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宅燔仆。
炎火浮揚。
二儀構毀。
算其有歲。
三轉廓遼。
空劫誰計。
從冥讵哓。
淪川莫濟。
接踵既疏。
寔資命世。
日誕明哲。
降靈自緣。
涵徵蘊器。
有表孩年。
神幾幼澈凝鑒早宣。
猶玉初瑩。
若珠啟泉。
疵厭塵濁。
超悟玄微。
訣舍愚縛。
澄翦情違。
龆年植節。
草歲從師。
承規檢敬。
肅範儀威。
秉躬淳絜。
淑慎心行。
學辨秘源。
問窮理夐。
前隐用照。
往疑斯鏡。
匠佚功倍。
思高業盛。
爰洎中歲。
綽奧宏廣。
輪演法空。
雲滌日朗。
乘衢若夷。
權開似敞。
悠悠品類。
式是宗似。
右河振聞。
左江标秀。
聲因德宣。
稱緣道富。
提獎詢求。
悅怿研授。
仁厚猶地。
志高如岫。
辍□赴嗛。
舍纩矜寒。
蓄無停日。
财以施單。
甯賤傲色。
匪貴愉顔。
湛茲懿慶。
均彼籍蘭。
教之所洽。
晦識斯明。
智之所誘。
務以心成。
接惛茂貨。
撫迷諒情。
憑微請要。
莫不鹹亨。
險路恒遠。
開引有極。
生滅相禅。
念念匪息。
徂年寡留。
西光邃逼。
雲變豈停。
将運淨域。
嗚呼哀哉。
體深病苦。
慮達四疾。
針石醫巫。
分劑貶失。
端情法旅。
正想慈律。
不舍勇勤。
誓拯群墜。
嗚呼哀哉。
合既終離。
假會應謝。
同悲素林。
寂然中夜。
談人勖善。
瞻天俨駕。
即彼绀宮。
去此塵舍。
嗚呼哀哉。
絕微言于永沒。
毀舟航于遐澨。
挨崇塵之嚴華。
蕪峻堂之雕麗。
舍形有其若遺。
遷情靈其何界。
資訓仰兮眷徒。
空血淚兮兮感逝。
嗚呼哀哉。
南齊安樂寺律師智稱法師行狀。
阙撰人。
法師諱智稱。
其先日某郡某氏。
挹汾浍之清源。
禀河山之秀質。
蓄靈因于上業。
成慧性于閻浮。
直哉惟清爰初夙備。
溫良恭儉體以得之。
然天韻真确。
含章隐曜。
沈漸人群。
莫能測其遠迩。
蓋由徑寸之華韬光浚壑。
盈尺之寶未剖聯城。
監觀者罔識其巨麗。
逖聽者弗得其鴻名。
羁束戎旅俯起阡陌。
年登三十。
始覽衆經。
退而歎曰。
百年倏忽功名為重。
名不常居功難與必。
且吉兇悔吝孔書已驗。
變化起伏曆聖來稱。
安知峥嵘之外寥廓之表。
籠括幽顯大援無邊者哉。
彼有師焉。
吾知歸矣。
遂乃長揖五忍斂衽四依。
挫銳解紛于是乎盡。
宋大明中。
益部有印禅師者。
苦節洞觀郁為帝師。
上人聞風自托一面盡禮。
印公言歸庸蜀。
乃攜手同舟。
以宋泰始元年出家于玉壘。
誠感人天信貫金石。
直心波若高步道場。
既乃敬業承師就賢辯志。
遨遊九部馳騁三乘。
摩羅之所宣譯。
龍王之所韬秘。
雖且受持諷誦。
然未取以為宗。
常謂攝心者迹。
迹密則心檢。
弘道者行。
行密則道存。
安上治人莫先乎禮。
閑邪遷善莫尚乎律。
可以驅車火宅翻飛苦海。
瞻三途而勿踐。
曆萬劫而不衰者。
其毗尼之謂欤。
乃簡棄枝葉積思根本。
頓辔洗心以為己任。
于是曳錫踽步千裡遊學。
擁經持缽百舍不休。
西望荊山南過澧浦。
周流華夏博采奇聞。
土木形骸琬琰心識。
靡高不仰。
無堅不攻。
寝之所安席不及暖。
思之所至食不遑□。
入道三年從師四講。
教逸功倍而業盛經明。
每稱道不墜地。
人各有美。
宣尼之學何讵常師。
于時具隐二上人。
先輩高流鳳鳴西楚。
多寶穎律師洽聞溫故翰起東都法師之在江陵也。
禀具隐為周援。
及還京^8□以穎公為益友。
皆權衡殿最言刈菁華。
