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微妙玄通因心則有。

    入山林而不出。

    絕榮觀而超然。

    若乃八珍強骨之資。

    九轉延華之術。

    皆如脫屣矣。

    唯直心定志在無價寶舟。

    愛護化城期為彼岸。

    鑽仰不測。

    故未得而名焉。

     南齊禅林寺尼淨秀行狀。

    沈約。

     比丘尼釋淨秀。

    本姓梁氏。

    安定鳥氏人也。

    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益佐禹治水。

     賜姓羸氏。

    周孝王時。

    封其十六世孫非子于秦。

    其曾孫秦仲為宣王侯伯。

    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于梁。

    是為梁伯。

    漢景帝世。

    梁林為太原太守。

    徙居北地。

    鳥氏遂為郡人焉。

    自時厥後昌阜于世。

    名德交晖蟬冕壘映。

    漢元嘉元年。

    梁景為尚書令。

    少習韓詩為世通儒。

    魏時梁爽為司徒左長史秘書監。

    博極群書善談玄理。

    晉太始中。

    梁闡為涼雍二州刺史。

    即尼之乃祖也。

    闡孫撝晉範陽王虓骠騎參軍事魚陽太守。

    遭永嘉蕩析淪于僞趙。

    為秘書監征南長史。

    後得還晉。

    為散騎侍郎。

    子疇字道度。

    征虜司馬子粲之仕宋。

    征虜府參軍事封龍川縣都亭侯。

    尼即都亭侯之第四女也。

    挺慧悟于曠劫。

    體妙解于當年。

    而性調和綽。

    不與凡孩孺同數。

    齡便神情峻徹。

    非常童稚之伍。

    行仁尚道洗志法門。

    至年十歲慈念彌笃。

    絕粉黛之容。

    棄錦绮之玩。

    誦經行道長齋蔬食。

    年十二便求出家。

    家人苦相禁抑皆莫之許。

    于是心祈冥感專精一念。

    乃屢獲昭祥亟降瑞相。

    第四叔超獨為先覺。

    開譬内外。

    故雅操獲遂。

    上天性聰睿幼而超群。

    年至七歲自然持齋。

    家中請僧行道。

    聞讀大涅槃經不聽食肉。

    于是即長蔬不啖。

    二親覺知。

    若得魚肉辄便棄去。

    昔有外國普練道人。

    出于京師。

    往來梁舍。

    便就五戒。

    勤翹奉持未嘗違犯。

    日夜恒以禮拜讀誦為業。

    更無餘務。

    及手能書常自寫經。

    所有财物唯充功德之用。

    不營俗好。

    少欲入道。

    父母為障遂推流歲月。

    至年二十九方獲所志。

    落彩青園服膺寺主。

    上事師虔孝。

    先意承旨。

    盡身竭力猶懼弗及。

    躬修三業夙夜匪懈。

    僧使衆役每居其首。

    精進劬勤觸事關涉。

    有開井士馬先生者。

    于青園見上。

    即便記雲。

    此尼當生兜率天也。

    又親于佛殿内坐禅。

    同集三人忽聞空中有聲。

    狀如牛吼。

    二尼驚怖迷悶戰栗。

    上淡然自若。

    徐起下床。

    歸房執燭檢聲所在。

    旋至拘欄。

    二尼便聞殿上有人相語雲。

    各自避路某甲師還。

    後又于禅房中坐。

    伴類數人。

    一尼鼾眠。

    此尼于睡中見有一人。

    頭屈于屋。

    語雲。

    勿驚某甲師也。

    此尼于是不敢複坐。

    又以一時坐禅。

    同伴一尼有小緣事暫欲下床。

    見有一人抵掌止之曰。

    莫撓某甲師。

    于是閉氣徐出歎未曾有。

    如此之事比類甚繁。

    既不即記。

    悉多漏忘。

    不得具載。

    性受戒律。

    進止俯仰必欲遵承。

    于是現請輝律師講。

