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自周霄隕照漢夢延輝。
妙化西移惠流東被。
至于玄牝邃旨碧落希聲。
具開六順之基。
偕□五常之本。
而于愛敬之地。
忘乎跪拜之像。
其來永久罔革茲弊。
朕席圖登政崇真導俗。
凝襟解脫之津。
陶思常名之境。
正以尊親之道禮經之格言。
孝友之義詩人之明準。
豈可以絕塵峻範而忘恃怙之敬。
拔累貞規乃遺溫清之序。
前欲令道士女冠僧尼等緻拜。
将恐振駭恒心。
爰俾詳定。
有司鹹引典據兼陳情理。
沿革二塗紛綸相半。
朕商搉群義沉研幽赜。
然箕颍之風。
高尚其事。
遐想前載。
故亦有之。
今于君處勿須緻拜。
其父母所。
慈育彌深。
隻伏斯曠更将安設。
自今已後即宜跪拜。
主者施行龍朔二年六月八日。
西台侍郎弘文館學士輕車都尉臣上官儀宣。
京邑老人程士顆等上請表一首臣言。
臣聞佛化所資在物斯貴。
良由拔沉冥于六道。
濟蒙識于三乘。
其德既弘其功亦大。
所以佛為法主。
幽顯之所歸依。
法為良藥。
煩惑由之清蕩。
僧為佛種。
弘演被于來際。
遂使曆代英主重道德而護持。
清信賢明度子女而承繼。
固得僧尼遍于區宇。
垂範導于無窮。
伏惟陛下。
慈濟九有開暢一乘。
愛敬之道克隆。
成務之途逾遠。
近奉明诏令僧跪拜父母。
斯則崇揚孝始布範敬源。
但佛有成教。
出家不拜其親。
欲使道俗殊津歸戒以之投附。
出處兩異真俗由之緻乖。
莫非心受佛戒形具佛儀。
法網懸殊敬相全别。
且自高尚之風。
人主猶存抗禮。
豈惟臣下返受跪拜之儀。
俯仰撫循無由啟處意。
願國無兩敬。
大開方外之迹。
僧奉内教。
便得立身行道。
不任私懷之至。
謹奉表以聞。
塵黩威嚴。
伏增戰越。
謹言直東台舍人馮神德上。
一道士增尼請依舊僧尼在前(此一條在貞觀十一年因令合上)。
一僧尼請依舊不拜父母。
臣聞秘教東流。
因明後而闡化。
玄風西運。
憑至識以開宗。
故知弘濟千門義宣于雅道。
提誘萬品理塞于邪津。
隻可随聖教以抑揚。
豈得逐人事而興替。
沙門者求未來之勝果。
道士者信有生之自然。
自然者貴取性真。
絕其近僞之迹。
勝果者意存杜漸。
遠開趨道之心。
誘濟源雖不同。
從善終歸一緻。
伏惟皇帝陛下。
包元建極禦一飛貞。
乘大道以流謙。
順無為而下濟。
因心會物教不肅成。
今乃定道佛之尊卑。
抑沙門之拜伏。
拜伏有同常禮未是出俗之因尊卑。
物我之情豈曰無為之妙。
陛下道風攸闡釋教載陳。
每至齋忌皆令祈福。
祈福一依經教。
二者何獨乖違。
陛下者造化之神宗。
父母者人子之慈稱。
陛下以至極之重。
猶停拜敬之儀。
所生既曰人臣。
何得曲申情禮。
舍尊就愛棄重違經。
緣情猶尚不通。
據教若為行用。
陛下統天光道順物流形。
形物尚不許違。
淨教何宜改作。
願陛下因天人之志。
順萬物之心。
停拜伏之新儀。
遵尊卑之舊貫。
庶望金光東曜。
不雜塵俗之悲。
紫氣西晖。
無驚物我之貴。
即大道不昧而得盛于明時。
福業永貞庶重彰于聖日。
謹言。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論拜事啟一首。
僧道宣等啟。
竊聞紹隆法任必歸明哲。
崇護真诠良資寵望。
伏惟夫人宿着熏修啟無強之福。
早标信慧建不朽之因。
至于佛教威儀法門軌式。
實望特垂恩庇不使陵夷。
自敕被僧徒許隔朝拜。
誠當付囑之意。
寔深荷戴之情。
然于父母猶令跪拜。
私懷徒惬佛教甚違。
若不早有申聞。
恐遂同于俗法。
僧等翹注莫敢披陳。
情用^3□惶辄此投訴。
伏乞慈覆特為上聞。
傥遂恩光彌深福慶。
不勝懇切之甚。
謹奉啟以聞。
塵擾之深。