舍稊稗而膳稻梁。
會鹽梅而成鼎饪。
其理練其旨深。
膚受末學莫能踵武。
以泰始六年。
初講十誦于震澤。
闡揚事相咫尺神道。
高談出雲漢。
精義入無間。
八萬威儀怡然理暢。
五部章句渙爾同波。
由是後進知宗先達改觀。
輝光令問于斯籍甚。
法師應不擇方行有餘力。
清言終日而事在其中。
立栖雲于具區。
營延祚于建業。
令不待嚴房栊肅靜。
役不加迅棟宇骈羅。
自方等來儀。
變胡為漢。
鴻才钜學連軸比肩。
法華維摩之家。
往往間出。
涅槃成實之唱。
處處聚徒。
而律藏憲章于時最寡。
振裘持領允屬當仁。
若夫淵源浩汗。
故老之所回惑。
峻阻隐複。
前修之所解駕。
皆剖析豪厘粉散膠結。
鈎深緻遠獨悟胸懷。
故能反戶之南彎弓之北。
尋聲赴響萬裡而至。
門人歲益經緯日新。
坐高堂而延四衆。
轉法輪而朝同業者。
二十有餘載君子謂此道於乎中興。
絕慶吊屏流俗。
朱門華屋靡所經過。
齊竟陵文宣王顧輕千乘虛心八解。
嘗請法師講于邸寺。
既許以降德。
或謂宜修賓主。
法師笑而答曰。
我則未暇。
及正位函丈始交涼燠。
時法筵廣置髦士如林。
主譽既馳客容多猛。
發題命篇疑難鋒出。
法師應變如響若不留聽。
囿辯者土崩。
負強者折角。
莫不遷延徙靡亡本失支。
觀聽之流稱為盛集。
法師性本剛克而能悅以待。
問發言盈庭曾無忤色。
虛己博約鹹竭厥才。
依止疏附訓之如一。
少壯居家孝子惟友。
脫屣四攝愛着兩忘。
親黨書介封而不發。
内恕哀戚抑而不臨。
常曰。
道俗異故優陀親承音旨甯習其言而忽其教。
煩惱呴濡蕭然頓遣。
法師之于十誦也。
始自吳興迄于建業四十有餘講。
撰義記八篇。
約言示制。
學者傳述。
以為妙絕古今。
春秋七十有二。
齊永元三年。
遷神于建康縣之安樂寺。
僧尼殷赴若喪昆姊。
諒不言之信不召之感者雲。
若夫居敬行簡喜愠不形于色。
知人善誘甄藻罔遺。
于時臨财廉取予義。
明允方大處變不渝。
汪汪焉堂堂焉。
渤碣河華不能充其量。
蓋淨行之儀表。
息心之軌則欤。
弟子某等感梁木之既摧。
恸德音之永永閟。
俾陳信而有徵。
庶流芳而無愧。
廬山香爐峰寺景法師行狀。
虞羲。
法師諱僧景。
本姓歐陽。
衡陽湘鄉人也。
資無始之良因。
得今生之遠悟。
黃中通理幼而自然。
好誦經善持操。
行止有方身口無擇。
十歲而孤。
事母盡孝。
母為請室。
良家非其好也。
辭不獲命。
弱冠以世役見羁。
于時戎馬生郊。
羽檄日至。
躬擐甲胃跋履山川。
且十年矣。
雖外當艱棘。
而内結慈悲。
故未離人群。
已具息心之行。
後行經彭蠡見廬嶽而悅之。
于是有終焉之志。
複反湘川。
稍棄有非所味道忘食。
日一菜蔬。
後得出壘門便離妻室。
忽夢廬山之神稽首緻敬曰。
廬山維嶽峻極于天。
是曰三宮。
壁立萬仞欲屈真人居之。
真人若不見從。
則此山永廢矣。
又夢受請而行至香爐峰石門頂。
見銀閣金樓丹泉碧樹峥嵘刻削希世而有。
于是雞鳴戒旦。
便飄爾晨征。
于時江陵僧徒多有行業。
或告法師曰。
荊州法事大盛。
乃因此東枻。
自夏首西浮。
遇僧淨道人深解禅定。
乃曰。
真吾師也。
遂落發從之。
住竹林禅房始斷粒食。
默然思道。
或明發不寐。
刺史聞風而悅欲相招延。
或曰。
此公乃可就見。
不可屈緻也。
于是累詣草廬。
遂服膺請戒。
江漢人士亦回向如雲。
先是神山廟靈驗如響。
侵迕見災。
且以十數。
法師考室其旁。
神遂見形為禮。
