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因。

    啖食衆生是愛别離苦因。

    啖食衆生是求不得苦因。

    啖食衆生是五受陰苦因。

    啖食衆生是行苦因。

    啖食衆生是壞苦因。

    啖食衆生是苦苦因。

    啖食衆生是想地獄因。

    啖食衆生是黑繩地獄因。

    啖食衆生是衆合地獄因。

    啖食衆生是叫喚地獄因。

    啖食衆生是大叫喚地獄因。

    啖食衆生是熱地因。

    啖食衆生是大熱地獄因。

    啖食衆生是阿鼻地獄因。

    啖食衆生是八寒八熱地獄因。

    乃至是八萬四千鬲子地獄因乃至是不可說不可說鬲子地獄因。

    啖食衆生乃至是一切餓鬼因。

    啖食衆生乃至是一切畜生因。

    當知餓鬼有無量苦。

    當知畜生有無量苦。

    畜生暫生暫死為物所害。

    生時有無量怖畏。

    死時有無量怖畏。

    此皆是殺業因緣受如是果。

    若欲具列殺果展轉不窮盡。

    大地草木亦不能容受。

    向來所說雖複多途。

    舉要為言。

    同一苦果。

    中自有輕重。

    所以今日緻衆苦果。

    皆由殺業惱害衆生。

    略舉一隅粗言少分。

     諸大德僧尼。

    諸義學僧尼。

    諸寺三官。

    複當應思一大事。

    若使啖食衆生父。

      衆生亦報啖食其父。

    若啖食衆生母。

    衆生亦報啖食其母。

    若啖食衆生子。

    衆生亦報啖食其子。

    如是怨對報相啖食。

    曆劫長夜無有窮已。

    如經說。

    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兒。

    狼兒亦五百世害其子。

    又有女人五百世斷鬼命根。

    鬼亦五百世斷其命根。

    如此皆是經說。

    不可不信。

    其餘相報推例可知。

    諸大德僧尼。

    諸義學僧尼。

     諸寺三官。

    又有一大事當應信受。

    從無始以來至于此生。

    經曆六道備諸果報。

    一切親緣遍一切處。

    直以經生曆死神明隔障。

    是諸眷屬不複相識。

    今日衆生或經是父母。

    或經是師長。

    或經是兄弟。

    或經是姊妹。

    或經是兒孫。

    或經是朋友。

    而今日無有道眼。

    不能分别。

    還相啖食不自覺知。

    啖食之時。

    此物有靈。

    即生忿恨還成怨對。

    向者至親還成至怨。

    如是之事豈可不思。

    暫争舌端一時少味。

    永與宿親長為怨對。

    可為痛心難以言說。

    白衣居家未可适道。

    出家學人被如來衣習菩薩行。

    宜應深思。

     諸大德僧尼。

    諸義學僧尼。

    諸寺三官。

    又複當思一事。

    凡啖食衆生是一切衆生惡知識。

    是一切衆生怨家。

    如是怨家遍滿六道。

    若欲修行皆為障難。

    一理中障難。

    二事中障難。

    何者。

    是理中障難。

    以業因緣自生障難。

    令此行人愚癡無慧。

     不知出要無有方便。

    設值善知識不能信受。

    設複信受不能習行。

    此是理中障難。

     事中障者。

    此諸怨對或在惡鬼中。

    或在毒獸中。

    或在有大力神中。

    或在大力龍中。

    或在魔中。

    或在天中。

    如是處處來作留難設令修行遇善知識深心信受适欲習行。

    便複難起。

    或引入邪道。

    或惱令心亂修戒修定修慧。

    修諸功德常不清淨常不滿足。

    皆是舊怨起諸對障。

    此是事中障難。

    如是之事又宜深心思。

    但以一啖食衆生因緣。

    能遠離一切佛法。

    有如是種種過患。

    貪毒亦如是。

    瞋毒亦如是。

    癡毒如是。

    三毒等分皆同過患。

    相與宜深自覺察善思方便。

     弟子蕭衍。

    又複敬白。

    諸大德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

    北山蔣帝猶且去殺。

    若以不殺祈願辄得上教。

    若以殺祈願辄不得教想。

    今日大衆已應聞知。

    弟子已勒諸廟祀及以百姓凡諸群祀。

    若有祈報者皆不得薦生類。

    各盡誠心止修蔬供。

     蔣帝今日行菩薩道。

    諸出家人雲何反食衆生行諸魔行。

