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座禦席地施座。

    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

    古人雲。

    止沸莫若去薪。

    息過莫若無言。

    弟子無言乃複甚易。

    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

    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

     故今集會于大衆前。

    求律中意。

    聞諸。

     僧道。

    律中無有斷肉法。

    又無忏悔食肉法。

    諸律師從來作若為開導。

    使人緻有此疑。

    法超奉答。

    律教是一。

    而人取文下之旨不同。

    法超所解。

    律雖許啖三種淨肉。

    而意實欲永斷。

    何以知之。

    先明斷十種不淨肉。

    次令食三種淨肉。

    未令食九種淨肉。

    如此漸制。

    便是意欲永斷。

    法超常日講。

    恒作如此說。

     制又問僧辯法師。

    複作若為開導。

    僧辯奉答。

    僧辯從來所解大意。

    亦不異法超。

    但教有深淺。

    階級引物。

    若論啖三種淨肉。

    理當是過。

    但教既未極。

    所以許其如此。

     制又問寶度法師。

    複若為開導。

    寶度奉答。

    愚短所解隻是漸教。

    所以律文許啖三種淨肉。

    若涅槃究竟明于正理。

    不許食肉。

    若利根者。

    于三種淨肉教。

    即得悉不食解。

    若鈍根之人。

    方待後教。

     制又問法超法師。

    向答是文外意。

    若依律文作若為判。

    奉答。

    常日解義隻作向者所說。

     制問僧辯法師。

    意複雲何同超法師不。

    奉答。

    同法超所解。

      制問法超法師。

    從從來作此解律。

    諸律師并皆啖肉為不啖肉。

    法超奉答。

    不知餘人并若為。

    法超從來自不食肉。

     制問僧辯法師。

    複食肉不。

    僧辯奉答。

    昔恒不食肉。

    中年疾病有時暫開。

     制問寶度法師。

    複雲何。

    奉答。

    本住定林末移光宅。

    二處不得進肉。

    若在餘處為疾病亦不免開。

    問講律時啖肉不奉答。

    講時必有徒衆。

    于徒衆中不敢。

      問不敢有兩義。

    為不敢食為不敢不食。

     制又問僧辯法師。

    常日講律時為當許徒衆食肉。

    為當不許。

    若不許啖肉有食肉者應驅遣去。

    若許者作若為說。

    奉答。

    若約教解不全言不許。

    若論其意未常開許。

     問今正問。

    約教時為許為不許。

    答約教不遮。

      問不遮是許為是不許。

    答引其向理許其得食三種淨肉。

     問見殺亦可不見。

    聞殺亦可不聞。

    疑作若為得免。

    答若見因緣不假疑。

    聞因緣亦不假疑。

    唯遇得者疑。

      問以錢買魚肉。

    是疑非疑。

    答若理中理自是疑。

     問不得以理中見。

    答若理中為論。

    衆僧不應市魚肉。

    今所問事中是疑不。

    答若約教非疑問市中人為誰殺。

    答乃為買者殺。

    但買者不作此想。

     問買肉者此人既不惛亂。

    豈得不知是為買者殺而不作此想。

    答于時作現死肉心。

      問為自死詺作死。

    為殺詺作死。

    答此旨是理中言。

    約教辯隻得如此。

      問法師既為人講說為人明導。

    為人法城。

    雲何言隻得如此。

    但問作意使人買時作若為意。

    答買自死者意。

     問若自死者處處應有寺中。

    亦應有自死者。

    何假往屠肉家買。

    答理中居然是疑。

      問若理中居然是疑者。

    雲何得不疑肉食。

    僧辯無複對。

      制又問。

    此肉為當作肉味。

    為當作菜味。

    僧辯奉答。

    猶作肉味。

     問為是慈心故食肉。

    無慈心故食肉。

    答此非慈心。

      問若非慈心。

    豈得非殺耶。

    答理中常應不得。

    約事故如此。

     問律教欲使人出離不。

    答令人出離。

     問食肉得出離不。

    答不得。

     問若爾雲何令食肉。

    答為淺行者說。

    引其令深。

     問為具足戒者說。

    為不具足者說。

    答為具足者說。

     問既為具足者說。

    不為童蒙。

    雲何令食肉而是引其令深。

    答初教如此非是極教。

     問雲何。

