責知于滿足。
大覺智慧不可思議。
諸所為法天人頂受。
況在凡夫辄思改易。
群聖自言種種神變。
于斯大法不能加減。
大人出世識本知機。
巧妙多方化人以漸。
衆生根行各各不同。
令聖說經互差不一。
内外相通亦無乖異。
又如孔子領徒三千達者七十有二。
升堂入室莫過數人。
自餘已外豈容斥逐。
今州郡縣各有學生。
德及顔淵讵幾人也。
可以不及顔淵廢郡不立。
可以無德頑僧并令還俗。
不及顔淵者猶勝于野人。
無德頑僧者猶勝于外道。
伏此二途。
不足一也。
或有專歸樹下驚錫持盂。
望中而□正命自活。
名聞頓舍利養無心。
理觀除煩遂阙文誦。
論其人入道則内業有餘。
究其文解則相功不足。
何必聚衆京華釋是德僧。
孤拔林野鹹非行士。
故果有生熟。
不可以色相而啖。
人有出沒。
不可以形名而取。
敢自三思。
不足二也。
或有營經造像厲力積年。
修補伽藍憂勤累歲。
舍身濟物不以寒苦經心。
施樂與人不以饑貧易志。
但無聰力日誦不過一言。
旦夕栖栖日讀不盈數紙。
準其回向則善不空施。
徵其發趣則佛之真子。
今無辜退俗。
是枉濫行人直性頓非。
不足三也。
佛說僧是福田理難損抑。
雖可年未形凡。
而法服尊重。
豈容朝施暮奪自加廌毀。
愛惡無常。
豈責其得失于一人之上。
置不恒之式于十二沖典。
恐不合聖心甚乖大趣。
上損慈悲下虧正化。
唯畏後世相傳受誣僧之謗。
不足四也。
今大周大國。
僧尼未幾。
寺舍烈然有盈萬數。
隻應招延二部溢滿其間。
動梵鳴鐘為國行道。
方便窮其長短。
曲覓愆非黜放還民。
使棟梁空曠。
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
疑謂求兵于僧衆之間。
取地于塔廟之下。
深誠可怪。
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
寺地給民豈能富國。
染不頓除性由漸顯。
一切衆生具諸煩惱。
若頓遣圓修是滅佛法。
匪直損身魔必得便。
何者。
一向純善精加供養。
一向純惡退令還俗。
此言所見深滅三寶。
若粗細等看魔難得便。
何者純善退還成粗。
衆粗之人猶生物善。
經文道理莫問粗細之行。
唯不還俗終成佛子。
進退三思。
不足五也。
貧道餘年賤質寄命關右。
欽化承恩得存道業。
是以呻吟策杖送此丹誠。
忏誤之愆伏增戰越。
敬白。
菩薩戒弟子戴逵贻書與仙城禅師命禅師座下。
竊以。
渭清泾濁。
共混潮宗之源。
松長箭短。
同秉堅貞之質。
幸賴含靈五常。
理宜範圍三教。
是以阙裡儒童。
闡禮經于洙濟。
苦縣迦葉。
遷妙道于流沙。
雖牢籠二儀。
蓋限茲一世。
豈如興正法于鹿苑。
蕩妄想于鹫山。
半滿既陳權實斯顯。
誠教有淺深人無内外。
禅師德聲遠振行高物表。
攝受四依。
因牧羊而成誦。
負笈千裡。
曆龍宮而苞括。
故能内貫九部。
總雪山之秘藏。
外該七略。
備壁水之典墳。
支遁天台之銘。
竺真羅浮之記。
昙賦七嶺汰詠三河。
寶師妙折莊生璩公着論袁集。
若吞雲夢如指諸掌。
加以妙持淨戒如護明珠。
善執律儀似臨懸鏡。
禀羅雲之密行。
種賓頭之福田。
撫挹定水便登覺觀。
高蔭禅枝将逾喜舍。
是以不遠潇湘來儀沔陸。
植杖龍泉仍為精舍。
回車馬谷即創伽藍。
鑿嶺安龛讵假聚沙。
成塔因山構苑無勞。
布金買地開士雲會。
袂似華陰法侶朋沖。
衆齊稷下。
禅室晨興時芳杜若。
支提暮啟暫入桃源。
香山梵響。
将阮嘯而相發。
日殿妙音。
與孫琴而齊韻。
紫蓋貞松仍麾上辯。
洪崖神井即瑩高心。
故以才堪買山德邁同辇。
崇峰景行牆仞懸絕。
弟子業風鼓慮欲海沈形。
洎渚宮淪覆将曆二紀。
晝倦坐馳夜悲愕夢。
未能忘懷彼我歸轸一乘遣蕩胸衿朗開三達。
既念鼠^7□彌傷鳥系。
昔在志學家傳賜書。
五禮優柔三玄餍饫。
頗絕韋編構述餘緒。
