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豈可使居身之道屈于道外之身。
豈可使方外之人存于身中之敬。
又彼守一居道不離塵俗。
若可拜之是謂俗之道而可俗俗又參道。
則一當有二而道不專行矣。
安可以區道俗之常域保專一之至誠哉。
據僧隻律。
敬袈裟如敬佛塔。
謂袈裟為福田衣。
衣名銷瘦。
取能銷瘦煩惱。
铠名忍辱。
取能降伏魔軍。
亦喻蓮華不染泥滓。
亦為諸佛之所幢相。
則袈裟之為義其至矣。
夫若損茲佛塔壞彼幢相。
将輕忍辱更貶福田。
甚用危疑終迷去取。
解衣而拜則越俗非章甫之儀。
整服而趨則缁衣異朝宗之典。
故禅幽舍衛之境。
步屏高門之地。
理絕朝請事乖榮谒。
豈不謂我崇其道。
所以彼請其來。
請而卑之複何為者。
廬山為道德所居。
不在搜揀之例。
甘棠為聽訟所息。
式緻勿翦之思。
山與樹之無心。
且以德而存物。
法與道之有裕。
豈崇道而遺人。
語曰。
人能弘道則道亦須人而行也。
王人雖微位。
在諸侯之上。
行道之輩焉複可卑其禮。
若謂兩為欺詭。
則可一而寝之。
寝之之道則芟薙之之謂。
是則所奪者多。
何止降屈而已。
若謂兩為濃助。
則宜崇之。
崇之之道則尊貴之之謂。
豈可尊貴其道而使其恭敬哉。
假以金翠為真儀。
不以金翠而增肅。
以刍狗而尊像。
不以刍狗而加輕。
肅敬終寄于道輕重不系于物。
物之不能遷道。
亦猶道之恒随于物矣。
沙門橫服于己。
資法服而為貴。
莫不敬其法服而豈系于人乎。
不拜之典義高經律。
法付國王事資持護。
法為常也。
常行不易。
一隅可革千門或爽。
通有護法之資。
塞有墜法之慮。
與其墜之曷若護之。
何必屈折于僧容。
盤辟于法服。
使萬國歸依者居蔕芥于其間哉。
語曰因人所利而利之。
則利之之術亦可因其精詣而為利矣。
洎乎日光上照皇運攸宗。
海接天潢枝連寶構。
藉無上之道。
闡無疆之業。
别氏他族敬猶崇往。
神基靈泒道豈撝今。
此為甚不可一也。
月氏東國寶祚斯俟。
定水玄波法雲彩潤。
高解脫之慶。
演常住之福。
王前帝昔尚或攸遵。
主聖臣良胡甯此變。
臣愚千慮萬不一得。
傥緣斯創造無益将來。
于恒河沙劫有毫厘之累。
雖率土碎首群生粉骨。
何以塞有隐之責。
蠲不忠之罪。
此為甚不可二也。
臣所以汲汲其事區區其誠。
搔首扪心隳肝瀝膽。
伏願聖朝重興至教。
恒春柰苑永轉法輪。
一心歡錄其人。
百祚遠光于帝冊。
則雖死猶生朝夕可矣。
竊惟诏旨微婉義難适莫。
天情畫一則可使由之。
睿想傍求。
則誰不竭慮。
臣以庸昧何足寓言。
以兩教為無。
則崇之于聖運。
聖而崇之則非無矣。
以兩教為有。
則筆削于明時。
時而削之恐非有矣。
斯所以岐路徘徊兩端交戰。
道宜存迹理未厭心。
管豈天窺蛙焉海測。
理絕庶幾之外。
事超智識之表。
自可懷鉛閣筆扣寂銷聲。
而欲鳥處程言竽中竊吹。
将聳聾聽而齊俗。
與瞽視而均叟。
雖有罄于心靈。
終不詣于聞見也。
直以八風迥扇。
萬籁鹹貢其音。
兩曜升晖。
千形不匿其影。