    初教教具足戒人。

    答僧辯所解正自齊此。

     制又問。

    律教起何時。

    僧辯奉答。

    起八年已後至涅槃。

     問若如此涅槃經有斷肉。

    楞伽經有斷肉。

    央掘摩羅經亦斷肉。

    大雲經縛象經并斷肉律。

    若至涅槃雲何無斷肉事。

    答律接續初教。

    所以如此。

     問律既雲接續初教至于涅槃。

    既至涅槃則應言斷肉。

    答若制教邊。

    此是接續初教通于五時。

    不言一切皆同。

    僧辯解正齊此。

     問法師既是大律師。

    為衆開導。

    今日大衆取判法師。

    不得言齊此。

    齊此亦不得住。

    不齊此亦不得住。

    隻問此是優波離律不。

    答是。

     問佛般泥洹時。

    優波離既親在坐。

    雲何律文不斷食肉。

    答此是接續前近教。

     問若言接近教。

    近教亦不明食肉。

    且涅槃前迦葉已持修行不食肉。

    法律若異此。

    則非優波離律。

    是異部家律。

    雲何用此講說以化群僧。

    僧辯不複奉答。

     制問寶度法師。

    說既同德同行。

    雲何解此語。

    寶度奉答。

    若律中事是優波離所出。

    經事悉是阿難所出。

     問若爾律中事便當皆不出經。

    答若經中事牽律。

    律中事牽經。

     問佛說經時有所制約。

    便集以為律。

    何處方複牽律。

    若經皆牽律。

    是則說經應在律後。

    答隻言經中有明戒處。

    愚謂應相關涉。

     問若論相涉。

    三藏義何嘗不相涉。

    修多羅中亦有毗尼與毗昙。

    毗尼中亦有修多羅與毗昙。

    毗昙中亦有修多羅與毗尼。

    不言無此義。

    但問法師今所講律。

    是優波離律義。

    不違經不。

    答今所講是優波離律。

    與經不違。

     問若是優波離律不違經者。

    則斷肉義不應異涅槃。

    答涅槃經顯斷肉律文雖不明。

    而優波離意未常開肉。

     問律既是具教。

    優波離既不開肉。

    律何得無文。

    法師此解殊為進退。

    隻可為寺中沙彌式叉摩尼說。

    不得以此答弟子。

    答寶度愚解正自極此。

      制又問。

    下座諸律師。

    複雲何解。

    龍光寺道恩奉答。

    律文不斷。

    涅槃經方斷。

     問法師所講是誰律。

    答是佛律。

     問所引乃極弘曠。

    隻未知此律是優波離律不。

    答優波離仰述佛律。

      問優波離悉集佛所說不。

    答集前四時。

    不集涅槃時。

     問若爾迦葉那得語阿難道。

    佛從何處說法。

    至涅槃時集修多羅藏。

    語優波離道佛從何處說法。

    至涅槃時集毗尼藏。

    雲何得言唯取前四時不取涅槃。

    答涅槃時不複制戒。

      問涅槃雲。

    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我從今日制諸弟子。

    不得複食一切肉。

    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如此制斷。

    是戒非戒。

    道恩不複奉答。

     制又問。

    諸律師親自講律。

    諸大法師盡講大涅槃經。

    雲何有時解素。

    素是何義。

    若不解是素。

    解則非素。

    素若使得不素。

    戒既是淨。

    亦可得使淨為不淨不。

     諸講律師親違此教。

    外書所雲。

    自踰短垣竊簡書法。

    正是此義宣武寺法寵奉答。

     閉穢門稱為素開穢門稱不素。

      問若爾衆僧雲何開穢門。

    答實自不應得開。

    但貪欲情深。

    所以如此。

     問雲何忏悔。

    答懇恻至心是為忏悔。

    若能忏悔是大丈夫。

     問諸學人即時忏悔不。

    故如弟子請諸法師動至千數。

    導師唱導令忏悔者。

    于時諸法師忏悔以不。

    答那得不忏悔。

      問若忏竟出寺更食肉不。

    答居然不食。

    但其中有無明多者。

    或亦不免更食。

     問出寺更食。

    何如發初作者輕重。

    答一種。

     問雲何一種。

    初直爾而食。

    後已經于諸佛前誓方複更啖。

    雲何一種。

    答初人無慚愧。

    後人有慚愧。

    乃得有勝初人義。

      問若爾但先道慚愧痛打前人。

    而道我慚愧汝我打汝。

    我慚愧汝我食汝。

    答如大邪見人無慚愧。

    其既知慚愧。

    故知差不慚者。

     問先道慚愧而猶啖食。

    此是知而故犯。

    非謂慚愧。

    若使先時不知。

    或是過誤。

    後方起愧乃是慚愧。

    豈非知而故犯。

