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長養其身。

    其所被服粗陋醜惡。

    形容憔悴無有威德。

    放畜牛羊擔負薪草。

    頭須發爪悉皆長利。

    雖服袈裟猶如獵師。

    細視徐行如貓伺鼠。

    常唱是言我得羅漢。

    多諸病苦眠卧糞穢。

    外現賢善内懷貪嫉。

    如受啞法婆羅門等。

    實非沙門現沙門像。

    邪見熾盛诽謗正法。

    如是等人。

    破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不淨法。

    及壞甚深秘密之教。

    各自随意反說經律。

    而作是言。

    如來皆聽我等食肉。

    自生此論。

    言是佛說。

    互共诤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

    善男子。

    爾時複有諸沙門等。

    貯聚生谷受取肉魚手自作食執持油瓶。

    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

    占相星宿。

    勤修醫道。

    畜養奴婢。

    金銀琉璃砗磲碼瑙頗梨真珠珊瑚琥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

    學諸伎藝。

    畫師泥作造書教學。

      種植根栽。

    蟲道咒幻。

    和合諸藥作倡伎樂。

    香花治身。

    摴蒲圍棋。

    學諸工巧。

    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

    當說是人真我弟子。

    爾時迦葉複白佛言。

    世尊。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

    若乞食時得雜肉食。

    雲何得食應清淨法。

    佛言。

    迦葉。

    當以水洗令與肉别。

    然後乃食。

    若其食器為肉所污。

    但使無味聽用無罪。

    若見食中。

    多有肉者則不應受。

    一切現肉悉不應食。

    食者得罪。

    我今唱是斷肉之制。

    若廣說者則不可盡。

    涅槃時到。

    是故略說。

    是則名為能随問答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言。

      彼諸慧菩薩等。

    志求佛道者。

    酒肉及與蔥。

    飲食為雲何。

    惟願無上尊。

    哀愍為演說。

    愚夫所貪着。

    臭穢無名稱。

    虎狼所甘嗜。

    雲何而可食。

    食者生諸過。

    不食為福善。

    惟願為我說。

    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薩說偈問已。

    複白佛言。

    惟願世尊。

    為我等說食不食肉功德過惡。

    我及所菩薩。

    于現在未來當為種種悕望肉食衆生分别說法。

    令彼衆生慈心相向。

    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淨明了疾得究竟無上菩提。

    聲聞緣覺自地止息已。

    亦得逮成無上菩提。

    惡邪論法。

    諸外道輩。

    邪見斷常颠倒計着。

    尚有遮法不聽食肉。

    況複如來世間救護。

    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佛告大慧。

    善哉善哉。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

    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

    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

    然我今當為汝略說。

    謂一切衆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

    以親想故不應食肉。

    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

    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

    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

    衆生聞氣悉生恐怖。

    如栴陀羅及譚婆等。

    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

    凡愚所嗜臭穢不淨。

    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

    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

    以殺生者見形起識。

    深味着故不應食肉。

    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

    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

    多惡夢故不應食肉。