    内自思惟。

    但有直一千。

    心中憂慮事不辦。

    夜即夢見鴉鵲鹦鹆雀子各乘車。

    車并安軒。

    車之大小還稱可鳥形。

    同聲唱言。

    我助某甲尼講去。

    既寤歡喜。

    知事當成。

    及至就講。

    乃得七十檀越設供。

    果食皆精。

    後又請穎律師開律。

    即發講曰。

    清淨罂水自然香如水園香氣。

    深以為欣。

    既而坐禅得定。

    至于中夜方起。

    更無餘伴。

    便自念言。

    将不犯觸。

    即咨律師。

    律師答雲。

    無所犯也。

    意中猶豫恐有失。

    且見諸寺尼僧。

    多不如法。

    乃喟然歎曰。

    嗚呼鴻徽未遠。

    靈緒稍隤。

    自非引咎責躬。

    豈能導物。

    即自忏悔行摩那埵。

    于是京師二部莫不咨嗟雲。

    如斯之人。

    律行明白規矩應法。

    尚爾思愆。

    何況我等動靜多過而不慚愧者哉。

    遂相率普忏無有孑遺。

    又于南園就穎律師受戒。

    即受戒日。

    淨罂水香還複如前。

    青園諸尼及以餘寺。

    無不更受戒者。

    律師于是亦次第詣寺。

    敷弘戒品闡揚大教。

    故憲軌遐流迄屈于今。

    穎律師又令上約語諸寺尼。

    有高床俗服者一切改易。

    上奉旨制勒無不隻承。

    律藏之興自茲更始。

    後又就三藏法師受戒。

    清淨水香複如前。

    不異青園。

    徒衆既廣所見不同。

    師已遷背更無觐侍。

    于是思别立住處。

    可得外嚴聖則内窮宴默者。

    以宋大明七年八月。

    故黃修儀及南昌公主。

    深崇三寶敬仰德行。

    初置精舍。

    上麻衣弗溫藿食忘饑。

    躬執泥瓦盡勤夙夜。

    以宋泰始三年。

    明帝賜号曰禅林。

    蓋性好閑靜冥感有徵矣。

    而制龛造像無不必備。

    又寫集衆經皆令具足。

    莊黃染成。

    悉自然有娑伽羅龍王兄弟二人現迹。

    彌日不滅。

    知識往來并親瞻睹。

    招納同住十有餘人。

    訓化獎率皆令禅誦。

    每至奉請聖僧。

    果食之上必有異迹。

    又于一時。

    虔請聖衆七日供養。

    禮忏始訖攝心運想。

    即見兩外國道人舉手共語。

    一雲呿羅。

    一言毗呿羅。

    所着袈裟色如桑葚之熟。

    因即取泥以壞衣色。

    如所見。

    于是遠近尼僧并相仿學改服間色。

    故得絕于五大之過。

    道俗有分者也。

    此後又請阿耨達池五百羅漢。

    日日凡聖無遮大會。

    已近二旬供設既豐。

    複更請罽賓國五百羅漢。

    足上為千。

    及請凡僧還如前法。

    始過一日。

    見有一外國道人。

    衆僧悉皆不識。

    于是試相借問。

    自雲。

    從罽賓國來。

    又問。

    來此幾時。

    答雲。

    來始一年也。

    衆僧覺異。

    令人守門觀其動靜。

    而食畢乃于宋林門出。

    使人逐視。

    見從宋林門去。

    行十餘步奄便失之。

    又嘗請聖僧。

    浴器盛香湯及以雜物。

    因而禮拜。

    内外寂默。

    即聞器檥杓作聲。

    如用水法。

     意謂或是有人出。

    便共往看。

    但見水杓自然搖動。

    故知神異。

    又曾夜中忽見滿屋光明。

    正言已哓。

    自起開戶見外猶闇即便閉戶還床。

    複寝久久方乃明也。

    又經違和極為錦笃。

    忽自見大光明遍于世界山河樹木浩然無礙。

    欣爾獨笑。

    傍人怪問。

     具陳所見。

    即能起行禮拜讀誦如常無異。

    又于一時複違和。

    亦甚危困。