    一日北山為蔣帝齋。

    所以皆請菜食僧者。

    正以幽靈悉能鑒見。

    若不菜食僧作菜食往。

    将恐蔣帝惡賤佛法怪望弟子。

    是請法師當見此意。

     弟子蕭衍。

    又敬白大德僧尼諸義學者一切寺官。

    弟子蕭衍于十方一切諸佛前。

    于十方一切尊法前。

    于十方一切聖僧前。

    與諸僧尼共申約誓。

    今日僧衆還寺已後。

    各各檢勒使依佛教。

    若複飲酒啖肉不如法者。

    弟子當依王法治問。

    諸僧尼若被如來衣不行如來行。

    是假名僧。

    與賊盜不異。

    如是行者猶是弟子國中編戶一民。

    今日以王力足相治問。

    若為外司聽察所得若為寺家自相糾舉。

    不問年時老少。

    不問門徒多少。

    弟子當令寺官集僧衆鳴揵槌舍戒還俗着在家服。

    依涅槃經還俗策使。

    唯敢老舊者。

    最多門徒者。

    此二種人最宜先問。

    何以故。

    治一無行小僧。

    不足以改革物心。

    治如是一大僧。

    足以驚動視聽。

    推計名德大僧。

    不應有此。

    設令有此當依法治問。

    其餘小僧故自妄言。

    今日集會此是大事因緣。

    非直一切諸佛在此。

    非直一切尊法在此。

    非直一切聖僧在此。

    諸天亦應遍滿虛空。

    諸仙亦應遍滿虛空。

    護世四王亦應在此。

    金剛密迹大辯天神。

    功德天神。

    韋馱天神。

     毗紐天神。

    摩醯首羅。

    散脂大将。

    地神堅牢。

    迦毗羅王。

    孔雀王。

    封頭王。

    富尼跋陀羅伽王。

    阿修羅伽王。

    摩尼跋陀羅伽王。

    金毗羅王。

    十方二十八部夜叉神王。

    一切持咒神王。

    六方大護都使安國。

    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

    有大威德力。

    以如是一切善神遍滿虛空。

    五方龍王娑竭龍王阿耨龍王。

    難陀龍王。

    跋難陀龍王。

     伊那滿龍王。

    如是一切菩薩龍王。

    亦應遍滿在此。

    天龍夜叉揵闼婆王。

    阿修羅王。

    迦婁羅王。

    緊那羅王摩□羅伽王。

    人非人等。

    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

    有大威德力。

    八部神王皆應在此。

    今日土地山川房廟諸神。

    亦應仄塞虛空。

    如是幽顯莫不鑒觀唯無瑕者可以戮人。

    唯自淨者可以淨人。

    弟子今日昌言此事。

    僧尼必當有不平色。

    設令刳心擲地以示僧與數片肉無以取信。

    古人有言非知之難其在行之。

     弟子蕭衍雖在居家不持戒。

    今日當先自為誓以明本心。

    弟子蕭衍從今以去至于道場。

    若飲酒放逸起諸淫欲。

    欺诳妄語啖食衆生。

    乃至飲于乳蜜及以蘇酪。

    願一切有大力鬼神。

    先當苦治蕭衍身。

    然後将付地獄閻羅王與種種苦。

    乃至衆生皆成佛盡。

    弟子蕭衍。

    猶在阿鼻地獄中。

    僧尼若有飲酒啖魚肉者而不悔過。

    一切大力鬼神亦應如此治問。

    增廣善衆清淨佛道。

    若未為幽司之所治問猶在世者。

    弟子蕭衍。

    當如法治問。

    驅令還俗與居家衣随時役使。

    願今日二部僧尼。

    各還本寺匡正佛法和合時衆。

    皆令聽經法者如說修行。

    不可複令斷大慈種。

    使佛子不續。

    若有犯法破戒者皆依僧制如法治問。

    若有容受不相治舉者。

    當反任罪。

     又僧尼寺。

    有事四天王迦毗羅神。

    猶設鹿頭及羊肉等。

    是事不可急宜禁斷。

      若不禁斷寺官任咎亦同前科。

    别宣意(是義論竟宣意如此)。

     弟子蕭衍。

    敬白諸大德僧尼諸義學僧尼諸寺三官。

    向已粗陳魚肉障累招緻苦果。

    今重複欲通白一言。

    閻浮提壽雲百二十。

    至于世間罕聞其人。

    遷變零落亦無宿少。

    經言。

    以一念頃有六十刹那。

    生老無常謝不移時。

    暫有諸根俄然衰滅。

    三途等苦倏忽便及。

    欲離地獄其事甚難。

    戒德清淨猶懼不免。

    況于毀犯安可免乎。

      雖複長齋菜食。

    不勤方便欲免苦報。

