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注法雨于東陲。
聖教缺而複全。
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
共拔迷途。
朗愛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
升墜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
蓮出渌波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卉木無知。
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
方冀茲經流施将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謝敕赍經序啟。
沙門玄奘言。
竊聞六爻探赜。
局于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猶且遠徵羲冊。
睹奧不測其神。
遐想軒圖。
曆選并歸其美。
伏惟皇帝陛下。
玉台降質金輪禦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列代之區域。
納恒沙之法界。
遂使給園精舍并入堤封。
貝葉靈文鹹歸冊府。
玄奘往因振錫聊谒崛山。
經途萬裡怙天威如咫尺。
匪乘千葉詣雙林如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窮鹫嶺之遺旨。
并以載乎白馬來獻紫宸。
尋蒙下诏賜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瀉瓶之敏。
所譯經論。
纰舛尤多。
遂荷天恩留神。
構序文超象系之表。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衆妙之門。
同法雲之濡百草。
一音演說億劫罕逢。
無以微生親承梵響。
踴躍歡喜如聞受記。
無任忻荷之極。
謹奉表詣阙。
陳謝以聞。
謹言。
敕答謝啟。
朕才謝圭璋。
言慚博達。
至于内典尤所未閑。
昨制序文深為鄙拙。
惟恐穢翰墨于金簡。
标瓦礫于珠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循環省慮彌益厚顔。
善不足稱空勞緻謝。
皇太子臣治述。
聖記三藏經序。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
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跽躅也。
綜括宏遠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聖慈所被。
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
緣無惡而不剪。
開法網之網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
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
曆遂古而鎮常。
赴感應身。
經塵劫而不朽。
晨鐘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轉隻輪于鹿苑。
排空寶蓋。
接翔雲而共飛。
莊野春林。
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萬國。
恩加朽骨。
石室歸貝葉之文。
澤及昆蟲。
金匮流梵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竊以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
智地玄奧。
感懇誠而遂顯。
豈謂重昏之夜。
^5□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
萬區分義總成乎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
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立志夷簡。
神清龆□之年。
體拔浮華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遊十地。
超六塵之境。
獨步迦維。
會一乘之旨。
随機化物。
以中華之無質。
尋印度之真文。
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于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
洗塵勞而不竭。
傳智燈之長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
何以顯揚斯旨。
所謂法相常住。
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儀之固。
伏見禦制衆經序。