唯知悚息謹啟。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請表一首。
謹錄。
佛經出家沙門不合跪拜父母。
有損無益文如左。
梵網經雲。
出家人不向國王父母禮拜。
順正理論雲。
國君不求比丘禮拜。
玄教東漸六百餘年。
上代皇王無不依經敬仰。
洎乎聖帝遵奉成教彌隆。
故得列刹相望精廬峙接。
人知慕善家哓思句愆。
僧等忝在生靈。
讵忘忠孝。
明诏頒下率土鹹遵恐直筆史臣書乖佛教。
萬代之後蕪穢皇風。
僧威秀等言。
竊聞真俗異區。
桑門割有生之戀。
幽顯殊服。
田衣無拜首之容。
理固越情道仍舛物。
況挺形戒律镕念津梁。
酬恩不以形駭。
緻養期于福善。
而令儀不改釋拜必同儒。
在僧有越戒之愆居親有損福之累。
臣子之慮敢不盡言。
伏惟陛下。
匡振遠猷提獎幽概。
既已崇之于國。
亦乞正之于家。
足使舍俗無習俗之儀。
出家絕家人之敬。
護法斯在提福莫先。
自然教有可甄。
人知自勉。
不膻誠懇之至。
謹奉表以聞。
塵黩扆旒伏增戰越。
玉華宮寺譯經沙門靜邁等上拜父母有損表一首沙門靜邁言。
竊聞策系告先。
尊父屈體于其子。
形章攸革。
介士不拜于君親。
伏惟僧等揚言紹佛嗣尊之義是同。
故愛敬降高。
乃折節于其氣。
容服異俗。
形章之革不殊。
緻使沙門亦不支屈于君父。
窮茲内外。
雖複繼形變。
則而心敬君親敢有怠哉。
至如臣服薨君。
以日易月形雖從吉而心喪三年。
是知遏密八音期于三載修于心敬其來尚矣。
若令反拜父母。
則道俗俱違佛戒。
颠沒枉沉淪回未已。
況動天地感鬼神者。
豈在于跪伏耶。
但公家之利知無不為。
恐因今創改萬有一累。
則負聖上放習法之洪恩。
彌劫粉身奚以塞責。
伏惟陛下廣開獻書之路。
通納刍言之辯。
輕塵聽覽。
伏增戰汗謹言。
襄州禅居寺僧崇拔上請父母同君上不令出家人緻拜表一首沙門崇拔言。
拔聞道俗憲章形心異革。
形則不拜君父。
用顯出處之儀心。
則敬通三大。
以遵資養之重。
近奉恩敕令僧不拜君王。
而令拜其父母。
斯則隆于愛敬之禮。
阙于經典之教。
僧寶存而見輕。
歸戒沒而長隐。
豈有君開高尚之迹。
不悖佛言。
臣取下拜之儀。
面違聖旨。
可謂放子求其福。
受拜仍獲其辜。
一化緻疑二理矛盾。
伏願請從君敬之禮。
以通臣下之儀。
輕黩扆旒彌增隕越。
謹言。
論曰。
威衛司列等狀。
詞則美矣。
其如理何。
鹹不惟故實昧于大義。
茍以屈膝為敬。
不悟亡唇之禍。
内經稱沙門。
拜俗損君父功德及以壽命。
而抑令俯伏者。
胡言之不讱輕發樞機哉。
雖複各言其志。
亦何傷之大甚。
而威衛等狀通塞兩兼。
司列等狀一途冰執。
或訪二議優劣。
餘以為楚則失矣。
齊亦未為得也。
然兩兼則膚腠。
冰執乃膏盲。
故升威衛于乙科。
退司列于景第。
至若範公質議則旨贍文華。
隴西執奏言約理舉。
既而人庶斯穆龜筮□從。
故得天渙下覃。
載隆高尚之美慈育之地。
更弘拜伏之仁。
時法侶名僧都鄙耆耋佥曰。
葉私志矣。
違教如何。
于是具顯經文廣陳表啟。
匪朝伊夕連訴庭阙。
但天門邃遠。
申請靡由。
奉诏求宗。
難為去取。
易曰。
羝羊觸蕃羸其角。
方之釋侶。
豈不然欤。
贊曰。
威衛之流。
議雖通塞。
以人廢道。
誠未為得。
司列等狀。
抑釋從儒。
拜傷君父。
讵曰忠謀。
質議遒華。
敷陳簡要。
天人□允。
爰垂玺诰。
恭承明命。
式抃\且歌。
顧瞻玄籍。
有累如何。
法俗疇咨。
鹹申啟表。
披瀝丹□。
未纡黃道。
進退惟谷。
投措靡由。
仰悕神禹。
疏茲法流。
沙門不應拜俗總論。
釋彥琮曰。
夫沙門不拜俗者何。
蓋出處異流内外殊分。
居宗體極息慮忘身。