使兩神童朝夕立侍。
有女巫見而問之。
法師不答。
廬山神複來固請。
以永明十年七月。
振錫登峰。
行履所見宛如夢中。
乃即石為基。
倚岩結構匡坐端念。
虎豹為群。
先德昙隆慧遠之徒。
亦蔔居于此。
既人迹罕至。
遂不堪其憂。
且山氣氛氲。
令人頭痛身熱曾未幾時莫不來下。
唯法師獨往一去不歸。
既卻禾黍之資。
不避霜露之氣。
時扪蘿越險。
行動若飛。
或有群魔不歖法師來者。
能使雷風為變以試。
法師既見神用确然魔群乃止。
久之複随險幽尋造石梁石室。
靈山秘地百神之所遨遊也。
法師說戒行香。
神皆頭面禮足。
昔神人吳猛得入此遊觀。
自茲厥後唯法師複至焉。
羲皇以來二人而已矣。
初法師入山二年。
禅味始具每斂心入寂。
偏見彌勒如來。
常雲。
宿植之緣也。
建武四年春。
忽語弟子曰。
吾壽當九十。
但餘年無益于世而四大有累于人。
思拯助衆生。
不得久留此矣。
七月二十一日。
标極嶺西頭為安屍之處。
人莫之知也。
複七日而疾。
疾後七日而終。
春秋五十八。
臨終合掌曰。
願即生三途救一切衆苦。
又曰。
吾以身施烏鳥。
慎勿埋之。
初法師喚下寺數人。
安居講授。
或謂法師曰。
今欲出山尋醫。
又勸進飲食。
法師曰。
吾累在此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累。
勿多言也。
遷化旬有六日。
容貌如生。
兩指屈握。
伸之随複如故。
宿德比丘皆曰。
夫得道人多以七為數。
法師自疾至沒不其然欤。
兩指不伸。
亦良有以也。
初爐峰孤絕羽翼所不至。
自法師經始。
常有雙烏來巢。
及法師即化。
烏亦永逝矣。
惟法師宿籍幽源久素淨業。
故慈悲喜舍習與性成。
炎火浮揚。
二儀構毀。
算其有歲。
三轉廓遼。
空劫誰計。
從冥讵哓。
淪川莫濟。
接踵既疏。
寔資命世。
日誕明哲。
降靈自緣。
涵徵蘊器。
有表孩年。
神幾幼澈凝鑒早宣。
猶玉初瑩。
若珠啟泉。
疵厭塵濁。
超悟玄微。
訣舍愚縛。
澄翦情違。
龆年植節。
草歲從師。
承規檢敬。
肅範儀威。
秉躬淳絜。
淑慎心行。
學辨秘源。
問窮理夐。
前隐用照。
往疑斯鏡。
匠佚功倍。
思高業盛。
爰洎中歲。
綽奧宏廣。
輪演法空。
雲滌日朗。
乘衢若夷。
權開似敞。
悠悠品類。
式是宗似。
右河振聞。
左江标秀。
聲因德宣。
稱緣道富。
提獎詢求。
悅怿研授。
仁厚猶地。
志高如岫。
辍□赴嗛。
舍纩矜寒。
蓄無停日。
财以施單。
甯賤傲色。
匪貴愉顔。
湛茲懿慶。
均彼籍蘭。
教之所洽。
晦識斯明。
智之所誘。
務以心成。
接惛茂貨。
撫迷諒情。
憑微請要。
莫不鹹亨。
險路恒遠。
開引有極。
生滅相禅。
念念匪息。
徂年寡留。
西光邃逼。
雲變豈停。
将運淨域。
嗚呼哀哉。
體深病苦。
慮達四疾。
針石醫巫。
分劑貶失。
端情法旅。
正想慈律。
不舍勇勤。
誓拯群墜。
嗚呼哀哉。
合既終離。
假會應謝。
同悲素林。
寂然中夜。
談人勖善。
瞻天俨駕。
即彼绀宮。
去此塵舍。
嗚呼哀哉。
絕微言于永沒。
毀舟航于遐澨。
挨崇塵之嚴華。
蕪峻堂之雕麗。
舍形有其若遺。
遷情靈其何界。
資訓仰兮眷徒。
空血淚兮兮感逝。
嗚呼哀哉。
南齊安樂寺律師智稱法師行狀。
阙撰人。
法師諱智稱。
其先日某郡某氏。
挹汾浍之清源。
禀河山之秀質。
蓄靈因于上業。
成慧性于閻浮。
直哉惟清爰初夙備。