照古騰今。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辄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皇太子答沙門玄奘謝聖教序書。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
内典諸文殊未觀覽。
所作論序鄙拙尤繁。
忽見來書褒揚贊述撫躬自省慚悚交并。
勞師遠臻深以為愧。
金剛般若經注序。
褚亮。
若夫大塊均形役智從物。
情因習改性與慮遷。
然則達鑒窮覽皎乎先覺。
照慧炬以出重昏。
拔愛河而升彼岸。
與夫輪轉萬劫蓋染六塵。
流遁以徇無涯踳駁而趨捷徑。
豈同日而言也。
穎川庾初孫早弘笃信以為般若所明。
歸于正道。
顯大乘之名相。
标不住之宗極。
出乎心慮之表。
絕于言象之外。
是以結發受持多曆年所。
雖妙音演說成誦不虧。
而靈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遠。
眷砥途而太息。
屬有慧淨法師。
博通奧義。
辯同炙輠理究連還。
庾生入室研幾。
伏膺善誘。
乘此誓願仍求诖述。
法師懸鏡忘疲衢樽自滿。
上憑神應之道。
傍盡心機之用。
敷暢微言宣揚至理。
曩日舊疑渙焉水釋。
今茲妙義朗若霞開。
為像法之梁棟。
變群生之耳目。
詞鋒秀上。
映鹫嶽而相高。
言泉激壯。
赴龍宮而競遠。
且夫釋教西興道源東注。
世閱賢智才兼優洽。
精該睿旨罕見其人。
今則妙門重闡籍甚當世。
想此玄宗郁為稱首。
歲惟閹茂始創懷油。
月躔仲呂爰茲絕筆。
缁俗攸仰軒蓋成陰。
扣鐘随其小大。
鳴劍發其光彩。
一時學侶專門受業。
同涉波瀾遞相傳授。
方且顧蔑林遠俯視安生。
獨步高衢對揚正法。
遼東真本。
望懸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無朽。
豈不盛哉。
豈不盛哉。
金剛般若經集注序。
司元大夫隴西李俨字仲思撰。
夫以。
觀鳥垂文。
振宏規于八體。
泣麟敷典。
渙洪波于九流。
循其轍者不踰乎寰域。
涉其源者僅歸乎仁義。
孰若至聖乘時能仁昭法。
剖秋毫于十地。
總沙界而而诠道。
釋春冰于一乘。
冠塵劫而流化。
若乃是相非相。
是空非空。
窅乎不測廓焉無象。
假名言以立體。
包權實而為用。
窮不照之照。
引重昏于夢境。
運無知之知。
導群迷于朽宅。
究其實相則般若為之宗矣。
自真容西謝像教東流。
香城徒築于綿區。
寶台移構于中壤鱗萃羽集者。
鹹徇其法。
雲褰霧廓法已悟其真。
至矣哉。
無得而稱也。
然此梵本至秦弘始。
有羅什三藏。
于長安城創譯一本。
名舍衛國。
暨于後魏宣武之世。
有流支三藏。
于洛陽城重翻一本。
名舍婆提。
江南梁末有真谛三藏。
又翻一本名祇樹林。
隋初開皇。
有佛陀耶舍三藏。
又翻一本名隻陀林。
大唐有玄奘三藏。
又翻一本名誓多林。
雖分轸揚鏕。
同歸至極。
而筌詞析義頗亦殊途。
然流支翻者兼帶天親釋論三卷。
又翻金剛仙論十卷。
隋初耶舍又翻無着釋論兩卷。
比校三論。
文義大同。
然新則理隐而文略。
舊則工顯而義周。
兼有秦世羅什晉室謝靈運隋代昙琛皇朝慧淨法師等。
并器業韶茂博雅洽聞。
耽味茲典俱為注釋。
研考秘赜鹹騁異義。
時有長安西明寺釋道世法師字玄恽。
德鏡玄流道資素蓄。
伏膺聖教雅好斯文。
以解诂多門尋核勞止。
未若參綜厥美一以貫之。
爰掇諸家而為集注。
開題科簡同銘斯部。
勒成三卷号為集诖般若。
兼出義疏三卷玄義兩卷。
現行要用文理周悉。
庶使靈山積壤幹天之峻彌高。
巨海納川浴日之波逾廣。
披文者畢窮其理。
講導者洞盡其性。
學侶無疲于倍功。
談客有同于兼采。
金口妙義。
掩二曜以長懸。
玉軸微言。
貫三才而靡絕。
豈止聲芬鹫嶺字韫龍宮而已哉。
與翻經大德等書。
太常博士柳宣歸敬偈。
稽首諸佛願護神威當陳誠請罔或尤譏沉晦未悟圓覺所歸久淪愛海舟楫攸希異執乖競和合是依玄離取有理絕過違慢乖八正戲入百非取舍同辨染淨混微簡金去礫琢玉裨輝能仁普鑒凝慮研幾契誠大道孰敢毀诽谔谔崇德唯唯浸衰惟願留聽庶有發揮望矜悃悃垂誨婓婓歸敬曰。
昔能仁示現王宮假殁雙樹。
微言既暢至理亦弘。
刹土蒙攝受之恩。
懷生沾昭蘇之慧。
自佛樹西蔭覺影東臨。
漢魏寔為濫觞。
符姚盛其風彩。
自是名僧間出達士連镳。
慧日長懸法輪恒馭。
開鑿之功始自騰顯。
弘闡之力仍資什安。
别有善開遠适羅浮。
圖澄近現趙魏。
粗言圭角未可縷陳。
莫不辯空有于一乘。
論苦集于四谛。
假铨明有。
終未離于有為。
息言明道。
方契證于凝寂。
猶執玄以求玄。
是玄非玄理。
因玄以忘玄。
或是玄義。
雖冥會幽塗事絕言象。
然攝生歸寂終籍筌蹄。
亦既立言是非鋒起。
如彼戰争幹戈競發。
負者屏氣勝者先鳴。
故尚降魔制諸外道。
自非辯才無畏答難有方。
則物輩喧張我等恥辱。
是故專心适道。
一意總持建立法幢隻植法鼓。
旗鼓既正則敵者殘摧。
法輪既轉能威不伏。
若使望風旗靡對難含膠而能闡弘三寶。
無有是處。
尚藥呂奉禦。
入空有之門。
馳正見之路。
聞持拟于昔賢。
洞微侔于往哲。
其辭辨其義明。
其德真其行着。
已沐八解之流。
又悟七覺之分。
影響成教。
若淨名之詣庵園。
聞道必求。
猶善才之歸無竭。
意在弘宣佛教。
立破因明之疏。
若其是也。
必須然其所長。
如其非也。
理合指其所短。
今現僧徒雲集。
并是采石他山。
朝野俱聞。
呂君請益莫不側聽。
瀉瓶皆望蕩滌掉悔之源。
銷屏疑忿之聚。
有太史令李淳風者。
聞而進曰。
仆心懷正路行屬歸依。
以實際為大覺玄軀。
無為是調禦法體。
然皎日麗天。
寔助上玄運用。
賢僧闡法。
實裨天師妙道。