爰登弱冠捃摭百家。
及乎從仕留連文翰。
雖未能采龍門而梯會稽。
賦鹪鹩而詠鹦鹉。
若求其一介。
亦仿□古人。
但深悟聚泡情悲交臂。
常欲蟬蛻俗解貪味真如。
一日鄖城訊修隗館。
屈膝情欣系襪遇同。
進履未盡開襟遽嗟。
飄忽尋望。
拂衣世網脫屣牽絲。
滄浪濯纓漢陰抱甕。
行□九轉用遣幽憂。
漸寤三空将登苦忍。
仙梁視玉不廢從師。
深澗折桃無妨請益。
所希彌天勝氣乍詶鑿齒。
雁門高論時答嘉賓。
冬暖如春願珍清軌。
室迩人遐彌轸禁帶。
餘辭殘簡念無金玉。
幽林沙門釋惠命詶書濟北戴先生。
夫一真常湛。
徼妙于是同玄。
萬聖乘機。
違順以之殊迹。
是以西關明道東野談仁。
雕樸改工有無異轸。
今若括此二門原茲兩教。
豈不歸宗三轉會入五乘。
藉淺之深資權顯實。
斯若池分四水始則殊名。
海控八河終無别味。
檀越幼挺奇才夙懷茂緒。
華辭卓世雅緻參玄。
智涉五明學兼三教。
益矣能忘。
蹈顔生之逸軌。
損之為道。
慕李氏之玄蹤。
雖複六經該廣百家繁富。
聖賢異準儒墨分流。
或事曠而文殷。
或言高而義遠。
莫不納如瓶受說似河傾。
明鏡匪疲洪鐘任扣。
子建挹以奇文。
長卿恧其高趣。
故雖秦楚分。
墟周梁改俗。
白眉青眼。
龜玉之價弗踰。
栖鳳卧龍。
魚水之交莫異。
加以識瑩苦空志排塵俗。
形雖廊廟器乃江湖。
是以屬歎牽絲興言世網。
辭同應陸調合張嚴。
嗟朱火之遽傳。
愍清波之速逝。
方應濯足從道洗耳辭榮。
九轉充虛四扉排疾。
然後尋八正以味一真。
解十纏而遣三患。
斯之德也甯不至哉。
貧道識鏡難清心塵易壅。
定慚華水戒非草系。
才侔撤燭學謝傳燈。
内有愧于德充。
外無狎于人世。
是以淹滞一丘寓形蓬柳。
端居千仞托志筠松。
測四序于風霜。
候三旬于眺魄。
至乃夜聞山鳥仍代九成。
晝視遊魚聊追二子。
荜戶弊衿既在原非病朱門結驷亦于我如雲。
所歎藤鼠易侵樹猿難靜。
勞想鹫頭倦思雞足。
至于林凋秋葉。
曾無獨覺之明。
谷響春莺。
終切寡聞之歎。
忽承來問曲見光譽。
幽氣若蘭清音如玉。
誠複溢目緻歡。
而實撫膺多愧。
雖識謝天池未辯北溟之說。
而事同泥井慚聞東海之談。
所冀伊人于焉好我。
黃石匪遙結期明旦。
白駒可絷用永終朝。
善敬清猷時因素劄。
言不洗意報此何申。
吊延法師亡書隋薛道衡八月二十三日名和南。
俗界無常。
延法師遷化。
情深悲怛不能已已。
唯哀慕摧割當不可任。
法師弱齡舍俗高蹈塵表。
志度恢弘理識精悟。
靈台神宇可仰而不可窺。
智海法源可涉而不可測。
同夫明鏡屢照不疲。
譬彼洪鐘有來斯應。
往逢道喪玄維落紐。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禮不能回其慮。
嚴威峻法未足懼其心。
經行宴坐夷險莫二。
戒德律儀始終如一。
聖皇啟運像法重興。
卓謂缁林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申師資之義。
三寶由其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而法柱忽傾仁舟遽沒。
匪直悲纏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師杖錫挈瓶夙承訓導。
升堂入室具體而微。
在三之情。
理百恒恸。
信矣奈何。
無常奈何。
疾礙不獲展慰。
但深悲結。
謹遣白書。
慘怆不次。
弟子薛道衡和南。
能威臨皂白悲及僧尼。
控引玄綱示之出路。
欲使清升練行顯迹于明時。
寡德沙門恥還于素俗。
爰降明诏責其試藝。
頒下諸州問其課業。
竊惟入道多端諒非一揆。
依相驗人有五理不足。
何者。
或有僧尼生年在寺節儉自居。
願行要心不犯諸禁。
燒香旋塔頂禮殷勤。
合掌低頭忘寝以食。
但受性愚鈍于讀誦無緣。