不汲汲以求生。
不區區以順化。
情超宇内迹寄寰中。
斯所以抗禮宸居背恩天屬。
化物不能遷其化。
生生在以累其生。
長揖君親斯其大旨也。
若推之人事稽諸訓诂。
則所不應拜。
其例十焉。
至如望秩山川郊祀天地。
欲其利物君罄乃誠。
今三寶住持歸戒弘益。
幽明翼化可略言焉。
斯神祇之流也。
為祭之屍必□昭穆。
割牲薦熟時為不臣。
今三寶一體敬僧如佛。
備乎内典無俟繁言。
斯祭主之流也。
杞宋之君二王之後。
王者所重敬為國賓。
今僧為法王之胤。
王者受佛付囑。
勸勵四部進修三行。
斯國賓之流也。
重道尊師則弗臣矣。
雖谒天子無北面焉。
今沙門傳佛至教。
導凡誘物嚴師敬學。
其在茲乎。
斯儒行之流也禮雲。
介者不拜。
為其失于容節。
故周亞夫長揖漢文也。
今沙門身被忍铠戡剪欲軍掌握慧刀志摧心惑。
斯介胃之流也。
着代筮賓尊先冠阼。
母兄緻拜以禮成人。
今沙門以大法為己任。
拯群生于塗炭。
敬遵遺躅祖承嫡胤。
斯傳重之流也。
堯稱則天。
不屈穎陽之高。
武盡美矣。
終全孤竹之潔。
今沙門高尚其事不事王侯。
蟬蛻嚣埃之中。
自緻寰區之外。
斯逸人之流也。
犯五刑關三木被棰楚嬰金鐵者。
不責其具禮。
今沙門剔毛發絕胤嗣毀形體易衣服。
斯甚刑之流也。
又诏使雖微承天則貴。
沙門縱賤禀命宜尊。
況德動幽明化沾龍鬼。
靜人天之苦浪。
清品庶之炎氛。
功既廣焉。
澤亦弘矣。
豈使絕塵之伍拜累君親。
閑放之流削同名教而已。
餘幼耽斯務長頗搜尋。
采遺烈于青編。
纂前芳于汗簡。
重以感淪晖于佛日。
罄爝火以興詞。
庶永将來傳之好事。
又古今書論皆雲不敬。
據斯一字愚竊惑焉。
何者。
敬乃通心。
曲禮稱無不敬。
拜唯身屈。
周陳九拜之儀。
且君父尊嚴。
心敬無容不可。
法律崇重。
身拜有爽通經。
以拜代敬用将為允。
故其書曰。
不拜為文。
遠公有言曰。
淵壑豈待晨露哉。
蓋自申其罔極也。
此書之作。
亦猶是焉。
達鑒通賢傥無譏矣。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五隋炀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雲諸僧道士等有所啟請者并先須緻敬然後陳理雖有此令僧竟不行時沙門釋彥琮不忍其事乃着福田論以抗之意在諷刺言之者無罪聞之者以自誡也帝後朝見諸沙門并無緻敬者大業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張文物兩宗朝見僧等依舊不拜下敕曰條令久行僧等何為不緻敬時明贍法師對曰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經中不令拜俗所以不敢違教又敕曰若不拜敬宋武時何以緻敬對曰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陛下異此無得下拜敕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令拜僧曰陛下必令僧拜當脫法服着俗衣此拜不晚帝夷然無何而止明日設大齋法祀都不述之後語群公曰朕謂僧中無人昨南郊對答亦有人矣爾後至終必無拜者其黃巾士女初聞令拜合一李衆連拜不已帝亦不齒問之。
議拜者。
明沙門應緻拜也。
昔皇覺禦宇。
尚開信毀之源。
豈唯像末不流弘約之議。
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
頗聞朝聽緻使拘文之士。
廢道從人較而言之。
未曰通方之巨唱也。
餘所以考諸。
故實随而彈焉。