    忽舉兩手。

    狀如捧物。

    語傍人不解。

    問言。

    為何所捧。

    答雲。

    見寶塔從地出。

    意欲接之。

    幡花伎樂無非所有。

    于是疾恙豁然而除。

    都無複患。

    又複違和。

    數日中亦殊。

    綿惙恒多。

    東向視合掌向空。

    于一時中急索香火。

    移時合掌。

    即自說雲。

    見彌勒佛及與舍利弗目連等諸聖人。

    亦自見諸弟子數甚無量滿虛空中。

    須臾見彌勒下生翅頭末城。

    雲有人持幡華伎樂及三台來迎。

    于此上幡華伎樂。

    非世間比。

    半天而住。

    一台已在半路。

    一台未至半路。

    一台未見。

    但聞有而已。

    爾時已作兩台。

    為此兆故即更作一台也。

    又雲。

    有兩樹寶華在邊。

    人來近床。

    語莫壞我華。

      自此之後病即除損。

    前後遇疾恒有瑞相。

    或得涼風。

    或得妙藥。

    或聞異香。

    病便即愈。

    疾差之為理。

    都以漸豁然而去如此。

    甚數不能備記。

    又天監三年。

    一夏違和。

    于晝日眠中見虛空藏菩薩。

    即自圍繞誦呗。

    呗聲徹外眠覺。

    所患即除。

    又白日卧。

    開眼見佛入房幡蓋滿屋。

    語傍人令燒香了自不見。

    上以天監五年六月十七日得病苦。

    心悶不下飲。

    彭城寺令法師。

    以六月十九日夜得夢。

    見一處。

    謂是兜率天上。

    住止嚴麗非世間比。

    言此是上住處。

    即見上在中。

    于是法師有語上。

    上得生好處當見将接。

    上是法師小品檀越。

    勿見遺棄。

    上即答雲。

    法師丈夫又弘通經教。

    自應居勝地。

    某甲是女人何能益。

    法師又雲。

    不如此也。

    雖為丈夫不能精進。

    持戒不及上。

    時體已轉惡。

    與令法師素疏不堪相見。

    病既稍增飲粥日少。

    為治無益漸就綿惙。

    至七月十二日。

    爾時天雨涼。

    悶勢如小退。

    自雲。

    夢見迎來至佛殿西頭。

    人人捉幡竿猶車在地。

    幡之為理不異世間軍隊擔彭旗幡也。

    至二十日便絕。

    不複進飲粥。

    至二十二日令請相識衆僧設會。

    意似分别。

    至二十五日雲。

     見十方諸佛遍滿空中。

    至二十七日中後泯然而卧。

    作兩炊久方複動轉自雲。

    上兜率天見彌勒及諸菩薩皆黃金色。

    上手中自有一琉璃清淨罂。

    可高三尺許。

    以上彌勒。

    即放光明照于上身。

    至兜率天。

    亦不見飲食自然飽滿。

    故不複須人間食也。

      但聞人間食皆臭。

    是以不肯食。

    于彼天上得波利□将還。

    意欲與令法師有人問何意将□去。

    答雲。

    欲與令法師。

    是人言。

    令法師是人中果報。

    那得食天上食。

    不聽将去。

    既而欲見令法師閑居。

    上為迎法師來相見語法師。

    可作好菜食以饷山中坐禅道人。

    若修三業。

    方得生兜率天耳。

    法師不坐禅。

    所以令作食饷山。

    上道人者欲使與坐禅人作因緣也。

    自入八月體中亦轉惡。

    不複說餘事。

    但雲。

    有三十二童子。

    一名功德天。

    二者名善女天。

    是迦毗羅所領。

    恒來在左右。

    與我驅使。

    或言。

    得人饷飲食。

    令衆中行之。

    複雲。

    空中晝夜作伎樂鬧人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