是所信受是所安心。
但不敢以黃葉為金。
山雉成鳳。
南
聖教缺而複全。
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
共拔迷途。
朗愛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
升墜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
蓮出渌波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卉木無知。
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
方冀茲經流施将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謝敕赍經序啟。
沙門玄奘言。
竊聞六爻探赜。
局于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猶且遠徵羲冊。
睹奧不測其神。
遐想軒圖。
曆選并歸其美。
伏惟皇帝陛下。
玉台降質金輪禦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列代之區域。
納恒沙之法界。
遂使給園精舍并入堤封。
貝葉靈文鹹歸冊府。
玄奘往因振錫聊谒崛山。
經途萬裡怙天威如咫尺。
匪乘千葉詣雙林如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窮鹫嶺之遺旨。
并以載乎白馬來獻紫宸。
尋蒙下诏賜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瀉瓶之敏。
所譯經論。
纰舛尤多。
遂荷天恩留神。
構序文超象系之表。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衆妙之門。
同法雲之濡百草。
一音演說億劫罕逢。
無以微生親承梵響。
踴躍歡喜如聞受記。
無任忻荷之極。
謹奉表詣阙。
陳謝以聞。
謹言。
敕答謝啟。
朕才謝圭璋。
言慚博達。
至于内典尤所未閑。
昨制序文深為鄙拙。
惟恐穢翰墨于金簡。
标瓦礫于珠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循環省慮彌益厚顔。
善不足稱空勞緻謝。
皇太子臣治述。
聖記三藏經序。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
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跽躅也。
綜括宏遠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聖慈所被。
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
緣無惡而不剪。
開法網之網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
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
曆遂古而鎮常。
赴感應身。
經塵劫而不朽。
晨鐘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轉隻輪于鹿苑。
排空寶蓋。
接翔雲而共飛。
莊野春林。
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萬國。
恩加朽骨。
石室歸貝葉之文。
澤及昆蟲。
金匮流梵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竊以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
智地玄奧。
感懇誠而遂顯。
豈謂重昏之夜。
^5□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
萬區分義總成乎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
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立志夷簡。
神清龆□之年。
體拔浮華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遊十地。
超六塵之境。
獨步迦維。
會一乘之旨。
随機化物。
以中華之無質。
尋印度之真文。
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于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
洗塵勞而不竭。
傳智燈之長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
何以顯揚斯旨。
所謂法相常住。
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儀之固。
伏見禦制衆經序。