茲焉企景是庶轉規。
就日心葵輸涓驿露。
而靦顔漿夏履薄水春。
兢惕已甚。
□畏交集。
謹議。
司刑太常伯劉祥道。
竊以朝廷之叙肅敬為先。
生育之恩色養為重。
釋老二教今悉反之。
抗禮于帝王。
受敬于父母。
而優容自昔迄乎今代。
源其深緻蓋有以然。
諒由剔發有異于冠冕。
袈裟無取于章服。
出家故無家人之敬。
舍俗豈拘朝廷之禮。
至于玄教清虛道風遐曠。
高尚其事不屈王侯。
帝王有所不臣。
蓋此之謂。
國家既存其道所以不屈其身。
望準前章無違舊貫。
謹議。
議拜者。
明沙門應緻拜也。
昔皇覺禦宇尚開信毀之源。
豈惟像末不流弘約之議。
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
頗聞朝聽。
緻使拘文之士。
廢道從人。
較而言之。
未曰通方之巨唱也。
餘所以考諸故實随而彈焉。
庶崇佛君子。
或能詳覽。
議沙門兼拜狀合三首左威衛長史崔安都錄事沈玄明等議狀一首竊以紫氣騰真。
玄牝之風西被。
白虹沈化。
涅槃之蘊東流。
辔羽骧霞。
影王京而凝衆妙。
津慈照寂。
啟金園而融至道。
義冠空有。
理洞希夷。
袪濟塵蒙薰滌因累。
神道裨教茲焉有徵。
坦躅業已遵從。
流弊義資懲革(彈曰守法高尚稱為流弊違經拜俗謂之懲革即事不可其如理何)原夫在三之敬六位。
峻尊卑之象。
百行之本四始。
旌罔極之談。
本立然後道生。
敬形于焉禮穆。
寔王化之始。
乃天地之經。
佛以法為師。
帝以天為則。
域中有四大王者居一焉。
王道既其齊衡。
天法固乃同貫。
身為法器法惟道本。
黃冠慕道缁裳奉佛。
緻敬君父眇契玄波(彈曰。
佛法乃寰外之尊。
帝王為域中之大。
教存而令屈折。
不羁還類編人。
此乃法水壅而不流。
何玄波之眇契耶)且夫戒靈才高。
猶盡肅于膜拜。
況乎貴賤懸邈頓遺恭于屈膝(彈曰。
王谧雲。
沙門所以上下相敬而抗禮。
宸居者良以宗緻既同則長幼成序。
津途有隔則義無降屈。
誠哉是言。
可為龜鏡矣)必以山林獨往物我兼忘。
混親疏齊寵辱。
惠我不為是。
損己讵稱非。
自當泯若無情。
湛然恒寂。
安假仰迦維而頓颡。
觌天尊而雅拜。
塵容不異俗。
緻敬未乖真(彈曰。
沙門落釆披缁。
道俗懸隔拜違佛教。
具顯經文。
而言敬未乖真容不異俗。
此乃指南為北。
反白成玄) 且伯陽緒訓于和光。
不輕演教于常禮。
妙□謙尊之德。
遠符鄰照之規(伯陽誕自姬周。
身充柱史。
為官則王朝之一職。
言道儒宗之一流拜伏君親固其宜矣。
至若不輕之禮四衆乃權道之一時。
其猶文命入裸俗而解裳。
不可例率土以為模楷)又三極之中師居其末。
末猶展敬。
本何疑哀(彈曰。
釋衆所以師資相敬。
正以教義不殊故耳。
非是約本末而言。
何孟浪之甚也)若以袈裟異乎龍黼。
縠巾殊于鷩弁。
服既戎矣。
拜何必華。
各循其本無爽彜式。
其有素履貞遁清規振俗神化盻響戒行精勤。
藻掞桐鸾梵清霄鶴。
錦旌徵獸瓊符禦靈。
德秀年耆。
蠲其拜禮。
自餘初學後進聲塵寂寂寥。
并令盡敬君父。
請即編之恒憲(彈曰。
若以不拜非。