溫良恭儉體以得之。
然天韻真确。
含章隐曜。
沈漸人群。
莫能測其遠迩。
蓋由徑寸之華韬光浚壑。
盈尺之寶未剖聯城。
監觀者罔識其巨麗。
逖聽者弗得其鴻名。
羁束戎旅俯起阡陌。
年登三十。
始覽衆經。
退而歎曰。
百年倏忽功名為重。
名不常居功難與必。
且吉兇悔吝孔書已驗。
變化起伏曆聖來稱。
安知峥嵘之外寥廓之表。
籠括幽顯大援無邊者哉。
彼有師焉。
吾知歸矣。
遂乃長揖五忍斂衽四依。
挫銳解紛于是乎盡。
宋大明中。
益部有印禅師者。
苦節洞觀郁為帝師。
上人聞風自托一面盡禮。
印公言歸庸蜀。
乃攜手同舟。
以宋泰始元年出家于玉壘。
誠感人天信貫金石。
直心波若高步道場。
既乃敬業承師就賢辯志。
遨遊九部馳騁三乘。
摩羅之所宣譯。
龍王之所韬秘。
雖且受持諷誦。
然未取以為宗。
常謂攝心者迹。
迹密則心檢。
弘道者行。
行密則道存。
安上治人莫先乎禮。
閑邪遷善莫尚乎律。
可以驅車火宅翻飛苦海。
瞻三途而勿踐。
曆萬劫而不衰者。
其毗尼之謂欤。
乃簡棄枝葉積思根本。
頓辔洗心以為己任。
于是曳錫踽步千裡遊學。
擁經持缽百舍不休。
西望荊山南過澧浦。
周流華夏博采奇聞。
土木形骸琬琰心識。
靡高不仰。
無堅不攻。
寝之所安席不及暖。
思之所至食不遑□。
入道三年從師四講。
教逸功倍而業盛經明。
每稱道不墜地。
人各有美。
宣尼之學何讵常師。
于時具隐二上人。
先輩高流鳳鳴西楚。
多寶穎律師洽聞溫故翰起東都法師之在江陵也。
禀具隐為周援。
及還京^8□以穎公為益友。
皆權衡殿最言刈菁華。
舍稊稗而膳稻梁。
會鹽梅而成鼎饪。
其理練其旨深。
膚受末學莫能踵武。
以泰始六年。
初講十誦于震澤。
闡揚事相咫尺神道。
高談出雲漢。
精義入無間。
八萬威儀怡然理暢。
五部章句渙爾同波。
由是後進知宗先達改觀。
輝光令問于斯籍甚。
法師應不擇方行有餘力。
清言終日而事在其中。
立栖雲于具區。
營延祚于建業。
令不待嚴房栊肅靜。
役不加迅棟宇骈羅。
自方等來儀。
變胡為漢。
鴻才钜學連軸比肩。
法華維摩之家。
往往間出。
涅槃成實之唱。
處處聚徒。
而律藏憲章于時最寡。
振裘持領允屬當仁。
若夫淵源浩汗。
故老之所回惑。
峻阻隐複。
前修之所解駕。
皆剖析豪厘粉散膠結。
鈎深緻遠獨悟胸懷。
故能反戶之南彎弓之北。
尋聲赴響萬裡而至。
門人歲益經緯日新。
坐高堂而延四衆。
轉法輪而朝同業者。
二十有餘載君子謂此道於乎中興。
絕慶吊屏流俗。
朱門華屋靡所經過。
齊竟陵文宣王顧輕千乘虛心八解。
嘗請法師講于邸寺。
既許以降德。
或謂宜修賓主。
法師笑而答曰。
我則未暇。
及正位函丈始交涼燠。
時法筵廣置髦士如林。
主譽既馳客容多猛。
發題命篇疑難鋒出。
法師應變如響若不留聽。
囿辯者土崩。
負強者折角。
莫不遷延徙靡亡本失支。
觀聽之流稱為盛集。
法師性本剛克而能悅以待。
問發言盈庭曾無忤色。
虛己博約鹹竭厥才。
依止疏附訓之如一。
少壯居家孝子惟友。
脫屣四攝愛着兩忘。
親黨書介封而不發。
内恕哀戚抑而不臨。
常曰。
道俗異故優陀親承音旨甯習其言而忽其教。
煩惱呴濡蕭然頓遣。
法師之于十誦也。
始自吳興迄于建業四十有餘講。
撰義記八篇。
約言示制。
學者傳述。
以為妙絕古今。
春秋七十有二。
齊永元三年。
遷神于建康縣之安樂寺。
僧尼殷赴若喪昆姊。
諒不言之信不召之感者雲。