習學至苦而不得一字。
今量所告意須文誦聰者為是。
重審試僧不退。
實行為是。
正意偏望取其明決。
且實而不聰。
行之本也。
聰而不實。
智之相也。
若用為有業。
是不求備于一人。
若實為非僧。
便責知于滿足。
大覺智慧不可思議。
諸所為法天人頂受。
況在凡夫辄思改易。
群聖自言種種神變。
于斯大法不能加減。
大人出世識本知機。
巧妙多方化人以漸。
衆生根行各各不同。
令聖說經互差不一。
内外相通亦無乖異。
又如孔子領徒三千達者七十有二。
升堂入室莫過數人。
自餘已外豈容斥逐。
今州郡縣各有學生。
德及顔淵讵幾人也。
可以不及顔淵廢郡不立。
可以無德頑僧并令還俗。
不及顔淵者猶勝于野人。
無德頑僧者猶勝于外道。
伏此二途。
不足一也。
或有專歸樹下驚錫持盂。
望中而□正命自活。
名聞頓舍利養無心。
理觀除煩遂阙文誦。
論其人入道則内業有餘。
究其文解則相功不足。
何必聚衆京華釋是德僧。
孤拔林野鹹非行士。
故果有生熟。
不可以色相而啖。
人有出沒。
不可以形名而取。
敢自三思。
不足二也。
或有營經造像厲力積年。
修補伽藍憂勤累歲。
舍身濟物不以寒苦經心。
施樂與人不以饑貧易志。
但無聰力日誦不過一言。
旦夕栖栖日讀不盈數紙。
準其回向則善不空施。
徵其發趣則佛之真子。
今無辜退俗。
是枉濫行人直性頓非。
不足三也。
佛說僧是福田理難損抑。
雖可年未形凡。
而法服尊重。
豈容朝施暮奪自加廌毀。
愛惡無常。
豈責其得失于一人之上。
置不恒之式于十二沖典。
恐不合聖心甚乖大趣。
上損慈悲下虧正化。
唯畏後世相傳受誣僧之謗。
不足四也。
今大周大國。
僧尼未幾。
寺舍烈然有盈萬數。
隻應招延二部溢滿其間。
動梵鳴鐘為國行道。
方便窮其長短。
曲覓愆非黜放還民。
使棟梁空曠。
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
疑謂求兵于僧衆之間。
取地于塔廟之下。
深誠可怪。
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
寺地給民豈能富國。
染不頓除性由漸顯。
一切衆生具諸煩惱。
若頓遣圓修是滅佛法。
匪直損身魔必得便。
何者。
一向純善精加供養。
一向純惡退令還俗。
此言所見深滅三寶。
若粗細等看魔難得便。
何者純善退還成粗。
衆粗之人猶生物善。
經文道理莫問粗細之行。
唯不還俗終成佛子。
進退三思。
不足五也。
貧道餘年賤質寄命關右。
欽化承恩得存道業。
是以呻吟策杖送此丹誠。
忏誤之愆伏增戰越。
敬白。
菩薩戒弟子戴逵贻書與仙城禅師命禅師座下。
竊以。
渭清泾濁。
共混潮宗之源。
松長箭短。
同秉堅貞之質。
幸賴含靈五常。
理宜範圍三教。
是以阙裡儒童。
闡禮經于洙濟。
苦縣迦葉。
遷妙道于流沙。
雖牢籠二儀。
蓋限茲一世。
豈如興正法于鹿苑。
蕩妄想于鹫山。
半滿既陳權實斯顯。
誠教有淺深人無内外。
禅師德聲遠振行高物表。
攝受四依。
因牧羊而成誦。
負笈千裡。
曆龍宮而苞括。
故能内貫九部。
總雪山之秘藏。
外該七略。
備壁水之典墳。
支遁天台之銘。
竺真羅浮之記。
昙賦七嶺汰詠三河。
寶師妙折莊生璩公着論袁集。
若吞雲夢如指諸掌。
加以妙持淨戒如護明珠。
善執律儀似臨懸鏡。
禀羅雲之密行。
種賓頭之福田。
撫挹定水便登覺觀。
高蔭禅枝将逾喜舍。
是以不遠潇湘來儀沔陸。
植杖龍泉仍為精舍。
回車馬谷即創伽藍。
鑿嶺安龛讵假聚沙。
成塔因山構苑無勞。
布金買地開士雲會。
袂似華陰法侶朋沖。
衆齊稷下。
禅室晨興時芳杜若。
支提暮啟暫入桃源。
香山梵響。
将阮嘯而相發。
日殿妙音。
與孫琴而齊韻。
紫蓋貞松仍麾上辯。
洪崖神井即瑩高心。
故以才堪買山德邁同辇。
崇峰景行牆仞懸絕。