則德秀年耆讵宜蠲免。
若以不拜為是。
則後進初學無宜令拜進退矛盾去取自乖。
請即編之恒憲。
何所見之短乎)如此則進德修業。
出塵之軌彌隆。
苦節栖壇。
入道之心逾勵。
玄風斯遠國章惟緝。
庶可以詳示景。
則靜一訛弊(彈曰。
以乖宗為景。
則謂守法為訛弊。
約斯以驗餘何可觀)自我作古奚舊之拘。
夫鏡非常之理。
必藉非常之照。
天鑒玄覽體睿甄微。
探象外之遺宗。
極環中之幽緻。
雖則暫駭常聽。
抑亦終窴大道。
謹議。
右清道衛長史李洽等議狀一首竊以道教沖虛釋門秘寂。
至于照仁濟物崇義為心。
乃眷儒風理言不異(彈曰。
儒教所明不踰寰域。
釋宗所辯高出見聞。
故魏東陽王丕曰。
佛法沖洽非儒墨者所知。
今言不異。
何多謬耶)至若宿德耄齒。
戒律無虧。
栖林遁谷。
高尚其事。
若斯俦輩可緻尊崇。
其有弱□蒙求薰修靡譽。
背真混俗心行多違。
以此不拜義難通允(彈曰。
夫稱沙門者何也。
謂紹法象賢。
發蒙啟化。
儀乏搢紳之飾。
教殊廊廟之規求宗故所以直骸孰可分其德業。
矯俗故由茲抗禮。
甯容隔以尊卑)但在家在國事親事君。
不拜之儀何可以訓(彈曰。
誠哉奉君親者無宜不拜。
沙門不事王侯。
背恩天屬。
以拜為訓。
似未之思)望請勒拜垂憲于後。
謹議。
長安縣令張松壽議狀一首竊惟。
佛道二門虛寂一緻。
縱不能練心方外擯影人間。
猶須迹與俗分事與時隔。
然今出家之輩多雜塵伍。
外以不屈自高。
内以私谒為務。
徒有入道之名。
竟無離俗之實(彈曰。
不科簡懲屈者奉法而然。
私谒者誠違教義。
隻可峻其彼不逞之流。
甯容縱火昆崗而欲俱焚玉石耶)至若君親之地禮兼臣子。
孝敬所宗義深家國。
不有制度何以經綸。
望請僧尼道士女冠等。
道為時須事因法會者。
雖在君後聽依舊式。
舍此以往并令贊拜。
若歸觐父母子道宜申。
如在觀寺任遵釋典(彈曰。
夫僧尼合拜則無宜不拜。
不合豈簡時方何得剃發。
同是一人約處便開。
異禮法服始終無二。
據事遂制殊經此乃首鼠兩端。
要時妄立)庶其以卑屈為恥。
稍屏浮競。
以道德自尊。
漸弘教法。
辄進愚管。
伏增慚戰。
謹議。
中台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執議狀奏一首司禮議僧尼道士女冠等拜君親等事一五百三十九人議請不拜。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議稱。
竊以凡百在位鹹隆奉上之道。
當其為師尚有不臣之義。
況佛之垂法事越常規剔發同于毀傷。
振錫異乎簪^3□。
出家非色養之境。
離塵豈策名之地。
功深濟度道極崇高。
何必破彼玄門牽斯儒轍。
披法服而為俗拜。
踐孔門而行釋禮。
存其教而毀其道。
求其福而屈其身。
詳稽理要恐有未惬。
又道之為範雖全發膚。
出家超俗其歸一揆。
加以遠标天構大啟皇基。
義藉尊嚴式符高尚。
惟此二教相沿自久。
爰暨我唐徽風益扇。
雖王猷遐暢實賴天功。
而聖輪常轉式資冥助。
今傥一朝改舊無益将來。