    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

      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

    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

    我常說言。

    凡所飲食。

     作食子肉想。

    作服藥想。

    故不應食肉。

    聽食肉者。

    無有是處。

    複次大慧。

    過去有王。

    名師子蘇陀娑。

    食種種肉遂至食人。

    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

    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

    複次大慧。

    凡諸殺者為财利故殺生屠販。

    彼諸愚癡食肉衆生。

    以錢為網而捕諸肉。

    彼殺生者。

    若以财物若以釣網。

    取彼空行水陸衆生。

    種種殺害屠販求利。

    大慧。

    亦無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

    以是義故不應食肉。

    大慧。

    我有時說遮五種肉。

    或制十種。

    今于此經一切種一切時。

    開除方便一切悉斷。

    大慧。

    如來應供等正覺。

    尚無所食。

    況食魚肉。

    亦不教人。

    以大悲前行故。

     視一切衆生猶如一子。

    是故不聽令食子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曾悉為親屬。

    鄙穢不淨雜。

    不淨所生長。

    聞氣悉恐怖。

    一切肉與蔥。

    及諸藏^7□蒜等。

    種種放逸酒。

    修行常遠離。

    亦常離麻油。

    及諸穿孔床。

    以彼諸細蟲。

    于中極恐怖。

    飲食生放逸。

    放逸生諸覺。

    從覺生貪欲。

    是故不應食。

    由食生貪欲。

    貪令心迷醉。

    迷醉長愛欲。

    生死不解脫。

    為利殺衆生。

    以财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堕叫呼獄。

    若無教想求。

    則無三淨肉。

    彼非無因有。

    是故不應食。

    彼諸修行者。

    由是悉遠離。

    十方佛世尊。

    一切鹹诃責。

    展轉更相食。

    死堕虎狼類。

     臭穩可厭惡。

    所生常愚癡。

    多生栴陀羅。

    獵師譚婆種。

    或生陀夷尼。

    及諸肉食性。

    羅刹貓狸等。

    遍于是中生。

    縛象與大雲。

    央掘利魔羅。

    及此楞伽經。

    我悉制斷肉。

    諸佛及菩薩。

    聲聞所诃責。

    食已無慚愧。

    生生常癡冥。

    先說見聞疑。

    已斷一切肉。

    妄想不覺知。

    故生食肉處。

    如彼貪欲過。

    障閡聖解脫。

    酒肉蔥^7□蒜。

     悉為聖道障。

    未來世衆生。

    于肉愚癡說。

    言此淨無罪。

    佛聽我等食。

    食如服藥想。

    亦如食子肉。

    知足生厭離。

    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

    我說常厭離。

    虎狼諸惡獸。

    恒可同遊止。

    若食故血肉。

    衆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無慈慧。

    永背正解脫。

    及違聖表相。

    是故不應食。

    得生梵志種。

    及諸修行處。

    智慧富貴家。

    斯由不食肉。

     央掘魔羅經第一卷上座迦葉。

    舍種種甘膳之食。

    舍肉味食。

    受持修行不食肉法。

     央掘魔羅經。

    第二卷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

    佛言。

    如是。

    一切衆生無始生死。

    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

    猶如伎兒變易無常。

    自肉他肉則是一肉。

     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複次文殊師利。

    一切衆生界我界即是一界。

    所宅之肉即是一肉。

    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珂貝獵蜜皮革缯綿。

    非自界肉耶。

    佛告文殊師利。

    勿作是語。

    如來遠離一切世間。

    如來不食。

    若言習近世間物者。

    無有是處。

    若習近者是方便。

    法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

    若物所出處不可習近。

    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

    文殊師利白佛言。

    今此城中有一皮。

    師能作革。

    屣有人買施。

    是展轉來。