弟子業風鼓慮欲海沈形。
洎渚宮淪覆将曆二紀。
晝倦坐馳夜悲愕夢。
未能忘懷彼我歸轸一乘遣蕩胸衿朗開三達。
既念鼠^7□彌傷鳥系。
昔在志學家傳賜書。
五禮優柔三玄餍饫。
頗絕韋編構述餘緒。
爰登弱冠捃摭百家。
及乎從仕留連文翰。
雖未能采龍門而梯會稽。
賦鹪鹩而詠鹦鹉。
若求其一介。
亦仿□古人。
但深悟聚泡情悲交臂。
常欲蟬蛻俗解貪味真如。
一日鄖城訊修隗館。
屈膝情欣系襪遇同。
進履未盡開襟遽嗟。
飄忽尋望。
拂衣世網脫屣牽絲。
滄浪濯纓漢陰抱甕。
行□九轉用遣幽憂。
漸寤三空将登苦忍。
仙梁視玉不廢從師。
深澗折桃無妨請益。
所希彌天勝氣乍詶鑿齒。
雁門高論時答嘉賓。
冬暖如春願珍清軌。
室迩人遐彌轸禁帶。
餘辭殘簡念無金玉。
幽林沙門釋惠命詶書濟北戴先生。
夫一真常湛。
徼妙于是同玄。
萬聖乘機。
違順以之殊迹。
是以西關明道東野談仁。
雕樸改工有無異轸。
今若括此二門原茲兩教。
豈不歸宗三轉會入五乘。
藉淺之深資權顯實。
斯若池分四水始則殊名。
海控八河終無别味。
檀越幼挺奇才夙懷茂緒。
華辭卓世雅緻參玄。
智涉五明學兼三教。
益矣能忘。
蹈顔生之逸軌。
損之為道。
慕李氏之玄蹤。
雖複六經該廣百家繁富。
聖賢異準儒墨分流。
或事曠而文殷。
或言高而義遠。
莫不納如瓶受說似河傾。
明鏡匪疲洪鐘任扣。
子建挹以奇文。
長卿恧其高趣。
故雖秦楚分。
墟周梁改俗。
白眉青眼。
龜玉之價弗踰。
栖鳳卧龍。
魚水之交莫異。
加以識瑩苦空志排塵俗。
形雖廊廟器乃江湖。
是以屬歎牽絲興言世網。
辭同應陸調合張嚴。
嗟朱火之遽傳。
愍清波之速逝。
方應濯足從道洗耳辭榮。
九轉充虛四扉排疾。
然後尋八正以味一真。
解十纏而遣三患。
斯之德也甯不至哉。
貧道識鏡難清心塵易壅。
定慚華水戒非草系。
才侔撤燭學謝傳燈。
内有愧于德充。
外無狎于人世。
是以淹滞一丘寓形蓬柳。
端居千仞托志筠松。
測四序于風霜。
候三旬于眺魄。
至乃夜聞山鳥仍代九成。
晝視遊魚聊追二子。
荜戶弊衿既在原非病朱門結驷亦于我如雲。
所歎藤鼠易侵樹猿難靜。
勞想鹫頭倦思雞足。
至于林凋秋葉。
曾無獨覺之明。
谷響春莺。
終切寡聞之歎。
忽承來問曲見光譽。
幽氣若蘭清音如玉。
誠複溢目緻歡。
而實撫膺多愧。
雖識謝天池未辯北溟之說。
而事同泥井慚聞東海之談。
所冀伊人于焉好我。
黃石匪遙結期明旦。
白駒可絷用永終朝。
善敬清猷時因素劄。
言不洗意報此何申。
吊延法師亡書隋薛道衡八月二十三日名和南。
俗界無常。
延法師遷化。
情深悲怛不能已已。
唯哀慕摧割當不可任。
法師弱齡舍俗高蹈塵表。
志度恢弘理識精悟。
靈台神宇可仰而不可窺。
智海法源可涉而不可測。
同夫明鏡屢照不疲。
譬彼洪鐘有來斯應。
往逢道喪玄維落紐。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禮不能回其慮。
嚴威峻法未足懼其心。
經行宴坐夷險莫二。
戒德律儀始終如一。
聖皇啟運像法重興。
卓謂缁林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申師資之義。
三寶由其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而法柱忽傾仁舟遽沒。
匪直悲纏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師杖錫挈瓶夙承訓導。
升堂入室具體而微。
在三之情。
理百恒恸。
信矣奈何。
無常奈何。
疾礙不獲展慰。
但深悲結。
謹遣白書。
慘怆不次。
弟子薛道衡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