于恒沙之劫起毫塵之累。
則普天率土灰身粉骨。
何以塞有隐之責。
蠲不忠之罪。
與其失于改創。
不若謬于修文。
孔子曰。
因人所利而利之。
老子曰。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二教所利弘益多矣。
百姓之心歸信衆矣。
革其所利非因利之道。
乖其本心非無心之謂。
請遵故實不拜為允。
伏惟陛下。
德掩上皇業光下問。
君親崇敬雖啟神衷。
道法難虧還留睿想。
既奉詢刍之旨。
敢罄塵嶽之誠。
懼不折衷。
追深戰惕。
一三百五十四人議請拜。
右兼司平太常伯閻立本等議稱。
臣聞剛折柔存。
扇玄風之妙旨。
答形甘辱騰釋路之微言。
故能開善下之源。
弘不輕之義。
是以聲聞降禮于居士。
柱史委質于周王。
此乃成缁服之表綴。
立黃冠之龜鏡。
自茲已降喪其宗軌。
曆代溺其真理。
習俗守其迷途。
一人有作。
萬物斯睹。
紐維天地驅駕皇王。
轉金輪于勝境。
構玉京于玄域。
遂使尋真道士追守藏之遐風。
落^2□沙門弘禮足之錦典。
況太陽垂曜在天。
标無二之明。
大帝稱尊禦宇。
極通三之貴。
且二教裁範雖絕塵容。
事止出家。
未能逃國。
同賦形于姒鏡。
皆仰化于姚風。
豈有抗禮宸居獨高真軌。
然輕尊傲長在人為悖。
臣君敬父于道無嫌。
考詳其義跪拜為允。
前奉四月十六日敕旨欲令僧尼道士女冠于君親緻拜恐爽于恒。
宜付有司詳議奏聞者件狀如前伏聽敕旨。
今上停沙門拜君诏一首。
東台若夫華裔列聖異轸而齊驅。
中外裁風百慮而同緻。
豈可使方外之人存于身中之敬。
又彼守一居道不離塵俗。
若可拜之是謂俗之道而可俗俗又參道。
則一當有二而道不專行矣。
安可以區道俗之常域保專一之至誠哉。
據僧隻律。
敬袈裟如敬佛塔。
謂袈裟為福田衣。
衣名銷瘦。
取能銷瘦煩惱。
铠名忍辱。
取能降伏魔軍。
亦喻蓮華不染泥滓。
亦為諸佛之所幢相。
則袈裟之為義其至矣。
夫若損茲佛塔壞彼幢相。
将輕忍辱更貶福田。
甚用危疑終迷去取。
解衣而拜則越俗非章甫之儀。
整服而趨則缁衣異朝宗之典。
故禅幽舍衛之境。
步屏高門之地。
理絕朝請事乖榮谒。
豈不謂我崇其道。
所以彼請其來。
請而卑之複何為者。
廬山為道德所居。
不在搜揀之例。
甘棠為聽訟所息。
式緻勿翦之思。
山與樹之無心。
且以德而存物。
法與道之有裕。
豈崇道而遺人。
語曰。
人能弘道則道亦須人而行也。
王人雖微位。
在諸侯之上。
行道之輩焉複可卑其禮。
若謂兩為欺詭。
則可一而寝之。
寝之之道則芟薙之之謂。
是則所奪者多。
何止降屈而已。
若謂兩為濃助。
則宜崇之。
崇之之道則尊貴之之謂。
豈可尊貴其道而使其恭敬哉。
假以金翠為真儀。
不以金翠而增肅。
以刍狗而尊像。
不以刍狗而加輕。
肅敬終寄于道輕重不系于物。
物之不能遷道。
亦猶道之恒随于物矣。
沙門橫服于己。
資法服而為貴。
莫不敬其法服而豈系于人乎。
不拜之典義高經律。
法付國王事資持護。
法為常也。
常行不易。
一隅可革千門或爽。
通有護法之資。
塞有墜法之慮。