照古騰今。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辄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皇太子答沙門玄奘謝聖教序書。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
内典諸文殊未觀覽。
所作論序鄙拙尤繁。
忽見來書褒揚贊述撫躬自省慚悚交并。
勞師遠臻深以為愧。
金剛般若經注序。
褚亮。
若夫大塊均形役智從物。
情因習改性與慮遷。
然則達鑒窮覽皎乎先覺。
照慧炬以出重昏。
拔愛河而升彼岸。
與夫輪轉萬劫蓋染六塵。
流遁以徇無涯踳駁而趨捷徑。
豈同日而言也。
穎川庾初孫早弘笃信以為般若所明。
歸于正道。
顯大乘之名相。
标不住之宗極。
出乎心慮之表。
絕于言象之外。
是以結發受持多曆年所。
雖妙音演說成誦不虧。
而靈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遠。
眷砥途而太息。
屬有慧淨法師。
博通奧義。
辯同炙輠理究連還。
庾生入室研幾。
伏膺善誘。
乘此誓願仍求诖述。
法師懸鏡忘疲衢樽自滿。
上憑神應之道。
傍盡心機之用。
敷暢微言宣揚至理。
曩日舊疑渙焉水釋。
今茲妙義朗若霞開。
為像法之梁棟。
變群生之耳目。
詞鋒秀上。
映鹫嶽而相高。
言泉激壯。
赴龍宮而競遠。
且夫釋教西興道源東注。
世閱賢智才兼優洽。
精該睿旨罕見其人。
今則妙門重闡籍甚當世。
想此玄宗郁為稱首。
歲惟閹茂始創懷油。
月躔仲呂爰茲絕筆。
缁俗攸仰軒蓋成陰。
扣鐘随其小大。
鳴劍發其光彩。
一時學侶專門受業。
同涉波瀾遞相傳授。
方且顧蔑林遠俯視安生。
獨步高衢對揚正法。
遼東真本。
望懸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無朽。
豈不盛哉。
豈不盛哉。
金剛般若經集注序。
司元大夫隴西李俨字仲思撰。
夫以。
觀鳥垂文。
振宏規于八體。
泣麟敷典。
渙洪波于九流。
循其轍者不踰乎寰域。
涉其源者僅歸乎仁義。
孰若至聖乘時能仁昭法。
剖秋毫于十地。
總沙界而而诠道。
釋春冰于一乘。
冠塵劫而流化。
若乃是相非相。
是空非空。
窅乎不測廓焉無象。
假名言以立體。
包權實而為用。
窮不照之照。
引重昏于夢境。
運無知之知。
導群迷于朽宅。
究其實相則般若為之宗矣。
自真容西謝像教東流。
香城徒築于綿區。
寶台移構于中壤鱗萃羽集者。
鹹徇其法。
雲褰霧廓法已悟其真。
至矣哉。
無得而稱也。
然此梵本至秦弘始。
有羅什三藏。
于長安城創譯一本。
名舍衛國。
暨于後魏宣武之世。
有流支三藏。
于洛陽城重翻一本。
名舍婆提。
江南梁末有真谛三藏。
又翻一本名祇樹林。
隋初開皇。
有佛陀耶舍三藏。
又翻一本名隻陀林。
大唐有玄奘三藏。
又翻一本名誓多林。
雖分轸揚鏕。
同歸至極。
而筌詞析義頗亦殊途。
然流支翻者兼帶天親釋論三卷。
又翻金剛仙論十卷。
隋初耶舍又翻無着釋論兩卷。
比校三論。
文義大同。
然新則理隐而文略。
舊則工顯而義周。
兼有秦世羅什晉室謝靈運隋代昙琛皇朝慧淨法師等。
并器業韶茂博雅洽聞。
耽味茲典俱為注釋。
研考秘赜鹹騁異義。
時有長安西明寺釋道世法師字玄恽。
德鏡玄流道資素蓄。
伏膺聖教雅好斯文。
以解诂多門尋核勞止。
未若參綜厥美一以貫之。
爰掇諸家而為集注。
開題科簡同銘斯部。
勒成三卷号為集诖般若。
兼出義疏三卷玄義兩卷。
現行要用文理周悉。
庶使靈山積壤幹天之峻彌高。
巨海納川浴日之波逾廣。
披文者畢窮其理。
講導者洞盡其性。
學侶無疲于倍功。
談客有同于兼采。
金口妙義。
掩二曜以長懸。
玉軸微言。
貫三才而靡絕。
豈止聲芬鹫嶺字韫龍宮而已哉。
與翻經大德等書。
太常博士柳宣歸敬偈。
稽首諸佛願護神威當陳誠請罔或尤譏沉晦未悟圓覺所歸久淪愛海舟楫攸希異執乖競和合是依玄離取有理絕過違慢乖八正戲入百非取舍同辨染淨混微簡金去礫琢玉裨輝能仁普鑒凝慮研幾契誠大道孰敢毀诽谔谔崇德唯唯浸衰惟願留聽庶有發揮望矜悃悃垂誨婓婓歸敬曰。
昔能仁示現王宮假殁雙樹。
微言既暢至理亦弘。
刹土蒙攝受之恩。
懷生沾昭蘇之慧。
自佛樹西蔭覺影東臨。
漢魏寔為濫觞。
符姚盛其風彩。
自是名僧間出達士連镳。
慧日長懸法輪恒馭。
開鑿之功始自騰顯。
弘闡之力仍資什安。
别有善開遠适羅浮。
圖澄近現趙魏。
粗言圭角未可縷陳。
莫不辯空有于一乘。
論苦集于四谛。
假铨明有。
終未離于有為。
息言明道。
方契證于凝寂。
猶執玄以求玄。
是玄非玄理。
因玄以忘玄。
或是玄義。
雖冥會幽塗事絕言象。
然攝生歸寂終籍筌蹄。
亦既立言是非鋒起。
如彼戰争幹戈競發。
負者屏氣勝者先鳴。
故尚降魔制諸外道。
自非辯才無畏答難有方。
則物輩喧張我等恥辱。
是故專心适道。
一意總持建立法幢隻植法鼓。
旗鼓既正則敵者殘摧。
法輪既轉能威不伏。
若使望風旗靡對難含膠而能闡弘三寶。
無有是處。
尚藥呂奉禦。
入空有之門。
馳正見之路。
聞持拟于昔賢。
洞微侔于往哲。
其辭辨其義明。
其德真其行着。
已沐八解之流。
又悟七覺之分。
影響成教。
若淨名之詣庵園。
聞道必求。
猶善才之歸無竭。
意在弘宣佛教。
立破因明之疏。
若其是也。
必須然其所長。
如其非也。
理合指其所短。
今現僧徒雲集。
并是采石他山。
朝野俱聞。
呂君請益莫不側聽。
瀉瓶皆望蕩滌掉悔之源。
銷屏疑忿之聚。
有太史令李淳風者。
聞而進曰。
仆心懷正路行屬歸依。
以實際為大覺玄軀。
無為是調禦法體。
然皎日麗天。
寔助上玄運用。
賢僧闡法。
實裨天師妙道。
是所信受是所安心。
但不敢以黃葉為金。
山雉成鳳。
南