    佛當受不。

    複次世尊。

    若自死牛。

    牛主從栴陀羅取皮持付皮師。

    師作革屣施持戒人。

    此展轉來。

    可習近不。

    佛告文殊師利。

    若自死牛。

    牛主持皮用作革屣。

    施持戒人。

    為應受不。

    若不受者是比丘法。

    若。

     受者非慈悲。

    然不破戒唱經竟。

    制又語諸僧道。

    諸小僧輩看經未遍。

    互言無斷肉語。

    今日此經言何所道。

    所以唱此革屣文者。

    本意乃不在此。

    正為此二十三日法雲法師講涅槃斷肉事。

    于時僧正慧超法寵法師難雲。

    若經文究竟斷一切肉。

      乃至自死不得食者。

    此則同尼揵斷皮革不得着革屣。

    若開皮革得着革屣者。

    亦應開食肉。

    法雲法師乃已有通釋。

    而二法師難意未已。

    于時自仍通雲。

    若是聖人故自不着此物。

    若中行人亦不着此。

    着此皆下行人。

    所以不同尼揵者語有。

    所含。

     若無麻纻之鄉。

    亦有開皮革義論。

    有麻纻處大慈者。

    乃實應不着。

    但此事與食肉不得類同。

    凡着一革屣。

    經久不壤。

    若食啖衆生。

    就一食中便害無量身命。

    況日日餐咀數若恒沙。

    亦不可得用革屣以并斷肉。

    于時諸僧乃無複往複。

    恐諸小僧執以為疑方成巨蔽。

    所以唱此不受革屣文。

    正欲釋一日所疑。

    非關前制。

    凡啖肉者是大罪障。

    經文道。

    昔與衆生經為父母親屬。

    衆僧那不思。

    此猶忍食啖衆生。

    已不能投身餓虎割肉貿鷹。

    雲何反更啖他身分。

    諸僧及領徒衆法師諸尼。

    及領徒衆者。

    各還本寺宣告諸小僧尼。

    令知此意。

     制說此語竟。

    僧尼行道禮拜忏悔。

    設會事畢出。

     其晚又敕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周舍曰。

    法寵所言慚愧而食衆生。

    此是經中所明羅刹婦女雲。

    我念汝我食汝。

    法寵此心。

    即是經之羅刹。

      又敕舍雲。

    僧辯所道自死肉。

    若如此說。

    鸱鴉鸠鴿觸處不死。

    那不見有一自死者。

    獐鹿雉兔充滿野澤。

    亦不嘗見有一自死者。

    而覓死肉其就屠殺家。

    覓死魚必就罾網處。

    若非殺生豈有死肉。

    經言。

    買肉與自殺。

    此罪一等。

    我本不自為。

     正為諸僧尼作離苦因緣。

     又敕佑雲。

    衆生所以不可殺生。

    凡一衆生具八萬戶蟲。

    經亦說有八十億萬戶蟲。

    若斷一衆生命。

    即是斷八萬戶蟲命。

    自死衆生又不可食者。

    前附蟲雖已滅謝。

    後所附蟲其數複衆。

    若煮若炙此斷附蟲。

    皆無複命。

    利舌端少味。

    害無量衆生。

    其中小者非肉眼能觀。

    其中大者炳然共見。

    滅慈悲心增長惡毒。

    其實非沙門釋子所可應行。

     又敕舍雲。

    衆僧食肉罪劇白衣。

    白衣食肉。

    乃不免地獄而止是一罪。

    至于衆僧食肉。

    既犯性罪又傷戒律。

    以此為言有兩重罪。

    若是學問衆僧食肉者。

    此為惡業複倍于前。

    所以如此。

    既親達經教為人講說。

    口稱慈悲心懷毒害。

    非是不知。

     知而故犯。

    言行既違即成詭妄。

    論學問人食肉。

    則罪有三重。

    所以貴于解義。

    正為如說修行。

    反複啖食魚肉侵酷生類。

    作惡知識起衆怨對。

    墜堕地獄疾于□矛。

     善惡報應必也不亡。

    凡出家人實宜深思。

      又敕舍雲。

    聲聞受律儀戒。

    本制身口七支。

    一受之後。

    乃至睡眠悶等律儀恒生。

    念念得未曾得律儀。

    所以爾者。

    睡眠等非起惡心。

    故不損有失。

    乃至常生。

      若起欲殺心。

    于聲聞法雖不失身口戒。

    而于戒有損非唯損不殺戒。

    亦兼污餘戒。

      至于手夾齒齧動身口業。

    則失身口戒。

    爾時律儀無作。

    即斷不續。

    既失不殺戒。

     亦損污餘戒。

    所以爾者。

    旃陀羅人為屠肉時。

    為何等人殺。

    正為食者。

    若食肉即有殺分。

    于不殺戒即成有缺。

    若謂于善律儀受殺生分。

    于不殺戒無所缺者。

    是不善律儀人持八戒齋。

    是惡律儀猶應相續。

    若惡律儀人持八戒齋。

    惡律儀不複相續者。

    是知善律儀人受諸殺分。

    是不殺戒即時便缺别解脫戒。

    不複解脫。

    惡律儀人無論持八戒。

    齋但起一念善。

    心惡律儀即。

    斷若一念不斷。

    多念亦應不斷。

    若多念斷是知一念時斷。

    善律儀人其事亦爾。

    無論受諸殺分。

    有少殺分不殺律儀即時亦爾。

    菩薩人持心戒。

    故自無有食衆生理。

    若缺聲聞戒終不免地獄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