與其墜之曷若護之。
何必屈折于僧容。
盤辟于法服。
使萬國歸依者居蔕芥于其間哉。
語曰因人所利而利之。
則利之之術亦可因其精詣而為利矣。
洎乎日光上照皇運攸宗。
海接天潢枝連寶構。
藉無上之道。
闡無疆之業。
别氏他族敬猶崇往。
神基靈泒道豈撝今。
此為甚不可一也。
月氏東國寶祚斯俟。
定水玄波法雲彩潤。
高解脫之慶。
演常住之福。
王前帝昔尚或攸遵。
主聖臣良胡甯此變。
臣愚千慮萬不一得。
傥緣斯創造無益将來。
于恒河沙劫有毫厘之累。
雖率土碎首群生粉骨。
何以塞有隐之責。
蠲不忠之罪。
此為甚不可二也。
臣所以汲汲其事區區其誠。
搔首扪心隳肝瀝膽。
伏願聖朝重興至教。
恒春柰苑永轉法輪。
一心歡錄其人。
百祚遠光于帝冊。
則雖死猶生朝夕可矣。
竊惟诏旨微婉義難适莫。
天情畫一則可使由之。
睿想傍求。
則誰不竭慮。
臣以庸昧何足寓言。
以兩教為無。
則崇之于聖運。
聖而崇之則非無矣。
以兩教為有。
則筆削于明時。
時而削之恐非有矣。
斯所以岐路徘徊兩端交戰。
道宜存迹理未厭心。
管豈天窺蛙焉海測。
理絕庶幾之外。
事超智識之表。
自可懷鉛閣筆扣寂銷聲。
而欲鳥處程言竽中竊吹。
将聳聾聽而齊俗。
與瞽視而均叟。
雖有罄于心靈。
終不詣于聞見也。
直以八風迥扇。
萬籁鹹貢其音。
兩曜升晖。
千形不匿其影。
茲焉企景是庶轉規。
就日心葵輸涓驿露。
而靦顔漿夏履薄水春。
兢惕已甚。
□畏交集。
謹議。
司刑太常伯劉祥道。
竊以朝廷之叙肅敬為先。
生育之恩色養為重。
釋老二教今悉反之。
抗禮于帝王。
受敬于父母。
而優容自昔迄乎今代。
源其深緻蓋有以然。
諒由剔發有異于冠冕。
袈裟無取于章服。
出家故無家人之敬。
舍俗豈拘朝廷之禮。
至于玄教清虛道風遐曠。
高尚其事不屈王侯。
帝王有所不臣。
蓋此之謂。
國家既存其道所以不屈其身。
望準前章無違舊貫。
謹議。
議拜者。
明沙門應緻拜也。
昔皇覺禦宇尚開信毀之源。
豈惟像末不流弘約之議。
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
頗聞朝聽。
緻使拘文之士。
廢道從人。
較而言之。
未曰通方之巨唱也。
餘所以考諸故實随而彈焉。
庶崇佛君子。
或能詳覽。
議沙門兼拜狀合三首左威衛長史崔安都錄事沈玄明等議狀一首竊以紫氣騰真。
玄牝之風西被。
白虹沈化。
涅槃之蘊東流。
辔羽骧霞。
影王京而凝衆妙。
津慈照寂。
啟金園而融至道。
義冠空有。
理洞希夷。
袪濟塵蒙薰滌因累。
神道裨教茲焉有徵。
坦躅業已遵從。
流弊義資懲革(彈曰守法高尚稱為流弊違經拜俗謂之懲革即事不可其如理何)原夫在三之敬六位。
峻尊卑之象。
百行之本四始。
旌罔極之談。
本立然後道生。
敬形于焉禮穆。
寔王化之始。
乃天地之經。
佛以法為師。
帝以天為則。
域中有四大王者居一焉。
王道既其齊衡。
天法固乃同貫。
身為法器法惟道本。
黃冠慕道缁裳奉佛。
緻敬君父眇契玄波(彈曰。
佛法乃寰外之尊。