庶崇佛君子或能詳覽。
妙化西移惠流東被。
至于玄牝邃旨碧落希聲。
具開六順之基。
偕□五常之本。
而于愛敬之地。
忘乎跪拜之像。
其來永久罔革茲弊。
朕席圖登政崇真導俗。
凝襟解脫之津。
陶思常名之境。
正以尊親之道禮經之格言。
孝友之義詩人之明準。
豈可以絕塵峻範而忘恃怙之敬。
拔累貞規乃遺溫清之序。
前欲令道士女冠僧尼等緻拜。
将恐振駭恒心。
爰俾詳定。
有司鹹引典據兼陳情理。
沿革二塗紛綸相半。
朕商搉群義沉研幽赜。
然箕颍之風。
高尚其事。
遐想前載。
故亦有之。
今于君處勿須緻拜。
其父母所。
慈育彌深。
隻伏斯曠更将安設。
自今已後即宜跪拜。
主者施行龍朔二年六月八日。
西台侍郎弘文館學士輕車都尉臣上官儀宣。
京邑老人程士顆等上請表一首臣言。
臣聞佛化所資在物斯貴。
良由拔沉冥于六道。
濟蒙識于三乘。
其德既弘其功亦大。
所以佛為法主。
幽顯之所歸依。
法為良藥。
煩惑由之清蕩。
僧為佛種。
弘演被于來際。
遂使曆代英主重道德而護持。
清信賢明度子女而承繼。
固得僧尼遍于區宇。
垂範導于無窮。
伏惟陛下。
慈濟九有開暢一乘。
愛敬之道克隆。
成務之途逾遠。
近奉明诏令僧跪拜父母。
斯則崇揚孝始布範敬源。
但佛有成教。
出家不拜其親。
欲使道俗殊津歸戒以之投附。
出處兩異真俗由之緻乖。
莫非心受佛戒形具佛儀。
法網懸殊敬相全别。
且自高尚之風。
人主猶存抗禮。
豈惟臣下返受跪拜之儀。
俯仰撫循無由啟處意。
願國無兩敬。
大開方外之迹。
僧奉内教。
便得立身行道。
不任私懷之至。
謹奉表以聞。
塵黩威嚴。
伏增戰越。
謹言直東台舍人馮神德上。
一道士增尼請依舊僧尼在前(此一條在貞觀十一年因令合上)。
一僧尼請依舊不拜父母。
臣聞秘教東流。
因明後而闡化。
玄風西運。
憑至識以開宗。
故知弘濟千門義宣于雅道。
提誘萬品理塞于邪津。
隻可随聖教以抑揚。
豈得逐人事而興替。
沙門者求未來之勝果。
道士者信有生之自然。
自然者貴取性真。
絕其近僞之迹。
勝果者意存杜漸。
遠開趨道之心。
誘濟源雖不同。
從善終歸一緻。
伏惟皇帝陛下。
包元建極禦一飛貞。
乘大道以流謙。
順無為而下濟。
因心會物教不肅成。
今乃定道佛之尊卑。
抑沙門之拜伏。
拜伏有同常禮未是出俗之因尊卑。
物我之情豈曰無為之妙。
陛下道風攸闡釋教載陳。
每至齋忌皆令祈福。
祈福一依經教。
二者何獨乖違。
陛下者造化之神宗。
父母者人子之慈稱。
陛下以至極之重。
猶停拜敬之儀。
所生既曰人臣。
何得曲申情禮。
舍尊就愛棄重違經。
緣情猶尚不通。
據教若為行用。
陛下統天光道順物流形。
形物尚不許違。
淨教何宜改作。
願陛下因天人之志。
順萬物之心。
停拜伏之新儀。
遵尊卑之舊貫。
庶望金光東曜。
不雜塵俗之悲。
紫氣西晖。
無驚物我之貴。
即大道不昧而得盛于明時。
福業永貞庶重彰于聖日。
謹言。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論拜事啟一首。
僧道宣等啟。
竊聞紹隆法任必歸明哲。
崇護真诠良資寵望。
伏惟夫人宿着熏修啟無強之福。
早标信慧建不朽之因。
至于佛教威儀法門軌式。
實望特垂恩庇不使陵夷。
自敕被僧徒許隔朝拜。
誠當付囑之意。
寔深荷戴之情。
然于父母猶令跪拜。
私懷徒惬佛教甚違。
若不早有申聞。
恐遂同于俗法。
僧等翹注莫敢披陳。
情用^3□惶辄此投訴。
伏乞慈覆特為上聞。
傥遂恩光彌深福慶。
不勝懇切之甚。
謹奉啟以聞。
塵擾之深。
唯知悚息謹啟。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請表一首。