若夫居敬行簡喜愠不形于色。
知人善誘甄藻罔遺。
于時臨财廉取予義。
明允方大處變不渝。
汪汪焉堂堂焉。
渤碣河華不能充其量。
蓋淨行之儀表。
息心之軌則欤。
弟子某等感梁木之既摧。
恸德音之永永閟。
俾陳信而有徵。
庶流芳而無愧。
廬山香爐峰寺景法師行狀。
虞羲。
法師諱僧景。
本姓歐陽。
衡陽湘鄉人也。
資無始之良因。
得今生之遠悟。
黃中通理幼而自然。
好誦經善持操。
行止有方身口無擇。
十歲而孤。
事母盡孝。
母為請室。
良家非其好也。
辭不獲命。
弱冠以世役見羁。
于時戎馬生郊。
羽檄日至。
躬擐甲胃跋履山川。
且十年矣。
雖外當艱棘。
而内結慈悲。
故未離人群。
已具息心之行。
後行經彭蠡見廬嶽而悅之。
于是有終焉之志。
複反湘川。
稍棄有非所味道忘食。
日一菜蔬。
後得出壘門便離妻室。
忽夢廬山之神稽首緻敬曰。
廬山維嶽峻極于天。
是曰三宮。
壁立萬仞欲屈真人居之。
真人若不見從。
則此山永廢矣。
又夢受請而行至香爐峰石門頂。
見銀閣金樓丹泉碧樹峥嵘刻削希世而有。
于是雞鳴戒旦。
便飄爾晨征。
于時江陵僧徒多有行業。
或告法師曰。
荊州法事大盛。
乃因此東枻。
自夏首西浮。
遇僧淨道人深解禅定。
乃曰。
真吾師也。
遂落發從之。
住竹林禅房始斷粒食。
默然思道。
或明發不寐。
刺史聞風而悅欲相招延。
或曰。
此公乃可就見。
不可屈緻也。
于是累詣草廬。
遂服膺請戒。
江漢人士亦回向如雲。
先是神山廟靈驗如響。
侵迕見災。
且以十數。
法師考室其旁。
神遂見形為禮。
使兩神童朝夕立侍。
有女巫見而問之。
法師不答。
廬山神複來固請。
以永明十年七月。
振錫登峰。
行履所見宛如夢中。
乃即石為基。
倚岩結構匡坐端念。
虎豹為群。
先德昙隆慧遠之徒。
亦蔔居于此。
既人迹罕至。
遂不堪其憂。
且山氣氛氲。
令人頭痛身熱曾未幾時莫不來下。
唯法師獨往一去不歸。
既卻禾黍之資。
不避霜露之氣。
時扪蘿越險。
行動若飛。
或有群魔不歖法師來者。
能使雷風為變以試。
法師既見神用确然魔群乃止。
久之複随險幽尋造石梁石室。
靈山秘地百神之所遨遊也。
法師說戒行香。
神皆頭面禮足。
昔神人吳猛得入此遊觀。
自茲厥後唯法師複至焉。
羲皇以來二人而已矣。
初法師入山二年。
禅味始具每斂心入寂。
偏見彌勒如來。
常雲。
宿植之緣也。
建武四年春。
忽語弟子曰。
吾壽當九十。
但餘年無益于世而四大有累于人。
思拯助衆生。
不得久留此矣。
七月二十一日。
标極嶺西頭為安屍之處。
人莫之知也。
複七日而疾。
疾後七日而終。
春秋五十八。
臨終合掌曰。
願即生三途救一切衆苦。
又曰。
吾以身施烏鳥。
慎勿埋之。
初法師喚下寺數人。
安居講授。
或謂法師曰。
今欲出山尋醫。
又勸進飲食。
法師曰。
吾累在此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累。
勿多言也。
遷化旬有六日。
容貌如生。
兩指屈握。
伸之随複如故。
宿德比丘皆曰。
夫得道人多以七為數。
法師自疾至沒不其然欤。
兩指不伸。
亦良有以也。
初爐峰孤絕羽翼所不至。
自法師經始。
常有雙烏來巢。
及法師即化。
烏亦永逝矣。
惟法師宿籍幽源久素淨業。
故慈悲喜舍習與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