帝王為域中之大。
教存而令屈折。
不羁還類編人。
此乃法水壅而不流。
何玄波之眇契耶)且夫戒靈才高。
猶盡肅于膜拜。
況乎貴賤懸邈頓遺恭于屈膝(彈曰。
王谧雲。
沙門所以上下相敬而抗禮。
宸居者良以宗緻既同則長幼成序。
津途有隔則義無降屈。
誠哉是言。
可為龜鏡矣)必以山林獨往物我兼忘。
混親疏齊寵辱。
惠我不為是。
損己讵稱非。
自當泯若無情。
湛然恒寂。
安假仰迦維而頓颡。
觌天尊而雅拜。
塵容不異俗。
緻敬未乖真(彈曰。
沙門落釆披缁。
道俗懸隔拜違佛教。
具顯經文。
而言敬未乖真容不異俗。
此乃指南為北。
反白成玄) 且伯陽緒訓于和光。
不輕演教于常禮。
妙□謙尊之德。
遠符鄰照之規(伯陽誕自姬周。
身充柱史。
為官則王朝之一職。
言道儒宗之一流拜伏君親固其宜矣。
至若不輕之禮四衆乃權道之一時。
其猶文命入裸俗而解裳。
不可例率土以為模楷)又三極之中師居其末。
末猶展敬。
本何疑哀(彈曰。
釋衆所以師資相敬。
正以教義不殊故耳。
非是約本末而言。
何孟浪之甚也)若以袈裟異乎龍黼。
縠巾殊于鷩弁。
服既戎矣。
拜何必華。
各循其本無爽彜式。
其有素履貞遁清規振俗神化盻響戒行精勤。
藻掞桐鸾梵清霄鶴。
錦旌徵獸瓊符禦靈。
德秀年耆。
蠲其拜禮。
自餘初學後進聲塵寂寂寥。
并令盡敬君父。
請即編之恒憲(彈曰。
若以不拜非。
則德秀年耆讵宜蠲免。
若以不拜為是。
則後進初學無宜令拜進退矛盾去取自乖。
請即編之恒憲。
何所見之短乎)如此則進德修業。
出塵之軌彌隆。
苦節栖壇。
入道之心逾勵。
玄風斯遠國章惟緝。
庶可以詳示景。
則靜一訛弊(彈曰。
以乖宗為景。
則謂守法為訛弊。
約斯以驗餘何可觀)自我作古奚舊之拘。
夫鏡非常之理。
必藉非常之照。
天鑒玄覽體睿甄微。
探象外之遺宗。
極環中之幽緻。
雖則暫駭常聽。
抑亦終窴大道。
謹議。
右清道衛長史李洽等議狀一首竊以道教沖虛釋門秘寂。
至于照仁濟物崇義為心。
乃眷儒風理言不異(彈曰。
儒教所明不踰寰域。
釋宗所辯高出見聞。
故魏東陽王丕曰。
佛法沖洽非儒墨者所知。
今言不異。
何多謬耶)至若宿德耄齒。
戒律無虧。
栖林遁谷。
高尚其事。
若斯俦輩可緻尊崇。
其有弱□蒙求薰修靡譽。
背真混俗心行多違。
以此不拜義難通允(彈曰。
夫稱沙門者何也。
謂紹法象賢。
發蒙啟化。
儀乏搢紳之飾。
教殊廊廟之規求宗故所以直骸孰可分其德業。
矯俗故由茲抗禮。
甯容隔以尊卑)但在家在國事親事君。
不拜之儀何可以訓(彈曰。
誠哉奉君親者無宜不拜。
沙門不事王侯。
背恩天屬。
以拜為訓。
似未之思)望請勒拜垂憲于後。
謹議。
長安縣令張松壽議狀一首竊惟。
佛道二門虛寂一緻。
縱不能練心方外擯影人間。
猶須迹與俗分事與時隔。
然今出家之輩多雜塵伍。
外以不屈自高。
内以私谒為務。
徒有入道之名。
竟無離俗之實(彈曰。
不科簡懲屈者奉法而然。
私谒者誠違教義。
隻可峻其彼不逞之流。
甯容縱火昆崗而欲俱焚玉石耶)至若君親之地禮兼臣子。
孝敬所宗義深家國。