謹錄。
佛經出家沙門不合跪拜父母。
有損無益文如左。
梵網經雲。
出家人不向國王父母禮拜。
順正理論雲。
國君不求比丘禮拜。
玄教東漸六百餘年。
上代皇王無不依經敬仰。
洎乎聖帝遵奉成教彌隆。
故得列刹相望精廬峙接。
人知慕善家哓思句愆。
僧等忝在生靈。
讵忘忠孝。
明诏頒下率土鹹遵恐直筆史臣書乖佛教。
萬代之後蕪穢皇風。
僧威秀等言。
竊聞真俗異區。
桑門割有生之戀。
幽顯殊服。
田衣無拜首之容。
理固越情道仍舛物。
況挺形戒律镕念津梁。
酬恩不以形駭。
緻養期于福善。
而令儀不改釋拜必同儒。
在僧有越戒之愆居親有損福之累。
臣子之慮敢不盡言。
伏惟陛下。
匡振遠猷提獎幽概。
既已崇之于國。
亦乞正之于家。
足使舍俗無習俗之儀。
出家絕家人之敬。
護法斯在提福莫先。
自然教有可甄。
人知自勉。
不膻誠懇之至。
謹奉表以聞。
塵黩扆旒伏增戰越。
玉華宮寺譯經沙門靜邁等上拜父母有損表一首沙門靜邁言。
竊聞策系告先。
尊父屈體于其子。
形章攸革。
介士不拜于君親。
伏惟僧等揚言紹佛嗣尊之義是同。
故愛敬降高。
乃折節于其氣。
容服異俗。
形章之革不殊。
緻使沙門亦不支屈于君父。
窮茲内外。
雖複繼形變。
則而心敬君親敢有怠哉。
至如臣服薨君。
以日易月形雖從吉而心喪三年。
是知遏密八音期于三載修于心敬其來尚矣。
若令反拜父母。
則道俗俱違佛戒。
颠沒枉沉淪回未已。
況動天地感鬼神者。
豈在于跪伏耶。
但公家之利知無不為。
恐因今創改萬有一累。
則負聖上放習法之洪恩。
彌劫粉身奚以塞責。
伏惟陛下廣開獻書之路。
通納刍言之辯。
輕塵聽覽。
伏增戰汗謹言。
襄州禅居寺僧崇拔上請父母同君上不令出家人緻拜表一首沙門崇拔言。
拔聞道俗憲章形心異革。
形則不拜君父。
用顯出處之儀心。
則敬通三大。
以遵資養之重。
近奉恩敕令僧不拜君王。
而令拜其父母。
斯則隆于愛敬之禮。
阙于經典之教。
僧寶存而見輕。
歸戒沒而長隐。
豈有君開高尚之迹。
不悖佛言。
臣取下拜之儀。
面違聖旨。
可謂放子求其福。
受拜仍獲其辜。
一化緻疑二理矛盾。
伏願請從君敬之禮。
以通臣下之儀。
輕黩扆旒彌增隕越。
謹言。
論曰。
威衛司列等狀。
詞則美矣。
其如理何。
鹹不惟故實昧于大義。
茍以屈膝為敬。
不悟亡唇之禍。
内經稱沙門。
拜俗損君父功德及以壽命。
而抑令俯伏者。
胡言之不讱輕發樞機哉。
雖複各言其志。
亦何傷之大甚。
而威衛等狀通塞兩兼。
司列等狀一途冰執。
或訪二議優劣。
餘以為楚則失矣。
齊亦未為得也。
然兩兼則膚腠。
冰執乃膏盲。
故升威衛于乙科。
退司列于景第。
至若範公質議則旨贍文華。
隴西執奏言約理舉。
既而人庶斯穆龜筮□從。
故得天渙下覃。
載隆高尚之美慈育之地。
更弘拜伏之仁。
時法侶名僧都鄙耆耋佥曰。
葉私志矣。
違教如何。
于是具顯經文廣陳表啟。
匪朝伊夕連訴庭阙。
但天門邃遠。
申請靡由。
奉诏求宗。
難為去取。
易曰。
羝羊觸蕃羸其角。
方之釋侶。
豈不然欤。
贊曰。
威衛之流。
議雖通塞。
以人廢道。
誠未為得。
司列等狀。
抑釋從儒。
拜傷君父。
讵曰忠謀。
質議遒華。
敷陳簡要。
天人□允。
爰垂玺诰。
恭承明命。
式抃\且歌。
顧瞻玄籍。
有累如何。
法俗疇咨。
鹹申啟表。
披瀝丹□。
未纡黃道。
進退惟谷。
投措靡由。
仰悕神禹。
疏茲法流。
沙門不應拜俗總論。
釋彥琮曰。
夫沙門不拜俗者何。
蓋出處異流内外殊分。
居宗體極息慮忘身。
不汲汲以求生。
不區區以順化。
情超宇内迹寄寰中。
斯所以抗禮宸居背恩天屬。
化物不能遷其化。
生生在以累其生。