    其罪大于不知。

    又複慚愧不得重犯。

    如其直犯。

    複是違破初心。

    論此為罪所以彌大。

    答經有誠文。

    耆婆雲汝有慚愧。

    故罪可滅。

    慚愧即是清白法。

      問法師是得經言不得其意此明。

    若作罪後方知慚愧。

    此為白法。

    不言發初慚愧而故作罪。

    以為白法。

    答經又道慚愧為上服。

    若爾便有非上服義。

     問義亦如此。

    若正作罪。

    雖雲慚愧終無所益。

    若作罪後能生慚愧者。

    乃是上服。

    法寵無複答。

     法寵奉答事畢。

    三律師并下。

    又敕始興寺。

    景猷升高座。

    讀楞伽央掘魔羅經所明斷肉經文。

    今載如左。

     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上第七(此品今月二十三日會。

    已唱此文。

    法雲法師解說今二十九日不複重唱)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食肉之人不應施肉。

    何以故。

    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贊迦葉。

    善哉善哉。

    汝今乃能善知我意。

    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善男子。

    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若受檀越信施之時。

    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如來不聽食肉。

    善男子。

    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

    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

    迦葉。

    是三種淨肉随事漸制。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複不聽。

    佛告迦葉。

    亦是因事漸次而制。

    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雲何如來稱贊魚肉為美食耶。

    善男子。

    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

    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為美食。

    雖說應畜種種衣服。

    所應畜者要是壞色。

    何況貪着是魚肉味。

    迦葉複言。

    如來若制不食肉者。

    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蘇熟蘇胡麻油等。

    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

    如是等物亦不應受。

    善男子。

    不應同彼尼揵所見。

    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

    故聽食三種淨肉。

    異想故斷十種肉。

    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迦葉。

    我從今日制諸弟子。

    不得複食一切肉也。

     迦葉。

    其食肉者。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

    一切衆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

    譬如有人近師子已。

    衆人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

    如人啖蒜臭穢可惡。

    餘人見之聞臭舍去。

    設遠見者猶不欲視。

    況當近之。

    諸食肉者亦複如是。

    一切衆生聞其肉氣。

      悉皆恐怖生畏死想。

    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佑之走。

    鹹言此人是我等怨。

    是故菩薩不習食肉。

    為度衆生示現食肉。

    雖現食之其實不食。

    善男子。

    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

    況當食肉。

    善男子。

    我涅槃後無量百歲。

    四道聖人悉複涅槃。

    正法滅後于像法中當有比丘。

    似像持律少讀誦經。

    貪嗜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