不有制度何以經綸。
望請僧尼道士女冠等。
道為時須事因法會者。
雖在君後聽依舊式。
舍此以往并令贊拜。
若歸觐父母子道宜申。
如在觀寺任遵釋典(彈曰。
夫僧尼合拜則無宜不拜。
不合豈簡時方何得剃發。
同是一人約處便開。
異禮法服始終無二。
據事遂制殊經此乃首鼠兩端。
要時妄立)庶其以卑屈為恥。
稍屏浮競。
以道德自尊。
漸弘教法。
辄進愚管。
伏增慚戰。
謹議。
中台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執議狀奏一首司禮議僧尼道士女冠等拜君親等事一五百三十九人議請不拜。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議稱。
竊以凡百在位鹹隆奉上之道。
當其為師尚有不臣之義。
況佛之垂法事越常規剔發同于毀傷。
振錫異乎簪^3□。
出家非色養之境。
離塵豈策名之地。
功深濟度道極崇高。
何必破彼玄門牽斯儒轍。
披法服而為俗拜。
踐孔門而行釋禮。
存其教而毀其道。
求其福而屈其身。
詳稽理要恐有未惬。
又道之為範雖全發膚。
出家超俗其歸一揆。
加以遠标天構大啟皇基。
義藉尊嚴式符高尚。
惟此二教相沿自久。
爰暨我唐徽風益扇。
雖王猷遐暢實賴天功。
而聖輪常轉式資冥助。
今傥一朝改舊無益将來。
于恒沙之劫起毫塵之累。
則普天率土灰身粉骨。
何以塞有隐之責。
蠲不忠之罪。
與其失于改創。
不若謬于修文。
孔子曰。
因人所利而利之。
老子曰。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二教所利弘益多矣。
百姓之心歸信衆矣。
革其所利非因利之道。
乖其本心非無心之謂。
請遵故實不拜為允。
伏惟陛下。
德掩上皇業光下問。
君親崇敬雖啟神衷。
道法難虧還留睿想。
既奉詢刍之旨。
敢罄塵嶽之誠。
懼不折衷。
追深戰惕。
一三百五十四人議請拜。
右兼司平太常伯閻立本等議稱。
臣聞剛折柔存。
扇玄風之妙旨。
答形甘辱騰釋路之微言。
故能開善下之源。
弘不輕之義。
是以聲聞降禮于居士。
柱史委質于周王。
此乃成缁服之表綴。
立黃冠之龜鏡。
自茲已降喪其宗軌。
曆代溺其真理。
習俗守其迷途。
一人有作。
萬物斯睹。
紐維天地驅駕皇王。
轉金輪于勝境。
構玉京于玄域。
遂使尋真道士追守藏之遐風。
落^2□沙門弘禮足之錦典。
況太陽垂曜在天。
标無二之明。
大帝稱尊禦宇。
極通三之貴。
且二教裁範雖絕塵容。
事止出家。
未能逃國。
同賦形于姒鏡。
皆仰化于姚風。
豈有抗禮宸居獨高真軌。
然輕尊傲長在人為悖。
臣君敬父于道無嫌。
考詳其義跪拜為允。
前奉四月十六日敕旨欲令僧尼道士女冠于君親緻拜恐爽于恒。
宜付有司詳議奏聞者件狀如前伏聽敕旨。
今上停沙門拜君诏一首。
東台若夫華裔列聖異轸而齊驅。
中外裁風百慮而同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