    亦無是處。

    何以故。

    爾此生雖可不犯衆罪。

      後報業強現無方便。

    三途等苦不能遮止。

    況複飲酒啖食衆生。

    諸僧尼必信佛語。

     宜自力勵。

    若雲菜食為難。

    此是信心薄少。

    若有信心宜應自強。

    有決定心菜食何難。

    菜蔬魚肉俱是一惑。

    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

    心若不安便是臭穢下食。

    所以涅槃經言。

    受食之時令作子想。

    如俱非惑豈須此法。

    且置遠事止借近喻。

    今已能蔬食者^3□惡血腥。

    甚于不能蔬食者。

    ^3□惡菜茹事等如此。

    宜應自力回不善惑以為善惑。

    就善惑中重為方便。

    食菜子想。

    以如是心便得決定。

    凡不能離魚肉者皆雲。

    菜蔬冷于人虛乏。

    魚肉溫于人補益。

    作如是說皆是倒見。

    今試複粗言。

    其事不爾。

    若久食菜人榮衛流通。

    凡如此人法多患熱。

    榮衛流通則能飲食。

    以飲食故氣力充滿。

    是則菜蔬不冷能有補益。

    諸苦行人亦皆菜蔬。

    多悉患熱類皆堅強。

     神明清爽少于昏疲。

    凡魚為性類皆多冷。

    血腥為法增長百疾。

    所以食魚肉者神明理當昏濁。

    四體法皆沉重無論。

    方招後報有三途苦。

    即時四大交有不及。

    此豈非惑者。

    用心各有所執。

    甘魚肉者便謂為溫為補。

    此是倒見事不可信。

    複有一種人。

    食菜以為冷便複解素。

    此是行者未得菜意。

    菜與魚肉如水與火。

    食菜裁欲得力。

    複啖魚肉。

    魚肉腥臊能滅菜力。

    所以惑者雲。

    菜為性冷。

    凡數解素人。

    進不得菜蔬之力。

    退不得魚肉邪益。

    法多羸冷少有堪能。

    是諸僧尼複當知一事。

    凡食魚肉是魔境界行于魔行。

    必不決定多有留難。

    内外衆共魔相娆作。

    所以行者思念。

    魚肉酒是魔漿。

    故不待言。

    凡食魚肉嗜飲酒者。

    善神遠離内無正氣。

    如此等人法多衰惱。

    複有一種人。

    雖能菜食。

    恃此憍慢多于瞋恚。

    好生貪求。

    如是之人亦堕魔界多于衰惱。

    又有一種人。

    外行似熟内心粗惡。

    見人勝已常懷忿嫉。

    所行不善皆悉覆相。

    如是等人亦行魔界。

    雖複菜蔬亦多衰惱。

    若心力決正蔬食若節。

     如是等人。

    多為善力所扶。

    法多堪能。

    有不直者宜應思覺。

    勿以不決定心期決定人。

    諸大德僧尼有行業已成者。

    今日以去善相開導。

    令未得者今去皆得。

    若已習行願堅志力。

    若未曾行願皆改革。

    今日相與共為菩提種子。

    勿怪。

    弟子蕭衍。

    向來所白。

     寺官三百六十八人宿德二十五人義學五百七十四人導師三十九人右牒衆僧合一千六人寺官三百六十九人義學六十八人導師五人右牒合尼僧四百四十二人并右牒僧尼合一千四百四十八人。

    并以五月二十二日五更。

    一唱到鳳莊門。

     二十三日旦。

    光宅寺法雲。

    于華林殿前登東向高座為法師。

    瓦官寺慧明。

    登西向高座為都講。

    唱大涅槃經四相品四分之一。

    陳食肉者斷大慈種義。

    法雲解釋。

    輿駕親禦。

    地鋪席位于高座之北。

    僧尼二衆各以次列坐。

    講畢。

    耆阇寺道澄。

    又登西向高座。

    唱此斷肉之文。

    次唱所傳之語。

    唱竟又禮拜忏悔。

    普設中食竟出。

     二十三日。

    會其後諸僧尼。

    或猶雲。

    律中無斷肉事及忏悔食肉法。

    其月二十九日。

    又敕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

    于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

    奉誠寺僧辯。

    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

    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