長揖君親斯其大旨也。
若推之人事稽諸訓诂。
則所不應拜。
其例十焉。
至如望秩山川郊祀天地。
欲其利物君罄乃誠。
今三寶住持歸戒弘益。
幽明翼化可略言焉。
斯神祇之流也。
為祭之屍必□昭穆。
割牲薦熟時為不臣。
今三寶一體敬僧如佛。
備乎内典無俟繁言。
斯祭主之流也。
杞宋之君二王之後。
王者所重敬為國賓。
今僧為法王之胤。
王者受佛付囑。
勸勵四部進修三行。
斯國賓之流也。
重道尊師則弗臣矣。
雖谒天子無北面焉。
今沙門傳佛至教。
導凡誘物嚴師敬學。
其在茲乎。
斯儒行之流也禮雲。
介者不拜。
為其失于容節。
故周亞夫長揖漢文也。
今沙門身被忍铠戡剪欲軍掌握慧刀志摧心惑。
斯介胃之流也。
着代筮賓尊先冠阼。
母兄緻拜以禮成人。
今沙門以大法為己任。
拯群生于塗炭。
敬遵遺躅祖承嫡胤。
斯傳重之流也。
堯稱則天。
不屈穎陽之高。
武盡美矣。
終全孤竹之潔。
今沙門高尚其事不事王侯。
蟬蛻嚣埃之中。
自緻寰區之外。
斯逸人之流也。
犯五刑關三木被棰楚嬰金鐵者。
不責其具禮。
今沙門剔毛發絕胤嗣毀形體易衣服。
斯甚刑之流也。
又诏使雖微承天則貴。
沙門縱賤禀命宜尊。
況德動幽明化沾龍鬼。
靜人天之苦浪。
清品庶之炎氛。
功既廣焉。
澤亦弘矣。
豈使絕塵之伍拜累君親。
閑放之流削同名教而已。
餘幼耽斯務長頗搜尋。
采遺烈于青編。
纂前芳于汗簡。
重以感淪晖于佛日。
罄爝火以興詞。
庶永将來傳之好事。
又古今書論皆雲不敬。
據斯一字愚竊惑焉。
何者。
敬乃通心。
曲禮稱無不敬。
拜唯身屈。
周陳九拜之儀。
且君父尊嚴。
心敬無容不可。
法律崇重。
身拜有爽通經。
以拜代敬用将為允。
故其書曰。
不拜為文。
遠公有言曰。
淵壑豈待晨露哉。
蓋自申其罔極也。
此書之作。
亦猶是焉。
達鑒通賢傥無譏矣。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五隋炀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雲諸僧道士等有所啟請者并先須緻敬然後陳理雖有此令僧竟不行時沙門釋彥琮不忍其事乃着福田論以抗之意在諷刺言之者無罪聞之者以自誡也帝後朝見諸沙門并無緻敬者大業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張文物兩宗朝見僧等依舊不拜下敕曰條令久行僧等何為不緻敬時明贍法師對曰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經中不令拜俗所以不敢違教又敕曰若不拜敬宋武時何以緻敬對曰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陛下異此無得下拜敕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令拜僧曰陛下必令僧拜當脫法服着俗衣此拜不晚帝夷然無何而止明日設大齋法祀都不述之後語群公曰朕謂僧中無人昨南郊對答亦有人矣爾後至終必無拜者其黃巾士女初聞令拜合一李衆連拜不已帝亦不齒問之。
議拜者。
明沙門應緻拜也。
昔皇覺禦宇。
尚開信毀之源。
豈唯像末不流弘約之議。
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
頗聞朝聽緻使拘文之士。
廢道從人較而言之。
未曰通方之巨唱也。
餘所以考諸。
故實随而彈焉。
庶崇佛君子或能詳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